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前沿讲座范文第1篇
1.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泛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而又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技术。 2.遥感的特点:①宏观性 ②综合性 ③多波段性 ④多时相性 ⑤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⑥快速
3.遥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过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其组成:传感器由收集、探测、信号、记录系统组成。
4.遥感平台:搭载遥感器的平台。 5.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遥感试验、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应用。
6.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电磁波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目的分: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海洋遥感、水利遥感。
7.遥感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① 人类及其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灾害频繁、资源耗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遥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环境变化、灾害预报、资源预报)
② 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需要。 ③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需要:用于国土资
源规划与管理,城市的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化交通等领域。
④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
1、 遥感卫星:⑪气象卫星 :①地轨和高轨卫星
②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③短周期重复观测④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⑫陆地卫星(资源卫星) ⑬海洋卫星
2、 遥感在水利中的应用: ① 原理:水体的光谱特性,不同水体的水面特性,
悬浮物的性质和数量、水深和水底特性不同。 ② 在近红外图像上,水体成黑色 ③ 在雷达图像上,水体成黑色
④白天水体为暗色调,夜晚为浅色调
3、 遥感在水利中的应用:
① 在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应用 ② 遥感在旱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③ 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 ④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灌溉面积调查 ⑤ 在大型水库区环境容量方面的遥感应用
水利遥感在干旱沙漠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古河道的变迁、河床及河口、三角洲的演变,大型水库坝址的地质调查,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以及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调查等方面也都有不少的应用。
11、 效益分析
1、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2、在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方面
3、遥感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环境容量调查
12、遥感在水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遥感应用单位性质和机制问题
2、遥感数据源问题
13、 未来的方向与需求: ① 开展遥感在险情、隐情快速探测方面的实验与研究
② 建立精度较高的基于灾情的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
③ 发展我国自己的地球卫星
⑤ 继续开展大面积快速探测地表土壤前期含水
量并与水文气象等进行洪涝灾害监测 ⑥ 建立快速传输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14、GPS(24卫星)
⑪GPS定义: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技术的一种(①空间部分 ②地面控制部分 ③用户设备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任务:捕捉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进行处理
GPS的定位基本原理利用测距交汇确定点位 GPS点位的特点:
① 全球地面连续覆盖24颗均匀分布卫星保证地
面任何地点
② 功能多、精度高、操作简单
③ 实地定位速度快,可在1s内完成 ④ 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强 ⑤ 两观测点间不需要通视
14、GIS
① GIS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图形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物或现象等内容、数量和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
信息特征: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共享性 ② 数据: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图形等都是数据。
③ 数据是信息表示载体,信息是数据的表示的内容。
④地理信息:关于地理信息实体、现象或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状态、规律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⑤ 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现象和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及关系,周期性特征和时域特征的部分称为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⑥ 地理信息特征:
1、空间分不性
2、属性特征
3、数据量大
4、信息载体多样性
5、时序性
⑦ 信息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
⑧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空间信息系统(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内的缩影)
⑨ GIS发展阶段:
1、起始
2、发展巩固
3、推广应用
4、蓬勃发展
⑩ GIS构成:硬件、计算机、外设、网络设备、GIS平台软件、数据库软件、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分析程序。
⑾、结构: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
⑿、GIS软件平台的功能组成:数据输入模块,图形与属性编辑块,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块、数据输出与表示模块、用户接口模块 ⒀、5个方面的问题:位置问题、条件问题、变化趋势、模式
11、GIS可以做什么?
管理海量数据、浏览查询、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地形分析、网络分析、路径分析GIS应用构成)
12、空间数据结构类型
A、矢量数据概念(代表地图、图形的各离散)b、栅格数据
16、GIS的现状:基础空间数据建设部门、市政设施部门、公众服务部门、金融服务部门、社会经济部门、能源部门
水利信息化系统
1、系统组成:信息采集、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信息服务、汛情监测、会商信息气象系统
2、防汛系统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系统
3、技术在水利中的应用: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文监测、流域规划、农田水利
4、水资源利用:
① 水资源对生态影响分析
② 地下水流系统化学组成时空变化分析 ③ 高光谱对地下水分析 ④ 降雨后河流蓄水动态分析 ⑤ 水资源污染评估
⑥ 子象元分类用于水质分析 ⑦ 水体演变遥感动态分析 ⑧水政管理
⑨水资源水文地质图 ⑩水资源规划
⑾水资源对人类影响分析
⑿地下水质与土壤及水文化状况分析 ⒀区域水资源综合分析 ⒁水利设施分析
⒂水利制图,水土流失分析
5、水土保持:水评价、流域三维生态景观
6、水环境监测:a、高光谱、光谱分析 b、淹没地理分类 c、变化检测 d、基于专家系统的水资源分类
7、水利工程规划:a、南水北调水利工程规划 b、城市泄洪系统示意图 c、GIS与水利模型集成应用d、水利工程规划评估
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
1、设计原则:
①全面规划、分级段结合工程建设逐步设施 ②采用技术先进,稳定性好,抗干扰性强 ③灵活、方便,功能及扩充性强 ④愤青项目的主次
2、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通信、管理、系统检测、系统显示、优秀的监控管理系统软件、防雷、抗干扰性功能、监控数据外部接口 水文自动检测系统:
⑪ 、a水情自动采集系统:数据采集、遥测站、中继站和中心站组成超短波通讯水情自动测报系统b流程:
⑫ 水质监测系统:a、设置水质检测站 b、对未实现,自动采集的重要水质参数、人工检测后输入c、建立水质数据库d、建立预测分析模型,水质评价等模型
⑬闸门监控系统功能:a、自动监测上、下游水位及各扇门的开度和运行状态信息b、可实现近地控制、远程测控c、根据设定模型自动监控启闭闸门d、故障传警,越线告警功能 ⑭泵站监控系统
1.“数字都江堰工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空间化:高精度的定点、定位。②数字化:对信息的数字化以便量化处理。 ③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实现互操作。
④智能化:应用3S技术和模拟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⑤可视化:在信息资源的输入、分析过程、输出
深度学习前沿讲座范文第2篇
这次的讲座不同于我以前在网上听的讲座。,孙伟院长没有大肆的夸奖软件学院,说什么软件学院的优势,而是理性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一些想法。我还记得院长在讲话中谈到了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并不适合创业,而是应该在学校学到了足够的知识后,再进入一些软件公司,在这样的工作中充实自己,获得在学校得不到的经验与知识。这样既有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又能够发展自己的人脉,为以后开始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许我还不够资格论断院长这种非主流想法是否正确,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想法真的是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现在的物质社会,金钱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大学生想早点步入社会,通过自主创业来获取财富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盲目的创业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财富,反而会消耗他们的金钱和时间。所以在真正开始创业的前期,有此想法的大学生不能被开始创业的兴奋冲昏的头脑,必须冷静的考虑以后所要面临的风险,也就是院长所说的“冷静的冒险”。
同时创业的方向必须要明确,不能说什么“走一步看一步”“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创业的方向都不明确,那这种创业是没有任何机会成功的。然而,大学生要想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做到对自己的正确理解,要十分清楚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自己缺点又是什么。只有这样,大学生在选取创业项目时,才能准确的规避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优点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但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我之前所提到的只是大学生成功要素的冰山一角。试想,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产业的市场份额都被几家巨无霸级别的公司占据,大学生如果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求生存,就不可避免的要和这些公司抢市场,即使他们的项目又十分好的发展前景,甚至如果任其发展,以后也会成长为巨无霸级别的存在,但还是像初生的狮子在成年的狮子前露出利爪一样,说委婉点是幼稚、可笑,说直白一点就是不知死活啊。
所以大学生如果要创业就必须首先具有有漂亮的想法、理性冒险的意识和对自我深刻的理解,而且选择的发展方向必须是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以尽可能的避免和大公司的利益冲突等要素。要做到我所说的这些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如果想要真正的创业成功,这些要素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想要创业的想法是好的,但不是在现在,而是在他真正了解了这一行业的时候;不是在大学校园,而是在社会。
孙伟院长在讲座中着重介绍了他所倡导的“师徒圆梦“计划。按他所说,这是他在结合了软院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和他三十年来的经验所提出的计划。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计划就和高中时的尖子生培养计划差不多,只不过不只是根据成绩选人,还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最后的决定权也不是在院长手里,而是掌握在院长找来的社会中的软件行业的精英手中。
在讲座后阶段的学生提问环节,我记得有学生问:这个计划是不是对没有参与的学生不公平?我记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往提问者的方向看了一眼,这个动作没有什么特殊意味,只是我遇到一些言辞犀利的问题时的自然反应。说实话,就这个问题,我对院长的回答并不是很满意,因为我觉得他的回答“没有不公平,其他同学还是和以往一样正常上课。”有点为自己找借口的感觉。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院长将自己的精力的投入到这个最终只能是有限的几个人参加的计划中,而不是考虑如何将软院的整体水平提上去,这对其他达不到这个计划要求的同学是有点不公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就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也许院长的本意不是如此,是我自己理解错了,这也是可能的。
深度学习前沿讲座范文第3篇
院 - 系: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 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年 级: 2011 级 学生姓名: 朱 丹 学 号: 2011204082 任课教师: 杨承志、冯丽辉、万舟
2011年11月
摘要
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工智能、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仿生学、进化计算和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集成,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智能控制的主要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为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智能控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军事航空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智能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 模糊控制 专家系统
ABSTRACT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ntrol is the advanced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It is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subj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ybernetics, information theory, system theory, bionics,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computer and so on . It is a new edge of the overlapping subject. The main method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re following: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fuzzy control and expert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plex control problem which is difficult to solve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It provides effective theory and method. At present,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services, military aviation, etc, and has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ntro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uzzy control expert system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控制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智能控制不仅包含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系统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内容,而且还从生物学等学科汲取丰富的营养,正在成为自动化领域中最兴旺和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传统的控制方法是建立在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之上的,而智能控制是针对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提出来的。IEEE控制系统协会把智能控制归纳为:智能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模拟人类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一个智能控制系统一般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智能控制具有混合控制特点,系统能以知识表示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表示的混合控制过程,采用开闭环控制和定性决策及定量控制相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
2.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足够的关于人的控制策略、被控对象及环境的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3.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能力,能从系统的功能和整体优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综合系统,以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4. 智能控制系统有补偿及自修复能力;
5. 智能控制系统能对复杂系统(如非线性、多变量、时变、环境扰动等)进行有效的全局控制,并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二、智能控制的主要方法 2.1 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推理和模仿人的思维方法,对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控制,其成功应用的根源在于模糊逻辑本身提供了由专家构造语言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控制策略的一种系统的推理方法,以模糊集合、模糊语言变量与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以先验知识和专家经验为控制规则。其基本思想是用机器模拟人对系统的控制,就是在被控对象的模糊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控制器近似推理等手段,实现系统控制。在实现模糊控制时主要考虑模糊变量的隶属度函数的确定,以及控制规则的制定二者缺一不可。
2.2 专家控制
专家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将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同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在未知环境下模仿专家的智能,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专家系统一般由知识库、推理机、解释机制和知识获取系统等组成。知识库用于存储某一领域专家的经验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可行操作与规则等,可通过知识获取系统对原有知识进行修改和扩充。推理机根据系统信息并利用知识库中知识按一定的推理策略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解释机制对找到的知识进行解释,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人机界面。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与组织,按某种策略适时选用恰当的规则进行推理,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专家控制可以灵活地选取控制率,灵活性高;可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适应对象特性及环境的变化,适应性好;通过专家规则,系统可以在非线性、大偏差的情况下可靠地工作,鲁棒性强。
2.3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神经元的活动,利用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与权值的分布来表示特定的信息,通过不断修正连接的权值进行自我学习,以逼近理论为依据进行神经网络建模,并以直接自校正控制、间接自校正控制、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等方式实现智能控制。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模型不断推出,在智能控制领域中,应用最多的是BP网络Hopfield网络等。与传统控制相比,它具有以下重要特性:○1非线性神经元网络在理论上可以充分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2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3并行式分布处理机制;○4数据融合能力。目前神经网络在信号处理、系统辨识和优化、模式识别、故障诊断、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功应用,它对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 智能控制的应用
目前,智能控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军事航空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机械制造
在现代先进制造系统中,需要依赖那些不够完备和不够精确的数据来解决难以或无法预测的情况,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智能控制随之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它利用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制造过程进行动态环境建模,利用传感器融合技术来进行信息的预处理和综合。利用模糊集合和模糊关系的鲁棒性,将模糊信息集成到闭环控制的外环决策选取机构来选择控制动作。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和并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在线的模式识别,处理那些可能是残缺不全的信息。
3.2 智能仪器
随着微电子技术、微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仪器正朝着智能化、系统化、模块化和机电一体的方向发展,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机在仪器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仪器的核心组成部件之一。它能够实现信息的记忆、判断、处理、执行以及测控过程的操作、监视和诊断,因而这类仪器被称为”智能仪器”。
3.3 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代替人类在非结构化环境下从事危险、复杂劳动的自动化机器,是集机械学、力学、电子学、生物学、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机器人研究者们所关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机器人运动的规划与控制。一个规定的任务出台之后,设计人员首先必须作出满足该任务要求的运动规划;然后,规划再由控制来执行,该控制足以使机器人适当地产生所期望的运动。
3.4 智能监控
在许多的工业连续生产线,其生产过程需要监视和控制,以保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为保持物理参数具有一定的精度确保产品的优质高产,我们已在一些连续生产线或工业装置上采用了有效的智能控制模式。例如,旋转水泥窑的模糊控制、汽车工业的高级模糊逻辑控制、轧钢机的神经控制、工业锅炉的递阶智能控制以及核反器的知识基控制等。
3.5 医疗过程智能控制
从70年代中叶起,专家系统技术就被成功的应用于各种医疗领域。医用智能过程控制的新例子之一就是一个用于控制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的病人平均动脉血压(MAP)的模糊逻辑控制系统。MAP是衡量麻醉深度的重要参数。在该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时,我们采用模糊关系函数和语言规则。本系统已在许多不同的外科手术中得到成功应用。
四、智能控制的发展前景
智能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军事航空等多个领域,解决了传统控制无法解决的实际控制问题。但是智能控制仍然只处于开创性阶段。就目前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来看,智能控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研究,给出智能控制的稳定性、可测性、可控性、鲁棒性定义及准则;○2解决知识获取和优化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动态系统的知识获取和分类; ○3加强各种智能控制方法结合的耦合度; ○4加强学习问题的研究,进而加快收敛速度,提高实时控制能力; ○5融入更多领域知识,拓宽智能控制的范围。
智能控制是一门跨学科、需要多学科提供基础支持的科学,智能控制很难存在普遍、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建立具有开放性、形式非唯一的集成化智能控制框架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安宁,邱玮炜,戚焐. 智能控制综述[J]. 技术与市场,2010,5(17):10-11. [2] 胡博.智能控制及其应用[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0,1(12). [3] 宋胜利.智能控制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 习玲丽,王永初.智能控制的发展前景[J]. 国立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06. [5] 魏峰,胡腾,王晓明.智能控制研究的发展及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
深度学习前沿讲座范文第4篇
1.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泛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而又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技术。 2.遥感的特点:①宏观性 ②综合性 ③多波段性 ④多时相性 ⑤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⑥快速
3.遥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过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其组成:传感器由收集、探测、信号、记录系统组成。
4.遥感平台:搭载遥感器的平台。 5.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遥感试验、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应用。
6.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电磁波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目的分: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海洋遥感、水利遥感。
7.遥感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① 人类及其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灾害频繁、资源耗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遥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环境变化、灾害预报、资源预报)
② 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需要。 ③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需要:用于国土资
源规划与管理,城市的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化交通等领域。
④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
1、 遥感卫星:⑪气象卫星 :①地轨和高轨卫星
②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③短周期重复观测④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⑫陆地卫星(资源卫星) ⑬海洋卫星
2、 遥感在水利中的应用: ① 原理:水体的光谱特性,不同水体的水面特性,
悬浮物的性质和数量、水深和水底特性不同。 ② 在近红外图像上,水体成黑色 ③ 在雷达图像上,水体成黑色
④白天水体为暗色调,夜晚为浅色调
3、 遥感在水利中的应用:
① 在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应用 ② 遥感在旱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③ 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 ④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灌溉面积调查 ⑤ 在大型水库区环境容量方面的遥感应用
水利遥感在干旱沙漠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古河道的变迁、河床及河口、三角洲的演变,大型水库坝址的地质调查,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以及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调查等方面也都有不少的应用。
11、 效益分析
1、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2、在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方面
3、遥感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环境容量调查
12、遥感在水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遥感应用单位性质和机制问题
2、遥感数据源问题
13、 未来的方向与需求: ① 开展遥感在险情、隐情快速探测方面的实验与研究
② 建立精度较高的基于灾情的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
③ 发展我国自己的地球卫星
⑤ 继续开展大面积快速探测地表土壤前期含水
量并与水文气象等进行洪涝灾害监测 ⑥ 建立快速传输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14、GPS(24卫星)
⑪GPS定义: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技术的一种(①空间部分 ②地面控制部分 ③用户设备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任务:捕捉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进行处理
GPS的定位基本原理利用测距交汇确定点位 GPS点位的特点:
① 全球地面连续覆盖24颗均匀分布卫星保证地
面任何地点
② 功能多、精度高、操作简单
③ 实地定位速度快,可在1s内完成 ④ 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强 ⑤ 两观测点间不需要通视
14、GIS
① GIS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图形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物或现象等内容、数量和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
信息特征: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共享性 ② 数据: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图形等都是数据。
③ 数据是信息表示载体,信息是数据的表示的内容。
④地理信息:关于地理信息实体、现象或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状态、规律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⑤ 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现象和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及关系,周期性特征和时域特征的部分称为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⑥ 地理信息特征:
1、空间分不性
2、属性特征
3、数据量大
4、信息载体多样性
5、时序性
⑦ 信息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
⑧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空间信息系统(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内的缩影)
⑨ GIS发展阶段:
1、起始
2、发展巩固
3、推广应用
4、蓬勃发展
⑩ GIS构成:硬件、计算机、外设、网络设备、GIS平台软件、数据库软件、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分析程序。
⑾、结构: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
⑿、GIS软件平台的功能组成:数据输入模块,图形与属性编辑块,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块、数据输出与表示模块、用户接口模块 ⒀、5个方面的问题:位置问题、条件问题、变化趋势、模式
11、GIS可以做什么?
管理海量数据、浏览查询、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地形分析、网络分析、路径分析GIS应用构成)
12、空间数据结构类型
A、矢量数据概念(代表地图、图形的各离散)b、栅格数据
16、GIS的现状:基础空间数据建设部门、市政设施部门、公众服务部门、金融服务部门、社会经济部门、能源部门
水利信息化系统
1、系统组成:信息采集、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信息服务、汛情监测、会商信息气象系统
2、防汛系统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系统
3、技术在水利中的应用: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文监测、流域规划、农田水利
4、水资源利用:
① 水资源对生态影响分析
② 地下水流系统化学组成时空变化分析 ③ 高光谱对地下水分析 ④ 降雨后河流蓄水动态分析 ⑤ 水资源污染评估
⑥ 子象元分类用于水质分析 ⑦ 水体演变遥感动态分析 ⑧水政管理
⑨水资源水文地质图 ⑩水资源规划
⑾水资源对人类影响分析
⑿地下水质与土壤及水文化状况分析 ⒀区域水资源综合分析 ⒁水利设施分析
⒂水利制图,水土流失分析
5、水土保持:水评价、流域三维生态景观
6、水环境监测:a、高光谱、光谱分析 b、淹没地理分类 c、变化检测 d、基于专家系统的水资源分类
7、水利工程规划:a、南水北调水利工程规划 b、城市泄洪系统示意图 c、GIS与水利模型集成应用d、水利工程规划评估
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
1、设计原则:
①全面规划、分级段结合工程建设逐步设施 ②采用技术先进,稳定性好,抗干扰性强 ③灵活、方便,功能及扩充性强 ④愤青项目的主次
2、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通信、管理、系统检测、系统显示、优秀的监控管理系统软件、防雷、抗干扰性功能、监控数据外部接口 水文自动检测系统:
⑪ 、a水情自动采集系统:数据采集、遥测站、中继站和中心站组成超短波通讯水情自动测报系统b流程:
⑫ 水质监测系统:a、设置水质检测站 b、对未实现,自动采集的重要水质参数、人工检测后输入c、建立水质数据库d、建立预测分析模型,水质评价等模型
⑬闸门监控系统功能:a、自动监测上、下游水位及各扇门的开度和运行状态信息b、可实现近地控制、远程测控c、根据设定模型自动监控启闭闸门d、故障传警,越线告警功能 ⑭泵站监控系统
1.“数字都江堰工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空间化:高精度的定点、定位。②数字化:对信息的数字化以便量化处理。 ③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实现互操作。
④智能化:应用3S技术和模拟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⑤可视化:在信息资源的输入、分析过程、输出
深度学习前沿讲座范文第5篇
郝倚天 2011021142
报告人:电子工程学院 张福贵老师 地点:1104 时间: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14:00 本次讲座,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发展历史,接着介绍了相控阵雷达的相关情况,最后详细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在气象雷达中的应用。
一、气象雷达发展概况
美国在80年代初开始研制全相干脉冲多原普勒天气雷达,1988年开始批量生产,并由此组成的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网(NEXRAD)作为美国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不仅提高了探测能力,还具备了获取风场信息的功能,并提供了丰富的监测和预警产品。2000年NEXRAD业务布网完成,包括了158部业务雷达,分布在美国本土以及近海和岛屿,雷达间的最大距离为250海里。NEXRAD网的布设,大大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尤其是暴雨的预报能力,对龙卷形成前奏-中尺度气旋和机场附近的下击暴流的识别具有特殊的能力。上世纪末,美国开始NEXRAD Open System的改进工作,重点在双线偏振技术的引入和数据网络结构的改进。计划在2010年完成WSR-88D雷达的双线偏振雷达改造。
加拿大自1998起的6年时间内完成了“国家多普勒雷达计划”,主要沿人口密集、灾害性天气频发并造成巨大灾害的海岸线布设了30部多普勒雷达,其中11部多普勒雷达是完全新建的,其余19部则是原有的常规雷达翻建成具有多普勒雷达功能的。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为240 km,多普勒模式下为120 km。目前加拿大正在进行将多普勒模式下的作用距离加大到240 km的技术开发。雷达网的建成,使得对龙卷的预报从几乎不可能到提前15~20 min,对风暴位置和雨雪量级做出了比以前更为准确的预报。欧洲国家由于国土紧密相连,采取联合方式建立雷达网,使雷达探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中得到充分利用。从1970年代后期,欧盟COST-72(Cooperativ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72)项目开始实施并持续了6年,至1980年代中后期的COST-76项目,欧洲形成了世界上两大雷达网之一,共有130多部雷达,其中一半具有多普勒雷达能力,并建立了风廓线雷达网,进行欧洲大面积降水监测和风廓线观测。COST717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对先进的雷达信息进行评估、演示和记录,如将径向速度、垂直风廓线、反射率、估算出的降水等作为参数,对数值天气预报和水文模式进行评估。
二、相控阵天气雷达
相控阵多普勒天气雷达,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获取资料的时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探测能力。一般雷达均基于机械扫描体制,这种扫描方法一般在6 min内完成14层的扫描,对于快速变化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如冰雹、龙卷、微下击暴流、风切变等过程,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很难同时满足高时空分辨探测天气过程三维结构和发展演变的需求。
相控阵天气雷达快速而精确地转换波束的能力使该雷达能够在1 min内完成全空域的扫描,同时获取大量的气象信息。所采用的阵列天线是由大量相同的辐射单元组成的孔径,每个单元在相位和幅度上是独立控制的,能得到精确可预测的辐射方向图和波束指向。若干个固态发射机通过功分网络将能量分配到每个天线单元,移相网络又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初相位,通过大量独立的天线单元将能量辐射出去并在空间进行功率合成。接收时,各天线单元将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位相加进入接收机。回波信号经接收机放大、滤波后进入信号处理机进行多种模式的信号处理。对信号处理机提取的气象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得到气象预报需要的气象要素资料。相控阵天气雷达具有常规天气雷达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可以实现跳跃式电扫描波束和天线方向图形状的自适应控制,从而实现多功能探测能力;可充分地将雷达时间和能量资源应用于微弱目标探测能力、目标数据率、分辨率、精度等等技术性能上,因而具有能对付多目标、机动性强、反应时间短、功能多、数据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相控阵雷达跟踪孤立的目标是成熟的,但相控阵天气雷达对分布体目标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的探测能力有待研究;即使是技术上可行,相控阵天气雷达的阵面天线造价十分昂贵,近期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业务化和组网。
三、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
雷达信号处理则是为完成雷达数字信号检测和信息提取功能所采取的实施手段。物体的反射回波是微弱的高频信号,经过变频、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变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模拟信号(时间上连续,幅度上可为任意实数值)。数字处理须采用模拟-数字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时间上离散,幅度上分层),然后进行各种运算和处理。早期的雷达信号处理,几乎全部是模拟的。50年代出现利用计算机进行信号处理的雷达系统。这是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开端,功能还仅限于自动检测。
同模拟信号处理相比,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是:①把许多功能综合设计在一部处理机中,可以根据外来指令或预先编好的程序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使用。②精度仅与字长有关,不像模拟处理那样,性能与使用人员的调整有关,因此性能稳定可靠。③有利于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从而可使信号处理机的重量减轻和体积缩小。同其他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相比,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是信号带宽大,因而采样率高,并且实时输出。因此,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或称吞吐率、解题率)极大。
数字转换器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从原理上可分为三个步骤,即采样、保持和分层。在脉冲雷达中,数字信号处理可划分为周期内处理和隔周期处理两大部分。周期内处理是指对一个周期之内的回波脉冲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单个脉冲的信-噪比达到最大;隔周期处理是指对多个周期中回波脉冲串的复包络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整个脉冲串中某时刻的信-噪比达到最大。对于周期内处理,采样周期应小于或等于测时延(距离)的分辨单元。对于隔周期处理,采样周期可以长达一个重复周期。
数字信号处理可分为四类,即线性非时变、线性时变、非线性非时变和非线性时变。在理论上最容易解决的是线性非时变型的处理。这一类型的模拟处理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变换求解。同样,这一类型的数字处理可以采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Z变换或离散傅里叶变换求解。
采用状态变量法解决线性时变型数字处理的分析问题效果较好。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关于含有非线性性质的数字处理,只能对特定问题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而不能应用叠加原理。
深度学习前沿讲座范文第6篇
一直以为我们专业学习的课程杂而不精,但是上了前言知识讲座后我认为这些都是有用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一个Profibus从站,要做电路板,电路板上面的开关,电路设计,等是电气研究的重点,而板子中协议的实现和最终主从站数据的交换是控制主要研究的。这就涉及到了现场总线,模电技术,电路与单片机等课程。所以学习每门课程前如果要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可以用在哪些地方的话这样学起来就有目的性有明确的认知。但是往往这些又是不容易教授的,需要自己从应用中学习、实践经验里领悟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前言知识讲座就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我们所学课程的现实意义与新领域的发展。
就如谢明老师所讲的机器人技术,工业生产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全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这就离不开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单从现在来看,工业生产中机器人的应用已遍及各种生产过程,如此种类繁多的机器人将人类从繁重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与发展,所以人类社会才有了如今的模样。而未来智能联网系统的发展完全可以代替人类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又如王鑫国老师所展示的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这就包含了所学的自动控制原理、现场总线技术、单片机与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
另外在听了舒志兵老师、谢明老师、张兴华老师、丁松老师、魏明珠老师、王鑫国老师的讲授后,我对我们院的更名有了些了解。电气工程主要是电气专业:面向强电和弱点的电力电子,主要研究内容,电机启动,开关电源,电池,电能转换都与电相关的电流,电流,谐波,滤波电路等的设计。控制:主要偏向控制,现场总线,系统集成,组态软件,嵌入式设计,与电能相关的东西不是研究的重点,重点是实现系统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才分了自动化,电气,电智与测控四个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