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情简介范文(精选7篇)
南江县情简介 第1篇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接四川,地处黔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国土面积2528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有汉、苗、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64万。县内最高海拔1884米,最低海拔457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城处于“2009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毕节城市群”之中。金沙矿产资源富集,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28种,其中煤炭储量达44.97亿吨,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
一、贵州省第二产煤大县,是贵州 “西电东送”战略的能源基地之一。金沙旅游资源丰富,有冷水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和钱壮飞烈士陵园、红军南渡乌江旧址、安底温泉等旅游景点,岩孔镇板桥村是“中国旅游特色村”之一。金沙回沙酒连续多年蝉联“贵州八大名酒”,2010年10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岩孔矿泉水曾列为第11届亚运会指定用水。金沙产茶历史悠久,清池茶早在汉代就列为贡茶,境内仍保留有完好的千年古茶树群和贡茶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金沙“中国贡茶之乡”的美誉,“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粮油生产大县等荣誉称号。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2007年末总人口62.19万人,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金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
一、历史沿革
民国30年(1941)2-4月,金沙县治筹备处将黔西县划归的56乡(镇)缩编为27乡(镇),大定县划归的6乡(镇)编为4个乡,遵义县划归的3乡编为2个乡,全县共33乡(镇),分隶4个区。7月1日成立金沙县。隶贵州省政府,间隶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毕节)。冬,将33乡(镇)缩编为1镇17乡201保。1949年12月15日,金沙解放,金沙县隶贵州省毕节地(专)区。1950年元旦节,金沙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5个区人民政府,管辖原2镇16乡163保。1991年,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金沙县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撤销区级建制,合并乡镇升格为区级机构,全县共建为26乡(镇),其中:民族乡7个(石场苗族彝族乡、马路彝族苗族乡、太平彝族苗族、箐门苗族彝族仡佬族乡、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镇6个(城关镇、岩孔镇、禹谟镇、安底镇、沙土镇、清池镇),乡13个(西洛乡、平坝乡、桂花乡、龙坝乡、茶园乡、岚头乡、木孔乡、源村乡、官田乡、后山乡、长坝乡、化觉乡、高坪乡)。新建制从1992年起开始运行。
二、文化遗产
1、、石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灵山在石场乡西南隅,1989年,省博物馆考古部王新金、蔡回阳在该穴采集到石片20余件、砾石砍砸器2件,哺乳动物熊、鹿、猴、猪化石数十件,亦有少量烧骨化石,陶制器皿碎片,经认定,至少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2、水井坎古煤窑址
水井坎古煤窑址在石场乡北隅,占地300平方米。兴于明朝天启年间(1921-1624),盛于清初,采煤道用料石券窑门,呈拱形。券门高1.60米,宽1.40米。内置杂木支架,续采数十年之久。清康熙初年(1662),因地下水暴发,淹为一石涸之井。今窖洞前为一片黑色土壤,表土下有大量荒块堆积。
3、花尖营古营盘遗址
位于金沙、黔西、修文三县交界的花尖营山顶,其山陡峭险峻,东、南、西三面环山。康熙年间(1662-1722),吴三桂平水西时,屯兵对岸郭家二屯岩,时为安宣慰以山势险要,即派兵在此垒墙垣、筑石门,建造营盘把守,以遏吴兵。现存石卷门仍十分坚固。洞门高
2.70米,宽1.40米,营盘西南侧残存石垒墙垣数段,全长50余米,厚、高均有1米左右。营盘中山顶凹处,有一洞穴,为安宣慰坐阵指挥处。1987年文物普查中,在穴松土灰内采集到借据、收据、兵器、花鞋等实物数件。
4、大石桥古城垣遗址
城垣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用石礅、石块筑造墙总长3公里,高1.50米至3米不等,厚1米余,位于禹谟镇新民境。
南江县情简介 第2篇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4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7万亩,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36万。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出进士552人,留下历代文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历史文化名人名扬中外;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徽剧、傩舞、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歙砚制作技艺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延村、虹关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清华彩虹桥、婺源宗祠、理坑村民居三处13个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93个,有草、木本物种500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共80余种。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监测,婺源县城负氧离子浓度为6.63万个/cm、江湾9万个/cm、卧龙谷景区达13.34万个/cm,为世界罕见。良好的自然条件蕴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1 333
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
婺源,区位凸显,交通便捷。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周边分布有黄山、三清山、庐山、武夷山、千岛湖、鄱阳湖、景德镇等名山、名水、名镇。一小时车程内有黄山、景德镇和衢州三个机场,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已正式建成通车,京福客运专线铁路已开工建设,九景(婺)衢铁路即将开工,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前沿。
婺源,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是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首届平安建设先进县。沿袭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家乐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惠泽千家万户,全县呈现出富庶平安和谐的社会景象。
婺源,倍受各级领导关爱。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中央部委领导经常来婺源考察调研,省、市领导对婺源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支持。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成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县上下呈现出创先争优、进位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婺源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个枢纽”,建设“四个基地”的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发
展之路,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和著名绿茶之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7.7亿元,财政总收入4.32亿元。以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门票收入1.33亿元,综合收入23亿元。
新和县情简介 第3篇
新和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与库车相望,南与沙雅相连,西与温宿相交,北与拜城相邻,新和县总面积5817.83平方公里,辖6乡、2镇、1个国有农场,总人口17.21万人,其中维吾尔族15.92万人,占比92.5%,汉族1.24万人,占比7.20%。
近年来,新和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6.9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69元(不含农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8:17:35。
新和县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县,也是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全县已形成年产112万担优质皮棉的生产能力,棉纺、种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35万亩,红枣、核桃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新和县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境内英买力、羊塔克、玉东三个区块为“西气东输”主气源地,已布探井97口,探明含油面积66.6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950.5亿立方米、凝析油及原油地质储量2600万吨。位于境内的英买力油气群年产天然气25亿立方米、凝析油50万吨、液化气4万吨。
新和县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古“龟兹国”繁锦之区,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的美誉。境内有库木吐拉千佛洞、唐柘厥关、它乾城、玉奇喀特古城、通古孜巴什古城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40余处,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和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龟兹博物馆、龟兹书画院等历史人文保护机构。新和民间艺术文化丰富,麦西莱甫、歌谣、谚语、乐器、斗鸡、斗羊等都显现出新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魅力,塔什艾日克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新和已成为龟兹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1桑植县情简介 第4篇
桑植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湘鄂边界、武陵山脉北系中段,东与石门、慈利县交界,南与永定区、永顺县接壤,西与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由境内发源,隶属世界旅游胜地张家界市。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553个村(社区)46万余人,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92.8%。2013年生产总值60.56亿元,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689、4226元。
桑植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芙蓉桥乡出土的无牙恐龙化石,距今已有2亿年历史;县城朱家台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古币、陶器等。东汉时置充县,为桑植建县之始;宋仁宗年间,推行土司制度,设桑植宣抚司,因司治桑植坪(今芭茅溪乡境内)而得名;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置桑植县。桑植民族文化灿烂多姿,有极具艺术价值的民歌、花灯舞、仗鼓舞、傩戏等,尤以桑植民歌为最,已搜集整理的就有1万多首,被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3月桑植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桑植勋劳卓著,革命色彩浓郁。这里是贺龙元帅故乡,是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二方面军长
征出发地。大革命时期,不足10万人的桑植,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2万多人血染疆场,载入革命烈士名录的就有5000多人;全县有3000多人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4000多人随红二方面军长征,解放后回乡的不到20人。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里诞生了贺龙元帅,廖汉生、朱绍田、贺鹏飞、贺捷生等将军,是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桑植物产丰饶,资源禀赋独特。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古人盛赞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因而得名;屈原歌咏“沅有芷兮澧有兰”;柳宗元诗曰“南州之美莫如澧”。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8.4万千瓦,是全省五大小水电开发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79%,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12万个单位,有“天然氧吧”之誉;南滩草场达20万亩,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40种,探明27种,其中煤炭储量1.4亿吨、石煤8亿吨、铁矿3.5亿吨、天然气4863亿m3、页岩气1800亿m3;八大公山原始森林面积达30万亩,是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境内有亚洲第一洞“九天洞”、贺龙故居及纪念馆、“世界恐龙之父”芙蓉龙等著名旅游品牌,极具开发价值,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桑植后发赶超,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赶超战
织金县情简介 第5篇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县城距省城贵阳157公里,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 62亿元。
溶洞王国——距县城22公里的织金洞,有“天下第一洞”之称,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四十佳之一,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是贵州建设西部旅游黄金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海磷都——已探明优质无烟煤储量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0%以上,可开采量107亿吨,属“织纳煤田”的主体部分,磷矿储量13.48亿吨,占贵州总储量的54.4%,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重晶石储量2000多万吨,铝钒土储量967万吨。
宝桢故里——晚清重臣丁宝桢,官居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因智斩宦官安德海、整饬盐务税利、治理黄河水患等政绩昭著,在都江堰上建有要公祠。
竹荪之乡——清香型红托竹荪驰名中外,是全国最大的竹荪制种基地、生产基地和贸易基地。
目前已开工建设大项目有投资520亿元的煤化工、投资138亿元的磷化工等。黄织铁路、林织铁路、黔织高速公路、夏蓉高速公路等形成“两纵两横”的交通枢纽,目前黄织铁路已开通运行,黔织高速公路2012年竣工通车。
郧西县情简介 第6篇
郧西,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东接郧阳,西邻西安,守湖北之“门户”,扼西安之“咽喉”,故谓“郧西”。周边与陕南的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及本省郧县毗邻。全县版图面积3509.6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0.9万人。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
郧西人文历史久远,山灵水秀,物产丰富。神雾岭白龙洞出土的古猿人化石证明,早在1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郧西有两千多年的县级政权建制史,2007年前的西汉时期设长利县,1786年前的三国时期设平阳县,1473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设上津县,533年前的明代建郧西县。百万年远古文化的积淀和数千年传统文明代代传承,形成了郧西独有的文化底蕴。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是“织女的故乡”。郧西还是“中国黄姜之乡”、“中国油桐之乡”、中国优质山羊——马头山羊原产地、国家级香料烟基地和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正在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南江县双流乡九义校简介 第7篇
双流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当地几位士绅举办的私塾,民国年间成为保国民小学,1951年改造为双河完小,1956年始办初中,1976年至1979年曾办过高中。双流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是一所含小学、初中教育的学校。位于南江县双流乡街道1号,辖7所村校。中心校占地三十七亩,建筑面积10275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六十多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7人;小学一级教师13人;中学二级教师6人;党员12人。全校共有22个教学班,有小学教学班10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一千四百多人。
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为上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秉承“德才并重,全面发展”,文化传统,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办学方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所求,走民主治校,文明美校,质量兴校,创新强校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博学善教”的优良校风。多年来,双流九义校励精图治,勤奋创业,与时俱进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环境逐年优化,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在在这里造就
一大批,优秀的普职高生在这里起飞
一大批,学士、硕士、博士 在这里奠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