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结核科患者(精选7篇)
耐药结核科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48例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96例, 女性52例, 年龄19~74岁, 平均年龄 (57.7±6.2) 岁, 病程1.2~68.8个月, 平均病程 (20.4±4.2) 个月, 其中初治患者80例, 复治患者68例;合并糖尿病者50例, 未合并糖尿病者98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将148例患者均进行结核杆菌耐药情况研究及分析, 药敏实验采用常规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检验, 主要为检测结核杆菌对H (异烟肼) 、E (乙胺丁醇) 、R (利福平) 、S (链霉素) 等几种药物的耐药性, 然后将其中初治复治与是否合并糖尿病者的耐药率及耐多药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并将统计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选用软件包SPSS18.0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 其中的统计数据均为计数资料, 进行卡方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148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杆菌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分析
148例中耐H、E、R、S分别为50例、30例、26例和3例, 耐药率分别为33.78%、20.27%、17.57%和2.03%, 耐多药25例, 耐多药率为16.89%。
2.2 初治复治与是否合并糖尿病者的耐药率及耐多药率比较
初治患者中耐H、E、R、S分别为21例、12例、10例和1例, 耐药率分别为26.25%、15.00%、12.50%和1.25%, 耐多药9例, 耐多药率为11.25%;复治患者中耐H、E、R、S分别为29例、18例、16例和2例, 耐药率分别为42.65%、26.47%、23.53%和2.94%, 耐多药16例, 耐多药率为23.53%, 复治者耐H、E、R、S率及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者,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耐H、E、R、S分别为22例、14例、12例和2例, 耐药率分别为44.00%、28.00%、24.00%和4.00%, 耐多药12例, 耐多药率为24.00%;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耐H、E、R、S分别为28例、16例、14例和1例, 耐药率分别为28.57%、16.33%、14.29%和1.02%, 耐多药13例, 耐多药率为13.27%, 合并糖尿病者耐H、E、R、S率及耐多药率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肺结核为临床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因此临床对其中实行较高, 尤其对其的治疗的重视性最高, 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及链霉素等, 但是近些年来对于耐药菌的研究越来越多[3,4], 尤其是对耐多药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对肺结核患者结核杆菌耐药情况的研究则显得非常重要及必要。虽然对于耐药菌的严重程度已经引起临床重视, 且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是对其的争议仍然存在[5,6], 故认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仍有较高的价值。
本文中我们即就148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貂蝉研究, 结果显示, 其对于H、E、R、S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明显较高, 且其中复治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耐H、E、R、S率及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及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这提示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复治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杆菌的耐药情况与初治复治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 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志, 陈佳, 先德强, 等.79株结核分支杆菌基因分型研究及耐药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23) :2358-2360.
[2]Lai CC, Tan CK, Lin SH, et al.Clinical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sticsof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and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0, 29 (5) :597-600.
[3]刘莹, 刘蓉, 李志媛.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初始耐药情况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900.
[4]邰平, 蒋云宇, 朱炜.泰州市159例新发涂阳结核病患者结核杆菌耐药情况分析[J].交通医学, 2012, 26 (2) :152-153.
[5]Yu CC, Chang CY, Liu CE, et al.Drug resistance patter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at a medical center in central Taiwan, 2003-2007[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0, 43 (4) :285-290.
耐药结核科患者 第2篇
关键词:肺结核,耐药性,临床特征,焦作市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结核病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抗结核化疗的推广,一些不规律、不合理的化疗造成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数量增加,为后期的治疗和预后效果增加了难度[1]。本次作者通过对本市肺结核监测门诊收集到的128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研,为本市的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市2013年1月~2016年1月肺结核监测门诊收集的128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其中耐药肺结核患者546例为观察组,男320例,占58.6%,女226例,占41.4%,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1.2±11.7)岁,病程1~5年218例,6~10年200例,10年以上128例;非耐药肺结核患者740例为对照组,男448例,占60.5%,女292例,占39.5%,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4.2±12.1)岁,病程均在5年以内。经诊断观察组患者多为继发性肺结核,病变范围较广,多累及双侧肺部,对照组患者原发性肺结核较多,病发范围较小,累及双侧肺部情况较少见。
1.2方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本次就诊情况、诊断情况、既往史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复治率、复治患者中首次抗结核治疗完成率、肺部空洞出现率分别为29.7%、69.1%、31.1%,对照组分别为16.2%、91.7%、1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耐药率评定耐药率是控制结核病水平的评判指标之一[2]。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过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及耐抗结核药物的种数,耐药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耐药、初始耐药、获得性耐药、耐多药结核[3]。根据耐药种类分为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MDR-TB)、广泛耐多药(XDR-TB)四种[4]。耐药肺结核的判定方法主要为从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结核菌,通过试验发现,这种结核菌仍然可以存活在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环境中。当患者达到MDR-TB时,就需要更换二线抗结核药物来进行治疗[5]。
3.2肺结核临床症状耐药结核病与非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与患者的年龄、机体状况、并存疾病、病变部位的严重程度等有很大关系,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发热,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部分患者表现出咯血,病变范围较大时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呼吸困难等[6],对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社会负担。
3.3耐多药肺结核和非耐药肺结核的不同
3.3.1治疗的难度及时间不同85%以上的非耐药肺结核患者经6~8个月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可以获得痊愈;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最少要经过18~24个月的抗结核治疗,严重时甚至长达36个月,且只有50%的治愈率[7]。
3.3.2治疗的药物不同对于非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一般使用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一线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这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少,更易于患者接受;而当患者为耐药肺结核时,一线抗结核药物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必须启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这类药物的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大、较多,易使患者不耐受。
3.3.3治疗的花费不同通过统计非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平均在500元左右,而耐药肺结核患者由于疾病的发展,在对疾病进行治疗时产生的费用是非耐药结核患者的几十倍。虽然国家对于肺结核的治疗有一定的减免政策,但是多数患者由于依从性差,不能规律用药,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并发症时,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力丧失,所产生的费用更是无法估计,对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3.3.4对社会的影响不同对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在经过积极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后,一般在1个月左右其痰内不再排出结核菌,患者的传染性消失[8];但是耐药肺结核患者由于治疗相对比较麻烦,患者传染期的延长很容易使更多的健康人被感染,影响健康。并且受到耐药肺结核患者传染的健康人,一旦被传染即为耐药肺结核,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发现初发肺结核患者及时诊治,避免患者耐药是治疗肺结核患者的重要手段。
3.4疾病预防大部分的耐药性结核病是可以提前预防的,主要方法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及时规范的进行抗结核治疗,使患者彻底失去传染性[9]。同时,耐药结核菌患者自觉主动住院治疗,出门注意戴口罩,不随地吐痰,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耐药菌结核病的传播,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保持环境空气流通,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3.5饮食调养任何结核病患者的组织蛋白和热能都会有很大的消耗,因此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以采用奶制品、瘦肉、蛋类、豆制品、动物内脏等食物补充蛋白质。热量供给以维持正常体重为标准,但脂肪不易多食用,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可不必过多限制[10,11]。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增进食欲,可以有效的促进结核病的康复。
耐药结核科患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结核内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耐药肺结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0~75岁, 平均 (32±5) 岁, 17例为初始耐药, 2例广泛耐药, 11例为获得性耐药。观察组30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7~78岁, 平均 (34±4) 岁, 16例为初始耐药, 1例为广泛耐药, 13例为获得性耐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对病房进行消毒隔离、对患者痰液进行处理、按时服药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心理干预:多与患者交谈, 帮助其适应患者角色;避免产生悲观情绪, 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向患者讲解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 虽难治疗, 但只要遵医嘱用药, 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 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饮食干预:鼓励患者多食三高食物, 即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 如牛奶、瘦肉、鸡蛋及豆制品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止吸烟饮酒等; (3) 其他干预: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 达到增强肺活量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耐药是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现象[3],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联系, 其治愈率一般不超过70%[4], 故耐药肺结核治疗及护理较棘手。但患者通过正规药物化疗后, 病情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常规护理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护理效果, 但是只进行了常规性的日常生活护理及入院宣教, 患者往往不能理解, 因而产生负面情绪。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模式的转变, 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职业、性格、疾病特点等进行个体化护理[5], 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后, 使患者知晓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及不良情绪的控制, 能有效控制肺结核复发[6]。
本文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满意度达96.7%, 因此, 观察组患者普遍反映我院医护人员工作认真、仔细, 医患关系良好, 在住院期间得到了优质服务, 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抑郁、焦虑症状、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 对耐药肺结核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护理措施的积极干预, 能缓解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提高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为36.7%, 对照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为76.7%, 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耐药肺结核,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9-60.
[2]马福德.耐药结核病流产现状及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2) :50-53.
[3]肖和平.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 (2009)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 (7) :485-497.
[4]潘唏, 何国钧.耐多药结核病的研究及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 2000, 23 (2) :119-123.
[5]柯彩霞.呼吸内科病人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3) :55-57.
肺结核患者的菌型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至2009年间就诊的肺结核病人325例, 男209例, 女116例, 所有菌株均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分离, 按照《结核病诊断实验窜检验规程》进行每项实验。
2 试剂与方法
2.1 试剂
改良罗氏培养基 (L~J培养基) , 配方和制备方法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 链霉菌 (sM) 、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乙胺丁醇 (EMB) 、对氨基水杨酸 (PAs) 等5种药敏培养基由本单位配制, 由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提供, 对硝基苯甲酸培养基 (PNB) , 嚷吩-2一羧酸肼培养基 (TcH) 。
2.2 方法
采集病人晨痰经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痰培养, PNB和TCH鉴别培养基分型后得到的菌株作为试验对象。
2.3 药敏试验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 对链霉素 (s) 、乙胺丁醇 (E) 、异烟肼 (H) 、利福平 (R) 、对氨基水杨酸 (P) 5种药物作耐药性测定, 用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 (H37Rv) 作敏感对照以保证质量, 低浓度生长1+以上为耐药, 药敏试验药物及标准浓度:H l, 10 ug/mL, R 50, 250 ug/mL, s 10, 100 ug/mL, E 5, 50 ug/mL, P1.10 ug/mL。
3 结果
3.1 菌型鉴定
325例痰培养阳性标本中人型分枝杆菌276株 (81.23%) , 牛型分枝杆菌49株 (18.77%) 。
3.2 耐药试验结果
325例耐药菌株中, 其耐药率分别为, 耐单药159例48.92%, 耐二药77例23.69%, 耐三药59例18.15%, 耐四药25例7.70%, 耐五药5例1.54%。325株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情况, 见表1。
4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耐药情况以, 耐单药以耐sM、INH、RFP, 耐二药以耐s+H、H+R;其次为H+P、s+R、R+E, 耐三药以s+H+R的比例为高, 这与近年来SM、RFP、INH曾作为抗生素应用, 以致滥用, 使其耐药率升高有关。因此加强结核患者归口管理, 实施抗结核药物统一管理和推行全程督导化疗势在必行, 遇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者, 应进行分支杆菌菌型鉴定和耐药性测定, 以便调整化疗方案及加强辅助治疗。
高耐药率给结核病的治疗, 控制传染源带来了很多困难, 是结核病疫情严重的原因之一, 积极推进防治结核病策略, 加强病人的归口管理, 降低耐药率的发生, 有效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结核病控制工作仍十分严峻, 结核病防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屿.耐多药结核病及其防治[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2) :137.
耐药结核科患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18例耐多药肺结核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125例, 女性93例;年龄37~67岁, 平均 (48.53±6.98) 岁;病程2~18年, 平均 (6.59±1.08) 年。所有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均为阳性, 且至少对利福平 (R) 、异烟肼 (H) 同时耐药, 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类疾病、癫痫类疾病、血液疾病患者, 根据耐药情况分为分为甲 (耐HR) 、乙 (耐HRE) 、丙 (耐HRS) 、丁 (耐HRES) 四组, 各组依次为45、37、69、67例。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二线抗结核药药敏试验, 取卡那霉素30µg/m L, 丙硫异烟胺40µg/m L, 对氨基水杨酸1µg/m L, 左氧氟沙星2µg/m L, 以H37Rv菌株作为对照, 参照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4]中步骤进行操作, 后计算耐药率: (含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对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 ×100%。当耐药率<1%时为敏感, >1%则为耐药。同时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治疗方案, 即6个月吡嗪酰胺、卡那霉素, 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
1.3 观察指标:
为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经二线药物治疗后痰转阴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耐药率:
2 1 8例入选患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 0.5 5% (23/218) , 对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为5.50% (12/218) , 对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为3.21% (7/218) , 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6.88% (15/218) , 四种药物耐药率存在明显差异 (χ2=10.12, P<0.05) 。2.2各组耐药率:四组对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无明显差别, 丁组对卡那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见表1。
2.3 痰菌转阴率:
218例患者共2例退出治疗, 其中甲组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丁组1例死亡, 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1年治疗, 痰菌总转阴率为93.06% (201/216) 。甲组痰菌转阴率93.18% (41/44) , 乙组痰菌转阴率94.59% (35/37) , 丙组痰菌转阴率94.20% (65/69) , 丁组痰菌转阴率90.91% (60/66) , 四组痰菌转阴率无明显差别 (χ2=0.75, P>0.05) 。
3 讨论
结核患者的耐药问题时导致结核病疫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出现, 也给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5,6]。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难度大, 治疗费用高, 而治疗成功率则较低, 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较为严重的负担。二线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方法[7], 对该类患者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掌握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 对合理、有效的制定治疗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的218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根据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分组,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患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高, 同时对四种一线药物均耐药的一组对二线药物卡那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对两种或三种一线药物耐药的三组患者。说明耐多药结核肺结核患者对二线药物的耐药性与对一线药物耐药的严重程度有关, 故在无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可根据一线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痰菌转阴是耐多药结核患者治疗效果判定的重要指标。本组资料中的218例患者共216例完成治疗, 痰菌总转阴率为93.06%, 无论是耐几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患者经二线药物治疗后痰菌转阴率均无明显差别, 故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疗效值得肯定, 与临床报道观点相符[8]。
综合本次分析,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与对一线药物的耐药程度有关, 一线药物的耐药程度对二线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合理且多元化的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是对该类患者治疗效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光忠, 陈子芳, 吴立新.41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二线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7) :1260-1261.
[2]刘金玲, 罗凯, 崔兰英.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6) :77.
[3]杜凤华, 陶满意, 张雷, 等.社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抗二线结核药的耐药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9) :1646-1648.
[4]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6:45-51.
[5]李静, 张阳奕, 桂晓虹, 等.上海市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二线药物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8) :796-798.
[6]李心德.174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耐药情况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3) :1732-1733.
[7]赵冰, 宋媛媛, 逄宇, 等.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 (10) :831-834.
耐药结核科患者 第6篇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在20062007年石家庄市结核病防治所结核门诊就诊的405例涂阳肺结核病患者中, 病灶面积>1个肺叶的有256例肺结核病患者, 进行痰培养加药敏试验, 共培养出243株结核菌并进行了药敏试验。患者年龄在18~78岁, 男性156例, 女性87例。
1.2方法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 应用改良罗氏培养方法进行痰分枝杆菌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抗结核菌药物有异烟肼 (INH) 、链霉素 (SM) 、对氨柳酸 (PAS) 、乙胺丁醇 (EMB) 、利福平 (RFP) , 培养基均由全国结防中心参比实验室提供。
2结果
共培养出的243株结核菌中人型结核菌185株 (76.1 3%) , 牛型结核菌52株 (21.40%) , 非结核分枝杆菌6株 (2.47%) 。耐药菌株有53株耐药菌, 耐药率21.81%。原发耐药菌42株, 耐药率为17.28%;继发耐药菌11株, 耐药率为4.53%。在53株耐药耐药菌中耐1药23株:SM 12株, INH 8株, RFP 3株;耐2药19株:耐INH+RFP 3株, SM+INH 6株, INH+EMB 4株, SM+PAS 4株, INH+PAS 2株;耐3药9株, 耐SM+INH+PAS 3株, 耐INH+RFP+PAS 2株, 耐RFP+EMB+SM 3株, 耐RFP+EMB+PAS 1株;耐4药2株, 耐SM+INH+EMB+RFP 1株, 耐SM+INH+PAS+RFP 1株。耐药率以耐SM、INH为首, 其次为RFP, 6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对5类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
中年患者初始耐药率较高, 老年耐药率低;老年继发耐药率较高, 青年耐药率较低。见表1。
3讨论
检查结果显示, 我市20062007年肺结核病人总体耐药率为21.81%, 原发耐药率17.28%, 继发耐药率4.53%, 与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1]的总体耐药率27.8%, 原发耐药为18.7%, 继发耐药为46.5%相比较低, 这和我市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实施及10几年来结防人员付出的努力有关。我市每年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形式的结核病知识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宣传, 使民众对结核病的知晓率提高, 加强与综合医疗机构/私人诊所进行沟通协调, 使结核病人的转诊率较前有明显提高, 减少了结核病人的延缓诊断和治疗, 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治和管理, 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耐药率的发生。
在耐药顺序中主要一线药物SM、INH居于耐药顺序的前2位, 与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情况基本相同[2], 其中耐药率最高的是SM, 因为SM使用时间较早, 另外, 可能与其除用于抗结核治疗外还用于一般细菌治疗以致滥用有关。同时也提示抗结核药管理及使用存在混乱现象;INH耐药率的升高, 可能与近些年来结核病的治疗以INH为主的短程化疗广泛使用有关[3]。
本文中初始耐药率以中年组耐药率高、老年组耐药率低和范永彪[3]报道初始耐药率, 老年组发生原发耐药低可能由于此年龄组在儿童期受到感染, 当时抗结核病药物使用很少, 感染菌较少耐药。老年组继发耐药率比其他年龄组高和廖光付等[4]青年组继发耐药率高的报道不一致, 可能与老年人在四五十年代治疗肺结核病时单用一种药物以及治疗疗程短有关, 在老年肺结核病人中还存在每年把INH作为预防药物来用的现象。
肺结核病人服药大部分实行了各级的防结核人员进行管理、督导患者服药和定期复查, 使患者的不规律治疗的情况较前明显减少。但流动人口肺结核病的管理还存在困难, 有丢失和中断治疗情况。
综上所述, 我国结核病耐药处于较高水平, 在今后工作中要规范结核病用药, 加强青壮年尤其是流动人口的肺结核病管理, 对其家庭成员及肺结核病人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教, 嘱其自觉规律服药直至彻底治愈后停药;规范综合医疗机构肺结核病患者的转诊, 网络报告的患者地址及联系方式要填写详细, 便于对患者进行追踪, 提高追踪到位率, 使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和规范抗结核病治疗, 降低耐药肺结核菌发生。
摘要:目的对石家庄市肺结核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为控制石家庄市结核病疫情, 制定肺结核病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2006—2007年石家庄市结核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的405例涂阳肺结核病患者中, 病灶面积>1个肺叶的256例肺结核病患者痰标本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 应用改良罗氏培养方法进行痰分枝杆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培养出243株结核菌, 人型结核菌185株、牛型52株、非典型分支杆菌6株;共有53株耐药, 总体耐药率为21.81%;其中, 原始耐药42株, 继发耐药11株, 耐药率分别为17.28%、4.53%;以耐链霉素 (SM) 、异烟胺 (INH) 为首。结论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广大民众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传, 特别是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肺结核病患者的督导管理, 使其做到服药规律、全程用药, 是降低耐药菌发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结核病,肺,耐药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2) :66-107.
[2]曾正国.现代实用结核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3-19.
[3]范永彪.我国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支杆菌耐药状况综合分析.中国防痨杂志, 2008, 30 (2) :88-89.
耐药结核科患者 第7篇
关键词:初复治肺结核,耐药性,疗效分析
目前,结核病的发病率从世界范围来讲仍是较高的,而耐药性则成为医务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耐药性的来源有两种:(1)原始性耐药;(2)获得性耐药。前者指从未治疗过的患者产生的耐药,后者指过去化疗过的患者产生的耐药[1,2]。本组资料为本院痰菌阳性的初复治患者882例,现将其耐药性情况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82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收入住院并经检验科检测本院初复治肺结核患者,抗酸杆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经菌型鉴定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882例,其中初治511例,复治371例。分析七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对氨水杨酸(P)、卡那霉素(K)、丙硫异烟胺(p Th)的耐药性现况。
1.2判定标准。(1)初治对象:未用过药物的新患者或用药不满1个月者。(2)复治对象:初治满疗程失败的人,不规则化疗超过1个月者,慢性排菌者。(3)耐药性的判定标准按2004年全国结核病细菌学学术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耐药标准如下:H≥1µg/m L、R≥50µg/m L、S≥10µg/m L、E≥5µg/m L、P≥1µg/m L、K≥100µg/m L、PTh≥25µg/m L。
2结果
初复治总的耐药率为47%,初治患者的耐药率为28%,复治患者的耐药率为73%。初复治患者耐多药(指耐HR)比率分别为4%和43%。初治耐单药以耐S为最高,占14%,复治耐单药以耐R为最高,占56%。见表1、2、3。
表1显示初治患者的耐药率为28%,其中耐S为最高占14%,耐H12%,耐R8%,耐E4%,耐PHh7%。复治患者耐药率为73%,为初治的2.6倍,其中以耐R为最高56%,耐H54%,耐S47%,耐E31%。对R、H耐药最常见。
表2中显示初治患者耐1药占61%,而复治患者耐3药及以上占68%。
表3结果显示882例患者同时耐H、R的占185例(21%),其中初治耐H、R的占4%,复治占43%,相差近10倍。
3讨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本院初治肺结核患者改良罗氏培养阳性511株菌,对七种抗结核药物耐药者145株,28%,与本院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初治肺结核阳性1225株,耐药占25%,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耐药率仍较高,未见明显下降。而世界上有些国家耐药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如韩国由1990年的25%下降至2000年13%,2004年为11%[3,4]。南非1985年对H耐药率为18%,1997年下降至9.5%。各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频度常与该药在本地区使用时间长短用药习惯药品管理等因素有关。
初治肺结核患者通常仅耐一种或二种药物,分别为61%和24%,所以初治菌阳患者强化治疗要用4种抗结核药物。Kim等[5,6]揭示初治耐药患者用强的短程方案效果同敏感患者一样良好。文献报道初始耐药在短程化疗中耐两药的失败率为15%,耐三药的失败率达42%,复发率也高痰菌敏感者[7,8]。过去认为初治病例不必常规作药敏试验,现在看来初治患者做耐药试验仍有必要。
本组复治肺结核的耐药率为73%,是初治耐药率(28)的26倍,而复治患者耐多药结核(指至少对H、R耐药),占43%是初治患者(4)的10倍,此与过去的治疗有关。复治患者以耐R最高,由于常见的气管炎、尿路感染等常用R治疗,故耐药性高,值得重视。耐药性最普遍的类型是耐两种药,较常见的是耐R、H,由于R的耐药率正在迅速上升,因此在联用H和R方案的头2个月中必须加用其他2种有效的药物。为了得到合适的治疗,对复治的患者应进行痰培养、菌型鉴定和敏感性测试[9,10]。
由于多耐药结核具有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病死率高的特点,对全球结核病控制构成了威胁。其病死率为37%,治疗有效率为56%[11,12]。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贯彻“早期、适量、规律、联合、全程”的方针,加强初治管理,合理使用短程化疗,保证初治患者治疗彻底。一旦出现耐多药结核,必须根据药敏报告制定多耐药的复治方案。消灭一个多耐药结核,就是消灭了一个传播多耐药细菌的传染源[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