正文内容
层次策略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6
1

层次策略范文(精选12篇)

层次策略 第1篇

一、分层次作业策略

(一) 教学目标分层次

为了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差异的局限性, 本人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 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目标落到实处.

分层次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下”为宗旨. 二是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 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不能借差异降低要求, 迁就低水平学生. 三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次上, 要循序渐进,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

(二) 学生分层次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是由于家庭因素、个体智力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方面都存在差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采取同一标准和要求. 要根据学生的差异, 通过分层次来帮助他们巩固提高, 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 做到好学生抓提升, 中等生抓巩固, 差生抓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要顾及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时, 应注意分寸和讲究方法, 不能伤到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分别找学生谈心, 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 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 第二, 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次的目的. 教师进行作业分层次的目的不是要给他们难堪, 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 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 第三, 分层次过程是动态的. 某一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分层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 只要学生努力并取得成绩, 就要及时调整其进入更高层次.

(三) 作业分层次

1. 基础性作业的统一

基础知识是教学目标的刚性指标, 也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和必需掌握,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一些统一性基础作业, 以加强和巩固基本概念.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 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公式所有学生都必须理解、掌握, 要求每名学生都能根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所以这一部分作业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而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表面增加了两个面的求法, 只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 对其他学生则可以不作要求.

2. 提高性作业的差异

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 要适当降低基础性作业数量, 相应增加一些提高性作业, 尽量安排一些能够进一步提高能力的拓展性作业. 同类型的题目, 老师针对基础好的学生, 作业可以设置更多的思考和提升空间,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 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 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作进一步延伸, 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应用题, 让他们不会有“饥渴感”;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最好每天都能安排一道有挑战性的习题,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作业数量的取舍

现在很多学生因作业量大而苦恼不已. 个人认为, 不同学生的作业在数量上也应该存在着差异. 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是增加基础习题的数量, 以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性练习, 这部分学生可以选做或不做;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基础性习题可以不做, 要适当增加提高性作业数量.

(四) 评价标准分层次

作业设计的分层次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相对应地,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也要实行分层次评价. 评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到他们学业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创造性和自信心的影响. 老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 要适时认可不同层次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激励其进步的欲望.

1. 分层次评价, 鼓励为主

针对分层次布置的作业, 相应采用分层次评价方法, 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 都可以得到认可和肯定, 主要采用表扬方式评价学生. 例如:你作业完成的很认真, 今天你很细心, 你真棒, 你的探究精神值得学习等. 一句句富有鼓励、期待的话语, 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会让他们更加喜欢作业.

2. 多元化评价, 共同参与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教师单向的评价, 本人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 鼓励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 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评价方法,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 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指出别人的不足, 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 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分层次作业的效果

(一)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次作业设计,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 学生对于分层次作业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完成作业的困难和繁琐程度在各层次都有所降低, 优秀的学生的目标性更强, 普通学生得到适度发展, 基础差的学生也找回了自信心.

2.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分层次作业设计, 让优秀的学生摆脱了无效作业的困扰, 基础差的同学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为同学间的交流互助提供了时间保障, 班级的学习气氛明显加强. 同时, 随着同学交流的不断深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更加健康的心态融入集体, 班级的凝聚力、学习氛围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分层次作业设计, 是一种针对学生“短板”而进行的作业设计. 它能针对“短板”对症下药, 弥补学生的不足, 解决存在问题, 挖掘潜在能力, 凸显自身优势. 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突破的“短板”是不一样的, 但一旦突破了一个薄弱环节, 下一个薄弱环节便会不日而解, 如此良性循环, 从而达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 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1. 提高了教师作业设计的意识

通过数学作业的分层次设计, 让教师的思想观念突破惯性思维, 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达到了吐故纳新, 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功效, 更好地完成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提高了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通过分层次作业设计, 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思维空间. 相比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 分层次作业的设计方法更能体现和提升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 同时, 分层次作业设计的方法理念也能拓展运用到其他教学环节上.

3. 提高了教师认识学生的水平

分层次作业设计最根本的依据源于“因材施教”要求, 如何认识 “材” 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教学问题. 传统的作业形式, 教师根据一套试题来评价一群学生. 分层次作业设计, 则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包含认知程度、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等诸多因素, 给予了教师评价手段以更多内涵.

三、分层次作业的反思

分层作业实践,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了. 但我们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尝试中, 也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亟须我们解决.

(一) 分层次作业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受传统重分数教学评价方式限制, 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排斥和抗拒分层次作业实践, 或是惧怕由分层次作业设计失败, 给教学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分层次作业设计的推行, 离不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

(二) 分层次作业必须保障教师工作精力

教师的工作量普遍都比较大, 精力有限, 目前分层作业设计也仅能在每个教学单元尝试一至两次, 在作业层次性的把握上也并非完全合理. 要把分层作业长期坚持下去, 既需要教学者自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又需要学校在教学任务分配上给予必要的关照.

(三) 分层次作业必须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分层次作业实践易于受到传统教学既有经验的干扰和教学者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 导致分层次作业应用面不广、深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对此, 教学者应该挣脱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 大胆革新, 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将因材施教的思想有效融入教学实践.

层次策略 第2篇

高职院校要对于教师实施有效管理,就要采取分层次激励,以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求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按照传统的教师激励管理方式,都是采用绩效工资激励教师,也会将职称评审纳入到激励管理范畴,这种单一的激励形式难以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激励管理策略时,要根据教师个体的真正需求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方法,不仅要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还要诉诸人文关怀,真正体现激励方案按照不同需求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展开,以发挥激励的时效性。

(二)构建符合教师需求的激励管理体系

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会对于同行业的利益关系加以权衡,并对于工作态度产生影响。高职院校要对教师实施有效的激励管理,就要将激励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相应地完善管理制度。如果激励管理极具随意性,特别是在校务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就会导致教师在工作过于注重得失而没有将全部精力投身于工作中。完善教师的激励管理机制,就要提升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根据教师其他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转移教师的关注点,积极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4结论

学生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策略 第3篇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

本研究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空间结构、空间变化在头脑中的表象。它又是一种记忆表象,能够将在头脑中反映出的地理事物保持和再现。②心理地图是基于空间信息建立起来的,从空间尺度上来说,心理地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尺度范围的心理地图,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这个可通过亲身观察体验得出;另一种是大尺度范围的心理地图,对于大区域(国家、世界)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认识,要借助于地图来认识。本文所研究的是第二种心理地图。

二、心理地图构建的意义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以地图为核心的空间想象和图像运用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的特殊地位,在研究某一区域时能够感知区域所处空间位置,在头脑中再现区域空间结构,认知空间现象,总结空间规律。如能在头脑中构建该区域的心理地图,那么在认识该区域的空间位置,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帮助,因此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进行地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时,必须在头脑中构建心理地图,这是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

2.学生发展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西莱辛格和格德曼把人的能力归纳为三大类:空间能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见空间能力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心理地图在帮助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中有很大作用,可提高学生对空间格局、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心理地图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虽然人类的思维过程无法用图像显示出来,但可以用心理地图进行表达。心理地图作为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可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有据可依。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的地图形象时,不但可以依托脑中地图储存地理信息,而且可以在头脑中进行图像的整理、加工、归纳、总结和分析,极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心理地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应用,学生会有意识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地图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当表象丰富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引起质变,学生不仅能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创新,形成新的理论。

三、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

1.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思想

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是由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组合而成,认识区域一般都需经过由单一要素分析逐渐过渡到多要素综合分析的过程,只有在清晰地认识区域内最基本地理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它复杂多样的地理要素进行分析,逐渐把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人的认知也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以及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而形成的过程,因此,区域地理心理地图的构建也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通过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过程达到构建完整、清晰心理地图的目标。

“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区域轮廓阶段、空间定位阶段、信息叠加阶段和地图完善阶段。随着构建阶段的推进,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在加深,从单要素的区域轮廓形状信息,逐渐过渡到双要素的地理位置信息,最后实现多要素地理信息的综合。每个阶段都对学生提出了能力上的要求,在区域轮廓阶段,希望能培养学生空间记忆能力,主要是对区域轮廓形状的识记;在空间定位阶段,主要是明确中国区域的地理位置,完成区域的空间定位;在信息叠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区域轮廓图绘制和空间定位的基础上,将一些重要的点状、线状地理要素叠加在轮廓图上,培养联想空间记忆能力;最后在地图完善阶段中,希望学生在叠加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将各个地理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地图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这几个阶段中的能力都需进行递进式训练才能实现。

2.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模式

基于对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思想的思考,笔者为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思想抽象出一个理论模式(图1 ),该模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能力提升”、“构建阶段”、“信息复杂化”,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层次要求。

3.具体策略

(1)区域轮廓阶段。在区域轮廓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区域轮廓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训练,要求学生识记区域轮廓形状,在头脑中粗略建立起区域的区域轮廓,并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过程,将区域轮廓徒手绘出来。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只考虑区域轮廓这一单一要素信息,培养的是空间记忆能力。

(2)空间定位阶段。经过区域轮廓阶段的训练之后,学生对中国的轮廓形状已有了较清晰的把握,能将基本的轮廓图绘制出来。然后进入空间定位阶段,主要是将区域轮廓所在的经纬网绘制出来,以确定区域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例如,以中国地图为例,以10°为间隔,中国区域内共有6条经线、4条纬线,学生在绘制经纬线的过程中,要将区域轮廓和经纬网两方面的信息叠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通过这个训练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能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运用地图上的经纬度或经纬线确定一地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能运用地图上一地所跨的经纬度范围或该地的轮廓来确定位置。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绘图,反复对经纬度位置进行强化,建立起区域和世界的地理整体或局部网格,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在面对某一区域时,能在头脑中呈现一幅与该区域相关的心理地图,迅速地对该区域进行空间定位,运用头脑中涵盖的地理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endprint

(3)信息叠加阶段。将区域轮廓和地理位置确定后,需进一步添绘地理要素,具体可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要素,点状要素是心理地图组成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中国地图来说,城市最能代表心理地图中的点状要素,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中国轮廓图上将一些重要城市的位置和名称标识出来。同样,线状要素也是反映学生心理地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地图中,河流和山脉是最能代表心理地图中的线状要素的,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长江、黄河的形状、流向、源头和入海口绘制出来,山脉是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而且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因此,在培养学生关于中国的心理地图时,要重视山脉的重要意义,将一些重要山脉在图上绘制出来,在绘图中了解中国的整体地势特征。面状信息主要指一些重要的地理单元,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温度带的分布等。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要在轮廓图和经纬网格的基础上,将点线面信息添绘在地图上,这就要求学生要将多要素的地理信息进行叠加,信息复杂程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在空间记忆和空间定位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联想空间记忆能力,将这些地理要素进行有机叠合,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来考虑,完整输出头脑中的心理地图。

(4)地图完善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后,学生已初步形成中国心理地图,轮廓和地理要素都比较清楚,但在空间关系和布局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有必要将各种地理信息要素、轮廓图和经纬网格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可将经纬线经过的一些重要地理区域联系起来,判定自己心理地图的准确性。基于“层次性”心理地图构建的理论模式,经过具体的构建策略,将其落实为可操作的任务,形成一系列层次性心理地图构建的操作步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从“4w”着眼,即问“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沿着这条主线有层次、有步骤地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准确的中国地图。

四、基于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的实例

(1)实验前学生的中国轮廓图绘制作品。

(2)实验后学生的中国轮廓图绘制作品。

五、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在提高学生空间认知能力,获取真实有用的区域认知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层次的地理要素的“层次化”构建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心理地图,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孙冀新.心理地图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4.4.endprint

(3)信息叠加阶段。将区域轮廓和地理位置确定后,需进一步添绘地理要素,具体可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要素,点状要素是心理地图组成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中国地图来说,城市最能代表心理地图中的点状要素,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中国轮廓图上将一些重要城市的位置和名称标识出来。同样,线状要素也是反映学生心理地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地图中,河流和山脉是最能代表心理地图中的线状要素的,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长江、黄河的形状、流向、源头和入海口绘制出来,山脉是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而且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因此,在培养学生关于中国的心理地图时,要重视山脉的重要意义,将一些重要山脉在图上绘制出来,在绘图中了解中国的整体地势特征。面状信息主要指一些重要的地理单元,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温度带的分布等。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要在轮廓图和经纬网格的基础上,将点线面信息添绘在地图上,这就要求学生要将多要素的地理信息进行叠加,信息复杂程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在空间记忆和空间定位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联想空间记忆能力,将这些地理要素进行有机叠合,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来考虑,完整输出头脑中的心理地图。

(4)地图完善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后,学生已初步形成中国心理地图,轮廓和地理要素都比较清楚,但在空间关系和布局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有必要将各种地理信息要素、轮廓图和经纬网格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可将经纬线经过的一些重要地理区域联系起来,判定自己心理地图的准确性。基于“层次性”心理地图构建的理论模式,经过具体的构建策略,将其落实为可操作的任务,形成一系列层次性心理地图构建的操作步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从“4w”着眼,即问“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沿着这条主线有层次、有步骤地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准确的中国地图。

四、基于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的实例

(1)实验前学生的中国轮廓图绘制作品。

(2)实验后学生的中国轮廓图绘制作品。

五、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在提高学生空间认知能力,获取真实有用的区域认知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层次的地理要素的“层次化”构建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心理地图,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孙冀新.心理地图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4.4.endprint

(3)信息叠加阶段。将区域轮廓和地理位置确定后,需进一步添绘地理要素,具体可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要素,点状要素是心理地图组成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中国地图来说,城市最能代表心理地图中的点状要素,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中国轮廓图上将一些重要城市的位置和名称标识出来。同样,线状要素也是反映学生心理地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地图中,河流和山脉是最能代表心理地图中的线状要素的,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长江、黄河的形状、流向、源头和入海口绘制出来,山脉是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而且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因此,在培养学生关于中国的心理地图时,要重视山脉的重要意义,将一些重要山脉在图上绘制出来,在绘图中了解中国的整体地势特征。面状信息主要指一些重要的地理单元,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温度带的分布等。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要在轮廓图和经纬网格的基础上,将点线面信息添绘在地图上,这就要求学生要将多要素的地理信息进行叠加,信息复杂程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在空间记忆和空间定位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联想空间记忆能力,将这些地理要素进行有机叠合,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来考虑,完整输出头脑中的心理地图。

(4)地图完善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后,学生已初步形成中国心理地图,轮廓和地理要素都比较清楚,但在空间关系和布局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有必要将各种地理信息要素、轮廓图和经纬网格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可将经纬线经过的一些重要地理区域联系起来,判定自己心理地图的准确性。基于“层次性”心理地图构建的理论模式,经过具体的构建策略,将其落实为可操作的任务,形成一系列层次性心理地图构建的操作步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从“4w”着眼,即问“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沿着这条主线有层次、有步骤地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准确的中国地图。

四、基于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的实例

(1)实验前学生的中国轮廓图绘制作品。

(2)实验后学生的中国轮廓图绘制作品。

五、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层次化”心理地图构建策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在提高学生空间认知能力,获取真实有用的区域认知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层次的地理要素的“层次化”构建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心理地图,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层次策略 第4篇

Beebe等认为,拒绝是通过一套数量相当有限的间接与直接“语义公式”(semantic formulas)来完成的。具体的每个拒绝,则是按照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 对所有这些“语义公式”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他们对“语义公式”的顺序、出现频率及具体内容和形式研究表明, 拒绝语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直接拒绝语包括“施为型”(Performative)与“非施为型陈述”(Non-Performative)两种语义公式,而间接拒绝语则分为“表达遗憾”,“表达愿望”,“寻找借口、理由或解释”,“提供可供选择的办法”,“提出将来或过去接受的条件”,“说明原则”, “申明哲理”,“试图劝阻对方如威胁、使对方感到内疚、 批评等”,“貌似接受实则拒绝如没有明确答复或缺少热情”以及“回避,如沉默、犹豫或转换话题、重复部分内容等”。人们根据具体语境将这十一种公式组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二、语篇层次看拒绝策略

拒绝策略有多种实现方式,从广义上讲,有语篇表层和深层两种:

1.语篇表层拒绝策略:

(1)词汇手段

1)缓和语使用如:please,well,somewhat,a little,in a way,likely,probably

seem to,I’m afraid,you know,frankly speaking这类词语,这样可缩短与被拒绝者的距离,并避免激怒对方,减轻其负面影响。例如:It seems that this is not the right way

2)加强语使用如:really,terribly,I'm sure,do这些词, 它们能加强缓和语的语气,或客观原因的真实性。例如:I' m terribly sorry that…

3)称呼语这类词语包括:love,buddy,honey,baby, son,mate等,它们能表明自己对方属于同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具有某种共同点,从而使拒绝显得容易接受。例如: Here,buddy,I am keeping that seat for my friend.

4)人称代词常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或不定代词来避免直接拒绝对方,听起来像是表一种评论(若用you则显得粗暴无礼 ),这样可以影响社会距离含义,进而缩短与受话者的距离。 例如:I don’t lent my computer to anyone.

5)名词化动词大多数英语动词都有与其对应的名词,给动词原形加一ing能将动词名词化。拒绝时,使用名词最礼貌,动名词次之,动词由于其针对性最强,最不礼貌。例如:I am sorry for my failure to lend you my bike.

(2)句法手段

1)带疑问词、语气词、连接词、感叹词、条件的结构这种结构能给被拒绝者提供选择的余地,具有缓解作用。例如:Can we make it next time?

2)缩略或省略结构这种结构在双方之间可产生亲密感, 不致使被拒绝者感到尴尬。例如:Whyncha decide it by yourself?(whyncha=why don't you)

3)部分否定结构人们以这种结构回避直接表示的否定态度,将自己对对方的否态度隐藏起来。例如:I don' t like it very much(=I refuse to take it).

4)时体、语态用过去时能将拒绝在时间上推远一点,而用进行体则强调动的暂时性,使拒绝听起来好像只是说话人的一时想法;用被动语态可以避免直接提到对方,这些都给对方留了面子。例如:I did wonder/was wondering whether it is right.

5)词序通过对正常词序进行调整,使整个语句传送了一种否定的信息。例如:Is it right? I don't know.

6 ) 套语或成语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可使拒绝时的氛围轻松,被拒绝者甚至会觉不到自己被拒绝。例如:Excuse me.

(3)超音段手段

在英语中,通常以升调或重音表示反对、拒绝的态度。 例如:(A:Shall we go? ) B:Right now?

2.语篇深层拒绝策略

(1)语境文化手段。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或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以避免受话者被直截了当地拒绝后陷人难堪的窘境。例如:

A:Let's go to movies tonight.

B:My brother will come here.

(2)逻辑手段

借助于这种方式,说话者通过交际情景使受话者意识到自己要求的荒谬或不可行。例如:

A:How much note RMB have you issued?

B:RMB notes are one hundred sixty-eight yuan.

(3)策略手段

1)直接策略是直接地、清楚明了地向听话人表明白己的意图,因此也最不礼貌。它等同于Beebe等人的“施为性”、 “非施为性陈述”这两种“语义公式”。例如:I refuse to do it.

2)同情策略一般表明自己与听话人之间有某些共同之处,通常诉诸于友谊或伙伴关系,采用套近乎的谈话方式。 如Beebe等人“语义公式”中的“表示遗憾、愿望、建议替代方案”即属于此种策略。例如:I am sorry I can’t be present.

3)回避策略说话人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回避直接拒绝。因而它表达的语义比较模糊,语气比较委婉。在Beebe等人“语义公式”中的“借口”“理由”“解释、设定过去”“将来接受条件、许诺将来接受、回避”都属于此种策略。例如:I have a headache.

4)暗示策略是让说话人可以避免对听话人造成潜在的面子损伤之嫌,因为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使得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之加以理解,并引起误解。对于听话人,还可给他以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在Beebe等人“语义公式”中的“陈述原则、陈述哲理、试图劝说、表面同意”都属于此种策略。例如:I never do business with friends.

层次策略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各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型院校提供优质的深造学子。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科研发展的先锋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是高校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方法的推行者。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自我的重点人才策略。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动的频率大幅度上升,因此吸引人才、管理人才、留住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战略的重点。

浅谈中学实施分层次作文的策略 第6篇

基于以上现实,笔者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实施分层次作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力求快速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基于学生层面的层级式训练策略

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成三层,即写不成文、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的低层次;成文后立意浅、内容单薄、写作技巧单一的中层次;有才气、有立意、有发现的高层次。教师按照这三个层次的分布,逐层级归纳提炼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习作实例,探索出针对这三类学生的分层训练策略和方法。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一样,应该进行“教学的设计——基于多元目标的预设”。

1.针对低层次学生的发现策略

低层次学生怕写作文,因为以往写作时尝到了太多失败的滋味。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文时总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或打个日期,或简单写个“阅”字,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这类学生越来越厌恶和恐惧写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以下两个策略。

第一,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亮点”。放大他们写作中有亮点有创意的某句话或某种手法,比如为文中有真情实感的句子或者书写整洁的段落点赞,并在作文讲评课上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培养他们的写作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小帅刚进初中时写《我的新同桌》只有100多字,但字迹清晰、表述流畅,而且个别成语用得十分恰当,我给了“优”。并在他的作文后面写上建议:“你若能具体写出和这个新同学相处时的愉悦心情,那么你的文章会更有吸引力。”第二次随笔,小帅竟补写了一段神态描写和一段心理描写,文章字数多了一倍,文章的结构也变得非常完整,写得比第一次好了很多。

第二,发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点。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旦被打开,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位学生特别喜欢读跟动物有关的小说,正好有一次写作文是关于动物的题目,要求记录和自己钟爱的某一动物之间的一件事。一向害怕写作的他,首次洋洋洒洒写出了六百字,生动有趣,获得85的高分。此后,我鼓励他尽量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后来他居然写了一篇将近2000字的超长篇随笔——《蚂蚁搬家》。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兴趣激发”的方法就让他产生了动力,使他的写作水平有了飞跃。

2.针对中层次学生的唤醒策略

第一,以有趣的活动拓宽观察视角。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桃花的文章,大多随便写了或上网抄了几句。对此,笔者组织了一次课外写作课,带领学生观察校内桃花,触摸记录花瓣的形状、数目,花的颜色等情况,鼓励学生课下多看多想。几天后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有的学生说桃花色彩不一,随着时间在变化;有的学生注意到花瓣末端微微内翻;有的学生写到自己用手往花瓣上摸去,柔柔的、滑滑的,像苏州丝绸。这次观察活动让作文内容丰富了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观察力很有意义。

第二,以假想的读者和情境唤醒写作意识。遭遇命题作文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米下锅”。笔者尝试的做法是,引导学生选定素材的时候,首先设定一个抽象的倾诉对象,来调动内心的情感,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在写《我们的学校》时,教师示范,作为中学生,假定这篇作文的读者是你的朋友,而他正好有个孩子在选择读哪个中学,你要抓住机会把学校的亮点写下来给朋友作参考,希望能让他读了之后,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读者的,有倾诉对象的,这种确定读者意识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就考虑好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第三,“自主批改”唤醒修改意识。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作文教学同样必须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如果每篇作文教师都认真批改,最后写上评语,当然非常好,但是教师若能教会学生参与作文修改,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那更是好上加好。写完再改会想得比较周密或更加周密。

首先,善作不如善改。学生亲自批阅他人作文,是情感交流、借鉴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提高作文质量的过程,可逐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懂是非、明好坏;完善思想,陶冶情操。“文章不厌百回改”,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也是几经修改、推敲之后才定下来的。何况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作文?只会写而不会批阅,写作就不容易进入高境界,就写不出好文章来。

其次,建立能力自信。初次批改时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处下笔,很正常,教师必须引导他们,结合平时阅读教学,探究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结合老师公布的批改作文的方式,细细地琢磨,慢慢地修改,树立可改、能改、并能改好的自信。例如:规格方面的不妥和错误、明显的缺失、词语句法的不妥、内容不妥、修辞的运用等。随着自主修改作文的深入,学生文句鉴赏能力、驾驭文字的水平也会越来越强,渐渐达到“自如”的境界。

最后,让批改成为愉快的学习。自主批改作文,学生从被动的“被评判者”变成了主动的“评判者”,既有“你的作文我修饰”的快乐,也会产生“作文的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成就感。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请同学看看,提些意见,然后以之为参考,常常可以更容易补救偏颇缺漏的毛病。这样,作文不再是一种枯燥的练习,而是一种展现个人风采、传播积极思维的自我展示的舞台。

学生自主批改作文的意识一旦树立,批改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批改质量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能提高。

3.针对高层次学生的激励提升策略

高层次学生的作文常常多为佳作,容易受到表扬,再加上初中生年龄不大,容易产生自满情绪或者自负心理,写作水平的提升空间往往有限。笔者认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上的提升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个性化阅读,激发思维。针对高层次学生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读思结合,通过摘要评论、好句仿造等手段,推动他们研磨、分析、追思、生疑、解答、凝炼,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笔者接触的许多案例表明,阅读质量关乎写作水平,思想深度决定习作高度。作为学生首先要读的是语文书上的课文,那些都是例文,是精彩的文章;其次要读的是书上推荐的名著和与书本课文或者作者有关的文章和资料;还要读的就是经典,以及感兴趣的名家美文。会读书,有积累,才能写好文章。

第二,推荐公开发表,强化成就感。每个作者耗费心血写出一篇文章的时候,总希望拥有更多的读者,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将优秀学生作品对外推荐给报刊发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除全班展示外,笔者把学生习作上传博客、微博、微信,发邮件给校报校刊,甚至推荐给各级教育报刊发表。其实,投稿也是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写作水平提升的过程。它需要审核,需要再次修改,甚至还面临退稿的危险。教师这样做,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收获对外发表带来的无穷乐趣。我的学生中,有的人已经拥有了当作家的梦想。这些学生最终能否成为作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写作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中收获了无穷乐趣。

二、基于教师指导的层级式训练策略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一个清晰的阶段培养目标。如初一要求能写450字左右的记叙文,做到书写清楚端正、记叙要素完备、文通句顺,以小见大且有真情实感;初二要求能写55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书写清楚端正、情节发展有波澜、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生活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初三要求能写65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书写优美、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典雅工整、情节设计巧妙、人物形象有神韵、立体感强,细节描写真实动人,感情真挚、对生活真谛思考深刻。

其次,教师在批改文章方面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标准。结合上面的写作要求,要为学生制定一个评分标准表,达到了就不吝给分,这样各阶段的学生只要对照表格,就知道自己的作文达到了怎样的分值。这样的设计比较客观,既有利于学生自评,也有利于学生他评,更有利于老师评价。要注意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以此鼓励中、低层次学生的写作热情。

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习作的普遍规律。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借鉴了美国作文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作家工作室训练法”,具体就是让学生参考老师的评分标准,先自评、自改,然后小组合作评改,最后老师评改,通过多次评改使学生作文层次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同步提高。这个策略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学生没什么可写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在向同学解释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在互动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不断修改到达标为止,如果省略了这个步骤,许多学生的作文老毛病会重复出现,到最后就真的“病入膏肓”了。

分层次写作指导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热情,尤其是中等层次和高层次的学生,他们常常互相推荐和借阅名著佳作,在写作实践中模仿乃至创新,使自己的习作逐渐有了个人的风格。此外,层级式写作指导策略的实施,还激发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作文都不怕了,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和阅读理解的学习就觉得很简单了。

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基于学生、教师指导两个方面的层级式训练和策略,激发学生写好文章、学好语文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一篇富有情感、有观察、有思考、有想象的优秀作文才能得以呈现。

层次策略 第7篇

一、提问策略

据调查, 提问在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占20%到40%, 据Gall (1984) 研究发现, “问答”几乎占课上一半的时间, 对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笃勤, 2002) 怎样在提问时考虑到低层次的学生, 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1.问题分难易, 把内容和形式简单的问题抛给低层次学生, 教师因势利导, 使其由浅入深, 获得进步。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同而分难易, 可以把较简单的问题抛给层次低的学生, 使他们有参与答题的机会。在回答后, 教师因势利导, 使他们逐步提高语言水平。如像“Howdowetrytocatchamouse?”一类内容简单的问题, 可以邀请这些学生回答, 在他们轻松回答之后, 再帮助他们形成句子, 扩展成“Iwillkeepacattocatchthemouse.”等句子, 并要求他们在整理思维后复述。又如, 为了引出nibble这个新单词, 教师会使用“Willwecatchamousewithanet?”这种回答形式简单的问题, 教师同样可以欢迎这些学生回答, 并要求他们说出完整的句子, 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语感。这样, 一步紧扣一步, 要求由简到繁, 教师给学生步步铺台阶, 让他们在教师充满关爱的目光中愉快地学习、锻炼和成长。

2.若让低层次学生答难题, 就留足够的时间

教师如果想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低层次的学生, 那一定要在 提问之后 给予他们 足够的时 间。比如“Whatdidthemousemeanwhenhesaid‘Letthisbealessontoyou’?”对于这样的问题, 不同层次的学生反应速度相差很大。高层次的学生可能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组织好语言。可是, 对低层次的学生来说, 难度就相当大。如果不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而让其匆忙作答, 那场面不是“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惶恐不安”, 就是“Idon’tknow”式阻抗, 课堂就会因此步入尴尬的境地。但是, 如果教师能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思考, 说不定他们也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回答下来, 这对他们提升自信心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

3.放慢语速, 让低层次学生尽量听清楚、听明白。

由于我校英语课堂采用全英文教学, 教师往往采用流畅快速的语言实施教学, 但是, 过快的语速, 会使低层次的学生听不清楚、听不明白, 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 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刻意放慢语速, 在语调上尽量抑扬顿挫, 在重点和疑难问题上注意停顿和反复, 也可以补充板书和PPT, 使他们有更多理解的途径和空间。

二、组织策略

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createtheconditioninwhichlearningcantakeplace) 。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组织策略的有效使用。

1.合作学习, 使低层次学生得到实惠。

我校英语教学实行小班教学, 一个班往往是20—24人不等, 教师可以采用“优化组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使低层次的学生在组内得到帮助、获得进步。

比如班上有22位学生, 就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分成5组 (5, 5, 4, 4, 4) , 并以小组集中的形式安排座位。小组内部成员在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上有差异, 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互助互学, 使低层次的学生获得帮助。比如,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 就可以鼓励小组成员积极思考、交换意见, 共同出谋划策, 他们得出的比较成熟的答案也可以让层次低的学生来表达。同时, 教师应经常引导小组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避免课堂的沉闷和机械, 更可以使低层次的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2.全员参与, 给低层次学生留下空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组间答题竞赛的形式, 但问题一出来, 高层次的学生就答得特别快, 机会也特别多, 低层次的学生只能坐冷板凳, 心情沉闷。为了避免抢答的学生集中在几个人身上, 教师就可以提出“人人必须答题”的规定。如一开始为了引出话题和部分新单词, 给出问题:Whatdoyouknowaboutlionsandmice?Whatwordswouldyouliketousetodescribethem?教师可以把抢答机会留给低层次的学生, 他们也能给出自己 的想法:Lionsarestrong, butmiceareweak.Lionsarehuge, butmicearelittle.然后再由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给出:Lionsroar, butmicesqueak.Lionsgrabfood, butmicestealfood...在此环节中, 低层次的同学也有了为小组加分的机会, 自然会很兴奋, 同时他们也能从其他同学的补充回答中学到新的单词。

三、激励策略

“学生如果缺乏兴趣, 教学则成为死亡之吻;学生如果缺乏动机, 教学不过是一种厌恶疗法。” (王笃勤, 2002)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 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 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所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教学的关键。

1.采用课堂内的小组竞赛机制。

教师在组织小组竞赛的时候, 应鼓励组内成员主动回答问题, 并给回答正确的小组加分, 最后获胜的小组还能额外获得奖励。同时, 教师要制定“若非人人参与就取消小组评比资格”的制度。这样一来, 就使所有学生都有了参与竞赛的压力, 都有了为集体加分的责任, 低层次的学生必定也被带动起来积极思考, 不甘落后。

2.注重课堂内的形成性评价。

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对低层次的学生及时鼓励、及时纠错、及时引导。有时候, 低层次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Welldone”而深受鼓励, 也会在教师诚恳的纠错中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而虚心改正, 当然更会在教师热情的引导中积极走下去。比如一位同学在总结最后的moral的时候说:Micearemoreusefulthanlions.老师没有说:No, youarewrong.反而说:Nicetry!Thatmousedidhelpthelionalot!Now, canyouthinkitoverandgiveabettersentence?这样, 学生不会因为讲得不好受到老师否定而泄气, 相反的, 会更加努力地想要使答案更加完美。这样, 评价的作用就达到了。

两千多年前, 中国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今天新课标也提出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的要求。为了使低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 作为老师,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吧。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层次策略 第8篇

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因材施教, 逐步递进, 以便“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 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偏差。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四化”, 否则,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 要以“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为原则,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 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 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 可分五个层次: (1) 识记, (2) 领会, (3) 简单应用, (4) 简单综合应用, (5) 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层学生达到 (1) - (3) ;B层学生达到 (1) - (4) ;C层学生达到 (1) - (5) 。例如, 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 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 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 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 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 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 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 同时兼顾A、C两层, 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 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 课堂上可以不讲, 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上升的规律, 要求不宜过高,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 A层基本听懂, 得到及时辅导, 即A层“吃得了”, B层“吃得好”, 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 层次分明。

例如, 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 什么叫函数?映射?

(2) 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3) 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4)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5) 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6) 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让A层学生回答 (1) (2) 题, B层学生回答 (3) (4) 题, C层学生回答 (5) (6) 题。通过提问分析, 既复习了旧知识, 充分显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 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 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时, 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 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学习了函数概念后, 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 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 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 (a) ?并说明f (a) 与f (x) 的异同。

(3) 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4) 说出二次函数f (x) =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并求f (0) , f (1) , f (a) , f (x+1) 。

(5) 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6) 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先让C层学生解决 (1) (2) 题后, 请B层学生解决 (3) (4) 题, 再由A层学生解决 (5) (6) 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 学会方法, 掌握规律, 提高信心。此外, 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 做到精讲多练, 消除“满堂灌”, 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 以便活跃课堂, 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布置作业层次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 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 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 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 (课后练习) , B层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课后习题) , 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 (课后复习题) 各半。

四、单元考核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 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 它以课本习题为主, 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 提出不同的要求, 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 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可用附加题形式) 。就是在统考中, 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如上次考50分的, 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 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 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 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 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 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浅论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策略 第9篇

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主要做法

1.人才引进方面, 控制学科一直积极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 充分利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吸引海外高端科技人才来南航工作, 优化了团队的人才结构, 增强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促进了控制团队的国际化发展, 扩大了我校控制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如2006年, 通过南航“钱伟长讲座教授”计划引进了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的教授;2009年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引进了国际著名无损检测的专家;2008 年和2010年分别通过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组部 “千人计划”引进了两位教授;并先后从香港、英国、加拿大、美国引进了多位优秀海外青年人才。 这些海外的新鲜血液输入到控制学科, 将我校控制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国际的最新研究动向紧密结合, 让整个学科的实力明显提升, 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发展, 海外老师来南航工作后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基金项目, 为学科的科研项目申报和学术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2.人才培养方面, 控制学科非常注重 “本土”教师的培养, 如本校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 他们虽是本校留校生, 但在读博期间曾是中国和法国联合培养的博士, 个别突出年轻教师还获得国家优博的提名;这些青年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 为控制学科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3. 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为进一步优化学院师资队伍, 促进学院师资建设工作, 吸引更多已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并具学术潜质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培育其成长为未来的学术领军人物, 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校制定了若干人才引进政策文件,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聘暂行办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资补充暂行办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选聘暂行办法》。 在此基础上, 自动化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实际情况, 也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 如《高端人才和海外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

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人才制度的改革, 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提升了学科的实力, 一支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 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17, 充分证实了学科的实力。 控制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已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服务, 办学质量逐年提高。

自动化学院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 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引进人才发展成为党员, 充分利用他们的典范作用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影响和凝聚更多的先进力量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使每个党员都能够站立于时代发展的前列, 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是我们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现阶段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

1.党员人数少、比例低。 目前, 就高校而言, 在已经归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这支队伍中, 党员人数偏少, 且所占比例偏低。 以自动化学院为例, 学院目前在职在岗教职工189人, 专任教师149人, 其中自2010年以来共引进的海外人才为6人, 其中仅有1人为党员, 另外1人在学校期间刚刚发展为党员。 鉴于此, 学院在人才引进过程中, 重视对人才的思想素质考察, 如2014年1月至5月, 学院有意向聘请海外人才4人, 其中党员为3人。

2.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高层次人才, 尤其是中青年学术骨干, 对高校党的工作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 究其原因, 除了这些教师把科研业务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外, 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力, 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对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不够重视及缺乏创新等方面, 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对策

针对高层次教师群体呈现出的健康、积极、理性、务实的政治心理特征, 学院党委在思想教育和组织培养等环节, 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密切联系, 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的贡献。 因此, 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在“三高”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三高”人才个人档案, 由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等与高层次人才联系, 亲自做优秀人才的组织发展工作联络人, 对那些已经表现出一定入党倾向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给予鼓励、 爱护、引导;对还没有提出入党申请, 但思想素质好、工作表现突出的人, 要主动出击, 加大教育引导力度, 主动与他们谈思想、谈工作、谈生活,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增进他们对党的理想和信念的认同感, 启发大家的入党愿望,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2]。

2.转换党员的教育方式, 增强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如利用老教授、有权威专家的优势,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比如:发挥一些老党员专家、学者的影响力, 发扬以老带新的光荣传统, 鼓励他们在对学术带头人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 注意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 促进他们业务与政治同步发展。

3.坚持从学院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到这些学术带头人的业务工作特点。 如:科研业务忙、工作负荷重, 在积极分子培养期间, 不拘泥于思想汇报的形式, 采取灵活措施, 多渠道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在党的基本知识学习问题上, 充分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 保证教育学时的同时, 灵活学习方式, 保证学习效果。

4. 以人为本, 关心爱护, 把人才培养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 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政治思想动态, 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事业发展。 比如所在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应及时沟通和了解这些高层次人才, 特别是留学回国人员在各方面的需求, 主动帮助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如:科研实验用房、家庭困难等, 努力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 尽快使他们投入工作, 增强党组织在广大学术带头人中的凝聚力, 使他们在学术和科研业务成长过程中不断坚定加入党组织的信心。

基层党组织做高层次人才的引培工作时, 不仅要注重“引”, 更重要的是“培”, 通过认真抓好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入党工作, 起到“以点带面”的培养示范作用, 从而有效地促进和带动本科生、研究生及其年轻教师的入党积极性, 将这些优秀师生汇聚成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 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巩固学院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大局, 促进学校实现新的进步、新的跨越。

摘要:近年来, 高校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作用。对高校的党组织部门来说, 要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典范作用, 影响和凝聚更多的先进力量团聚在党组织周围, 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够站立于时代发展的前列, 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

参考文献

[1]曹福亮.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战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2-5.

层次策略 第10篇

21世纪是一个女性和男性同台竞技的时代,随着女性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文化素质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女性正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重其事地彰显着“她力量”[1]。麦肯在对世界各国公司的调研中发现,由女性出任高层职位(1/3以上)的公司会比竞争对手取得更好的业绩。女性管理者占比最高的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回报率比女性管理者占比例最低的公司分别高出35.1%和34%。美国学者通过采用IPO后股票价格表现和投资回报率等方法测量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发现,女性高管的参与为企业带来了价值的增值[2]。尽管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巨大潜力和优异表现得到公认,然而,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参与程度还不相适应,与国家社会发展进程还有一定差距[3]。2007年,财富500强企业中女性只有7.9%在最高管理层任职,仅有2.2%的女性担任CEO的职位。在中国,女企业家人数仅占企业家总数的20%;科学院和工程院女院士只占到院士总数的5.06%,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女性占入选人才的比例分别为7%、6.04%和3.9%。在女性参政方面,女性领导人才多为非主动从政,被动从政倾向明显,越是高层越呈现“单棵独株”倾向[4]。通过对国内1792所高等院校现任校长的性别统计,结果显示男性校长所占比例为95.5%,女性校长为4.5%[5]。这些数据与研究表明,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加快女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2 影响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因素分析

2.1 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但中国多年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与父权制文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女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定义为“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等传统形象。无论在商界还是政界,一直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通常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是最佳生活模式”、“妻子的事业成就不应高于丈夫”。性别意识的错位造成女性在职场中遭遇到“玻璃天花板”和“死巷”的问题,一些男性管理者甚至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取得非凡成就的女强人,抱着世俗的观念去决定女性员工的职场命运。这些传统观念与错误做法扼杀了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2.2 退休政策与教育观念的滞后

我国是世界上两性退休年龄差距最大的国家。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现有的退休标准几十年没变,其中男性60岁、女性干部/工人的退休年龄是55/50岁(特殊工种除外),男性工人与女性工人退休年龄差距为10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这项保护性退休政策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女性就业的歧视。相比男性,退休年龄的规定使女性减少了就业与培训的机会,一些企业出于对经济回报的考虑,减少了对于处在职业退出期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使知识女性职业发展得不到必要的开发,造成女性人力资源的浪费与退化[6]。这对于高层次女性影响更为显著,因为高层次人才接受教育时间较长,其就业时起点的年龄偏大,而实际就业时间会相应缩短,获得职业晋升与发展的机会相对会减少,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时间也相对缩减,其职业成长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受到“重男轻女”、“女孩是赔钱货”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多把教育投入优先给了家里的男孩,致使一些女性从小就失去了读书与成才的机会。在她们长大成人具有了一定劳动能力时,却又因为文化偏低而不易找到适合的工作。等她们到了适婚的年龄,大多数女性还要经历孕育、生产到哺乳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至少要花去1—2年的时间,自身的职业发展难免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导致女性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2.3 组织支持力度不够

职场女性的职业发展状况会受到其所在组织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官员位置追踪调查显示,1995年,女性仅仅在世界财富500强的CEO中占比8.7%,到2002年增长了近两倍,达到15.7%。虽然女性CEO的数量有所提高,但仍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解释这一缓慢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组织支持。研究表明,女性在工作中得到的职业发展机会越多,越有可能成为高层管理人员[7],可一旦女性处在高管的位置,就需要公司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其在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在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选择一流的导师无疑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直接进入科技前沿领域的重要途径[8]。组织通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研能力培训计划以及技能发展机会,可以激发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激情[9]。可见,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对组织支持存在需求偏好,组织应该从这个视角为女性人才的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2.4 双重角色的冲突

现代职业女性担当社会与家庭的多重角色,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成为困扰女性一生的问题。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是干事业的,女性是天生的照顾者,需要以家庭为重;男性获得高薪、职位、奖励、地位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对于女性,即使成就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如果家庭生活不美满,也会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她们还要受到以传统的“贤妻良母”为标准的家庭角色的检验。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得不精兵简政,于是企业中的女性员工首当其冲,成为下岗再就业人员。面对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一些女性放弃了对职业成功的追求,将工作重心逐步向家庭转移,无奈地接受了依赖丈夫改善经济地位的现实,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也就无从谈起了。

2.5 女性特质的影响

通过对79%的女执行官和90%的CEO的调查发现,在晋升到公司高层管理职位时,她们缺少的不是野心,而是缺少相应的管理技能与生产运作经验,社会网络的欠缺已成为横跨在女性员工面前阻碍她们晋升的主要障碍。在现实中,由于男性长期以来雄居CEO的位置,占比达90%,导致一些女性群体自我认同缺失,在追求事业成功时缺少信心,加之对自己晋升为高层领导所需承担责任的畏惧心理作祟,在面对人才竞争与选拔时,认为女性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甘拜下风或者自愧不如,使自己失去了很多职业发展机会。

过于情绪化成为阻碍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障碍之一。她们往往在情绪不佳时做出一些不够理性的决定,事后又因为失言或后悔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在对待同事的态度上,有时会以个人好恶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与男性同事相比,女性与上级的互动水平明显偏低。女性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缺乏耐心,观望不够,有时急于表达自己想获得成功的迫切愿望,有时又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望,从而造成他人的误解或嫉妒,使职业发展遇到重重阻碍。

3 加快女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3.1 加大宣传与投入力度,营造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

国家与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与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营造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途径让全社会认识到对女性存在的性别偏见及其对女性人才成长的危害,纠正对“女强人”形象的误读,根除性别歧视的现象。各个地方可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保护力度,适当延长女性高层次人才退休年龄。由50—60岁的女性,尤其是有突出贡献的女性自主选择退休的年龄,延长女性人才的职业周期,发挥她们的人力资本优势与作用[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女性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各种教育宣传栏,在为农村孩子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确保女孩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服务,将陷于家庭“围城”的女性真正解放出来,冲破樊篱,为女性扫除人力资本投资障碍,使女性能够从“男性主宰”的社会文化格局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成功女性的典范。

3.2 加大组织支持力度

3.2.1 制定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组织要重视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机会为她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机会。通过选择优秀的导师挖掘与培养一批有潜质和才能的青年女性高层次人才;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激励中年女性高层次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绩效考评和晋升选拔体系,对其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女性人才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应得的职业发展机会。在组织内形成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梯队,发挥女性在管理、沟通、语言、思维等方面的优势与魅力,使其为组织创造最大的价值。

3.2.2 帮助女性实行工作——家庭平衡计划。

家庭对于女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也是帮助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组织可以依据女性员工的职业生命周期与家庭生命周期的特点,提供满足不同女性员工需要的一揽子工作——家庭支持计划[11]。如对于处在生育期或需要照顾家庭的女性,可以考虑为她们提供弹性工作时间,由女性员工自主选择工作与休息时间;对于处在职业发展期的女性,可以为她们提供家庭指导与服务,使她们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对于处于职业退出期的女性,可以为她们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帮助她们正确面对工作的变化,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帮助组织做好新老女性高层次人才的交接工作。

3.3 增强自信,完善与突破自我

3.3.1 发挥女性优势,重塑女性职业形象。

女性人才应从点滴做起,在关爱自己的同时,注意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与沟通技巧,重塑女性的职业形象,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女性高层次人在工作中应不断培养强烈的职业呼唤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勇于承担组织交付的重要任务,在工作中不断锤炼与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善自我人格,发扬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理性与平和的心态解决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努力创新,创造属于女性的职业辉煌。

3.3.2 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拓展社会网络资源。

首先女性在职业生涯早期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自身职业发展意识,正确看待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理性处理职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确认识环境与组织变动对自身职业的影响,在职业成长的同时兼顾到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其次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职场女性要充分发挥女性的独特优势,协调好与上下级、同事的关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企业组织的团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交圈与工作交际圈,拓展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的社会网络,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綦书环.女管理者如何迎接挑战[N].中华工商时报,2004-04-13(008)

[2]KRISHNAN H A,PARK D.A few good women—on top manage-ment team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2005,58(12):1712-1720

[3]陈至立.为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N].人民日报,2009-11-26

[4]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北京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透视[J].新视野,2009(3):58-61

[5]牛维麟,詹宏毅.“品味”中国高校的领军人物[N].中国教育报,2007-08-17

[6]张清涛,黎永泰.中国职业女性人力资源退化研究[J].求索,2006(4):82-84

[7]GOODMAN J S,FIELDS D I,BLUM T C.Cracks in the glass ceil-ing:in what kinds of organizations do women make it to the top?[J].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3,28(4):475-501

[8]李全喜.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88-191

[9]张延君,张再生.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基于天津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09,95(5):11-16,47

[10]井文豪,谢春玲.女性延迟退休:养老与平等的双重目标[J].现代经济探讨,2010(7):52-56

层次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范畴词;文化负载词;拟声词;英译;范畴越级

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理论。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和感知差异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关的信息,而语际翻译的过程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以及范畴化为基础,是一种认知活动。翻译涉及到多个层面,而词汇翻译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有关其处理技巧和策略,国内一些学者各执己见,总的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英汉语言对比出发,讨论词汇转换的技巧,二是从文化对比出发讨论词汇对应情况。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从认知方面审视词汇翻译的越级处理问题,为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

一、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始于Brown(1958,1973),后来Rosch & Merivis(1975,1976)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基本层次(basic level)和下义层次(subordinate level)。以基本层次范畴为基础,范畴可以分别向上向下拓展为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和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

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1)适度的具象性(imagery) (2)完型性(3)心理上的易辨性(4)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

二、基本层次范畴词

基本层次范畴在语言中具体表现为基本层次范畴词(basic-level terms)。基本层次范畴词词形简单,大部分为中性词,构成常用的基本词汇,在不需要特别细节时成为缺省(default)选择项。

英语中基本层次范畴词区别于上下位范畴词的特征主要有:(1)大多数为单音节词,使用频繁。(2)构词能力最强(3)具有认知经济性。

三、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英译的越级处理

由于英汉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两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例如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等。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人们在基本层次范畴层面上观察和认识事物最简便和直观,而基本层次范畴词也最早被人们习得。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准确把握词汇等级,考虑读者的接受性,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取范畴越级的翻译策略。采用这种策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原文中使用细节丰富、含义具体的词汇,而译文采用抽象概括的类属词。例如:

(一)“上位”翻译法

例1. 八仙桌上,明烛高烧,余司令和冷队长四目相逼,都咻咻喘气。(莫言《红高粱家族》1987)

Candles burned brightly on the table, around which Commander Yu and Detachment Leader Leng were glaring at each other and breathing heavily.

“八仙桌”,指四边长度相等、桌面较宽的方桌,桌面呈方形,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可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民间雅称“八仙桌”。八仙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具之一,结构简单,经济耐用,外观平和而又不失大气。“八仙桌”名字的由来背后涉及到“八仙”的传说,背景介绍较为复杂,葛浩文采用了范畴越级的翻译策略,将其处理为上位范畴词“table”,从英汉民族认知的共同基础出发,而没有多着笔墨解释何为“八仙”。一方面摆脱了“文化空缺”的束缚,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共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冗长解释,减轻了读者的负担。

在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一般较多,大大增加了英译的难度。首先,若译者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一一对应翻译,或者加注解释等,都会导致译文无限扩展、延伸,结果就会削弱译文的可读性,甚至误导迷惑读者。其次,在避免直译出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导致译文芜杂生涩,又不影响其主要意义传达的条件下,译者可以运用范畴越级的策略处理。译者使用基本层次范畴词,不仅可以保证关键信息的有效传递,又使译文简洁流畅。

再如,英汉拟声词都以自然的声音为基础,就为拟声词的翻译提供了保证。但毕竟英汉分属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有别,对于同一声音的审视角度也不一样,从而给英汉拟声词的互译带来重重困难。此外,英汉拟声词存在着缺省现象,这并非是思维的缺省,也非修辞功能的缺省,只是思维角度的不同。对于这类拟声词,译者可以作越级翻译,灵活变通。例如:

例2.俺在他那瘦骨伶仃的肩膀上捏了一把,俺把沉甸甸的奶子放在他的脖子上歇息。俺的嘴里,发出了一串哼哼唧唧的娇声。(莫言《檀香刑》2012:19)

I squeezed his bony shoulder a second time and rested my full breasts on the nape of his neck as my lips formed a series of provocative sounds. (Goldblatt, 2013:14)

在该句中,“哼哼唧唧”刻画眉娘撒娇谄媚而发出娇滴滴的声音,该词在英语中存在缺省现象,葛译中采用“provocative”一词,不局限于拟声词表面的对应,减少了译入语读者因思维差异造成的误解。

另一种情况是原文中使用高度概括、含义抽象的词汇,而译文采用具体精准的类属词。这样,译者借助基本层次范畴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实现忠实的目标,也减少了读者理解的不必要的麻烦。

(二)“突显”翻译法

在英语中各种动物和非动物的声音很多是由专词表达,而现代汉语却往往把这样的声音笼统地表达为“……声”或者“……响”等等,不附加任何拟声词。译者在翻译汉语中笼统的声音时,要注意到差异,选用英语中具体对应的拟声词翻译。正确地翻译动物拟声词,能够烘托气氛、显示意境、增强声势和实地情景感,使平淡的句子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创造出一种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氛围,达到传声达情和闻声解意的语用目的。

例3.他们的胡琴只能拉一般的调子,咱家的猫胡能摹仿出猫叫狗叫驴鸣马嘶小孩子啼哭大闺女嬉笑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天下没有咱家的猫胡学不出来的声音。(莫言《檀香刑》2012:430)

Their fiddles were good for ordinary tones, while ours could produce cat cries dog yelps donkey brays horse whinnies baby bawls maiden giggles rooster crows hen cackles-there wasnt a sound on earth that our fiddles could not reproduce. (Goldblatt, 2013:339)

汉语中论及动物的叫声时,常常用笼统的“叫”字来概括,不加拟声词修饰。而在英语中,拟声词就相对比较丰富,且有专门的拟声词对应不同动物的叫声。例如,在汉语中,狗“汪汪”叫,而英语中就存在“yelp”、“bark”、“snarl”和“bay”等拟声词。原文中使用“猫叫”、“狗叫”、“鸭叫”等概括性的动物叫声词,译者在翻译时,首先意识到英汉拟声词的差异,找到恰当的拟声词来对译。这样,不仅实现了忠实于原文的目标,而且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拟声词 的音韵美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现代范畴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层次上人们认知事物最容易、观察区分事物最直观。我们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摆脱了单纯从语言和文化层面理解和翻译词汇的局限,用一个新视角来看待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的英译。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一些现有词汇翻译方法的不足之处。译者以基本层次范畴词为基础,考虑人类的认知心理特点,抓住不同民族的认知共性,可以向上位和下位越级来灵活传达词意。当然,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词汇翻译甚至其他方面的指导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梁丽.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贾立平,孙斐然.原型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处理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09(5):69-72.

[3]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4]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朱振武,杨世祥.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J].2015(1):77-80.

[6]万石建.英汉拟声词对比[J].外语研究,2006(5):23-26.

[7]高永晨.英语动物拟声词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9-50.

[8]Brown R. How Shall a Thing Be Called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8(8).

[9]William Croft & 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0]傅敬民.思维视角的英汉拟声词研究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7-11.

[11]梁丽,冯跃进.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4):106-110.

[12]罗小波,佘玲玲.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硅谷,2009(1):172.

层次策略 第12篇

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1]。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众多复杂系统都可用复杂网络来描述。近年来, 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其中复杂网络的传输能力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 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 发生在复杂网络拓扑之上的各种动力学过程, 如改善复杂网络路由效率以提高网络容量等问题, 越来越多地受到统计物理学界和工程界的关注[1]。

1相关研究

随着网络规模和信息量的大幅增加, 拥塞现象成为现实网络中常见的动态特性之一。许多实际网络, 如因特网、交通网络等经常发生拥塞, 由此导致网络整体性能下降, 甚至瘫痪。导致网络拥塞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网络中传输的大量数据流 (特别是并发数据) ;二是网络本身的特性, 包括节点容量、节点转发数据包能力、网络拓扑结构、通信链路带宽等。

目前, 学者们通常用3种方式缓解网络拥塞的问题:一是使用特定的网络拓扑结构;二是提高单个节点转发数据包的能力;三是改进路由策略。第一种方法需要改变现有的拓扑结构, 和第二种方法一样都存在成本高、资源浪费等问题。当网络规模较大时这些改变较难实现, 单靠升级硬件能带来的改善效果也有限。因此, 许多研究人员在改进复杂网络路由策略方面做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工作[1]。

广度优先[2]和随机游走[3]是复杂网络中最简单的路由策略, 但它们没有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 网络中会产生大量的重复数据包, 从而导致网络拥塞。因此, 尽管它们在路由效率的理论分析中被广泛采用, 在实际中却难以应用。目前, 现实网络中的路由算法多采用基于最短路径路由算法[4], 但该算法要求所有节点都知道全局信息, 只考虑了网络结构属性而忽略了网络中负载的动态特性。另外, 上述研究都基于一种假设, 即复杂网络的结构是单层的, 所有节点在处理数据包能力等方面一致且每个节点等待队列的长度无限。但实际通信网络中, 这些假设很难成立, 需要依照实际设计综合考虑网络拓扑和负载动态等问题的更优化的路由策略[5]。另外, 在网络的动态演进过程中, 由于网络规模大, 要每个节点都知道全局信息并不现实。因此, 基于局部信息比基于全局信息的动态路由策略更易于部署实施。

在综合考虑网络中节点处理能力、空闲队列长度、聚类性、度等网络拓扑和动态负载参数的基础上, 引入层次分析法[6]建模, 提出了复杂网络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路由策略 (Routing Strategy in Complex Network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RSAHP) 。算法利用若干权重因子的组合来选取下一跳转发节点, 其中权重因子的组合综合地反映了网络的拓扑属性和动态负载等当前状态。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 RSAHP具有如下良好性质:①分布式的网络路由策略在实际网络中易于实现;②具有自适应性, 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在系统的观点下综合判断、决定下一跳转发点, 通过合理选择下一跳有效地提高网络通信能力。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 RSAHP比最短路径算法更能有效避免拥塞, 并能进一步增强复杂网络的网络容量。

2定义

(1) 度ki为与节点i相连的其它节点的数目。

(2) 聚类系数undefined, 其中Ei为i与邻居节点间实际存在的边数。

(3) 数据包处理能力Hi, 为i在时间T内能处理的最大数据包数。

(4) 等待队列长度waiti为某时刻i已接收还未转发的数据包数。

(5) 空闲队列长度freei定义某时刻i能接收的最多数据包数。

(6) 节点容量为节点中能存储的最大数据包数MCi。MCi=waiti+freei

3复杂网络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路由策略

3.1算法思想

为了综合考虑网络拓扑和动态负载, 在多个因素下权衡抉择, 引入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建模[6]。

设a1 …a4为权重因子且undefined。

应用AHP分析系统中节点处理能力、空闲队列长度、聚类系数、度各因素间的关系,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采用1-9标度法得到矩阵A。根据文献[6]: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时表示A具有可接收的一致性, 且CR值越小越好。调整A里的元素, 由 (1) 式得到CR最小时的A和其它参数值:CR=0.0018, 且a1=0.53, a2=0.28, a3=0.13, a4=0.06, 判断矩阵A具有可接收的一致性[6]。

undefined

3.2算法步骤

(1) 网络从m0个节点开始, 每一个时间步长T增加一个新的节点, 即网络的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在m0个节点中选择m ( m ≤m0) 个节点与新节点相连。

(2) 新节点在网络中被连接的概率∏ (ki) 与网络中已存节点i的度ki成正比。

undefined, undefined为网络中所有节点度之和。

(3) 重复 (2) 直到所有的节点都加入到了网络中。

(4) 网络从无负载开始, 在每个T内产生R个数据包 (R为数据包产生率) , 随机产生数据包的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

(5) 数据包产生后, 被加入节点等待队列尾端。

(6) 每个节点传递数据包时, 首先在1跳邻居节点内进行搜索, 如果邻节点中有目标节点, 则将数据包直接传递给目标节点并删除。如果没有, 则根据 (1) 式所有1跳邻居节点的权值, 将数据包发送给权值最大的邻居点。设i为邻居节点编号, 则该点的权重wi为:

wi=a1×Hi+a2×fi+a3×Ci+a4×ki (1)

(7) 重复 (4) 、 (5) 、 (6) , 直到网络出现拥塞。

4仿真实验与分析

在BA无标度网络[3]中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路由策略 (RSAHP) 和最短路径路由策略 (Shortest Path Routing Strategy, 简称SPRS) 进行仿真实验。

研究表明, 大部分通信网络都可以抽象成BA无标度网络, 并且许多通信网络中, 网络节点并不同构, 通常由大量的普通节点和少量的重要节点组成[1]。实验中网络节点总数n从100增加至1 000, 重要节点占节点总数比例p=0.05;网络从无负载开始, 每个时间步产生R个数据包;取m=m0=3, 重要节点和普通节点的数据包处理能力为10和1, 容量为100和10。

用序参数[1] 描述网络状态变化:

undefined

其中, Cap表示节点的平均传递能力, 设定单个结点的传递能力等于其连接度ki, 则undefined。R表示网络的数据包产生率。ΔNp=Np (t+Δt) -Np表示从t时刻到t+Δt时刻网络中增加的数据包数目, 即Δt内网络中数据包的变化。<…>表示对时间窗口Δt求平均。存在相变量[1]Rc, 当R=0且η=0, 网络处于自由交通态[1]。而当R>Rc时, <ΔNp>>0且η>0, 网络处于拥塞交通态[1]。η从0到大于0的突变, 说明网络从自由态进入交通拥塞态。若系统进入拥塞态, 则不断产生的数据包大部分将在系统中不断积累, 最终导致网络拥塞甚至瘫痪。所以, 当R=Rc时, 网络通信能力最大。Rc是网络从自由交通态到拥塞交通态的临界点, 能很好地度量网络的最大通信能力。

图1是当n=100时, 序参数η随数据包产生率R的变化曲线。当R≤250时, 两种算法下的序参数都为0, 即网络处于自由态, 无拥塞现象;当R>250后, 两种算法下的η都大于0, 即网络都处于拥塞态, η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 拥塞现象越来越严重。由图1可知, 在网络规模较小时 (n=100) , 随着R的增加, 两种算法都发生了拥塞现象, 但采用RSAHP的网络吞吐量略好于SPRS, RSAHP的优势并不明显。

图2是当n=600时, 序参数η随数据包产生率R的变化曲线。当R≤1 200时, 两种算法下的η都为0, 即网络处于自由态, 无拥塞现象;R>1200后, SPRS下的η大于0, 即网络都处于拥塞态, 拥塞现象产生了;R>1500后, RSAHP下的η逐渐大于0, 网络开始慢慢进入拥塞态。由图2可知, 在网络规模较大时 (n=600) , 随着R的增加, 两种算法都发生了拥塞现象, 但采用RSAHP的网络吞吐量好于SPRS, 且RSAHP进入拥塞状态比较缓慢, 而SPRS一旦进入拥塞态序参数的变化幅度较大, 网络比RSAHP进入拥塞态后更快崩溃。

图3是p=0.05时, 相变量Rc随节点个数n的变化曲线。随着节点的增加, RSAHP和SPRS下的Rc逐步上升, 即网络的吞吐量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络节点少于200时, RSAHP的相变量较SPRS并无明显优势, 但当网络规模逐步增大后 (n>200) , RSAHP的相变量比SPRS下的Rc要高。可见, RSAHP比较适合大规模网络。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SPRS只考虑了网络拓扑结构属性而没有考虑网络中负载的动态特性, 要传送的数据包也无法选择其它的路由路径, 当最短路径中的节点发生拥塞时, SPRS会使拥塞节点更拥塞, 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性能, 甚至加速网络崩溃。而RSAHP在综合考虑网络中节点处理能力、空闲队列长度、聚类性、度等网络拓扑和动态负载参数的基础上, 利用若干权重因子的组合来选取下一跳转发节点, 综合地反映了网络的拓扑结构属性和动态负载等当前状态。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 RSAHP比SPRS更适合大规模网络, 更能有效避免拥塞, 并进一步增加了复杂网络的网络容量。

参考文献

[1]臧海娟, 任彦, 薛小平等.复杂网络环境下的路由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10 (8) .

[2]SHARMA G, MAZUMDAR R R.Hybrid sensor networks:asmall world[C].Proceedings of 6th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2005.

[3]席峰.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地理路由和信息融合.[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0.

[4]WU Z X, WANG W X, YEUNG K H.Traffic dynamics i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limited buffers and decongestion strategy[J].New Journal of Physics, 2008 (2) .

[5]卓越.两层复杂网络上的动态权重路由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 (9) .

相关文章
材料员专业技能判断题

材料员专业技能判断题

材料员专业技能判断题(精选6篇)材料员专业技能判断题 第1篇材料员专业技能练习题发布时间:2015-03-261、碳素结构钢的牌号由代表屈服点...

1
2025-09-17
初中数学解题攻略

初中数学解题攻略

初中数学解题攻略(精选9篇)初中数学解题攻略 第1篇一、对待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态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 对错...

1
2025-09-17
成功企业家范文

成功企业家范文

成功企业家范文(精选12篇)成功企业家 第1篇英国作家查·艾霍尔曾说过, “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 就有什...

1
2025-09-17
常用写作词汇范文

常用写作词汇范文

常用写作词汇范文(精选10篇)常用写作词汇 第1篇公文材料写作常用词汇常用动词推进,推动,健全,统领,协调,统筹,转变,提高,实现,...

1
2025-09-17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材料(精选6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第1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计划一、搞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阅读教学是我校本学期教学教...

1
2025-09-17
财务部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5则范文

财务部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5则范文

财务部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5则范文(精选4篇)财务部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5则范文 第1篇财务部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

1
2025-09-17
城市固体废物范文

城市固体废物范文

城市固体废物范文(精选12篇)城市固体废物 第1篇1 基本概况分析欧盟废物管理立法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欧盟的废物管理目标...

1
2025-09-17
产权制度创新论文

产权制度创新论文

产权制度创新论文(精选12篇)产权制度创新论文 第1篇关键词:企业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现代企业一、什么是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

1
2025-09-17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