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生化分析范文(精选8篇)
尿液生化分析 第1篇
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 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身体机能状况、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运用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来作出诊断。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检测与评定, 显得尤为重要。在运动训练中, 尿十项指标检测是一种无创性、简便、快捷的的检查手段。在运动训练上尿十项检测已得到证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用于衡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否合理及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用以帮助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关于尿十项, 多见于对专业队运动员的研究, 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拟对广西业余体校田径队和举重队的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后, 尿液几项指标的变化, 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西体校田径队男女运动员各5名、举重队男女运动员各5名为研究对象, 运动员均身体健康, 能正常参加体校的训练和学习。
2.2 研究方法:
在夏训和冬训期间对运动员的调整期、大强度训练课后进行5次尿十项监测, 检测每次课后40分钟内尿十项值、检测课后次日晨第一次尿中段尿尿十项值, 包括:尿糖 (Glu) 、尿蛋白 (Pro) 、尿胆红素 (Bil) 、尿胆原 (URO) 、PH值、尿比重 (SG) 、尿潜血 (BLD) 、尿酮体 (u-KET) 、亚硝酸盐 (Nit) 、白细胞 (Leu) 十项指标的检测。实验仪器:便携式PU-4010尿十项检测仪。测试方法:试纸法, 10A试纸条, 混匀尿液, 测量前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残尿。按操作说明测试。
3 结果
3.1 田径队运动员运动后与晨尿尿蛋白、尿潜血变化分析
由表1知: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夏训和冬训大强度训练课后, 均有较多的运动员出现蛋白尿, 男、女运动员在夏训和冬训出现蛋白尿的阳性例数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次日晨, 这些运动员的尿蛋白检测有较大程度减轻, 多数检测显示为蛋白 (+-) , 只有极少数为蛋白尿 (+) , 有一例检测蛋白尿为 (+++) 。男女运动员在夏训和冬训大强度训练后, 有少数运动员出现尿潜血现象。夏训时, 有4人次男运动员运动后出现潜血 (+++) , 3人次运动员尿潜血 (+) , 2人次尿潜血 (+-) , 但在次日晨, 运动员尿潜血均为 (-) ;女运动员共有6人次运动员在大强度运动后尿潜血阳性, 其中2人次为尿潜血 (+++) 、1人次为尿潜血 (++) 、3人次为尿潜血 (+) , 还有1人次尿潜血为 (+-) , 在次日晨仍有1人次运动员为尿潜血 (+) 和1人次运动员尿潜血 (++) , 其余运动员尿潜血均恢复正常为阴性。冬训时, 有6人次男运动员尿潜血为 (+) , 2人次运动员为尿潜血 (+-) , 次日晨仍有2人次运动员尿潜血 (+) 、1人次尿潜血 (+-) ;女运动在大强度运动后3人次出现尿潜血 (+) 、2人次尿潜血 (+-) , 次日晨有2人次尿潜血 (+-) 。
2.2举重队运动后与晨尿尿蛋白、尿潜血变化分析
表2显示:在夏训和冬训进行大强度运动后有较多举重运动员出现尿蛋白阳性, 男运动员在夏训时出现尿蛋白阳性例数较冬训时多, 而女运动员在夏训和夏训尿蛋白阳性差别不明显;运动员在次日晨的尿蛋白大部分能恢复正常或尿蛋白为 (+-) , 夏训恢复正常的运动员较冬训的稍多, 少数运动员尿蛋白仍为 (+) , 只有3人次男运动员冬训时尿蛋白为 (++) 。在夏训和冬训, 男女运动员均有少数出现尿潜血阳性, 其中, 男女运动员夏训时出现阳性的例数均较冬训时多;在次日晨, 运动员尿潜血多数恢复为正常或有2-3人尿潜血 (+-) , 另男运动员有3人次在夏训时尿潜血为 (+) 。
3.3田径队和举重队运动员运动后与晨尿尿比重变化分析
由表3发现:田径队运动员在夏训和冬训大强度训练后有部分人出现尿比重大于1.030, 夏训出现阳性的人次较冬训多, 男生较女生稍多, 在次日晨, 夏训时男女生大部分运动员的尿比重恢复正常, 而在冬训期间次日晨, 尿比重能恢复正常的运动员较夏训时少, 甚至女生出现更多人次出现尿比重超过1.030的现象。举重队运动员在夏训时大强度训练后超过90%的运动出现尿比重大于1.030的现象, 而且在次日晨大部分运动员的尿比重仍大于1.030;在冬训时, 尿比重大于1.030的运动员明显比夏训时少, 男女运动员均不到50%, 在次日晨大部分运动员的尿比重恢复了正常。
4 讨论
正常人的尿中有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 即尿蛋白尿, 运动可以引起尿蛋白的增加。在安静状态下, 运动员的尿蛋白与正常人没有显著差异。运动时, 由于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激肽释放酶分泌增加, 导致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 滤过分数升高;肾小球膜电性和可滤过蛋白的电荷发生变化, 导致较大分子的蛋白质从肾小球滤过较多。运动时, 肾小管重吸收呈饱和状态, 同时某些小分子蛋白质的分泌也增加[1,2]。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与运动量、运动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与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等均有较大的关系, 尿蛋白的测定常被用来监测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本次实验发现, 业余体校的田径和举重运动员均有不少在大强度运动后出现尿蛋白, 其中大部分在次日晨恢复正常或弱阳性, 说明大部分运动员能够适应当时的训练负荷。
尿潜血阳性也是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可能是由于运动引起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减少, 因而产生暂时缺血、缺氧和肾血管壁的营养障碍, 引起肾脏的通透性增强;导致原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发生了外溢而出现血尿[3]。本次测试显示, 两个队的运动员均有少数人出现尿潜血阳性, 阳性率较低, 而且次日晨多数运动员的尿恢复正常, 尿潜血阳性率降低, 而且尿潜血阳性率在冬训和夏训出现有差别。有少数女运动员可能是生理期前后影响了尿潜血的测试结果。
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长时间运动时, 肌体排汗增加, 如果不及时补充适量水分, 使体液得到充分补充, 导致体内水分减少, 则尿比重增加, 大于1.030。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田径队和举重队的运动员在运动后大部分人出现尿比重大于1.030的现象, 而且夏季尿比重大于1.030且次日晨不能恢复正常的人数远比冬训时多, 这与南方天气炎热, 空气湿度大, 运动员也没有及时足量补水有比较大的关系。
总之, 业余体校运动员在大强度运动后, 尿十项的几项指标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与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运动项目、个体差异味、气候条件、运动员机能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 教练员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合理合排训练, 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炜权.应用尿蛋白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2 (1) :1-13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06:414-415
分析6尿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第2篇
1 资料与策略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集65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 其中男性样本315例, 女性样本335例, 患者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0.5±8.8)岁, 患者病程最短2 d, 最长16 d,平均病程(6.9±2.6)d。所有患者均要求选取中段尿放于无菌容器中, 并于采集后的1 h内将尿液标本送检。
1. 2 培养策略 收集到标本后, 立即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培养基, 在35℃条件下进行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 药敏试验评价标准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1. 3 质控标准参考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菌株均购自原卫生部(现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 1次/周对所有菌株进行室内质控。
2 结果
2. 1 病原菌分布 在培养的650例尿液标本中共分离出247株细菌, 检出率为38.0%。其中大肠埃希菌81株, 占全部病原菌的32.8%;金黄色葡萄球菌45株, 占18.2%;粪肠球菌38株, 占15.4%。具体分布见表1。
2. 2 药敏试验 将检出率较高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详见表2 。81株大肠埃希菌中, 敏感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氨芐青霉素/舒巴坦(84.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5.3%)、阿米卡星(69.1%);4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敏感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万古霉素(91.1%)、头孢他啶(66.7%)、氨苄西林(55.6%)。
3 讨论
细菌性尿路感染临床中是指由病菌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 进而引起的一种尿路炎症, 本病多发于女性患者, 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2]。但关于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特点, 不同的文献报道并不一致, 这可能与菌种变异以及不同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不同导致菌群发生较大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也可能与不同的地域特点有着一定的关系[3]。
尿液生化分析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12年11月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患者尿液标本300例, 其中男120例, 女180例, 均为新鲜晨尿。
1.2 实验器材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分析仪配套试纸条、显微镜、离心机、质控品、10mL尖嘴离心管。
1.3 检测方法
1.3.1 尿液分析仪法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测试前、中、后做好质控, 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判读参照说明书标示范围确定其阳性、阴性。
1.3.2 手工镜检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中非染色尿沉渣镜检操作方法, 标本在2 h内完成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测红细胞结果比较
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结果与尿沉渣镜检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情况
干化学法测定尿液168例阳性标本中, 尿沉渣镜检阳性符合率为72.03% (121/168) , 假阳性率为15.67%;132例阴性标本中, 尿沉渣镜检阴性符合率为93.94% (124/132) , 假阴性率为2.67%。见表2。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在测定尿液细胞的过程中, 容易受到温度、酸碱度、药物理化因素等的干扰, 造成结果的假阳性、假阴性[2]。本组300例尿液标本中, 干化学检测红细胞阳性率为56.00%, 而尿沉渣检测红细胞为43.00%, 其阳性符合率为72.02%, 而阴性符合率为93.94%。说明分析仪在检测灵敏度、准确性方面优于手工检测, 可实践证明, 灵敏度过高容易导致出现假阳性结果。
干化学试纸测定尿红细胞的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中血红素基团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能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氧化呈色, 借以识别微量血红蛋白的存在, 其呈色的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比。当反应体系之中存在氧化性物质或者还原性物质时, 就会干扰血红蛋白呈色, 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本组300例标本中, 干化学测定尿红细胞假阳性率为15.67%, 这可能是因尿液渗透压、酸碱度改变或者标本放置时间较长, 红细胞自我融解或破裂, 血红蛋白外溢, 致红细胞形态多样化改变, 普通显微镜难以检出;或者在泌尿系统感染时, 某些细菌或真菌在繁殖过程中, 可能本身为了代谢需要合成释放一些具有弱氧化性的酶类物质 (或类氧化酶类物质) , 干扰尿红细胞的测定, 造成尿液红细胞的假阳性;尿液中含有较多耐热酶、肌红蛋白时可导致假阳性[3];同时草酸盐结晶、非晶形结晶等析出也容易导致假阳性[4]。本组300例标本, 假阴性率为2.67%, 可能的原因是在整个反应体系中存在大量还原性物质 (或类还原性物质, 如维生素C) , 干扰了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与反应体系中的氧化物质结合, 或因细菌繁殖所产生的亚硝酸盐所造成反应的延迟[5]等, 致使尿液分析仪检测为阴性, 尿沉渣镜检阳性。
综上所述,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具有操作方便、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能定量或半定量、重复性较高等特点, 但始终不能完全代替病理标本的检测, 在细胞形态的判断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易受药物、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等的干扰, 造成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手工显微镜检查虽说存在操作较为繁琐, 人为影响因素较多, 且费时、费力、重复性差、不能定量、难以进行室内质控等缺点, 但在形态学辨认上仍有较大的优势。为此, 在实际工作中, 实验室在重视现代仪器检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手工镜检, 不能以仪器操作完全代替必要的手工镜检, 且要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方法学上形成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误差, 降低漏检、误检率, 提高工作效率, 使检验结果贴近真实, 为临床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可靠报告。
摘要:目的 分析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液红细胞出现假性结果的原因。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和镜检法检测300例患者的尿液, 对红细胞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干化学分析仪阳性率为56.00%, 假阳性率为15.67%, 假阴性率为2.67%;尿沉渣镜检与干化学分析仪阳性符合率为72.03%, 阴性符合率为93.94%。结论 临床实验室不能以现代仪器操作代替必要的手工镜检, 应根据实际, 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取长补短, 才能使检验结果贴近真实, 具有可行性、可靠性。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手工法,红细胞,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79-300.
[2]李卫滨, 王德春, 林宝顺, 等.尿液自动化分析仪检测假阴性问题的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 1998, 14 (3) :53.
[3]柯琳建, 林馥嘉, 柯培峰, 等.尿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和红细胞结果假阳性及假阴性的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9, 27 (2) :123-125.
[4]穆银玉.干化学试带法检测尿红细胞白细胞假性原因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4) :1859-1860.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分析 第4篇
1 尿液的采集方法
一般情况下, 用清洁容器收集患者的一定体积的尿液, 70~80ml为宜, 清早第一次尿液具有最佳的效果[3]。注意事项:成年妇女的尿液不得将月经和白带带入准备检测的尿液中, 防止影响尿液检测的结果;未能及时检测、分析的尿液样本要注意低温保存。
2 尿液的检测方法
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报告, 尿液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检测法、干化学过筛法以及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这三种。
2.1 显微镜检查法
迄今为止, 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 结果最可靠的方法[4]。直接镜检法, 简便但阳性率低, 重复性差, 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 但操作较繁琐费时。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 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染色法有助于识别各种细胞、管型等。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在医学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且操作方便, 是尿液分析、监测中常规的检查方式, 但尿沉渣显微镜检查需要的尿液样本量较大, 检查操作的时间比较长, 对于急诊的病人难以承受, 特别是希望快速得到监测的结果时难以实现。对于尿液分析需要快速收集, 是摆在医学检验师们面前一道课题, 化学尿液分析可以实现尿液分析结果的快速出现, 解决了急诊病人等待分析结果的痛苦[5]。
2.2 干化学过筛法
近些年来,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尿液干化学仪器的快速发展, 尿液分析实现了分析的自动化, 尿液分析的精确度以及检测的时间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干化学过筛法除了必需的仪器外, 不需要其他的试剂, 操作方便, 简单可行。由于此法具有相当的敏感性, 操作不规范、中间出现任何状况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因此, 需要仪器操作人员了解检测仪器的原理、操作规范、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在干化学过筛法中, 尽量配合做显微镜检查, 干化学仪器的质量、稳定性及质量控制与过筛的准确性密切相关[6,7]。
2.3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尿液干化
学仪器的快速发展, 尿液分析实现了自动化。不但如此, 在尿液化学分析仪上运用多联尿干化学试剂, 可以同时检测尿p H、尿三胆等十来种化学成分,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具有众多的优点, 操作方便、结果准备可靠, 此法在医院广泛使用, 需要仪器操作人员了解检测仪器的原理、操作规范、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以此提高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提高检测结果的及时性[8]。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具有多种优点, 但尚不能取代涂片镜检, 由于此种检测方易造成漏检, 甚至造成检测结果的错误, 因此, 检测结果不要完全依赖于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 要结合镜检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临床上的判断提供正确依据, 所以镜检在尿检测中是重要和不可忽视的。
3 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疗效观察以及预后等作用, 为监测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某些疾病的病情程度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阐述尿液的采集方法和尿液分析方法 (显微镜检查法、干化学过筛法以及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 , 由于尿液成分的复杂性, 要与镜检相结合,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临床上的分析、判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摘要:尿液分析具有帮助诊断疾病、疗效观察以及预后等作用, 根据尿液分析检查的结果, 可以跟踪、监测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某些疾病的病情程度变化。本文就尿液的采集方法和尿液分析方法 (显微镜检查法、干化学过筛法以及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法) 简述如下。
关键词: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测,干化学检测,自动分析仪
参考文献
[1]顾可梁.尿有形成分的识别与检查方法的选择[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6) :572-575.
[2]顾可梁.重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 29 (1) :1-3.
[3]李慧华, 李付军.尿液沉渣镜检的重要意义[J].中原医刊, 2003, 30 (11) :24-26.
[4]李莉.尿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观察对比[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1, 16 (1) :189-190.
[5]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镜检与自动化检测方法学利弊和互补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2 (6) :609-611.
[6]向英武.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6) :1223-1224.
[7]周晏玲.尿常规检查进展[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6) :2005.
尿液生化分析 第5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随机采取门诊病人晨尿标本616份, 其中男92例, 女524例, 年龄3~94岁。
1.2 仪器和试剂 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罗氏JuniorⅡ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Olympus普通双目显微镜。
1.3 方法 每个标本分3管, 第1管用UF-500i做尿沉渣分析 (每天开机后用质控品做室内质控) , 第2管用JuniorⅡ尿液分析仪做试纸条测定 (每天开机后用质控品做室内质控) , 第3管取10ml尿液, 1 200~1 300r/min (离心半径15cm) 离心5min, 留取沉淀0.2ml, 混匀后取沉渣0.02ml, 滴在载玻片上, 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镜检[2], 由经验丰富的检验师高倍镜计数10个视野的红细胞、白细胞, 按平均数报告, 在1h内测定完毕。UF-500i尿沉渣计数超过正常 (红细胞:0~25个/μl, 白细胞:0~25个/μl) 为阳性。JuniorⅡ尿液分析仪以“+”表示阳性。显微镜检测结果大于正常 (红细胞:0~3/HP, 白细胞:0~5/HP) 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定性资料χ2检验, 显著性水准=0.05。
2 结果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JuniorⅡ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尿沉渣红细胞数量可帮助血尿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白细胞数量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泌尿系统的感染、膀胱炎、结核、肿瘤等疾病, 为临床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3]。而且标本采集方便、无创伤, 因此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一直被誉为是“体外肾活检”[4]。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应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核酸荧光染色技术, 对各种有形成分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进行特异性的核酸荧光染色, 而且具有独立的双通道 (沉渣通道、细菌通道) , 可排除标本采集过程中无法克服的杂菌对各种有形成分的干扰, 标本经过严格的定时、定速离心, 留取定量的尿沉渣, 以标准单位定量报告, 具有标本用量少、检测精确度高等优点。尿干化学分析是检测细胞胞浆内涵物来确定细胞的有无, 但容易受药物或其他外源性物质影响, 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显微镜方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金标准”,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 将细胞等有形成分直观、真实地呈现在镜下, 但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如果定量的话费时、费力, 无法满足实验室常规检测, 更多应用在有形成分复检。在616例标本中3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检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而且定量检测更直观、影响因素少。JuniorⅡ尿液分析仪检测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检测结果有一些差异, 与方法学干扰因素影响有关[5], 但能检测到细胞内成分, 不受细胞破坏的影响。3种方法联合检测, 能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 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UF-500i尿沉渣分析仪、JuniorⅡ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情况。方法:随机收集门诊病人新鲜尿液616例, 同时进行3种方法检测红、白细胞,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UF-500i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阳性率26.5%、白细胞阳性率35.7%;JuniorⅡ尿液分析仪红细胞阳性率32.8%、白细胞阳性率40.3%, 显微镜检查红细胞阳性率24.0%、白细胞阳性率31.8%, 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能定量检测且更全面, 而JuniorⅡ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结果有一些差异, 但能检测细胞内物质成分, 不受细胞破坏的影响, 建议3种方法联合检测, 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UF-500i尿沉渣分析仪,JuniorⅡ尿液分析仪,Olympus显微镜,红细胞,白细胞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临床医学检验与技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1.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94.
[3]Chien TI, Kao JT, Liu HL, et al.Urine sediment examination:a comparison of urinalysis system and manual microscopy (J) .Clin Chim Acta, 2007, 384 (1-2) :28-34.
[4]顾可梁.尿有形成分的识别与检查方法的选择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6) :572-575.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篇
1 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
1.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的总数最总共例, 其中例最终结果误差比较大, 约占。其中影响因素种类及其比例情况见表1。
从上述结果来看, 实验室因素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 其次才是临床用药。
1.2 检验方法
在专业的检验工作人员确定样本检验结果存在误差的情况下, 再对误差样本的资料做细致分析, 从临床因素到实验因素, 展开全面的收集与整理, 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分析和总结出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因素。
2 影响到尿液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分析情况
2.1 实验室因素
进入实验室进行尿液分析的过程上, 主要用到的是尿液分析仪以及尿试条, 这两种仪器与物品本身的质量高低、使用方法以及尿试条分析方法是否科学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准确与否, 所用设备与物品的质量、性能越高, 就越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 需要利用高低值的两种质量控制液对其进行定期检验、测试, 确保其工作质量, 当然所用液体的质量也必须实时监测。对所用仪器做定期的检测、保养、校正, 让仪器保持工作的最优状态, 可以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尿试条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须保存于生产厂家所提供的密封容器当中, 而且应避光存贮, 所处环境应温湿度适宜, 另外在使用时应遵照正确的方法流程进行检测, 充分了解其性能特征, 按需取用后, 应即该将封闭好容器, 此外还应注意检测过程中没有用完的尿试条绝不可重新放回容器当中, 尿试条上的化学反应区不可以手接触。总的来说, 就是实验室所用到的仪器与物品都必须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是最高目标。
2.2 患者临床用药因素
张婵与江晓春在《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文中曾指出: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所服用的药物是对其尿液检查结果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在临床中所用的各种药物在患者体内不同的起效途径、半衰期以及血药浓度;还在患者体内的代谢、清除时间长;患者机体对药性的清除程度和排泄途径都各有不同,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后期实验室尿液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或表现为不符合患者所患疾病的临床症状, 或表现不符合患者临床实际, 进而影响医生对病患病情判断的科学性, 所以, 在进行尿液检验结果分析与总结时就考虑到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 尽量排除临床所用药物对尿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2.3 尿液标本采集因素
做尿液检验的尿液标本一定要保证新鲜, 因为如果尿液样放存放地一段时间, 就有可能被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质污染, 进而出现物理或者化学方面的性质变化, 所以尿液标本成功采集结束后, 必须在2h之内送到实验室, 严防样本发生尿胆原被破坏、蛋白变性、细胞溶解问题, 或者滋生出其他细菌。
一般情况下, 对于住院的患者而言, 其标本留取最好选择清晨首次中段尿液;对于门诊、急诊病患的尿常规检验, 不受时间限时随时可以进行采集, 只需要在容器上标明时间即可;
送检样本的量一般为15~50m L。用于样本收集和运送容器应为一次性容器, 并做到即时回收;留存标本的透明容器一定要选用惰性材料制成, 而且保证干净而且防漏。相关的医务以及实验室检验人员需要提醒患者留尿的注意事项, 如保持尿道口清洁等。
2.4 标本保存与送检因素
送检样本一定要保证其新鲜度, 最终的检验结果能更加准确。所以, 进行标本保存时应当注意:保存环境以<25℃为宜;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h, 因为2h后就会出现样本浑浊、颜色加深、散出氨味类的物理变化和本样所含Vc、尿胆原等量降低等化学性变。如果2h内无法结束检验分析, 就需向样本中添加适量防腐剂并于2~8℃环境中冷藏, 且6h内完成检验。
进行样本送检时, 必须保证标本容器的盖子上贴有标签, 标识上如患者姓名、采集时间、病患编码等信息, 而且实验室检验人员在样本接收时须将所有信息与化验单项目进行一一对照并确认其一致性, 还要检查容器本身是否合规, 样本有未受到污染、样本量足够与否, 最后一定要检查接收样本时间与采集时间有未超过2h,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结束语
通过对于笔者所在医院近来尿液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回顾性分析, 可知在临床上尿液检验的结果可会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掌握各类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要想进一步保证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就一定要保证所有尿检环节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靠性, 最大限度防止不利因素的干扰, 确保临床所需尿检数据的质量。
摘要:目的 对影响到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送检的尿液样本1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结果误差较大的为82例, 对这些有误差样例的整个检测过程及其干扰因素进行分析, 总结并分类、统计出对尿液检验结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结果 对尿液检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以实验室影响为主, 其次是临床用药, 再次是标本采集过程, 第四是标本保存方式方法, 最后是标本送检过程。结论 加强对于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子的分析工作, 然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所现误差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才能提升尿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与准确性, 最大程度降低结果误差的出现频率。
关键词:尿液检验,影响因子,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波.有关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3) :334-335.
浅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 第7篇
1尿常规化学自动分析仪的检测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先进检验仪器的引进和使用,使这一常规检验项目,无论是对无形成分的化学检验还是对有形成分自动流式定量分析,都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缩短检验时间,提高检验项目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操作简便、快速。
1.1尿液抗坏血酸试验阳性,只能说明受检验者摄取抗坏血酸多,阴性并不能说明患者的抗坏血酸缺乏。高浓度的抗坏血酸可使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果尿液中抗坏血酸试验阳性,应将尿液的标本作适当预处理,再行检测。
健康人随机尿液的比重的高低受饮食、饮水、运动、气温不同而变化,因而测随机尿液的比重意义有限。尿液pH值小于4.0可使蛋白质呈假阴性,使比重升高,尿液pH值大于8.0时可使蛋白质呈假阳性。如果尿液标本在室温下存放,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尿液变成强碱性。酸污染可使尿液呈酸性。尿色和浑浊度用肉眼观察既简便又准确,患者、临床医务人员及实验人员均可观察,临床上重视的是尿色异常和浑浊的原因,而不是尿液有无异常。
1.2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过筛检测包括过筛检测、酮体及微量蛋白质三项,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检测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控制情况。尿液中的酮体可反映有无酮症酸中毒;微量蛋白是检测糖尿病肾损伤的灵敏指标。应该根据病情需要组合和选择过筛条带。尿感染:包括蛋白质、隐血、亚硝酸盐。尿路结石:选择尿液的pH、隐血、白细胞及蛋白质。尿液的pH值有助于判断结石的组成成分是在酸性还是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的结晶。急性腹痛:选择蛋白质、隐血、白细胞,用于检测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引起的腹痛。肝胆疾病:选择尿液的胆红素、尿胆原、蛋白质、白细胞。前两项检测胆红素代谢状态,后两项主要用于检测疾病是否合并肾损伤。
2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检查是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操作费时、效率偏低,但是尿沉渣检测方法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影响。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的方法有混匀一滴法、离心玻片法、倒置显微镜法。混匀一滴法由于标本未离心,有形成分检出率偏低;离心玻片法检查视野的随机性较大;这两种方法均有结果不稳定、难以标准化的缺点。倒置显微镜法虽有标本无须离心、细胞成分不破坏、细胞不覆盖、结果稳定等优点,但需要倒置显微镜,故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尿常规白细胞如果大量出现,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结核等。如果患者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基本可以判断为尿路感染,正常人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偶见,如果尿常规出现红细胞,并超过3个“+”,提示有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肾炎等。
尿沉渣镜检可检出一些药物在尿中的结晶,能对化学分析中的假阳性结果起到纠正作用,特别是对白细胞和红细胞。此外,镜检能够直接观察有形成分,如巨噬细胞、各种管型、异常细胞、霉菌、毛滴虫和有意义结晶等,对泌尿系统疾病检测更为重要。
尿液分析仪易受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空气的湿度、试纸条的质量及试纸条浸湿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早期病人特别是弱阳性结果的患者,在用分析仪时,必须采用手工测试法作比较,同时通过尿沉渣镜检可及时发现两者结果不相符合,及时查找原因。
因此,尿自动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一般尿液的初步筛查试验。所以,检验工作者及临床医生,都必须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份尿液分析结果。检验工作者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检测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搞好质量控制,切不可为了省事而仅以分析仪代替必要的手工和镜检。遇到可疑情况,还应及时询问患者,查找原因,以便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向。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质量控制 第8篇
1 检测前质量控制
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包括正确的尿液标准收集方法、有效的标本标记与识别、适宜的防腐剂或冷藏装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等。例如:引起尿液呈酸性的食物主要有肉类及混合性食物, 药物则主要有氯化钙、氯化铵、氯化钾、稀盐酸等;引起尿液呈碱性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 药物则有小苏打、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酵母制剂等。尿试带测定常见假阳性、假阴性的产生原因见表1.
2 检测中质量控制
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严格、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合理地应用尿液质控物来监控, 判断尿分析仪是否处于最佳或正常的工作状态。质控尿液可以购买, 也可自己人工配制, 在尿液分析仪全面鉴定和定期校正的基础上, 每日对仪器和试带按规范化质控程序进行;每次使用“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的质控尿液, 任意一个试剂模块的测定结果与质控尿液期望“靶值”, 允许有1个定性等级的差异, 超过此范围或结果在“正常”与“异常”之间跳跃, 均应视为失控。特别应注意尿蛋白质测定时, 尿蛋白干化学法对尿内不同蛋白质成分的灵敏度不一, 主要对清蛋白敏感 (70~100 mg/L) , 而对球蛋白、黏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有人认为尿中球蛋白浓度为4 000 mg/L以下时, 干化学法蛋白定性为阴性, 只有当达到5 500 mg/L时, 才出现可疑反应;白球蛋白比值为1∶2的蛋白尿, 蛋白浓度高达2 000 mg/L时才会出现阳性反应, 干化学法测定球蛋白的灵敏度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因此, 对于肾病患者, 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需要系统观察尿蛋白含量的病例, 最好使用对白球蛋白灵敏度一致的磺柳酸法或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
3 检测后质量控制
检测后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 除了注意检验报告的文字书写或计算机录入有无错误外, 更应分析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即尿干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相互关系。如出现: (1) 化学分析隐血阴性, 而镜检见大量红细胞; (2) 化学分析隐血强阳性, 而镜检却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红细胞; (3) 化学分析白细胞阴性, 而镜检见多量白细胞; (4) 化学分析白细胞阳性, 而镜检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白细胞; (5) 化学分析亚硝酸盐为阳性, 而尿蛋白质和白细胞均为阴性; (6) 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增多, 而尿干化学分析蛋白质为阴性等等。这些均被视为可疑结果, 应进一步查明原因。首先要从尿干化学分析各测试项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来具体分析;其次要与患者和护士联系查问, 标本留取是否合格;再次要与临床医生联系, 询问病史, 查看病情及病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