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习题及答案(精选12篇)
农夫和蛇习题及答案 第1篇
关于农夫和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在他们心里会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别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已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也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对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大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
这当然不只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由,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抗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应有之义务。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白骨精固然糊涂,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1.一篇好的议论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本文就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有感而发的。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3.《农夫和蛇》这则寓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处分别提及,但在文中的作用却各不相同。文章开头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辨性是议论文的灵魂,请你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事实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2.要多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举例论证。
3.由寓言引出下文的议论(或论题);结尾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寓言,重申自己的观点(或深化中心论点)。
4.“略”。
农夫和蛇习题及答案 第2篇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14.《农夫和蛇》选自 ,相传为希腊被释放的奴隶所作。(2分)
15.文章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分)
17.这则寓言故事与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相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4.伊索寓言 伊索
15.引起下文,为后文写救蛇,被蛇咬死作铺垫。
16.示例: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③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④“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点拨:答案不固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农夫和蛇的中英文故事及寓意 第3篇
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
农夫和蛇,讽刺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
告诫我们要学会辨认是非,不要被美好的事物蒙蔽了双眼,因为狐狸也会哭泣、蛇也有落难的时候。
农夫和蛇 第4篇
那蛇渐渐复苏了,它彻底苏醒过来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我真是活该!”
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
《农夫和蛇》读书笔记 第5篇
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跟想象的不一样,事情不仅仅是表面,要看内在的真正原因,透过外表看本质才是正确的,才能发现问题。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表面上一种结果,可是真正却是另一种结果。还有就是,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否则有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好事反而变成了坏事。
我读过的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农夫与蛇》,意思讲的是,有一个农夫在田地干活,把田间的活干完以后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只被冻住的蛇,这位农夫起了善心,想要把这条蛇就回去,于是,善良的农夫就把这条蛇放进了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想要把这条蛇救活,把蛇放进怀里以后,农夫继续走。在怀里的蛇慢慢的被农夫的体温暖热,逐渐恢复了知觉,就在这条蛇恢复好的时候,朝着农夫的胸口就是一口,农夫一声,伴随着疼痛,摔倒在地,蛇咬完农夫,爬出来就走了,农夫身中剧毒,说道:“为什么我救了你,你还要咬我呢?”之后,农夫中毒身亡了。
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坏人的“忏悔”,坏人终究是坏人,不能对他们有仁慈之心,否则就是害自己。
《农夫和蛇》读书笔记 第6篇
暑假里我看了《农夫和蛇》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好心的农夫为了能把蛇救活,竟然将已冻僵了的蛇放在自己的怀里,最后蛇是救活了。可蛇却不知农夫的好心,咬死了农夫,这让人非常生气。有句话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农夫就是吕洞宾,而蛇却是狗。人家对你好,你却对人家坏,这不就让人恼上加恼吗?作为一个人,要知道报恩,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对人家好。
在生活中,我要学习农夫这种精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如果有坏人向我们求助,我们都不应理会。假如,我是农夫怀里的苏醒的那只蛇,我第一时间就会想方设法帮助农夫,而不是一口就把农夫咬死。要是我是一个过路人见到农夫被蛇咬死后一定会飞快地打死那只可恶的蛇!
我想今后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生活里,我们做人千万不能想蛇那样,我们要对我们好的人,关心我们的人,要懂得感恩,感谢那些曾经有恩我们的人,我们一定要有恩必报,千万不能恩将仇报。
《农夫和蛇》读书笔记 第7篇
这篇课文讲的是农夫救了一条蛇,这条蛇却咬了农夫一口。
冬天,农夫看见一条蛇被冻僵了,农夫很可怜它,便把它拿起来放在怀里,抱回了家。农夫回到空里,把蛇放在怀里面,蛇恢复了本性,咬了恩人一口,恩人看见它忘恩负义,就拿树枝把蛇打死了,农夫被蛇咬在脖子上面,过了不一会儿,农夫就中毒了。农夫临死前说:“我可怜这条蛇,把它救活了,它却咬了我一口,我应该受到这恶报!”
《农夫和蛇》读书笔记 第8篇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农夫与蛇》。
在这个故事中讲了一位农夫在冬天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还把它放在自己的怀里。后来蛇醒了,它不但没有感激农夫救了它的命,反而一口将农夫咬死了。农夫死前说:“我死是应该的,我同情恶人,就应该有这样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对恶人抱有同情心,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农夫和蛇》读书笔记 第9篇
我读过一本有趣的童话书,这本书里有一篇故事题目是《农夫与蛇》。我觉得这篇故事很有意义。
这个故事大概说: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农夫看见一条冻僵的蛇。农夫可怜它,便把它放在怀里,蛇得到了温暖,就慢慢地苏醒了过来。等到蛇完全恢复了体力,发现自己躺在一个人的怀里,就露出了蛇的本性,用毒牙咬了它的恩人一口,农夫中毒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坏人即使再和善,也改变不了它们坏的本性。
《农夫和蛇》读书笔记 第10篇
《农夫与蛇》大家想必都看过吧,今天我也看了,爸爸跟我说好心的农夫为了救快被冻死的蛇而被蛇反咬一口,那么农夫到底该不该救蛇呢?
我也不是很清楚,如果是我,我想我不会救它。我不知道其他小朋友会不会做出与我相同的决定,作出决定之后爸爸跟我说:孩子,我们要有爱心,有爱才会幸福。
农夫和蛇作文 第11篇
一天,农夫见家里的柴要烧光了,就对老伴说:“老伴,你在家里照看孙女,我上山打柴去。”老伴说:“好吧,那你快去快回哟。”说完,农夫就动身了。农夫走着走着,在半山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受了伤的小白蛇。见它可怜,就把它带回了家,却忘了打柴。回到家,他的老伴问:“你打的柴呢?”农夫恍然大悟:“哎呀!我把小蛇带回来,忘记打柴了!”就在这时,小蛇醒了,用微弱的声音问农夫:“救命恩人,你有什么麻烦吗?”农夫好象听见蛇在说话的样子,回答道:“小蛇,你可以说话?我救你忘了打柴,难道你可以变出来吗?”蛇信心十足地说:“当然。你看你们放柴的地方。”农夫一看放柴的地方,有一大堆柴,欣喜若狂。
从此以后,农夫带着伤已经好了的蛇到处帮助穷人。小蛇见农夫心肠好,给农夫变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可农夫不住,把房子让给了比他还穷的老人。小蛇一见,又给了农夫一百年的寿命。小蛇认为它这样做,农夫就不可以把寿命给别人了。但出乎它的意料,农夫却叫小蛇把寿命给他的孙女。小蛇无法拒绝,只好从了。一年一年过去了,小蛇也长大了,农夫放它回自己的家乡――森林中去了。
《农夫和蛇》doc 第12篇
题:《农夫和蛇》
课 型:新 授
上课教师:王 大 利
上课时间:10月24日
单
位:古邵镇中学
农夫和蛇(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评价任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一)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
2.复述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3.讨论寓意。
(二)总结拓展
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
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
(一)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二)合作探究。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 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三)总结拓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