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化倾向范文(精选2篇)
男性化倾向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 年10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曾出现暴力行为, 所有患者经精神科检查并确诊, 符合ICD-10 相关诊断标准,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 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22~50 岁, 平均 (41.2±6.4) 岁;病程1~5 年, 平均 (3.1±1.1) 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6 例 (53.3%)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5 例 (16.7%) , 精神刺激所致精神障碍3 例 (10.0%) , 急性精神病性障碍4 例 (13.3%) , 其他2 例 (6.7%) 。对照组患者年龄23~49 岁, 平均 (40.3±5.7) 岁;病程1~4 年, 平均 (2.9±1.0) 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7 例 (56.7%)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 例 (13.3%) , 精神刺激所致精神障碍4 例 (13.3%) , 急性精神病性障碍2 例 (6.7%) , 其他3 例 (10.0%)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方法、发病原因及暴力发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和非特异性镇静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其余患者用药以氟哌啶醇为主, 部分患者给予氯丙嗪等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
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健康指导、遵医用药、四防护理等内容, 集中体现在加强环境管理和风险控制两个方面: (1) 环境管理。对患者进行隔离管理, 安置重症监护室, 24 h巡视监护, 室内不可存放可能引起其情绪波动的物品, 待其病情稳定后, 允许与其他患者共处, 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考虑是否需要在此隔离。 (2) 风险控制: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护, 在出现打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初期, 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避免暴力行为进一步发展[2]。
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发病原因和暴力表现, 制定预见性护理防范对策, 具体内容为: (1) 掌握暴力先兆, 确保患者安全。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主动与其进行接触, 寻找切入点, 合理使用沟通技巧, 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 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心理状态, 掌握其暴力行为先兆症状, 在一级、重点患者监测表上一一列名, 予以重点防范;出于对保证患者及他人安全的考虑, 应与其他患者间隔一段距离, 保证病房环境舒适、安全,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确保患者及自身安全[3]。 (2) 明确控制方法, 防范暴力行为。对于有暴力倾向的患者, 应格外注意接触方式, 对其进行语言及非语言干预, 语言和行为不能刺激到患者, 应保持一个平等、合作的姿态, 减轻其激动程度、降低其攻击性;在冲动早期便对其进行劝导, 加强健康教育, 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 适当给予口头表扬和糖果奖励, 提高其自信心和护理配合度;采取隔离治疗和开放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要让患者自身感受到放松和安全, 护理人员对患者暴力行为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出现暴力行为后, 应以沉着冷静、坚定果敢的姿态来处理现场, 迅速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有效制止患者暴力行为, 化解紧张局面[4]。 (3) 提供特色预见性护理服务。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 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生活及安全管理等内容, 保证患者正常生理需求, 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丰富工娱和生活技能康复护理内容, 通过健身操、手工艺品活动等康复训练, 调节患者心智,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5]。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自制NOSIE量表, 包括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情况, 对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和病情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暴力行为发生情况[6]。满意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率=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NOSIE评分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护理后NOSI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和暴力行为发生情况
经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0% 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后6 个月, 研究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6.7% 低于对照组的6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加深, 现已能够从生物学角度对精神疾病做出合理的解释, 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引发的神经化学反应均可导致躁郁、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 同时特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会引发精神障碍, 因此, 精神疾病患者除了需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 也有必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辅导来缓解其病情, 以免出现暴力行为, 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7]。近年来, 精神疾病病因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根本性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 对暴力行为进行及时干预, 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组研究中, 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的研究组30 例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为 (40.3±1.4) d, 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30 例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为 (47.6±2.8) d, 其中研究组护理后NOSIE评价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预见性护理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改善病情状况;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90.0% (27/30) 、26.7% (8/30) ,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3.3% (22/30) 、63.3% (19/30)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对有暴力倾向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 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本文所得结果与文献[8] 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王宏等[8]对285 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 实施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患者不良症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对有暴力倾向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时, 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 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去评估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综合分析暴力行为相关因素, 提高暴力行为的预见和防护能力, 将危害性降到最低, 从而有效保证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安全。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暴力倾向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分别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和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护理后NOSIE评价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90.0%、26.7%,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3.3%、63.3%,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有暴力倾向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 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将危害性降到最低。
关键词:精神疾病,男性患者,暴力倾向,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坤, 叶君荣, 罗添云.医护讨论模式在解除精神病患者约束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16) :107-108.
[2]周彩莲, 黄子娟, 鲁荣莉, 等.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7) :37-38.
[3]胡传芬.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4]严芳, 王剑英, 李栓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698-700.
[5]姚秀钰.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6]杨为.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 2014, 40 (10) :1244-1246.
[7]隋晶华.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655-656.
男性化倾向 第2篇
关键词:男性,老年人,性激素,凝血因子,血栓形成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是指患者自身存在易发生血栓的缺陷,这种缺陷有的是遗传性的,有的是后天获得性的,或两者同时存在。多数血栓形成倾向患者并不发生血栓形成,但在某些诱因存在时则很容易发病。研究表明,目前血栓栓塞性心脑血管疾病已占老年人死因的第一位。因此,开展老年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性激素和凝血因子等许多指标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着诸多联系,为探讨男性老年人性激素和凝血因子与血栓形成倾向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患者120例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20例患者,系年满60岁的男性老年人,均为来该院住院诊治的患者。根据这些患者所患病种,在研究中分为2组进行各项指标观察与血栓形成倾向关系的评价。对照组为未患可能引起中风的基础疾病者,共60例,年龄61~93岁平均(74.4±8.5)岁,其中住院体检27例、患有感冒18例、肺炎7例、腹痛3例、骨质疏松2例、胃炎2例、风湿病1例。观察组为身患可能引起中风的基础疾病者,共60例,年龄61~89岁平均(72.9±6.9)岁;其中患有高血压31例、糖尿病20例、心脏病5例、高血脂症4例。
1.2 观察指标
该研究主要的观察指标有性激素6项,即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和催乳素(PRL),用罗氏H7600全自动生化免疫仪检测;凝血4项,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用日本SysmexCA-500系列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检测。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该文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与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检测值升高或降低例数比较
该文病例检测指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很多指标都有变化,我们将检测值升高或降低超过该组病例的30%,列入表1。表中指标升高用(↑)表示、降低用(↓)表示。从表1可知,观察组的T降低例数、E2升高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FIB升高例数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性激素检测结果比较
从表2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T显著降低而E2显著升高(P<0.01),其余4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E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2组凝血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从表3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APTT明显降低而FIB明显升高(P<0.05),其余3项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见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1],老年人比青年人容易形成血栓。老年人容易形成血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血管内皮变化、血小板的改变、凝血与抗凝系统的改变、纤溶-抗纤溶系统的改变、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和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改变等。有研究显示[2],50岁以上男性血中T水平随年龄增大而降低,70岁左右仅为20岁青年人的一半,以后维持在低水平;但E2却呈进行性增加,60~65岁则升为20岁青年人的2倍。过去认为雌激素有预防心肌梗死作用,但临床上用雌激素防止冠心病,结果心肌梗死发病率反而增高。口服雌激素避孕药者,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因此,高雌激素血症或T/E2比值减小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亢进,随着年龄的老化,血浆FIB的含量逐渐增高,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血管内皮损伤而存在着缓慢的隐性血管内凝血,FIB代偿性增多所致。一般50岁的人血浆FIB含量较20~30岁者有显著差异,70岁以上老年人(包括健康与异常)约为青年人的2倍。另外,高浓度雌激素可使血小板数量增加、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FIB、PT等)增多、同时抗凝血酶Ⅲ降低,并使抗纤溶酶活性增高。这些都意味着性激素和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是男性老年人血栓倾向发生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也有学者作了男性或男性老年人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如刘伶[2]检测了50例男性生育正常者和37例少精症患者血清中FSH和LH的含量,结果是患者组FSH和LH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张妍等[3]将临床诊断为慢性心衰的男性老年(年龄60~81岁)患者78例作了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是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T和E2水平明显降低。张春和等[4]在探讨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中,亦发现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总睾酮和游离睾酮含量降低,E2含量升高,FSH、LH、PRL值各组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区洪炎等[5]取住院的男性患者,根据血糖状况分为正常血糖组和糖尿病前期组,结合空腹血糖与胰岛素、餐后2 h血糖与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分析2组人群血清T和E2的变化。结果是与正常血糖组比较,糖尿病前期组血清T水平明显降低和E2水平明显增高。
注:*对照组:T/E2=0.08,观察组:T/E2=0.05。
该文的研究结果跟一些文献报道[3,4,5,6,7]基本一致。在2组男性老年人性激素6项检测中,T均有降低的趋势,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降低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E2均有升高的趋势,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升高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T/E2比值在观察组亦明显降低。在2组男性老年人凝血4项检测中,观察组的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IB及FIB升高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T和TT在2组中无明显变化。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改变是老年人容易形成血栓的原因之一,高雌激素血症或T/E2比值减小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指标,它的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的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8]。因此,该文结果揭示男性老年人这些性激素和凝血指标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倾向有一定关系,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身患可能引起中风基础疾病的观察组更为危险。但性激素中的FSH、LH和PRL与正常参考值比较,2组均有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结果在男性老年人中的临床意义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6-158.
[2]刘伶.血清FSH及LH检测对诊断男性少精症的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09,27(2):145-146.
[3]张妍,孟英杰,裴素菊.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性激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1,33(17):2624-2625.
[4]张春和,李焱风,陈天波,等.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41-44.
[5]区洪炎,陈金仲,陈文娟,等.糖尿病前期男性患者血清睾酮和雌二醇变化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98-99.
[6]王琦,吴赛珠,张帆,等.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浆睾酮与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J].中华老年学杂志,2012,32(5):889-891.
[7]徐秋芬,丁少芳,商鸣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及其意义的探讨[J].北京医学,2005,27(10):6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