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成像技术范文(精选8篇)
尿路成像技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进行无对比剂CTU检查106例。男性76例, 女性30例, 年龄15~86岁, 平均年龄 (52.0±2.0) 岁。
1.2 检查设备:
利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采集横断面图像, 采用泰瑞后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天口服泻药清洁肠道, 并嘱患者不吃有渣食物。检查前1 h为患者肌肉注射呋塞米10 mg, 10min后再肌肉注射山莨菪碱 (654-2) 10 mg, 鼓励其饮水并憋尿。进行检查前去除患者腹部及盆腔区域的金属异物, 避免金属伪影的产生。
1.4 扫描方法:
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双手抱头, 头先进。置两个椭圆形加压块于脐下两旁成倒八字形, 相当于输尿管经过双侧骶髂关节处, 用腹部加压带束紧加压。嘱咐患者不断进行腹式深呼吸, 持续时间约5 min。完成后确定扫描范围, 应包括肾脏、输尿管及膀胱。扫描时去掉加压装置并嘱咐患者屏住呼吸然后扫描。扫描参数:层厚5 mm, 层间距5 mm, 螺距0.8。并采用层厚1 mm, 层间距0.7 mm进行后重建, 用于后期图像处理。
1.5 图像后处理:
最大密度投影 (MIP) 技术是将各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强度像素进行投影而成, 其灰阶值能真实反映靶器官实际组织的CT值, 适合区分管道结构中的钙化与管腔内的结石等情况, 对病变范围进行较准确的测量[2];多平面重组 (MPR) 可以任意旋转, 从不同的角度对输尿管进行观察, 对梗阻部位和梗阻程度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3]。CPR是以MPR中的冠状及矢状面进行定位, 沿输尿管走行方向确定其位点及连线, 将沿曲线分布的体素重组, 获得肾盂、输尿管及膀胱连续性的图像。在泰瑞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利用1 mm薄层横断面图像进行后处理, 主要利用MPR和CPR技术。CPR技术在该项检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能够清晰地显示输尿管的全程, 明确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的准确位置。MPR和CPR图像凭借良好的密度分辨率, 在尿液充盈不佳时亦可全程显示泌尿系统的情况, 有助于病变的显示。
2 结果
经过充分的检查前准备, 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法及参数进行图像采集和重建, 本组病例中66例泌尿系统全程显示良好, 占62.3% (66/106) ;21例单侧泌尿系统全程显示良好, 占19.8% (21/106) ;7例双侧泌尿系统上段显示良好, 占6.6% (7/106) ;8例单侧泌尿系统上段显示良好, 占7.5% (8/106) ;4例输尿管全程显示不清, 占3.8% (4/106) 。除4例因患者疾病本身原因不能达到诊断目的外, 其余均能清楚诊断疾病, 了解病变的范围, 清楚显示结石、积水、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狭窄等病变 (图1, 2) 。
3讨论
3.1 肠道内容物直接影响图像质量:
肠道中的食物残渣势必对泌尿系统成像的图像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检查前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进行肠道清理。一般采用番泻叶冲服即可达到效果, 也可采用电解质混合液进行肠道清洁, 必要时可清洁灌肠。
3.2 呋塞米及山莨菪碱的应用:
小剂量呋塞米能加快水及电解质的排泄, 有利于尿液尽快地充盈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 使泌尿系统与周围组织形成天然对比, 便于后处理过程中泌尿系统全程的提取, 使诊断更加明确。山莨菪碱松弛输尿管平滑肌, 减慢输尿管的蠕动, 可以让尿液更好地“潴留”在输尿管内, 便于输尿管的充盈, 大大提高图像质量。另外, 山莨菪碱松弛胃肠道平滑肌, 还可以减少胃肠道蠕动带来的伪影, 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
3.3 腹部加压与扫描时机:
检查前对输尿管进行加压可进一步使尿液“潴留”, 患者连续的腹式呼吸也有助于输尿管的充盈。扫描前去掉加压装置相当于让潴留的尿液流到膀胱, 类似于IVU摄制放压全程片的过程, 此时快速采集就能得到泌尿系统全程充盈的图像。
3.4 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
目前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包括KUB、IVU、逆行输尿管造影、B超、CTU以及磁共振成像 (MRI) 等[4]。IVU对阳性结石较为敏感, 但由于组织结构的重叠给诊断带来不少干扰, 易漏诊小结石。IVU是有创检查, 患者痛苦大, 检查时间长, 无法清晰显示输尿管腔外或管壁的病变[5]。部分尿路梗阻患者无法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也是其主要缺点。CTU检查能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 受患者体形、肠管内粪便及肠气伪影的影响较小, 较IVU检查能更加准确地发现结石, 并明确诊断泌尿系统肿瘤或其他病变[6]。
磁共振尿路造影 (MRU) 可显示尿路扩张, 但对显示尿路梗阻端的形态及评价梗阻原因存在一定困难, 一些细小病灶不易显示。虽然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设备与技术发展, MRU图像质量日渐改善, 但MRU图像在空间分辨率及图像质量可靠性方面仍落后于CTU。
常规CTU是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肾脏排泄, 多层螺旋CT进行泌尿系统范围内快速容积扫描, 所得图像数据在专用计算机软件内进行三维重建[7], 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其检查过程中需要大剂量的对比剂, 这对于肾功能不全甚至衰竭的患者来说, 进一步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可能导致肾功能不良的进行性加重。而无对比剂CTU利用尿液与周围组织的天然对比来显示泌尿系统疾病, 对这类特殊的患者无疑是一个福音。另外, 常规CTU通常需要进行多期扫描, X线剂量较大, 而无对比剂CTU只需要扫描一次即可, 大大减少了辐射剂量。除此之外, 无对比剂CTU对阳性结石的显示更加清楚, 不会受到同为高密度的对比剂的影响。
无对比剂CTU技术是一种无创伤、低X线剂量检查, 无需对比剂即可清晰地显示结石、肿瘤、输尿管炎症、输尿管外病变、先天发育异常等病变, 能够显示扩张的尿路和病变部位以及正常的输尿管管腔, 可以清晰地显示结石所在的部位、大小及范围。对输尿管阳性结石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即扩张输尿管远端管腔内的高密度影。对于阴性结石, MRP图像对其诊断的价值更大, 可以通过观察管腔内外的形态来进行判断。对输尿管肿瘤可以显示肿瘤所在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同时还可以显示管壁的不均匀性增厚、腔内肿块、输尿管增粗及管腔狭窄或消失, 邻近组织受累或淋巴结转移等。对炎症性或外压性输尿管狭窄, 亦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无对比剂CTU技术以其无需对比剂、无禁忌证、检查方法简单、辐射剂量小、密度分辨力高、对病变显示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荣, 段润卿, 薛建秀, 等.16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9) :1006-1009.
[2]张淑芳, 邓家秀, 刘娟.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2) :150-152.
[3]闫中峰.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医学信息, 2012, 25 (11) :281-282.
[4]卞佳妮.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10) :73-74.
[5]徐宜艳, 李文祝, 张春光, 等.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价值.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5) :485.
[6]葛琛瑾, 舒政.多排螺旋CT尿路造影的研究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 (1) :69-71.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与方法 第2篇
作者:魏晓光
来源:安太医院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革命化的进步被融入超声诊断系统,使得三维容积成像的速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能够进行动态的四维成像。
高分辨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技术进步是超声诊断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妇产科的应用,成为无可替代的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近年来四维超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四维超声技术能够克服二维超声空间显像的不足,成为二维超声技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四维超声的进步体现在能够迅速地对容积图像数据进行储存、处理和动态显示其三维立体图像,并且能够得到多平面的图像,而这一功能以往只有CT和MRI技术才具备。目前四维超声尚不可能完全替代二维超声,但它的确为一些复杂声像结构的判断提供了大量辅助信息,并对某些病变的诊断起到二维超声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潜能正随着经验的积累被逐步开发出来。
一、四维超声技术简介
三维超声是将连续不同平面的二维图像进行计算机处理,得到一个重建的有立体感的图形。早期的三维重建一次必须采集大量的二维图像(10~50幅),并将其存在计算机内,进行脱机重建和联机显示,单次三维检查的图像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达数十兆字节,成像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近年来三维超声与高速的计算机技术的联合使其具备了临床实用性。三维表面成像在80年代首次应用于胎儿;90年代初期开始了切面重建和_一个互交平面成像;容积成像则开始干1991年;1994发展了散焦成像;1996年开始了实时超声束跟踪技术,而最新发展的真正的实时三维超声可以称作四维超声(four—dimensional ultrasound),数据采集和显示的速率与标准的二维超声系统相接近,即每秒15~30帧,被称作高速容积显像(high speed ultrasotlnd v01umetri clmaging,HSUVI)。真正实现实时动态三维成像,将超声技术又提高一个台阶。新景安太医院拥有4台四维彩超,专业的四维彩超检查医生,此技术已经在我院临床使用4年多,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四维超声成像方法有散焦镜法、计算机辅助成像和实时超声束跟踪技术。
(一)散焦镜方法(defoctJsi rlg lens metriod)也称厚层三维图像,方法简单,费用低。装置仅需在凸阵或线阵探头上套上一个散焦镜。用此方法可以对胎儿进行实时观察,然而胎体紧贴宫壁时图像就会重叠,使胎儿图像辨别困难。
(二)计算机辅助成像 是目前首选的三维成像方法,成像处理过程包括:获取三维扫查数据;建立三维容积数据库;应用三维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三)实时超声束跟踪技术 是三维超声的最新技术,其过程类似于三维计算机技术但可以立即成像。仅仅需要定下感兴趣部位的容积范围就可以住扫查过程中实时显示出三维图像,可以提供连续的宫内胎儿的实时三维图像,例如可以看到胎儿哈欠样张口动作等。
二、四维超声成像方法
四维超声的临床实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对此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只有了解四维超声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掌握四维超声诊断仪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才能充分发挥三维超声的最大作用。
(一)四维成像的主要步骤与成像模式 常规四维成像包括以下步骤:
1.自动容积扫查 以三维容积探头进行扫查,获取三维数据。三维数据是通过超声探头扫查平面的移动而获取的大量连续二维断面图。现有的三维探头都配有内置的凸阵或扇形探头,探头内电磁感应器可以感应出每一断层的相对位置和方向。每一断面的二维图像信息连同其空间方位信息都被数字化后输入电脑。实时二维扫查是基础,根据感兴趣区域的空间范围,任意调节断面的角度、扫查深度和扫查角度,确定三维容积箱(volume box)的位置和大小后进行扫查。任扫查时可以根据感兴趣区的回声和运动特征调整扫查速度。对运动的目标可选用快速扫查,但获得的图像空间分辨力低;低速扫查图像分辨力最高,但易受运动影响;正常速度扫查的空间分辨力介于两者之间。
2.三维数据库的建立 探头扫查获得的数据是由许许多多的断面组成的合成数据,作为三维数据库输入电脑,可以通过滤过干扰信息改善数据的质量。三维数据库包含一系列的体积像素,每一体积像素既是灰度值也是亮度值,见图1—2一l。
3.三维图像重建应用三维数据库可以重建出各种图像,包括三维切而重建和立体三维的观察。
(1)切面重建:成像最简单,通过旋转三维数据库可以选定任意一个平而的二维图像,进行多平面图像分析。尽管得到的是断面图,有时对诊断却非常有用,冈为许多平面(例如子宫的冠状面)是二维超声难以观察到的。
(2)容积成像(volLime rendering):是一种基十体积像素(voxel)的三维数据库的视觉工具。一个像素(pixel)是二维图像的最小的图像信息单位,一个体积像素则是三维容积数据中最小的图像信息单位。在二维的有立体感的图像L的每一个像素都代表着一组三维体积像素,沿着投射线的多个体积像素经过分析处理后
1)表面成像模式:采用此方法能够建立组织结构的表而立体图像。通过旋转三维立体数据库选择感兴趣区域进行成像,非感兴趣区可以去除;采用合适的滤过功能,可以滤过周围低回声,使图像突出,例如去除羊水内的低回声,突出眙儿表面高回声,滤过高时还可以突出胎儿骨骼结构,显示出高回声结构的立体图像;应用图像自动回放的旋转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像;另外还可以调节图像的明亮度和对比度,使图像立体感更强。
2)透明成像模式:将实质性的组织结构的所有三维回声数据投射到一个平面上,选择性地显示出高同声或低回声结构的特征。采用这种模式要求感兴趣结构的回声特征较周围组织回声高或低,例如骨骼、血管或囊性结构。此模式能够产生类似x线照片的效果,但与x线照片不同的是,可以通过回放旋转功能从各个角度来观察图像。
3)彩色模式:在扫查中采用多普勒方式,可以进行血管内彩色血流三维重建。三维多普勒能量图不但能够观察组织结构内的血流情况,还可以提供一定容积内血细胞量的间接资料,三维血管成像方法能够跟踪血管走向,区分重叠血管,见图2一l一
10、图2一l一19等。三维彩色直方图是最近开发出来的能够客观定量分析血流的一个新指标,是指单位体积内代表血管化程度的彩色成分的百分比和代表血流量的平均彩色幅度值,它为定量评估生理和病理情况卜的血管生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容积成像的步骤与方法 在数秒钟内完成扫查和建立三维数据库后,可以立即进行容积成像操作,也可以把数据储存入仪器内,过后再调出分析。容积成像的基本步骤
(1)确定成像范围:在所扫查的三维容积资料中选定出感兴趣区域(即容积箱),任容积箱外的结构将不会被成像。
(2)选择成像模式:根据感兴趣区域的回声特征合理选择成像模式,以能够突出病灶特征为原则。
(3)图像的滤过处理:表面成像时利用滤过功能对周围低回声结构进行适当的抑制,以突出表面结构特征。
(4)旋转三维图像:进行图像定位,使立体图像处于最佳显示角度,从而得出最佳三维图像。
(5)立体电影回放:采用电影回放的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动态地观察图像,立体感更强。
(6)电子刀的选择:利用电子刀的功能能够去除与感兴趣结构表面无关的立体回声结构,以及不规则的周边,使图像从任何角度上看都更为清晰、重点突出。
三、四维技术的优点
最新四维超声系统在妇产科应用的主要优势在于四维容积扫查方式的进步和四维数据处理方式的进步。
四维成像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获得任意平面的图像,并标明其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有利于对图像进行仔细分析,减少主观因素干扰。
2.具有精确的体积计算功能。常规的二维超声只能获取一个组织结构的三个切面,通过三个切面的径线粗略地估测体积,当目标形态不规则时则无法估计。三维超声可处理多平面资料,模拟出组织的形状,利用特定的容积计算公式得出体积大小,使体积的测量更为精确,尤其对不规则形器官或病灶体积的测量更具优越性。新近应用的在体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virtual 0rgan compute卜aidedanalysis,VOCAL)具有自动测最各种形态结构之体积的功能,能够描画和显示任何形态的组织器官外形特征,并计算出其体积,为不规则形结构的体积估计提供了最佳的手段。
3.能够对感兴趣结构重建三维立体图像,使结果直观。清晰的立体图像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1)对胎儿异常的观察更为细致,对了解病变的全貌优干二维超声检查,例如对胎儿唇裂的诊断等。
(2)对初学超声诊断者,有助于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解图像的能力。
(3)胎儿异常的三维立体成像使母亲及其家属容易理解,避免医务人员解释不清所造成的不便。
4.四维扫查在瞬间完成,获得的容积数据可以全部被储存起来,数据可以在患者离开后随时调出来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存储数据,由此带来的优点是:
(1)不必匆忙对疑难病例下定论,可以在充分讨沦后得出更准确的判断。
(2)减少了病人因检查时间长而造成的不适,降低了超声检查时间长对胎儿的可能损害。
尿路成像技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60例尿路结石患者资料, 均符合尿路结石的临床症状和手术病理诊断, 存在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尿痛以及血尿等症状。将其随机分为CT组和磁共振组, 每组30例。CT组患者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3~61岁, 平均 (41.2±2.3) 岁;磁共振组患者男21例, 女9例, 年龄25~62岁, 平均 (41.7±2.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组
患者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 扫描前患者可选择不做胃肠道准备, 也可先饮用500~1 000 ml水。扫描时, 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是肾上极至耻骨上缘, 在普通扫描后进行增强扫描, 使用高压注射器给患者注射100 ml碘海醇造影剂, 注射部位为前臂静脉团, 速度控制在3.5 ml/s[2]。采用对比剂进行智能跟踪, 在注射造影剂后的动脉期 (20~30 s) 、髓质期 (50~60 s) 分别进行扫描, 30 min后再行排泄期的扫描。CT扫描的参数设置:使用智能管电流为40~400 m A、管电压为120 k V, 噪声指数SD值, 平扫为18, 增强扫描为15;矩阵为512×512、螺距为1.375, FOV设为35 cm×35 cm[3]。扫描后将数据进行重建, 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
1.2.2 磁共振组
患者使用GE 1.5T全身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8 h、禁水3 h, 扫描时取仰卧位。采取快速屏气扫描的方法依次进行自旋回波序列、T2WI冠状位以及T1WI横断位的扫描[4], 自旋回波序列扫描的TR时间为2 800 ms, TE时间为1 100 ms, 成像时间为4.3 s;T2WI冠状位扫描TR时间为1 200 ms、TE时间为90 ms, 层厚为8 mm、层间距0.25 mm, 其成像时间为18 s;T1WI横断位扫描的TR时间为141.2 ms、TE时间为4.8 ms, 层厚8 mm、层间距0.25 mm, 其成像时间为20 s[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确诊率。
1.3 图像质量评级
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评级标准:1级为严重模糊和有伪影干扰;2级为中度模糊和伪影干扰;3级为中度模糊和略有伪影干扰;4级为清晰无伪影干扰[6]。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频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确诊率比较
如表1所示, CT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6.7%, 明显高于磁共振组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CT组比较, *P<0.05
2.2 图像质量比较
如表2所示,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磁共振组患者的4级图像质量略高于CT组。
3 讨论
CT尿路造影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是诊断尿路结石最常用的方法, 两者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选择何种方法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存在一些争议。CT尿路造影使用的多层螺旋CT扫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影像学技术, 具有无创性、扫描快、范围广、图像质量高等优点, 后期可以将扫描后的数据重建, 形成立体图像, 消除腹腔中的脏器和骨骼的干扰, 医生可直观看到尿路结石的情况。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直径小于3 mm的结石, 小结石的分辨率较高[7]。然而CT尿路造影需给予患者注射造影剂, 且用量较大, 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以及儿童不宜使用。此外, CT尿路造影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肾功能, 一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CT图像无法良好呈现泌尿系统情况。由于输尿管较长, 一次性的扫描不能完全显示患者的输尿管, 且输尿管的蠕动会影响图像的质量, 至少进行4次扫描才能获得良好的图像, 因此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较大。
磁共振尿路水成像的检查方法无需注射造影剂, 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可以用于孕妇和儿童。磁共振成像可以让医生直接观察到肾实质和集合系统, 且图像质量较好。然而, 部分积水高信号影像出现的缺损或充盈状况并非都是结石的表现, 无法直观显示结石, 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法加以确诊, 尤其是在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中, 其误诊率较高[8]。对直径小于3 mm的结石, 图像不能完全显示出来, 需要结合原始图像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资料才能确诊, 一些小结石没有造成梗阻积水, 若不行薄层扫描会出现漏诊的情况。因此磁共振尿路水成像对结石的敏感性与特异度没有CT尿路造影高。
本研究对尿路结石患者使用CT尿路造影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2种方法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 CT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磁共振组。由此可见, CT尿路造影可以提高尿路结石的确诊率,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降低病情恶化率, 这与多层螺旋CT可呈现小直径结石有关。在图像质量上,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磁共振组患者的4级图像质量略高于CT组, 可知磁共振尿路水成像在图像质量方面稍占优势。
总之, 在检查尿路结石中, CT尿路造影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的方法具有各自的诊断价值, 结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迪开, 谭莉平, 陆建常.CTU及MRU对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2 (26) :3162-3164.
[2]张毅.CT尿路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9) :173-174.
[3]王煜, 孙景金.泌尿系统结石MSCT、MRU成像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4) :112-115.
[4]李刚, 白亮彩, 周俊林, 等.CT尿路造影及磁共振尿路成像在诊断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7) :139-140.
[5]杨培红, 王健.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 8 (5) :69-71.
[6]章先锋, 章可谓, 葛丹枫.磁共振尿路成像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1) :71-73.
[7]耿志海.螺旋CT尿路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在42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2) :2946-2947.
尿路成像技术 第4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30例泌尿系梗阻病人,这些患者在住院期间同时进行了B超、IVP检查及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其中男性21例,女9例,年龄26-76岁,平均51岁;均经手术及临床证实,多数病例的症状为腰部不适、腰痛、尿频、尿急,血尿等,。
1.2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12h、喝水憋尿后行GE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上缘。平扫的层厚为5mm,并进行1.25mm的薄层重建,以备在工作站进一步行三维后处理。部分行多层螺旋CT的增强扫描,扫描层厚为5mm,重建层厚为1.25mm,用高压注射器以2.5ml/s的流速注入造影剂碘海醇,总量为85~100ml,然后分别行动脉期、实质期及分泌期扫描,如果IVP显示病人肾脏排泄延迟,酌情延迟排泄期扫描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并扫描数据进行MPR、CPR及VR重建,获得整个尿路系统立体影像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2 结果
32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21例,其中位于输尿管上段7例,输尿管中段3例,输尿管下段(包括膀胱壁内段)11例,显示输尿管腔内高密度影,长轴与输尿管走行一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盂输尿管积液,临床符合率100%;输尿管肿瘤5例,其中肾盂输尿管移行区1例,输尿管上段2例,输尿管下段2例,显示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腔内充盈缺损、略低密度实质性肿块影等,其以上肾盂及输尿管均有不同程度积液扩张;先天畸形2例,输尿管起始部狭窄1例,重复肾盂输尿管1例;输尿管结核2例,病变段输尿管壁呈较长范围节段行增厚,管腔变窄,肾盂肾盏积液扩张并变形。
3 讨论
输尿管生理结构细长,跨度大,尿路梗阻疾病是泌尿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以往临床上应用KUB、B超、IVP等,特别是IVP一直被视为诊断泌尿系梗阻的主要方法[1],对于肾功能良好的患者,IVP能动态显示肾脏及输尿管的造影剂排泄情况,结合KUB基本能做出定性定位诊断。但是对于肾功能不良、重度肾积水、造影剂排泄不良等患者来说,显影延迟或不显影[2],对诊断尿路梗阻病因都有局限性,并且不能直接显示肿瘤的形态、输尿管管壁及周围结构关系;B超对输尿管结石位置描述抽象,不易检出输尿管肿瘤,对肿瘤分期的准确性也很低[3]。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扫描及三维后处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尿路梗阻的诊断,其优势在于拥有更高的密度、时间、空间分辨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一次扫描既可以得到整个泌尿系统的立体图像[4],通过CPR、MPR、VR等后处理技术可以多方位直视整个输尿管,提高了尿路梗阻定位及定性诊断水平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给临床提供了更多信息,所以有人认为CT泌尿系成像可作为泌尿系梗阻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5]。
本组30例病例,在CT扫描前均经B超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肾盂及输尿管积液,仅有16例做出明确诊断,有7例输尿管下段显示不清,可见B超对肾积水较敏感,但由于受到肠气、粪便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对梗阻的病因诊断较困难。对于输尿管结核患者行IVP检查,延时2H输尿管仍未见显影,后通过CT明确诊断。CT泌尿系三维成像可以多平面重建,任意切割,分辨率高,最大限度显示病变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输尿管结石时可以准确显示结石的大小、数目及位置;输尿管肿瘤时显示管壁增厚、僵硬,增强后增厚的管壁见明显强化;输尿管狭窄时见近段输尿管扩张,狭窄部输尿管光整;输尿管结核管壁广泛性增厚,肾盂及肾实质时有破坏[5,6],在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显出其独特的优势。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尿路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有尿路梗阻性疾病,并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30例病例,行16层螺旋CT扫描后经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及进行三维重建,并对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16层螺旋CT扫描后经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尿路结果,在研究的30例病例中,泌尿系结石21例,输尿管肿瘤5例,输尿管结核2例,先天畸形2例,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定性及定位诊断上符合率明显高于腹部平片(KUB)、B超及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结论: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快捷可靠,比以往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更符合临床进一步诊疗的需要,可以作为诊断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尿路梗阻病因诊断
参考文献
[1]赵静毅16层螺旋CT三维尿路成像技术对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药,2010.30(5):27-28
[2]崔志鹏李天文.16层螺旋CTU诊断老年原发性肾盂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4):273
[3].韦嘉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9-218
[4]黄宗耀.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诊断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37-238[5]王东,张挽时.输尿管病变的螺旋CT评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1(39):60-63
[5]李志坚,张学斌,唐秉航,等.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764
尿路成像技术 第5篇
关键词:上尿路梗阻,磁共振尿路成像,诊断
上尿路梗阻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多发病、 常见病。引起上尿路梗阻的原因很多, 如结石、结核、泌尿系畸形、发育变异、肿瘤、炎性病变等, 单一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大部分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往往无法明确诊断[1]。磁共振尿路成像 (MRU) 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总结浙江省富阳市中医医院 (以下简称 “我院”) 46 例上尿路梗阻患者的MRU资料, 并与多排螺旋CT (MDCT) 、静脉尿路造影 (IVU) 、B超诊断结果比较, 分析不同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 从而探讨MR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2009 年1 月~2013 年1 月我院46 例上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2 例, 女14 例年龄12~75 岁, 平均 (45.2±32.5) 岁。 临床表现主要有腰腹隐痛、酸胀、阵发性肾绞痛、尿量改变、排尿困难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等。 所有患者均行B超、IVU MDCT和MRU、常规MRI检查, 并均经手术、病理、膀胱镜、输尿管镜证实。 本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Intr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检查前禁饮8 h, 憋尿以充盈膀胱, 对B超、IVU检查有上尿路梗阻者无需特殊准备。 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 待安静后进行扫描, 扫描时嘱患者平静呼吸。 MRU扫描前行尿路常规横断面T1W/TFE (TR 10 ms/TE 4.6 ms) , T2W / SPIR (TR 1600 ms/TE 70 ms) 及冠状面B -FFE (TR 3.4 ms/TE 1.7 ms) /M2D成像, 横断面层厚6.0 mm, 层距1.0 mm, 冠状面层厚5.0 mm, 层距1.0 mm。 MRU在冠状面图像基础上确定扫描范围, 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 采用半傅立叶转换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HASTE) 序列进行三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重建, 行三维旋转观察, 多角度旋转图像并摄片记录。HASTE序列扫描参数:TR 6000 ms, TE 650 ms, 矩阵256×256, Fo V 300 mm×360 mm, 层厚1.0 mm, 层距-0.8 mm, 信号采集次数1 次。 CT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 排螺旋CT。 IVU采用PHILIPS PCR AC5000 成像系统。 B超采用德国西门子ACU-SON SEQUOIA 512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频率3.5 MHz, 为凸阵探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比较,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梗阻原因分析
本组46 例上尿路梗阻患者中, 肾结石8 例;输尿管结石14 例;输尿管炎性狭窄4 例;输尿管结核2例, 其中1 例合并同侧肾结核;肾盂癌3 例;输尿管癌7 例, 其中4 例发生在肾盂输尿管交界处, 2 例发生在输尿管上段, 1 例发生在输尿管中段;泌尿系畸形8例, 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先天狭窄2 例, 输尿管下段入膀胱处狭窄2 例, 单侧巨输尿管症4 例。 46 例MRU显示泌尿系整体图像以冠状扫描较实用。而显示肾盂肾盏、盆腔内输尿管和膀胱则以横断扫描重建图像较为清晰。
2.2 诊断准确率比较
MRU对尿路肿瘤性病变、炎性病变、结核、泌尿系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优于IVU和B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MRU与MDCT对肿瘤性病变及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MRU与MDCT对炎性病变、 泌尿系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4 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注:与MRU比较, ▲P < 0.05;IVU: 静脉尿路造影;MDCT: 多排螺旋CT;MRU:磁共振尿路成像
3 讨论
上尿路梗阻会引起尿液排出受阻, 肾盂内大量尿液积聚, 扩张的肾盂肾盏压迫肾实质, 造成肾实质萎缩, 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2]。 目前临床诊断上尿路梗阻主要依靠B超、IVU、MDCT, 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上述检查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价值仍然有限[3]。 MRU是一种无创伤、无辐射、无需造影剂, 可三维成像, 同时观察尿路和肾实质的上尿路造影新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具有长T2 值的特性以及尿路周围组织短T2 声像的特点, 使肾盂、输尿管、膀胱中静态或缓慢流动的尿液呈高信号, 实质脏器和快速流动的血液呈超低信号或无信号, 在黑色低或无信号背景下, 白色高信号的尿路系统清楚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形态变化, 据其形态学改变, 做出影像学诊断分析;多层面MRU的原始图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处理后, 可综合原始图像信息, 提高图像的质量, 并可多方位旋转, 以选择最佳角度展示病变[4]。
上尿路梗阻MRU显像分为良性梗阻、 恶性梗阻和泌尿系畸形[5]。 1良性梗阻:尿路结石MRU表现为尿路突然中断, 呈低或无信号的充盈缺损, 以原始MRI显示最佳, 特别是轴位T2WI, 可见“杯口征”及软组织边缘征。 但MRU对直径< 5 mm的结石诊断价值不高[5]。 本组尿路结石22 例, 其中4 例被高信号的尿液遮挡, MRU不能明确诊断。 输卵管炎性狭窄系输卵管壁不规则增厚, 输尿管收缩和管腔不规则狭窄所致, MRU表现为输尿管内光滑的充盈缺损。 输尿管结核MRU显示为输尿管节段性狭窄, 呈串珠样改变, 肾盂肾盏不规则囊状扩张, 若同时累及肾盂、肾盏和膀胱, 则更有利于诊断。 2恶性梗阻:肾盂癌的MRU表现为肾盂不规则充盈缺损, T1WI呈中等偏高信号, T2WI呈低信号, 肾盏部分轻度扩张。 输尿管癌MRU表现为输尿管梗阻端不规则充盈, 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 梗阻段以上中度扩张。 但是依靠MRU将输尿管癌、 输尿管息肉和输尿管炎性狭窄区完全分开是不现实的, 只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6]。 3泌尿系畸形:MRU对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本组4 例均表现为输尿管病变处一段渐进性狭窄, 类似“漏斗状”, 边缘光整, 其上部明显扩张, 无明显充盈缺损, 下方输尿管未显影或少量断续显影。 如病变同时累及多处, MRU可清晰显示畸形的全貌, 这是其他尿路造影不能比拟的[7]。 本组巨输尿管症4 例, MRU显示为全程极度扩张伴弯曲的输尿管, 边缘清楚。
MRU可显示尿路梗阻部位及扩张的泌尿收集系统, 尤其对泌尿系多部位病变, 如结核、多发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特异性强[8]。 本组46 例MRU全部显示了尿路梗阻部位、积水程度及尿路扩张的形态、大小, 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 与以往报道一致[9,10,11]。同时轴位或冠状位T2WI图像可以显示梗阻的内部结构, 有利于梗阻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并可协助检出肿瘤的肾盂外侵犯及肾外播散[12]。 但MRU空间分辨率相对低, 尿路积水轻症者显影不清, 故在结石及肾盂肾盏轻微病变时影像清晰度不如IVU[13]。 B超具有便捷、经济、无创、可动态观察等优点, 是目前上尿路梗阻的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但受到肥胖、肠腔积气及操作者主观意识等影响, 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 且对中下段输尿管分辨力差, 易将静脉石等尿路外钙化灶误诊为尿路结石, 不能反映肾功能变化梗阻[14];IVP可清晰显示两侧肾脏实质和尿液贮集系统, 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 对泌尿系结石和肾盂肾盏轻微病变显影清晰度优于MRU和MDCT, 并可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易发现阳性结石, 空间分辨率高, 对泌尿系疾病诊断有参考价值, 价廉, 基层医院易普及[15], 但这种传统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 繁琐而局限, 对于中、重度肾功能不良者, 显影率明显降低。 且不能用于碘过敏、严重肾功能受损、儿童、孕妇等不能接受X线检查者[16]。 MDCT密度分辨率高, 对于包括微小结石和阴性结石在内的输尿管结石无论密度如何, 都能得以显示, 并能了解结石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所致输尿管是否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是结石所致上尿路梗阻病因的最佳诊断方法[17], 但图像连续性不如MRU和IVU, 对输尿管全程缺乏立体概念, 且有一定的电离辐射。
尿路成像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泌尿系统结石,CT尿路造影,磁共振尿路成像
泌尿系统结石又称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结石可发生在肾盏肾盂以及尿道的任何部位,依其发生部位,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1]。本病主要见于青壮年,其中20~50岁发病率最高,约占40%,男性多于女性。尿路结石的典型症状是疼痛、血尿,其疼痛分为绞痛或钝痛,常向下腹部和会阴部放射。对于尿路结石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且技术成熟。因此,选用合理的检查方法发现结石则成为治疗的关键。本文主旨在于比较在诊断尿路结石中CT尿路造影(CTU)与磁共振尿路成像(MRU)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76例尿路结石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男43例,女33例;45例实施CTU检查,31例实施MRU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CTU检查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首先对患者行普通CT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 V,管电流:160 m A,螺距:1.4,扫描矩阵:512512,视野:33.8cm33.8cm;然后行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扫描。图像后处理使用的方法包括多层面重组、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使结石的显示更加直观。
1.2.2 MRU检查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Harmony 1.0T超导单梯度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腹部相控线圈,MRU采用快速屏气扫描,定位后先选择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及TE时间为2 800ms/1 100ms,成像时间4.3s;常规T2WI冠状位采用屏气序列,TR及TE时间为1 200ms/90ms,层厚8.00mm,层间距0.25mm,成像时间18.0s;横断位T1WI、TR及TE时间为141.2ms/4.8ms,层厚8.00mm,层距为0.25mm,成像时间20.0s。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进行χ2检验,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CTU检查的患者共45例,除1人漏诊外,其余患者结石都已明确检出,影像学表现:横断面上结石部位高密度影,周围管壁水肿增厚,重建图像显示结石部位以上梗阻(肾脏或输尿管充盈较差并伴梗阻性积水),三维重建图像在显示结石方面较直观,结合CT普通扫描对结石的定位更加准确;经MRU检查的患者共31例,其中明确结石诊断的有20例,确诊率仅为64.5%,二维、三维图像可显示结石部位的低信号影及不同程度的梗阻。CTU与MRU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CTU与MRU确诊率比较,χ2=4.01,P<0.01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常使用超声检查和腹部平片检查(KUB)+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IVP),但超声、腹部平片检查易受肠道气体、粪便、血管钙化的影响,对于肾功能不全引起输尿管不显影或阴性结石的病例,诊断极为困难,常需逆行造影或肾盂穿刺造影等有创性检查来进一步诊断[2]。
CTU对尿路阴性结石及小结石的分辨率较高,消除了骨骼、肌肉及腹腔脏器等软组织的影响,可以显示输尿管的立体三维图像[3],CTU结合CT常规扫描是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金标准。尽管IVP作为对泌尿系统结石的一种传统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尿路的全程图像以及为判断肾功能是否受损提供依据,但它显示的是二维重叠影像,常因骨骼肌肉,尤其是肠道准备不充分而受到影响,致使内容物与尿路重叠,进而影响对结石病变的显示和观察[4]。有时IVP不能显示结石的具体部位,只能进行粗略定位,因此常不能检出小的结石和阴性结石。CT造影可以获得检查部位的高质量重建图像,能克服上述各种影响的因素,清晰、全面显示尿路全貌,更好地显示肾脏及输尿管结石,包括阴性结石。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从不同方位反映泌尿系统情况,多种重建方法可去除骨骼肌肉以及脏器的影像干扰,使图像能够更加清楚地显示结石。因此,CT造影技术在泌尿系统结石病变的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结石引起积水比较严重的病例,可以不用对比剂,即可直观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目和部位[5]。CTU诊断尿路结石的优点:(1)结石确诊率高。本组中采用CTU检查尿路结石确诊率为97.8%。(2)结石定位准确。CTU的影像是立体三维的,可以清楚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助于手术及体外碎石时的定位。(3)结石定性准确。超声检查和KUB+IVP在诊断阴性结石时,常以输尿管近端扩张、输尿管局部狭窄等间接征象来判断结石的有无,定性不够准确,不易与输尿管壁病变、输尿管外病变引起的积水相鉴别。而CTU对结石的分辨率较高,能同时显示结石及周围情况,有助于对结石引起的输尿管积水进行明确诊断;还可同时测定肾盂输尿管积水的CT数值,若CT数值较高(超过20),提示可能合并感染,以指导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4)省时省钱。CTU扫描时间短,患者无痛苦。对以往需行泌尿系统造影检查的患者,可立即通过CTU作出诊断,不再需要输尿管逆行插管,节省了大量术前准备时间。本组经CTU检查的患者中有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由于严重梗阻,下端输尿管不扩张,无尿液充盈,图像显示欠佳,最后经逆行插管输尿管造影确诊。
MRU主要是利用长TR、TE序列,其中长TE值是成像的关键。长TE值使读出信号时,横向磁化适量衰减多,T2较短的组织信号很低,几乎为零[6,7]。而静态液体具有长T2弛豫时间,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少,因此,在重T2加权图像尿液流动缓慢或相对静止成像为高信号,而T2较短的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从而使膀胱、输尿管、肾脏显影[8]。自1995年MRU技术改进以来,利用重T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使其为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9]。虽然MRU不是泌尿系统结石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它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无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对于体质较差,不宜实施IVP进行压迫检查或对造影剂过敏者只能实施该检查方法。文献报道[10],MRU对结石引起的输尿管扩张,梗阻水平的定位十分准确,准确率可达100%,本组病例所见与文献相符。MRU能够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由于结石引起的积水情况,但结石为低信号,有时其信号会被高信号的尿液所遮盖,不能明确结石的存在,如果条件允许还要进行IVP等相关检查,因此,在结石的检出方面它不具有很高的价值[11]。由于成像原理及空间分辨率的限制,MRU难以直接显示尿路结石,特别对小于3mm的结石,需结合其他影像学资料、原始图像及MRI图像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诊断。但MRU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无需造影剂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的全貌,对由非结石引起的梗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对于排除其他病变引起的梗阻有重要意义。
总之,CTU结合CT常规扫描是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金标准,能够检出其他检查手段不能检出的结石,以及较小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MRU虽不是尿路结石的常用检查方法,但是对结石的检出也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孙中义,江军,王洛夫,等.螺旋CT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2):764.
[3]张世荣,张国辉,李兆平.肾脏小结石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11):479.
[4]王小宁,徐青.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病变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5):395~398.
[5]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李海歌,杨亚芳,刘剑,等.不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方法及快速成像稳态采集序列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9):791~792.
[7]刁强,张军,唐晓俊,等.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2D和3D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8):890~892.
[8]李月卿.医学影像成像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Rothpearl A,Freger D,Subrainanian A,et al.MR urography: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J].Radiology,1995,194(1):125~130.
[10]O’Malley ME,Soto JA,Kent-yucel E,et al.MR urography:Evaluationof a three-dimensional fast spin-echo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th hy-dronephroosis[J].Am J Roentgenol,1997,168(2):387~392.
尿路成像技术 第7篇
输尿管结石为上尿路结石,两侧输尿管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双侧肾脏同时发生输尿管结石的发生率较低。输尿管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绞痛及血尿,长期的结石或者不及时诊断的结石可以导致泌尿系梗阻和感染,从而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对于输尿管结石的及时、准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对于输尿管结石,其检查方法有泌尿系X线平片(kidney,ureter,bladder,KUB)、放射性核素肾图及扫描、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等,容易受到气体干扰、结石的大小、骨骼重叠等影响,有一定的误诊及漏诊率[1,2]。目前,随着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64排容积CT的普及,其容积成像在泌尿系中越来越被广大医生所应用。本研究中收集就诊于我院的2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综合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在输尿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7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5.8岁。这些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肾脏绞痛、血尿、腰部胀痛、尿频、尿急等症状,且纳入患者的病程为2 a以上。
1.2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运用西门子CT(双源CT)对入选的200例患者进行扫描,先行常规扫描,对于参数的设置,比如层厚、层距、感兴趣的区域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扫描方式是从肾脏上极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常规扫描后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先从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我们采用碘帕醇100 ml,以2.5 ml/s的速度快速注入,在注入完造影剂后30~45 s行实质期扫描,然后是排泄期,一般是在注射完造影剂后5 min。对于延迟扫描的时间可根据肾盂输尿管积水的情况而定,然后将上述数据传输至飞利浦专用工作站进行后续处理,处理时由3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影像科医生进行。采用重建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
1.3 影像资料的诊断
入选的2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经3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影像医师进行盲法阅读,当意见不一致时需要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其进行阅读的主要内容包括输尿管梗阻情况、结石发生部位、结石的数量、结石的大小;查看泌尿系是否伴有畸形,有无肾脏积脓、肾脏结石及膀胱结石。
2 结果
2.1 结石部位
在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的有70例,位于下段的有83例,位于中段的有35例,一侧输尿管多发性结石的有12例。结石发生于左侧输尿管的有83例,发生于右侧输尿管的有87例,发生于左右输尿管的有30例。具体结石发生部位见图1及表1。
例
2.2 结石的大小及形状
在纳入的200例患者中,其中结石最小的为1.5 mm,最大的为48.5 mm;结石形状为梭形的120例,为圆形的20例,为椭圆形的45例,为不规则形状的15例。在对纳入的患者行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时发现,其CT值最小为174 HU,最大为1 100 HU。结石的形状及数量见表2。
例
2.3 输尿管结石的CT影像
在纳入的2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其CT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输尿管腔内密度增高影,其中可在部分患者输尿管高密度影周围见组织边缘征。时间较长的输尿管结石长期刺激输尿管黏膜从而引起输尿管壁增厚和水肿导致组织边缘征的出现。在对患者注入造影剂后,在直接征象上可以看到输尿管结石被对比剂淹没的情况。在间接征象上,可以看到肾盂、输尿管被不同程度地扩张,并见大量的积液,同时部分患者出现肾脏的影像增大,部分患者见肾脏周围部分渗出影(如图2所示)。
2.4 泌尿系畸形或者其他部位结石
在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经过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发现合并肾囊肿的100例,输尿管囊肿的5例,膀胱憩室的4例,合并肾结石的30例,合并膀胱结石的10例,合并输尿管及肾积脓的2例,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的20例(如图3、4所示)。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为泌尿系常见疾病,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尤其好发于壮年男性[3,4]。长期的输尿管结石会引起肾脏的慢性损伤,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其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可为临床治疗输尿管结石提供一定的帮助[5]。临床上对于小结石,如直径小于4 mm,一般可以采用液体冲击疗法,可自行通过输尿管的蠕动或者尿液的冲击自然排出;但如直径大于4 mm,则需要行手术治疗,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或者手术治疗[6,7]。目前,临床上对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方法有泌尿系X线平片(KUB)、放射性核素肾图及扫描、肾盂造影(IVP)、64排容积CT,相比而言,X线平片(KUB)、放射性核素肾图及扫描、肾盂造影(IVP)报道的较多,而64排容积CT报道较少[8,9],但本研究发现,其对输尿管结石及泌尿系的畸形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在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的有70例,位于下段的有83例,位于中段的有35例,一侧输尿管多发性结石的有12例;结石发生于左侧输尿管的有83例,发生于右侧输尿管的有87例,发生于左右输尿管的有30例。64排容积CT可以准确地定位结石的发生部位,这有利于临床上准确地定位结石。在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结石最小的为1.5 mm,最大的为48.5 mm,形状为梭形的120例,为圆形的20例,为椭圆形的45例,为不规则形状的15例。在对纳入的患者行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时发现,CT值最小为174 HU,最大为1 100 HU,能很好地显示结石的大小,从而为采取正确的方法提供相应的帮助。在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经过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发现合并肾囊肿的100例,输尿管囊肿的5例,膀胱憩室的4例,合并肾结石的30例,合并膀胱结石的10例,合并输尿管及肾积脓的2例,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的20例,其还可以帮助发现泌尿系的畸形。因此,64排容积CT对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以及对于输尿管结石的定位、大小、形态、数量及其周围情况的诊断具有重意义,同时可以显示泌尿系统是否合并畸形及肾结石、膀胱结石,这与之前很多研究相统一[10,11],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帮助。因此,临床上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患者行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例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其被临床或者手术判定为输尿管结石,所有入选的患者行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并采用不同图像后处理: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表面成像。结果:在入选的200例患者中,结石最小的直径为1.5 mm,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的有70例,位于下段的有83例,位于中段的有35例,位于输尿管上中下段的有12例。同时还发现合并输尿管畸形的患者,其中,合并肾囊肿的100例,输尿管囊肿的5例,膀胱憩室的4例,合并肾结石的30例,合并膀胱结石的10例,合并输尿管及肾积脓的2例,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的20例。结论:64排容积CT对于输尿管结石的定位、大小、形态、数量及其周围情况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可显示泌尿系统是否合并畸形及肾结石、膀胱结石。
关键词:64排容积CT,输尿管结石,尿路成像,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ROMERO V,AKPINAR H,ASSIMOS D G.Kidney stones:a global picture of prevalence,incidence,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J].Reviews Urology,2010,14(2/3):e86-e96.
[2]吕翔.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及其测量误差的控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2,7(1):58-62.
[3]TRINCHIERR A,COPPI F,MONTANARI E,et al.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symptomatic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s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J].Eur Urol,2000,14(1):23-25.
[4]GLOWACKI L S,BEECROFT M L,COOK R J,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ymptomatic urolithiasis[J].J Urology,1992,14(2):319-321.
[5]INCI K,SAHIN A,ISLAMOGH E,et al.Prospective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lower pole caliceal stones[J].J Urology,2007,14(6):2 189-2 192.
[6]MARCHINI G S,VICENTINI F C,MAZZUCCHI E,et al.Silent ureteral stones:impact on kidney function-can treatment of silent ureteral stones preserve kidney function?[J].J Urology,2012,14(2):304-308.
[7]宋小峰,郭敏.大鼠肾脏发育中肾小体数目的变化[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6,11(2):85-87.
[8]SELLS H,KABALA J,PERSAD R A,et al.Investigation of upper tracts after resolution of symptoms due to ureteric calculi[J].Eur Urol,2001,14(3):250-252.
[9]IRVING S O,CALLEJA R,LEE F,et al.Is th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ureteric calculi of>4 mm safe?[J].B J U International,2000,85(6):637-640.
[10]EISNEI B H,PEDRO R,NAMASIVAYAM S,et al.Differences in stone size and ureteral dilation between obstructing proximal and distal ureteral calculi[J].J Urology,2008,14(3):517-520.
尿路成像技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以来临床拟诊为泌尿系疾病的患者资料36例,行低剂量CTU检查,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临床以血尿、腰痛、尿痛、突发下腹部疼痛、会阴部放射痛。最后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设备与方法
扫描方法采用东芝ACTION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5mm,间隔5mm,120kV,250mAs,螺距(HP)15.0。患者检查前禁食至少6~8h,扫描前15min口服500~700清水,经肘静脉以3ml/s速率注入100ml非离子型造剂—碘海醇,并注射呋塞米10mg,髓质期在注射对比剂后45s低剂量120mA(常规剂量200~250mA)扫描、排泄期在注射对比剂后6-10min采集原始横断面像,同时加扫延迟期,根据排泄期的输尿管显影情况,尽可能充分显示双侧输尿管。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 结果
36例泌尿系患者中,肾癌2例,肾盂肾炎3例,肾脓肿1例,输尿管结石18例、泌尿系先天畸形5例、输尿管炎症4例、输尿管癌2例、子宫肌瘤1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肾癌表现为肾实质性或囊性肿块,不均匀强化,囊性肿块,见厚壁、分隔并见强化(图1);肾盂肾炎示弥漫性肾增大,肾内多发局灶性低密度区,肾脓肿表现为肾内低密度肿块,厚壁并有强化;输尿管结石CT平扫时即可发现,CTU表现为腔内致密影,梗阻上方输尿管及肾盂不同程度扩张(图2);双肾盂完全性输尿管畸形CTU示双肾盂双输尿管,一输尿管开口于膀胱,另一异位开口,伴有输尿管扩张及肾盂积水(图3、4)。重复输尿管走行及汇合部位、末端开口情况、梗阻输尿管平面、输尿管积水程度等显示均较满意;输尿管结核及炎症,CTU表现为输尿管狭窄段呈突然狭窄或渐进性,管壁增厚,伴有狭窄段上方输尿管扩张积水;输尿管移行细胞癌CTU表现为输尿管息肉肿块、充盈缺损(图5);子宫肌瘤及前列腺增生,示下段输尿管受压,其上输尿管扩张积水(图6)。
3 讨论
3.1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的优势和不足
CT检查是泌尿系影像学检查最主要的方法,亦是最常应用的方法之一,广泛用于泌尿系疾病诊断[2]。CT检查除了轴位CT图像,并可进行MPR、MIP、CPR及VR等三维重建,还能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它的基本原理与静脉肾盂造影相同,运用对比剂经肾脏分泌排泄的原理,与螺旋CT扫描相结合,通过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检查,能全面地显示整个尿路的三维立体图像,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更加准确,CTU作为一种新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可经图像后处理程序进行多种重建以立体显示尿路情况等优点[3],CTU是能任意旋转的立体三维图像,观察输尿管狭窄的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U检查可同时显示肾实质及其病灶,同时可以观察肾、输尿管及膀胱的强化行为,分析病变的性质;输尿管CTU可观察肾脏排泄功能,对肾脏功能评价较IVP更准确,可通过测定肾盂内尿液CT值变化(对比剂含量)来定量研究肾脏功能变化,可用于肾脏功能损害及恢复评价[4],多层螺旋CTU的临床适应证主要包括血尿、尿路先天性异常、尿路肿瘤的诊断和评价、尿路结石和肾积水的评价、膀胱切除尿路转流术后的随访复查、外伤或医源性尿路损伤及复杂的尿路感染等[5]。CTU的不足在于接收辐射剂量较多,所以我们使用低管电流技术来减少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对比剂充盈整个尿路系统的时间较长,如果使用呋塞米后,可大大的减少了排泄时间。最新研究中很多辅助手段应用诸如压迫带、静脉水化、低剂量呋塞米等的使用极大改善了显影质量,尤其是小剂量利尿剂呋塞米整体显影质量更佳[6]。我们使用小剂量利尿剂呋塞米低剂量CT尿路成像,取得了满意的图像,另外CTU的不足是注射对比剂,可能发生过敏及产生肾毒性。
3.2 其他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有肿瘤、结石、先天发育异常、炎症、结核等。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超、KUB、IVP、逆行造影检查、磁共振尿路造影(MRU)等,B超检查无创,无痛苦,检查方便,可较早提示肾积水,初步排除肾脏和膀胱占位性病变,是泌尿系最常应用的检查方法,但易受肠气的影响,且不能完整显示整个泌尿系统,容易漏掉小病灶。对无积水的输尿管病变,常难以发现病变;KUB主要用于显示输尿管阳性结石,但因分辨率低,对于小的结石和阴性结石容易遗漏;IVP可发现尿路形态改变的病变,了解肾排泄功能,IVP获取是二维图像,常因骨骼、肌肉、腹腔脏器,尤其是胃肠道内容物及气体与尿路重叠而影响病变区的观察,所以对于局限的输尿管病变的发现及定性存在限度;逆行造影检查,为在进行输尿管镜检查时,可直视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病变范围,同时可取活检,因此其定性准确性最高,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且部分患者由于输尿管走向迂曲,插管易失败[7],磁共振尿路造影具有安全、无辐射等优点,尤其适合肾功能严重受损或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虽然可以立体显示尿路梗阻形态,但空间分辨率低,对导致梗阻的病变细节容易遗漏[8],最大的不足在于不能肯定地发现钙化性病变。
总之,使用呋塞米后,行低剂量螺旋CT尿路造影,使受检者接受辐射剂量明显减少,扫描速度快,缩短排泄期,对于肾及输尿管显示好,能够满足影像学诊断的要求,是目前诊断泌尿系病变的简单、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对泌尿系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拟泌尿系病变患者,使用呋塞米后,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技术(VR),分析病变的原因。结果 36例泌尿系患者中,肾癌2例,肾盂肾炎3例,肾脓肿1例,输尿管结石18例、泌尿系先天畸形5例、输尿管炎症4例、输尿管癌2例、子宫肌瘤1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不仅可清楚直观显示泌尿系病变位置、大小和性质,还能显示周围的病变,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泌尿系疾病,重建
参考文献
[1]Van Der Molen AJ,Cowan NC,Mueller-Lisse UG,et al.CTurography:definition,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s.A guideline forclinical practice[J].Eur Radiol,2008,18(1):4-17.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2.
[3]陶然,赵跃华,刘金,等.螺旋CT多层面和多维重建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6):382-388.
[4]李澄,王礼同,汤晓明,等.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尿路成像技术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19(9):644-646.
[5]王万勤,刘斌,余永强.CT尿路成像技术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51):467-470.
[6]Sanyal R,Deshmukh A,Singh SV,et a1.CTurography:a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forupperurinary tract opacification[J].EUR Radiol,2007,17(l):1262-1266.
[7]顾钱峰,陈俊波,任能,等.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