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机制范文(精选12篇)
内在机制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用人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不再是仅凭一张文凭, 而是要看应聘者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但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受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影响, 往往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专业理论体系的架构, 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不够深入。大学生们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走入大学课堂, 这种基础教育难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束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致使受教育者在中学阶段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造成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优秀, 到了大学以后一味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能力的培养, 重视自己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重视继承而忽略创新。总之,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一现实, 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学要遵循“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 突出强调了高校要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 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几年来, 我们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 先后开展了写作技能训练活动,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实践机会。通过有效地写作实践活动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各展所长, 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潜能, 提高他们的写作和各种实践能力。
依据行为的发生学原理, 任何行为包括写作行为在内, 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境作用条件。行为的生物学机能就在于主体对情境的适应。没有情境的作用, 不可能产生主体对情境的适应行为。写作行为的发生离不开一定社会情境的影响。写作行为作为学生的社会行为, 其产生情境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情感活动情境。写作行为本身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说, 是对这种情感活动情境的适应性反应。这就是写作内在机制的作用原理。而现在的大学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是写作训练模式化, 忽视学生写作内在机制的调动和发挥, 脱离学生的自我需要, 违背脱离了大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他们真正想要说出来并希望得到别人理解与尊重的意愿在写作中却不能表达出来, 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也是为了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到一个高分, 他们只好按照命题的要求编造出迎合批卷要求的假故事, 抒发一些能体现作者思想高尚的假感想。因此需要改变过去单一刻板的写作训练形式, 遵循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和写作原理, 激活学生写作的内在机制。为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进行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解放思想禁锢, 寻找自由写作空间
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 而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命题的单一形式, 让学生尝试自己命题或就地取材写短小的随笔。写作由老师命题, 学生被动适应, 就会使得写作训练的收效不明显, 而学生自己命题则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最有感触的题材随意生发, 久而久之便会熟练自如, 进而思路开阔、言之有物。这种“开放性”的原则, 可以表现在主题的开放性、文体的开放性和表达方式的开放性等方面。过去教师指导写作时往往担心学生把握不好命题的要求导致偏题离题, 常常作过多地限制, 划框框、定调子, 惟恐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自己命题的训练就绕过了这些问题, 因为学生自主选择的题材往往是他们经过考虑的, 来自真实体验。著名学者童庆炳认为:“在体验的世界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 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1]这种意蕴和情调正是通过切实的感受得来的, 常常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 让文章亲切感人。这种自主训练解除了传统写作中陈规陋习的制约,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摆脱思想的束缚, 能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展现出创新的精神与思维品质。这样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自己的表达障碍, 这种障碍常常是由于平时练习不够和思维定势的局限造成的, 而集中练习又往往会占用很多的学习时间。所以针对这种情况, 通过充分利用平时的零散时间, 进行一些精致短小的训练, 既不占用学习时间又能收到训练效果, 还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时间管理能力, 可谓举一事而三物成。
二、寻找情感契合, 创造表现自我情境
学生写作不同于做数学物理等理科习题, 它需要学生投入真实的情感体验。写作是人的精神的实践活动, 如果这种实践变成某种腔调的机械重复, 那么实践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便无从谈起, 这样产生的写作也只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异化写作。开阔写作空间正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对真正关心的、经过一定程度思考而产生的真实想法写出来, 以避免这种异化。可是学生所感所思的事物有限, 而写作要面临的题材常常林林总总,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寻找情感契合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心灵契合的根据是桑代克的“联结说”, [2]即通过一定的情境唤起相应的反应, 所以寻找心灵契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写作练习中, 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自己的情感世界, 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素材, 并努力寻求一个与自己情感体验相通的最佳契合点, 以激起自己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陈佑清认为:“人进入某一种实践情境, 或接触虚拟情境, 甚至在头脑中想象情景, 都能激起人的体验。”[3]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写作对象和内容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使写作练习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针对学生写作程式化现象, 要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 主张真实、真诚、真切地关注、感受、体验生活, 以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在写作中使用属于学生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 叙述学生自我经历的故事, 抒写学生自我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和个性的真实表白, 也只有这种来自心灵的声音才会真切地感染人、打动人。但要注意, 自主训练只有在将自身的表达能力提高到一定层次时才能更好地找到情感契合点, 没有这个基础, 就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三、训练自由联想, 创设想象的广阔天地
在写作训练中, 教师常常也强调内容的真实, 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 但是学生也要重视对素材进行合理的虚构和想象。写作创作实践同样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活动, 它作为文学创作的初级阶段, 也同样需要集中性和典型性。照搬生活、描写生活常态不是写作的目的, 为使写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使文章亲切感人, 就必须发挥想象和自由联想。想象是对大脑储存的表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写作的构思阶段, 所写的人物、事物的形象以表象的形式活跃在作者的头脑中, 这些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而表象的进一步扩展与重新组合创造出富有鲜明独特个性的形象, 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和想象能力, 因为离开了丰富的想象, 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能力的训练,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运用词语联想和扩展的方法写作片段。
自己可以通过一个词语展开自由的想象, 扩写成一个句子, 然后再根据这个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2. 利用音乐陶冶情操, 激发想象。
练习写作之前可以先观赏一幅图画或听一段音乐, 引导自己进行欣赏, 然后描绘绘画、音乐所表达的情景。
3. 借用修辞手法训练培养想象力。
经常进行拟人、比喻造句的训练可以大量激活记忆表象, 进而积极寻求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喻体, 这些都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
4. 学习设置或利用“想象空白”, 运
用“非顶点”方法, 激发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4]这就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在训练学生写作的实践过程中, 最重要的收获是看到大学生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学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扩大了文学知识的积累。教师应当从调整写作内在机制入手, 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精神空间, 让他们尝试大胆地抒写自我、施展个性, 在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中, 张开想象的翅膀, 飞向自主写作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54.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2) .
论创新思维的内在机制 第2篇
论创新思维的内在机制
创新思维的机制是创新思维本质的`实现形式.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超越.为实现这一本质,创新思维的机制可分为三个层面:把创新思维作为思维过程来看,它是问题、酝酿、豁朗、验证的统一;把创新思维作为思维形式来看,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把创新思维作为现实的解决问题活动来看,它是试错与选择的统一.
作 者:张义生 Zhang Yisheng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1刊 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PARTY INSTITUTE OF CPC AND NAN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3“”(6)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新 思维 机制
内在机制 第3篇
一、教师不能适应现行的教学和评价,对因材施教把握不够到位
现行的数学教学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更高,同时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加之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必然会超成学生难以适应新教材的体系,难以掌握新教材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它为教师切切实实做到因材施教从教学理念上提供保障,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不同的数学知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必然会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掌握自己喜欢的数学知识,选择能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学习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治疗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厌学情绪。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地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治疗”厌学情绪。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讲练”搭配不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课堂活动量太小,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注入式”,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等,有力地阻碍学生思维地发展,让学生成为装知的容器,这样学生由于“吃”得太多,又没有适量的“课堂运动”,必定会产生厌烦情绪。此外由于数学教学讲究的是方法的引导,上面的方法还没有得到及时地巩固和消化,又要掌握另外一种解题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引起解题方法乱套事件,结果什么方法都没有掌握。
而现代教学提倡师生互动。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前进,螺旋上升,共同进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教师应从教学观念地转变入手,切实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加大学生“课堂运动”量,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从而达到“治疗”厌学情绪的目的。
三、作业盲目性强,负担过重,学生难以承受
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消化知识,培养技能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师得到及时反馈的重要措施,但作业的分量,难易度要适中,掌握不好会出现相反结果。目前初中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师的题海战术,已使学生难以承受,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购买大量重复的学习资料,压着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为了应付交差,只得草草完成,这种“营养过剩”的做法极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客观地讲,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布置作业、设计练习时,要抓注要点和关键,适度适量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还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想学、爱学,学有兴趣、学有收获。”此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还是新课程标准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或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数学难学为数学易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情绪。
五、只顾眼前,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千练万练,为了做好一张考卷”。现行教学中由于受这种理念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存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学生以后发展的问题,这实际上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新课程标准在矫正这种偏面教学观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要以学生今后的发展为重点,这必将引起教师教学观和学生评价观的大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处理好学生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特别是探究问题的方法,不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要把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好新旧课堂的联系,努力向培养学生“两创”精神发展,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达到消除厌学情绪的目的。
党刊内在机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 第4篇
一、党刊的政党性和规约性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相比其它方面的新闻报道, 党刊的新闻报道所担负的责任更加的重大, 能引导公众的思想的导向。因此在报道的过程中, 更加的复杂, 要求更加的严格。在进行关于党刊内容的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全面的加强对党的先进性的学习和探索, 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对党刊内容有较强的预见性, 能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能考虑周全, 进行党的思想的宣传和报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切实的遵循正当性原则和规约性原则。全面的加强党刊的学习, 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准确的报道实时的党的政策和思想, 能切实的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 能全面的推动社会的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人认为, 在党刊的内在性因素的约束之下, 会使得新闻报道缺乏真实性, 只会歌功颂德的对政党进行夸赞, 没有益处。这种观念完全是片面性的。新闻报道根据党刊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不同的新闻报道, 能切实的引导社会的潮流符合党刊要求的新的指导的大方针, 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新闻报道在我国的传媒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党刊的新闻报道却是十分艰难的环节, 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核心, 而党政的报道又是新闻新闻报道的核心, 因此, 党政党刊内在机制的政党性和规约性, 对新闻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全面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刊的内在机制对新闻报道影响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使得党的指导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而党刊的内在机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变化。党刊是非常重要且正规的媒介, 是党和政府赋予重大使命的一个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在时代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新媒体在不断的衍生, 而传统的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 因此, 要想切实的使得党刊的新闻报道能符合时代的潮流, 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就要保证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全面的贯彻落实党的最新思想和精神, 能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 大力宣传时代要求的思想舆论, 能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在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新闻报道都要严格的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要不断的加强对媒体中的意识形态动向的掌握, 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 党刊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在时代发展的新时期, 新媒体在不断的发展, 传统的主流的受众在不断的流失, 新媒体的阅读量在不断的增加, 而党刊这样的主流媒体的阅读量在不断的减少, 使得,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两个舆论的领地, 一个是以党刊等主流的媒介为主的能代表中国前进方向的, 正面的宣传方针, 一个是以新媒体为依托而存在的民间舆论。因此, 在新时期, 在受到民间舆论的影响, 党刊的内在机制对新闻报道也起到了严重的影响, 与以往的影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三、防止党刊的内在机制对新闻报道的副作用
党刊的内在机制越是发挥的不好, 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副作用, 如党刊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全面的维护中国共产党, 能切实的对党的一直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全面的宣传, 但是在这基础上对一部分新闻报道的管理非常的严格, 因此, 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新闻报道同化的现象出现, 使得辛烷报道大同效益, 使得党刊失去意义, 影响了社会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在内在机制的发挥不好的情况影响下, 会使得党刊失去交流和指导的作用, 不能更好的指引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 要想切实的保证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既要切实的加强控制, 防止党刊的内部机制对新闻报道的副作用, 又要不断的加强党刊的新闻报道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能切实的推动战略的升级, 坚定不移的走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能不断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能真正的满足改革发展凝聚力的需要, 能真正的抑制副作用的影响, 能在党的思想方面统一多元化的思想, 能使公众的思想统一, 使得公众的意识能够走正确的方向, 能够不断的对社会的舆论导向进行指引, 能真正的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主流媒体引导主流舆论, 主流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因此, 必须全面的加强对党刊新闻报道的引导, 保障传达的思想代表着社会的发展的趋势, 能主动的解答一些问题和质疑, 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积极向上的主流的思想意见, 不断的增强党刊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加强党刊内在机制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党刊作为主流媒体中最为重要宣传正面积极向上的精神的媒体, 其政治性以及规约性使得其所进行宣传的内容具有中一定的限定, 加强党刊内在机制管理有助于促进党刊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在针对新闻媒体的相关工作内容上, 充分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以及建立健全新闻媒体内在机制考核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加强采编人员培训
从整体上充分认识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的紧迫程度, 始终将推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为党刊内在机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 在能使得党刊保持巩固党对舆论阵地的主导性。近些年, 国家相关部委对新闻战线培训工作表示出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尤其是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明确的指导, 提出“三项学习教育”的内容。
培训主要加强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识水平, 以及工作人员本身的政治水平, 大局观念等等。从意识形态上充分了解新闻工作者的情况,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 培训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及思想觉悟与水平。并针对新情况, 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具体从表现上看, 主要有几种表现:
首先,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更具有深度的调整和变革,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有机融合使得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
其次, 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为新闻采编人员工作都提供了十分充分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 新兴的信息网络技术等媒体的充分发展, 也使得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最后,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新闻工作的队伍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影响的情况也逐渐加深。掌握了上述这些情况, 再进行相关培训想必能使工作情况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 就是从工作的实际效果上看, 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工作应当有效的结合目前新闻传播工作中的新形势, 将培训工作寓于新的发展环境之中。还应当善于通过对多种形式的新闻实践案例的运用, 以有力的方式生动活泼的实现培训。
(二)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加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是实现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党刊作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的重要途径, 其对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有着鲜明的界限, 从思想道德内容上对违背社会和谐的内容予以拒绝。同时, 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有助于党刊内在机制的良好运行。更加对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知道性作用, 是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内容与重要路径。党刊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重要动力, 同时,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 因此, 人格的形成将能使党刊具有内在质地。
(三) 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党刊内在机制考核内容, 对进一步促进新闻报道的发展具有十分钟要的意义, 是确立党刊内在机制的关键所在。从具体内容上看主要是针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情况,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举措。
首先, 应当建立考核组织框架以及相应的职能设计。
其次, 对考核流程进行设定。
再次, 确立目标管理内容。主要是针对党刊内在机制压力的传导中形成的感应力内容。
最后, 绩效以及薪酬。实行相对优厚的薪酬待遇, 建立奖惩分明的机制, 形成正规良性的发展环境。另外, 就是形成系统化的考核体制, 相关的评估工作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 实行复审评定制剂, 由行政人事部门对参与考核的人员进行资格等内容的审核。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进步, 在信息更加多元化的今天, 必须全面的促进党刊的内在机制全面的对社会的舆论进行引导, 能切实的保证新闻报道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 能表达党和政府的思想意见和观点, 能真正的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 保证其蒸蛋特征和规约特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进步, 使得党刊的作用变得愈发的重要。党刊能在根本上体现和传达党的意志的媒介, 能对国家的发展的态势进行有效的控制, 那我那个切实的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能对意识形态进行良好的掌控, 促进社会的更一步的进步和发展, 而党刊的内在制度是指, 能保证自身更好地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制度, 能切实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党刊的内在机制能切实的使得政党性、规范性和新闻性有一定的鲜明的氛围, 能对新闻报道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是要研究分析党刊内在机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党刊,内在机制,新闻报道,影响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223.
[2]王卫明, 李桦生.党报的执政资源属性[J].勸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
[3]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M].胡风.胡风全集:第6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420~421.
[4]李良荣, 林阵.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丁柏检等.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149.
[6]王伟明, 李烨生.党报的执政资源属性[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
内在机制 第5篇
一是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实行成绩与晋升挂钩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用职务激励。
求才,惜才,育才,用才,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技,才能齐聚本了贤士、广纳八方英才。去年,**县国税局对三名获得省级业务能手称号的同志提拔使用;将每年两次的政治业务考试的成绩,计入干部人事档案作为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此次整合又将上年的成绩计入选拔总分,有效地调动了全体税干学习的积极性。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税干们自觉学习积极参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已蔚然成风,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好多同志不惜花钱买上电脑在家自学。仅去年一年县局就举办各类培训班17期,年内准备投入10余元用于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19期,现已兴办5期。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藏书3200余册。
二是以激发中层干部队伍活力为出发点,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用责任激励。
股所长是税收一线组织收入的直接指挥者和战斗者,能否较好地完成收入任务,他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到关重要。为了激发其竞争,也为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今年在税务机构整合建制升格中,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任职资格和条件,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群众评议、党组审定、正式任命等程序,25名税干走上了副科级股所长岗位,平均年龄33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税务所长队伍实现了知识化和年化。
三是以增强队伍凝聚力为出发点,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用信任激励。
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单位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过去在税务干部的交流形式上一直彩委派制,忽视了人员组合中“情感”、“志趣”等因素,使股所长和一般税干之间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矛盾,影响了团结,造成了内耗,使组织收入的精力分散。采用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办法后,将点兵、兵选将,实现了工作需要和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获得了人员的优化配置和最佳组合,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是以落实公务员制度为出发点,实行《工作日志》制度,用目标激励。
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今年以来,在全县国税系统实行了工作日志制度,统一印,人手一册,税务干部逐日将履职情况如实记载,分局定期考核,县局明察暗访,重点抽查,由专职考核人员对各岗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复核验收,评出优劣。这样一方面税务干部明确了工作奋斗的目标,如实记载了工作的历程,另一方面县局把以往面向单位的考核,变为直接对个人和岗位的考核,实现了对税务人员岗位、素质和业绩的客观评价,为单位和公务员考核,实现了对税务人员岗位、素质和业绩的客观评价,评先评优、提拔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公务员考核中缺乏硬性指标,难以操作掌握,主观随意性大的端,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五是以加强人文怀为出发点,积极打造“民心工程”,用情感激励。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关爱的需求。新的班子组成后,把凝聚人心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其一,凡本局职工每年都组织一次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凡职工家庭遇到困难时,组织上都尽力予以帮助。其二,广泛开展种类文体活动。其三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每年局领导同干部职工至少两次谈心交流,听取干部职工的心里话,及时了解和掌握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消除了疑虑,增进了团结,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团结融洽的和谐氛围,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通过靠竞争上岗、以实绩说话、用真情暖人,激发了全体税务干部献身国税事业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全县国税系统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内在机制 第6篇
关 键 词:行为习惯养成;行为取向;道德教育;困境;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09-04
在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道德行为的培养,一直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导形式,并由此创生出许多实践模式:行为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其共同点均是将行为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将行为习惯的形成看作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以行为的强化训练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以行为的外在表现评价道德教育的效果……这种取向的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反映在实践模式上,也间接表现在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所以,有必要对此作较为深入的探讨。一个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否能够完全代表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外在道德行为的规范,是否能够完全带动其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实际上,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其道德品质,一个人外在行为的改变也无法完全带动其道德品质的整体提高。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由“果”可以去溯“因”,而以“果”来改变“因”,总不如由“因”来改变“果”更直接、更有效。
一、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盛行的现实原因
为何如此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为何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盛行一时,大行其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与教育者对教育自身的认识有关
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一生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本”,将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升到了教育目的的层面;有人甚至提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将行为习惯的作用延伸到人生命运的高度。这样的理解不失为一种观点,同时,行为习惯也是最能体现教育效果的评估指标,是教育者最能直接把握的教育内容,摸得着看得见,拿得出叫得响,因而被许多学校奉为办学理念与教育特色。
2.与当前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关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从社会需要出发,将道德看作人应当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既然是“规范”,就意味着它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标准——社会价值的体现;意味着对人的要求与限制——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意味着需要通过灌输来形成——对道德知识的接受。由此将“规范”片面理解为“行为规范”,从而使原本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的道德,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狭隘化,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行为规范上面,把规范当成道德,将道德教育演变成了遵守规范的教育,道德活动就异化为对规范的遵守和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
3.与教育者所依托的教育理论有关
目前,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依然占有强势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变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表现”,而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外在的行为或行为习惯。因此,将外在的道德行为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唯一目标。
我们并不否认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也认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仅仅将道德行为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是否真正体现出了道德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否真正表达出了道德生成的内在机制?答案似乎并不简单。因为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从社会现象上来加以认识,通常将道德看作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行为规范来评价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依据这些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从心理现象上加以认识,则道德在个体身上是以道德品质的形式存在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有外部的道德行为表现,还要与其内部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相一致,并且在一个人的身上稳定下来成为一种心理倾向,才能真正反映出道德的全貌,“稳定的、始终贯穿道德信念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1]。由此而言,道德教育则应当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一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它包括道德规范的外在传递和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两大部分。过去的道德教育重点是外在传递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内容、运用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采取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将道德规范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在这一方面,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资借鉴,有大量的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在此毋须赘述。而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过程过去关注不够,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二、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
通过道德规范的外在传递过程,使道德规范被个体所接受,这是否意味着个体就一定会直接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现象并不罕见。其原因主要在于道德品质既表现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也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但在认识和行为之间,还有其它的心理因素的作用。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主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观为理论依据。自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第一个学习理论开始,既开创了学习理论实证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根基,随后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领域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学校教育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由桑代克构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不断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加以完善,但对学习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外在行为的变化上,认为学习就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行为变化的内部机制就是“刺激(S)—反应(R)”或“操作(R)—刺激(S强化)”联结的形成。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强化在这种联结中起着关键作用。认为教学就是要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建立起理想的联结,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习者的反应, 让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断得到重复,同时为学习者的各种反应提供适当的强化,就能够使教育者期望的反应得到加强,以此就可以塑造或消除人的任何行为。[2]
nlc202309030254
这种教育观运用到道德教育之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各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使这些行为反应(道德行为)与各种刺激(道德规范)建立起直接的联结。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消除不道德行为,即通过控制环境来提高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虽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看到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将道德行为的形成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发展出了相应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方法,但其中的问题也是颇为明显的。因为人不是动物,将桑代克、斯金纳等通过动物实验发展出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单运用到学生的身上,显然忽视了人的复杂多样性。人对外部刺激不仅有机械被动的反应,也包括有选择的主动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内部机制,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学生一经尝试便能持久保持,有些学生虽不断重复却极易忘记? 这说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它还会受到个体自身一些内在因素的影响。显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没能完整地解释学习的内在机制。
将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道德行为的形成,将道德教育的机制仅仅看作是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建立联结的过程,也会给道德教育带来现实的困境,其具体表现为:
1.教育价值上的困境
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在教育价值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看作是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的联结,就意味着道德教育的中心是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把人则简化为外在单一的道德行为,从而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行为的发展,一味要求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强调道德规范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制约性。这种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认定,使得道德教育的关注点完全集中到社会需要之上,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道德教育也变成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存在,更关注外在的社会要求,而很少具体关注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
2.教育观念上的困境
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观念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重行为规训轻情感陶冶。只有真正内化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指导道德行动的根本原则。[3]不论任何行为规训,如果不能让人内心接受和认同,而仅仅依靠奖惩等手段进行强化,是难以长久坚持下去的。如何把“外在的必须”变成“内在的应当”,则需要帮助学生自觉进行道德的自我体验和教育。只有经过自我的内心体察、自我修炼,才能把外在道德规范转变为内在道德品质并通过外在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3.教育方法上的困境
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重群体灌输轻自我养成。学生不是道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道德教育的主动参与者,而行为取向的道德教育常常将课堂教学模式复制到道德教育中,以教育者的讲解为主要方式。在集中训练结束后,却很少通过持续性的参与,指导学生将其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切实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使得行为强化充斥道德教育的所有空间。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强化,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消极影响。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或者仅仅为了获得奖励,或者仅仅为了避免惩罚,都不是真正有效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行为取向道德教育的内在作用机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以及强化的安排,将学习看作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至于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内在变化;个体如何认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刺激与反应之间如何联结等问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难以给出圆满的解答。
面对挑战,一些学习理论家开始转向寻找刺激与反应间的中介因素,认知学习理论称之为“认知因素”,把学习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的过程。最早形成的是格式塔的顿悟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起,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学习理论家的大量创造性工作,认知学习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认知为中介的,学习就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其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开始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的认识。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着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认知活动,看到人的学习不仅包括行为的变化,也包含着认知的变化,行为变化是认知变化的结果。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登上学习理论研究的舞台,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侧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等)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强调人的情感与价值、潜能与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人类对学习的认识,进一步由行为、认知拓展到情感、动机等心理成分。也使得我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于外在的行为表现,看到从道德规范的传递到道德行为的表现之间,还包括着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动机等构成要素。
由此不难发现,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实际上是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道德行为只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其中还蕴含着多种心理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复杂的内在作用机制。
其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下述模式图加以说明:
这一模式图说明,来自外部的新信息(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此时学生会在调控系统(道德动机调控、道德情感调控)的引导下,动用长时记忆中的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然后通过选择性知觉,将符合自己需要的感觉信息(知觉到的道德规范)放入短时记忆中。进一步借助调控系统的作用,主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感觉信息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尝试去理解和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若建构不成功,还需要回到感觉信息阶段重新尝试;如果建构成功,则达到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此时就可以将理解的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新的道德规范的获得。当需要这些新的道德规范时,就可以从长时记忆中加以提取,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短时记忆予以加工,再作用于行为系统,进一步提高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其中,道德规范的传递(输入)和道德行为的表现(输出)是道德教育的两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内容;中间部分是认知学习理论所关注的内容,将道德认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阶段;调控系统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内容,包括道德动机调控和道德情感调控,调控系统的参与也使得道德认知成为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带上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德教育的内在作用机制表明,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对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在道德动机、道德情感的驱使下,选择性地对接收到的道德规范进行编码、储存,通过认知加工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认识或道德信念。在需要的时候,又会通过提取将其作用于环境,并借助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当这一过程一旦稳定下来并成为一种熟练化的倾向,就成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班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J].教育研究,1980(3).
[2]刘晓明,王丽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王丽荣.论医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心理养成[J].医学与哲学.2009(2).
内在机制 第7篇
1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运用到教师效能感上,就是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我国学者俞国良、罗晓路在总结了国外众多学者的观点后,把教师教学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2]。结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师的教师效能感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个多方面的整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了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认知成分,同时也包含了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情感成分;第二,它既体现了体育教师自身能力,又体现了一种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使体育教师相信,他们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道理并促使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即体育教师有能力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说它是一种信念是因为体育教师有这么一种信念,他们既然看到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那么即使在教学条件有限下,也不顾艰难地去排出万难,激发学生去提高体育学习的信念;第三,它还反映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如体育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体育教学经费短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体育场地器材少等,体育教师也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适宜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2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影响
2.1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增强教师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
教师的专业承诺(professional commitment)是指教师自身由于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觉认同和情感依赖、对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产生的不愿变更专业的程度[3]。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承诺与离职意向、跳槽意向呈现逐负相关。教师专业承诺较高,其离职意向就较低;教师离职意向较高,他的专业承诺也就一定比较低。体育教师的专业承诺就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是比较低的,所以,体育教师“今后选择继续当体育教师的只有14.9%,而选择收入更高的职业的有54.7%”。而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正是教师产生并提升专业承诺,进而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在依据与动力。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承诺有显著的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强,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信念具有积极的倾向,就会产生较高的专业承诺,热爱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并把它当作自己的专业对待,积极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就会投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如老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报有很大的期望和责任感,就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必要的引导、对体育锻炼进行周期性的监督和评价。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益处将会使学生坚定体育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积极地体育学习态度又会强化体育教师教学的成就感,进而增强体育教师的教学承诺。相反的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高,对工作缺乏信心、期望较低,在教学上常常表现为备课不充分、组织教学不力、考试随意等情况;在职业稳定性上,由于在学校地位不高,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不愿从事教学,而积极争取调往行政岗位,或不思进取,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对教学改革的态度不积极,或辞职下海另谋出路。有研究表明,“效能感低的教师最可能离开教育行业”,“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育职业投入情况的最佳预测因素”。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游离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缺乏进取、改革的热情与投入。可见,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激励教师所从事专业积极性的主观因素,是教师产生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
2.2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生成教师自主工作动机的原动力
“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动力,它指人类把自我中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行为倾向。它也是指人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潜力。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一种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怎样实现自我的知觉与信念,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努力、坚持性和思维模式的目标、忧虑、归因。这些信息来源决定了人的动机水平,并在教师面对困难、进行的努力和坚持的时间中表现出来。教师的教学效能影响着人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着教师教学动机的状态。学者Feltz曾对自我效能与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的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4],这里也可用来说明教师教学效能对教师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关系。
体育教师要实现自我,就需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效能感高的教师,就会对教学产生较高的期望,如在量方面要求“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该达到这样的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70%以上的信息量”;在质方面要求学生对体育教学价值、观念的改变,重视在学生的互动中培养情感、人格等。
另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原动力作用还具有生成作用,即促进性和适应性。教学效能感强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作用有积极的认识,以饱满的热情、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认为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不断发展。可见,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和专业品行形成的深层动机。
2.3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幸福感的重要影响源
效能感能激活各种各样作为人类健康和疾病中介的生物过程。效能信念的许多生物学效应是在应对日常生活中急性和慢性的应激源产生的[5]。实验的结果表明,动物在面临应激源却没有能力控制则会激活神经激素、儿茶酚胺和内啡肽系统并对免疫系统的机制造成损伤。另有研究认为,应激会损坏免疫功能,而积极的情绪却会使其有所提高;抗体水平在愉快的日子里较高,而在厌烦的生活中较低。可见,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通过影响体内的生化过程而介入到应激源与免疫系统、情绪之间的,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教师拥有积极的教学效能感就会对教学充满信心,心情愉快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并积极调节在教学中面临困难时的情绪。而教学效能感较弱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有信心,怀疑自己在面对困难的能力,经常焦虑、牢骚满腹和悲观情绪,遇事总采取逃避或防卫行为。即使教师拥有能力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在这种状态下,会降低教师能力的发挥和感染力度,限制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害怕负责任。这种行为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易导致自卑感、挫折感等消极心理,导致抑郁情绪,因困难而过于紧张,对教师身心造成伤害,长此以往,导致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经过三种心理反应: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情绪紧张;其次是去人性化,一般通过减少和学生联系表现出来,如放任不管学生,缺乏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再次是成就感降低[6]。体育教师经历这三种心理反应,就会引起动机的变化,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失败感和自卑感,产生离职意向、跳槽意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身心损害。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就能增强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面对困难能够从容应对,不易产生职业倦怠,反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从中享受教学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它影响着体育教师的专业承诺、自主工作的动机和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较高的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激励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信念,保证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消除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屈卫国.教师教学效嫩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J].教育科学,1999,(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
[4]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6-47.
[5]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与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0-371.
[6]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内在机制 第8篇
便携机似乎已经代替了电话, 早在本世纪初就彻底变了报道方法。进一步地他在文章里反映他不得不用电话传达命令的日子, 于是随着二十世纪的开始用邮件和电报交流被新闻广播员用电话告知事情来答复专业人员的方式代替:交流理论家马绍尔在《理解媒体》中写道, 技术的新革改变了交流的进程。他陈述道, 打字机创造了一个对待书面文章的新态度, 对于调理写作人员有一个写作方法。今天, 电子计算机就如同电话和电报一样正在改变着体育记者交流和工作的方式。对体坛新领域的研究和新媒体在三年前已经出现。理论的样本是用来挑选适当的采访科目的方法, 理论样本依赖于优先出现的有关的种类、问题, 主题和观念的信息分类和数据收集。客观上讲理论样本是来鉴别大范围的已被证实的理论上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可能性。挑选出来的样本种类是建立在得到多种的情况来检查被鉴别的主要主题在文献上的需要。教育背景、工作实践和个人任务是文献上已被鉴别的主题, 它们为网络体育记者采访建立了基础。而且, 通过辨别两种样本范围, 传统研究出现的问题, 导致网络体育记者和传统印刷体育记者之间的一种比较。另外, 由于网络体育记者来自两种样本范围的不同而被质问。因此, 选出两种不同种类来组成一个网络体育记者的结论部分是必要的。
新媒体被用来选拔相关的面试, 在寻找发动机和其他软件程序的帮助下, 新媒体能用来浏览设有印刷媒体支援的网络、运动网站、独立网络网站被固定和网络运动记者联系以这种方法取得。第二个来源是传统的和大城市的报纸, 这些在吸引在第一种类中的网络运动记者和传统媒体联系是非常有用的。在采访的开始, 研究程序被解释给提问者。提供资料的人于是被要求看信息来保住和签署一个同意表格。如果是一个电话采访, 信息页与表格传真或发电子邮件给优先的通知者。签署的表格被发回给研究员。匿名与机密性在讨论何时着手研究时一直被考虑。通知者被告知他们的名字会被改变而且新名字是用来保护参与者的身份。一旦这些资料提供, 于是面试开始。面试过程被摄像机全程记录, 面试者可以使研究人员回放面试来确认准确性。因为更多人支持一种口语化的面试, 弥尔西欧推荐使用音频记录。而视频同时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的图片。因为问题与回答被同时记录而且“记录是当时的真空再现”。研究人员可以集中精神与令人满意的面试。因此善于分析的技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信息背景包括年龄、受教育背景和地区现在的雇佣状况是一个开始被标记的, 如果面试通过电话进行, 数据组需要对面试者提出, 然后被研究者完成面试, 他们的受教育背景和他如何成为一个为新媒体工作的运动记者。对于传统体育记者和网络体育记者面试的最后部分集中在不同方面, 具体的问题会被问到, 比如他们和印刷社、电视和广播工作的体育记者之间重大的不同, 还有与印刷社联系的社团网络和独立网络的网络体育记者的不同, 涉及澳大利亚目前工作的人数也会被发现, 面试后也会被问到关于他们职业未来的推测。关于他们工作地点继续变更多观点也会被提到。然后面试者会被提供讨论你一些问题的机会, 比如他现的重要东西和包括一些关于体育记者和网络之间一般的争论, 所有的通知者会大量的分享它们的经验和一些被成功者问到的问题显露舒适, 更多的是他们也会建议回答另外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璐, 陈新平, 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 2010, 17 (1) :107-112.
[2]黄璐.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西方体育媒体理论发展的宏观比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 (1) :41-4 7.
[3]黄璐.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2) :94-96.
[4]黄璐.国际舆论导向下的中国唯金牌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4) :341-344.
[5]黄璐.体育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维度[J].新闻界, 2011 (2) :11-13.
[6]黄璐.遥望伦敦:媒体政治建构奥运神话的宏观作用机制[J].体育科研, 2010 (6) :78-82.
[7]Rob Steen.Sports Journalism:A Mul-timedia Primer[M].London&NewYork:Routledge, 2008.
内在机制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励,工作原理,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激励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 并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人的行为朝向期望目标努力的过程[1], 它是人们奋进的助推器。课堂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诱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激发其内在潜能, 促使学生为追寻的目标持续努力奋斗的过程, 因而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 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机制,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激励的具体方法, 努力反思课堂教学激励的注意事项,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机制
课堂教学激励能否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励、学习期望激励、学习目标激励和学生自我激励的成效。相对于学习需要激励、学习期望激励和学习目标激励而 言, 学生自我激励不仅是课堂教学激励得以实现的前提, 更是课堂教学激励孜孜以求的目标。
1.学习需要激励
人总有一些需求, 需要激励作为激励机制中的动力系统, 具有十足的重要性。德国有句谚语:“爱吃樱桃的人最先学会爬树”。这句话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需求激发人的行动, 促使人们迅速向目标迈进。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处于不同的需要层次上, 对于同一件事情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会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可能是为了获得荣誉证书、得到物质奖励、出于兴趣等, 也可能同时存在以上几种需求。为此, 教师教学激励首要的一步就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根据其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做到“投其所好”。其次, 教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要,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层次越高, 说明学生的自我提高意识越强, 当学习需求是为了自我实现时, 学习就是一件充满无限乐趣的事情。再次, 刺激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若学生认为学习能够满足需求, 学习驱动力就会增强, 进而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提高;反之, 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症状。
2.学习目标激励
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想要达到的标准, 是课堂教学激励的导航仪。在心理学中, 目标可称之为“刺激物”, 这个刺激物既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制定, 是一种在现有能力之上、又具有一定挑战性且可达到的标准。科学合理的目标, 能够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促使我们迎难而上、战胜艰难险阻。通过努力达成目标, 可使我们获得成就感、维护自尊心, 进而挑战更高的目标。这种循环往复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目标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学习, 同时透过目标达成度能够反馈学生学习状况, 便于及时调整目标。研究表明, 激励的效果, 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 有具体的目标比空泛的、号召性的目标好, 有能被执行者接受而又有较高难度的目标比轻易达到的目标好[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具体、清晰、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制定总目标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制定分目标甚至更小的子目标。通过不断地实现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刺激学生再接再厉, 争取达到学习的更佳效果。
3.学习期望激励
期望是对未得到事物的一种盼望、渴望。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认为, 人总是渴求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一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 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激励又是一种激发力量, 这种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3]。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习期望值达到最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增强目标的诱惑。目标价值越高诱惑力越强, 学生动机就越强烈, 越愿付出更多努力认真学习。第二, 提高期望值。班级中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刻苦认真, 积极主动性高, 有的学生厌恶学习, 学习积极性低?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期望值存在差异性。学生认为, 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 期望值自然会提高, 且愿意付出努力、认真学习。由此, 教师需向学生证明凭借他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实现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期望值。
4.学生自我激励
人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还取决于自身状况, 内因起决定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期望, 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外在激励因素, 仅起辅助作用, 学生的自我激励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自我激励又称为“内在激励”, 是指个体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学绩激励和格言激励等方法来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 调动自身各种因素并使之处于积极状态[4]。古今中外成大事者,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自我激励。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 就用圆木做了个枕头, 取名“警枕”, 只要稍一翻转, “警枕”就会翻滚, 将司马光唤醒, 前后历时19年终于编成《资治通鉴》。这些向我们证明了自我激励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品质, 对于成功至关重要。自我激励是激励的最高境界, 对个体的发展影响至深。学生自我激励关键要做到两点:第一, 自我鼓励, 保持激情。经常性地给自己加油打气, 树立自信, 利于保持昂扬的斗志, 在奋斗的道路上自强不息。第二, 自我约束, 学会自控。自控又称自律, 就是面对外部的诱惑, 能服从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 约束自己、抵住诱惑。
总之, 课堂教学激励内在机制的各要素 (学习需求、期望、目标和自我激励)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了课堂教学激励的基本工作方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 不断刺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激励,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促使学生不断达到目标, 发挥课堂教学激励整体的最佳效果。
二、课堂教学激励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激励内在机制的分析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影响课堂教学激励效果的诸多因素, 而且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激励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激励方法, 更需要基于课堂教学激励原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1.表扬激励法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 而是表扬会使孩子变聪明”。教师的表扬就像一缕阳光, 让学生心花怒放。表扬依据呈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 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著名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挑选出一批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 对第一组说:“如果画得好, 就给奖品”;对第二组说:“我想看看你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了起来。结果, 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品, 第二组孩子得到了点评。三周后, 雷珀发现, 第一组孩子的绘画兴趣明显降低, 大多不愿再画;而第二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喜欢画画。由此可以看出, 二者都能够激发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差异性在于兴趣持续时间长短不同, 物质激励在短期内能激发、维持学生兴趣, 但精神激励的效果更持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物质表扬和精神表扬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表扬, 前期以物质激励为主, 逐渐转化为以精神激励为主, 让学生爱上学习。
2.鼓励激励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或者不自信的情况, 依据归因理论, 人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能力低下、运气不佳等, 由此产生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的状况。鼓励犹如夏季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让我们重振士气、奋发图强。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呈现多样化, 不仅仅是指导者、讲解者、引导者, 还需要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鼓励者。一位数学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鼓励激励法的力量。
一次数学课, 学习完新知识后, 进行达标训练, 老师点名找同学板书。当老师点到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时, 她站起来说:“老师, 我不会。”老师笑着说“:我不信, 没试试就说不会吗?大胆试试看。”于是这个学生便走了上去, 过了七八分钟她竟然做出来了, 虽然做得有些问题, 但是方法很对, 同学们包括她自己都很惊讶。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能行, 你就能行。”[5]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 带来了可喜的结果, 鼓舞了全班同学的士气。教师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和蔼的问候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 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斗志。
3.竞争激励法
竞争激励法就是采取让成员比赛的方式来激发斗志、激情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 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争强好胜、力争上游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设置一些具有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竞争中形成你追我赶、争相前进的氛围。竞争激励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使学生在活动中精力高度集中, 快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 竞争激励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征, 在中小学受到师生的一致喜爱, 彰显了竞争激励的独特魅力。
4.示范激励法
示范法又称榜样法, 是利用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方法。榜样人物具备典型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特征, 动员学生向他们学习更具有信服力。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伟人事迹、参观博物馆、观看视频等形式, 让学生学习榜样行为, 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热忱。同时, 身边的榜样人物也是十分重要的,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首先, 教师要严以律己, 从人格魅力、学识、能力等方面严格要求自身, 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其次, 树立部分学生作为榜样, 比如认真的学生、有爱心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等等, 号召学生向榜样看齐。榜样激励注重借助优秀人物的良好行为, 感化、熏陶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行为的感染,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负面激励法
负面激励是与表扬、鼓励、信任等正面激励相对立的, 同样能够促使人奋进的方式方法。正面激励会给学生带来满足、荣誉、成就, 但是负面激励也不可或缺。常用的负面激励主要有警告、批评、检讨、记过处分等, 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考虑。例如, 对于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 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 在其犯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批评、记过处分等更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阻止错误的蔓延, 同时可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但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 负面激励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造成心理负担。负面激励的最终目的同样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 但鉴于负面激励形式的特殊性, 使用不当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使用时要掌握分寸、提高警惕。
课堂教学激励的具体方法很多, 以上列举了我们课堂中常用的五种激励方法。但是, 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不可能找到针对所有情形的激励方式方法, 教师仍需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励方式方法。
三、课堂教学激励的实践限度
课堂教学激励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前提, 以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精神为追求, 无疑会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但是, 课堂教学激励并非越多越好, 也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 它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为了克服课堂教学激励的内在缺陷, 同时也为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激励的效果,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激励要做到公平公正
课堂教学激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激励的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激励效果。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认为人总会把自己与别人或自己的过去作比较, 进而得出公平与否的结论。在课堂中, 教师常常无意识地亲近、表扬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学生, 忽略或者斥责成绩中、下等及性格内向的学生。长此以往, 就会疏远部分学生, 导致“局外人”、“陪读生”的出现,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既然课堂教学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那么教师更应该一视同仁地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课堂教学激励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学生在个性特征、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激励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式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慢慢地转变教育观念, 尝试激励学生学习, 但效果不理想, 很大原因在于教师激励方式过于单一, 未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例如, 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英语老师急切地想鼓励、表扬大家, 对每个同学回答问题后的反馈都是 千篇一律 的“Good”、“Excellent”、“Well done”、“Who can have a try?”由于鼓励、表扬过于单一化, 学生产生了听觉疲劳, 表现出一脸的麻木。教学是一门艺术, 激励同样是一门艺术。若想效果更佳, 必须反对“一刀切”的做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元化激励。在课堂中, 教师教学激励的多元化可采取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交叉,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语言激励与动作激励相衔接,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个性灵活多变地激励学生。
3.课堂教学激励要坚持及时性、适度性
及时性是指教育激励者要把握最佳时机给予被激励者激励, 随时准备给予学生激励, 争取发挥最大的激励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及时激励的有效率为80%, 滞后激励的有效率仅为7%[6]。由此可见, 及时激励与滞后激励的有效率相差甚大, 及时激励有效率之高证明了其自身价值。一般而言, 学生年龄越小, 注意力持续时间越短, 进行及时激励的间隔时间就应该越短。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激励,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
适度性是指教育激励者对被激励者实施激励要把握好“度”。激励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会影响课堂教学激励的效果。激励过多, 学生易产生自负心理, 难以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反之, 激励过少, 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不起来, 积极性不高, 效果欠佳。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这句话看似矛盾, 实质是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极端, 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教师在课堂教学激励中要把握好“度”, 既要避免“过犹不及”, 又要躲开“火候不到”, 才能使激励效果发挥到极致。
4.课堂教学激励要实现具体化
课堂教学激励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热情。激励具体化指教师明确地向学生表达何种行为是期望的, 何种行为是禁止的, 怎样做才会出现期望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明确具体的激励作为一种刺激, 学生出现期望的行为时, 教师给予正强化, 能够增强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激励具体化, 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进而减少犯同类错误的概率, 增多得到正强化的行为。同时, 激励具体化让学生未来奋斗的方向更明确, 不断减少失误、改正错误, 积沙成塔、迈向成功。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常犯的错误就是激励的泛化, 例如, 学生回答问题表现很好, 教师张口就是“你太棒了”, 没有明显告诉学生“棒”在哪些方面。假如教师换句说法“你口语流利、思路清晰、想法独特, 太棒了”, 更能激发学生后期在这些方面保持良好的行为;同样“加油, 下次考好点”就不如“好好学, 争取下次达到80分, 相信你可以, 加油”让学生奋斗起来更有方向性。教师教学激励明确具体, 指明了以后行为的方向, 更容易使期望的行为得到强化, 增强激励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激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刺激内驱力, 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学生热爱学习是课堂教学激励的不懈追求, 也是课堂教学激励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永森, 戴尚理.激励原理与方法——社会主义的优势与人的潜能开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
[2]彭思平, 童恒庆.激励心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3]理查德, 罗伯特, 戈登.领导学 (第五版) .李立林, 杨振东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祖超.教育激励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内在机制 第10篇
一、百货公司与品牌经销商的利益博弈
1、传统百货公司为提升盈利能力而提高品牌扣率。
从传统百货公司的角度来看,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最根本途径无非有两条:提升销售业绩和提升毛利率。为达到提升销售业绩效果, 多数百货公司选择了活动促销方式, 而恰恰又降低了经营毛利率, 所以从长远来看, 这项举措并不可取。另一举措便是提升毛利率, 在百货行业中最主要还是通过提升品牌扣率来实现的。事实上, 从传统百货店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随着自身发展成熟, 商业谈判中逐渐转为强势一方, 就一直使用提升扣率这一必备法宝, 将来也会一直延续下去。
2、经销商为应对扣率增加而带来的利润损失, 会逐渐提高商品定价。
从品牌经销商 (或者品牌直营公司) 的角度来看, 除了承担商品成本, 自己还要承担营业员工资、百货店扣率扣款、库存周转资金、日常经营费用以及增值税等一系列运营成本, 百货店对扣率的提升无疑进一步降低了经销商的利润。为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经销商也会采取相关的措施, 其中短期内最显著且最有成效的就是提升最终零售价格这个方式了。
二、定价与扣率的数学模型并量化分析
我们知道, 从经销商角度来看, 构成商品最终零售价格的要素主要有:
1. 商品自身成本;
2. 公司运营费用 (包括非销售人员的人事费用等一切不随定价变化的所有费用) ;
3. 人事费用 (主要是销售人员工资) ;
4. 相关税率 (主要是增值税) ;
5. 百货店扣率;
6. 消费者对零售价的接受度 (1) ;
7. 期望利润率。
这些因素中, 随着定价变化, 自身稳定的要素有:
1.商品自身成本 (除去原材料价格波动因素) ;
2.公司运营费用;
3.相关税率 (主要是增值税17%, 税率不变, 税金变化) ;
4.期望利润率 (真正对商品定价起到主导作用) (2) 。随着定价变化而相应变化的有:
5.人事费用 (销售、业务人员工资等销售价格提成型人事费用) ;
6.消费者对零售价的接受度 (影响着销售数量) (3) 。
我们将相对稳定的一组要素视为常量, 相应变化的一组视为自变量, 来重点研究百货店扣率 (x) 与商品定价 (y) 的内在联系。
设:商品自身成本为p, 日常经营费用为s, 期望利润率为t。服装类商品增值税税率为17%, 销售人员总工资提成按行业平均值5%计算。则有以下等式:
整理后可得:
其中成本和经营费用作为总成本, 设0.83p+s=S (抵增值税后总成本) 和t (期望利润率) 作为常数, 可以得出扣率与定价是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取利润率为行业平均值20% (4) , 则可得出:
绘制出函数曲线如下图:
这个曲线的自变量 (扣率) 区间是从0%到69%的, 但是在现实百货公司中, 品牌扣率基本处于5%到35%之间, 将此区域的曲线放大绘制如下图:
在上面两个图表中, 可以直观体现出, 在保证经销商利润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经销商单方面的意向定价与百货公司扣率的相关关系。同时, 假设原扣率为a, 现扣率为b。价格增长率为y′, 则有:
具体数据表见下表:
例:银座百货的某服装品牌的合同扣率为20%, 2014年该品牌的春装价格普遍上调了6%, 那么, 在总成本不变的前提下, 保证经销商利润率不变, 则相应的商场扣率应上调至多少?
将上述例子中的数据代入至公式 (5) , 可得现扣率为
三、结论
随着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 促销活动成了百货公司出的最频繁的招式。但是长远来看, 这无疑是在饮鸩止渴。
对于百货公司而言, 促销活动虚增了销售收入, 但给经销商承担扣率直接带来了毛利率和毛利额的同时下降。同时会引导消费者产生一种“不良消费习惯”, 即“不促销, 不购买”, 长期来看, 很不利于百货店的健康发展。
对大部分不擅长运作品牌的经销商而言, 促销活动短期内带来了销售额与毛利额的上升, 为避免毛利率下降, 很大一部分经销商都会采取逐年涨价的措施, 等到价格涨到水分过于明显的时候, 就会在新款一上市就进行打折销售, 往往博得一些管理不严的商场的同情, 以支持促销的名义对品牌进行临时降扣率。经销商只顾眼前利益, 丝毫不会考虑这些举措对一个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用利润来计算的。
如果百货公司对定价与扣率内在联系进行量化分析, 以上文中数学模型作为参考, 一方面可保证顾及经销商利润的同时, 也可保证自身的利润率;另一方面, 熟练运用浮动扣率, 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经销商对商品进行合理定价, 维护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和百货店形象。
注释
1消费者对零售价的接受程度是定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为保证消费者尤其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价格的认可, 必然使经销商进行合理定价。
2建立此模型, 以经销商利润不变为第一前提, 深入研究扣率与定价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经销商对商品涨价时, 承担成交量下滑的压力, 涨价是一个长期的、逐年缓慢递增的过程, 意在悄无声息减少负面影响, 对总交易额的影响是在预期内的, 我们在此次研究中将此部分影响忽略不计。
内在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85-04
1.引言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由于不同的理论对收入差距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的假定不同,它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看发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①。在诸多理论中,投资被认为是连接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桥梁。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高于穷人,收入差距扩大会使收入向富人转移,有利于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Kaldor, 1956; Bourguignon,1981)。另一种观点是,收入不平等使更多的人受资本市场的约束而不能有效投资,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Fishman & Simhon, 2002; Galor & Moav, 2006)。对于我国而言,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投资又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Wan Lu & Chen (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收入差距对投资不利,他们使用分布滞后联立方程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收入差距对投资的不利影响超过了其对教育的有利作用,因此从总体上看,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害于经济增长。陈安平(2009a)则认为,我国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资源从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转移到边际生产力较高的地区的功效,所以收入差距有助于经济增长,至少从短期来看是这样的。陈安平(2009b)使用面板协整技术分析发现,我国的收入差距、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但并没有找到投资是收入差距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纽带的证据。
以上研究对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机制做了有益尝试,但陈安平(2009a)并没有在模型中直接考察收入差距如何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其余两篇文献虽然在模型中引入了投资变量,但都存在一些不足。陈安平(2009b)是分两步来研究该问题,第一步分析收入差距对投资的作用,第二步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两步中投资和收入差距变量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来判断收入差距是否通过投资而影响经济增长,并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收入差距的反馈作用。Wan Lu & Chen (2006)虽然通过联立方程模型考虑了这种反馈作用,但他们更多分析的是变量之间的同期关系,没有考虑变量自身滞后值及其他变量滞后值所产生的动态效应。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文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进一步研究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连接纽带。我们之所以使用SVAR模型,是考虑到一方面可以在该模型中通过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很方便地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在模型识别时通过一些约束条件考虑变量之间的同期关系。具体而言,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收入差距、投资与经济增长三个变量的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RF)模拟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探究投资是否是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个桥梁。
2.SVAR模型
对于n个平稳变量y1,y2,…yn,它们之间的动态特征可以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来加以描述②:
AYt=B(L)Yt-1+et(1)
其中Yt为包含n个y变量的(n×1)向量,A是代表变量之间同期关系的(n×n)系数矩阵,B(L)为滞后算子L的(n×n)矩阵多项式
B(L)=B(1)+B(2)L+B(3)L2+…+B(P)LP-1(2)
其中LjYt=Yt-i,p是模型所包含的滞后期,et为模型的结构误差项。由式(1)可以解出Yt,即简约式向量自回归模型(reduced-form VAR):
Yt=C(L)Yt-1+ut (3)
其中C(L)=A-1B(L),ut=A-1et,ut是简约式VAR模型的误差项。对于式(3),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为了计算结构误差项et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IRF),首先根据式(3)写出Yt的移动平均表达式:
Yt=〔I-C(L)L〕-1Ut(4)
假设et可以识别,把ut=A-1et代入上式,则有
Yt=〔I-C(L)L〕-1A-1et=Θ(L)et(5)
其中Θ(L)=Σli=0θiLi,θi为(n×n)结构参数矩阵。θi显然Yt+i,表示对于结构误差项et冲
击的响应,即给结构误差项et一个冲击后,Yt在(t+i)期的脉冲响应函数(IRF)。把不同时期的脉冲响应函数相加,可得到累积脉冲响应函数(Accumulated IRF)。
本文将主要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累积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收入差距、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采用了Bernanke(1986)的两步法:第一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简约式VAR模型式(3),得到ut和C(L)的估计值;第二步,通过给变量之间同期关系矩阵A和结构误差项et施加一些约束条件,对其进行识别。在得到矩阵A之后,根据ut=A-1et求解出结构误差项et,再由式(5)算出结构误差项et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3.变量与数据
我们以全国实际GDP的增长率(GROW)来表示经济增长、以省际人均GDP的基尼系数(GINI)来衡量收入差距。为了使用尽可能长时期的数据,样本时期确定为1953-2004年,采用期间的年度数据。对于基尼系数的计算,我们采用了如下公式(Wu, 2004):
GINI=ΣΣ(xi-xj)2/2n2x(6)
其中X表示各省的人均GDP,x是各省人均GDP的平均值,n是样本个数,由于重庆,海南和西藏的数据不完整,本文不包括这三个省份,因此n等于28。对于投资变量(INV),采用由支出法计算的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用投资指数对其做了平减。其中1995年前的平减指数根据《中国国民收入历史核算资料1952-1995》中的资本形成指数计算得到,1996年后的平减指数由《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计算而来③。为了消除投资变量中可能存在的指数趋势,我们对其取了对数。其余数据均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1经济增长率和基尼系数的趋势图图2 投资的趋势图
图1是样本期间全国实际GDP的增长率和表示省际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趋势图。显然,样本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经济增长率最高时达到21.9%,而最低时则为-27.3%。尽管1978年后经济增长的波动有所减小,但仍表现为一定波动性。同样,1978年前面基尼系数的波动性也强于1978年后。从1978到1990年期间,基尼系数持续下降,但从90年代初期开始,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图2是投资变量的趋势图。显然,投资在样本期间具有明显的向上趋势,在80年代前有一定的波动性,特别是在1966年和1978年左右表现出了趋势的转折性。
在估计模型之前,我们采用ADF检验(Dick & Fuller, 1979),来判断以上三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见表1。对于全国经济增长率(GROW)和基尼系数(GINI),我们采用了标准ADF检验。对于投资变量,由于其在样本期间表现出结构转折性,和陈安平(2007)的做法相同,我们在ADF检验中加入了发生在1966和1978年的结构转变虚拟变量,以捕捉 “文革”和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可能对变量趋势性所产生的冲击④。显然,全国GDP增长率和投资变量的ADF检验值在1%水平显著,基尼系数的ADF检验值也在10%水平显著。这表明三个变量是所谓的平稳变量,我们可以使用变量的水平形式来建立SVAR模型⑤。
表1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ADF统计量结论Grow-5.62***平稳
Gini-2.71*平稳INV-5.77***平稳
注:*、**和***分别表示在10%和1%水平显著。
4.结果与分析
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滞后期,发现当在模型中保留两个滞后期时,三个方程残差的自相关问题得到消除,因此,我们在模型中保留了两个滞后期。为了捕捉三个变量在样本期间的趋势性和结构转变,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时间趋势项和发生在1966和1978年的结构转变虚拟变量。模型简约式的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简约式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GINI方程INV方程GROW方程
参数 T值参数 T值参数 T值
GINI(-1)0.90 3.99 5.23 2.38 0.94 1.12
GINI(-2)-0.26 -1.29 -4.46 -2.31 -0.81 -1.10
INV(-1)-0.03 -0.69 -0.41 -1.11 -0.36 -2.60
INV(-2)0.04 1.17 0.67 1.99 0.07 0.55
GROW(-1)0.11 1.32 2.44 3.13 0.69 2.34
GROW(-2)-0.05 -1.40 0.18 0.50 0.00 0.01
C0.08 2.07 1.98 4.94 0.82 5.41
T0.00 -1.37 0.02 1.08 0.01 2.03
DU10.01 0.82 -0.05 -0.35 -0.05 -0.94
DU2-0.03 -2.35 -0.20 -1.79 -0.05 -1.25
DT10.00 1.26 0.06 3.32 0.02 2.86
DT20.00 -0.66 0.00 0.03 0.00 -0.36
R20.69 0.99 0.52
注:C和T表示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DU和DT表示结构转变虚拟变量,其设定如下: t>1966,DU1=1; t≤1966, DU1=0; t>1978,DU2=1; t≤1978,DU2=0;t>1966,DT1=t-1966;t≤1966,DT1=0;t>1978,DT2=t-1978;t≤1978,DT2=0。
从中可看出,三个方程的配适度比较高,其中投资方程的配适度接近1,这并不奇怪,因为投资变量在样本期间具有很强的趋势性。收入差距GINI系数的两个滞后值在增长方程中,以及GDP增长率GROW的两个滞后值在收入差距方程中都不显著,但GINI和GROW的滞后值在投资方程中显著,这似乎说明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关系,而是通过投资这个桥梁来相互影响的,以下将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此做进一步的验证。常数项在三个方程中都显著,但趋势项和结构转变虚拟变量并非在每个方程中都显著。尽管如此,在以下分析中我们保留了所有显著与不显著的变量。我们也做了敏感性实验,把不显著的结构转变虚拟变量删除,发现结果并无明显变化。
在使用以上估计结果进行动态模拟之前,如前文所言,需要对SVAR模型进行识别。对此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遵照惯例,假设结构误差项et中的元素互不相关;当期的收入差距对投资有影响;投资对当年的经济增长有作用,经济增长在当年对投资也有影响。在此假设下,模型为恰好识别,可由简约式VAR模型的误差项求出SVAR模型的结构误差项。然后计算这些结构误差项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图3 GINI冲击的脉冲响应 图4 GINI冲击的累积脉冲响应
首先来看给收入差距方程的结构误差项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响应,结果见图3。显然,投资和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冲击都有一个较大的正的响应,该效应持续3年左右后变为零,此后经过波动逐渐趋于收敛。这说明,从短期看,收入差距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为了观察收入差距冲击的长期效应,我们计算了收入差距冲击的累积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见图4。显然,收入差距冲击对投资的影响要持续更长时间,投资响应的稳态值为0.12,这意味着收入差距扩大一个标准差(0.015),投资将增加12%⑥;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冲击的长期响应为负,尽管其稳态值很小。这说明,尽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短期看,通过对投资的促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
图5 GROW冲击的脉冲响应图6 GROW冲击的累积脉冲响应
图5和图6是给GDP增长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投资和收入差距的响应。显然,经济增长对投资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但对收入差距GINI系数的影响很小,即使经过20年的累积,GROW增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GINI系数的作用仅为0.008,不到1个百分点。这说明不管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都较小,经济增长并不能够保证收入差距自动得以缩小。
图7 GINI系数冲击的累积 图8 GINI系数冲击的累积响应(1978年前) 响应(1978年后)
图9 GROW冲击的累积 图10 GROW冲击的累积 响应(1978年前)响应(1978年后)
改革前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了探究该问题,我们以1978年为界把样本时期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估计了两个时期的模型,再计算收入差距和GDP增长率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在1978年前的方程中我们包含了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发生在1966年的结构转变虚拟变量。在1978年后的方程中我们包含了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为了节省篇幅,文中没有报告模型的估计结果,仅给出两个样本时期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冲击的累计脉冲响应,见图7—10。
从收入差距GINI系数冲击的累计响应图7和图8看,不管是哪个样本时期,收入差距对投资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与1978年前相比,1978年后投资对于收入差距冲击的响应更强烈,并且一直在递增,与此相反的是,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冲击的累计响应除了在冲击发生后的前4年外,一直都为负,并且一直在递减。这说明,1978年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不利作用有所增强。
表3 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冲击的脉冲响应
年份1953-1978 1979-2004
Response ofResponse of
INVGROWINVGROWShock to当期值0.0831 0.0234 0.0456 0.0101
GINI最大值0.1443 -0.0270 0.0632 -0.0049 稳态值0.0709 -0.0043 0.1613 -0.0216 年份1953-19781979-2004
Response of Response of
INVGINIINVGINI
Shock to 当期值0.0123 0.0000 0.0139 0.0000
GROW最大值0.0456 0.0024 0.0462 -0.0062
稳态值0.0326 0.0017 0.0134 -0.0106
注;投资INV和经济增长GROW对于收入差距冲击的最大值分别采用的是冲击发生后第2和第4年的值;投资INV和经济增长GROW对于经济增长冲击的最大值分别采用的是冲击发生后第4和第6年的值。从GDP增长率冲击的累计响应图9和图10来看,和全样本时期一样,经济增长冲击的主要作用在两个子样本期间也是集中在投资上。与1978年前相比,1978年后投资响应的波动更为明显,而收入差距的响应由正变为负,但其值很小,说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有缩小作用,但其作用有限。
由于1978年前后两个样本时期SVAR模型结构误差项的标准差不同,因此冲击的大小不同,不便于从上图中对1978年前后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的大小直接进行比较。为此,我们令两个样本时期GINI系数的冲击都是0.01,GDP增长率的冲击都是1%⑦,再计算其脉冲响应。我们把主要结果列在了表3中。
显然,对于收入差距冲击,投资和经济增长响应的当期值和最大值在1978年前要比1978年后大很多。但从稳态值看,1978年后收入差距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GINI系数增加1个百分点,1978年后投资稳态值增加16%,但GDP却减少1%。这和前文得出的结论一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短期可以通过促进投资而推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增长。对于GDP增长率GROW冲击而言,不管是从当期,还是从最大值看,1978年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作用都要大。对于收入差距,不管是从最大值,还是稳态值看,1978年后的值都由1978年前的正的变为负的,但其值很小,这说明从长期看,1978年后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
总之,以上脉冲响应函数表明,从短期看,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看,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利于经济增长。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作用都比较小。与1978年前相比,1978年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有所增强。本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陈安平(2009a)的分析,即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短期内能促进投资从而有助于增长;这与陈安平(2009b)和Wan等 (2006)的发现有所不同,因为Wan等(2006)的研究表明收入差距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利于投资,而陈安平(2009b)的研究表明投资并非是收入差距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桥梁。
5.基本结论
为了探究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收入差距、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1953-2004年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收入差距GINI系数和GDP增长率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发现,收入差距在短期有助于投资,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收入差距有害于经济增长;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反馈作用都不明显。由1978年前后两个样本时期的脉冲响应函数及其比较,我们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与1978年前相比,1978年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强。因此我们认为,尽管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着力解决目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使收入差距自动得以缩小,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辅以适宜的再分配政策,改善当今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格局。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JL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7JC790029)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7YD01)的资助。
注 释:①有关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的详细评论见Wan Lu & Chen (2006)和 陈安平(2009a,b)。
②有关SVAR模型的技术细节见Enders(1995)。
③由于缺少1996年后的资本形成指数数据,和梁琪、藤建州(2006)的做法相似,使用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来做平减。
④我们也尝试在全国经济增长率(Grow) 和基尼系数(Gini)的ADF 检验中加入发生在这两年的结构转变虚拟变量,结果并无明显区别。
⑤虽然基尼系数的ADF检验值仅在10%水平显著,我们并没有对其取差分,因为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动态模拟,而非假设检验。在该种情况下,即使变量是非平稳的,也不必差分,而直接使用变量的水平形式建模,以利用水平变量所包含的更多信息(Hamilton, 1994)。
⑥对于投资我们使用的是其对数值,其对数值增加0.12,相当于投资增长12%。
⑦由于经济增长在当期受投资的影响,我们实际上是令GDP增长率GROW在第一期的值为1%。
参考文献:[1] Bernanke, Ben.S-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Money-Income Correlation[C].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86, 49-100.
[2] Dickey D. A.Fuller W. A.Distribution of the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9, 74: 427-431.
[3] Enders, W. 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M], Wiley, New York, 2004.
[4] Fishman, Arthur, Simhon, Avi.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equality 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 7: 117–136.
[5] Hamilton, J. D. Time series analys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Galor, O,Moav, O.Das Human Kapital: a Theory of the Demise of the Class Structur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 73: 85-117.
[7] Kaldor, N.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6, 23: 83-100.
[8] Wan.G,Ming Lu, Zhao Chen. The Inequality–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6, 34: 654–667.
[9] Wu, Y.Economic Growth: A Mirac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4.
[10] 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
[11] 陈安平, 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a,(6).
[13] 梁琪,藤建州.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结构变化及因果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2006,(1).
[作者简介]陈安平,(1971—),男,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内在机制 第12篇
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能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或是增强其竞争能力, 是产生企业内部驱动力的关键。企业的环境行为是通过投入一定的环境成本实现的。企业可能的环境成本一般包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后处理成本、再生循环成本、技术与研发成本、环境认证成本、环境公关成本、排污费、罚款与赔偿等, 其产生的相应经济收益包括原材料与能源的节约、排污费和诉讼费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差异化产品及市场占有率增加等。如果环境成本带来的效益大于环境成本, 也就是说企业的环境行为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加和竞争能力的增强, 那么企业就会更加积极地进一步投入环境成本, 改善环境行为, 企业内部的环境驱动机制相应形成。
一、甘肃省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1. 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所主持的对我国1051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节能减排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就企业方面而言, 存在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3个主要方面的障碍:
资金缺乏是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性因素。实际上, 不仅是企业创新运动, 而且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资金缺乏也是一项重要阻碍。但从企业角度来深入分析的话, 造成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 没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创新收益, 更别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收益, 从而难以继续下一步的创新活动, 无法步入“创新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才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人才的缺乏, 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 是导致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加之企业中技术人员普遍没有节能减排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难以发掘节能减排浪潮给技术领域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研究开发活动只注重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一特定阶段, 而非全过程, 难以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总和最小化。
企业的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利用能力, 对于企业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节能减排技术信息的缺乏, 使我国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进而会影响我国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成果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也会影响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 企业清洁生产推广不力
在甘肃省现阶段, 企业和政府部门对清洁生产缺乏了解和认识。目前, 环保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各级领导, 对清洁生产及其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导致对推行清洁生产缺乏紧迫感, 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没有应有的动力。企业领导还没有放弃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 尚未树立生产全过程污染预防的意识, 往往仅侧重于污染物的处理, 没有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清洁生产宣传力度也不大, 企业不开展清洁生产;企业想实施清洁生产却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和保障, 遇到大量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现行的管理制度从总体上倾向于“末端治理”;许多企业想开展清洁生产, 苦于没有这方面的技术, 技术的缺乏已严重影响了清洁生产的推广和应用, 也可以说阻碍了甘肃省工业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甘肃省节能减排的企业内在驱动机制构建
1. 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
所谓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不断推进自身节能型、环保型技术的提升和创新, 为开发和生产清洁型、环保型、节能型的新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如果单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 要推进节能减排, 就必须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创新。这是因为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目前新的市场培育点和新的市场切入点, 随着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到位, 最先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和最先介入节能环保型新产品市场的企业必然会形成先动优势。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它要求企业家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长期的战略地位。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企业必须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中国企业创新成长机制长期受科技投资瓶颈制约, 如R&D投资仅为美国的五十二分之一, 日本的三十九分之一, 德国的十六分之一, 我国的R&D占GNP的比重在0.5%~0.7%左右, 而发达国家为20%~30%。新兴国家和地区也相当高, 韩国1990年为1.86%, 我国台湾1990年为1.69%, 连印度都超过我国。有限的R&D经费配置到企业的比重我国又过低, 1993年为22.7%, 而发达国家则在70%左右。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资金都比较缺乏, 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活动, 因此除了企业自身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以外, 还必须引入其他投资主体 (如风险投资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等) 。
(2) 企业应加强创新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是一项高知识密集型的活动, 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 企业的创新人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意识。这样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就有一定的知识作保障。
(3) 进行技术联盟。所谓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 (企业、科研机构或大学等) 基于技术创新总体战略目标, 互相联合共同致力于研究开发的行为。它是以股权或非股权形式为纽带, 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两个或多个组织, 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共同提供开发所需资源, 共同分享开发产生的利益, 共担风险。从组织安排角度看, 企业通过缔结技术联盟, 可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技术扩散提供组织保证, 有利于克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组织缺陷, 突破企业规模现有技术基础、人才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限制, 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识, 激发创新灵感, 分散研发成本, 缩短研发时间, 提高成功率, 降低风险。同时, 利用技术标准联盟, 制定行业标准, 可以构筑静态技术壁垒, 争取战略主动权。
2. 广泛推广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提出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21世纪议程》给出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清洁生产技术的定义, 即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 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它可以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将其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清洁生产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生产过程而言, 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毒性。对产品而言, 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实施清洁生产, 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企业清洁生产采用绿色技术和生态工艺, 遵循生态规律、模拟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包括从原料的选择、开采、运输、加工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消费, 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完整的全过程, 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态综合效益。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是变革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 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重要对策之一。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 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快, 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加大, 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也是节能减排的主体, 无论是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政府的促进力、市场激励力, 还是公众需求的拉力, 其目的都是为了影响企业的行为, 只能成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外部动力, 最终还需要企业自身的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本文从甘肃省企业节能减排现状出发, 提出必须在企业内部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清洁市场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何昌.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2]张旭.《完善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的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论文,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