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临床见习范文(精选11篇)
内科临床见习 第1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
神经病学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各科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 内容繁多, 理论深奥, 与神经系统基础解剖联系紧密。对刚接触该课程的本科医学生来说, 抽象难懂, 不易理解。同时其专业性强, 内容相对抽象复杂, 而且神经病种类繁多, 治疗效果欠佳, 许多疾病均留下后遗症。
因此, 在神经内科实习生教学工作中,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 而且在教学中, 需要强调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以及医患沟通、医德医风教育的必要性。临床实践便成为本科生更好地理解神经病学理论知识, 掌握神经病学思维方法的最佳途径。由于神经病学属于内专科, 实习中轮转时间较短。要想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方法, 教学查房是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衔接的有效办法, 是实习带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应高度重视。
1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精力不足
作为非直属附属医院, 教师均为临床医师兼职, 以往多采用授课教师兼带见习, 或者由病房医师兼职带见习。近几年随着医疗工作的改革以及医院的发展, 教师的临床医疗任务越来越重, 时间越来越紧。由于教师未脱离临床医疗工作, 上午见习带教的时间也是临床查房接患者最繁忙的时段, 教师既要带教, 又要应付临床工作, 常常顾此失彼, 教师教学精力不足也是影响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
1.2 临床见习学生过多
几年前医学院的扩招使医学生成倍增加, 大量的见习生涌入临床, 给临床科室带来极大压力, 加大了临床见习教学的难度, 严重影响到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
1.3 见习病员不足, 见习病种不全
在医患矛盾日益凸显, 医疗纠纷逐年增多的今天, 患者维权意识逐步增强, 患者拥有更多的知情权、隐私权和主动权, 主动配合临床教学的患者很少。
2 改进神经内科临床见习质量的措施
2.1 明确专科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神经内科是一门复杂、抽象、科学性强的学科, 是内科学的难点。所谓难主要难在复杂抽象的神经解剖和逻辑性极强的定位定性临床诊断思维方式。见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掌握临床知识的技能技巧, 培养他们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神经内科具有专科独特性的定性诊断、定位诊断要求更对学生搜集整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的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2.2 培养严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神经内科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某些临床医学本科同学错误认为自己不做神经内科医生就对神经内科见习马虎、敷衍, 作为带教老师有责任对这部分同学进行帮助与教育, 教育他们认识医学是一个整体, 无论今后在那个医学领域从事工作, 神经内科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 要成为一个素质医学人才, 必须知识全面, 基础厚实。
2.3 加强基本功训练, 提高见习教学质量
神经科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影像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定性定位诊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科病史采集是神经系统诊断的原始素材。教学中, 我们先从常见病入手, 强调问诊技巧, 要求医学生能有效而又重点突出的采集病史。我们结合实际病例, 讲解病史哪些资料该忽略;哪些该着重详细讯问;哪些病史可靠性不够, 应找家属进一步追问。在练习内容上, 有目的地选择临床中的常见病种, 引导学员进行病史采集。学生刚开始接触患者时常常是多人一起询问病史, 导致思路不清晰, 重点不突出, 患者也难以适从。另外, 由于问诊缺乏技巧, 对病情不熟, 往往问了几句就无话可问, 因此教师应安排一个学生主要询问,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还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正确问诊方法和不同疾病的问诊技巧和重点, 帮助学生渡过问诊难关。
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科学习的基本功之一。在实习医师带教过程中, 老师先讲解神经系统体检的方法及要领, 让学员们互相检查熟悉查体的方法。然后我们精选一个典型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的演示, 鼓励学员亲自动手检查患者, 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然后用所学过的神经内科基础知识给予合理的解释。带教老师充分利用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收集的典型阳性体征的幻灯片, 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员, 让他们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神经影像检查在神经系统诊断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患者携CT、MRI片就诊己很普遍。因此正确阅读这类影像学资料己成为一个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我们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的CT、MRI片保存下来, 培训时与学员一起阅读, 并将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体征与神经解剖知识、临床影像改变相联系, 使学员认识到任何症状、体征都有其病理解剖基础, 建立起从定位诊断到定性诊断的神经内科临床诊断思路。
2.4 利用科学教学法与学生产生互动教学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 采取“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实际病例讨论加强对理论知识及临床体格检查技能的掌握。我们先展示典型病例, 由带教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思考, 小组讨论, 最后由带教老师点评几个步骤完成。这种讨论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不仅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认识的深化, 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理解大课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翻阅书籍、查找资料, 思考能否用自己给出的定位诊断解释所有的症状、体征及提出的辅助检查的合理性。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发言, 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压力, 使学生能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讨论。在自己思考、与同学交流后再听听带教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查找到自己的差距。带教老师在补充总结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介绍神经科基础知识、个人临床经验, 还应适当涉及些国内外进展, 如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他们的视野。我们强调学生课前的看书预习, 课后的总结复习。这有利于学生跟上老师讲课进程, 易于集中注意力, 课堂吸收率高, 理解记忆效果好。
3 结语
总之, 神经内科学是内科学中比较难以入门的临床课程, 神经内科见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要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端正我们的教学态度, 坚持教学改革, 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目的。通过以上几项改革, 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 既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锻炼了基本技能, 并能将各有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见习任务,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为国家、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乃清.启发式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5) :60-61.
[2]徐戈, 李醒三, 王庆高.提高内科见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0 (3) :141-142.
内科临床见习 第2篇
第一组循环系统见习的病历
入院医疗诊断:1.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2.左、右心室扩大,全心功能衰竭,心功能Ⅲ~Ⅳ级
3.右侧基底节脑梗塞
4.肺部感染(双侧)
1.实训报告书写规范、资料全面。
2.主诉归纳较差:时间顺序颠倒;重点不突出;或不简洁。
3.现病史叙述与主诉不对应,如主诉中提到咳嗽、咳痰,现病史中却只字未提;或现病史未能详细描述主要症状的特点。
4. 体检情况是查体征,不应该出现在现病史中。且心脏与神经系统专科情况检查有明显遗漏。
5.护理措施能首先关注到AMI护理,思路正确.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遗漏与不当之处详细请见教师批改意见反馈及上传的参考答案。
6.该病例COPD依据不明显,现病史、既往史及辅助检查不支持。建议医疗诊断以“肺部感染”为宜。
7.分析病例时注意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如“潜在并发症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的护理诊断,该患者已有心衰!
8.护理措施写针对患者目前病情应采取的措施,故“合理安排生活、娱乐或外出旅游1周,以分散注意力”这种类戒烟的具体方法不必在此书写。看以下病史叙述:
主诉: 胸闷3天,气促两周,胃纳差,咳嗽、咳痰两周。
现时健康史:(现病史)
患者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齿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并伴有气促。于均安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侧基底脑梗塞。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两肺感染。低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具体治疗不详)。近三天内,无明显诱因又出现胸闷,为胸骨后持续性压迫感。无晕厥,无恶心、呕吐。于今日来本院就诊,入院体查为呼吸急促,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侧甲状腺无明显肿大,未见及血管杂音。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两肺闻少许散在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9.护理措施书写太敷衍!如:
护理措施
1.一级护理。
2.心电监护。
3.安静的环境。
4.镇静与心理护理。
5.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
6.生命体征与病情观察。
7.遵医嘱使用止痛对症及扩冠药物等并行药效与副反应观察。
8.保持大便通畅的措施。
10.把体检情况写到辅助检查一栏。如:辅助检查
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结果
辐辏反射正常,双耳廓无畸形、无牵拉痛,乳突前无压痛,双外耳道无充血及异
常分泌物。听力粗测正常。伸舌居中,颈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搏动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平顺,双侧呼吸运动对称正常,肋间隙正常,双侧语颤正常对称。
第二组循环系统见习的病历
入院医疗诊断:1.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2.心脏扩大,心功能Ⅰ~Ⅱ级
3.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1.护理病历书写规整,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正确,逻辑好。
2.现病史书写较好。体征仅书写阳性体征即可。
3.该患者目前无心衰征象,高血压症状及入院血压情况状况亦非本次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该患者目前突出问题是ACS,急性心梗,护理措施首先应关注急性心梗的护理。
4.辅助检查注意写具体时间。
不可在体征栏用加(1)、(2)„„等标号。
1.一般项目填写不够规范如:“可靠程度:中收集时间:2:00—4:00“ 应为: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收集时间:2008-11-28-14:00-16:00。
2.未写明辅助检查时间
3.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概念不清。如护理诊断写:“冠心病高血压”
4.护理措施太敷衍如:“饮食护理:低盐饮食;药物护理:舌头含服硝酸甘油; 健康教育:教育病人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多脂肪、多油的食物,低盐饮
食;暂时不要做太多运动;以后也要均衡饮食;常备救心丸在身。”
第三组呼吸系统见习的病历
入院医疗诊断:1.左侧自发性气胸
2.急性支气管炎
1.护理病历书写规整,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正确,逻辑较好。
2.分析病例时注意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如“低效型呼吸形态与呼吸时肺扩张能力下降,胸痛及焦虑有关。”的护理诊断,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无气促,胸片提示肺脏压缩15%,为小量气胸,不吸氧状态下SPO2正常,不需要下该
护理诊断。
3.典型体征只需写出阳性体征。
4.应写xx疾病病人的护理,而非某病人的护理!如“叶志恒病人的护理”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第四组呼吸系统见习的病历
医疗诊断:右肺感染
1.护理病历书写规整,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正确,逻辑好。护理措施正确。
2.患者无气促表现,不必下“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诊断。
3.辅助检查结果不应写在阳性体征一栏。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结果应写入院时或入院前对诊断有价值的检查结果。以下书写是不必要的: 2008-6行干部体检:肿瘤常规、心功能酶正常,乙肝表面抗原体阳性。B超:肝胆脾胰双肾未见异常。
内科临床见习 第3篇
【关键词】CBL教学法;临床见习;运用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关键一步,其目标不仅是巩固课堂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肾脏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见习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在临床见习阶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CBL教学法概述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measure word for time(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发展而来的全新教学模式。PBL 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1969 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的[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PBL教育理念与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后就发展成适应医学教育需求的、全新的教育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CBL)模式。C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2]。
2 CBL教学法在肾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选择示教病例,设置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合作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以临床见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理念。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肾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例(如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等),注意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病理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检验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学等相关知识,做好临床资料搜集,如病史、重要的阳性或阴性体征、检查报告单、病理学图片、血气分析等。
2.2问题的提出和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學目标,结合每一病种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临床实战性很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解析,将同学一步步引导进入实际病例,分析问题,引导同学们解决问题。要注意不能脱离大纲,知识点要全面,并能突出重点,着重培训同学们临床思维,同时注意设计的问题要符合临床诊疗程序,引导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以慢性肾衰竭为例,教师在见习前选择较典型、有代表
性的病例为学习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哪几期?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什么是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 等等。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各种信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知识能充分理解。在见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边见习边思考,进一步结合病理生理学、内科诊断学、药理学等知识,找出答案。在小组讨论中,将见习学生以5~6人为一小组,以小组学生为主对问题发表组内同学讨论后的意见,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去思索、分析、综合和推理,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后,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课件总结理论课的内容,强调教学重点;然后,解答病例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对该病的发生发展、诊治和转归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以“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实践CBL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其中起引导、把握进度和总结作用,并进行评价反馈。总的来说,临床见习按照“病例见习一提出问题一讨论和回答问题一总结与分析一反馈和提高”的程序进行,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取新知识,掌握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2体会:CBL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搜集临床资料,小组讨论,汇报讨论分析结果和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再给予引导和总结,这样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的临床见习教学是最需要、最适合、也最容易实施CBL教学的。接受这种模式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式灵活、新颖、有弹性,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效果好,并且有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评估意见和效果,调整设置的问题,并再次应用到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果的考核可以通过传统的笔试、病历书写,还可以通过观察、评价同学们在讨论中的思路和内容,独立思考、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等,应该重过程,轻成绩和结果。“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CBL)继承了问题中心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优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PBL教育的核心问题[3],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特色组织教学,加强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已得到国内外医学教育专家的认可,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4]。当然CBL教学法也存在不足,如部分教师不熟悉CBL教学方法,前期准备不充分,提出的问题不能突出重点,学生学习习惯未转变,知识面较窄,充分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医学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全面的评估体系,对同学学习效果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分数上,违背了CBL教学的初衷。
总之,在我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CBL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培养同学们良好的临床思维,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较好地实践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在小课堂见习教学中CBL教学法以它的灵活性、互动性、实战性满足了教与学双向交流的要求,提高了同学们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深受学生欢迎,因此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星,倪秀芹,孙淑娟,等.PBL 教学法在肾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33-34 .
[2]买尔哈巴,迪力木拉提,CBL教学法在内分泌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新疆医学. 2011.41:119.
[3] 雷 莉,臧伟进,宋土生,等. PBL 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西北医学育,2010,18(1):15-178.
[4]梁栋梁,李平法,CBL教学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11,32(20):4285.
作者简介:
刘文英,女,(1968-),汉族,副主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肾病与血液净化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带教探索 第4篇
一、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带教问题现状
神经内科临床教师教学精力不足。在一些非直属附属医院中, 教师担负的都是临床医师兼职的职位, 传统的授课由病房医师兼职带见习或者由教师兼带见习。在近几年, 医疗工作改革深入, 医院取得了快速发展, 教师担负的临床医疗任务趋于沉重, 时间越来越紧。因为教师没有脱离临床医疗工作, 最繁忙的时段便是上午见习带教, 同时也是临床查房、接患者最为紧张的一个工作时间, 教师不仅要带教, 此外, 还要应对临床工作, 往往顾前顾后, 使得教师教学精力不足, 给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学生过多。前些年, 随着医学院的扩招, 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见习生涌入临床, 使得临床科室要承受较大的压力, 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严重阻碍了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神经内科临床见习质量应对措施
(一) 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作风。神经内科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 一些临床医学本科同学对自己不从事神经内科医生这个职业存在认识上的偏见, 马虎并敷衍神经内科见习, 面对这部分学生, 作为带教老师有义务帮助与教育同学, 指导他们对医学形成正确的认识, 不管从事那个领域的医学岗位, 神经内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要想成为一名医学素质较好的医学人才, 就要基础厚实与知识全面。
(二) 清楚专科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目标。神经内科不仅抽象、复杂, 同时也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 是内科知识学习的难点。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位定性临床诊断思维逻辑性较强, 神经解剖复杂抽象。见习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 让学生掌握临床知识与能力,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神经内科具有专科的独特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定性与定位诊断, 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临床资料搜集与逻辑判断能力。
(三) 采用科学教学法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在临床带教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使用“互动教学”模式。教学应通过实际病例讨论强化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临床体格检查技能。教师首先应展示典型病例, 然后带教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当小组讨论后, 最后由带教老师对几个步骤进行点评。该讨论式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方式,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对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非常有帮助, 认识的深化, 强化参与合作意识, 营造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大课理论知识, 保障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效率。在分析病历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相关书籍中找寻, 运用自己的思维, 针对出现的所有症状, 给出定位解释, 同时提供合理的辅助检查。教师要规定全体学生参加并发言, 形成相应的学习压力与学习氛围, 让他们学生具有端正的态度, 能进行所有的讨论。在学生思考并与同学交流后, 再听取带教老师的讲解, 让他们发现这种差距。在补充总结过程中, 带教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介绍个人临床经验与神经科基础知识, 此外, 还要适当地拓展一些国内外进展, 如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等, 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要注重学生课前的看书预习, 在课后进行总结复习。这对学生跟上老师讲课进程非常有力, 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提高课堂吸收率, 收到较好的理解记忆效果。
(四) 强化基本功训练, 提升见习教学质量。在神经系统疾病定性定位诊断中, 神经科病史采集、神经影像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都是相当重要的内容。神经科病史采集为神经系统诊断提供了原始素材。开始接触患者的学生通常是多人一同询问病史, 缺乏清晰的思路, 不能较好地突出重点, 患者也难以适从。此外, 因为缺乏问诊技巧, 面对病情, 又不熟悉, 常常问了几句也就不再问了, 所以, 教师要安排一个学生负责询问, 其他学生提供补充;同时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使用正确问诊方法与不同类型疾病的问诊技巧、重点,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神经系统检查在神经科学习中是基础性的工作。在实习医师带教过程中, 教师先向学生讲授神经系统体检的要领与方法, 使他们相互检查并掌握查体的方法。神经影像检查在神经系统诊断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患者携MRI与CT片较为常见。所以, 正确阅读是此类影像学资料有助于学习者成为临床医师所具有的相应技能。
结束语
针对神经内科护理特点, 提出神经内科带教制度改革建议, 探索神经内科护生带教方法, 并在带教实践中加以应用[2]。总之, 在查房式见习教学的基础上, 使用案例教学, 针对问题, 开展导向教学, 同时将两种方法有效运用于临床教学中, 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将我院神经内科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有效解决, 从较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对神经内科学习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忠祥.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我院神经内科见习质量——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带教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07) :81-82.
内科临床见习 第5篇
摘要:探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BL)在临床消化内科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对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的要求,及实施的基本方法,从中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基本要素 临床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当今时代知识的快速积累,技术革新的突飞猛进,科学的重大发现,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人们是对于科学与健康、疾病与环境,很重视教育人才。本文探讨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践研究,认为是较为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PBL教学的基本要素
PBL教学是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美国神经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次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并获得很好的效果。
PBL教学法基本要素:(1)把问题作为出发点,问题就是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不变的解决方法。(2)着重于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很少老师来教。(3)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4)每一个问题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和讨论。PBL的理论在临床内科上面的教学
消化内科是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口腔到大肠涉及多个脏器,这些脏器疾病常见且相互关联,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消化内科疾病存在复杂、多样、关联性强等特点。
2.1 PBL成功的重要点是设计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应准备足够的综合性问题,如整体假设(导致……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检验假设(……与……之间存在联系吗?);寻求原因(如何评判……);制定一个计划(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我们应该问怎样的问题才能使这个假设成立或排除?);假设现象(为何这些现象和正常情况不一样?他们提示了什么?);检验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明确学习的需求(我知道什么?我需要知道什么?如何知道?)
2.2主要部分是学生
20名学生结合一个小组,选一个主持讨论,老师在旁边听学生的讨论和思路,给每个学生病例的详情,发病原因,送医院过程,然后讨论,作好笔记。接着给学生们另一张病例详情,包括病人病情的变化,学生继续探讨,然后再做详细记录。然后发第三张病例给学生,具体治疗方面的这些问题学生先进行思考,讨论,接着就结束了。下课之后学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病例方面进行学习,第二次上课进行讨论的时候,先把检验的结果发给每一个学生,如影像学、病例结果,列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讨论。然后再给每个学生病例介绍,包括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治,让学生记录并探讨诊治的原理等,结束后,学生继续寻找各种资料,了解病人诊断后的病情,让学生解答问题。
2.3考核与总结
PBL教学的评估大致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式评估。终结性评估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决定学生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终结性评估之后通常不会给反馈意见。形成性评估是以指导今后学习为目的,督促学生反思,形成性评估之后需给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有所改进。
在PBL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角色成渐退式,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scaffolding)与教练(coach)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3内科临床教学PBL模式的优势
相比之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开展PBL教学受许多限制,如班级规模、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学时的多少等,这些问题教师很难解决。
4讨论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都有很高要求,带教老师不但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内容熟练掌握,还应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带教老师还应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综上所述,在内科临床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也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PBL和LBL教学法结合应用,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主动性和鉴别诊断能力。
参考文献:
内科临床见习 第6篇
关键词:临床见习;PBL教学微信平台;肾内科
临床见习可加深医学生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临床教学的必要环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目前,随着全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将移动设备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本文旨在探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结合微信平台在肾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一、PBL结合微信平台的教学法
1.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作为引导的教学方式。PBL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认可。肾内科知识体系复杂,更适合用PBL教学法,可加深肾内科见习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临床思维,从而提高见习教学效果。但PBL教学实施起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见习时间的限制,师生间不能随时进行讨论、交流,课后教师得不到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等。所以,需要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来更好地实施这一教学互动过程。微信公共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可实现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微信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交流软件,因此可以很好地成为PBL教学法的实时互动平台,发挥其空间及时间的优势,扩充有限的见习时间,围绕PBL教学核心,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2.教学模式的应用
(1)提出问题。肾内科见习的主要内容为肾小球疾病和慢性肾脏病两大类。在见习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引入相关病例,从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出发,设计相应的问题,如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可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将患者基本情况作为引入病例,发送至微信群,围绕患者的疾病特点,提出问题:“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问诊内容是否全面,还需询问哪些内容”等,在微信群上布置任务、开展讨论。
(2)收集资料。根据学生在微信群上讨论的内容,教师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和线索,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辅助资料,如“正常的肾脏生理功能”“慢性肾小球肾炎出现的典型临床症状的原因”等,利用图片、视频、模拟动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医学生加深对见习内容的理解。
(3)课堂见习。前期充分的准备,可以较好地利用医院床旁见习的宝贵时间。带教教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地回顾一遍后,由见习生代表到床旁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代替教师进行点评、纠正查体误区;对带教教师课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可结合现场观摩的实例、化验检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对这一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加深理解及记忆;带教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4)课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师生互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见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以易于理解的形式推送、更新内容,再次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学生也可以在微信群中分享学习心得、提出建议,或在公众平台上留言,以便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二、关于PBL结合微信平台的教学法探讨
PBL结合微信平台的教学法,契合当今移动教育的发展理念,部分国内外医院进行了尝试,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但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对教师的技能和临床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还要求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此外,临床带教教师有繁重的临床任务,这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严峻的考验。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渡到新型的教学方法,需要逐渐的适应过程,需要学生及教师双方的共同参与,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对带教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使PBL结合微信平台教学法发挥其最大优势。
(通訊作者:者星炜)
参考文献:
[1]Mckendree J. Experienc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UK[J].Clin Teach,2010,7(4):262-265.
[2]王国勤,程虹.PBL在肾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9).
[3]张志坚,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5(3).
内科临床见习 第7篇
1 对象
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出在校的40名2001级社区保健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其中20名学生为实验组, 其余20名学生为对照组。
2 方法
2.1 教学形式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统一使用《内科学》教材 (由李振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3版) , 由笔者讲授该教材中“高血压病”一章的理论课。对照组按学导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程序 (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结) 进行讲授;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课之后分组见习, 见习地点在内科病房。
2.2 教学过程
笔者坚持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先举1~2个病例阐明高血压病的危害及后果, 但患者本身常常缺乏明显症状, 使实验组学生明白掌握高血压病诊疗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然后精讲高血压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危急重症和主要治疗措施。
在实验组的理论课讲授完毕后, 笔者将20名实验组学生随机分成7组, 每组2~3人进行见习。在见习过程中, 临床带教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实验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中。具体步骤为: (1) 见习前一天笔者将高血压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告知实验组学生, 如患者住院的目的、不适症状等, 让学生先复习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 就提供的资料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疑点、难点查阅教科书、参考书等相关资料, 并在组内互相讨论及练习见习时需要做的主要体格检查, 笔者在旁边指导并纠正其手法, 为见习做充分准备。 (2) 见习开始前20分钟由临床带教教师与实验组学生沟通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方案, 并明确在见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 (1) 该患者高血压病的诊断是否成立? (2) 有没有出现急性并发症? (3) 该患者的高血压病在高血压病的分期中属于哪一期? (4) 体格检查的重点是什么? (5) 需要做什么辅助检查? (6) 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 。 (3) 在见习过程中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各由1名实验组学生进行, 其他学生补充并指出问题, 临床带教教师随时指导。 (4) 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后, 临床带教教师引导实验组学生整理、分析临床资料, 并将其逐条与诊断依据核对, 让他们再次分组讨论并进行有依据的拟诊和拟治。 (5) 临床带教教师对实验组学生的初步诊治予以修正并进一步阐述规范的治疗方法, 围绕学生争论的焦点、分歧及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要点, 并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意见, 从而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拓展其视野。
由于高血压急症的发病急骤, 病情危重, 临床上需紧急处理, 实验组学生在见习时很少有机会能遇到其典型症状、体征。针对这种情况, 临床带教教师要将平时遇到的高血压急症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用数码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来, 制成幻灯片、光盘等影像资料, 利用见习的后20分钟组织实验组学生在示教室观看。这些影像资料生动、形象、直观, 丰富了示教内容, 提高了见习效果。
2.3 考核形式
当实验组学生见习结束后, 使用统一试卷 (试卷中基础知识型题占60%、病例分析题占40%)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试, 然后将2组学生的测试成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
3 结果
3.1 2组学生的测试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实验组学生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 经t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这表明:在中专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临床见习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2组学生不同题型的测试成绩比较 (见表2)
注:与实验组比较,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表2显示, 2组学生基础知识型题的测试成绩接近, 经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高血压病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差异不大, 2种不同的理论课讲授方式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实验组学生的病例分析题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经t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这表明在中专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临床见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
4.1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导入病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内科学理论教学方式是从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逐一向学生讲授, 学生只能以听为主, 注意力容易分散, 提不起学习兴趣。在2组的理论教学过程中, 笔者选择时机适当导入病例, 且所选择的病例能够针对教学内容,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能够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 激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带着疑问对高血压病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改变了内科学理论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及学生“填鸭式”学习的现状,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主”转化为“次”,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2 临床见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医患沟通, 培养良好的医疗道德素质
临床顾名思义就是临床而治, 意味着行医要与各种形形色色的患者打交道。只有在良好的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赢得患者的充分信任与合作。良好医患沟通的前提是教育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 要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在内科学见习前笔者告诉实验组学生:穿着白大褂站在患者面前的他们就是医师。在见习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言传身教, 以自身良好的医疗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实验组学生, 让他们通过见习从临床带教教师的语言、体态、规范操作、工作服务态度中获得感性认识, 从而了解作为医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这包括与患者交谈的艺术性, 从容稳健的姿态, 轻松娴熟的规范操作, 获得患者信任乃至敬佩的技巧, 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患者关心、热情的服务态度。这种感性认识使实验组学生能明确自己专业的地位及作用, 了解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认识专业的性能及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取向, 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 树立其热爱专业的情感和献身精神, 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促使学生培养自身优良思想品德及达到基本素质目标, 使学生明白医师首先要把患者作为特殊的服务对象, 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 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外, 还应该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品质。这种教学效果是课堂上所不可能达到的。
4.3 临床见习有利于纠正学生对辅助检查的依赖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临床化验检查方法更新换代速度快, 形态学表现更加逼真, 定量测定也更加精确。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先进检查方法的依赖性, 而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实际上任何临床化验检查都不能代替医师的正确思维。需要做什么检查, 如何评价众多的检查结果, 这些都需要医师进行综合判断。这样才不会盲目做过多不必要的检查,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 从见习一开始临床带教教师就要对学生反复强调, 欲求临床诊断正确, 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 密切观察其病情发展, 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 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高血压病见习的教学过程中, 临床带教教师不能在一开始就把住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提供给学生, 而要在学生获得了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资料后, 由他们来提出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辅助检查结果的支持, 然后才公布该住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这样才能纠正学生对辅助检查的依赖性, 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4.4 临床见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 对具体临床病例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和思考, 最后做出符合实际诊断的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是一名临床医师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内科学的学习中, 如果学生仅仅掌握理论而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理论, 那么他就不能成为实用型人才。见习是学生刚刚从课堂走向临床, 初步接触患者的过程, 此时他们往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临床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好奇心, 见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 在内科学见习教学过程中, 临床带教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见习时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各由一名学生进行,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指出问题, 临床带教教师随时指导;临床资料收集完毕后, 临床带教教师先不讲解, 让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 自己做出初步诊断, 并且讲出诊断的理由, 最后临床带教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几个可能的诊断逐个加以分析, 给学生指出哪些临床信息支持疾病的诊断, 哪些信息帮助排除某一诊断, 并强调临床思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医师必须从整体出发, 全面考虑, 把握疾病的本质, 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才能逐渐掌握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总之, 在中专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临床见习, 能够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 , 从而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蒉
摘要:在中专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临床见习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 , 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完成从学生到医师、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从而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内科临床见习 第8篇
1 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通道[1]。我国古代《学记》中指出:“导而弗牵,强而弗抑”。说的是要开导学生学,激励他,启发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我们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追求答案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内因作用。例如:患者面色苍白,就可引出这样一系列问题:是否为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的疾病有哪些?怎样分析判断?在此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扩展思维空间,诱导他发现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状态,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有阶段、有节奏地激发他的钻研欲望从而有效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
2 注意教学个体化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为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宜适当选择和实施教学个体化。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部分内容设专题以有效地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会话机会。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采集病史时诊断和鉴别诊断意识,归纳病例特点时的概括能力,诊断分析中的诊断思路、推理层次、逻辑性判断和文字表达等,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临床思维活动。在集中见习期间,我们对见习生进行个体化训练,针对病历书写中学生出错或不完善的环节,有的放矢,单独辅导。平常深入教学和实践第一线,认真倾听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摒弃无意义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人和社会,培养他们学习生存的本领、适应社会的人格素质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3 模拟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病案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病案教学可起到模拟直观的教学作用,引入病案教学可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开展对实习医生的临床讲座和组织各种形式病例讨论,导入要讲的课题。例如在讲授“肾功能衰竭”时,先介绍实例:患者,男,36岁,近1个月来,因恶心、呕吐等来就医。查体: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移动性浊音阳性。该患者是何病?应作哪项检查,如何治疗?通过病例讨论,及早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提高其综合归纳与分析能力。在见习教学中,选择的病例要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叙述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典型的病案或误诊、误治病案更能使学生得到启发,增强记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进一步扩大其知识面。
4 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见习课带教教师要使学生完成由原来的思维方式向临床思维方式的逐渐过渡,并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内科临床见习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恰当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七年制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及整体素质较高,入校后基础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对新知识、新观点接受快。对他们宜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医学七年制学生见习教学中,我们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归类,选取PBL教学法[2]、小组讨论式教学法、EBM教学法或模拟教学法等适当的方式,给学生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意识,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双语教学
随着国际间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掌握疾病诊治的新进展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各高校已相继推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知识要精深,而且外语水平要高[3]。我们按双语教学占课程30%50%的比例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听说能力强的特点,幻灯片宜采用英文制作,医疗查房、询问病史用中文,讲解病例用英文,用中文解释重点难点。知识要点可用中英文对照说明,也可用手势语言,以此减轻学生的英语听力负担,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在课堂上应用英语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英语临床病例讨论。从教学实践看,双语教学能提高公共英语水平,拓宽医学生的研究视野,能为其临床病例分析提供更好的思路,因此,大多数七年制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
6 辅助教学
随着医科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执业医生、执业护士考试制度和执业许可制度的建立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使临床教学面临严重挑战[4]。一方面学生多,病人少,另一方面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配合教学的依从性差。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的条件,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手段,将医学中大量的有形实体和抽象的概念、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生动形象的动画,还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学会并运用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临床思维能力是每一位临床医师的基本功,要有更多的书本知识和训练机遇以满足实际需要[5]。在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注重对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诊断能力,全面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为民,陈红武,姚英民.医学本科基础课应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725-726.
[2]Miranda L.Fromquestionto answer:The genre of the problem-basedlearningtutorial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J].Englishfor SpecificPurposes,2007(3):344-367.
[3]张宇锋,赵志新,林潮双,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08-110.
[4]曾志励,唐安洲.新时期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87-89.
内科临床见习 第9篇
关键词:内科学,临床见习,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临床学科理论阶段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初步实践, 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及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作为内科临床见习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临床技能以及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准确理解把握和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 对提高内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深入理解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目前, 对临床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定义版本不一。归纳起来比较准确的描述就是, 临床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以临床上典型病例作为教学素材, 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情境中, 并指出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困境或选择,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研讨、多向互动, 在课堂上个人或分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推理判断、沟通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以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1,2,3]。案例教学法是发现性教学, 其核心是自主、合作、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重视传授思路和方法, 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重视过程,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是主动参与式教学, 互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案例教学是实践性教学, 每一个病例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需要学生寻找线索, 发现问题, 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临床基本技能。
2 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2.1 学生为主体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教师是主体, 信息由教师传向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案例教学的过程是链接式的, 学生是主体, 讨论是主题, 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保持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在案例讨论中, 教师要尽量把时间让给学生, 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 在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 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 又是参与者, 教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4]。在课堂上, 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气氛, 引起争论, 使大家多发表意见。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和开放型的学习氛围。
2.2 过程性原则
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 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当不断递进。而案例教学只是学生知识摄入、建构的过程, 是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 内科临床案例教学遵行过程性原则, 不仅要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 更要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将结果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提出、解决、发现的过程, 促进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2.3 开放性原则
内科临床案例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在教学形式、教学空间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可为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提供灵活的空间[5]。例如, 在进行病例讨论时, 学生站在讲台上同老师及其他同学共同进行探究分析;在分析病例阳性体征及物理检查时, 可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模拟演练体会。
2.4 体验性原则
内科学的学习和学生个人的体验、经验直接关联, 是个人智慧、悟性的内在表达, 与社会科学相比, 它更直观、更具体, 除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外, 很多操作层面的知识则更多地依靠体验和观察来获取。因此, 内科学案例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参与, 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性案例的剖析、实践模拟性案例的操作练习等过程, 掌握实际操作层面的知识, 力求获得感悟和体验, 这种感悟和体验将会内化为学生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给自身带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 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单纯从这个角度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3 正确认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着重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习惯;而案例教学则是通过对问题的研讨交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以理带案
就是围绕既定的教学主题, 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理论 (原理) 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案例的有机匹配, 把理论、案例和实践有机综合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组织教学[6]。通过理论讲授、讨论、分析等方法, 引出典型案例, 从而消化理论, 使理论与案例有机统一, 既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获得实践所需的知识经验, 增强教学效果。
3.2 以案论理
就是先进行案例教学, 把理论学习融于案例之中, 在把握关键问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问题, 依据教师提供的案例, 再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 以问题研究带出相关理论, 围绕解决问题, 学习消化理论[7]。使学生深刻体会案例中隐含的理论, 从而系统内化基本理论。临床见习使用的案例都是反映该课程基本原理的典型案例, 通过引导学生剖析案例, 以案论理, 领悟如何与病人沟通, 如何作出临床决策等方面的方法, 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3 析案促研
分析案例的过程, 就是一个研究问题的过程。通过真实、典型并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病例讨论,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既参与学术交流, 又培养团队精神, 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断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良好习惯, 为将来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因此, 在案例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研究问题、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研究、查阅资料、问题答疑、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并把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
4 强化临床见习案例教学的几个环节
4.1 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相联系, 要与临床经验和诊治误区相结合, 要促进基础知识与临床内容的有机整合, 这是临床案例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8]。精选好的临床案例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一般而言, 内科学的案例大部分属于病例分析型案例,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在病例的描述中隐含一定问题, 要求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把这些问题挖掘出来, 分清主次, 探究原因, 最后做出诊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 尽可能选择能准确反映疾病发展变化的案例, 要能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全面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程序、技能和方法, 以避免临床漏诊或误诊, 从而达到强化原有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4.2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 布置案例作业具有导入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特别是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 通常隐含着教学意图, 对学生的分析起导向作用, 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慎重确定。作业还要突出合作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实践型作业, 让课内合作学习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在明确作业任务后, 教师还应引导好学生的个人学习和小组研究, 使每个学生都要熟悉案例, 并且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拟定解决方案。教师亦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课后作业中, 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动向, 而学生亦可以从老师的角度试着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业, 由此激发更大的兴趣, 获取更多知识[9]。
4.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经验和智慧, 拓展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设计和组织、引导、激励、诊断和导向的作用。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 巧妙引导讨论, 适时提出关键问题, 并进行引导性讲解或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使学生对案例及某一疾病的诊治形成统一认识。同时, 教师应根据需要扮演不同角色, 以保证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各小组发表各自意见展示各自方案时, 教师应主持好, 使各种方案都能充分展示[10]。当各组意见不一、讨论出现偏差或进入误区时, 教师应及时调整, 引导正确的方向, 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4.4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案例教学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在归纳总结时, 教师应归纳课堂讨论达成共识以及还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 找出学生讨论发言中的闪光点和尚需要注意的问题, 突出讲评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对学生没有想到或讨论不够透彻的问题作补充提示,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作简要的对比性分析。特别对临床病例中所涉及到鉴别诊断的关键点做出重点点评和引申, 以提高临床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总结讲评不应是统一学生思想认识、公布“标准答案”的过程, 而应是进一步点燃思想火花、启迪思维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相对完善的分析思路, 教员不再是“绝对权威”, 只是新的思想认识的启发者和引导者。
4.5 成绩评定
临床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与“长”, 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提升, 体现出知识构建这一动态过程。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 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课堂讨论的表现, 因此, 成绩评定无须采取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评定时, 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不同思路, 有的思路观点大不相同, 但都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教师应该肯定不同的见解, 客观、公正地进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既要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又要包括小组协作学习和完成知识建构状况等综合能力。因而, 建立评价合理的成绩评定指标和方法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促进临床案例教学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师慧.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见习课中的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1061-1062.
[2]葛长江.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 46 (6) :557-558.
[3]陈玉荣.试论案例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 :19-21.
[4]李桂林, 梁尚栋.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案例教学的应用及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3) :551-552.
[5]关亚群, 梁涛, 王延蛟, 等.浅谈开设生物化学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510-511.
[6]陈晓阳, 王云岭, 曹永福, 等.论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 (3) :53-55.
[7]王文昌.浅议案例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7) :56-57.
[8]崔明辰, 熊均平.浅议医学专业课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 :562-563.
[9]侯云先.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3+2”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64-67.
内科临床见习 第10篇
1 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在医学院校,血液内科的教学多数还是采用LBL(Lecturn-Based Learning)教学法,LBL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多数院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立体感强,但这些并不能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了知识的传承,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内科学,它作为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血液内科作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较为陌生,是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流程:理论课讲授见习课复习相关理论,使学生感觉内容多,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以致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完成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PBL教学模式的概念
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是采用学生自学,导师指导小组学习,其目标在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适合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PBL模式通过提出问题或给出案例讨论问题或分析案例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辅导解惑总结启发等一系列教学流程,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授课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讨论和病案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通过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对不理解的内容及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
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这一点是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则被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其优点有:①它围绕临床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学生由信息的记忆者变为了信息的分析者、评估者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获得的知识也较系统;②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④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基于以上这些优点,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大有益处。
3 PBL与LBL教学法结合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中的运用
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完成血液内科的理论学习,就进入血液内科临床见习课的学习。见习课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疾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强调把学习置于目的明确、现实场景以及相对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2,3]。
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课中,我们通过每个具体疾病的真实病例进行30分钟的问诊,针对具体疾病在问诊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问诊,提出的问题是:再障病人的职业及工作单位是什么?哪些职业对再障的发病有影响?职业属于一般项目,在学生的问诊中一般不被重视,会出现问诊不深入。例如职业笼统归为工人,工人也有工种之分,有些工种与血液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经常接触有机化合物,工作环境有放射线接触史。通过这一问题,加强了学生对问诊过程一般项目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简单机械式的询问,从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问诊结束后,要求学生提出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完成这一过程,学生需要应用理论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障的主要症状是贫血、出血、感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这些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从而促进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样是再障这一疾病,它的典型特点是三系细胞减少,而引起三系细胞减少的疾病都有哪些?鉴别要点有哪些?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更是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体现,完成这一问题是对知识横向应用的考察。总之,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课中,我们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结合,相互补充促进,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是比较可取的教学方法。
4 PBL教学模式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中应用的意义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作用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帮助、指导、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
PBL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5]。
5 PBL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PBL教学法涉及到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培训及考核等教学模式中一系列的变革。在目前传统的LBL教学法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下,实施PBL教学法的难度较大。PBL教学打破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6],单纯应用PBL教学法,学生获取的知识达不到LBL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且耗时较多;PBL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带教教师必行具有丰富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吃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高质量的PBL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并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使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而且还要求具备相应的教材及教学评估体系。PBL教学模式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7]。
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把 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阶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把两种教学模式并轨,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建立较全面系统的多维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培养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白冰,梁桂宁,杨伯宁,等.浅谈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问题[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S1):98-99.
[2]Michel MC,Bischoff A,Jakobs KH.Comparison of problem-and lecture-based pharmacology teaching[J].Trends Pharma-col Sci,2002,23(4):168-170.
[3]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56-57.
[4]李靖,耿强,藤学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用性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587-589.
[5]程金伟,魏锐利,蔡季平,等.继续医学教学PBL模式的系统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26-328.
[6]张燕,顾江,李学军,等.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95-96.
内科临床见习 第11篇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中医内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研究人体内脏疾病, 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何改革现有的医学教学模式和方法, 培养创新型、全面型、复合型优秀医学人才, 是当下医学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索和思考的问题[2]。
该教学模式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创立的, 是一种精英式教育。PBL教学模式强调将学习设定在具有实际意义且极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当中, 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来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 进而对问题中所暗含的知识加以掌握,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处理问题的技巧。
1 病案的选择
病案的选择是PBL教学的基础, 针对学生的课本知识选择病案, 通过病案的实地教学检验理论, 而且病案的选择最好单一, 不要复杂, 不要多种病穿插。例如《黄疸》, 在《中医内科学》黄疸分为阴黄、阳黄, 阳黄有2种证型, 阴黄有6种证型, 阴黄与阳黄的鉴别诊断又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部分, 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阳黄、阴黄的鉴别以及黄疸病的定义就是本次见习的重点。首先是病案的选择, 选择典型的病案, 最好是阳黄患者1名, 阴黄患者1名, 给予学生对比掌握的空间、加深学生对黄疸病的认识、牢记阳黄与阴黄的鉴别。选择好典型病例, 最好是证型亦是比较典型的, 尽量不要过多的交叉, 防止学生自我误导, 这是带教老师提前1天做好的准备,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针对现有的病例系统整理、全面分析, 做好教与学的统一。
2 师生讨论
因为临床见习短短的2~3小时, 大篇幅的讲授就缺少了学生的能动性, 体现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又是有限的, 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提前温习所要去见习科室的专科病, 所以在师生讨论以及开始见习学习的前期温习理论知识这一步骤还是不能缺少的, 几年来通过见习带教的体会, 笔者每次带教前都会留出30分钟和同学们温习基础理论知识, 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询问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 由多名学生抢答以加深学生的理论印象。随后选择典型病例, 给予带教。针对典型病例由学生讲解其对本病的认识, 以及对待本病的病证论治, 舌脉象等的考虑, 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观点以及把带教老师的临床诊断与临床见解强加给学生消化, 这样不利于学生自我的修复与体会。作为选择的典型病例学生也往往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但这是学生自我思考后给予的结论, 是学生自我检验课本知识的结果。不要强加带教老师的观点给予学生, 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讨论环节。师生讨论是本次学习的关键, 有学生发言自我描述两个病案的体会, 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预后等观点。并要求把诊断的理由说出来, 同学相互之间的不同观点, 可以保留至结论反馈环节。
以黄疸为例, 可以在讨论前期布置, 何为黄疸?黄疸的分型?黄疸的治疗?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什么病种?通过你们看到的病人, 你们认为这两个病人是属于什么证型?如何治疗?可以带着以上问题进入见习讨论环节。不要急于回答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要将学生的思考后的答案给以充分的讨论, 看看那些同学的答案是经得起推敲验证, 并将经得起推敲验证的答案与书本标准相结合, 相对比, 相验证。并将不同的答案加以细化看看问题所在, 答案的偏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消化了课本的知识, 使见习变得更具有意义, 更加体检理论结合实际。
3 结论反馈
在结论反馈这一环节, 仍然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对各组学生进行引导, 以使其就本次病案展开讨论, 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通过查找资料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当然也可以由带教老师提出几个主题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组间课堂辩论、老师点评;组织学生自己讲解分析问题, 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等等。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可促进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 同组间互相团结协作, 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讨论结束之后, 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而总结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期间学生所碰到的疑难点, 且提出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并针对明显的错误给予纠正, 已达到整个见习过程学习的意义。
4 讨论
PBL教学法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 在依据大纲要求设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刚刚接触临床, 缺少临床思维, 问题设问不可太过复杂。所选问题可以是医学杂志中具有代表性的病案, 教师也可联系实际自行设计相关病案, 但这些问题必须贯穿综合性的论述题[3]。比如在向学生讲解黄疸的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能意识到中医黄疸病, 其名称与症状相一致, 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继而设计如下问题:“中医的黄疸和西医的胆红素血症有何不同”以此问题来促使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展开讨论, 进而解答问题。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 采取PBL教学法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在对医学问题的答案进行寻找时, 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进行了培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PBL教学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引导性。目前PBL教学在当代教育界等很多领域的教学中均有应用, 国内外很多高校也已经涌现出一些先进的PBL教学模式, 如“以项目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等, 都是很好的尝试。在中医院校也有开展PBL教学取得较好成效的, 如王存芬等[4]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 开放临床见习和专题讲座,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开放病案问题讨论,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刘英莉等[5]将急诊教学引入内科见习, 并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 学生的基本功得到了提高, 在综合考试中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 在开放式教学中应实现两个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不会学习到学会学习, 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效果天壤之别。
参考文献
[1]邢玉瑞.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 2012, 53 (1) :8-11.
[2]孙桂林, 井庆勋, 王永杰.从思维方式的差异探讨中医学发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2) :79-80.
[3]柏文婕.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4, (4) :318-318, 319.
[4]王存芬, 巴哈尔·哈德尔, 陈玉萍.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基地理论课程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教育, 2008, 27 (2)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