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难忘的一课范文第1篇
马家乡科泉小学------张霄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在文中出现时作者的不同感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七周年纪念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回到祖国已有整整十七年。同时,澳门回归也有十五年之久。香港、澳门这两个游子历经沧桑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至今都未真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她也在六十年前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统治,实现了“光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台湾的那所乡村小学,与他们师生共上一堂──《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看看在那个风云年代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事?
二、听课文朗读,回答问题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2.“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我”都有怎样的感受?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听朗读并划出来。
三、品读课文,重点探究
1.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老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1)这样连用三个“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表现出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严肃与虔诚。
(2)为什么“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并跟着教师朗读? 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是学习的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是他们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
(3)它们是怎样朗读的?(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4)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5)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起劲了? 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所以没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加起劲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我紧紧握住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1)“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了。用反问句说,更加强调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2)为什么我此时有如此强烈的感情?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位教师一定要带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礼堂两面墙上新画了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有孔子、诸葛亮、郑成功还有孙中山。作者被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震撼了。 (3)“一定要领我去”“中国人自己的伟人”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课文,感受作者的“激动”。
四、激情朗读,总结提高
1.学习了这篇课文,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深化,布置作业
1.在礼堂里,作者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特别是把__________的过程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地叙述和描写,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凡是和________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就是重点材料,应该得______,其余的次要材料,可以写得________。这就是单元学习重点,详写和略写。
六、知识拓展 (台湾的光复)
七、板书
23难忘的一课
说课稿难忘的一课范文第2篇
首先分析教材,《师恩难忘》是“师生”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再加上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认为在讲解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作家刘绍棠对恩师的尊敬之情,感激之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2.教学过程中能互动交流,乐于表达,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重点)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尊师、爱师、感念师恩的感情。(教学难点)
结合对教材的理解,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学法采用以读促悟、合作探究学习法。
鉴于以上理解,对本课的教学决定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首先复习重点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恭恭敬敬。用上这几个词语概括文章大意,进而引出课题《师恩难忘》。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这向我们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
(二)精读品悟
这里由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教学,分为“教诲之恩”“终生难忘”“我来表达”三个层次。
1 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最后一自然段)指生读,评议,再指名读,再评议,最后齐读。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寻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简洁。 A.“教诲之恩”
1.师引导提问:哪部分具体描写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生自由读课文,找到17自然段。
2.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几段话读成一段话,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具体写了哪件事?(田老师用编故事的方法,教“我”学古诗,激发了“我” 对文学的兴趣,引导“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3.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师恩)
首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老师引导抓住文中的古诗、故事中的“后来这儿成了一个大花园”展开思考,学生能理解田老师给了我知识,让我明白了道理,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然后练习说话:“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 收获了 ,收获了 ,收获了 。” 4.田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我们提倡多元解读,在前面细致学习过后,学生不难得出田老师是个教学有方、和蔼可亲等等正面的解答。 5.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感情升华,结束本环节教学。 B.“终生难忘”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1.学生朗读11段,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尊敬?
2.是引导抓住重点词句:“恭恭敬敬”“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 ●理解“恭恭敬敬”,先说一说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台前来表演一下。 ●理解“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时,师补充此时刘绍棠的身份,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团中央工作,中国作协理事,代表作《京门脸子》、《蒲柳人家》 2 等,蜚声国内文坛。(尽管身份如此显赫,仍能这么恭敬,更能凸显师恩使作者终生难忘。)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三点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着意训练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情的能力。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1段。 C.我来表达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口语表达:老师,我想对您说
小结:同学们,你们真诚的表达温暖着老师的心。师生情是人间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愿此真情永驻人间。我们再来品读一下刘绍棠其它作品中赞美老师的语句。 (阅读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
(三)拓展阅读
老师,无论我长成挺拔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我都会用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意,向您祝福!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课文是例子,它引导者我们从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向阅读更广阔的舞台。)
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有关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2.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插柳之恩
师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