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精选11篇)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男22例, 女38例;年龄30~70岁, 平均 (45.8±6.6) 岁。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24例;年龄30~70岁, 平均 (45.5±6.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GE LOGIQ 9彩超仪 (美国GE公司生产) 进行探查, 探头频率为5.0~10.0 MHz, 行纵切面、横切面、斜切面检查, 对甲状腺径线和病变大小进行测量, 观察病灶部位、包膜实质及甲状腺形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甲状腺实质及病灶血流状况, 测定甲状腺病变区动脉的阻力指数 (RI) 及高血流速度 (Vmax) 。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对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超声表现
观察组甲状腺呈对称性增大, 轮廓正常, 部分体积未发生变化;甲状腺内回声降低, 边界模糊, 呈不规则形态。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55例, 其中弥漫型50例, 结节型5例。双侧弥漫型40例, 呈多发、融合的片状低回声, 边界模糊, 形态不规则。单侧弥漫型10例, 单侧回声减低, 超声像图与双侧甲状腺病变相似。结节型边缘模糊, 形态不规整。误诊5例, 其中甲亢2例, 甲状腺腺瘤3例, 诊断符合率为91.7%。
2.2 两组患者甲状腺径线测量值比较
两组甲状腺径线长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宽度与厚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2.3 两组患者血流特点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观察组病变区血管走行自然, 无血管环绕征像, 血流信号增多, 不均匀分布, 呈短棒状, 正常部位血流无变化。两组Vmax差异显著 (P<0.05, 表2) 。
3 讨论
有学者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1,2]。由于临床上缺乏典型表现, 故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高频声波显示甲状腺图像, 依据多普勒效应可对血流速度和方向进行判断。而彩色多普勒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的符合率高 (本组为91.7%) ,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甲状腺大小、血流特点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 其声像图特点为: (1) 甲状腺内回声减低,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低回声区, 边缘及边界模糊, 呈不规则形态;可能与甲状腺滤泡水肿, 巨细胞形成有关; (2) 甲状腺呈对称性增大, 部分体积无变化, 轮廓无异常, 病变区甲状腺宽度和厚度显著增加, 且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病变区内血管走行自然, 血流信号增多, 呈短棒状;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Vmax高于对照组, 两组RI的对比无显著差异。鉴别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甲亢和甲状腺腺瘤应注意如下几点: (1)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复杂; (2) 甲状腺腺瘤形态规则, 边界清楚, 周围血流绕;结节型周围甲状腺组织边界比较模糊, 回声较为粗糙; (3) 甲亢甲状腺对称性肿大, 形态饱满, 腺体内血管扩张明显。
综上所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异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摘要: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 (观察组) 和40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检查。结果 观察组甲状腺宽度和厚度明显增加 (P<0.05)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病变内血流信号丰富, 两组高血流速度 (Vmax) 的差异显著 (P<0.05) ;阻力指数 (RI) 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符合率为91.7%。结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邓伟, 张英霞.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法评价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质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 25 (12) :890-892.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说明书 第2篇
1.1、设备用途:主要用于腹部、心脏、妇产科、浅表器官、腹部实时四维等部位的彩色超声显像和科研。
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包括:
#1.2.1、彩色监视器:17寸高分辨率彩色液晶监视器,自由臂设计,可上下左右前后任意旋转,多达360度。(附证明资料)1.2.2、操作键盘:可多方向控制转位 1.2.3、全数字化超宽频带波束形成器 1.2.4、超宽频带探头, 频率范围1---12MHZ 1.2.5、数字化高分辨率二维灰阶成像单元 1.2.6、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部件 1.2.7、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CPA)1.2.8、方向性能量图
1.2.9、M模式, 彩色M型(附图片证明),解剖M型 1.2.10、脉冲波及连续波模式,并具备高PRF脉冲波
1.2.11、实时动态频谱多普勒显示及多参数分析系统,并可输入报告系统 1.2.12、三同步功能
1.2.13、组织谐波成像单元,采用脉冲反相谐波技术,并具备多组谐波选择 #1.2.14、160DB动态范围,可视可1DB的调节 1.2.15、1500数字化通道
1.2.16、复合成像技术可选(同时作用于发射和接收,至少5线发射,要求作曲别针试验并附图片)1.2.17、斑点噪声抑制技术,提高图像对比分辨率,减少噪声的干扰。#1.2.18、组织差异校正技术,利用声波在不同组织传播速度不同,对不同组织进行回声校正,改善远场穿透,提高分辨率,分多种组织可选,≥4种(附证明资料)1.2.19、智能图像优化技术:根据人体不同的声学特性及医生的诊断需求进行快速的图像优化条件设置的选择。
1.2.20、智能图像一键优化技术(作用于2D及Doppler),单键操作,可自动调节增益,动态范围,Doppler基线,标尺等参数(附证明资料)1.2.21、梯形成像,线阵探头视野扩展15%
第 1 页 1.2.22、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可由TGC控制 1.2.23、自由臂三维技术
1.2.24、可选时间空间智能成像技术,用于胎儿心脏扫查,在MPR多平面显示以及三维模式显示,支持二维模式
*1.2.25、一体化先进四维成像,具多平面MPR模式显示在X,Y,Z轴的不同层厚, ROI感兴趣区域于多平面MPR及动态三维容积显示模式均可灵活调节,可在不同MPR层厚旋转,擦写以及修改,可调节透明度,组织定征(组织,囊肿,肿块)等多种参数(附证明资料),使得到最好的动态三维图像。具有静态三维以及动态三维两种模式可任意选择;并具有3DCPA以及3Dcolor功能(附证明资料),具有经腹部和经阴道容积探头选项,*1.2.26、具备实时智能容积断层成像功能可选 :实时状态下将容据数据信息在A,B,C参考平面自动智能断层,瞬间即可获取0.5mm间隔任意深度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使病变图像一目了然,更能获取常规二维超声不易获取的断层图像,最多6x4显示格式(附证明资料)
1.2.27、具备多平面智能容积断层成像功能
1.2.28、具备容积不规则体积测量功能,具备VOCAL不规则脏器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
1.2.29、具有任意平面CT样成像功能:利用容积透视技术切取任意平面信息进行各个方向的观察(附图片证明)
1.2.30、3D非常规观察技术:利用采集到的3D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任意径线上的图像,并且可以自己定义取样线位置,长短,曲直,勾画出所需的图像。#1.2.31、具有中英文操作界面,为完全汉化的操作系统,支持中文标注,并且标注及测量数字字体大小可调,可调级数≥8级(附图及证明资料)
#1.2.32、所配软件为最新版本,要求所投产品中国注册时间为2009年后(含2009年),产品注册证以中国相关部门颁发时间为准。
1.3、测量和分析:(B型、M型、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
1.3.1、一般测量(距离、面积、周长、容积、角度、时间、斜率、心率、流速、压力、流速比等)
1.3.2、产科测量,具有产科应用软件(具有胎儿体重孕龄评估,生长曲线显示,胎儿超声心动图计测)
第 2 页 1.3.3、心血管系统测量与分析(具备多种测量公式及心功能分析方法等)1.3.4、外周血管测量与分析
#1.4、全数字化硬盘,硬盘容量为120GB,CD-R/CD-RW/DVD-RW,≥5个USB图像存储,电影回放重现单元3000帧(附证明资料)1.5、参考信号:心电、心电触发 1.6、输入/输出信号:
1.6.1、输入:VCR、外部视频、RGB彩色视频 1.6.2、输出:复合视频、RGB彩色视频、S-视频,USB 1.7、图像管理与记录装置 1.7.1、超声图像存档与病案管理 1.7.2、磁盘:USB,CD/ DVD-RW盘 1.7.3、DICOM3.0接口
1.7.4、USB接口支持打印和数据输出 1.8、技术参数及要求: 1.8.1、系统通用功能:
1.8.1.1、彩色监视器:17寸高分辨率彩色液晶监视器,自由臂设计,可上下左右前后任意旋转,多达360度。1.8.1.2、标准激活探头接口:3个
1.8.1.3、安全性能:符合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要求 1.8.2、探头规格:
1.8.2.1、超宽频带探头, 高频探头中心频率>7.5MHZ 1.8.2.2、类型(数量):凸阵探头(1个)、相控阵探头(1个)、线阵探头(1个)、腹部四维探头(1个)1.8.2.3、阵元:
线阵探头有效阵元≥256阵元 相控阵探头有效阵元≥128阵元 凸阵探头有效阵元≥256阵元
1.8.2.4、穿刺导向装置,标准套探头具有穿刺装置 1.8.3、二维灰阶显像主要参数
#1.8.3.1、腹部凸阵探头频率2.0-5.0MHZ
第 3 页 线阵探头频率5.0-12.0MHZ 相控阵探头频率2.0—4.0MHZ 腹部四维探头频率3.0-7.0MHZ #1.8.3.2、相控阵探头最大扫查深度30cm(附图片证明)
1.8.3.3、成像速度:相控阵探头,85°角,18CM深度时,帧速度≥62帧/秒
凸阵探头, 85°角,18CM深度时,帧速度≥35帧/秒 1.8.3.4、扫描线:每帧线密度≥230超声线 1.8.3.5、可选配腔内探头
1.8.3.6、发射声束聚焦:发射≥8段
1.8.3.7、接收方式:前端接收超声信号动态范围≥160dB,可视可调.1.8.3.8、数字化声束形成器:连续动态聚焦,可变孔径及动态变迁 1.8.3.9、回放重现:灰阶图像回放≥5000幅
1.8.3.10、预设条件:针对不同的检查脏器,预置最佳化图像的检查条件,减少操作时的调节,及常用所需的外部调节及组合调节。1.8.3.11、增益调节:
B/M可独立调节 STC分段调节
1.8.3.12、空间分辨力:符合GB10152-1997国家标准,并提供检测数据 1.8.3.13、具备可选配弹性成像技术的功能 1.8.4、频谱多普勒: 1.8.4.1、B/D兼用:
线阵: B/PWD 凸阵: B/PWD 扇扫: B/PWD, B/CWD, B/HPRF 1.8.4.2、多普勒基准频率:
线阵:PWD;3.5-7.5MHZ 凸阵:PWD;2.0-5.0MHZ 扇扫: PWD/CWD: 2.0-4.0 MHZ 1.8.4.3、最大测量速度:
PWD:正或反向血流速度6m/s
第 4 页 CWD:血流速度15.0m/s 1.8.4.4、最低测量速度:≤0.6mm/s(非噪音信号)1.8.4.5、显示方式B, B/PWD、B/CW, B/HPRF, B/M、B/B、B/CFI/M, B/CFI/D, 3D 1.8.4.6、Doppler及M型电影回放时可以测量和计算 1.8.4.7、取样宽度及位置范围:宽度 0.5 –15 mm可调;1.8.4.8、滤波器: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两种,分级选择
1.8.4.9、显示控制:反转显示(左/右;上/下)、零电位、B-刷新(手控、时间、ECG同步、D扩展、B/D扩展,局放及移位 1.8.5、彩色多普勒 1.8.5.1、显示方式:
速度方差显示、能量显示、速度显示、方差显示
二维图像/频谱多普勒/彩色血流成像三同步显示
1.8.5.2、扇形扫描角度:10°-90°选择
1.8.5.3、彩色显示帧频:相控阵探头,18cm深时,成像彩色显示帧频≥10帧/秒,凸阵探头,18cm深时,成像彩色显示帧频≥8帧/秒
1.8.5.4、显示位置调整:线阵扫描感兴趣的图像范围:-10°~+10° 1.8.5.5、显示控制:零位移动8级可调
1.8.5.6、彩色增强功能: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及方向性能量图 1.8.6、超声功率输出调节:B/M、CWD, PWD、彩色多普勒输出功率可调
1.8.7、超声图像存档与病案管理功能(内置或外置)实时动态静态捕获/存储超声图像,硬盘容量≥120GB, 可进行调节动态图像的压缩比, 无需特殊软件即能在普通PC直接观察图像,具USB接口进行图像存储。1.9、江西三甲医院该品牌装机≥12家 1.10、备件、资料及其他 #1.10.1、备件
卖方应在国内设有维修备件库,国内零配件保税仓库≥3家,保证供应(提供零配件保税仓库地址、联系电话)等 1.10.2、资料
1.10.2.1、提供操作手册,维护手册等
1.10.2.2、卖方须向买方提供设备的运行,安装,使用环境要求等
第 5 页 1.10.3、服务
1.10.3.1、在货物到达用单位后,卖方应在7天内派技术人员到达现场,提供安装、调试等服务,并协助医院组织验收
1.10.3.2、保修期为壹年,卖方须保证提供8年以上的优质服务
1.10.3.3、卖方须为买方提供现场操作培训,保证操作人员正常使用设备的各种功能
二、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口产品)
12导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技术参数
一、技术参数 1.1 电脑配置:
1.1.1 CPU:高性能的英特尔双核处理器2.8GHz或以上 1.1.2 内存:1GB DDR内存或以上 1.1.3 硬盘:160GB或以上 1.1.4 光驱:DVD刻录机
1.1.5 显示器:19”液晶显示器或以上 1.1.6 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1.2 分析软件:
1.2.1 WINDOWS中文操作界面
1.2.1 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分析、P 波与 T 波分析
1.2.2 各时间段心律失常事件随机统计、查询、趋势图下的栅状图显示 1.2.3 前瞻式扫描和自学习功能 1.2.4 不同界面间自由切换
1.2.5 模板动态确认,分析参数实时调整 1.2.6 导联 ST 段趋势图和 T 波交替分析
第 6 页 1.2.7 心室电活动QRS波分析 1.2.8 心率振荡分析
1.2.9 心率变异性综合分析和昼夜交替 1.2.10 12导联显示,任意通道选择分析 1.2.11 起搏器分析,QT/Qtc变化分析功能 1.2.12 各种编辑和条图存储打印 1.3 12导联记录器:
1.3.1 标准10线12导联ECG记录 1.3.2 CF卡存储,内存512兆或以上
动态血压技术数据
系统:
电源:2节NiMH AA可充电电池(≥ 2300 mAh)LCD:背光显示,多种语言菜单
接口:USB接口用于数据传输和设置 程序:菜单引导;2个按键
安全标准:IEC/EN 60601-1;UL 60601-1;C22.2 No.601.1-M90;IEC/EN 60601-1-2(EMC)保护等级:内部电源供电
应用部分:BF,符合IEC/EN60601-1 认证:CE 0123,符合93/42/EEC指示(医疗设备)分类:IIa,符合93/42/EEC指示 测量:
测量方法:示波振荡法 和 听诊法(柯氏音法)测量间隔:24小时或48小时 血压测量范围:30 – 300mmHg 心率测量范围:25 – 300 bpm 放气速度:2 – 9mmHg/S 自动测量间隔:10 – 120分钟
存储容量:可存储超过400个测试和30秒钟语音记录 选项:Mini SD卡用于存储额外的原始数据 标准附件: 袖袋(M),4节NiMH可充电电池,充电器,安全袋含带子,用户手册,尼龙搭扣垫片,固定
第 7 页 麦克风的粘性电极片,MT-300 Light分析软件和USB电缆附件。选项:
各种尺寸的袖袋 分析软件(选项)MT-300程序:
-EMR系统接口(GDT)PDF文件生成便捷的分配Pentium 500MHz或更高256 MB RAM80%
8、吸气流速压力双触发
9、吸气流速触发 1—10升/分钟
10、呼气触发 0—90%峰流速
11、吸气压力 2—99厘米水柱
12、持续正压通气压力CPAP 2 –50厘米水柱
13、氧浓度调节21—100%
14、叹息通气 1-2个潮气量
15、智能吸氧功能
16、吸气斜率: 20—200cmH2O/秒
第 8 页 *
17、通气模式: VCV, PCV, SIMV, PSIMV, PSV, PRVC, CPAP, Duo-Level, PS-Pro窒息通气
*
18、无创通气模式:CPAP,PSV NIV, DUOLEVEL
19、内置同步气动雾化 1-20升/分钟 20、监测:流速压力容量环路和实时曲线,*
21、监测参数: 分钟通气量,吸气和呼气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PEEP,auto-PEEP,平台压力,氧浓度,吸气百分比,平均压,浅快呼吸指数,自主呼吸频率,自主呼吸分钟通气量,自主呼吸百分比,漏气百分比,吸气呼气峰流速,漏气流速22、80小时的历史记录趋势
*
23、数据传输和连接: 具有连接投影仪大屏幕的视频输出 和 OTP连接功能。
24、报警: 气体供应报警,电源和内置电池报警 病人回路脱落报警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彩超;腹股沟疝
【中图分类号】R 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85- 01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过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可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以腹股沟斜疝為多发.
1.1 资料: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经超声诊断腹股沟疝的患者50例,年龄:50—60岁,其中腹股沟斜疝占85%,腹股沟直疝的占15%.
1.2 方法:在腹股沟肿物处顺长轴方向,嘱患者呼气,再行短轴观察.
2 超声图像表现
于腹股沟区肿物处长轴切面扫查:嘱患者呼气,可见肠管蠕动,还可观察与腹腔相通处的宽度.短轴切面扫查可见疝囊进入阴囊的范围,利用彩色多普勒可观察血流情况,
3 讨论
腹股沟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皮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腹股沟区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有手按肿块可有膨胀冲击感,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光滑,叩之呈鼓音。如果不卧位时用手不能回纳,应立即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健文《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第8期.
[2] 傅仲学《国外医学 外科学分册》 1995第5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4篇
关键词:宫颈癌,彩超,诊断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性恶性肿瘤[1]。宫颈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 常发生阴道处和鳞状上皮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的交界处;患者早期可出现阴道出血, 晚期可出现尿毒症、贫血等继发性全身衰竭症状。鉴于宫颈癌对于女性生殖器官的危害性, 其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诊断宫颈癌方式为病理性的宫颈组织活检, 其诊断的准确性高、价值明显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近年来, 在临床上病理性检查诊断后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癌已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手段。本文探究的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宫颈癌方面具体临床价值的评价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探讨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妇产科经病理性活检明确诊断为宫颈癌的84例女性住院患者, 患者均为已婚妇女, 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为 (46.2±1.8) 岁, 其中16例患者已绝经。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增多, 阴道出血, 异常分泌物增多等。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操作仪器:
患者接受超声检查, 仪器选用DW-C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发射频率为6~10 MHz。
1.2.2 操作方法:
将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探头插入到患者的阴道处, 通过探头的摆动对患者阴道内进行扫查, 观察阴道内膜, 鳞状上皮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是否有灶状病变, 并对宫颈的形态大小、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出血的部位和状况进行观察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该项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所有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P>0.05, 无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经病理性活检对84例患有宫颈癌的女性患者进行诊断后, 结果显示:患有鳞状细胞癌患者52例, 患有腺癌患者20例, 患有混合型宫颈癌患者12例。通过对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图像观察和分析对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 诊断的准确率高达82.1%。其中, 准确诊断患者69例, 误诊患者10例, 漏诊患者5例。见表1。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表现:
彩超对于原位癌和Ia期宫颈癌的图像表现清晰度不够, 相对于正常的宫颈图像宫颈的大小和回声也无明显差异。由于患者的病变程度不同, 宫颈的增生程度差异明显, 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表现出的回声和宫颈大小与状态也存在明显差异。正常宫颈彩超图像显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 宫颈区可见多个液性区, 轮廓清晰, 内无回声, 严重后期患者肿块表面出现光斑。具有癌性病变的宫颈, 彩超图像显示宫体异常肥大或增生, 轮廓模糊, 表面凹凸不平, 不光滑, 宫颈回声不均匀, 宫颈黏膜现出现中断、模糊不清或消失。病变宫颈处出现浸润性增生的不规则形肿块, 肿块呈团块状, 直径约为12~52 mm。宫颈处肿块显示超声回音不均匀。病变浸润至宫体, 使正常宫体结构显示模糊、不清晰, 内膜不规则、异常增厚。病变肿块延伸至阴道, 宫颈与阴道壁间回音不均甚至消失。肿块侵犯至肠道, 致病变肿块与直肠粘连, 直肠肿大, 直肠壁异常增厚。病变浸润膀胱, 膀胱后壁光带模糊、中断甚至消失, 肿块与膀胱粘连, 超声回音不均。图像诊断分析显示病变肿块血流丰富, 阻力指数在0.28~0.51, 平均阻力指数为0.38, 为低阻力型。
3 讨论
宫颈癌作为高危害性恶性肿瘤, 对妇女生殖器官危害严重,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对于宫颈癌患者,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准确的诊断能够尽早明确疾病的特征和发展状况, 也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目前, 临床诊断上采用阴道镜和病理组织活检为主要手段对宫颈癌进行诊断, 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 用以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就宫颈癌的诊断手段, 传统的病理组织活检方法需要对患者进行刮宫, 以此采取检验的样本进行病理检验。但病理活检的弊端是操作繁琐, 流程长, 且在刮宫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阴道创伤, 从而引起感染, 加重病情, 且病理组织活检所得结果虽然准确性高, 但会使医师对患者病变的部位、病灶范围、宫颈状况和病变肿块的大小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和印象, 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传统病理性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其无痛、无创性的检查手段, 在临床诊断上已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应用[2]。在本次的探讨研究中显示彩色超声诊断宫颈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对于宫颈原位癌和早期的宫颈癌诊断意义不大, 检测结果不准确, 对于中后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较大。彩超检查诊断的优势在于, 对于癌症的病变部位和肿瘤的大小状况有明显的显示, 从肿块的不规则程度和浸润程度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根据病变浸润部位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 以此对具体器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次报道所得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略低于张静[3]有关宫颈癌彩超诊断报道中的93.5%。出现此类状况的原因可能为本次研究中早期癌症患者较多, 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概率增高。
针对通过彩超诊断, 结果显示误诊、漏诊的状况, 可能原因在于早期宫颈癌的血流不丰富, 阻力指数较高, 回音不均匀, 甚至出现高低回音的改变, 且图像表现形态学变化不明显, 易对医师诊断产生误导, 从而出现误诊的情况。本次研究中出现的5例漏诊患者均为早期拟诊宫颈癌,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像中无明显的形态学和血液流动的改变, 遂未给予诊断。
本次研究报道中显示在彩超图像中发现宫颈癌病变处血流丰富, 阻力指数低, 呈低阻力型, 这对诊断结果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其他诸如阴道镜或二维声像图对宫颈癌无法进行明确诊断时, 可根据彩色超声中显示的血流阻力指数进行辅助判断, 从而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概率, 增加诊断的准确性[3]。
综上, 对于宫颈癌的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有着直观、无痛、无创等优点, 且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在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剑云.三阶梯式诊断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情况[J].当代医学, 2011, 17 (22) :65.
[2]符丽荣, 高静.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1, 3 (12) :96-9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5篇
摘要:目的 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以及手术鉴别资料的差异。结果 术后病理鉴别为急性阑尾炎阳性57例,阴性2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1例,蜂窝织炎性阑尾炎22例,坏疽性阑尾炎20例,准确性为96.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急性阑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且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果。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中一种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1],在传统的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主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体征变化和血常规检查等进行推断,其需要进行尽早的诊断与治疗,才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诊断与鉴别中起到了很到的作用[2]。文章主要针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诊断与见表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实验观察,先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46例,女性40例,患者的年龄为年龄为(17.5~68.6)岁,平均年龄为(33.5±1.2)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大。术后病理鉴别为急性阑尾炎阳性57例,阴性29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本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进行检测,使用高频3.5MHz探测头以及低频7.5MHz探测头.所有患者在检查前不能上厕所,确保膀胱中的物体存在,患者在检测时调整为平卧的体位,首先使用腹部探测头对腹腔进行常规检测,然后使用高频3.5MHz探测对患者的右腹进行全面的扫描,扫描的重点是患者的右下腹的麦氏点周围或患者可感到明显的疼痛部位。对患者的阑尾及周围组织进行全面的扫描,若腹部脂肪较多的患者可以使用谐波扫描,并对患者的阑尾局部血流进行扫描,将患者的检验资料进行保存,可以与术后的`病理分析相对比。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以及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以及手术鉴别资料的差异差异采用P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术后病理鉴别为急性阑尾炎阳性57例,阴性2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1例,蜂窝织炎性阑尾炎22例,坏疽性阑尾炎20例,准确性为96.5%,说明测试多普勒超声诊断在急性阑尾炎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临床诊断治疗 第6篇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76-0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部分门诊治疗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共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0岁~65岁,平均(42.03±10.19)岁,病程50d~30年,平均6.5年,均符合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已排除其他心肺疾患;选取年龄、性别与HHD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正常组,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为26岁~66岁,平均(53.4±11.8)岁,均为门诊体检健康者,无心肺等疾病。
1.2 仪器和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GE Logic7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2.8~3.6 MHz。检测方法及指标:受检者平卧或左侧卧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连接心电图,对受检者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检查,主要观察各房室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变化,以及各室壁运动情况。以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二尖瓣腱索水平的舒张末、收缩期的左室内径及左室壁厚度,以此得出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率缩短分数(FS%)、每分钟搏出量(Co)。频谱多普勒主要观测各瓣口频谱形态,血流速度,测量二尖瓣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记录快速充盈期E峰、左心房收缩期A峰值,E/A。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观察各瓣口血流方向、速度,有无返流及其程度(大小、面积、部位)。肺动脉压测定应用三尖瓣返流差法评价,应用连续多普勒(CW)测出三尖瓣返流速度,用简化的柏努力方程(PG=4V2)计算出返流差(PG),再加上右房压(一般按10 mmHg,1 mmHg=0.133 kPa),估测出肺动脉收缩压。
1.3 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诊断按1989年全国肺心病心功能专题讨论会提出的我国肺动脉压的诊断标准,静态下,肺动脉收缩压大于4.0 kPa(30 mmHg)为肺动脉高压,这里两组肺动脉压均为肺动脉收缩压。以上各测值均取连续3次测值的平均值。
1.4 HHD的临床诊断标准 凡是甲亢患者有下述心脏异常表现之一者,可诊断甲亢性心脏病:①心脏增大;②心律失常;③充血性心力衰竭;④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诊断时需要排除同时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改变[1]。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HHD组与正常组参数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18例HHD心脏四腔均大3例,左房、右房、右室增大7例,左房、右室增大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 14例,<50% 4例,EF、FS及Co、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房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峰值充盈速率的平均测值高于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大多正常或高于正常;HHD组均存在瓣口返流,其中二尖瓣、三尖瓣中-重度返流;4例HHD者有瓣膜增厚,1例可见二尖瓣脱垂;11例HHD肺动脉内径增宽,肺动脉收缩压高于正常,其中轻度增高(30 mmHg~50mmHg)5例,中度增高(51 mmHg~80 mmHg)6例,心包少量积液2例。对照组中仅存在二尖瓣、三尖瓣轻微返流,轻度肺动脉高压1例。
2.2 动态心电图特征 18例HHD患者 24小时平均心率(93.9±11.3)次/min,显示过早搏动最常见(占60%),如频发房性期前收缩7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同时可伴有心动过速如室上速、窦速。其次阵发性或持续性的房颤或房扑8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除上述各种心律失常外,表现为一过性及持续性缺血性STT改变4例,占26.7%。对照组动态心电图24小时平均心率(67.9±11.4)次/min,仅见偶发过早搏动,未见心肌缺血改变。
3 讨论
甲亢性心脏病(HHD)是由于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心肌蛋白的合成、心肌代谢、心肌收缩性、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电生理等方面的影响而造成的[2]。心肌交感神经兴奋亢进,儿茶酚胺作用增强,从而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脏总容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呈高负荷高动力状态的结果,左心室每搏量、每分钟搏出量增加,各瓣膜血流速度均增快,同时伴心率增快。HHD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房室腔扩大,早期可见左房扩大、室壁增厚活动幅度增大、心脏搏动增强,晚期可出现以左心房、左心室扩大为主的全心扩大,超声表现与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类似。从表2可以看出:HHD组的EF%、FS%、C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HHD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本组HHD的超声心动图可见13例心脏扩大者,1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排血量均增大,心脏代偿而无心力衰竭的表现,但舒张功能减退。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为甲亢患者行动态观察,以期早期发现HHD患者并给予针对性治疗,这对提高治愈率,判断疗效,减轻心肌损害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临床确诊甲亢性心肌病的重要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07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2例, 共324条下肢动脉, 设为脑梗死组;其中男91例, 女71例;年龄46~82岁, 平均6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 且性别、年龄水平接近者107例214条下肢动脉, 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均经头颅CT和MRI排除脑梗死, 同时排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冠心病等;其中男67例, 女40例;年龄43~79岁, 平均64岁。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使用Acuson Sequia512和GE公司的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0~14MHz。
1.2.2 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 显示下肢动脉管腔的前后壁IMT膜, 局部放大图像, 测量舒张期IMT。股动脉测量点选择分叉上方20mm处, 股浅动脉测量点选择分叉下方20mm处, 腘动脉测量点选择腘窝中间处, 重复测量三次, 取其平均值。观察有无硬化斑块, 斑块位置、大小、数量和回声情况, 并记录各段动脉多普勒频谱特点。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大样本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动脉IMT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股总动脉、股浅动脉与腘动脉的IMT厚度, 脑梗死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脑梗死组患者下肢动脉IMT增厚。
2.2 两组下肢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 (表2)
由表2可见, 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斑块的发生率, 脑梗死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患病率日益上升, 预防脑卒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股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2], IMT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表现。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股动脉分叉处后壁, 以强回声斑块为主, 在增厚不平整的内膜上, 可见强光点样或串珠样小斑块, 斑块较厚处, 管腔狭窄。随着年龄的增加, 动脉弹性及缓冲能力下降, 顺应性降低。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反向血流减少或消失。下肢动脉血流频谱的形态变化, 特别是舒张早期反向波的改变, 与血管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表明脑梗死患者下肢血管顺应性及弹性减低, 僵硬度增大, 动脉硬化程度加重[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受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心脏泵血功能、血管弹性等因素影响[4]。何光彬等[5]报道, 在年龄相对较小的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 而在下肢动脉能发现粥样硬化斑块, 提示粥样硬化斑块在下肢动脉的发生可能早于颈动脉, 且程度严重。
本文结果显示, 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我们未做颈动脉的IMT及斑块检测, 无法证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早于颈动脉, 但本文证据指向脑梗死与下肢动脉硬化存在密切关系。综合相关文献笔者认为, 在正常中老年人中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Lekakis JP, Papamichael CM, Cimponeriu AT, et al.Atherosclerotic changes of extracoronary arter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m J Cardiol, 2000, 85 (8) :949-952.
[2]韩建一, 徐佩莲.超声检测糖尿病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 2003, 8 (6) :362-363.
[3]李蕾, 耿丽娜, 季芳,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评价[J].中华老年医学, 2009, 28 (7) :591-592.
[4]章翔.脑卒中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00-10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临床确诊的B-CS患者22例, 男15例, 女7例, 年龄20~58岁, 平均38岁。发病多为青壮年, 多例被误诊为肝硬化。所有患者均经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生产的Logiq S6型、Vivid7和Logiq 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凸阵探头频率为3.5~5.0 MHz变频腹部专用探头。患者空腹8~12 h, 取仰卧位及其左侧卧位, 二维切面常规观察肝脏大小, 形态, 内部回声和门静脉, 肝静脉, 副肝静脉, 下腔静脉形态以及脾静脉等, 观察走行, 有无狭窄闭塞及扩张等;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 肝静脉, 下腔静脉彩色血流变化特点, 利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
2 结果
2.1 以下腔静脉隔膜为主的局限性狭窄或阻塞性 (Ⅰ型)
8例患者, 肝后段或肝段下腔静脉出现隔膜样回声或局限性高回声, 也可出现管壁局限性增厚形成腔内狭窄或闭塞, 狭窄处内径约3~5 mm, 远心段管腔扩张。狭窄处流速增快, 狭窄或闭塞的远心段流速减慢或部分出现反向血流。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缺损, 血流束宽窄不一, 其频谱形态平直, 不随心动周期变化, 狭窄处流速增高, 频谱可呈持续性单向高速血流信号;其远侧段频谱, 为连续性带状, 血流速度较低;完全性梗阻时病变段则无血流信号, 其远侧段可见血液返流, 呈连续带状频谱 (见图1) 。其中3例管腔内呈高回声包块, 证实为栓子所致。而经术后观察, 8例病人全得以改善, 声像图显示下腔静脉的隔膜消失, 管腔恢复正常, 多普勒超声检查则显示血流通畅。
2.2 下腔静脉弥漫性狭窄或阻塞型 (Ⅱ型)
7例患者,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单支或多支均狭窄或闭塞。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 或管腔内探及中、低回声团块 (血栓或癌栓) 。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时, 彩色多普勒示病变处出现“五彩样”血流, 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缺损, 血流束宽窄不一, 不随心动周期变化, 狭窄处流速增高;其远侧段频谱, 为连续性带状, 血流速度较低;当管腔完全性闭塞时, 病变部位则无血流信号。其中1例介入术后不同程度出现再狭窄及阻塞, 后又经开腹手术治疗均得到改善。
2.3 肝静脉阻塞型 (Ⅲ型)
5例患者, 肝静脉一支或数支狭窄或闭塞, 管壁部分增厚, 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远端肝静脉血流缓慢, 使无回声的管腔内出现“絮状”或“云雾状”回声。肝静脉全程狭窄或闭塞时, 肝静脉则显示不清楚或呈条索状强回声。当管腔狭窄时, 彩色多普勒示病变处出现“五彩样”血流, 流速增快;当管腔闭塞时, 病变部位则无血流信号。其病变远侧肝静脉均见不同程度扩张 (见图2、图3) 。经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后均得以明显改善, 肝静脉再通。
2.4 肝内交通支
22例B-CS, 其中16例肝静脉间见有数条或多条迂曲扩张的交通支, 最宽处内径可达10 mm, 肝静脉血流经交通支流向未闭的肝静脉或经交通支相通的肝尾叶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彩色多普勒示肝静脉属支和肝短静脉形成“双色”血流信号 (见图4) 。
3 讨论
B-CS是指肝静脉流出道和 (或) 下腔静脉上段部分或完全性梗阻所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 因肝静脉狭窄或闭塞, 血流回流受阻, 导致肝淤血, 长期淤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原因可能是早期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血窦扩张淤血, 周围肝细胞因肝扩张的肝血窦的压迫和缺氧, 发生变性坏死[4], 因此临床症状及声像图变现类似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变化。伴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其造影等影像技术的进展, 其诊断率逐年提高。B-CS主要与阻塞的部位、程度、病程长短及肝内外静脉系统的侧枝循环代偿表现有关, B-CS的血管系统外超声表现:其一, 肝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肝脏淤血肿大和继发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不适, 其二, 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 症状体征以两侧对称和同时发生为特征。
目前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价廉, 诊断准确率高, 是筛查以及复查该病的首选检查[5]。该研究中22例患者经造影证实, 其中超声诊断19例, 诊断符合率86%。典型的二维超声表现为:肝脏增大, 有研究显示约50%B-CS患者中特别以尾状叶肿大为著, 尾状叶内扩张的静脉内径>3 mm是诊断B-CS比较特异性的表现, 尾状叶测量前后径> (38.7±10) mm可提示肝尾状叶增大[6], 该研究中尾状叶增大比率约42%;肝实质回声一般增高, 肝静脉一支或三支均变细或不能显示管道, 亦可有的变细, 另一支肝静脉扩张者;下腔静脉隔下段可能显示隔膜或狭窄甚至闭塞;门静脉一般内径增宽, 可伴有腹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示某支肝静脉内无血流或血流迂滞;某支肝静脉与阻塞支间形成侧枝循环;累及下腔静脉时, 其远端管腔内可测及反向血流。
目前对B-CS的治疗主要采取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或两者联合治疗, 主要结合病情个体化治疗[7]。患者治疗后大多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另外B-CS有一定的术后复发率, 由于其发病时间及发病机制等诸多因素, 有些介入治疗后还有一定的复发概率, 所以有些需要继续采取手术治疗, 而超声在观察治疗前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查项目。治疗后彩超主要表现为:①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条索状及隔膜样回声大部分消失, 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管腔较之前血流明显通畅, 但部分侧枝循环还存在, 彩色血流速度显示均在正常范围;②随着血管通畅后, 肝脏静脉回流的明显改善, 肝脏大小较之前明显减小, 腹水呈逐渐的消失;③随着病情好转, 体表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或消失。目前超声检查作为治疗前后常规检查方法, 灰阶超声可作为诊断基础, 以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配合, 可明确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 并作出分型, 为诊断B-CS提供有效手段, 且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enon KV, Shah V, Kamath PS.The Budd-Chiari syndrome[J].N Engl JMed, 2004, 350 (6) :578-585.
[2]Boozari B, BahrMJ, Kubicka S, et al.Ultraso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diagnostic signs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8, 49 (4) :572-580.
[3]郭万学, 周永昌, 燕山, 等.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789.
[4]党晓卫, 李鹏, 乔师师, 等.布加综合征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对比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384-387.
[5]Denninger MH, Chait Y, Casadevall N, et al.Cause of portal or hepatic venous thrombosis in adults:the role of multiple concurrent factors[J].Hepatology, 2000, 31 (3) :587-591.
[6]BargallóX, Gilabert R, Nicolau C, et al.Sonography of Budd-Chiari Syndrome[J].AJR Am J Roentgeno, 2006, 187 (6) :33-4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2例为高血压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 其中Ⅰ级20例, Ⅱ级25例, Ⅲ级27例。72例患者中男46例, 女26例;年龄42~78岁, 平均 (57.87±7.32) 岁。另选健康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43例, 女29例;年龄45~75岁, 平均 (59.32±9.1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探头频率5~12 MHz) , 对所选病例进行测定。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颈部, 头后仰并偏向对侧, 自颈动脉近心端开始, 逐渐至远心端, 依次扫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
1.3 观察指标
(1) 管壁内膜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5 cm处, 测量远端血管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次, 取其平均值, 当IMT≥1.2mm时为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 观察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根据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记录斑块性质, 即软斑、硬斑和混合斑。 (3) 血流动力学测定指标,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 、平均流速 (Vmean) 、血管阻力指数 (RI) 及血管搏动指数 (PI) , 将双侧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后取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IMT比较
高血压组患者左颈动脉、右颈动脉、左颈内动脉及右颈内动脉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高血压患者IMT较健康者显著增厚, 见表1。
(mm)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构成情况比较
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为55.56%, 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2.22%,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组患者PSV、EDV及Vmean显著降低, RI和PI显著升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 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类等黄色物质, 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 该病亦成为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各大动脉主干拐弯、分叉处, 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分析原因为[3]:上述部位由于血流方向的突然改变, 容易导致内膜的涡性流损伤, 造成血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又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 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声像图, 因此, 颈动脉常被用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的“窗口”[4]。故本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价, 以此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
原发性高血压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 血压升高可导致血管壁所受切应力增大, 管壁弹性成分容易疲劳和断裂, 易使内膜损伤, 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周期性张力和胶原合成均增多, 于是动脉壁增厚, 僵硬程度增加, 降低了动脉弹性, 从而增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罗浩等[6]研究发现,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液患者, 并且血压水平越高, 动脉硬化程度越明显。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筛查, 有利于高危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P<0.05) , 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55.56%和22.22%, P<0.05) , 表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以血管壁增厚和斑块形成为主。分析原因为[7]:高血压时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及结缔组织增加, 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和斑块形成。通过比较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现, 高血压组患者PSV、EDV及Vmean显著降低 (P<0.05) , RI和PI显著升高 (P<0.05) 。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阻力增大, 顺应性降低, 动脉硬化病变形成[8]。
综上所述, 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变化情况是一种无创、可重复操作的诊断方法, 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斑块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 对判断高血压患者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陈金丽, 吴治湘, 罗俊,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J].四川医学, 2004, 25 (7) :760-761.
[2]吴杭娟, 方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及临床价值[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 (1) :16-17.
[3]成爱琴, 杨益春, 邹健, 等.彩超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4) :418-419.
[4]邓连桂, 王晓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检查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 2011, 20 (2) :155-157.
[5]周方平, 谢春岩, 孙宏,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值的应用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35) :7088-7089.
[6]罗浩, 韦慧.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学, 2012, 18 (12) :1685-1687.
[7]郑亚丽, 张卫, 汪斌.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22 (3) :331-332, 34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合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116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患者中有男66例,女5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2.15±5.26)岁,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医学会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相关脑卒中诊断标准[2],且患者均为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入选标准为:①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②患者均存在明显的神经不良情况,除去颈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神经功能缺陷等问题,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4h;③患者在发病72h内都经过了颅脑MRI与颅内CT检查,确定患者颅内存在梗死灶;④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为:①排除患者中因为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引起的脑梗死情况;②排除患者中患有严重的心理衰竭、严重肝肾疾病等情况;③排除患者中近期患有出凝血疾病使用相应的活血药物的情况;④排除颅内脑血管狭窄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使用采用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美国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型仪器,仪器探头选用的是高频探头,具有较强的灵敏性,诊断中将频率设定为5~8MHz,分析患者血流剪切力采取的方法为Poiseuille定律。评价公式为:τ=4μV/ID,其中τ表示血流剪切力,μ表示血液粘滞度,V表示患者血流速度,ID表示舒张末期血管内径。
检查时间定在早晨,患者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禁食,并嘱咐护理人员在检查前两天不要给患者进食较油腻的食品,并且在检查前一天要求患者不饮用糖类饮料、茶或者咖啡的饮品。检查中取患者双侧颈动脉分叉处2cm的地方采取短轴测量的方式测定患者ID及动脉前壁、侧壁与后壁IMT平均值,然后使用长轴测量的方式测量患者PSV,数字的记录与选取方式为:选取3个连续的心动周期品均值,短轴与长轴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评价指标
超声诊断后2h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监测,向静脉血注射肝素抗凝后测量血液的粘稠度,并计算血液剪切力大小。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的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斑块发生情况
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显示,116例脑卒中患者中,共检查出斑块425处,其中单侧斑块31例,89处,双侧斑块85例,336处。斑块多为混合回声斑块。
2.2 患者双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
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得出的诊断结果显示,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血流剪切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发生于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明显高于未发生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未发生卒中侧相比,*P<0.05。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世界医学中重点关注的疾病,经过多次临床研究与评价,分析得出脑卒中缺血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紧密联系[3],因而脑卒中病患常常会出现缺陷等不良症状,另外,据有关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由于缺血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达到70%以上,已有的关于脑卒中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中若同时患有脑梗死,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单纯的只患有脑卒中的情况,这表明如果检查得出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患者出现脑梗死与脑卒中的几率越大。已有研究还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斑块往往不发生在动脉周边,而是发生在患者血管中血液流动不畅或者血液流动缓慢的区域,比如人体颈动脉的分叉处以及锁骨等位置。在临床上,如果要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理,可以借助解剖学的相关理论,认识到该病只发生在特殊的关节或者角落,并不属于全身扩散性的,所以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解上,常常使用血流动力学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情况,血流动力相关理论结果显示,血液的流动速度大小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关键因素。且其影响力可以说是最大的。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培养,结果显示;斑块的细胞呈现单层生长的现象,生长方向并非指向性的,在斑块中持续作用36h的血流剪切力,斑块会受到应力的作用,其生长方向将与血液的流动方向相一致。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116例脑卒中患者卒中侧与未卒中侧的颈总动脉剪切力情况,由于研究的是同一个患者,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可以排除掉患者血压、血型、血脂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因素能够排除,这使得试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结果出现偏差的概率也明显下降。同时实验中还排除了可能影响动脉双侧剪切力的其他影响因素,在选择患者时排除脑血管狭窄的情况,这能够避免因为血流动力不同导致的实验结果偏差的情况。根据实验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大小明显高于未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大小,并且实验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现患者均产生不同数量的斑块,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能与斑块本身的性质有关,也可能与血流速度的与斑块的受力大小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的破裂多集中在斑块上游地区,这是因为斑块上游的血流动力更大,使得斑块变形更加严重而发生破裂,斑块的破裂导致患者出现血流堵塞与继发性血栓的形成。现有相关研究指出了狭窄前段过高可能使患者血小板生长因子的分泌活性下降,抑制血管平滑肌的产生,使得血液发生阻碍时不能快速恢复流动状况,导致大脑充血或者局部缺血情况[4]。
高速的血流产生的强大动能会与血管内壁产生切应力,切应力过大可能导致血管内壁细胞发生损伤,改变血管内壁的通透性或功能。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较未发生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大,说明卒中侧的血管内壁遭受血液切应力的冲击,高流速的血液刺激卒中侧的内壁,使血管内壁细胞发生退化,产生内皮源性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水解血管细胞外面蛋白,使得血管变薄,斑块发生变形,经过进一步冲击作用导致斑块发生破裂。并且,高流速的血液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生成,进而抑制平滑肌的增殖与血液流动助推作用,使得血管内部的血液发生阻塞或者局部出现缺血的情况。
分析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联系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诊断的优势在于超声技术能够提供斑块观察的新视角[5]。现代超声探测仪器能够通过灵敏的探头,进行半自动图像采集与绘制工作,绘制结果借助现代计算机构建斑块的三维模型,使的检验结果一目了然,能够有效识别斑块的形状与稳定性能,而且利用三维超声探测,能够直观的展示血流情况。另外,血管彩超还具有对患者创伤伤害小、简单易行、可反复使用等特点,在评价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回声强度、斑块稳定性上作用突出,将其应用于早期的脑卒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检查中,能够对硬化等级进行评级,为患者及时治疗提供有利参考,降低脑卒中死亡率。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评价分析来研究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脑卒中合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观察所有患者血流动力情况以及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共查出425处斑块,且斑块大多属于混合回声斑块,且双侧斑块的数量明显高于单侧斑块;检测结果显示,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数值明显高于未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数值,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联系紧密,临床中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来获取脑卒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信息,为该病患的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脑卒中
参考文献
[1]杨晓松.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71-72.
[2]刘冬梅,何文,杨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血流剪切力[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01),55-57.
[3]杨全尧,薛玉梅,张华清,李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血流剪切力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2),10-12.
[4]丁作鹏,何年安,赵志宏,章生龙,刘力,程昱,隋秀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10),1697-169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收集的60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我院就诊的5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排除肿瘤、血液病、妊娠哺乳期、心肌梗死等。观察组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49~78 (62.5±10.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23 (7.3±1.4) h;10年以上吸烟史者29例, 长期饮酒史者21例。对照组50例非脑梗死患者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46~82 (61.8±9.7) 岁;10年以上吸烟史者27例, 长期饮酒史者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仪器为TOSHIBA (东芝) Nemio 2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选择高频率 (7.5~10.0MHz) 的线阵探头, 对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做常规检测, 包括血管内径、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发生部位、声波特性以及血流参数等。
1.3 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管壁增厚超过1mm, 颈动脉斑块厚度超过内膜 ̄中膜层厚度50%以上者诊断为颈动脉硬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为86.7%, 远高于对照组的14.0%,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84, P<0.01) 。见表1。
2.2 脑梗死病灶数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
按照超声所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少分为单一病灶组34例和多病灶组26例, 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情况, 结果脑梗死多病灶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单一病灶组 (χ2=11.365, P<0.01) 。见表2。
2.3 脑梗死发病次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
按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梗死次数分为首发组41例与复发组19例, 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情况, 结果复发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高于首发组 (χ2=15.772, P<0.01)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 颈动脉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3]。有文献报道[4], 30%的脑梗死由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我国在这方面尚缺乏相关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有人报道[5], 30%的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50%,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重要因素。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颈动脉内膜损害, 血液中脂质类物质和血细胞的沉积, 均能够引起动脉内膜的连续性中断, 内膜下平滑肌纤维增生等结构改变, 最终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血管狭窄或闭塞, 引起颈动脉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根据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展程度, 临床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确切观察到局限性或弥漫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病变, 超声表现为内膜回声不均匀, IMT增厚, 并向管腔内突出, 甚至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颈动脉硬化发展的最终阶段, 根据斑块内组织成分的不同超声表现也不同, 可呈现低回声斑块、中等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等, 随着斑块回声增加, 硬化斑块的程度也逐渐增加。
从本研究资料看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较非脑梗死患者高, 这与颈动脉斑块形成阻塞颈动脉血流、促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增进了脑梗死发生过程有关。比较不同脑梗死病灶数量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情况后发现, 多发病灶患者较单一病灶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颈动脉斑块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容易脱落,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从而形成动脉血栓栓塞, 引发大面积或多发性的脑梗死。临床根据颈动脉硬化病灶的超声检查及时评价脑梗死危险性, 对及时防治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脑梗死发病次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后发现, 脑梗死复发较首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这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越早、越快、越多则越容易诱发再次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再发危险性密切相关。总之, 通过本研究小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其可互为因果。对高危脑梗死患者 (如长期吸烟、糖尿病、饮酒等) 及早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帮助评估脑梗死的危险性, 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也为尽早抢救脑梗死争取了宝贵时间。
摘要: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收集的60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我院就诊的5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应用TOSHIBA (东芝) Nemio 2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0例患者的颈动脉管径、内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测定, 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1) 观察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为86.7%, 远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 (14.0%) ,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84, P<0.01) 。 (2) 脑梗死多病灶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单一病灶组 (χ2=11.365, P<0.01) 。 (3) 复发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高于首发组 (χ2=15.772, P<0.01) 。结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有一定相关性, 尤其与脑梗死病灶数量、发生次数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硬化,脑梗死
参考文献
[1]韩晓芳, 郭爱红.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关系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13 (8) :1087-1089.
[2]张海平, 姜淑英.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单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8) :1140-1142.
[3]白霞.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124-126.
[4]蒋丽娜, 王亚莉.彩超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梗塞性病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7)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