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耐密型玉米品种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耐密型玉米品种(精选8篇)

耐密型玉米品种 第1篇

1玉米密植生产

1.1密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不同历史阶段,玉米生产的限制因子不同。 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除品种因素外,肥、水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20世纪70、80年代依靠优良品种,增加肥、水投入即可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继续提高,光能利用率则上升为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加种植密度是必然结果。

在光能利用方面,合理密植可以使群体及冠层结构更趋于合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捕获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而直接促进产量的提高[3-7]。 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合理密植可以使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更加协调,解决穗数、粒数、粒重三者之间的矛盾。因为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穗数是最活跃的因素,一定程度的增密即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穗数并尽可能降低粒数和粒重损失,从而使三者乘积最大而获得高产[8]。

美国是玉米生产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100a玉米育种与生产史表明,选育和应用密植型品种, 依靠合理密植是成功的关键。从1930年到2000年,美国玉米平均产量从1.5t·hm-2增加到8.5t·hm-2,后者是前者的5倍多[9]。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种植密度大幅增加。以中部的Io- wa州为例,1965年种植密度是3.70万株·hm-2, 而2008年则上升到7.24万株·hm-2[10-11],增加了96%;相应地,产量则从1965年的5.1t·hm-2上升到10.7t·hm-2,增加了110%。在对现代玉米杂交种和历史上重要杂交种的比较研究中, Hammer等[12]得出1960年品种获得最大产量的密度是3万株·hm-2,而2000年则为8万株·hm-2。Tollenaar[13]研究发现,在4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现代品种比过去的老品种增产25%,而在13万株·hm-2密度时则增产190%。 Widdicombe等[14]研究发现,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仍然低于产量潜力最大时的密度,表明优良品种可能还会忍耐更高的密度。

目前,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不足6 000kg·hm-2,种植密度一般4.5万~6.0万株·hm-2。与美国比较,产量仅是其2/3,密度比其低1.5万~3.0万株·hm-2。近十几年来,郑单958、先玉335等密植型品种在我国的成功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种植密度的提高。一批有较大密植潜力的品种也逐渐在生产上应用,这些品种将在未来玉米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1.2密植生产是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全程机械化是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在玉米科研和生产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在我国,劳动成本急剧上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批的劳动力也需要通过机械化生产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 因此,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这要求玉米品种适应和满足于机械化生产,如抗倒伏、机械易于摘穗脱皮等。但是,传统的晚熟大穗品种由于收获时果穗及籽粒含水量高,机械摘穗和脱皮都困难。要在收获时果穗及籽粒达到较低的含水量,一方面要求品种本身具有快速脱水的特性,另一方面只能通过适当缩短生育期。但是,就单株而言,早熟品种由于缩短了光合作用时间干物质积累少,产量很难比上晚熟品种。想要解决机械生产要求缩短生育期与生育期缩短后产量下降这一内在矛盾,只有增加种植密度,通过较高的群体容量来弥补单位面积上品种因缩短生育期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因此,机械化生产的需要提出了玉米密植生产的课题,进而给育种者提出密植品种选育的课题。

1.3因地制宜开展玉米密植生产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几乎每个省份都有种植。各地生态条件、地力条件、肥水、管理水平等都有很大区别。因此,虽然密植是玉米生产方向,但在具体生产中仍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在搞好调研、试种的前提下有序进行,以创建适宜的高产群体结构为主攻目标,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切不可盲目加密,给生产带来损失。总体来讲,地力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应适度加密,沿海风大雨骤地区、丘陵山地等地区宜稀。此外,最高产量密度应以最小的品质损失换取最高的产量[15];最高产量密度还应与最佳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2耐密型玉米新品种选育

总体来讲,除高产、优质等特征特性以外,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应具有种子发芽势强———宜机播;抗倒伏、穗位整齐、果穗一致、苞叶适中———宜机收;生育期适中、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脱水速度快———宜机械田间脱粒等性状。在耐密型玉米新品种选育中,结合这些品种特性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2.1试材的选择

美国现代玉米育种史表明,目前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16]。但是,耐密型玉米新品种选育仍然要遵循杂种优势理论指导,在两个不同的杂种优势群内分别进行父母本的选择。研究表明,现代玉米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得益于双亲一般配合力的提高。在密植育种中,由于追求的是群体效应,则更应注重优良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积累和提高。另有研究表明,耐密性好的品种,其双亲至少有一个或两个要有良好的耐密性[17]。因此,耐密型玉米新品种的选育首先要从耐密性好的自交系的选育入手,对那些耐密性好、 一般配合力高的试材注意积累和改良。

2.2适宜密度的选择

增密不仅是玉米不断高产的主要途径,也是育种提高选择效率的极其重要的配套措施。密植育种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基础材料的大群体和高密度。加大群体规模特别是早代群体规模,可以保证充分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机率。高密度压力下,种质的优缺点在极端条件下被放大,因此可以较容易鉴别。但是,所谓的“高密度”条件是个相对的概念,高密度选择压力的设置要遵循客观规律。压力不够,达不到预期效果;压力过大,虽然可能选择到极端耐密植的自交系,但同时也有可能使重要的优良基因丢失。目前,育种者大多采用常规方法种植密度的2倍,即9万~12万株·hm-2;而美国在15万株·hm-2甚至更高条件下进行选择。较适宜的选择压力究竟以多大为宜还要通过育种实践不断探索,要结合地力水平、生态条件等不断总结、完善。

2.3加密世代的选择

在选系过程中,对各世代均进行加密,还是只对某些世代加密;如果只对某些世代加密,是早代加密还是晚代加密;这是需要育种实践做出回答的实际问题。有研究认为,在选育初期,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以选出叶片较少且挺直的材料,然后逐代增加,到4~5代时控制在9.0万株·hm-2左右[18]。但也有研究认为,在选育初期加密比较合适,理由是可以较早大批量淘汰不耐密材料,减少劳动量。近几年的密植育种实践也倾向于在早代加密。因为现有的基础材料种植密度一旦达到12万株·hm-2左右,材料间的差异表现就很明显: 有的在抽雄前已倒伏,有的开花散粉期雌雄严重不调,这些材料省去了授粉的环节可直接予以淘汰;也有的材料在灌浆至乳熟期穗位以下叶片黄化干枯或授粉后不能正常结实,这部分材料同样可以较轻易淘汰。密植措施充当了放大镜角色, 某些性状表现在密植条件下被放大了,因此选择起来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加密选择要扬长避短

高密度压力是选育耐密自交系的有力手段。 但是,增加密度后,群体内部对资源的竞争加大, 那些植株较高的个体由于更容易占有光照资源, 可能会表现得更突出一些,田间收获及室内考种时入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加密选择后最终选到的可能更多是株高偏高的个体。而从密植的本身来看,需要的却是相对矮秆的个体。 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一方面组配的用于选系的基础材料本身要矮;另一方面,应在加密2代左右后适当放宽密度压力,然后在其它目标性状接近的个体中选择较矮个体。总之,密植作为一种育种方法,有其优越性,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要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3结论与讨论

3.1密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和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国内外玉米生产实践均表明,种植密植品种, 依靠群体增产是玉米获得较高单产水平的关键。 但是,品种的耐密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之中。在生产上, 随着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对地力的培肥及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种植密度在适宜范围内可能会不断提高。相应地,育种上采用的密度也要加以调整。因此,无论生产还是育种都要做好相关技术储备。

3.2在较高密度下进行早代加密选择是选育密植品种的关键

耐密型玉米栽培技术 第2篇

【关键词】 耐密型玉米 栽培 技术

1.品种选择

选择抗旱、抗病虫的中熟、中晚熟玉米优良品种。

2.精细整地,深施底肥

提倡秋翻地。在玉米收获后立即进行秋翻,耕深18~25cm,耕后及时耙平耙细,镇压保墒。没有及时秋翻的,可在秋灭茬或春灭茬的基础上进行顶浆打垄,在早春土壤化冻10~15cm时,实行三犁川整地,并将底肥深施垄底,随打垄,随镇压,注意保墒。

3.播前种子处理

3.1 晒种精选 播种前5天将种子放到阳光下晾晒2~3天,晾晒后种子进行精选,去掉病、损、小、杂、秕粒。

3.2 浸种催芽 播种前2~3天进行种子催芽,具体方法是将种子置于45℃温水中浸泡6~8小时,种子无硬心时捞出,然后放在催芽器中,在20℃~25℃的条件下催芽。经24小时后,90%左右的种子拧嘴露白时,放在冷凉处蹲芽待播种。

3.3 种子包衣 催芽后进行种子包衣,根据防治对象选择种衣剂类型。

4.种植方式

4.1 大垄双行 将原来的两垄合成一大垄,垄高20~25cm,垄底宽130cm,垄台宽90cm,在垄上种两行,行距40cm,形成宽90cm,窄40cm,行种植方式。这种植方式有利于低洼地的排水、增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4.2 缩垄增行 将原来的三条垄合成两个大垄,垄底宽90~100cm,垄顶宽60~70cm。每个大垄上种两行玉米(行距40cm),成40cm与60cm宽窄行种植方式。

5.平衡施肥

5.1 施肥原则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做到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

5.2 施肥方法 采用底肥-口肥-追肥相结合的方法,种肥隔离、底肥与追肥深施。氮肥的1/3、磷肥的3/4和全部钾肥及其它微量元素肥料全部作底肥深施。磷酸二铵50kg/ha做口肥。速效氮肥应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施肥深度8~10cm,并覆好土,施肥量約为全部速效性氮肥用量的2/3。

6.田间管理

6.1 适时间苗、定苗 玉米3~4片叶间苗,4~5片叶定苗,定苗最晚不能超过6片叶,定苗时间宜早不宜晚。

6.2 铲前深松在玉米展开2~3片叶时做好铲前深松工作,深度20~25cm,能去寒增温,保蓄天然降水,防止水分蒸发。

6.3 化学除草 根据气候和土壤状况合理应用“土壤封闭”和“茎叶杀草” 方式除草,6片叶后不宜采用化学除草,可人工拔除。

6.4 病虫害防治

6.4.1 花白苗病 当玉米4~5片叶时,发现病株,每隔5~7天用0.3%硫酸锌溶液喷晒2~3次。

6.4.2 玉米大小斑病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0.5kg对水250kg,或用50%退菌特0.5kg对水400kg,或甲基托布津0.5kg对水250kg喷雾,喷施药液1125~1500kg/ha。

6.4.3 蚜虫 玉米抽雄前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6.4.4 玉米螟多以采用赤眼峰、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措施。

6.5 促早熟

6.5.1 植物生长调节剂 能有效调节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提早成熟,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6.5.2 放秋垄 在玉米灌浆后期,要拔一次大草放一次秋垄。

6.5.3 站秆扒皮晒 玉米蜡熟中后期,站秆扒皮晾晒,可促进籽粒降水。

6.5.4 隔行去雄 玉米隔行去雄可增产5%~8%。在雄穗刚抽出但未散粉时进行。

6.5.5 打底叶 玉米进入乳熟期,结合田间管理去除植株茎部枯黄老叶,保留穗下部3~4片绿叶,减少养分消耗,使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增高地温促进早熟,同时可以防止叶斑病的蔓延。

7.适时收获

耐密型玉米品种 第3篇

1 玉米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品种布局不合理

受利益驱使, 基层种子经营门点主要销售利润高的品种, 品种多、乱、杂, 主推品种不突出, 中大穗型品种在生产中应用较多, 耐密型品种不当家。

1.2 大田种植密度普遍偏小

受种植习惯影响和品种制约, 大田种植密度普遍偏低, 光热资源利用率不高, 成为影响玉米产量提高的瓶颈。

1.3 配套技术推广到位率低

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 粗放式、放任式种植较为普遍, 没有做到良种良法配套结合推广。

2 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筛选优良品种,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对已审定的优良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开展多年多点试验, 筛选适宜靖边县栽培的高产耐密型玉米品种。通过试验筛选出郑单958、榆单9号、陕单609、榆单88等一批高产耐密型玉米品种。一是把高产耐密型品种推广到春播种植, 进一步发掘郑单958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优良性状, 加大其在靖边县的推广力度, 使其在靖边县成为当家品种[2];二是用郑单958、榆单9号等耐密型品种逐步替代以其他为代表的稀植大棒型品种;三是确定郑单958为主推品种, 筛选出了榆单9号、陕单609、榆单88为接班品种, 及时制定下发品种布局意见, 指导农民选择新优良种, 实现靖边县玉米品种的一次更新换代。

2.2 推广种子质量检测技术, 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发挥种子系统种子质量检验技术优势, 提高项目种子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和人员技能的培训水平, 结合冬春季种子市场抽检, 对项目生产用种进行水分、净度、发芽率、品种纯度和转基因检测, 严防不合格种子进入销售环节, 有效保证了一播全苗, 苗齐无断垄。

2.3 落实栽培技术规程, 改变农户选种种植习惯

扎实开展配套高产技术的总结集成, 形成了适宜靖边县不同生产条件的耐密型玉米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 通过大力宣传及示范推广, 逐步改变了广大农户传统的种植习惯, 改大穗型品种为耐密型品种, 改粗放放任式种植为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栽培, 使靖边县玉米生产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靖边县粮食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2.4 试验确定密度方案, 发挥品种增产优势。

针对群众大穗型品种稀植和换品种不增密度的栽培习惯, 通过开展多层次的示范引导和宣传培训, 使项目大田种植密度普遍较以前增加7 500~15 000株/hm2。郑单958、陕单609中等肥力收获株数6.45万~6.75万株/hm2, 高肥力收获株数6.75万~7.50万株/hm2;其他品种灌区中等肥力收获株数6.00万株/hm2, 高肥力收获株数6.00万~6.75万株/hm2。

2.5 突出适墒播种和地膜覆盖, 解决旱区缺水问题

针对旱地墒情不足影响播种出苗等问题, 实行了等雨播种、趁墒播种技术。为最大限度保墒保水提高播种质量, 播期视墒情因墒宜时, 及时整地, 适时单、双沟覆膜, 防止失墒跑墒[3]。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如播前墒情差, 为保证出苗全, 先灌底墒水, 待地温基本恢复后, 再进行机耕深犁耙耱后播种, 苗期气温回升较慢, 长势缓慢;幼苗达到5叶时及时进行施肥、除草, 苗情逐渐恢复正常且长势旺盛。

2.6 加强水肥管理, 挖掘增产潜力

种植密度增加, 必须适当增加施肥量, 保证玉米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可邀请有关部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行动, 平衡施肥。根据目标产量需肥量, 结合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丰缺状况,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求施肥。按照“稳氮、增磷、补钾”的施肥原则, 积极改进施肥技术,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 改底肥一炮轰施肥为旱地2次、水地3次施肥, 改重施氮肥为氮磷钾配合, 改不施钾为增施钾肥。增施有机肥, 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物理环境[4]。

2.7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保稳产夺高产

实施中, 针对危害玉米的主要虫害、病害及草害易发生的关键农时季节, 采用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办法, 严格控制病虫草害发生蔓延。播种前防治地下害虫土壤处理 (种类、数量、方法) 用辛硫磷拌玉米面和小米撒施, 用辛硫磷3 750 g/hm2, 进行机耕深犁耙耱。做到应防尽防不留死角,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确保玉米生产稳产高产。

2.8 适时晚收, 增加粒重提商品性

适当晚收10~15 d, 可显著增加籽粒容重, 并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商品性。

3 推广方法

3.1 完善配套技术

为了不断完善配套技术,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围绕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技术研究集成, 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品种筛选、密度比较、栽培技术等一系列试验工作, 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 总结集成了沟垄蓄水抗旱栽培技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单双沟覆膜栽培技术等耐密型玉米配套关键技术, 形成了郑单958、榆单9号、陕单609、榆单88等品种的栽培技术规程, 并将其登录农业网, 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应用, 全面提高了玉米生产水平。

3.2 搭建品种推广平台, 创新品种推广模式

种子企业的营销网络是新品种引种推广的重要渠道, 但在试验和示范推广初期, 企业对于新品种的市场前景往往信心不足, 营销力度不大。为了加快耐密型玉米新品种推广步伐, 我们积极搭建品种推广平台, 结合观摩宣讲等方式, 用试验结果和大田表现为品种正名, 引导种子企业捕捉新品种信息, 调整品种推广的方向和重点;发挥企业在种子供应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帮助一批信誉好、质量控制严、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的种子企业超前部署, 制定耐密型玉米新品种的生产调运和营销推广计划;积极推动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及农技服务组装同步推广工作, 以种植业、种植大户为重点, 辐射带动玉米种植户, 改变过去销售传统推广模式, 实现了“送种到村、供种到户、代耕代播、一步到位”, 有效地促进了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3.3 强化种子质量抽检, 确保生产用种安全

玉米种子质量的优劣, 事关粮食生产安全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同样关系项目实施的成败。为了确保项目生产用种质量安全, 由县种子管理站统一安排, 组织有资质的种子检验机构对大田生产用种进行全面质量抽检, 每个批次都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方能销售, 严把种子质量关, 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种子及时进行封存和退出市场处理, 年抽检玉米样品100%, 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

参考文献

[1]李从锋, 赵明, 刘鹏, 等.中国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主要性状演变对密度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 2013 (12) :2421-2429.

[2]钱春荣, 于洋, 宫秀杰, 等.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J].作物学报, 2012 (11) :2069-2077.

[3]慈晓科, 张世煌, 谢振江, 等.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J].作物学报, 2010 (12) :2185-2190.

玉米耐密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玉米,耐密品种,有机肥,试验研究

0 引言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幅员面积3112km2,耕地面积22.27万hm2。年有效积温2800~3200℃,无霜期130~135d,降雨量450~550mm。

双城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玉米的主产区,玉米年播种面积19.33万hm2以上。粮食生产一直是双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我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市域经济发展根基,我们在运用良种、良法、落实综合增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几年推广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稀植大棒观念,是传统玉米栽培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发展趋势,通过增加密度,依靠群体增产。有了先进的栽培模式,但是缺少适合密植栽培的玉米品种。为此,我们对适合密植的新品种进行试验对比,筛选出耐密品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的土壤类型及理化性状。试验地点: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黑土,有机质含量2.79%,全氮1.434g/kg,有效磷39.6mg/kg、有效钾128.4mg/kg、p H7.1,前茬作物为玉米。

供试品种:供试玉米品种5个。银河101、银河126、郑单958、鑫鑫2号、东农253。

1.2 试验方法

采用大区直接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品种6垄,垄长100m,面积420m2,试验总面积2100m2,0.21hm2。

1.3 种植

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为玉米110cm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技术能够科学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原来的70cm垄变成110cm垄,垄上种植双行,小行距40cm,大行距70cm。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为4000株/667m2。

播种方法:按照种植密度要求,采取坐足底水,机械播种。播种要求播深一致,覆土均匀。隔日镇压,做到不漏压,不拖堆,覆土深度3~4 cm。

施肥量: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亩施含有机质8%以上优质农家肥2m3,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施用45%复合肥15kg二铵7.5~10kg,硫酸钾5kg,追施尿素25~30kg。(N:15.5~17.85,P2O5:6.85,K2O:5.25)或二铵15kg,钾肥7.5kg,追施尿素25~30kg。(N:16.5,P2O5:6.9,K2O:4.5)复合肥、二铵、氯化钾做底肥全部施用,尿素的30%做底肥施用,70%做追肥施用。

封闭除草。除草剂选择:要针对田间杂草群落,选择“三证俱全”、高效、低毒的除草剂。

1)施药时间:播后3~7d喷雾;

2)防治对象:单、双子叶杂草;

3)施用药剂:90%高乙乳油100~120ml/667m2+38%莠去津悬浮剂150ml/667m2,对水40~50kg喷雾。

病虫害防治:玉米病害主要是大小斑病,发现后,采取有效药剂进行防治,选用60%多菌灵粉剂,667m2用量200g兑水50kg喷雾。虫害主要是玉米螟,采用赤眼蜂方法进行生物防治(667m2放蜂15000头)。

化控技术:选用吨田宝化控剂,在玉米8~9片叶展开时喷施。667m2用量30ml吨田宝兑水15~20kg。

2 田间管理与调查

2.1 田间管理

该试验地为春整地春起垄,查田补栽或移栽,出苗后,及时检查是否缺苗。若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进行坐水补栽或移栽。铲前深松、及时铲趟。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在拔节期,结合追肥进行中耕。

2.2 田间调查

从田间调查看,鑫鑫2号品种生育期较其它品种提前2~3天,其余品种生育期基本相当(见表1)。

(单位:月、日)

3 结果分析

从田间测产得出,银河101和银河126空杆率较高,分别为1.0%、1.2%;从秃尖上分析,银河126、郑单958、东农253秃尖较大,分别为1.5cm、1.8cm和2cm。从产量分析,银河101与东农253产量最高,分别为849.6kg/667m2、848.9kg/667m2。从含水量分析,鑫鑫2号含水量最低,为29.8%,银河101与银河126含水量较高。从出籽率分析,银河126最高,为80.8%。从秃尖粉析,银河126与鑫鑫2号秃尖较少(见表2)。

5 结论

耐密玉米品种选育问题与解决途径 第5篇

1.建平县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种质资源匮乏。由于历史原因, 晚熟、高秆、大穗型品种一度占据建平县春播区玉米的生产主流。在种质资源上, 适应选育这种类型杂交种的自交系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目前, 生产上应用的多数骨干系还是这批种质或其衍生系。这样的骨干系多数不能适应高密度种植的压力, 多数自交系在6万~7万株/公顷的选择压力下即出现严重的空秆、倒伏现象, 因此, 很难应用到耐密品种的选育当中。 (2) 耐密型品种抗逆性不足。温室效应的逐年加剧和农民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种植, 使建平县春播玉米区栽培环境日益恶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日趋严重。近几年春旱、伏旱、秋旱频繁发生。2007年又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旱灾, 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绝收。另外, 由于玉米多年连作, 丝黑穗病和玉米螟为害加重, 丝黑穗病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达40%, 减产25%。以上情况都对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耐密品种来说, 这种要求更具挑战性。 (3) 优良耐密型新品种数量少。目前, 在建平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耐密型品种还不多, 主要集中在辽单565、郑单958、先玉335、东单5等品种。但是, 由于这几个品种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从长远看, 其应用程度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4) 耐密品种选育技术相对落后。目前, 建平县玉米种质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落后, 特别是耐密型玉米种质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创新人才、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和创新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另外, 就技术手段而言, 还存在着结合不够的问题。当前, 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研究手段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应用在玉米育种方面, 并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还有很大的脱节, 这同国外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2.对建平县耐密品种选育途径的探讨

推广耐密玉米品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6篇

1 耐密玉米品种特点

1.1 耐密品种与稀植大穗型品种

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 因地制宜的选好优良品种是重中之重,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有两大类, 一类是高秆稀植大棒型品种, 这类品种株高在3米以上, 叶片平展, 茎秆粗壮, 气生根发达, 密植条件下容易倒伏。这类品种单株产量高, 适宜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另一类是中矮秆耐密品种, 这类品种株高在2.8米以下, 叶片上冲, 茎秆较细但具有弹性, 在每亩4000~5000株密植条件下不倒伏, 不空秆, 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秃尖, 具有较强的抗倒能力, 耐阴雨寡照, 有较广的密度适应范围及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 这类品种单株产量较低, 主要靠群体增产, 生产上表现为多抗各种病害, 抗旱抗倒, 适应性较强, 一般平地、二坡地、坡地均可种植。

稀植大穗型品种, 由于适宜种植的地块范围较窄, 水肥条件略差的地块, 单株生产力很难发挥出来。连山区地处辽宁省西部, 山区乡镇较多, 坡地、二坡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6%左右, 用于种植玉米的地块80%以上是坡地、二坡地, 那么种植稀植大穗型品种的增产潜力已很有限, 而推广种植耐密型玉米品种, 依靠增大种植密度, 配合增加肥料投入量来提高玉米总产量。因此, 在推广耐密玉米品种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认识和技术问题, 才能高产稳产。

1.2 耐密品种推广现状

在连山区25万亩玉米中耐密品种播种面积不足6万亩, 仅占玉米播种面积的24%。2006年全区在金星乡、塔山乡开始小面积示范耐密玉米品种, 几个示范点每亩产量均在800~950公斤, 以后连续几年试验示范, 产量表现均在800公斤以上, 高产典型超过1000公斤。为此, 全区于200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耐密玉米品种, 如郑单958、沈玉21、辽单565、沈玉29等品种。但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农民对耐密玉米品种缺乏认识, 习惯种植大穗型稀植品种, 而排斥小穗型密植品种。加之农业机械不能配套, 播种机具株距调节不到位, 很难达到耐密玉米合理密植的要求, 就是说, 即使农民播种的是耐密品种, 播种密度每亩只在3000~3300株, 密度能达到3500株的地块很少。导致耐密品种群体增产优势难以体现, 产量表现视乎不如稀植大穗品种。另外, 秋收时没有配套机械, 农民秋收费工费时, 因此, 农民对种植耐密品种有一定抵触思想。

2 推广耐密玉米品种需解决的问题

2.1 加大宣传力度, 搞好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介绍耐密玉米品种的特性特点, 增产潜力等优点。结合阳光工程、高产创建等项目, 针对农民搞好技术培训, 组织农民参观学习, 让农民认识了解耐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 进而提高种植耐密玉米品种的积极性。

2.2 加速农机现代化, 提高耐密玉米品种增产潜力

由于耐密玉米品种靠群体增产, 必须保证合理密植的密度要求群体, 才能使耐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获得更高产量。目前, 全区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 绝大多数农民使用半机械化的畜力播种斗, 株距一般在40厘米左右, 播种密度只达到每亩3000~3300株, 而耐密玉米品种合理密植的密度要求为每亩4000~5000株, 这样, 耐密玉米品种的丰产优势得不到体现, 因此, 若大面积推广耐密品种玉米, 必须配合较先进的农业机械, 才能充分发挥耐密品种玉米的增产潜力。

2.3 结合高产创建项目, 做好耐密玉米品种试验示范

近几年来, 育种部门推出了许多耐密玉米新品种, 必须做好耐密玉米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 从中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密度、栽培模式等, 科学有效地指导玉米生产实践。

3 种植耐密玉米品种需解决的技术

3.1 根据气候变化适时早播

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含水量达到60%时适时早播耐密玉米品种, 能充分利用土壤返浆水。在辽西地区正常年份玉米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阳面坡地适当早播, 阴面坡地适当晚播;遇低温多雨适当延后, 高温干旱适当调前。适时早播不是说越早播越好, 即便是春季高温, 也不宜过早播种。播种过早, 易受倒春寒影响, 并且由于春旱时间长, 往往玉米雌穗分化时处于干旱期, 果穗因缺水发育不良, 穗小粒少, 后期易早衰。

3.2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耐密玉米品种适合密植栽培, 靠群体增产, 在每亩4000~5000株的高密度条件下不空秆、不倒伏。根据地块的肥力水平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水肥条件较好的平肥地, 每亩密度可确定为4500~5000株;二坡地栽培密度可确定为3800~4500株;较瘠薄的山坡地栽培密度可确定为3500~3800株。总之, 坚持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栽培原则, 确实保证合理密植。

3.3 科学配方施肥, 适当增大肥量

种植耐密型玉米品种在增大种植密度的同时也需要相应地增加肥料的投入, 一般每增加10%株数, 相应地需要增加肥料投入量5%~10%才能保证玉米植株个体正常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同时, 要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 依据玉米需肥规律、品种特点、土壤肥力、肥料类型等, 做到因地、因时、因产施肥, 总的原则是高肥力地块施肥宜“前轻、中重、后控”, 低肥力地块宜“前重、后轻”。

3.4 综合防治玉米病虫害

提早预防玉米顶腐病、粗缩病以及防治地下害虫等, 可采取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 浅种浅埋, 促使种子及早出苗, 缩短在土壤中滞留时间, 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生育中后期田间发现丝黑粉、瘤黑粉等病株及早拔除。玉米螟是玉米虫害防治重点, 一、二代螟虫要统筹考虑, 实行统防统治。防治玉米螟可采用白僵菌封垛、高压汞灯等生物与物理方法防治, 还可以用赤眼蜂, 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2万头, 分2次释放。

3.5 适时晚收

玉米高产优质多抗耐密品种鉴选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当地种子市场销售的、代表当地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 分别为吉单27、绿育4117、长城799、宏育209、先玉335、吉东20、通单24、宏育203、长单19、先玉252、吉农大402、大龙7、郑单958、沈农1号、吉东8号、银河32、银河33、吉农大588、通育99、伟科606。参试品种的密度均采用当地品种区域试验的规定密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地进行, 此地块前茬为大豆, 肥力中上等。试验于4月29日播种, 采用裂区设计, 主处理为密度, 副处理为品种。主处理设置2个密度, 分别为49 995、64 995株/hm2。副处理品种20个。小区按6行设计, 行长5 m。对照品种中早熟组为吉单27, 中熟组为先玉335, 中晚熟组为郑单958。小区行间不留过道, 其中一端留1.2 m过道, 小步道间隔为0.6 m。

1.3 田间管理

施肥量:底肥施尿素100 kg/hm2、磷酸二铵180 kg/hm2、硫酸钾80 kg/hm2、硫酸锌15 kg/hm2, 追肥施尿素300 kg/hm2;农药用量:播前使用一次苗前封闭除草剂, 6月初按品种的适宜密度定苗, 6月中旬中耕锄草, 由于2012年霜期早, 9月16日早霜, 收获期稍有提前, 9月下旬收获。

1.4 调查记载

记载各个生育时期, 包括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收获期。在籽粒进入蜡熟期后, 系统调查植株性状及病害发生情况, 成熟后收获中间4行, 风干后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生育期的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 由于春季低温寡照, 出苗期延迟6 d左右, 部分试验地遭受鼠害, 出苗率降低, 6月20日左右, 持续高温干旱, 玉米苗期出现萎蔫滞长情况, 导致生育期延迟。进入7月授粉期旱情未有缓解, 致使玉米出穗延迟, 最后导致当地玉米授粉质量下降, 空秆增多, 秃尖增多, 生育期延迟10 d左右, 产量降低。

2.2 抗病性

由表1可以看出, 品种的抗病性较强, 对于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病害, 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轻或未感病。

2.3 抗倒性

由表1可以看出, 大部分品种的抗倒性较强, 由于特殊天气原因造成2个品种倒伏率较高, 其他品种均表现出很强的抗倒性。

2.4 空秆、秃尖率

由于进入7月中旬至8月中旬, 授粉期连续干旱, 玉米出穗延迟, 玉米授粉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导致品种的结实率降低、空秆率有所增加, 秃尖增多[3,4]。

2.5 密度与产量

由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参试品种密度在增加1.5万株/hm2的条件下, 株高、穗位略有增加, 穗长有所降低, 百粒重略有减轻, 但总产量都有所增加。个别品种由于倒伏原因致使产量下降, 其中吉单27、先玉335、沈农1号、银河32、伟科606产量增加明显, 建议加密种植, 以取得高产的目标。

注:小区产量为12 m2的数据。

3 结论与讨论

2012年由于天气原因, 出苗期延后5~6 d, 进入6、7月, 高温干旱少雨, 玉米出穗延迟, 致使生育期延迟, 空秆率增加, 秃尖严重, 加上霜期提前, 产量有所降低。参试品种中大部分玉米品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 其中吉单27、先玉335、沈农1号、银河32、伟科606密度在64 995株/hm2的条件下产量增加显著。因此, 建议科学选择和种植耐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 对提高东北玉米产量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5,6]。

摘要:以当地推广种植的2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 采用裂区设计, 主处理为密度, 设49 995、64 995株/hm22种密度, 副处理为品种, 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表现的抗病性、抗倒性以及产量上表现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从而推选出在当地适合加密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耐密型玉米品种吉单27、先玉335、沈农1号、银河32、伟科606。

关键词:玉米,高产,耐密,品种鉴选

参考文献

[1]杨楠, 王慧茹, 班亚伟, 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8) :21.

[2]刘艳辉, 曾昭杰.玉米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5) :62-63.

[3]姚万山, 宋连启, 郭宏敏, 等.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9 (4) :55-59.

[4]闫飞燕, 钟昌松, 范继征, 等.肥密耦合对广西玉米主推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 2012 (8) :1149-1153.

[5]段明禹, 舒中兵, 胡章凯, 等.不同种植密度对遵义地区玉米主推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0) :9-10.

玉米耐密品种郑单958适应性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材料为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的郑单958种子;试验田设在玉米品种试验园区,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前茬玉米, 海拔高度80.5 m。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丹玉39、先玉335。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郑单958品种设2个密度处理, 分别为4.5万、6.0万株/hm2, 以丹玉39 1个密度即6.0万株/hm2 (CK1) 和先玉335 1个密度即4.5万株/hm2 (CK2) 作对照。示范区540 m2, 每个品种30行区, 10 m行长。4月26日播种, 施三元素复合肥600 kg/hm2,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75 kg/hm2, 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标准株取样法, 其测定项目及方法如下:确定标准株、苗期在品种试验区选取有代表性的30株作为标准株, 挂签标记。生育期记载:记载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完熟期。生育状况及抗逆性调查:调查记载株高、穗位、田间生育状况、抗病 (虫) 性。纹枯病、叶斑病、玉米螟发病等级按0为无、1为轻、2为中、3为重等划分为4级。丝黑穗病、旋心虫按发病株率百分数计算。干物质积累测定:于吐丝期、乳熟期、收获期, 取5株代表性的植株, 在标准株中分别收取5株玉米的地上部分, 在105℃下烘干0.5 h, 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 测量各器官干物质重量[2,3]。产量统计分析:9月26日收获, 大区采用5点取样法, 小区取中间3垄, 8m行长内的全部穗数测湿重, 收取10穗进行室内考种和水分测定。产量计算公式为:产量 (kg/hm2) = (14%含水量穗粒重/湿穗重) 湿穗重 (kg/hm2) [4]。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生育期间气象状况

5月上旬至6月初康平县出现持续的低温多雨天气, 平均温度比历年同期低1.5℃。玉米等大田作物苗期生长较慢, 特别是播种较晚的盐碱和低洼地玉米幼苗生长缓慢, 6月初调查结果表明, 玉米幼苗苗龄比历年同期少1.5~2.0片叶, 6月中旬以后气温升高玉米迅速生长。由于玉米穗分化期温湿度适宜, 玉米果穗的长度和穗粒数均高于历年。进入8月中下旬月以后发生时段性干旱, 对生育期长的玉米品种有一定影响, 对中早熟玉米品种的影响较小。另外, 玉米螟在羽化高峰期由于温湿度适宜, 玉米螟发生较重, 折秆率高[5,6]。

2.2 郑单958的产量构成与生育性状

试验结果表明, 郑单958密度为6.0万株/hm2处理产量为11 953.5 kg/hm2, 较相同密度处理丹玉39增产1.6%, 郑单958密度为4.5万株/hm2处理产量为8 802.0 kg/hm2, 较相同密度处理先玉335的10 294.5 kg/hm2减产1 492.5 kg/hm2 (表1) 。产量结果表明, 在4.5万株/hm2密度下郑单958和先玉335产量差异较大。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 郑单958不同密度的穗粒重、百粒重变化较小。6.0万株/hm2条件下, 郑单958和丹玉39产量均可达到11.25 t/hm2以上, 说明密度对郑单958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 而丹玉39只有在适宜密植条件下才能获得高产。

通过田间生育性状的调查得出, 郑单958玉米2008年在康平县生育期128 d, 植株整齐度高, 抗逆性较好, 抗旱, 在高密度下也无空秆, 苗期发育慢, 叶色浅。由于本地区在玉米成株期降水集中, 郑单958易感纹枯病、叶斑病, 应注意防治。另外, 郑单958玉米螟为害严重, 为害株率达到77.4%。

2.3 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测定

干物质积累测定试验表明, 郑单958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89.4 g, 各时期平均值均比CK1、CK2少。乳熟期郑单958和先玉335 (CK2) 干物质积累量接近, 表明郑单958吐丝期和蜡熟期比其他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相对缓慢 (表2) 。

不同品种玉米叶面积的测定结果表明, 郑单958玉米叶面积比CK1低1 257.53 m2, 比先玉335 (CK2) 低1 064.72m2, 但郑单958由于单位面积株数比2个对照高, 所以郑单958叶面积指数 (LAI) 高于丹玉39 (CK1) 和先玉335 (CK2) (表3) 。

注:其他指根据时期不同包括雌穗、苞叶、花丝等。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郑单958在康平生育期128 d左右, 植株整齐度高, 抗逆性较好, 抗旱, 无空秆, 苗期发育慢, 叶色浅。郑单958在本地区易感纹枯病、叶斑病、玉米螟, 应注意防治。郑单958吐丝期和蜡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缓慢, 乳熟期郑单958和先玉335干物质积累量接近。郑单958在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应确定在6.0万株/hm2左右, 产量可以达到11 953.5 kg以上。根据郑单958生育特点, 在种植时应增加施肥量, 特别是磷钾肥, 有条件的可分2次施肥, 做到增加种肥, 重施拔节肥, 促进苗期生长。

摘要:结合康平县地理状况与土壤条件, 以丹玉39和先玉335为对照进行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生长特性和栽培条件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郑单958吐丝期和蜡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缓慢, 乳熟期郑单958和先玉335干物质积累量接近。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应确定在6.0万株/hm2左右, 产量可以达到11 953.5 kg/hm2以上。

关键词:玉米,耐密品种,郑单958,适应性,辽宁康平

参考文献

[1]姚玉臣, 孟庆平, 李桂杰, 等.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因子影响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 :118.

[2]孟庆平, 佟爱军, 王立竹.玉米成熟期提前的原因调查[J].新农业, 2006 (9) :16.

[3]王一峰, 张庆文, 孔凡超, 等.玉米耐密品种的改良及鉴定、筛选[J].种子世界, 2009 (7) :38.

[4]孙丽.耐密玉米品种大垄双行比空栽培技术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 2011 (8) :34-36.

[5]程宏, 郑联寿, 冯瑞云.播期对山西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13 (12) :10-14.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