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农业秸秆论文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农业秸秆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农业秸秆论文 第1篇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 (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 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消耗能量, 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 不断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新鲜有机物料, 在归还于农田之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 就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也可供应一定的钾等养分。秸秆还田可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 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也应受到充分重视。

农业作物的秸秆利用是农业资源利用技术之一, 开发利用好秸秆, 已经成为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新焦点。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 世界上种植的农作物每年可提供各类秸秆约20亿吨, 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为7亿吨左右, 列世界之首, 折合标准煤量3.53亿吨, 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30%左右。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占生物质资源量的近一半。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秸秆资源完全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 相当多的一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或者进行焚烧, 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据调查, 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约为33%, 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 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约占2.6%。因此,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秸秆是工、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 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 用途广泛。因此, 评价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资源量时, 需扣除当地秸秆资源的竞争性用途, 实际可能源化利用的资源量低于可收集资源量。目前, 在主要农作物秸秆中, 用于农村居民生活的资源量约为1.08亿吨, 直接还田约为1.30亿吨 (含未收集部分) , 牲畜饲料约为0.79亿吨, 造纸原料和养菇分别约为0.20亿吨和0.10亿吨, 焚烧及废弃约为0.86亿吨。

经有关专家测算, 为保障土壤肥力需直接还田秸秆1.58亿吨, 扣除饲料、造纸原料及其它, 200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约为1.76亿吨。

2006年我国单位播种面积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平均为1.92吨/公顷。其中, 最高的区域是东北区, 其次为华北区、西南区和蒙新区。全国人均可能源化秸秆资源占有量为246千克。其中, 最高的是东北区, 其次为蒙新区和华北区。

我国是农业大国, 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分布广, 种类多且产量巨大。目前仅主要的农作物秸秆就有近20种, 而且产量巨大。其中稻秸、小麦秸和玉米秸为三大农作物秸秆, 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5.6%。随着科技的进步, 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以及农业高效化肥的使用, 牲畜饲料的日益丰富, 农村中电力、煤气等洁净能源的普及, 不少造纸厂由于排放有害废液而被迫关闭等因素,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将逐年增加, 专家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亿吨。

如今多种多样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单一的技术很难充分利用其潜在价值。而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 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利用了资源。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 (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 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 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 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 一般可增产5%~10%,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并非易事。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 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秸秆还田一般作基肥用。因为其养分释放慢, 晚了当季作物无法吸收利用。秸秆还田数量要适中。一般秸秆还田量每亩折干草150~250千克为宜, 在数量较多时应配合相应耕作措施并增施适量氮肥。秸秆施用要均匀。如果不匀, 则厚处很难耕翻入土, 使田面高低不平, 易造成作物生长不齐、出苗不匀等现象。 (4) 适量深施速效氮肥以调节适宜的碳氮比。一般禾本科作物秸秆含纤维素较高, 达30%~40%, 还田后土壤中碳素物质会陡增, 一般要增加1倍左右。因为微生物的增长是以碳素为能源、以氮素为营养的, 而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分解适宜的碳氮比为25∶1, 多数秸秆的碳氮比高达75∶1, 这样秸秆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失衡, 微生物就必须从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补不足, 也就造成了与作物共同争氮的现象, 因而秸秆还田时增施氮肥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起到加速秸秆快速腐解及保证作物苗期生长旺盛的双重功效。目前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 可分为5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

农业秸秆论文 第2篇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农业秸秆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食用菌;绿色有机肥料;农业循环经济

要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利用资源。西安地区人口密度大,农业用地少,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 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合理的用地、养地相结合是发展农业的核心。

西安地区的农业生产比较传统,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每年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秸秆产量较多,现在研究较多的是秸秆——牲畜养殖——粪便——沼气的废物利用模式,但是随着能量的逐级流动,能量会越来越少,如果农业资源被多级利用,最终回到基础产业的能源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资源就很难进行循环。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废物利用的另一种解决方法。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可以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即通过栽培食用菌使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的转化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生产食用菌所产生的菌渣经发酵得到绿色有机肥料进行还田,达到养地的目的,为资源的良性循环。即以“秸秆—用菌—菌渣(肥料)—农田(园地)再循环再利用”运作模式实现西安地区农业的有效、合理循环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生态良性循环。

1 西安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地处秦岭北麓,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58750mm,适宜中高温—低温型食用菌的栽培,隨着近几年气候变暖,南菇北移,适宜当地栽培的种类增多。长期以来,西安地区食用菌的生产分为两大主流:第一,以蓝天、长安、户县、周至山区为主,这些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环境温和较适宜于食用菌的自然生长,而这些地区的食用菌生产多以木腐菌为主,如香菇、侧耳、金针菇、黑木耳、竹荪、茯苓等。20世纪90年代椴木栽培木耳成为山区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国家保护环境,禁止滥砍滥伐,使得栽培食用菌的椴木越来越少,产量大幅下降。第二,以西安地区的六县平原为主,主要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蘑菇;至今尚无规模化工业生产。其中,金针菇、香菇生产以外来专业户为主,他们主要来自浙江、四川、陕南和汉中[1]。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用菌的消费量在逐年增加,消费种类多样化,价格也在逐年上涨。西安地区的食用菌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其中有很多种类都是来自外省,外地货源多以稀有食用菌品种为主,这些品种在西安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消费量在逐年增加。所以,西安地区发展食用菌的空间很大。

2 秸秆菌业的资源潜力与利用现状评估

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与木屑相比,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虽有所差异,但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做食用菌栽培基料,不会影响食用菌生产的生物效率。不仅草腐菌可以100%地利用秸秆做基料进行栽培,木腐菌的基料同样也可以用一定比例的稻草替代木屑,替代比例高达40%。

2.1 解决秸秆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的发展, 农作物秸秆出现了大量剩余和遗弃浪费现象。由于政府大力治理焚烧秸秆的现象,西安地区可以说已基本杜绝了秸秆焚烧,但取而代之的是,秸秆的直接还田或随处胡乱丢弃。从而又造成了新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发展农田秸秆菌业,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2.2 解决了菌林矛盾,降低了生产成本

西安地区蓝田、长安、户县、周至山区为主生产食用菌多以木腐菌为主。为了保护环境,禁止滥砍滥伐,使得栽培食用菌的木料越来越少,产量大幅下降。生产现实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怎样既能维持食用菌生产规模,又能有效节约林木资源。而利用秸秆作为主料栽培食用菌,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极大地节约了木屑与棉籽壳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过度砍伐木材等问题。

2.3 菌渣发酵还田,生产绿色有机肥

食用菌生产产生的菌渣,经过堆置发酵形成的绿色有机肥料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农田的生产性能。在设施栽培中,利用丰富的菌渣和一定量的炭渣混合作为无土栽培基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2],使农业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菌渣绿色有机肥料的应用使废弃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2.4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田的增汇能力

食用菌产业正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对人的身体健康作用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人们的餐桌上常见的搭配品种的是菜一菌一肉,食用菌的需求和价格在大幅提高,栽培食用菌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生产食用菌的菌渣可以生产优质的有机肥,可利用菌渣+猪粪+高温纤维菌进行发酵生产[3]有机菌渣肥,从而降低了大田化肥的投入。

3 循环经济的农田菌业开发技术对策

发展农田秸秆菌业,应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并构建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以农作物秸秆资源为主的适合西安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改变西安地区食用菌生产高能耗、低农业资源利用、低循环、低发展和低产值的现状。合理构建“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再利用再循环”的运作模式。西安地区传统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多为木屑和棉籽壳,由于资源有限、成本较高而制约了食用菌的发展。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其栽培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廉,要大力发展西安地区农田菌业,主要应以优化原料配比、栽培管理、菌渣利用三方面入手,解决技术难点,以实现农田秸秆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1 优化以秸秆为主的原料配比

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多,根据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素等物质。生产食用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来源最广、数量最多、价格低廉和营养丰富的原料。秸秆可以作为草腐菌生长时碳素的最主要来源,而肥粪、麸皮、玉米粉、油渣等可以作为食用菌生长时氮素的最主要来源,但是各种原料的理化性质不尽相同,针对不同食用菌的栽培特性,对原料组成及比例进行优化对比,才能筛选出比较经济而优良的配方。如,在玉米秸秆充足的地区(如户县、周至等地),栽培平菇或金针菇等可充分利用玉米秸秆配方;在棉花秸秆较多的地区(如大礼、渭南等地)可充分利用棉子壳及棉秆和棉壳的配方;在蔬菜生产地可探索在培养基中加入菜饼等栽培配方[4],以便废物利用,寻找到适合本地“变废为宝”的最佳原料配比。以实现食用菌生产的高收益、低能耗。

3.2 优化栽培管理技术

不同食用菌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其生物转化率不同,品质性状也不稳定。根据西安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食用菌的生活习惯,探索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

3.2.1 培育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要求菌株具有更强的抗逆、抗病与生产性能,通过引进、筛选、选育相结合培育出适合西安市原料自然资源的主栽品种,以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为秸秆栽培食用菌高产优质及这一产业的良性循环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 菌种生产规范化

西安地区近几年菌种供应较为混乱,许多私营制种单位蜂拥而上,这样就很难保证菌种的品种类型及质量。为保证食用菌菌种的质量及数量,应引入先进制种新工艺,建立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菌种生产基地,形成规范合理的菌种示范生产线。

3.2.3 完善和推广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西安食用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基本都是沿袭4~5年前的栽培模式,如,金针菇还采用菌袋立地式棚栽,双孢菇还采用一次发酵畦式棚栽,这些栽培方式空间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要不断引进、学习先进地区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理念,优化栽培方式,完善管理技术,提高秸秆转化效率,改进栽培工艺,合理构建适宜西安地区的高效、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增加农民收入。

3.2.4 以“一村一品”为基础,发展食用菌品牌产品

要实现秸秆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供—销各个环节必须衔接好,而以“一村一品”为基础,发展食用菌品牌产品,走集约化生产和订单农业之路,无疑是很好的、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3.3 加強菌渣的管理,实现环境友好,发展有效农业经济循环

对菌渣合理利用是“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肥料)一农田(园地)再循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食用菌生产所产生的菌渣当做废物随处丢弃,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要使西安地区食用菌生产走上有效经济循环发展之路,根据各地发展的经验,应对菌渣进行统一收集、统一进行菌渣发酵生产有机绿肥,以回田进行合理的养地,补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使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持续发展。

4 小结

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为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菌渣经过发酵生产绿色有机肥,进行还田,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

“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肥料)一农田(园地)再循环再利用”运作模式,能有效的利用秸秆,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发展西安地区的有效农业循环经济。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1、优化以秸秆为主的原料配比,充分利用当地来源最广、数量最多、价格低廉和营养丰富的农业原料,进行优化对比,筛选出比较经济而优良的配方 。2、培育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引入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的开拓潜力。 3、加强菌渣的管理,实现环境友好,为秸秆菌业的有效循环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文权,贾琦.西安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路[J].食用菌,2009(3):3-5.

[2]黄云,廖铁军,欧国武等.大棚蔬菜无土栽培固体基质筛选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1):87-91.

[3]孙建华,袁玲,张翼.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1):52-55.

[4]陈若霞,左利云,胡浩峰等.双孢蘑菇栽培料配方与用量比较试验[J].食用菌,2009(3):32-33.

作者简介:

秸秆养畜区域循环农业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秸秆养畜区域,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 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极化的循环利用, 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对秸秆养畜区域的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这样一种农业模式是人们经过不断地总结与实验得出的结论, 农业的循环模式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而提高了全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1 循环农业发展的国家需求

1.1 发展循环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国家的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人口在不断增长, 对粮食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而循环农业是对综合资源的再生利用, 因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例如:湖北的江汉平原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这里地形平坦, 土地肥沃, 加上这里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产量高, 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我们要提高粮食的产量, 就需要对秸秆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秸秆的长期还田, 可以提高农田的有机质含量, 节约了资源, 同时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保证了粮食的正常需求, 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 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1.2 循环农业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了经济的发展

一些农产品基地, 利用了养畜家禽家畜的粪便或者秸秆建沼气池、增施有机肥, 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使用, 农作物更加天然无害, 保障了农作物的质量, 节约了资金,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才有利于人们在市场中收获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大多数农村家庭建沼气池, 利用它来照明、煮饭, 不仅节省了人们的资金, 而且节约了资源, 有利于生态的和谐。用沼液、沼渣饲养家畜、家禽, 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提高了经济的发展。

1.3 循环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农村, 由于人们知识水平低, 科技不发达, 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 一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如:农作物秸秆、粪便等, 再加上人们生活中的大量垃圾、污水等, 使农村显得非常不整洁, 有臭气, 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如果对这些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使环境得到改善, 有利于村容整洁,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建设现代农业, 我们不能仅仅是依靠农业产量的高低, 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模式, 我们就要建立高效、低能、生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要循环利用好秸秆、粪便等生活中的废弃物, 让它们变成农民所需的肥料、饲料以及燃料, 从而起到了保护生态和谐的作用。

1.4 种植业与畜牧业的良性循环

种植业与畜牧业不是单一的发展, 而是相互促进。种植业的废弃物, 如秸秆, 它是重要的饲料来源, 而畜牧业的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 人们可以用作沼气的发酵原料, 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又可以给农作物充当肥料。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 循环农业提高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们生产生活质量, 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2 秸秆养畜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江汉平原是我国农业生产9大商品粮基地之一, 同时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这里经济比较发达, 但由于对资源利用的水平还比较低, 所产生的秸秆以及养殖家禽的各种粪便没有得到很好地综合利用, 物质利用的效率还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加之人口数量过多, 生态、人口的不和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循环农业模式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安全, 而且有利于生态的和谐。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循环利用, 面对这种模式中的不足, 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 使这种循环农业模式对秸秆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利用生态学原理中的增环效应, 通过增加生产环和增益环, 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即:秸秆 (青贮) 牛粪便有机肥 (沼气) 回流大田, 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升级, 而且还将可再生资源转化为高效农产品, 达到物质多层次、多极化利用的良性循环。”这种农业循环模式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 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利用, 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一种模式主要以秸秆为原料, 来充当家禽家畜的饲料, 通过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推广, 注重产品的增值, 改善生态环境, 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 小结

循环农业模式保证了粮食的安全, 促进了生态的和谐, 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循环农业也存在一些不足, 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再生给人们带来的效益, 因此, 我们还要注重对循环农业的科技创新, 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循环农业面向现代化、安全化、高效化、生态化。

参考文献

[1]高旺盛, 陈源泉, 梁龙.论发展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探究, 2007 (6) .

农业秸秆论文 第5篇

近几年,玉米秸秆还田做为持续性生产措施,逐步得到普及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部分农民对这一些问题,产生负效应,具体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不但不增产,反击减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征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

二、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

三、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那么,怎样才能弥补以上缺陷,保证稳产、高产呢?

补施氮、磷、钾肥料。秸秆还田后,增施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素的需要,秸秆分解加快,又可为小麦中后期生产提供各种养分。小麦对磷的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所以补磷可满足幼苗对磷的需要,同时为果实发育提高千粒重打下基础。钾的作用利于糖的合成运输,促进作物代谢。目前,高产土壤普遍存在着"缺磷、少氮、钾不足"的现象,按比例补施氮、磷、钾肥料,可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提高作物产量。其用量为每667米2施碳铵1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

粉细深翻 秸秆分碎长度宜小于10厘米,若采用普通型搂腿小麦播种机,播种时易壅土,影响播种质量,应采用与之配套的旋转式(转盘式)播种机,以提高播种质量。

四、适时镇压浇水 小麦播种后,晾晒一天,用石磙镇压,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小麦吊根现象。

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农业模式研究进展 第6篇

1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作物秸秆曾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与生活资料。随着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化肥的大量使用、现代能源的快速普及、饲料行业水平的迅猛发展, 大幅度减少了对秸秆的需求, 秸秆的必要性发生了变化;秸秆在肥料、能源、饲料等方面的原有用途逐渐消失, 进而成为农业废弃物。目前,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为8.42×108t, 而且以1.3%的速度递增, 在秸秆总量中, 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约占20%, 用作肥料的约占15%, 用作饲料的约占15%, 用作工业原料的约占2%, 被废弃和焚烧的约占33%, 资源浪费严重且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如吉林省目前秸秆剩余量达到50%以上, 每年至少有1200万t秸秆弃之荒野, 江苏省秸秆利用率不到60%。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 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果, 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栽培食用菌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以及秸秆发电、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吉林省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2010年共生产绿色电力6400kW·h, 消耗农林废弃物12.3万t;“十一五”期间, 广西推广“三免”技术571.87万hm2, 大量秸秆得到直接还田。但是, 秸秆的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未能在技术、经济和环境方面获得具有竞争力的突破。

2 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型农业的主要模式

2.1 秸秆肥料化为起点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秸秆作为肥料还田是目前秸秆利用的最现实、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可培肥地力, 优化土壤性状。据测定, 还田玉米秸秆500kg, 1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5%~0.23%, 全磷提高0.03%, 速效钾增加31.2mg/kg, 土壤容重下降0.03~0.16g/cm3。还田稻草秸秆2250kg/hm2, 其养分含量相当于施碳铵82.5kg、过磷酸钙63kg和氯化钾67.5kg;秸秆还田既能控制农业碳排放量, 又能减少化肥使用量, 增加土壤含水量。

2.1.1 秸秆直接还田

经收割机或粉碎机将秸秆粉碎 (长度<10cm) 后还田, 还田时需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为加速秸秆腐解, 可添加生物促腐剂后还田。秸秆直接还田对农机械性能要求较高, 如秸秆还田后翻耕不深对下茬作物出苗、生长不利;秸秆本身碳氮比为 (60~85) ∶1, 而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适宜的碳氮比为 (25~30) ∶1, 秸秆还田后, 土壤中的碳氮比失衡, 从而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的矛盾;秸秆在分解过程中, 会产生多种有机酸, 导致土壤酸性增强, 造成速效磷的固定和钙、镁等养分的淋失, 使作物吸收养分受到影响。陈涛等认为, 可以采用每还田500kg的秸秆应补施4.5kg纯氮和1.5kg纯磷的方法来调和;秸秆直接还田会吸收土壤中大量水分, 在灌溉条件差的地块影响当年出苗。另外, 秸秆本身附着的病菌虫害未经杀灭直接还田, 增加了次年农田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有报道, 一些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随着秸秆的全面禁烧呈加重趋势, 如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部分稻田僵苗严重等,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 防治难度加大。

2.1.2 堆肥还田

秸秆堆肥是指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 利用微生物促进秸秆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目前常采用催腐剂堆肥技术、酵素菌催腐剂堆肥技术等, 来加速秸秆有机物分解腐烂, 提高堆肥效果。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秸秆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 产生的CO2供给日光温室, 以提高作物光合速率, 促进作物增产, 一举两得。秸秆堆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同时需要一定人力, 在堆腐过程中, 还会散发出大量的恶臭气体, 污染环境, 再加上有机肥含N量低, 增产效果不及化肥明显, 农民对其积极性不高。

2.1.3 过腹还田

秸秆过腹还田是指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畜牧养殖, 畜牧粪便最终以有机肥形式用于农作物种植。据粗略测算, 如果全国秸秆资源的40%用于发酵饲料, 就会产生相当于112亿t粮食的饲用价值。

2.2 秸秆饲料化为起点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同秸秆过腹还田实质是相同的, 秸秆经处理加工成饲料, 用于畜牧养殖;畜牧粪便通过发酵产生沼气或直接制做有机肥;沼气用于发电或给居民供气, 沼液、沼渣作为沼肥用于农作物种植。实现秸秆养殖、生态种植与能源生产的相互耦合。这种模式可以增加畜牧业产量, 促进农业生产, 缓解粮食供需矛盾。例如, 松辽平原采用秸秆纤维素快速降解技术, 使秸秆饲料喂养率提高了30%, 畜禽育肥提高了4.6%, 畜禽粪便最终以有机肥或沼肥还田, 使农田整体效益提高15%。

由于秸秆的适口性差, 饲用价值低, 其粗蛋白含量为3%~6%, 几乎不含任何维生素;秸秆的木质化纤维结构, 限制了消化酶的消化利用。因此, 牲畜对未经处理的秸秆采食量小, 消化率低。所以秸秆必需经过处理才可以作为饲料, 目前主要的方法有以下3类。

2.2.1 秸秆的物理处理

秸秆的物理处理是通过机械粉碎、热处理、微波处理等方法降低秸秆的尺寸, 提高秸秆的可接触面积。各种不同的粉碎处理过程均可以提高木质纤维素的水解效率。物理处理是秸秆资源利用的基本方法。

2.2.2 秸秆的化学处理

目前主要采用氨化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稀硫酸处理。Ca (OH) 2、NaOH等碱的处理能够有效地去除秸秆中的木质素, 稀酸的预处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半纤维素转化为糖类等物质。一般来说, 氨化秸秆的消化率可提高20%左右, 采食速度提高16%~43%, 采食量提高20%~30%。氨化后秸秆总的营养价值可提高1倍左右, 并可防止霉变, 杀死杂草种子、寄生虫卵及病菌。氨碱复合处理较氨化处理秸秆消化率提升幅度明显且成本低, 氨碱复合处理能使稻草的消化率达到55%, 麦秸的消化率达到50%左右。

2.2.3 秸秆的生物处理

秸秆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都存在着利用不充分、成本高的问题。实践表明, 秸秆的生物预处理是最佳途径, 主要优势是能耗少、安全、成本低。生物处理的实质在微生物发酵和生物酶的作用下, 将动物难以消化吸收的粗纤维、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加工分解成易消化的单糖、双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 从而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自然界中白腐菌类降解秸秆中木质素最有效。研究表明, 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平均可达37.76%。秸秆生物处理主要有青贮、微贮和酶解3种方法。

a.青贮秸秆青贮是目前秸秆处理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在厌氧条件下, 利用秸秆本身所含有的乳酸菌等有益菌将饲料中的糖类物质分解产生乳酸, 当酸度达到一定程度 (pH3.8~4.2) 后, 抑制或杀死各种有害微生物, 如腐败菌、霉菌等, 从而达到长期保存饲料的目的。它能有效地保存青绿秸秆的营养成分和鲜嫩汁液, 适口性好, 消化率高。目前青贮技术多用在玉米秸秆上, 其它秸秆应用较少。

b.微贮微贮与青贮的原理相似, 只是在发酵前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制剂, 如秸秆发酵活杆菌、白腐真菌、酵母菌等, 然后利用这些微生物对秸秆进行分解利用, 使秸秆软化, 从而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微贮使秸秆中干物质、有机质、蛋白质、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可达到与羊草相同的水平, 目前中国微贮秸秆水平使牛羊采食速度平均提高40%~43%, 采食量平均增加30%~40%。

c.酶解这种处理方法生产成本高, 大规模使用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极为困难, 应用较少。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在秸秆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非常重要,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不同方法的组合来达到最大的糖释放量、最低的毒素产量和能量消耗。

2.3 秸秆栽培食用菌为起点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简述为:秸秆经过浸泡、消毒和发酵处理后用作食用菌栽培的基料, 生产食用菌后形成的菇渣可作为畜禽的饲料, 而畜禽的粪便可作为沼气的生产原料, 最后以沼渣作为肥料还田;菇渣还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 也可直接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食用菌栽培作为连接点将养殖业、种植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高效的、清洁的生产过程, 通过菇渣的后续开发利用来提升附加值, 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用于食用菌栽培技术已较为成熟, 对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研究, 秸秆用作食用菌基料增加了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实践证明, 每千克秸秆可生产金针菇、猴头菇或草菇0.25~0.40kg、平菇0.5~0.6kg;用玉米秸秆为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高产新技术, 每公顷收益可达22.5万元, 综合效益明显。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通过小麦秸秆+鸡粪→食用菌栽培→菌渣综合利用 (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 技术体系, 每年满负荷生产可消耗利用小麦秸秆9.0×104t, 生产双孢蘑菇3.5×104t。食用菌产业还是节水产业, 生产1kg食用菌干品平均需水量相当于生产1kg粮食用水量的5%, 比生产粮食节水95%。

2.4 秸秆沼气化为起点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秸秆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 而且还是可再生能源。秸秆沼气循环型农业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秸秆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生态种植结合起来, 以秸秆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为起点, 通过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沼液和沼渣作为沼肥用于农业种植, 沼肥比堆沤肥氮、磷、钾含量大约高出60%, 是一种含有多种水溶性养分的速效性肥料;沼渣也可用于栽培食用菌的基料, 其pH值约为8, 用于食用菌拌料发酵, 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可减少麦麸、玉米面等辅料的添加,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农药使用, 提高食用菌品质。

有资料显示, 秸秆的热值相当于标准煤的一半, 直接燃烧热效低、污染大, 在使用时只有15%的热能被利用, 而80%以上的热能被浪费掉。秸秆沼气,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生物质能源, 已成为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首选, 具有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解决当前农村能源紧缺矛盾, 协调燃料、肥料和饲料三者关系的有效措施。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工程存在进出料困难、产气不稳定及发酵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 要使秸秆成为理想的沼气发酵原料, 必须通过特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将秸秆中难以分解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快速分解为糖类等可溶有机小分子物质。研究表明混合纤维素菌群对秸秆木质纤维的分解能力十分强大, 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秸秆资源分布不均, 容积密度小, 一般堆积密度仅为0.1~0.2t/m3, 收获季节性强, 收割、捡拾、打捆设备不配套, 造成秸秆的收集、贮运难度大, 秸秆收集贮运问题始终是制约秸秆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二是秸秆综合利用成本较高, 秸秆机械化还田每公顷成本约300元, 秸秆打捆每公顷成本450~900元, 由于油价居高不下, 运输成本也很高, 这些费用是农民所不愿承受的。而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显著高于一般农业生产收入, 因此对农民而言, 最经济、最省事的秸秆处理方式就是焚烧。

德宏州农业秸秆焚烧成因及建议 第7篇

1 秸秆资源焚烧现状

1.1 秸秆来源

据德宏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德宏2014年主要秸秆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图1):秸秆来源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蔗、烟草、油菜、豆类、花生、甘薯类等作物,这些作物总播种面积229 966.70 hm2。其中以水稻、玉米、甘蔗的播种面积占主体地位,播种面积共为182 733.33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9.46%;全州秸秆产生总量为192.88万t,其中甘蔗产生秸秆量居第1位,达101.12万t,占秸秆总量的52.43%,玉米产生秸秆量居第2位,为37.05万t,占19.21%,水稻秸秆量居第3位,达34.56万t,占17.92%。其他秸秆主要由马铃薯、小麦、油菜、烟草等作物产生,产生量达20.15万t,占总量的10.44%。

1.2 秸秆去向

全州秸秆去向有还田、饲料、燃料、原料、焚烧、弃置乱堆等6个主要途径,其中还田量最大,达88.44万t,占45.85%。其次是饲料用途量48.98万t,占25.39%。焚烧居第3位,达40.5万t,占总量的21%(图2)。各去向途径中以还田为主,主要以机械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堆沤和腐熟剂等方式处理为主。饲料主要是甘蔗嫩尖、甜玉米秸秆和稻草为主,主要用于饲喂农户或养殖场养殖的牛、猪、马、羊等牲畜。原料主要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和有机肥料、沼气的物料投入品,燃料主要用于秸秆气化。对于焚烧和弃置乱堆,一般是干枯、老黄、纤维素含量高和蛋白质含量极低的秸秆,或处于交通不便、劳动力成本高和劳力缺乏的耕作区。

1.3 秸秆焚烧种类和数量分析

全州秸秆焚烧总量40.50万t,其中以甘蔗作物的焚烧居多,焚烧量为28.05万t,占焚烧总量的69.26%。其次是玉米的焚烧量7.47万t,占18.44%。水稻居第3位,为2.75万t,占6.8%(表1)。甘蔗、玉米、水稻作物秸秆之所以焚烧量大,首要原因是播种面积大,秸秆产生量大,导致焚烧量也大。其中,甘蔗的播种面积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半山区,耕种面积大,且交通不便、收集困难,致使甘蔗秸秆焚烧量最大;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坝区和半山区,且玉米秸秆量比较大,部分交通不便,回收成本高;水稻大部分种植在坝区,其秸秆焚烧和丢弃的量相对较少,农户打捆回收率较高,焚烧量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水稻种植面积大和秸秆产生量多。

2 秸秆焚烧主要成因

2.1 秸秆总量增加,需求减少

近年在努力提升农业产值的同时深挖潜力,德宏州农业呈现“夏抓粮,冬抓钱”格局,辖区内一改过去传统单一的一年两熟制,大力发展多熟制模式,极大地延长和拓宽冬季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其中2014年共完成冬季农业开发总面积8.24万hm2,比上年增加1 000 hm2,增长1%。实现农业产值21.25亿元,同比增加4.18亿元,增长25%[3]。在冬季农业产值逐年上升,作物秸秆产生量由2007年的41.35万t[1]增至2014年的192.88万t,数据呈现倍增趋势。另外,在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下,良种、化肥和农机的增加投入,极大地减少了牲畜和农家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农民普遍存在种“卫生田”现象。另外,农村用电普遍化,养牛、马大型食草牲畜的家庭越来越少,农民已不再大量而普遍需要秸秆作燃料和饲料。同时,全州秸秆收购企业仅限于少数几家饲养场,没有大型化综合开发利用秸秆的企业,缺乏相关技术的应用。

2.2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薄弱

近年德宏州农业机械化普及速度提高,2014年全州农机总动力134.07万k W,较2011年增加18.93%,机耕面积14.09万hm2,较2011年增21.74%,机耕与播种面积同比增加4.49%,机收面积5.02万hm2,机收与播种面积同比增加1.54%[4,5,6],坝区粮食主产区抢收庄家的效率大幅提高,但收割时留茬过高,影响下季作物种植。同时,农民受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影响,播种前均将田面平整、杂物清理,这就出现留高茬烧高茬、留秸秆烧秸秆现象。作为德宏州秸秆产生量最大的作物甘蔗,主要种植在山区、半山区,目前机械化收获还田技术尚处于引进阶段,除蔗尖嫩叶少量作饲料外其余均被焚烧。此外,秸秆腐熟剂推广引用效果差,据德宏州2012年、2013年开展土壤耕地质量提升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分析总结,发现使用秸秆腐熟剂既需要在一定湿度下,还需要7 d左右的时间才能腐熟秸秆发挥作用,在该州冬季干燥少雨情况下,秸秆腐熟剂未能发挥理想作用。

2.3 方便农事操作,减少病虫草害

秸秆通过焚烧,耕地地面杂物清理彻底,极大地减少农户对耕地犁耙、施肥施药的障碍,提高农事效率,赶复种茬口,不误农时。同时,焚烧对残留在作物秸秆和地表上的病菌、害虫[7]、虫卵,田间杂草及其种子得到清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下茬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降低农户用药成本。

2.4 回收效益低

秸秆还田技术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秸秆还田机械成本高,农民为抢收抢种,一把火烧掉图省事,致使秸秆还田技术难以得到群众重视和推广;二是缺乏规范作业标准,收割庄稼时考虑到速度和节本,秸秆茬口留得很高,割下的秸秆粉碎和喷撒也不到位,少量农民使用的旋耕机的旋耕深度有限,且没有反转灭茬机,灭茬不到位使得下季农作物无法耕种;三是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在家种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且大量的秸秆清运劳动成本高,经济收益少。

3 建议

3.1 加强政策扶持,促进秸秆资源化

当地政府部门应对有利于秸秆转化利用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扶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价格、项目立项等优惠、激励政策,一方面积极扶持、引导各类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对相关项目的立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的优势积极立项推广秸秆还田、秸秆留茬少耕或免耕覆盖种植、秸秆还田机械引进等技术项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大农作物收获及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机补贴力度。同时,鼓励并补贴农民收集和出售秸秆,用技术引导农民、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从数量上、规模上全面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从根本上、大面积范围内解决秸秆资源化利用数量,减少焚烧。

3.2 加大宣传培训和强化执法力度

发动全社会,广泛宣传焚烧秸秆存在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普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知识,引导农民改变观念,鼓励支持村社制定相关村规民约,达到农民自觉妥善处理秸秆和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秸秆处理利用中的任务和责任。另外,要加大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通过现场示范展示为农户因地制宜选择技术应用模式提供可操作模式,从推广成熟适用技术入手,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技能。同时,强化执法力度,按《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8],划定禁烧区域,各级政府为秸秆禁烧工作责任主体,各级环保、农业部门对本辖区秸秆禁烧进行督查和责任落实。

3.3 强化秸秆资源化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

政府、科技部门要结合当地情况积极鼓励、扶持推进秸秆资源化开发利用相关基础研究和成功转化工作,具体体现在促进以下几方面相关秸秆领域发展:一是能源化,涵盖利用秸秆发电,作为沼气投入物料、秸秆气化、机制炭原料等领域。二是肥料化,涵盖秸秆用于还田,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生产等。三是工业利用化,秸秆作为天然纤维,可用于板材加工、造纸、建材、编织等领域。四是饲料化,秸秆是食草畜禽的饲料来源,可通过青贮、粉碎、氨化、压缩等制造高端饲料,对提升秸秆利用效益,提高饲料营养价值有重要意义。五是循环利用化,将秸秆在同一领域产生的物质或废弃物作为其他领域的原料再次投入使用,以延长秸秆资源化链条,将秸秆利用做精做透,从深度上提高秸秆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如沼气产生的沼渣可作为肥料还田,发电、气化后的草灰作为钾肥使用,通过畜禽过腹产生的粪便做有机肥,制作食用菌栽培基质后的菌渣作为花卉栽培基质或有机肥生产原料加以利用等[9,10,11]。

3.4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

利用循环生态农业工作机制,挖潜当地优势和特点,结合具体项目建立秸秆利用示范基地[12],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亮点,达到以点带面、以面辐射成片的效果,用事例作宣传,让广大群众从具体中看到实惠,从具体中学会技术,从而带动广大农业生产者、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发、利用秸秆的态势和局面,从根本上、面上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空气,造福人类。

摘要:通过对德宏地区秸秆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数据中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种类、种植面积、秸秆产生量、秸秆去向、各类作物秸秆焚烧数量等数据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并结合该地区农业实际发展情况趋势、耕作制度变化情况、复制情况、秸秆资源化技术使用、农业机械化普及情况、方便农事操作与减少病虫草害、农村劳动力现状和秸秆回收收益等方面,剖析出农业从事者焚烧秸秆的客观原因。最后从加强政策扶持、促进资源利用、加大宣传培训、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及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方面,提出解决当地秸秆焚烧形成冬季“季节性雾霾”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雾霾,秸秆资源,焚烧,成因,建议,云南德宏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毕生斌,熊勇,等.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德宏州农业污染源[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39-40.ZHANG Guo-yun,BI Shengbin,XIONG Yong,et al.Dehong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s of the first national census of pollution sources[M].Dehong:Deho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12:39-40.

[2]任克军.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J].吉林农业,2015(7):24-25.REN Ke-Jun.Suggestions 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J].Jining Agriculture,2015(7):24-25.

[3]德宏2014年冬农开发再创佳绩[EB/OL].(2014-11-07)[2016-04-05].http://cpc.dehong.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0&id=9622.

[4]王键.对德宏州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C]//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2012:181-184.WANG Jian.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ho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feature by plateau characteristic[C]//The 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and CAST Yunnan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orum,2012:181-184..

[5]德宏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德宏团结报,2012-04-06(3).The Dehong’s 2011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N].Dehong Unidad,2012-04-06(3).

[6]德宏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德宏团结报,2015-06-04(5).The Dehong’s 2014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N].Dehong Unidad,2015-06-04(5).

[7]解爱华,付荣怒.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7(3):13-15.XIE Ai-hua,FU Rong-nu.The effect of crop straw burning on soil oribatida community structure in farm Land[J].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2006,27(3):13-15.

[8]尹成杰.创新农作物秸秆利用理念和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和减排防霾[J].农村工作通讯,2015(7):7-9.YIN Cheng-jie.Innovative use of crop stalk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farmers'income and reduction haze pollution[J].Rural Strategy Communication,2015(7):7-9.

[9]张国云,毕生斌,李艳美.云南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9-12.ZHANG Guo-yun,BI Sheng-bin,LI Yan-mei.Cycl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ehong State,Yunnan Province[J].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10(5):9-12.

[10]崔兆杰,谢锋.固体废弃物的循环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64-218.CUI Zhao-jie,XIE Feng.Recycling economy of solid waste[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164-218.

[11]王洪涛,陆文静.农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48-54.WANG Hong-tao,LU Wen-jing.Rural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recycling[M].Beijing:Science Press,2012:48-54.

农业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第8篇

据有关方面统计, 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但目前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低, 仅仅作为牲畜饲料使用, 大量的秸秆被任意堆放或就地焚烧, 严重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 更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需要。这就为我们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也是农业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有效途径。并且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可以带来极大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把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既可节约资源、改善环境, 又可增加农业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此, 农业废弃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就成为当代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农业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发展中国家, 农作物秸秆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 农作物秸秆在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农作物秸秆可以用来建房蔽日遮雨、烧火做饭取暖、养畜积肥还田。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作业模式变化、生活能源结构调整, 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已经跟不上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秸秆资源分散、季节性强且量大面广, 收割、打包、收购、运输、加工、利用、技术、设备、资金、成本、利润、销售等现实问题, 严重制约了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我国约有1.2亿吨秸秆用作饲料, 1亿吨秸秆用于还田, 1.6亿吨秸秆用于工业造纸, 但秸秆利用技术不高, 经济效益不明显[4]。还有3亿多吨被当作废弃物焚烧或扔掉, 曾被用做燃料的农作物秸秆随意堆在田头肆意焚烧, 大量秸秆露天焚烧, 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并引发火灾, 影响高速公路与民航的运行安全, 危及人生安全和健康, 造成资源浪费。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关键在于为剩余秸秆找出路, 禁烧是“堵”, 综合利用是“疏”,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相互推动。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仅能减低焚烧带来的各种危害, 而且能够有效的缓解能源危机, 使之变废为宝。秸秆的处理与利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但由于缺乏相对应的技术, 秸秆禁烧和规模化利用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因此, 发展比较全面的秸秆利用方式尤其显得重要。秸秆综合利用涉及机械、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 和农机、农艺、化工等多行业, 是多学科行业交错综合的课题。

1.1 国外秸秆综合利用分析

国外秸秆利用远比我国早, 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应用技术的研究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可喜的成绩,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起步早, 发展快, 多成果已广泛为生产、生活所用。发达国家早就开展秸秆热解液化技术, 并广泛运用用工业生产, 如荷兰于1980年代初期开展这项技术的研究;80年代欧美各国方草捆收获在牧草收获中占的比重最大, 捡拾压捆机亦相应成为牧草收获机械中的主要机具, 而这些技术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才开始步入研究运用阶段。麦秸刨花板无甲醛释放, 在美国, 麦秸人造板已经作为一种期货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挂牌交易, 在普通的建材市场也有麦秸刨花板销售, 并且销售价格远高于普通木质刨花板。而高档的无甲醛秸秆人造板系列产品也有着较高的市场需求;80年代中期, 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在农作物秸秆工业制品方面取得了进展, 实现了农作物秸秆在工业制品方面的综合利用, 大量的新工艺、新设备及系列产品被用在汽车内装饰件、纤维密度板、植物、地膜、餐饮具包装等方面。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综合利用现代化水平高。如农作物秸秆饲料已形成了包括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成分、提高动物采食量、提高饲料转化率等饲料生产的技术体系。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生产设备达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和全过程实现电脑自动控制, 实现连续化生产, 秸秆饲料质量稳定, 从而使动物食用秸秆饲料的消化率提高30%~50%。德国生产秸秆颗粒饲料的技术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可以完全改变秸秆基本结构, 较我国目前广泛推广应用的氨化处理技术提高工效20倍以上。德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国, 其农作物秸秆纤维化处理、纸浆模塑制品生产中的成型工艺以及设备、后置处理、包装材料的渗透性测试方面已形成了自动、高效、柔性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具有环保、牢固、成本低廉的特征。而我国目前的秸秆利用还主要以农村取暖, 饲养家畜为主, 秸秆的产业化水平很低, 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较低, 在秸秆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方面, 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注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激增, 能源危机日趋加剧, 世界各国纷纷展开新能源, 特别是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生物质能源主要有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氢气和燃料电池等, 以美国、加拿大、瑞典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秸秆乙醇的研发, 技术水平已接近产业化。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现在都拥有比较先进的耗生物质能源设备, 如能低的制粒生产系统。

国外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围绕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展开的。美国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遍布全国各地, 在实践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先进的有机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在美国, 秸秆还田十分普遍, 不但小麦、玉米等秸秆大量还田, 而且大豆、番茄等秸秆也尽量还田。据美国农业部门统计, 美国年生产作物秸秆4.5亿吨, 占整个美国有机残物生产量的70.4%, 秸秆还田量占秸秆生产量的68% (USDA, 1978) , 这对保持美国的土壤结构与肥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最近几年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绩, 也进行许多产业化探索, 但在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的实效还远远不够, 初步归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 技术不够成熟。

从产业化应用角度而言, 秸秆利用技术和设备或多或少都存在完善的地方, 如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不完善之处是挤压成型模具磨损严重, 设备工作寿命短;秸秆直燃发电存在高温过热器氯腐蚀和秸秆适应性等问题;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存在气体热值低、焦油含量高等问题;秸秆热解液化存在设备结构复杂和生物油应用技术没有跟上等问题;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存在纤维素酶工业化批量生产困难等问题。

1.2.2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单一, 专业化、针对性低。

如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方面仅仅是为解决农作物秸秆的出路问题而进行了一些单项技术或者方法的解决措施,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而且这些技术仍然是处于不完善的粗加工阶段。现有秸秆饲料化加工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 急需形成一个将生物学、营养学、动植物学综合交叉的研究方式及其科研成果来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生产水平, 从而使农作物为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处理技术多样化。根据不同植物纤维生长特点、不同动物的消化特点, 相对应的获得不同种类的饲料源。而秸秆饲料的加工成套设备也应满足不同动物食用需要, 能够生产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动物采食的饲料。

1.2.3 秸秆大规模收集和跨季节储存艰难。

每年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7亿多吨, 但秸秆资源季节性强、分布散、体积能量密度低、容易腐烂霉变、堆储时易引发火灾, 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多半都外出打工, 在家务农的多半是老人和妇女, 且还要赶农时播插下一茬庄稼和作物, 使得秸秆大规模收集和跨季节储存非常困难。

秸秆使用成本没有得到充分运算。农作物秸秆从田地里产生, 到作为能源原料使用, 中间需要经过很多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消耗劳动力成本, 所以秸秆实际使用成本的构成除了秸秆自身价值外, 更多的是这些中间环节的劳动力成本。所以,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靠政府支持和推动, 通过政府补贴来抵消秸秆利用带来的成本损失。

当前, 我国秸秆大规模收集和跨季节储存难度大、生产技术和设备达不到、新技术应用规模范围较小, 尤其是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新型技术匮乏, 各项技术之间集成组合不够完善,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秸秆利用程度不高。秸秆利用往往采用单一的秸秆利用方式和秸秆循环综合利用系统, 但单一秸秆利用成本高、效益低, 所以, 当前我们要针对储存难、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问题加以研究以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附加价值的效果, 使得秸秆的利用成本降低, 提高利用效率, 符合农民使用要求。随着国家的重视, 以及高新的生物质能直燃发电、气化发电、液化等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农业机械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作用越来越广泛。

2 我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存在着综合利用不充分、利用结构不合理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秸秆综合利用率低。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和总量达到35%, 但20%的秸秆仍被农户在地头焚烧, 24%作为燃料在家焚烧, 21%作为饲料, 10%左右被丢弃不用。秸秆随意丢弃和就地焚烧问题依然严峻, 给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秸秆焚烧成为我国久治不愈的社会问题, 造成难以弥补的空气污染。

2.2 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量低于系统外部的秸秆利用量。

2005年全国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利用量较系统外部利用量低12.47%。已利用秸秆中, 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利用量占46.67%, 系统外部利用量占53.33%。

2.3

农业生产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仍以效率最低的直接燃烧为主, 用于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秸秆数量十分有限, “四化一电” (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秸秆炭化、秸秆液化和秸秆发电) 利用秸秆量依然较低。

2.4

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量不高, 秸秆产业发展仍然十分薄弱, 对提高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所起作用微乎其微。

3 如何有效的解决我国农业废弃物秸秆资源

解决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根本途径是开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还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全民意识没有完全树立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致使我国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地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 这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基本不考虑环保、污染等问题。在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要加深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价值, 加强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 使农业废弃物作为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 在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时, 应提倡绿色回收, 兼顾节约和环保。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季节与气候的影响

农业生产收获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农业废弃物数量多、体积大且集中, 作为原料使用其稳定性、持续性较差, 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贮存的废弃物易变质。此外, 农业废弃物还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目前我国在开发利用废弃物时并未全面考虑季节与气候因素的影响。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发费用不足

对于现阶段农民而言, 处理农业废弃物的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 农民无力自行承担, 需在政府扶持的条件下, 多方筹措资金, 引入市场机制。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确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工作顺利开展。

3.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需要技术保障

我国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在技术水平上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初级利用水平。因此, 要优化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减少成本扩大推广范围, 还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使其资源化利用向深加工的方向发展。

4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我国粮食年均产量5.03亿吨, 养殖业用粮食近2亿吨, 占约2/5, 所以必须扩大饲料来源, 开发新的饲料资源, 提高饲料质量和饲料效率。一些农作物秸秆由于营养价值低, 可消化性低, 不能直接用作饲料, 但经适当处理, 便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 解决“人畜争粮”的现实问题, 因此秸秆压块饲料、生物秸秆蛋白饲料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4.1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主办“十二五循环型农业发展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研讨会”于2013年1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举办, 旨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 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特别是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等进行探讨。我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4位, 拥有大量的生物质资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能够为农民增创收, 更符合国家改革创新的大政策, 转变现有的农业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符合河南的实际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种植业每年产生各类作物秸秆约7亿吨, 其中有约50%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这不但浪费了资源, 并且由于大量秸秆的露天焚烧, 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霾, 并引发火灾和影响高速公路与民航的运行安全。发展生物质转化技术努力创造良好的坏境, 适于人们的健康生活, 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符合领导者的工作思路

我国目前秸秆消化利用的现状, 粮食连年丰收, 秸秆泛滥成灾。从2000年开始,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包括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支持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 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 秸秆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快发展。2012年, 农业部部署了秸秆循环发展。从“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 我们不难看出, 国家领导对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发展生物质能源技术体现了科技兴农的概念, 符合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概念, 完善了农业经济的产业化道路, 推动了中央政策的落实。同时,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种植合作社等新型概念的引入大大的解决了农村土地无人可种、无地可种的矛盾, 扩大农村就业、充分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薄弱、分散、不足等问题。

4.4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 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遵循农业科技规律,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为首要任务, 把提高土地产出率, 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 把增产增效并重、良利发法配套, 农机农业结合, 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 劳动过程机械化, 生产经营信息化, 构建适应高产、低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

4.5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符合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农村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光瑞公司在洛阳市孟津县投资建设了一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示范基地, 预计年产3 000吨车用燃料乙醇及10 000吨高蛋白牛羊生物饲料。经过过去几年的运行实践和去年一年的生产实践, 我们已拥有了集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端科研单位及众多专利项目, 聚集培养出了一批养殖、种植、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并将所流转的土地实现了科学化的管理和利用。示范基地建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全自动化生产线, 该生产线为国内独创。可处理周边乡镇的全部农作物秸秆, 保证了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的顺利完成。

农业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高新技术企业紧密相连, 大力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符合现代高新产业企业的发展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现代科技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 大胆创新。

按照“国发[2012]1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光瑞公司作为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 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再生的技术, 让废弃秸秆在光瑞科技成果的应用下真正“吃干榨尽”, 变废为宝, 使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就特别提出全省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加快发展高效循环农业, 以提高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核心, 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 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要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延长秸秆综合利用链条, 促进农村新型能源和循环农业发展。

“谋全局, 更谋一域;谋长远, 也谋眼前”。国家、省、市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让光瑞人坚定了扎根农村广阔天地谋求更大作为。

摘要: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但利用率低, 随意丢弃和就地焚烧现象严重, 这样不仅浪费资源, 而且还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本文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认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增加农业附加值而且也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更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是实现农业循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1]姜洁, 陈宏, 赵秀兰.农作物秸秆改良土壤的方式与应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08) :420-423.

[2]肖继辉, 张伟.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意义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05) :90-91.

秸秆全面禁烧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 第9篇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 以及大多数老百姓均能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定, 坚守农村第一线, 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全面禁烧战役的阶段性胜利, 但禁烧的路还很长, 要做到“三个务必”:务必咬紧牙关不烧一把火;务必“三线三边”治理好;务必路边沟头清理净。

1 秸秆禁烧与利用措施

1.1 严格禁止焚烧秸秆

中国共产党善于集中精力办大事,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高度重视, 大力宣传, 有效监管, 多管齐下促全面禁烧。省、市、区拿出资金奖补秸秆综合利用 (颍州区为600元/hm2) 。一是监督到位, 责任到位。省委、省政府责令排位末3位 (以卫星拍摄的火点为准) 的市长在“安徽卫视”上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说明情况, 公开道歉。县、区长诫勉谈话。下级对上级签订承诺书并交押金 (村官押2 000元, 包片押1 000元) 。村民对“村两委”签订承诺书, “谁的地谁负责”, 找不着点火嫌疑者, 不仅要取消奖补和全年农业补贴, 同时要承担一个村民组的奖补, 并拘留5 d。二是各地建立了领导包点、督查巡查等制度, 层层监督, 层层负责。确保田块禁烧责任逐级落实到人。如擅离职守, 要严肃问责。对镇、街包村包保负责人就地免职。据了解, 太和县、定远县等地均已有干部因禁烧不力被免。三是区督查组发现1处火点, 扣乡镇66.67 hm2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 (4万元) , 从根本上扭转了禁烧的不利局面。

1.2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禁烧秸秆, 疏导是关键。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约有1/2以上存在于秸秆中, 秸秆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养分。“烧”过之后, 土壤矿化。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能见度低,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秸秆综合利用, 利国利民, 雾霾PM2.5会降低, 也是对当地乃至全人类的环境贡献。搞好秸秆综合利用, 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收集秸秆可作为粗饲料养牛。另外, 在池子、大塘里填满秸秆, 灌满水, 盖上泥巴, 进行高温堆肥。实行秸秆还田, 回归自然, 播种玉米, 在玉米生长期, 遇上大雨, 高温腐烂, 等于上了有机肥。二是通过打捆机打好捆, 再运到秸秆煤压块厂里, 生产出生物煤炭。颍东区口孜秸秆煤压块厂生产的生物煤炭远销浙江。无烟、价廉的秸秆煤市场广阔, 可销往电厂燃烧发电, 同时, 多地煤炉因环保受限正被锅炉替代。据测算, 建1个小型秸秆煤压块厂约需50万元固定资金, 流动资金约需50万元;压块成本需90~100元/t, 成品售价600元/t左右, 1个厂全年能消化1.00万~1.33万hm2小麦秸秆。燃烧5 kg无烟煤的热量相当于6 kg秸秆煤的热量, 但从成本来看, 秸秆煤价格要低不少。金融部门应无息或低息贷款扶持。三是利用秸秆造纸, 能消耗大量的秸秆。山东一家大型造纸企业大量收购秸秆作为生产原料。秸秆打捆专业户将麦秸以350元/t的价格出售给造纸企业, 二次压缩打包后, 按照550~600元/t的价格售出, 除去运输和打包成本, 可获利100元/t以上。秸秆不仅通过深加工可以造纸, 还能用来发电。砀山县光大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质发电。四是安徽国祯集团与意大利M&G集团签订了第2代生物质精炼装置合同。该装置可将秸秆等生物质转化为工业乙醇、乙二醇, 实现零排放循环利用。预计2015年投产, 年产消耗秸秆195万t。秸秆等经第2代生物精炼后, 可制成燃料乙醇。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经多道工艺制成高纯度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剩余的糟渣主要成分为木质素, 可进一步精炼, 转化为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类化合物, 芳香类化合物则是饮料瓶、芳香剂等聚酯产品的原料。糟液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 可直接作为热电项目的燃料, 也可处理后外供。热电项目利用生物质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 通过汽轮机组发电、供热, 产生的草木灰则可作为制作有机肥料、土壤修复剂和土壤调理剂的原料, 最终“反哺”农作物[2]。

1.3 推广机械化种植模式, 促进秸秆禁烧

一是短茬收割和机械化秸秆还田。收割机割茬浅, 又自带粉碎机, 粉碎后可直接播种。碎麦秸还是上好的农家肥, 并且秸秆覆盖可有效节省肥料和农药费用。二是如割茬深, 高于15 cm就要用灭茬粉碎机进行粉碎, 打碎秸秆后, 才能播种。播种隆平206玉米, 按每袋 (2 kg) 50元、复合肥每袋90元计算, 粉碎费用为300~450元/hm2。三是可利用太和县农机厂制造的玉米专用的60~80 cm宽窄行播种机, 可调行距, 秸秆留在“悖”行里, 玉米出芽苗不受影响, 同时可抑制杂草的生长。这种模式省力、省钱, 又管用。四是粉碎旋耕后进行播种, 秸秆不能超过30%, 秸秆与土混杂在一起较蓬松, 抗旱、抗倒伏能力差, 早期玉米苗易“吊死”。另外, 多余秸秆散落田头、路边, 应及时进行清理, 堆放在树下空地。

2 目前农村发展机械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

收割机数量不足是主要问题。当地联合收割机少, 2014年又下了一场雨, 南北麦收几乎没有时间差, 得知家乡麦子成熟后, 外地停放的联合收割机及时返回进行收割。以三塔镇为例, 雨前大联合有230台, 雨后只剩100台。三塔镇17个行政村, 人口7.8万人, 耕地4 333.33 hm2, 100台联合收割机根本不够用, 有些偏僻村庄出现了“一机难求”的现象。同时, 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提出优先补贴谷物联合收割机的规定, 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3 000万元专项用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具补贴, 各市、县、区通过“农机通”发出短信, 呼吁并征调外地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作业队、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援助本地。大中型拖拉机、粉碎机、旋耕机、播种机也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偏僻农村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 剩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即使青壮年劳力在家乡务农, 其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也不高。投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在本地作业时间短, 成本难以收回。农民宁愿投资修建住宅, 也不愿购置农机[3,4]。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笔者认为主要是思想问题导致对农业机械不重视。认为可通过花钱利用外地农业机械、农机合作社为自己服务。而6月8日在花园村, 偏偏外地个别农机手擅自改装排气管向下, 没带防火罩, 又没带灭火器, 粉碎秸秆时高温自燃, 引发火灾, 所幸及时扑灭, 安全局责令限期整改。6月9日在临泉县老集镇李大村, 一农机手收割小麦时联合收割机自燃, 烧掉了1.33 hm2小麦, 联合收割机报废。

3.2 提高操作技术与经营水平

不懂构造、不会使用, 又不善经营, 因此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乃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这来看, 农民要想摆脱贫困, 农业要想稳产、增产, 还是要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认真落实2014年6月25日正式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应重点扶持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购置秸秆还田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打捆机, 组建秸秆综合利用专业服务组织, 大规模推行秸秆机械化处理。将全面禁烧转化为相应农机装备和技术推广的新机遇。深入到旋、耕、种、管、收各个环节, 实现农业机械化[5,6,7]。

3.3 加大资金补贴力度

有的建议将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用在购买农业机械上, 当然这是个好办法, 但有一个弊端, 无法解决跨区作业、外出经营与本地市场需求的矛盾。市场调节难以控制, 政府调控又无可奈何, 便出现了现实的尴尬局面。因此, 必须“约法三章”, 以本地农业生产为前提。国家补一点, 省、市拿一点, 镇、村奖一点, 个人掏一点, 购置直播秸秆灭茬机、大型打捆机、指轮式搂草机, 专机专用, 一机多用, 机艺融合,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减少秸秆禁烧对抢收抢种的影响。

4 结语

“五级禁烧来中央, 狠抓巧干走千乡;抢收安民暖人心, 争时碎粉播种忙;往年狼烟能闭月, 今夏萤火不红光;地肥苗壮秸还田, 天蓝气清鸟自翔。”全面禁烧是党和政府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如果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认识到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 真正采取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打捆离田, 造纸发电, 变身煤炭, 秸秆还田, 变废为宝。用禁烧结束禁烧, 由强制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那才是终极目标。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助推秸秆综合利用。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另外, 既然秸秆全面禁烧, 垃圾也应禁烧, 不环保的烟花、爆竹也应禁放, 和谐社会、和谐自然, “爱我们的地球, 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年年禁烧的秸秆将在这变为宝[N].颍州晚报, 2013-12-06 (A2) .

[3]李春霞, 陈阜, 王俊忠, 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1) :68-70.

[4]王激清, 张宝英, 刘社平, 等.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8) :126-128, 132.

[5]南雄雄, 游东海, 田霄鸿, 等.关中平原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1 (5) :222-229.

[6]王艳锦, 王博儒, 张全国.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7) :23-26, 42.

农业秸秆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粉碎

1 概述

保护性耕作与以翻耕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的最大差别在于取消了铧式犁翻耕, 地面保留大量的秸秆残茬作为覆盖物, 并在秸秆覆盖地上免 (少) 耕播种, 实现保水、保土、保肥, 减少作业成本, 增加粮食产量。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要求用秸秆覆盖地表, 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 保留前茬作物根茬与秸秆覆盖地表, 是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征之一。但秸秆残茬改如何覆盖、如何处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秸秆残茬的覆盖形式选择

2.1 秸秆覆盖量的选择

秸秆残茬的理盖方式与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秸秆残茬覆盖量越多, 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越好。这是因为秸秆残茬覆盖量越多, 径流越少、蒸发量越低, 同时, 秸秆腐烂后对土壤的有机质增加越多。但覆盖的秸秆过多, 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覆盖的秸秆越多, 免耕播种时出现堵塞的可能性就越大;秸秆覆盖越多, 对地表温度影响愈大, 若春季气温回升缓慢, 将影响春作物出苗或冬小麦返青;覆盖的秸秆在腐烂过程中会与作物争氮, 覆盖的秸秆越多, 增施的氮肥也要求越多。所以, 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秸秆覆盖量。

对于一年一熟种植冬小麦或春玉米的黄土高原区, 若产量低、桔秆量少, 可选择全量覆盖, 以达到较好的保水、保土、保肥效果。若产量高, 秸秆量大, 可运出部分秸秆他用, 如送造纸厂等。对于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灌溉区, 作物产量一般较高, 秸秆残茬量也大, 有综合利用的价值, 如畜牧养殖等, 可将部分秸秆 (如玉米收获时玉米茎秆上半部青鲜度好的) 用于青贮, 剩余部分留田覆盖。对于一年一熟冷凉风沙区种植的小杂粮, 如谷、黍、豆等, 其秸秆是良好的饲草, 或者有些地方虽然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但当地老百姓仍保留用秸秆取暖、饲养牲畜等习惯的, 可允许将桔秆运走, 但要求保留较高的根茬。

2.2 秸秆残茬覆盖形式的选择

立秆、倒秆和粉碎三种覆盖形式中, 以粉碎的覆盖效果最好、倒秆覆盖效果次之、立秆覆盖效果最差。因为秸秆覆盖的目的是在地表与大气之间形成一个由秸秆残茬组成的隔离层, 到减少蒸发等效果。粉碎并将碎秆均匀地覆盖地表, 能减少地表的裸露, 因而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最好。倒秆覆盖时, 考虑到后续作业的方便性, 要求秸秆顺行压倒, 重叠较多, 所以覆盖效果差于粉碎覆盖。而立秆对地表的覆盖面积只有秸秆横截面的大小, 所以覆盖效果最差。另外, 秸秆和残茬覆盖的状态也应结合各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实际条件考虑。

3 秸秆的粉碎处理

对于留茬和秸秆覆盖量较大且末在收获同时完成粉碎的, 一般应通过粉碎机粉碎, 保证较好的覆盖效果, 并为后续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秸秆粉碎依作物种类、覆盖量及所用播种机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一般应注意如下事项。

第一, 小麦收获时, 若联合收割机上带有桔秆粉碎抛撒装置, 割茬应控制在10cm左右。这样, 除对停车卸粮等出现的成堆碎秆需要人工辅助挑开均匀铺撒外, 不需要对覆盖秸秆进行其他处理即可休闲、播种。第二, 若采用不带粉碎抛撤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时, 因有后续的秸秆粉碎作业, 可考虑适当提高割茬高度, 以减少联合收割机的喂入量, 提高收获效率。第三, 夏休闲且需要进行秸秆粉碎时, 可待第一场雨后、杂草长到10cm左右时再进行粉碎作业。这样, 一是可避开夏收大忙季节;二是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 含水量低, 韧性变差, 粉碎效果好;三是可同时完成一次除草, 即在秸秆粉碎的同时、将杂草一并粉碎, 可减少一次休闲期除草作业。第四, 一年一熟区玉米秸秆的粉碎应在收获后立即进行。第五, 不同桔秆粉碎所用的粉碎机的粉碎部件不同, 各地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第六, 秸秆粉碎的质量要求与秸秆覆盖量的多少及所采用的免耕播种机的通过能力有关。一般情况下, 要求秸秆粉碎后的碎秆长度不大于10cm, 且抛撤均匀, 对秸秆堆积较多或杂草生长严重的区域还应重点粉碎, 比如多粉碎一遍。

参考文献

[1]杨荣光, 毕建杰, 王升国, 吴则金, 李振清.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含水量及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9, (02) :43-44.

[2]虎胆.吐马尔白, 吴旭春, 迪力达.不同位置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实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06, (01) :34-37.

[3]吴婕, 朱钟麟, 郑家国, 姜心禄.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

[4]高亚军, 郑险峰, 李世清, 田霄鸿, 王朝辉, 李生秀, 杜建军.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 01) :1450-1454.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