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耐药性分析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耐药性分析范文(精选12篇)

耐药性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2年6-12月我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MDRB (去除同患者同部位重复菌株) 141株。

1.2 菌株鉴定与药物敏感定量试验

标本检测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规范操作[2]。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DL-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板, 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201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确证试验, 按其标准判定。采用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做室内质控。

2 结果

2.1 MDRB检出率

临床送检标本720份, 分离出病原菌301株, 从中分离出MDRB 141株, 总分离率为19.6% (141/720) , 占全部分离菌的46.8% (141/301) 。MDRB中革兰阴性杆菌83株 (58.9%) , 革兰阳性球菌58株 (41.1%) , 检出率排名前5位的MDRB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 (19.9%) , 大肠埃希菌24株 (17.0%) , 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 (13.5%) , 铜绿假单胞菌12株 (8.5%) , 肺炎克雷伯菌11株 (7.8%) 。

2.2 MDRB标本来源及性别、年龄、病区分布

MDRB标本来源:呼吸道标本60例 (42.6%) ;各种感染性分泌物40例 (28.4%) , 中段尿26例 (18.4%) , 血液8例 (5.7%) , 其他7例 (5.0%) 。患者年龄:1d~99岁。患者性别:男72例, 女69例;科室分布:肺病脾胃科35例 (24.8%) , 内分泌糖尿病科22例 (15.6%) , 脑病科22例 (15.6%) , 心血管内科20例 (14.2%) , 骨伤科病区15例 (10.6%) 。

2.3 主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主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24株, 铜绿假单胞菌12株, 肺炎克雷伯菌11株。24株MDRB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16株 (66.7%) ;11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3株 (27.3%) , 其耐药性见表1。

2.4 主要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COM) 23株 (82.1%) , 产β-Lac株4株 (14.3%) ;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株4株 (21.1%) , 产β-Lac株15株 (78.9%) 。见表2。

3 讨论

我院MDRB多来自于痰液、各种感染性分泌物、尿液等, 科室主要来自肺病脾胃科、内分泌糖尿病科、脑病科、心血管内科等内科系。这主要与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抗生素用药时间长有关。MDRB多产生于革兰阴性杆菌, 按检出率前几位MDRB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 (19.9%) ;大肠埃希菌24株 (17.0%) ;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 (13.5%) ;铜绿假单胞菌12株 (8.5%) ;肺炎克雷伯菌11株 (7.8%) 。按地区性差异有别于其他报道。卢志军[3]报道排前4位菌株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在我院普遍对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等有较高的耐药率, 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美满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率。

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中我院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株, MRCOM在我院检出率较高为82.1%;大多只对美满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有很好的敏感性, 对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提示临床应重视患者病原菌检测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防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 控制应用抗生素时间, 进一步阻止泛耐药细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S].2011-01-17.

[2] 熊燕, 张虹, 陈炎添, 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和耐药性监测[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 :26-28.

耐药性分析 第2篇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罗运山 万献尧

【摘要】目的 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和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比较排位前5位细菌耐药特征。结果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14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感染菌112株,占75.2%;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6.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6.3%)、人葡萄球菌(6株,5.4%)和鲍曼不动杆菌(6株,5.4%)、铜绿假单胞菌(5株,4.5%)和溶血葡萄球菌(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近5年多来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

【关键词】血流感染;细菌培养;细菌耐药;ICU +—

—+

+——

血流感染是ICU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尽管近年来大量新型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未减少,且其耐药菌株

[1,2]逐渐增多。据报道,ICU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粗病死率27%~53%。美国1980~199

4[3]年间因此病而住院的患者每年呈10.5%的速度递增。因此,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我科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诊断血流感染且血培养阳性的1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对其中排位前5位的细菌进行耐药特征分析,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ICU中124例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49株。

2、微生物培养

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

3、药敏试验

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

4、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血培养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根据病历记录和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ICU内、普通病房获得性血流感染的诊断。结果

1、ICU内、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49株病原菌。其中分离出2株者12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在ICU内发生的血流感染89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分离出2株者10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普通病房发生的血流感染35例,共分离出病原菌37株,其中分离出2株者2例。

+—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G)菌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28株,—占75.7%;G杆菌8株,占21.6%;真菌1株,占2.7%。发生于ICU内的病原菌共112株,占75.2%;入住ICU前的病原菌37株,占24.8%。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为2~100天,平均14.3天。

表1 ICU及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病原菌 G杆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G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肠球菌 耳葡萄球菌

真菌 光滑假丝酵母菌 白假丝酵母菌

合计 +—

ICU

株数 55 33 7 6 5 4 55 31 7 6 5 4 2 2 1 1 112

构成比 49.1 29.5 6.3 5.4 4.5 3.6 49.1 27.7 6.3 5.4 4.5 3.6 1.8 1.8 0.9 0.9 100.0

普通病房 株数 8 1 2 0 2 3 28 13 2 7 1 5 0 1 1 0 37

构成比 21.6 2.7 5.4 0.0 5.4 8.1 75.7 35.1 5.4 18.9 2.7 13.5 0.0 2.7 2.7 0.0 100.0

ICU+普通病房 株数 63 34 9 6 7 7 83 44 9 13 6 9 2 3 2 1 149

构成比 42.3 22.8 6.0 4.0 4.7 4.7 55.7 29.5 6.0 8.7 4.0 6.0 1.3 2.0 1.3 0.7 100.0

2、ICU、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

发生于ICU内的89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见表2,且这些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发生于普通病房的35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见表3,部分患者存在误吸、化疗等危险因素。

表2 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肿瘤 冠心病、心衰 多发性外伤 消化道疾患 脑血管疾病

其他疾病(中毒、手术等)

合计

例数 19 13 12 11 8 8 18 89

构成比(%)

21.3 14.6 13.5 12.4 9.0 9.0 20.2 100.0

表3 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肿瘤

例数 6 6

构成比(%)

17.1 17.1

冠心病、心衰 脑血管疾病 消化道疾患 多发性外伤

其它疾病(足坏疽、手术等)

合计 4 2 2 9 35

17.1 11.4 5.7 5.7 25.7 100.0

3、药物敏感试验 +—G球菌、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分别见表

4、表5;多重耐药率高。

表4 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头孢呋辛 阿莫西林/棒酸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头孢唑啉 克林霉素 呋喃妥因 苯唑西林 青霉素 四环素 复方新诺明 万古霉素 氧氟沙星 阿奇霉素 氯霉素 左氧氟沙星 替考拉宁 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利奈唑胺 亚胺培南 红霉素 利福平氨苄西林 链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n 4 9 9 9 9 9 6 9 9 9 9 9 4 4 8 8 4 4 4 5 5 5 5 耐药株数 6 7 7 6 7 0 6 9 5 2 0 3 4 0 6 0 0 0 3 5 0 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n 31 64 64 65 65 65 32 64 65 65 65 65 31 31 61 63 30 32 32 34 34 34 32

耐药株数 26 58 54 38 58 42 0 59 64 21 41 0 24 28 25 41 2 1 0 33 34 4 31

耐药率 83.9 90.6 84.4 58.5 89.2 64.6 0.0 92.2 98.5 32.3 63.1 0.0 77.4 90.3 41.0 65.1 6.7 3.1 0.0 90.1 100.0 11.8 96.9

n 9 9 9 9 6 2 6 6 7 7 9 9

肠球菌 耐药株数

6 6 4 0 5 0 2 0 6 4 6 5

耐药率

88.9 66.7

66.7 44.4 0.0

25.0 83.3 33.3 0.0 85.7 57.1 66.7 55.6

耐药率 75.0 66.7 77.8 77.8 66.7 77.8 0.0 66.7 100.0 55.6 22.2 0.0 75.0 100.0 0.0 75.0

60.0 100.0 0.0 100.0

表5 主要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

n 7 3 7 7 7 耐药株数 1 2 0 4 3

耐药率 n 14.3 0.0 57.1 42.9 4 9 9 8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株数 5 3 6 7 8

耐药率 62.5 75.0 66.7 77.8 100.0

n 6 2 6 6 6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株数 2 1 2 3 1

耐药率 33.3 33.3 50.0 16.7

n 35 22 41 37 41

假单胞菌属 耐药株数 33 13 31 24 20

耐药率 94.3 59.1 75.6 64.9 48.8 替卡西林/棒酸 左氧氟沙星 阿米卡星 氨曲南 头孢吡肟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头孢曲松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 妥布霉素 复方新诺明 头孢哌酮/舒巴坦

美罗培南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氯霉素 氨苄西林/舒巴坦

氨苄西林 头孢唑啉 阿莫西林/棒酸 加替沙星 6 7 7 7 7 7 7 4 7 6 7 3 7 3 4 4 4 4 4 3 3 4 6 4 0 1 6 3 6 2 1 2 2 2 3 4 2 0 3

50.0 42.9 57.1 85.7 57.1 0.0 14.3 85.7 75.0 85.7 28.6 14.3 28.6 75.0 50.0 75.0 9 9 9 9 9 9 9 5 9 6 5 5 9 4 5 5 4 4 8 8 8 6 0 5 9 2 2 1 0 5 8 1 4 5 4 0 3

88.9 88.9 88.9 88.9 66.7 0.0 55.6 100.0 40.0 22.2 16.7 0.0 100.0 88.9 25.0 80.0 100.0 80.0 75.0 6 6 6 6 6 4 6 2 6 5 5 4 4 4 2 2 1 1 5 1 0 2 2 2 1 1 1 4 3 2

16.7 33.3 16.7 16.7 85.3 16.7 0.0 33.3 0.0 33.3 20.0 20.0 25.0 100.0 75.0

37 41 41 41 41 40 38 24 37 32 31 16 17 17 5 21 31 36 11 3 21 23 4 3 4 12 16 3

67.5 13.5 51.2 75.6 87.8 26.8 7.5 55.3 95.8 10.8 9.4 12.9 75.0 94.1 17.6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7

100.0 5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介入性诊疗方法和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放化疗以及长期广谱﹑强效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均为血流感染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及时掌握本地域、本科室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作用。[4]Lepper等研究表明,实行全院监测药物消耗量与细菌耐药率,对及早发现耐药菌株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针对原因予以控制。

血流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培养又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亦可及时反映治疗效果,临床应重视对疑为血流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如果已经应用了抗菌药物,最好在下一次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并使用含有能中和抗菌药物的树脂血液培养瓶采集。为提高培养阳性率,最好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采集2~3份血液送检。同时根据培养结果早期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感染

[5]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2004~2009年5年多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共分离出149株病原菌。发生于ICU内血流

+—感染的病原菌112株,其中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说明ICU内

+—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分离到的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鲍曼不

—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等。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共33株,占G菌的60.0%;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31株,占G菌的56.4%。

+—发生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37株,其中G球菌28株,占75.7%;G杆菌8株,+占21.6%,说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G球菌为主。分离到的血流感染常见病

—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大

—+肠埃希菌为主,共3株,占G菌的37.5%;G菌中仍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13+株,占G菌的46.4%。有报道,院内血流感染病原菌由上世纪60、70年代的G菌为主到目前的G菌逐渐增加[6][7]—,而Lakshmik等报道院内血流感染病原菌仍以G菌为主,达53.3%,然而Wisplinghoff[8]+等报道则以G菌为主,可达65%,这可能是不同地区之间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例

[1]有所不同之故。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为2~100天,平均为14.3天。这与Warren等报道的平均检出时间为15天接近。

+G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又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本组研究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说明万古霉素仍是目前治疗葡萄球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但国外已发

[9]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利奈唑胺等药物敏感性均在90.0%以上,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90.0%,提示这些药物目前已不适合作为葡萄球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CNS既往认为系与人体皮肤、黏膜共栖的非致病菌,且因不产生血浆凝固酶,毒性较弱,曾被误认为极少致病,但近年来由于侵袭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术、导尿、纤支镜治疗等)的应用增多,尤其是ICU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由此类细菌导致的感染明显增多。本研究亦表明此类细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菌株,感染途径主要为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及皮肤接触等。研究证明CNS可产生黏质物,后者在致病和耐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黏质物有助于CNS的黏附定植,还可作为一种物理屏障阻止抗菌药物向细菌细胞渗透,同时CNS具有抗吞噬作用,比其他细菌更易生存并繁殖。且黏质物也是一种毒力因子,有异物存在或创伤时CNS在其黏

[10]+质物的作用下极易引起感染。但也有文献报道,在G菌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11]的产生主要是由DNA旋转酶的GyrA亚单位和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亚单位突变引起。本研究中肠球菌属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在人、动物的肠道和女性生殖道,为常见条件致病菌。本资料统计的肠球菌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其敏感性达100.0%,对四环素、氯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敏感性为55.6%~75.0%,而对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庆大霉素、红霉素等的耐药率均达66.7%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66.7%,说明肠球菌的耐药率并不低,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肠球菌感染患者,用药时应慎重,以免给治疗带来不利。

—G杆菌中假单胞菌属分离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而大肠埃希菌也占相当的比——例。在G杆菌中,除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6.7%外,其余G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均呈现出59.1%以上的耐药趋势,这可能与近些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应用有直接关系。假单胞菌属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外膜孔蛋白的缺损、碳青酶烯酶的产生和药物外排泵出系统的表达等,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耐药率为7.5%;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氯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4%~26.8%;其余耐药率均达51.2%以上,尤其是头孢西丁、替卡西林/棒酸、妥布霉素,耐药率达94.1%以上。由表5可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最敏感,耐药率为0.0%,其次为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4.3%,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在28.6%~42.9%,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50.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菌以碳青酶烯类为最敏感,耐药率为0.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在16.7%~4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5.6%,其中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避免应用不敏感的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ESBL大多是由质粒介导的,除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外,产ESBL菌往往同时携带其他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12]磺胺类的耐药基因。同时大肠埃希菌作为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继产ESBL之后,又出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水解底物范围更广,耐药菌株往往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常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本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较不加酶的耐药率低,这是由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有相当数量的菌株能产ESBL。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均为83.3%,而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达75.0%、83.3%和100.0%,本研究尽管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数较少,但有报道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呈平稳上升趋势,该菌常对多种药

[13]物耐药而使治疗更为困难。

由于目前真菌培养技术的滞后,使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从而导致血流感染患者不能得到早期治疗,最终导致了高病死率,由于此研究的真菌株数较少故在此不做讨论。

总之,对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是临床了解血培养病原菌和耐药动态的重要途径,临床需及时掌握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和动态,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治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这样既可迅速控制感染,又可预防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扩散。

参考文献

耐药性分析 第3篇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抗药性;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37-03

多重耐药菌(MDRO,multidrug resisont orgonism)感染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其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威胁[2],为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菌种特征,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为临床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不同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997株,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出相同菌株只计1株。

1.2 方法 细菌药敏鉴定及菌株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1版),常规方法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细菌,采用珠海黑马DL-96型全自动病原菌鉴定及药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酚胺酶(ESBL)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MDRO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1%。MDRO株数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达68.7%,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9%。见表1。

2.2 标本分布 两年总计送检各类标本1997个,其中以痰和尿标本为主,分别占63.0%和21.4%。见表2。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 全院11个内科科室多重耐药菌总计占45.52%,9个外科科室总计占22.13%,综合ICU占23.74%。见表3。

2.4 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3.1 MDRO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且细菌耐药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及时了解各地区和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掌握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共检出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芍菌1997株,检出率27.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2.1%),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相近[3]。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前三位菌种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4]。耐药菌分离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00%。究其原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巨大并且复杂的基因组,不仅含有自己的药物抗性基因,还能从其他细菌获取抗性基因,从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或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碳氢酶烯酶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3%和0.23% 。调查显示革兰阳性耐药菌较少(1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分别为1.32%、2.34%,与国外[7]的30%~50%相比较耐药率略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及社区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近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5],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

3.2 MDRO科室和标本分布 从标本的构成比看,排在前两位为痰、尿分别占63.0%和21.4%,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尿标本较血以及分泌物等具有易于采集,对患者无伤害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能与血液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不合格血标本,且阳性率不高,仅有7.5%[8]有关。说明MDRO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与内科患者占比较大相一致。内科、ICU发现MDRO株数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为内科患者多为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频繁。而ICU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9],患者多为其他科室转入,病情较重,且在转入TCU前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

3.3 预防与控制MDRO措施 要遏制耐药菌不断上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着手。首先减少气道、尿道定植菌的数量,减少气管插管、导尿管插管等各类侵入性操作及持续时间。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和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拖把分区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等措施,切实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行具体监测[10],制定奖惩制度,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落实到位。再次加强对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各类标本的送检率以及标本合格率。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杜绝不必要预防性用药。最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防止耐药菌在病床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Waiters AS, LeBrocq C, Dhar A , et al .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 rating scal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Sleep Med, 2003, 4(2):121-132.

[3] 张任飞, 马永能, 潘淑. 2010年某院主要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79-1081.

[4] 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7(20): 2476-2478.

[5]Brüssow H. Pseudomonas biofilms, cystic fibrosis, and phage: a silver lining [J]MBio, 2012 ,3(2) :12-61.

[6] 李乡,李光荣,向成立.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55-1158.

[7]刘振华,李彦,贾淑琴,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2009,19(22):3116.

[8]李梦妮, 邱萌, 吴蓉,等.不同血标本采集法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107-109.

[9]Seral C, Saenz Y, Algarate S, et a1. Nosoeomial outbreak of methicillin an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 related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t J Medical Mcmbio, 20ll, 30(1): 354-358.

[10]Clocks A, Cohen B, Behta M, et al. Contact precautions for multidruy-resistant organisms: Current recommend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2): 105-111.

耐药性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10 年9 月~2015 年9 月收治的3000 例颅脑手术患者, 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患者80 例, 其中男57 例, 女23 例;年龄18~70 岁, 平均年龄 (48.5±7.3) 岁;颅内感染发生在术后2~10 d ;患者体温升高, 在37.5~40.5℃ ;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 并伴颅内压增加、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

1. 2 诊断标准[2]颅内感染:患者体温基本升高, 存在头痛、恶心、意识不清, 并伴颅内压增加、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 (WBC) >10×106/L,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脑脊液糖定量<2.25 mmol/L, 氯化物<120 mmol/L, 蛋白定量>0.45 g/L。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等细菌培养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颅内感染易感因素分析80 例颅内感染患者易感因素分析中发现年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置管时间及再次手术等因素都是导致颅内感染的因素 (P<0.05) 。见表1。

注:与另一类型对比, aP<0.05

2. 2 耐药性分析80 例颅内感染患者细菌培养中, 培养菌株45 株, 革兰阳性杆菌60% (27/45) , 革兰阴性杆菌40% (18/45) 。革兰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为100%, 亚胺培南为100%, 苯唑西林为18%, 利福平为64%, 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合用药为30%, 青霉素为8%。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 阿米卡星为84%, 头孢曲松为78%, 头孢噻吩为24%, 氨苄西林为12%, 青霉素为10%。

3 讨论

颅脑手术是目前临床常见手术, 通常颅脑手术患者脑外周组织和血脑屏障会受到破坏, 会使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提高;同时围术期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身体机能降低、免疫功能降低且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病症, 会使颅内感染发生率增加。而治疗过程中放化疗、激素使用等都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 致颅内感染的发生。脑室系统是人体防御功能中的薄弱区, 在受到诱发因素时, 细菌侵入脑室[3], 极易发生颅内感染。

在此次研究中, 通过对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分析, 得出年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置管时间及再次手术等因素是导致颅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年龄较高患者, 身体机能降低、免疫功能减退等, 难以抵抗细菌, 致颅内感染。患者手术时间过长, 会延长患者脑组织暴露时间, 使感染几率明显增加。颅高压的长期持续压迫、头皮创伤、切口污染、切口止血过分电灼及缝合技术不良等都会影响患者切口愈合, 造成脑脊液漏, 使颅内感染几率明显增加。颅脑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要留置引流管, 以此引流术后渗血及残留积血, 但置管时间过长或过高的引流位置等, 都会导致引流液反流至脑内, 致颅内感染。而对于再次手术患者, 手术进一步创伤, 会再次破坏患者血脑屏障及脑外周组织, 致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 使接触污染范围明显增加, 致颅内感染几率增加。

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预防措施中, 术前需及时控制患者血糖、血压,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控制基础病症, 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 改善基础病症。术后留置引流管时, 尽量要在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 严格掌握引流指征, 正确放置引流管, 其位置低于脑室水平, 以免引流液反流入颅内。手术期间需娴熟配合,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分层实施清创。术中可使用过滤净化空气, 以免空气成为主要污染源。术中准确操作, 注意患者切口愈合情况, 确保切口清洁干燥, 勤换敷料, 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对明确易感因素患者, 在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时需针对药敏试验, 合理选择。

此次研究中, 革兰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 阿米卡星为84%, 革兰阳性杆菌与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均具有高度耐药性。但万古霉素多不作为临床预防用药, 因此在选择预防性抗生素时需酌情使用。但对颅内感染患者, 可采取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等抗生素, 以此降低药物耐药性,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总之, 术后颅内感染存在较多易感因素, 需掌握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 加强围术期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此预防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0例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80例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 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易感因素, 并总结其耐药性。结果 80例颅内感染患者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置管时间及再次手术等因素。革兰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 革兰阳性杆菌与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均具有高度耐药性。结论 术后颅内感染存在较多易感因素, 需掌握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 加强围术期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此预防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手术,颅内感染,易感因素,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郝彬, 赵红果.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4) :145-146.

[2]马国峡.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与耐药性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 (7) :1139-1140.

耐药性分析 第5篇

334株临床假丝酵母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分离酵母菌的种群分布与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楚雄州中医院1月至9月临床标本分离到的334株假丝酵母菌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菌群、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在检出的498株假丝酵母菌中,有临床意义的334株,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136株(占40.7%),生殖道分泌物分离88株(占26.3%),尿液标本分离出75株(占22.5%),居临床送检标本的前三位,其中自有临床确诊意义的标本(生殖道分泌物、尿液、血液、伤口分泌物、脑脊液、深静脉导管及腹水)中分离出酵母样真菌198株(占59.3%),以白假丝酵母菌161株(48.2%),光滑假丝酵母菌96株(28.7%),热带假丝酵母菌35株(10.5%)为主;334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5%、4.8%、6.0%、10.8%、27.8%.结论 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生殖道和尿液,且主要分布在内科、ICU、外科和妇科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在我院感染性疾病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感染有上升的趋势;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5%~27.8%不等,应加强对临床假丝酵母菌的药敏监测,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 者:杨自副 黄东  作者单位:杨自副(楚雄州中医院检验科,云南,楚雄,675000)

黄东(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31)

刊 名:昆明医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1(3) 分类号:Q939.11 关键词:假丝酵母菌   菌群   菌种   分布   耐药性  

耐药性分析 第6篇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耐药性的特点以及对7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收集的广东顺德区555例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用比例法对所用的7种药:异烟肼(INH,H)、乙胺丁醇(EMB,E)、链霉素(SM,S)、利福平(RFP,R)、阿米卡星(AKW,A)、左氧氟沙星(LOF,L)、对氨基水杨酸(PAS,P)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它们的耐药性。结果:总耐药率为33%,耐药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SM198%、INH128%、LOF86%、RFP45%、EMB36%、PAS31%、AKW14%。结论:本地结核菌的耐药性相比其他地区略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便为临床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2-02

结核病是一种重大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随着耐药性结核病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人类的生命安全正受到严重考验,中国结核病的总数位居世界前列,是严重的灾区。结核病的耐药性严重影响了我国在控制结核病方面的水平。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不仅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方向,还可以评价地区控制结核病的成功与否,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用药指向正确的方向[2]。据此,收集的广东顺德区555例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本地结核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现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3讨论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为了及时了解结核病的疫情和耐药基本情况,开展结核病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3年本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我区结核病的总耐药率为33%(183/555),略高于全国27.8%的水平;总耐多药率为34%(19/555),远低于全国107%水平[3],也明显低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耐多药率68%[4]的水平。这可能与不同地方菌株的耐药性不同有关。治疗管理不规范及患者治疗遗依从性差,长期被认为是最直接影响到结核病患者并使之产生耐药性的因素。结核菌对7种药物的耐药率(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SM198%、INH128%、LOF86%、RFP45%、EMB36%、PAS31%、AKW14%。在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中,以SM的耐药率最高,其次是INH、RFP,这和报道一致[5],可能与早期的化疗方案是以SM、INH的组合为主,应用较普遍有关,因此在结控项目中已不再将SM应用于初治病人。至于RFP由于其抗菌谱广,在早期也曾是普遍单一使用,从而引起耐药性的增加。对于新药PAS以及AKW,它们的耐药性很低,较为敏感,提示在治疗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选用这类药物。

坚持联合用药,合理选择用药和制定化疗方案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重要原则[6],在制定的方案中,应该至少包含两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在巩固期至少需要3种以上的药物,对于强化期,最好用5~6种药物。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率的抗菌素,不仅是广谱抗菌药物,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抗结核作用,能够抑制DNA旋转酶A亚单位,以此来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以及转录,从而达到抗菌作用。另外,左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没有出现交叉耐药,是目前医学上治疗耐多药结核的重要药物之一。从药敏结果可知,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可能是由滥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阿米卡星在试管中对结核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通过观察,以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组成的用药方案,协同效果好,而且在临床中副作用也很少,是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方案之一[7]。

综上所述,我区2013年结核病的总耐药率略高于全国278%水平。为减少和防止耐药结核病的发生,一方面在技术上要建立一种更快更准确的药敏试验方法,如引进全自动快速分枝杆菌培养鉴定药敏仪,为临床患者尽早提供合理的化疗方案;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必需加强结核病患者归口管理,实行结核药物统一管理和推行全程督导化疗。

参考文献

[1] 朱长太,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技术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10): 768-770.

[2] 吴龙章,潘美玉,刘欣,等. 结核分枝杆菌对对硝基苯甲酸耐药性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2): 117-119.

[3]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2,25(1):3-7.

[4]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123-125.

[5] 钟球,钱明,李建伟,等.广东省WHO结核病耐药监测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1):5-8.

[6] 王湘,张丽霞.2008-2010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 4394-4395.

[7]杨彩娥,王琰,雷红,等.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依赖株与耐药株的耐药状况比较[J].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3): 9.

(收稿日期:20140428)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耐药性的特点以及对7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收集的广东顺德区555例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用比例法对所用的7种药:异烟肼(INH,H)、乙胺丁醇(EMB,E)、链霉素(SM,S)、利福平(RFP,R)、阿米卡星(AKW,A)、左氧氟沙星(LOF,L)、对氨基水杨酸(PAS,P)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它们的耐药性。结果:总耐药率为33%,耐药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SM198%、INH128%、LOF86%、RFP45%、EMB36%、PAS31%、AKW14%。结论:本地结核菌的耐药性相比其他地区略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便为临床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2-02

结核病是一种重大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随着耐药性结核病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人类的生命安全正受到严重考验,中国结核病的总数位居世界前列,是严重的灾区。结核病的耐药性严重影响了我国在控制结核病方面的水平。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不仅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方向,还可以评价地区控制结核病的成功与否,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用药指向正确的方向[2]。据此,收集的广东顺德区555例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本地结核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现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3讨论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为了及时了解结核病的疫情和耐药基本情况,开展结核病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3年本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我区结核病的总耐药率为33%(183/555),略高于全国27.8%的水平;总耐多药率为34%(19/555),远低于全国107%水平[3],也明显低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耐多药率68%[4]的水平。这可能与不同地方菌株的耐药性不同有关。治疗管理不规范及患者治疗遗依从性差,长期被认为是最直接影响到结核病患者并使之产生耐药性的因素。结核菌对7种药物的耐药率(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SM198%、INH128%、LOF86%、RFP45%、EMB36%、PAS31%、AKW14%。在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中,以SM的耐药率最高,其次是INH、RFP,这和报道一致[5],可能与早期的化疗方案是以SM、INH的组合为主,应用较普遍有关,因此在结控项目中已不再将SM应用于初治病人。至于RFP由于其抗菌谱广,在早期也曾是普遍单一使用,从而引起耐药性的增加。对于新药PAS以及AKW,它们的耐药性很低,较为敏感,提示在治疗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选用这类药物。

坚持联合用药,合理选择用药和制定化疗方案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重要原则[6],在制定的方案中,应该至少包含两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在巩固期至少需要3种以上的药物,对于强化期,最好用5~6种药物。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率的抗菌素,不仅是广谱抗菌药物,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抗结核作用,能够抑制DNA旋转酶A亚单位,以此来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以及转录,从而达到抗菌作用。另外,左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没有出现交叉耐药,是目前医学上治疗耐多药结核的重要药物之一。从药敏结果可知,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可能是由滥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阿米卡星在试管中对结核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通过观察,以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组成的用药方案,协同效果好,而且在临床中副作用也很少,是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方案之一[7]。

综上所述,我区2013年结核病的总耐药率略高于全国278%水平。为减少和防止耐药结核病的发生,一方面在技术上要建立一种更快更准确的药敏试验方法,如引进全自动快速分枝杆菌培养鉴定药敏仪,为临床患者尽早提供合理的化疗方案;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必需加强结核病患者归口管理,实行结核药物统一管理和推行全程督导化疗。

参考文献

[1] 朱长太,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技术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10): 768-770.

[2] 吴龙章,潘美玉,刘欣,等. 结核分枝杆菌对对硝基苯甲酸耐药性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2): 117-119.

[3]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2,25(1):3-7.

[4]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123-125.

[5] 钟球,钱明,李建伟,等.广东省WHO结核病耐药监测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1):5-8.

[6] 王湘,张丽霞.2008-2010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 4394-4395.

[7]杨彩娥,王琰,雷红,等.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依赖株与耐药株的耐药状况比较[J].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3): 9.

(收稿日期:20140428)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耐药性的特点以及对7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收集的广东顺德区555例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用比例法对所用的7种药:异烟肼(INH,H)、乙胺丁醇(EMB,E)、链霉素(SM,S)、利福平(RFP,R)、阿米卡星(AKW,A)、左氧氟沙星(LOF,L)、对氨基水杨酸(PAS,P)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它们的耐药性。结果:总耐药率为33%,耐药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SM198%、INH128%、LOF86%、RFP45%、EMB36%、PAS31%、AKW14%。结论:本地结核菌的耐药性相比其他地区略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便为临床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2-02

结核病是一种重大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随着耐药性结核病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人类的生命安全正受到严重考验,中国结核病的总数位居世界前列,是严重的灾区。结核病的耐药性严重影响了我国在控制结核病方面的水平。对结核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不仅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方向,还可以评价地区控制结核病的成功与否,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用药指向正确的方向[2]。据此,收集的广东顺德区555例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本地结核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现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3讨论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为了及时了解结核病的疫情和耐药基本情况,开展结核病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3年本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我区结核病的总耐药率为33%(183/555),略高于全国27.8%的水平;总耐多药率为34%(19/555),远低于全国107%水平[3],也明显低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耐多药率68%[4]的水平。这可能与不同地方菌株的耐药性不同有关。治疗管理不规范及患者治疗遗依从性差,长期被认为是最直接影响到结核病患者并使之产生耐药性的因素。结核菌对7种药物的耐药率(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SM198%、INH128%、LOF86%、RFP45%、EMB36%、PAS31%、AKW14%。在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中,以SM的耐药率最高,其次是INH、RFP,这和报道一致[5],可能与早期的化疗方案是以SM、INH的组合为主,应用较普遍有关,因此在结控项目中已不再将SM应用于初治病人。至于RFP由于其抗菌谱广,在早期也曾是普遍单一使用,从而引起耐药性的增加。对于新药PAS以及AKW,它们的耐药性很低,较为敏感,提示在治疗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选用这类药物。

坚持联合用药,合理选择用药和制定化疗方案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重要原则[6],在制定的方案中,应该至少包含两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在巩固期至少需要3种以上的药物,对于强化期,最好用5~6种药物。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率的抗菌素,不仅是广谱抗菌药物,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抗结核作用,能够抑制DNA旋转酶A亚单位,以此来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以及转录,从而达到抗菌作用。另外,左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没有出现交叉耐药,是目前医学上治疗耐多药结核的重要药物之一。从药敏结果可知,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可能是由滥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阿米卡星在试管中对结核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通过观察,以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组成的用药方案,协同效果好,而且在临床中副作用也很少,是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方案之一[7]。

综上所述,我区2013年结核病的总耐药率略高于全国278%水平。为减少和防止耐药结核病的发生,一方面在技术上要建立一种更快更准确的药敏试验方法,如引进全自动快速分枝杆菌培养鉴定药敏仪,为临床患者尽早提供合理的化疗方案;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必需加强结核病患者归口管理,实行结核药物统一管理和推行全程督导化疗。

参考文献

[1] 朱长太,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技术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10): 768-770.

[2] 吴龙章,潘美玉,刘欣,等. 结核分枝杆菌对对硝基苯甲酸耐药性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2): 117-119.

[3]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2,25(1):3-7.

[4]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123-125.

[5] 钟球,钱明,李建伟,等.广东省WHO结核病耐药监测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1):5-8.

[6] 王湘,张丽霞.2008-2010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 4394-4395.

[7]杨彩娥,王琰,雷红,等.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依赖株与耐药株的耐药状况比较[J].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3): 9.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5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中铁四局集团中心医院住院患者的痰、咽拭子、尿液、创口分泌物、血液等各类标本 (同一患者住院期间重复分离到的药敏结果一致的菌株除外) 。其中ICU65例, 内科 (内一、内二、内三) 共48例, 外科 (外一、外二) 共25例, 其他科室14例。其中男93例, 女59例, 年龄34~87岁, 平均年龄63.4岁。

1.2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产品编号BZW23146;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产品编号BZW23109, 购自南京便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板条进行鉴定及ATB NEW鉴定系统。药敏纸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在有效期内使用并进行严格质控。血液增菌培养基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药敏试验及ES-BLs初筛、确认实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经35℃孵育16~18h观察结果。检测细菌的抑菌环, 以敏感 (S) 、中介 (I) 、耐药 (R) 来报告结果, 本次数据统计中为引起临床的注意, 把中介 (I) 记为耐药 (R) ;头孢他啶抑菌环直径≤22mm或头孢噻肟抑菌环直径≤27mm提示可能产生ESBLs;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钾和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钾两组中任何一组加克拉维酸钾比不加克拉维酸钾的抑菌环直径增大值≥5mm即为产ESBLs。K-B法药敏试验操作和结果判断按照CLSI2008年标准M100-S18进行[3,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细菌药敏分析软件Whonet5.4和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株数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

2011-2013年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2株, 2011年47株, 2012年51株, 2013年54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在2011年为23.4% (11/47) ;2012年为35.3% (18/51) ;2013年为50.0% (27/54) , 逐年上升。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经χ2检验, 2012年检出率较2011年无显著性差异 (χ2=1.66, P>0.05) , 2013年检出率较2012年无显著性差异 (χ2=2.32, P>0.05) , 2013年检出率较2011年上升趋势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57, P<0.01) 。

2.2 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安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拉氧头孢、头孢西丁高度敏感, 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 对三代头孢耐药率为81.9%~100%, 加用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后, 耐药率明显下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值得警惕。见表1。产ESBLs菌株和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除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外, 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头孢西丁、拉氧头孢、氨曲南、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差异进行χ2检验, 除拉氧头孢、阿米卡星两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组耐药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和传播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自1982年在英格兰检出第1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后, 世界各地不断有新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被检出。本次回顾性分析发现, 本院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在2011年为23.4%, 2012年为35.3%, 2013年为50.0%, 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逐年增加, 这也说明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高流行的状况[5];与李耘、吕媛等报道的我国2009-2011年为48.9%的分离率[6]相比较, 则本地区滞后2年。从表2可以看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安培南、五代头孢、拉氧头孢高度敏感, 对阿米卡星、四代头孢、环丙沙星敏感度也较高。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0%以上, 显示多重耐药的特点, 对二、三代头孢耐药率为81.9%~100%, 加用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后, 耐药率降为9.1%~26%, 与植志勇、张春玲报道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大致相同, 略有差异[7,8], 可能与地域差异及各医院临床用药习惯有关。因此, 对产ESBLs菌株的治疗首选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次选含酶抑制剂的复方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克拉维酸;阿米卡星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由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和氨曲南可能出现体外敏感体内耐药的现象, 因此, NCCLS建议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报告所有产ESBLs菌株对全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9]。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 对三代头孢耐药率尚可, 对其余均较敏感, 因此检测ESBLs很有意义, 微生物室进行耐药监测时要把两者分开, 从而避免以菌种来统计耐药率而掩盖其耐药特性的真实表达[10]。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 (包括ESBLs、AmpC酶、碳青酶烯酶、氨基糖苷钝化酶、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等) 、生物被膜的形成、外膜孔蛋白的缺失、9yrAtparC基因变异、抗菌药物主动外排等, 产ESBLs是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据汪复等报道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接近3%[11],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12,13], 肺炎克雷伯菌的泛耐药菌株 (PDR) 在2008年为0.6%, 2009年为1.8%, 2011年为3.8%, 2012年为2.3%。但中铁四局集团中心医院所检出的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 这可能与本院相对大医院较少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有关。

ESBLs是由质粒介导, 具有传播性, 可以从一个产酶菌株转移到另一个敏感菌株, 使敏感菌变成耐药菌, 院内可以通过患者医护之间互相传播, 此外, 转院患者也增加了ESBLs菌株传播的机会, 这可能是产ESBLs菌株分离率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统计发现, 有2株菌来自住在同一病房的一对老年夫妇, 均为产ESBLs菌株, 其生化反应和药敏实验是相同的, 极有可能属于同一菌株感染, 经头孢他啶治疗无效后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愈。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逐年增加与住院时间长、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侵入性导管、年龄等因素有关。高分离率导致高耐药率和高传播速度, 形成恶性循环。临床用药需根据药敏实验合理用药, 经验性用药往往会延误病情和抗生素的滥用, 进而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 使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需要限制三代头孢的滥用。

基于以上现状, 微生物室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检测和耐药性变迁的监测, 把ESBLs的检测作为常规工作, 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标准,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院感科需强化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宣传, 提高医护人员对ESBLs的认识, 以控制ESBLs菌株的播散和流行。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近3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菌株的分离率、耐药性及其发展趋势,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从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2株, 其中产ESBLs有5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近3年无显著变化, 但是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从2011年的23.4%上升到2013年的50.0%。药敏结果显示, 产ESBLs菌株耐药率逐年增高, 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近3年来本地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并呈现明显的多药耐药性,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增加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也是导致其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医务人员应重视该菌引起的各类感染,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肠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肠球菌,医院感染,分布,耐药性,抗生素

肠球菌属于一种革兰阳性菌,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一般会在人或动物的肠道中存在。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肠球菌属细菌引发的感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造成了阻碍。有文献报道, 肠球菌可对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较为明显的耐药性, 从而使抗生素的应用受到影响[1]。本文对我院分离得到的肠球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临床住院患者血液、尿液、痰液及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肠球菌株96株。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与粪肠球菌ATCC29212。

1.2 方法

1.2.1菌种鉴定方法

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依据展开细菌分离培养工作, 将图片结果为阳性, 触敏试验结果为阴性的细菌接种到GPI鉴定卡上, 放置在VITEK32分析仪中展开鉴定。

1.2.2药敏试验方法:

中药敏试验采取VITEK32分析仪和药敏纸片联合法, 所选择的抗生素包括: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青霉素G、呋喃妥因、四环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福平、红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 (TCL) , 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定均以CLSI标准为依据展开[2]。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球菌菌种构成

本组96株菌株中包括有粪肠球菌69株 (71.88%) , 屎肠球菌21株 (21.88%) , 铅黄肠球菌3株 (3.12%) , 解糖肠球菌2株 (2.08%) , 盲肠肠球菌1株 (1.04%) 。

2.2 肠球菌来源

本组96株肠球菌株分离自泌尿生殖道标本60株 (62.50%) , 伤口分泌物14株 (14.58%) , 上呼吸道分泌物9株 (9.38%) , 胆汁8株 (8.33%) , 其他标本5株 (5.21%) 。

2.3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比较

肠球菌属对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而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的耐药性则不是十分显著;且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四环素以及氯霉素的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屎肠球菌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肠球菌多在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及感染伤口中出现, 引起人类感染的肠球菌多数为粪肠球菌, 其次为屎肠球菌。经药敏试验证实, 肠球菌属可临床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产生显著的耐药性。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发现肠球菌属为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 可诱发多种系统的感染, 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注意[3]。

因肠球菌属可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及磺胺类产生天然耐药性, 在临床上治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肠球菌对复方新诺明具有较大的敏感性, 在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则未产生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能为肠球菌可利用外源性的叶酸盐从而逃避了药物抑制, 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应对此类药物予以避免使用。

在96株肠球菌以粪肠球菌所占比例最高, 为71.88%, 其次为肠球菌、铅黄肠球菌等;96株肠球菌多分离自患者的泌尿生殖道, 占62.50%, 其次为感染伤口分泌物、上呼吸道分泌物等;通过药敏试验发现, 肠球菌可对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而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的耐药性则不是十分明显;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及氯霉素的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总之, 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 应积极展开细菌培养分离和药敏试验, 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选择,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改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 避免抗生素滥用现象, 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孙慧芳.276株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0, 34 (8) :579-584.

[2] 欧阳彬.医院内感染肠球菌属164株与药物耐药性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 :107-108.

162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外科标本、胆汁等临床各种标本。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鉴定仪器采用美国德灵微生物自动分析仪MicroScan Walkway 96SI,血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M-H琼脂购自英国Oxoid公司;青霉素G、氨苄西林、替卡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10 μg/ml、高浓度庆大霉素(GEH)120 μg/ml、高浓度链霉素(STH)300 μg/ml、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奎奴普汀/达福普丁、利奈唑胺12种抗生素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

1.3 方法

1.3.1 细菌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根据常规方法[1],必要时使用MicroScan Walkway 96SI进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12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试验,结果按CLSI2011[2]标准进行判读。

1.3.2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粪肠球菌ATCC2921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出同一种肠球菌,仅统计首次分离菌株。

2 结 果

2.1 分离出的162株肠球菌

其中粪肠球菌86株(53.1%),屎肠球菌47株(29.0%),鸟肠球菌17株(10.5%),鹑鸡肠球菌8株(4.9%),其他肠球菌4株(2.5%)。

2.2 162株肠球菌在临床各种标本中的分布

为尿液29.0%(47/162),脓及分泌物等外科标本21.0%(34/162),胆汁17.9%(29/162),痰16.0%(26/162),血液8.0%(13/162),腹腔积液4.3%(7/162)及其他标本3.7%(6/162)。

2.3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见表1。

注:S敏感;I中介;R耐药。

2.4 86株粪肠球菌对GEH和STH体外药敏试敏结果的散点图

试验解释见图1。

注:S敏感; I中介; R耐药; Disk纸片法;STH高浓度链霉素;GEH高浓度庆大霉素

3 讨 论

肠球菌是人体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肠球菌的感染率日益上升,易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长期住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导致多系统感染。肠球菌属细菌引起的感染主要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临床分离的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所占比例分别为53.1%和29.0%,占所有肠球菌分离率的82.1%;其次为鸟肠球菌10.5%,鹑鸡肠球菌4.9%。从临床各标本的分布来看,肠球菌主要分离自尿液29.0%,脓及分泌物等外科标本21.0%和胆汁17.9%,其次为痰16.0%,血液8.0%及腹腔积液4.3%等。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的基本一致[3,4]。说明肠球菌主要引起尿路感染,多与泌尿道留置导尿、结构异常有关,也是各种介入性诊断与治疗而导致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肠球菌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几乎所有的肠球菌对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天然耐药[5]。由表1药敏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青霉素类,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和替卡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0%、9.3% 和9.3%;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分别为80.9%、83.0% 、80.9%。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机制为产生多个不同的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不同的PBPs导致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6]。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粪肠球菌,这两种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泌尿系感染及经验用药的主要抗菌药物,因此对于临床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准确鉴定菌种显得尤为重要。屎肠球菌对临床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往往高于粪肠球菌,其耐药机制可能与前者产生6-乙酰转移酶有关[7]。

本研究显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对肠球菌仍保持最强的抗菌活性。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在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2%、2.1%,分离率较低,与国内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8,9],但欧美国家VRE分离率较高[10],有的地区分离率高达20%以上。VRE对万古霉素耐药主要有VanA、VanB、和VanC 3种基因型,前两者表现为高水平耐药,后者为低水平耐药,并且VRE存在将万古霉素耐药性传递到毒力更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险,给治疗VRE感染带来巨大挑战。临床应加强对VRE的监测、防止万古霉素的不合理使用,以预防VRE的产生。本研究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该药为第1个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70 s初始复合物而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1]。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弱,敏感率仅5.8%;而对屎肠球菌的活性较强,敏感率达97.9%。其原因可能为该药与粪肠球菌的核糖体50 s亚基的结合率降低有关[12]。

肠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通常首选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但如果出现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HLAR)的菌株,将不能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GEH及STH的耐药率分别为31.4%、27.9%和44.7%、29.8%,屎肠球菌HLAR的分离率高于粪肠球菌。HLAR耐药机制是肠球菌可同时产生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不同的修饰酶作用于相应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使之失去活性,另据文献报道,肠球菌属细菌中双功能修饰酶基因的存在是GEH耐药的重要原因[13]。高水平庆大霉素的结果可预示除链霉素外的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我们由图1的散点图(HLAR粪肠球菌为例)分析可知,对GEH耐药的粪肠球菌,有12.8%的菌株对STH敏感;而对STH耐药的菌株有11.6%对GEH敏感。因此临床实验室应对肠球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及时进行HLAR的筛查,以供临床医生合理准确选择抗生素。

综上所述,肠球菌耐药性存在种属、区域性的差别,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及不合理使用,肠球菌引起的临床感染逐年增加且常呈多重耐药性。临床实验室应及时对肠球菌引起的感染进行分离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循证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解放军第174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属细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到162株肠球菌属细菌,其中粪肠球菌86株(53.1%)、屎肠球菌47株(29.0%)、鸟肠球菌17株(10.5%)、鹑鸡肠球菌8株(4.9%)。肠球菌在临床各种标本中的分布主要为尿液29.0%,脓及分泌物21.0%,胆汁17.9%,痰16.0%和血液8.0%。肠球菌属细菌对万古霉菌、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仍保持高度敏感性,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各1株,万古霉素中介的粪肠球菌1株。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G、替卡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5%、7.0%、9.3%、9.3%和23.3%,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为31.4%;屎肠球菌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G、替卡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5.5%、80.9%、83.0%、80.9%和59.6%,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4.7%。结论 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不同程度耐药且呈多重耐药,临床应依据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野鸟粪便中细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第10篇

1 材料

1.1 粪便来源

于2013年910月份, 野鸟发生迁徙的季节进行采样, 采样地点集中在长春市建立的3个野鸟保护区。野鸟种类为野生水鸟, 以野鸭为主, 采集野鸭粪便30份。

1.2 试剂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 (TSA) 、Mueller-Hinton (MH) 培养基, 青岛海博科技公司生产;甲酸、三氟乙酸 (TFA) 、乙腈、乙醇为色谱纯, Sigma公司生产;α-氰基-4-羟基肉桂酸基质 (HCCA) , Bruker公司生产。使用前称取基质10 mg加入含50%乙腈、2.5%TFA的溶液1 m L中振荡数秒至形成饱和溶液, 离心取上清液, 备用。

1.3 药敏纸片

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克拉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四环素, 均由Oxoid公司生产。

1.4 主要仪器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型号为AutoflexⅢ) , 德国布鲁克 (Bruker) 公司生产, 配有Biotyper 2.0软件数据库。

2 方法

2.1 细菌分离培养

将含有粪便的棉拭子在TSA上划线, 37℃条件下需氧培养24~48 h后, 根据菌落大小、颜色、边缘、表面及透明度的不同, 凡肉眼能区分出的不同菌落均挑取, 菌落太多时, 则挑取1/4平皿面积的菌落。挑取的单菌落传代2次后待检测用。

2.2 细菌鉴定

按照A.Mellmann等[4]的报道, 用无菌接种环刮取菌落于EP管中, 经75%乙醇洗涤2次后, 加入70%甲酸50μL, 充分悬浮菌体沉淀, 再加入100%乙腈50μL, 混匀后离心 (12 000 r/min) , 取上清液1μL与等体积基质混匀点靶, 自然晾干后送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型号为AutoflexⅢ) , 采集细菌图谱, 与Biotyper数据库中标准株的质谱图进行匹配检索。

2.3 细菌耐药性检测

采用药敏纸片法 (K-B法) 进行操作, 按照CLSI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 (2009版) 进行结果判定。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登录号为ATCC25923) , 大肠埃希菌 (登录号为ATCC25922) 。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鸟粪便样本中细菌分布情况

从30份鸭粪样本中共分离得到346株菌株,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型号为AutoflexⅢ) 结合Biotyper数据库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麦氏弧菌 (Vibrio metschnikovii)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 数量较多, 检出率位居前三, 分别为34.1% (118/346) 、15.9% (55/346) 、15.6% (54/346)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rettgeri) 和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检出率分别为10.4% (36/346) 、9.0% (31/346) 。此外, 检测到唐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towneri) 14株, 布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braakii) 9株, 摩氏摩根氏菌 (Morganella morganii) 9株,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 6株, 水生丛毛单胞菌 (Comamonas aquatica) 和类志贺邻单胞菌 (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各5株, 腐败希瓦氏菌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4株。

3.2 野鸟粪便样本中细菌耐药情况

研究采用K-B法对检出率较高的麦氏弧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普通变形杆菌及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 大肠杆菌O157对所有抗生素均敏感。麦氏弧菌中67.8%仅对呋喃妥因耐药, 32.2%表现为对第1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唑啉) 、第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曲松、头孢他啶) 、呋喃妥因以及四环素的多重耐药。普通变形杆菌中20.4%表现出对第1代、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均耐药, 79.6%表现出仅对第1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所有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均对四环素耐药, 对其他种类抗生素敏感。所有被检分离株 (麦氏弧菌、大肠杆菌O157、普通变形杆菌及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均未发现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

4 讨论

研究对长春市3个野鸟保护区采集的野鸭粪便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发现, 野鸟携带的菌群种类呈现多样性分布, 涵盖了十余种细菌, 但菌种所属的科比较集中, 主要是弧菌科和肠杆菌科。检出率最高的麦氏弧菌及检出率相对较低的类志贺邻单胞菌均属于弧菌科, 麦氏弧菌是国际上公认的11种致病性弧菌之一, 也是引起人感染性腹泻、创伤感染、败血症的致病菌之一[5], 这种菌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下水道及水产品中, 很容易污染饮用水源及食品, 造成人和动物感染。类志贺邻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尤其是水体及动物体内, 是鱼类的一种潜在致病菌, 也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蜂窝组织炎和败血症等[6]。

研究中, 检出的其他种类细菌大多数属于肠杆菌科, 值得注意的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检出率较高, 位居第二。该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 可引起牛、羊、禽类等动物感染, 并且对人的致病性更强, 极少量细菌便可引起人的感染发病甚至死亡。J.S.Wallace等[7]报道, 在城市垃圾场所和海湾地区的野鸟 (主要是鸥类) 粪便中均检测到大肠杆菌O157, 检出率分别为0.90%、2.95%, 与之相比, 研究中野鸟携带的大肠杆菌O157检出率更高, 这说明野鸟远距离传播该病原菌并造成水源、食物、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还检出野鸭携带有普通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柠檬酸杆菌等肠杆菌科类细菌, 这些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 通常情况下不致病, 当机体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可引发多种疾病, 已有相关报道证实这类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8,9]及多种感染[10,11,12]。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分离株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对第1代、第3代头孢类药物、呋喃妥因及四环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与参考文献[11, 13-14]报道的结果相比, 麦氏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及普罗威登斯菌的耐药率低于临床分离株, 耐受药物的种类也比临床分离株少, 这种差别可能与抗生素使用强度、使用频率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 某些肠杆菌科对第3代头孢类药物耐受, 这很可能是由于菌株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而使得抗生素活性降低或失活, 一旦发生了ESBLs肠杆菌感染的情况, 那么首选的治疗药物应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5 结论

耐药性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其他药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46-02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经临床分离出的1000例细菌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左氧氟沙星及其他抗菌药物对它们的耐药性,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经临床分离出的1000例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肠道致病菌564例、革兰阳性球菌162例及革兰阴性杆菌274例,所有致病菌均来自于我院的住院患者,取样标本主要包括痰液、腹水、血液及尿液。

1.2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中的相关标准对所有致病菌进行检验和培养。通过K-B法[2]测定所有致病菌的抗生素敏感性,主要应用的试剂包括MH琼脂和药敏纸片,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研究中应用的药敏纸片包括左氧氟沙星(LVLX)、环丙沙星(CPLX)、青霉素(PC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PC/CA)及头孢噻肟(CTX)等。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药敏质控菌株依次为ATCC25922、ATCC25923、ATCC25922。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菌种构成 564株肠道致病菌主要包括23株沙门氏菌属、141株索氏志贺氏菌、293株弗氏志贺氏菌、90株弧菌属、17株其他肠道菌;274株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包括59株克雷伯氏菌,47株气单胞菌属,33株不动杆菌属,120株大肠埃希氏菌,15株其他革兰阴性菌;162株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包括29株肠球菌,46株链球菌,85株葡萄球菌,2株其他菌株。

2.2 左氧氟沙星及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LVLX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明显低于PCG,明显高于CTX和AMPC/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LX对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明显低于PCG和CPL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LX对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低于PCG和CPL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VLX对链球菌的耐药率明显低于PC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LX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率与CPL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LX对克雷伯氏菌的耐药率与CPLX和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LVLX是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其结构比较特殊,具有广谱抗菌效果,杀菌效果强,对大多数肠杆科细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部分革兰阳性菌、肺炎支原体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3]。目前,临床上通常将LVLX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已获肯定。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用药频率的不断增加和疗程的逐渐延长,LVLX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加[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LVLX对气单胞菌和索氏志贺氏菌未出现耐药性,对弗氏志贺氏菌、弧菌属、沙门氏菌、不动杆菌及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均<10%,对链球菌和克雷伯氏菌的耐药率也相对较低,而对于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率都比较高。由此可见,临床上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应结合细菌耐药性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童裳伦,张晓翔.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2):481-485.

[2]罗玲玲,胡咏梅,张磊,等.左氧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8):578-580,586.

[3]肖素华.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细菌性眼病的疗效及耐药性[J].国际眼科杂志,2014,(9):1707-1709.

[4]豆峰娜,刘琪琦,陈苏红,等.幽门螺杆菌对两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3):225-228.

我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8年1~12月我院检验科细菌室共收集临床患者标本3455份 (其中痰1506份, 尿345份, 血756份, 分泌物848份) , 分离培养出病原菌1294株。

1.2 接种平板标本分别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沙保弱平板, 置37℃48h分离培养。经分纯的病原菌采用VITBK-ATB系统进行坚定和药敏试验, 补充药敏试验或可疑药敏结果的复查参照CLSI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 药敏纸片、M-H琼脂购自英国Oxoid公司提供。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5923均购自卫生部药品检定所。

1.4 数据统计

病原菌资料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采用SPPS 13.0软件。

2 结果

(1) 从3455份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病原菌1294株, 分离率为37.5%。G-杆菌共913株占70.6%,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28株占17.6%, 大肠埃希菌218株占16.8%, 铜绿假单胞菌138株占10.7%, 鲍曼不动杆菌77株占6.0%, 阴沟肠杆菌51株占3.9%, 流感嗜血杆菌39株占3.0%, 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28株占2.2%, 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134株占10.4%;G+球菌共232株占17.9%,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0株占5.4%, 表皮葡萄球菌39株占3.0%, 溶血葡萄球菌38株占2.9%, 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各24株各占1.9%, 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37株占2.9%;酵母样真菌129株占10.0%, 其他细菌20株占1.5%。

(2) G-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表1。

(3) G+球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表2。

3 讨论

(1) 从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可见, 我院的临床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70.6%, 这与近年革兰氏阴性杆菌逐渐取代革兰氏阳性球菌成为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报道相符[1,2], 但与张惠丽等报道[3]的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有差异, 考虑为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有所不同所致。本组资料显示, 检出最多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说明条件致病菌已成为主要的病原菌。由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有40%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从而使细菌耐性增强, 而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并且具有多种耐药的特性, 能天然抵抗多种抗菌药物, 因此, 这些病原菌的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8.3%, 检出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粪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曾被认为不具有致病性, 但近年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证实该类菌群多数是条件致病菌, 并已上升为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另外真菌的分离率也比较高, 占10.0%,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感染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化疗等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还有与临床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抗菌药物, 破坏了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造成的菌群失调、造成真菌感染有直接关系,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2) 从表2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显示, 耐药率最高的是阿莫西林,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达到了100%, 建议临床停止使用该药。对头孢一代、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也达到80%以上, 对头孢呋辛71%以上,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庆大霉素、替卡西林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替卡西林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 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达51.9%, 这给我们临床选药带来了困难;只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较低, 还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较低, 如何正确合理应用这些药物, 必须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本组资料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出现的耐药菌株, 碳青霉希类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很好的疗效, 亚胺培南是目前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最有好的抗菌药物[4]。

(3) 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 耐药性较低的有米诺环素、呋喃妥因, 可推荐临床使用, 耐药性较高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苯唑西林;对于MRSA和MRSE而言, 万古霉素治疗仍然十分可靠[5], 本调查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综上所述, 医务人员临床上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在逐年减少, 耐药性更加为突出, 治疗也更为困难, 临床医师应重视合理用药, 在患者开始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以便尽早明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由于在不同区域病原病原譜有所不同, 耐药性也有所不同。为了防止耐药菌的进一步扩大, 临床医生应及时了解本地区细菌分布情况,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应用, 以便更加合理地控制感染。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 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12月我院住院患者的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做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0.6%, 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7.9%, 酵母样真菌占10.0%, 其他细菌占1.5%, 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结论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金艳, 单宝恩, 王明霞, 等.2年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6) :473~475.

[2]何晓芳, 潘芸.453株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 2008, 23 (5) :541.

[3]张惠丽, 宋俊华, 张静.我院临床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26) :2042.

[4]胡锡池, 赵英伟, 严子禾.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5) :634.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