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范文第1篇
报 告 管 理 制 度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重要性在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群众,在开展手足口病防治上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工作规范化。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市发生与流行,确保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报告必须依法进行。
二、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和首次发现者负责制,谁首次发现谁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向感染办报告。
三、诊治医师对报告卡填写必须认真、规范、全面,字迹清楚易认。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地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患儿家长姓名、联系电话、托幼机构名称等)。同时填写在传染病报告本上,并上报感染办。感染办上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并签字后报请是防疫部门进一步核实。
四、分片管理人员应每日收集、核实当天收到的报告卡。谢时兵负责门诊,张爱珍负责感染一区,赵运风负责二区。
五、医院感染办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当接到疫情报告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上直报。
六、专职管理人员应每日上网审核当日所报我院上报传染病疫情的直报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领导报告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范文第2篇
2011年8月21日10时12分,颍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人员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提示: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订正颍上县慎城镇詹家岗村詹家岗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卡号为06537。该情况立即逐级上报到卫生局应急办,卫生局应急办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往新集镇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患儿就诊名孟宇,男,2009年02月16日出生。现家庭住址慎城镇管仲社区智全街北门出租房。患儿一家5口人:祖父、祖母、父母及患者本人。
患儿父母及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商开有饭店、纹身店,近年来未外出打工。
患儿就读于颍上县南苑幼儿园。南苑幼儿园位于颍上县县政府大楼北侧,南苑小区院内。教师17人。学校有3辆校车负责接送学生,学校提供中餐,学校内部卫生条件良好。
二、发病就诊情况
1、2011年8月16日14时30患儿爷爷接到学校电话通知;学校午检时发现患儿体温37.8℃.让患儿爷爷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患儿爷爷带患儿到二新北路尤医师诊所就诊。尤测体温38℃,无咳嗽、咽痛、流涕等其他症状拟诊感冒,肌肉注射退热药1支后回家。
2、8月17日再次发热并出疱疹,14时45分以手足口疱疹伴发热半天收治入颍上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入院体温38℃,精神尚可、手足散在疱疹。给予退热、抗炎、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反复发热。并于8月18日出现饭后出现呕吐一次、易惊症状。
3、由于患儿持续高热且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重症早期症状,于10时将患儿专车转往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4、8月18日上午8时患儿收治入院,入院时体温39.2℃、手掌疱疹明显,偶发呕吐、易惊。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给以静脉滴注辅以口服治疗。
5、8月21日出现抽搐症状、精神差、嗜睡、下肢循环差,下午3时转入重症病房。
三、实验室检查
颍上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8月17日查WBC5.7*10/l(正常范围)、RBC1.84*1012/L(低于正常值),8月18日WBC11.09*109/l(高于正常范围)、RBC1.84*1012/L(接近正常值),血生化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明显升高。
四、诊断治疗
患儿开始就诊个体诊所,退热处理(肌肉注射氨基比林),8月17日就诊颍上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抗炎(静脉滴注射头孢替安)、抗病毒(静脉滴注阿糖腺苷)、退热(来比林肌肉注射、口服来比林散)、清热解毒(口服痰热清)治疗。病情加重于8月20日拟诊重症,转入重症病例,网络订正,目前9
患儿住在ICU病房接受治疗。病情明显缓解。
五、既往病史及相关信息
儿童足月妊娠,顺产无并发症,以母乳喂养为主。无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免疫接种按程序接种。
患儿发病前1周未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及类似病人,发病一直在学校-家庭2点一线活动,未因其他疾病就诊过任何医疗机构
六、疫情控制措施
南苑幼儿园
1.要立即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对学校的消毒、随访管理等工作,并建立教师对学生包干责任制,其责任人负责片区内学生的随访、记录、报告等工作。
2.学校应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制度。一旦发现口腔部位有散在性疱疹,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者,立即向新集镇卫生院报告,及早转诊到上级医院,并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所有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病例,均要在县级以上就诊后接受规范治疗,至其病后10天且症状完全消失,方可解除隔离上学。对卢志所在的小二班全体学生要从4日开始实施医学观察,班主任负责医学观察工作,每天将观察的情况上报新集镇卫生院,观察期限到6月10日。
4.注意个人防护、开展适宜消毒。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5.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6.定期用1:200的“84”消毒液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7.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8.积极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疾控中心发放的宣传材料,要求各班级教师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到每个学生,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消除学生恐慌心理。
二、慎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职责
1.要立即召开医生的会议,医生应加强对放假返家居家隔离学生的工作监管,并要求严加关注重症病例的发生,保持电话畅通。
2.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及时将手足口病患儿转诊到颍上县人民医院,同时加强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对患儿严格按卫生部办《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进行诊断和处置,并及时报告疫情。
3.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
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诊疗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 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信息的搜集,对学校、幼儿园每日汇总报告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并将信息通报相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由乡村医生按要求进行相应处置。
三、管仲社区服务站职责
1、指导患儿家庭的终末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的要求做好病家消毒工作。
2、医学观察与患儿接触的邻居儿童从接触最后日期(8月16日)算起医学观察7天将观察情况上报慎城镇社区服务中心防保科。
3、开展健康教育县疾控中心发放的宣传单要张贴到患儿所在自然庄的每户并对他们进行认真讲解,提高周围群众手足病防治知识,做到早发现、早就诊(到正规医疗机构),降低重症病例发生的几率。
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范文第3篇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的黄石市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黄石市统计部门。
1.2 病例定义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1.3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要求,使用《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检测方法
随机采集重症病例咽、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检测。 1.5 统计方法
个案调查资料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2-01-01/12-31,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8 948例,其中重症病例96例,死亡6例,全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43.97/10万,重症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0.07%。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96例重症病例中,男性发病64例,女性发病32例,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岁。年龄﹤1岁18例,占18.75%;1~3岁70例,占72.92%;4~6岁7例,占7.29%;﹥6岁1例,1.0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93.75%(90/96),其中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55/96),死亡4例;其余依次为6月19.79%(19/96),死亡1例;5月16.67%(16/96),死亡1例;7月5.21%(5/96);8月1.04%(1/96)。其他月份无重症病例报告。 2.2.3 地区分布
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大冶市,共发病55例,占57.29%,其中死亡3例;其次为阳新县发病37例,占38.54%,其中死亡3例;西塞山区发病2例,占2.08%;黄石港区发病1例,占1.04%;铁山区发病1例,占1.04%。
2.2.4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居多,共发病78例,占81.25%,其中死亡5例;幼托儿童16例,占16.67%,其中死亡1例;学生2例,占2.08%。
2.3 临床表现
在9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中,有90例出现发热(93.75%),温度大部分在38℃以上。92例有皮疹(95.83%),其中发疹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的有91例(94.79%),臀部或伴臀部皮疹62例(64.58%),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型疱疹75例(78.13%),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9例(51.04%),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3例(34.38%),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62例(64.58%),有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症状24例(25%)。 2.4 死亡特点
死亡病例6例,占重症病例的6.25%,死亡率为0.07%,分别为4男2女,均在3岁以内。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 d,平均4.3 d。死亡原因主要是并脑干及脑炎引发神经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5 病原学检测
随机对5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RT-PCR核酸检测,其中EV71有46例,占检测数的86.79%,但6例死亡病例中有5例病例检测为EV71。 3 讨论
国家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重症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后,该病是黄石市高发传染病之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大幅上升,全年发病高于前四年发病的总数,特别是重症病例大幅增长,造成死亡人数是前4年死亡总数的3倍〔3〕。因此该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控制病例的聚集暴发,必须抓好重症病例监测报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发病呈现散发状态。季节性强,93.75%的重症病例和全部死亡病例都集中在
4、
5、6月份发病,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与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病高峰基本一致。重症病例及全部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孩喜好运动,相互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大有关,但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症发病率不断降低〔4〕。发病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幼托儿童,可能与散居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差,且活动多较难管理有关。提示春、夏季是防控救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时期,对农村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年龄组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和抢救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重症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体温大部分在38.0℃以上,一般均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典型皮疹,提示临床应注意监测体温,仔细观察患儿手、足、口腔及臀部,以免漏诊。重症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惊厥等,其次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方面表现,因此在治疗重症病例时应做好对症治疗,积极监护病情进展,及早干预防止发生危重症。而6例死亡病例均在发病后第3~5 d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系统衰竭,提示应在患儿发病后第3~5 d警惕并发症的出现,临床诊断及救治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高,而在死亡病例中有5例检测为EV71阳性,这与李苑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肠道病毒EV71感染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出现,是造成当前本市病例发病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EV71具有嗜神经性,病毒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7〕。
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21例、女17例, 年龄6个月~8岁, 其中1~4岁30例。患儿来自城市4例、农村34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38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诊断标准[1]”。
1.3 研究方法
入选38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病历资料, 对其发病时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症状与体征
38例手、足、口腔均出现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疱疹, 精神差、惊厥31例、心率明显增快32例、持续高热24例、呼吸明显增快15例、呕吐5例、血压升高27例, 末梢循环不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3秒22例、胸腔积液1例。重症病症 (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 头疼、呕吐, 肢体抖动, 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 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出现时间为手足口病病程的第1~8天, 平均第4天。
2.2 实验室检查
38例中,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9例, CRP增高4例, CK-MB轻度增高5例, 血糖明显升高13例,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32例, 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12例, 15例行脑电图检查, 结果均正常。33例检查脑脊液, 其中22例白细胞计数增高, 单核细胞占优势18例。均行病毒检测, 其中检测出EV71型37例, CA161例。
2.3 治疗
患儿入院后给与重症监护, 特别是在病程2~5d, 严密观察, 细心护理,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运用积极、主动的综合治疗措施, 挽救患儿生命, 其方法如下。
(1) 物理降温:头部冷敷, 温水擦浴, 酒精擦浴。 (2) 38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 总量为2g/kg, 分2~3天给予。 (3) 预防颅内高压, 限制液体摄入量不超过60~80mL/ (kg.d) , 给以甘露醇0.5~1.0g/ (kg次) , 20~30min泵人, 每4~6h一次, 严重时即用速尿针1mg/ (kg次) 静脉推注。 (4) 心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者:予米力农0.25~0.75μg/ (kg.min) , 此量1/10加生理盐水10ml静注, 余9/10加适量盐水泵人, 多巴胺2~20μg/ (kg.min) , 山莨菪碱0.3~0.5mg/kg, 每15~20分钟1次。 (5) 循环不良时即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0mL/kg) 扩充血容量, 或右旋糖酐40静脉滴注5~10mL/kg, 严密观察出入液体量, 在补充液体的同时予脱水处理。 (6) 危重者:予甲泼尼龙10~30mg/ (kgd) 冲击2~3d, 继而3~5mg/ (kgd) , 共2~7d。 (7)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必要时予机械通气。加强呼吸道管理, 调节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根据病情变化, 必要时进行适当镇静, 积极给予综合治疗。恢复期加强支持治疗, 补充能量及各种营养物质, 促患儿早日康复, 缩短住院日。
2.4 转归
38例中, 治愈37例, 均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平均住院时间为10.5d, 本组死亡1例, 病毒检测为EV71型感染, 死于神经源性肺水肿, 呼吸循环衰竭。
3 结语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夏秋季节是流行高峰, 本病有自限性, 一般预后良好, 在临床上以CA16和EV71感染较常见。EV71是肠道病毒的一个血清型, 属小RNA病毒科, 其感染较为凶险, 可引起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近年来, EV71在亚太地区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部分地区有局部流行的报导[2]。本组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多数为EV71感染, 其中包括1例死亡病例, 患儿年龄阶段1~4岁; (2) 早期危重表现主要为末梢循环不良,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3s, 手足甚至小腿冰凉, 严重时达膝关节, 伴全身冒冷汗, 血压升高; (3) 短时间内可出现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X线胸片渗出性病灶明显加重; (4) 半数以上脑脊液白细胞增高,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显示神经系统受累比例较高, EV71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 多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 1岁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 临床、病毒学和病理结果显示, 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 是危重EV71首先感染的区域。发病的第2~5天, EV71可通过血液或直接通过脑神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此时常易发生心、肺衰竭和肺水肿[3]。
预防手足口病是工作的关键, 相关医疗卫生部门, 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疫情检测工作, 特别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 医务人员要强化自身素质, 熟悉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 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目前治疗手足口病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地控制炎症, 对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曾在我国台湾 (1998年) 和澳大利亚 (2000年) 的EV71流行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重型手足口病的患儿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外, 我们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 (2~3d) , 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37例获得痊愈。此外, 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还应重视动脉血气的监测, 及早发现肺水肿。肺水肿主要表现为肺弥散功能障碍, 患儿PaO2下降, PaCO2下降, 呼吸频率增快 (大于该年龄段正常值的50%) , PaO2/FiO2<300mmHg。如出现上述情况, 应及早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总之, 对于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早发现危重病例, 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以降低病死率, 改善患儿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手足口病重症的认识水平, 提高治愈率, 缩短住院时间。方法 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给予抗炎、抗病毒、脱水及对症治疗。结果 本组38例患儿中, 1~4岁30例, 农村多于城镇, 重症患儿易并发肺炎、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呼吸衰竭、微循环障碍等。结论 人选病例中, 37例治愈, 1例死亡 (病毒检测为EV71型感染患儿)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患儿, 及早发现, 积极治疗, 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型,临床表现,治疗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颁发“《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2010年版》”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2] 张敬华.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5) :12, 14.
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
诊断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患儿粪便和咽拭子标本由我院内科重症监护室提供, 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及诊断由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3 调查方法
我院医务人员发现手足病病例后, 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要求填写报告卡, 由疫情管理人员录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1.4 资料分析
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将手足口病个案报告卡导出, 生成Excel文档, 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2010年12个月份均有病例报告, 主要分布在3~8月份, 6个月共报告337例, 占72.3%。疫情从3月上旬开始迅速上升, 4~8月份达最高峰, 从8月份始缓慢下降, 在11月份又出现了1个小高峰。
2.2 地区分布
全省均有发病, 郑州市各县 (市) 区病例数最高, 占71.4%, 其中金水区占10.5%, 本省其它地市占28.3%。
2.3 人群分布
男性295例, 女性171例, 男女比1.73:1。年龄最小为46d, 最大为13岁, 3岁以下儿童病例发病447例, 占95.9%, 其中l~2岁年龄组为229例, 占49.1%。以散居儿童为主, 共发病398例, 占85.4%;其次为幼托儿童, 共发病66例, 占14.2%。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2010年共检测重症患儿466例, 病毒分离阳性373例, 占80.0%, 其中PE和EV71交叉阳性309例, 占66.3%;阴性93例, 占20.0%。4~8月份病毒阳性252例, 占67.6%, 不同时间病原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2, P=0.000) , 从3月上旬开始迅速上升, 4~8月份达最高峰, 8月份开始缓慢下降, 11月份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329例, 占97.6%。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Cox Al6) , 1959年英国、美国正式命名为手足口病, 1974年分离出EV71病毒, 20世纪70年代亚太地区发生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后, 中国各地陆续报道该病[1]。2008年5月2日, 中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以EV71型和Cox Al6型为主, 交替流行出现,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重症手足口病与EV71型病原体相关, 但实际上并非都是单一病原体所致。本次调查的病例中, 区域间、不同年龄段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但PE型和EV71型病原体交叉阳性率为82.8%, 由此可见, 混合性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重要特征, 如果单论EV71型感染率, 这与2008年我国报告的EV71占81.59%[2]、河南开封占84.9%[3]基本相符。
国内外许多调查表明, 手足口病无论轻症、重症或危重症, 大都男多于女, 本次调查男女比为1.73∶1, 这种因人种、性别差异而发病率不同的原因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从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年龄构成情况看, 我国台湾地区[4]1998年至2005年间重症病例以4岁及以下儿童最多占93%, 其中2岁重症病例占75%。我们这次调查以3岁以下儿童病例为主, 占95.9%, 其中1~2岁组幼儿占50.0%。原因可能如下:英文文献中“Infant”是泛指2岁以下的小儿, 这个时期营养要求高而消化功能未臻完善, 先天性被动免疫已消失, 而后天获得的免疫又未建立, 另外1岁后小儿开始学习行走, 与外界接触的范围扩大, 故易得感染性疾病。这也解释了手足口病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原因之一积累出新的易感人群有关。
3~8月份是郑州地区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 同许多文献报道夏季是手足口病流行时间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 每年3~8月份需高度重视3岁以下儿童, 采取有效措施, 如进行科学防病知识教育、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个人卫生, 定期消毒玩具、餐具, 居室内每天要开窗通风;合理调节好孩子的活动、营养、睡眠, 提高其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一旦发现有不适或可疑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有调查显示, 手足口病患儿EV71感染比Cox A16感染更有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症状[5~6], 其机理是病毒感染了人的脑干部位, 导致了其特异性中枢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导致患儿发生肺水肿、肺出血这些呼吸系统症状, 这些神经源性症状机理已经通过尸检和影像学检查得到证实。本次调查资料与此结论相符, 神经系统合并症重症手足口病人占97.6%, 呼吸系统症状占少部分。至于手足口病病毒为什么主要侵犯损害神经系统, 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多是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病例, 基本可以代表郑州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数量等情况。其流行季节高峰为3~8月份, 人群主要以3岁以下儿童为主, 尤其是1~2岁组幼儿, 男童多于女童, 因此每年3~8月份1~2岁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防治重点;其主要病原体是EV71型, 且多与PE型病原体交叉性感染, 主要合并症是神经系统症状, 防治既要针对EV71型病原体, 又要兼顾PE型病原体, 同时加强对神经系统症状合并症的处理, 注重其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郑州市的病原学及流行情况, 掌握其流行规律, 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3~8月份为重症手足口病高峰期,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男女比为1.73∶1, 3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5.9%, 其中l~2岁组发病数最多, 占总病例的49.1%;病毒分离阳性率以PE和EV71交叉阳性最多, 占66.3%, 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329例, 占97.6%, 其中l~2岁组患儿阳性病例数最高, 占50.0%。结论 3~8月份是郑州市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 以3岁以下尤其是l岁~2岁组幼儿为重要人群, PE型和EV71型病原体混合性感染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其合并症主要见于神经系统。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EV71病毒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 朱启镕, 李秀珠, 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648~651.
[2] 杨维中.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疫情概况和防制策略[M].手足口病国际研讨会:北京.2009:1.
[3] 李玉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528例临床特点与救治[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37 (15) :48~50.
[4] Chen KT, Chang HL, Wang ST, et a1.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hand-foot[J].mouth diSCaSe and herpangina caused by enterovirus7lin Taiwan, 1998~2005.Pediatrics, 2007, 120 (2) :244~252.
[5] Chong CY, Chart KP, shah VA, et a1.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a compraison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J].Acta Pediatr, 2003, 92:1163~1169.
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范文第6篇
手足口病(EV71病毒)防控方案
我院(中心)根据上级卫生部门要求,结合当前手足口病发病蔓延情况,为了能够科学、规范、有序的开展手足口病(EV71病毒)的防控工作,全面执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保障我院(中心)周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迎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预案》等法律条款,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及原则
1、目标: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加强本院对手足口病防治相关科室(社区)的组织协调,完善监测信息报告,强化预警预测,提高应急质量,控制手足口病(EV71病毒)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快速反应,高效处臵。
二、组织领导
成立迎泽区中医医院(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负责本院(中心)手足口病防控的组织、指挥、协调和预防控制、医疗转诊及信息管理上报等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疫控、诊疗、物储、卫生5个工作组,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分工和职责,落实手足口病各项防控举措,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接转诊工作。
1、 院(中心)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及职责: 组长:闫登魁
副组长:鹿文庆、魏宏玲
成员:李军、温景梅、陈喜平、韩凤、庞燕、赵莉、马秀革、常巧环 组长职责:领导并全面负责实施本院(中心)的手足口病的防控、接转诊等工作。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领导并全面负责手足口病的防控、接转诊等工作的具体落实。
成员职责: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负责承担手足口病的各项防控、接转诊等具体工作的落实。
2、防控办公室及职责 组长:庞燕
成员:秦芝玲、孟蕴瑜
职责:组织制定实施防控方案,及时掌控、汇总手足口病疫情信息,随时向防控领导组汇报;管理相关疫情信息,审查宣传内容,协调各工作组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处理防控领导组日常事务,完成领导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3、 疫控组及职责 组长:魏宏玲
成员:防保科全体人员及社管科人员
职责:开展手足口病的日常监测,收集疫病资料,准确填报疫情;协助上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负责院(中心)内的院感工作和相关部门的消毒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其他专业组开展防控工作。
4、 诊疗组及职责 组长:鹿文庆
成员:全院(中心)临床医护人员
职责:开展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业务技术及职业道德培训;落实首诊医生负责制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报告院(中心)疫控组或当地疫控机构;负责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转诊;协助疫控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5、 物质备储组及职责 组长:李军
成员:药械科及后勤供应人员
职责:落实应急防控物资备储如:药品、诊疗用品、消毒品及隔离防护用品、卫生清洁用品等。
6、 卫生清洁组及职责 组长:温景梅
成员:后勤及卫生清洁人员
职责:负责清洁并保持院(中心)内环境卫生、加强医用垃圾、污水排放管理,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杀灭蚊蝇及保持厕所清洁。
三、技术措施
1、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和值班制度
全院(中心)医卫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防保科为网络上报部门,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要按照规定程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疫情,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各科室加强值班,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禁值班人员脱岗和非专业人员顶替专业人员值班,确保疫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控疫指令的及时传达。
2、提高病例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全院(中心)各临床、防控科室(站)要认真按照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对就诊病人认真细致的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要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隔离室,重视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治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同时要按照进一步完成诊疗记录,健全门诊日志登记项目,对出入院病人必须详细登记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便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3、严格管理传染源,实行隔离治疗
按照“分散就诊,集中收治”的原则,市卫生局指定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为手足口病人定点收治医院。要求全院接诊医师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对诊断的手足口病人和疑似病人要严格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和太原市卫生局《关于切实做好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实施隔离治疗,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隔离并及时联系急救中心,转诊至定点医院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并做好相关交接手续,防止传染源流失。同时要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传染。
4、加强卫生清洁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院(中心)要做好诊疗环境的卫生清洁,加强医用垃圾、污水排放管理。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灭杀蚊蝇和保持厕所清洁。特别是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对于患者的诊治滞留场所及其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按照配比进行彻底消毒,做到达标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5、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组织本院(中心)医卫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医卫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隔离、消毒等防治知识,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6、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防病知识水平
加大院(中心)所辖社区居民对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宣传力度,派医卫人员下社区利用板报,散发宣传资料,设立义诊咨询等措施,积极在社区居民中重点宣传介绍肠道传染病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安排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习惯。
四、工作要求
1、要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治大局出发,要求全院(中心)人员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分工,做到责任到人。
2、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要求接诊医生督导就诊患者完善就诊程序,如一般检查、放射、检验等,并认真分析判断,做好诊断及鉴别诊断。
3、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患者,应立即隔离,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转诊至市传染病院,并做好交接手续。
4、做好相关药品、消毒药械,诊疗及防护用品的备储工作。
5、院(中心)内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医用垃圾、污水排放等相关防控措施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6、要做好就诊患者及周边居民对于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教、解释工作。
7、要求全院(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服从指挥调度、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禁玩忽职守、推委扯皮,由此造成手足口病传播流行,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依律重处。
迎泽区中医医院
迎泽区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