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第1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2、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明白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明白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回忆文章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件事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二、文中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修改“我”的作文?而当时的“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为什么作者会“愣住了”呢?

(1)作者自以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很不错,没料想到自己的作文竟存在着这么多毛病。

(2)作者没料到震惊文坛的大作家叶老先生竟会亲自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3)作者更没有料想的是叶老先生修改作文会如此认真细致。

三、“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大文学家给初中生修改作文,还邀请到他家里做客,课文从几个方面写了“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 时的情景?

叶老先生对我的态度 爬山虎

(一)小作者来到叶圣陶老先生家做客,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他的呢?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那小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平易近人、亲切自然

(二)课文几次描写了爬山虎?

(1)刚进院里,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用()比喻()仿写一句比喻句。

为什么说“阳光都变成绿色”?

绿色代表的是希望,作者因受叶老的指导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写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在他眼里阳光也是绿的。“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作者来叶圣陶老先生家做客,却写起叶圣陶家的“爬山虎”,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作者正是借生机勃勃的“爬山虎”,来表现出“我”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鼓励后来到他家的高兴激动的心情。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把()比喻成()。为什么这时候的爬山虎会“绿得沉郁”呢?

通过与叶老见面交谈之后,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叶老。之前从他修改的作文中,我感觉到他对待修改作文事情上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见面交谈中,我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和,更是由衷的敬佩叶老的渊博的学识、海纳百川的气度。这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3)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一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让我想到叶老先生一丝不苟地为我修改作文,平易近人地接待我的事情。当我再回忆起15岁时那个夏天,叶老先生的亲切教诲仍回响在我耳边,一直激励着我前进。课文为什么要几次描写爬山虎呢?这和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课题命名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既是指当年到叶老家做客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暗含着叶老对我的教导: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见到这爬山虎就想起叶圣陶先生的教导,所以以此为题来怀恋叶老。

四、作业巩固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2、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作品

邀请做客 人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第2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这一理念。

<一>落实以读为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朗读,创造多层次的阅读时空,使学生与文本开展有效对话。

<二>做到以情动人,将情感主线贯穿全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三.>转变的方式,让学生凭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个性阅读。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2、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明白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明白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回忆文章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件事呢?

(这篇课文写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3、“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大文学家给初中生修改作文,还邀请到他家里做客,他心里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4、此时,肖复兴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并读出这种心情?

(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导入,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为学生在后文体会肖复兴见叶老的心情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通过描写爬山虎的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肖复兴就是带着兴奋、激动、紧张的心情进入了叶老家的四合院,此时他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知道吗?

1、默读课文7——10自然段思考:进入了叶老家的四合院,此时他看到了什么?

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3、看到这样的爬山虎你的心情怎样?

4、假如你是肖复兴,听说叶圣陶这样的大作家要见你,你是什么心情?

你?——(兴奋)

你?——(激动)

你?——(紧张)

5、此时肖复兴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读出来吗?

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兴奋的肖复兴、紧张的肖复兴、激动的肖复兴。看来,景物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啊![设计理念: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此时肖复兴的心情,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心情,要有机结合,并从读中悟。] 三:学习8——9体会第二次见到爬山虎时感受

此时此刻、老师仿佛也看到了叶老家的爬山虎,在万般紧张,万般激动的情况下肖复兴终于见到了叶老,1、出示课件(叶老和肖复兴见面的图片)

2、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3、自读课文8---9自然段:找出叶老和肖复兴见面后的内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4、补充谈话内容:(课件出示)叶老亲切的说_______ 叶老认真的说__________ 叶老质朴的说__________ 叶老期待的说__________

5、这份资料记叙了他们的谈话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件出示)叶老对肖复兴说:“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6、叶老和肖复兴的谈话里,你体会到什么?

7、如果你是肖复兴,听着叶老这谆谆的教导,面对叶老这殷殷的期待,你想说什么?

四、再次体会爬山虎象征什么?

1、(课件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你能读出肖复兴内心的情感吗?

2、看来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认为生活中还可以通过那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生交流

3、总结写作方法————借景抒情

[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能图文并茂的理解课文,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对话的补白,将课文和原文描写对比,能更好的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五、感悟“非凡”

(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1、15岁那个夏天,对于作者来讲是一个怎样的夏天?

2、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课件出示肖复兴的资料),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

3、练习说话,感悟“非凡”(课件出示):

在肖复兴的的心中,他永远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五、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叶老的_____?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课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引读句子,不断感受:一年过去了——(引读)十年过去了——(引读)——二十年过去了——(引读)到1992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三十年过去了——(引读)。

3、反复“颂”读

(1)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设计理念:让学生的情感找到宣泄点,有层次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知识得到运用,情感得到内化。)六: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第3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叶老修改的原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叶老治学的一丝不苟。

2.归纳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习后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学习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部分,抓住句子及关键词,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突出重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师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学生齐读课题。读得真美啊!请给题目提一个问题。

师:问题提得多好呀!为什么说那片爬山虎是绿绿的?

师: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为什么呢?根据课前预习,带着这个问题回忆课文写了那两件事?

师:对极了!写了修改作文和他家做客两件事。

师:好的作文是作者精心修改出来的。本文第一件事写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

师:学习课文我们要对照自己看一看在修改作文中有哪些不足?我相信大家,学了叶老的修改作文,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你们今后的写作会“如鱼得水”的。

二、预设问题,合作学习

师:看到叶老先生帮助自己修改的作文,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大段,把那句话找出来。开始!已经有四个同学……哎呀,越来越多同学都找到了。你来说?说的好极了!就是这一句话 (出示句子)。

师:课文中的那一句话写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对极了! (出示句子) 就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师:找出这句话中表达作者心情的词,从这些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吆!“密密麻麻”和“到处”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让我们看到叶老修改作文的极其认真。

(板书:极其认真。)

师:作者的感受都来自叶老认真的修改作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话。 (出示句子) 看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三段话,合作交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 几何课本 的书皮去 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的“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三、重点深究,概括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交流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师:叶老把作文题目《一张画像》 改成《一幅画像》,你学到了什么?

师:说得好极了。写作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讲究准确。

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说。

师:你说的对极了,写作文要有规有矩,也就是句中说的“规范”。

师: (手指第二句话) 我们再齐读。

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师: (手指第三句话) 请全班男生读。

师:谁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写作要具体,写出具体的事实。

四、总结课文,提高升华

师:同学们,学习了叶老修改作文你有何收获呢?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老的作品为何家喻户晓?让人爱不释手?这些都来自叶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们在学习和写作时都要学习叶老做事 (手指板书) 极其认真的精神,用“准确、规范、具体”为要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质疑解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第4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叶老修改的原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叶老治学的一丝不苟。

2.归纳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习后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学习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部分,抓住句子及关键词,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突出重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学生齐读课题。读得真美啊!请给题目提一个问题。

师:问题提得多好呀!为什么说那片爬山虎是绿绿的?

师: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为什么呢?根据课前预习,带着这个问题回忆课文写了那两件事?

师:对极了!写了修改作文和他家做客两件事。

师:好的作文是作者精心修改出来的。本文第一件事写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

师:学习课文我们要对照自己看一看在修改作文中有哪些不足?我相信大家,学了叶老的修改作文,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你们今后的写作会“如鱼得水”的。

二、预设问题,合作学习

师:看到叶老先生帮助自己修改的作文,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大段,把那句话找出来。开始!已经有四个同学……哎呀,越来越多同学都找到了。你来说?说的好极了!就是这一句话(出示句子)。

师:课文中的那一句话写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对极了!(出示句子)就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师:找出这句话中表达作者心情的词,从这些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吆!“密密麻麻”和“到处”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让我们看到叶老修改作文的极其认真。

(板书:极其认真。)

师:作者的感受都来自叶老认真的修改作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话。(出示句子)看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三段话,合作交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的“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三、重点深究,概括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交流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师:叶老把作文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你学到了什么?

师:说得好极了。写作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讲究准确。

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说。

师:你说的对极了,写作文要有规有矩,也就是句中说的“规范”。

师:(手指第二句话)我们再齐读。

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师:(手指第三句话)请全班男生读。

师:谁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写作要具体,写出具体的事实。

四、总结课文,提高升华

师:同学们,学习了叶老修改作文你有何收获呢?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老的作品为何家喻户晓?让人爱不释手?这些都来自叶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们在学习和写作时都要学习叶老做事(手指板书)极其认真的精神,用“准确、规范、具体”为要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质疑解难

师: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预习课文第二部分,看看作者在叶老家中做客后有何感受?理解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1: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2: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3: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4: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 班上交流:

① 认真,一丝不苟;

②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四、小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 第6篇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35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从几个维度对该课进行分析:

纬度一:学生学习

赵金萍老师指出,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蔡春燕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可能学生初次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29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集体交流次数只有一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关注每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提高这些同学的自信心。

纵观整节课,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比较好,大部分同学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希望继续努力!

维度二:教师教学

张兴珍老师的总结写道: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从教学维度二,教师教学反馈况看,蔡老师在“是否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了评价?”这方面做得较好,整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价。如:“看到了修改后的作文后,肖复兴的感受怎样?”在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后,在读中领悟“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并及时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叶老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叶老深深的敬意。学生很好的读出之后,蔡老师没有草草评价了事,而是热情准确的进行评价,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带感情读,让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评价得当,准确,课文设计重点较突出,达到了教学任务。

张士强老师指出,这次我听取了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丰富的语文素养、清晰的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落实、精彩的学生发言,一点一滴,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印记中,回味无穷。

赵红霞谈到,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 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纬度三:课堂性质

郑春燕老师说:蔡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讨论,而且以讲授为主,讲授的过程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有效达成了目标。但把时间放给学生的太少,一节课大部分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只有一次讨论,而且是关于修改方法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另外,本课老师没有采用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练习题及时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关于“肖复兴”的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而且这样的课外资源容易获得,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肖复兴,进行课外拓展。

张文斌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即时评判。

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体上从学生认读词语和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认读词语和发言进行了评价。在认读词语时,蔡老师让学生分行读,用学过的方式识字,每每学生读和发言后,给予“很好、读得认真、洪亮”等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从中获得“加一加、猜谜语、换一换”的识字效果。理解词语中运用“掌握的不错”获得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蔡老师教学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时,在出示了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后,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用句子比较的形式,从中获得用词准确有气势的效果,体现了规范性,从叶老整篇的修改中学生学会了改、断、删、增的修改方法。拓展中不断运用“学的认真、读得不错“等语言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学到写作要具体事实和修改符号的运用,对叶老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叶老是个很用心的人。

总之,课堂不是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无尽的思考。相信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本堂语文课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重视了老师,却忽视了全体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再次,教师对本学段的课标认识欠清晰,在识字教学部分处理欠妥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独立掌握,不必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掌握,一笔带过即可。蔡老师的处理,要求过低,不太恰当。再有,课堂上基本是老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前行,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消化的空间,课堂上预设多,而生成基本没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第7篇

中港中心小学

胡蓉

一、导入质疑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上节课的生字词掌握的如何呢?我们拿出听写本检查一下,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根据汇报,板书:修改

做客)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据汇报,板书:人品

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读读。

3、激疑: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初读悟美

1、请大家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出声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交流: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那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指导朗读)

小结: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不是)

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是呀,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两则事例,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

平易真诚)

三、自读自悟,品读交流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个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把相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简短的写写体会。

2、汇报交流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句子。

(1)学生汇报3段,自由谈体会,老师引导,重点体会“愣住了”、“密密麻麻”、“到处”,引导学生读好。(2)学生汇报4段,抓住俩处修改谈体会。

老师引导:像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130页资料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修改过的原稿。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子汇报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谈感受。老师相机引导总结:长句段成短句,表达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更准确;删去重复啰唆的地方;改动了一些用词不准确的地方,使表达更确切;一些不准确的标点符号。

学生谈感受后总结:叶圣陶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作者和你们有相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过渡: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齐读5段评语部分。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4)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后,作者应邀去叶圣陶先生家做客,他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总结:是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里跳跃着的、闪烁着的正是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啊!

过渡:应邀做客这则事例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是一个平易真诚的人。

3、学生自由汇报,重点引导: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1)生自由谈体会后引导:融化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总结:叶圣陶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导,平凡之中透露出的不平凡,让我也心生崇敬,倍受鼓舞,谁来再读读这段话。

(2)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那个15岁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齐读)

(3)此时,作者又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谁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总结: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承载着作者那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齐读十段。

4、课文的结尾又一次写到了爬山虎,出示句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3)总结: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浓缩成一份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来深情的朗读课题。

四、拓展升华

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及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他那谦和慈祥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习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我想不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8篇

(1) 刚进里院,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显得虎虎有生气。

(3) 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走进叶老的院子里是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中午的阳光。在和叶老交谈一个下午后, 又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落日的余晖。你们想一想:作者这样写, 是不是有些重复?如果不是, 那又有什么意图?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下:

生:我觉得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叶老在作者的心中, 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永远那么绿。说明了他会永远牢记叶老的教导, 向叶老那样, 成为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人。

师:作者又为什么两次写到阳光呢?它和爬山虎的绿有什么关系呢?

生1: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 可以表达“我”对叶老的思念。 (学生说出了教参上的解读, 我很高兴。)

生2:我认为, 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我”看成叶老家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老就是落日的余晖。他用自己的晚年的余热去温暖关怀下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那么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第9篇

引言

同学们,本学期初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描写植物爬山虎特点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与爬山虎相关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讲的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和作者“我”之间的感人故事。作家叶圣陶和“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感人故事呢?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片段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本文讲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主要讲了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接下来,通过个别提问、学生补充,归纳出本课主要讲了叶圣陶和“我”发生的两件感人故事:一是叶圣陶帮助“我”修改作文;二是叶圣陶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设计意图:叶圣陶、肖复兴两位作家,学生都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作品,对他们进行了解。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和叶圣陶先生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做事仔细认真、对人平和温暖的人品,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在上课时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升华认识。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既有联系,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在理清思路中整体把握。各类文章,总是根据作者的思想来结构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领悟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

教学反思: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两件事,达到整体感知的教学目的。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时担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而此时,肖复兴还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在这种情况下,肖复兴的作文能得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的修改,是非常感人的事。特别是第二件事中,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平易近人的品质给小小的“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和叶圣陶先生的一次难忘经历;对读者而言,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通过学习课文,能感受叶老做事仔细认真、对人平和温暖的人品,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积累运用,夯实基础

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会认生字:荐    删    洽    昏     晖    楷    篇   帘   燥    握    厅     糊

2.检查词语:推荐    眼帘   愣住   增添    删掉   简短    燥热   跳跃   闪烁    融洽   蕴含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绿葱葱   堪称楷模  模模糊糊  莫名其妙   密密麻麻   春风拂面

3.辨一辨,再组词:

篇(      )洽(    )燥(    )噪(     )

遍(      )恰(    )澡(    )躁(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三维目标的达成往往十分困难,首先对所教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突破,既要进行思维和情感的训练和陶冶,又要扎实训练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走入语文课堂之前,一定要对教什么心中有数,把握住重点字、词、句、段,贯穿全篇,否则是浪费学生时间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教学反思: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篇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当前乃至永远的任务。当然,时代发展了,语文学科会赋予“双基”新的内涵。语文教师只有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三、品位细节,回归本真

学习第一件事:“修改作文”。

预设(一)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的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抓住“密密麻麻、到处”等词语;(2)看资料袋,体会叶老修改作文是那样细致。

预设(二)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1)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你体会到了什么?(2)如春风拂面地朗读这句话。

预设(三)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叶老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又自然。”endprint

(1)如果你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肖复兴读了这则评语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你读了又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整体把握更要于字字句句处读书。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与风格,总是围绕重点词、句布局谋篇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捕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品味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都要求学生读文时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几个词进入你的眼帘,抓住它,细细体味一番,不放过重点词句积累运用的机会。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正在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语言学习除了要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每篇优美的文章教师都精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去品味,这是在积累扩展语言,去品味感悟其情韵;这是培养语文素质,去实实在在地说话;这是学以致用、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扎扎实实地进行说与写的训练。

教学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叶老修改作文的事,总共有五段话,特别是第三、四、五段,具体说叶老先生怎么修改的。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句进行预设,通过关键词语,让学生仔细体会。这样写体现出叶老先生做事仔细,并通过修改作文反映出叶老做人方面“认真、平和、温暖”的高尚品质。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中叶老帮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师生总结出平时写好作文的方法:

(1)事例加感受的写法

(2)用词准确,语句规范

(3)事例要具体真实

(4)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设计意图:上一部分主要讲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从字、词的修改,到用语的准确、表达的规范。学生查阅资料袋就知道,叶老先生非常认真,进行了反复修改。尤其是简短的评语,如“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又自然”等词语,切中要害,又很有鼓励性,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这时候,让学生总结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水到渠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第10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掌握“推荐、删掉、燥热、融洽、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还记得图上的植物吗?【爬山虎】著名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就对自家庭院的爬山虎情有独钟,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让我们重新感受这美丽的爬山虎!(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本册第六课描写爬山虎的文字)

2这绿绿的爬山虎不仅让叶老着迷,也让另一位当代作家肖复兴先生终身难忘,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学习他写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写)(齐读课题)

3.就是这片爬山虎,给我们的肖复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他仍然说: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出示,指名读)到现在,漫长的29年过去了,肖复兴一直觉得„„(引读句子)

过渡:是啊,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了,作者总忘不了这片爬山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词正确,句子通顺,然后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1.学习生字新词,检查预习情况

客厅

黄昏

燥热

推荐

融洽

删掉

规范 春风拂面 映入眼帘

a.男女生对读 b、提醒写字注意点,范写“删”和“燥”

重点:删(字理识字)把若干竹简编穿在一起叫“册”。简册的内容有问题,需要用刀除掉,就有了“删”字。意思是:去掉多余或不恰当的字句。

要把删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写字一看结构,二看大小,三看重点笔画,四看笔顺)在生字边上写一个“删”

燥(形近字比较:燥——躁)2.自由读句子。

Δ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a.自由练习,同桌读,指名读

b..释义: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映入眼帘(某物进入视线之内)c.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二)理清文章脉络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肖复兴)

认真

平和

质朴(叶圣陶老爷爷)

(1)在文中圈出上面的两组词语,并读一读。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板书:叶圣陶

肖复兴】并在文中圈出他们的名字。

(2)文章围绕他们,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板书:修改作文(1-5)

邀请做客(6-10)】

(3)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做上分段记号。

2、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示叶圣陶先生资料)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默读课文,梳理概括(教师适时板书:修改作文、邀请作客)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5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在修改作文这件事上,带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想想“春风拂面”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请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

2.是呀,春风拂过我们的脸颊,是多么温暖,多么舒服。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叶老先生的批改)

(1)再次默读1—5自然段,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划一划相关句子,并在语句旁做些小批注,写出你的感悟。

(2)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不少同学有了学习成果,下面我们进行四人小组交流,分享我们的收获,让交流产生奇妙的思维火花,同时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

(3)小组汇报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交流a: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出示 修改稿)这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过的文稿片段。

① 看到这样的修改,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叶老修改得非常认真仔细)这段文字中的哪几个词准确地表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仔细?(“密密麻麻”“几页”“到处”),请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这句话。

②小结:这么多的修改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呀!因此作者一看到修改稿时——愣住了:你知道作者愣住的原因吗?

说的太好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交流b: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① “张”与“幅”的区别。说说你的理解。换一个量词,用字就准确了(板书:字 准确)。②句子比较: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叶老删改前后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板书:句 规范)小结:这样句子就更规范了。

3.你知道吗?作者当初的文章共有一千五百多字,叶老的修改就有一百多处,你能否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叶老先生对写作的态度【一丝不苟】 4.面对修改稿上反映出来的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作者从心底发出感叹(出示句子引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交流c:除了修改作文稿,叶老先生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在这句评语中,叶老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a.要写好作文,就得写——具体事实。

b.描写得亲切自然就得自己——深受感动。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板书:具体 感人)

(2)同学们,这则简短的评语,写的可都是“我”的优点,它为“我”今后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呢?快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最后一句话怎么说的?

(板书:树立信心)

(3)出示肖复兴的资料,默读资料,了解作者的发展。

现在作者已经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了,而且还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多么了不起呀!而在他少年时代,正是叶老先生点燃了他文学的梦想。当初的感受在肖复兴的成长过程中是难以忘怀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三).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出示文稿:我们再次看看叶老为作者修改的文章片段。

2.配乐引读: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总是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样的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时的叶老已经年近七十多岁了,老人仍不肯停笔,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四、回文感知,初步运用。

叶老先生为作者修改作文这件事情,让你在写作文、改作文方面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词准确、语句规范;事例要具体真实;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带给我们春风拂面般的温暖,还写作文、改作文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作业布置】

1.重读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感受叶老先生对文章一丝不苟的态度。

2.自己学习课文130页“资料袋”中《一幅画像》作文的改法,试着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1-5)认真、平和

字 准确

句 规范

文 具体感人

邀请做客(6-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第11篇

筠岗小学 郑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认真态度及作者的感受。

3、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题,齐读)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位作家写的哪篇课文?生: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

2、师:对,你说得很完整。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了他和叶老之间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件事?

二、教学生字新词

1、同学们读得很专心,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词语。

(1)指生读第一排。师:注意这几个生字都读前鼻音,再指生读。齐读。(2)再指读第二排。齐读。

(3)“堪称”什么意思?生:可以称得上。“楷模”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模范、榜样。)

(4)一起来写“昏”这个字,说笔顺,上面是姓氏的“氏”字,下面是“日”字,注意上大下写,能把字写得美观。

三、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作者回忆了他和叶老之间的哪两件事?

生:帮我修改作文(板书)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件事吗? 生:邀我做客(板书)

指板书,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件事。(指生说;齐说)。

四、让我们再走进课文,默读1-5段,想想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板块一: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

1、作者有什么感受?生:愣住了。师:这是一种惊讶。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吗?

2、作者还感受到了什么?生:改得很仔细,很认真,一丝不苟。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生:密密麻麻、到处。

3、能具体说说有哪些修改符号吗?生:红色的圈、钩、直线、曲线。(出示该篇文章,师板画说明:还有哪些修改符号,如删除、增加、调换等符号)师:肖复兴的这篇1500字的文章被修改了100多处。

4、所以作者看了就愣住了,作者惊呆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读读!(齐读)

板块二:“我”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生:题目„„师:一张是口头语,一幅是书面语。你感受到什么?生:用字的准确。(板书:改 准确)

2、生:长句断成短句。师:读起来朗朗上口。

3、生:“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师:感受到什么?(包去掉更干净规范了,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板书:规范。

4、师:叶老在百忙之中为我修改这篇文章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修改了一百多处,连标点符号都给我修改了。此时此刻,”我”又感受到了什么?指生回答。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5、齐读。你感受到什么?生:认真、平和。如春风拂面。师: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像春风一样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师:这是一种多么舒服和愉快的感觉啊!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读。师:叶老对我的帮助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课件相机出示这句话)

板块三:对叶老修改的文章,”我”还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生:一则简短的评语。

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评语中哪些写出了对“我”的肯定?生说。师:是的,这一肯定给我的写作——生:树立信心。(设计2)生:使我写作树立信心。师:为什么会使我树立信心?出示评语。

师:他不是作者的老师,却胜似作者的老师。让我们再次读读作者从心底发出的感受。出示“我虽然„„”。齐读。

五、总结

指板书,修改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叶老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和热情的鼓励,使我的写作树立了信心。邀我做客,我又感受到什么,学到什么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向叶老学到了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运用这种方法,我们来当当小医生,给短文治治病。出示练习题第4题:

我家的邻居小虎子很喜欢画画。每次我到他家,他总缠着我,要我学他画画。他拿起毛笔,挥笔作画,备好颜料,还真有小画家的姿势呀!一笔一画地画完一只小鹿,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哈哈,这哪儿像鹿,简直是一头驴。被我这一取笑,小虎子的脸刷得一下子红了,我本以为他会扔掉毛笔,跑到一边去。可是没想到小虎子又换了一张纸,重新作画。我赶忙凑过去,像老师一样指导他,看他那酷爱学习的样子,真像个小学生。

(总结: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要反复修改,注意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出示巩固练习的答案。

1、形近字组词。

篇()

洽()

燥()

遍()

恰()

躁()

2、写词语。

找出文中写肖复兴神态的词语:()()()找出文中写叶圣陶品质的词语:()()()

3、填诗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 )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⒊附: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

投影片c、d、e、f、g。

肖复兴的书<<日子的回忆>>,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的报纸<<文汇报.笔会>>。

模式运作图示:

第三轮自读,读懂,理解课文

第四轮自读,读出,拓展延伸

一、自读:(第三轮)

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投影片)

二、自读:(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附:板书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