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存在就是无形诗歌赏析(精选4篇)
你的存在就是无形诗歌赏析 第1篇
你的每一句话语
总会像刻刀不经意
在我心里留下不朽的印记
你的每一个梦
就是我的梦
因为我想你永远快乐美丽
看着你烦恼的样子
恨自己
什么都帮不到你
看着你憔悴的脸颊
多想拥你在怀里
抱着你
吻着你耳边轻声说
有我,什么都没关系
我会努力
让你有一套
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随着你的心去设计
房子等一切只是物品
你开心
才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事情
否则
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我要努力不去爱你
我害怕你讨厌我自己
我害怕你和我远离
我用心呵护我们的友谊
我不求时时刻刻在一起
我二十四小时在线开机
只愿你在需要时将我想起
愿意与我分享你的困难与忧伤
我便会觉得自己活着还有意义
为了你
我什么都愿意……
你的存在就是无形诗歌赏析 第2篇
我的心灵再无法安宁
人生太多转弯的路途
只为将一处美丽的风景遇见
你的到来就是我的春天
/
当我热烈的情感
在你那里得到了炽烈的回应
当我的珍惜在你那里
换得了一份不想失去
你的心啊
就成了我最幸福的一处安睡
/
爱一个人
无非是,想从给他的幸福里
感受一份由衷的幸福
无非是,想从给他的快乐里
体味一份简单的快乐
/
哪怕我今生不能嫁给你
做你最美丽的新娘
我也喜欢
你的微笑能够多一些
我也希望
你的幸福能够多一点
/
吉祥美丽的幸运草
谁不希望能够将它找到
让它带着自己找到那个对的人
找到那颗只装满自己的心
找到那个
一辈子只把自己当做宝的人
/
倘若你不能给你爱的人
一个洁白无瑕的过去
那么就请给你爱的人
一个洁白无瑕的未来
因为未来永远比过去重要
你的存在就是无形诗歌赏析 第3篇
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在很大程度上, 是源于他在希特勒执政时期与纳粹党徒的暧昧关系。他曾经公开支持纳粹的种种行为, 而后, 很快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几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抨击纳粹的政策, 试图撇清自己与纳粹的关系, 可惜收效甚微。
基于此, 他背负了种种骂名, 饱受了千夫所指。正如本恩自己在《柏林书简》 (Berliner Brief) 中写道:“15年来, (我) 被纳粹党徒骂为猪猡, 被共产党人称为白痴, 被社会民主党人叫为精神妓女, 被流亡国外的人士斥责为叛徒, 被非宗教人士贬低为病态的虚无主义者。”1此外, 他, 作为诗人, 一生两度遭受了禁止写作的厄运。当然, 能够发布禁令的, 只有当权者。被禁止的事物, 往往是当权者不喜闻乐见的, 本恩也不例外。他第一次遭禁是在纳粹党执政时期, 他的一些言论令纳粹党徒不满, 而第二次则是在二战结束后, 联邦德国建立, 他也曾明确地表示了对联邦德国的厌恶与愤恨, 因而又一次被禁止写作, 虽然禁止的时间不长。
面对各方面的指摘与批驳, 本恩没有退缩, 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 他就如同一位坚强的斗士, 把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艺术化作手中的武器, 毅然决然地刺向那些他眼中的社会毒瘤。他用冷静的目光捕捉到了社会的伤疤, 并以他独有而犀利的语言, 揭开了那些伤疤, 让它们赤裸裸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因为如此, 每当本恩的诗集问世, 都会掀起一阵轩然大波, 引起广泛关注。
本恩主要的诗集有8部, 分别为《陈尸间及其他诗歌》 (Margue und andere Gedichte 1912) 、《儿子们》 (Söhne1913) 、《肉》 (Fleisch 1917) 、《瓦砾》 (Schutt1924) 、《静态诗》 (Statische Gedichte 1948) 、《狂喜的潮水》 (Trunkene Flut 1949) 、《新诗集》 (Neue Gedichte1951) 、《尾声》 (Apreslude 1955) 。
从时间上来看, 这些诗集贯穿了本恩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的丰富, 使得本恩的创作也在不断改变。他早期和晚期的作品在主题、韵律、风格、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始终不变的, 是本恩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对艺术的执着。然而, 本恩毕生所追求的艺术究竟是什么?他的艺术之途又会如何?笔者选取了本恩早期的代表作品《青年黑贝尔》 (Der junge Hebbel) 就此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青年黑贝尔 (1913)
你们在雕刻, 在造型:铁凿
在你们纤细而柔软的手中灵巧地移动。
我则用前额敲打大理石块
使它成为艺术品。
我的双手为了面包而劳作。
我离我自己还很远。
但是我要成为自我!
我的血液中孕育着一人,
他大声呐喊:他要拥有
自己创造的神的天空和人的大地。
我的母亲是一位穷苦的女人,
你们看见她, 就会嘲笑她的赤贫。
我们住在村边狭窄的小屋里,
小屋由牛棚改建而成。
我的青春宛如一道疮疤:
下面就是创伤。
鲜血每天都从伤口涌流。
疮痂使我相貌丑陋。——
我不需要睡眠。
我吃得很少, 几乎成为饿殍!
斗争残酷无情
世界充满刀光剑影。
每柄剑都渴望刺穿我的心脏。
我, 手无寸铁的人,
要用我的热血熔化成刀剑。2
《青年黑贝尔》一诗最早发表于1913年的《新感伤》 (Das Neue Pathos) 杂志, 随后, 本恩把此诗收录在他的第二部诗集《儿子们》当中, 成为了开篇之作。
诗歌标题当中的“黑贝尔”, 并非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名字, 历史上确有黑贝尔其人。他, 弗里德里希·黑贝尔 (Friedrich Hebbel) 是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可是, 本恩在其第二部诗集的开篇就选用一位名人作为创作素材, 这与其首部诗集有很大不同。在其第一部诗集《陈尸间及其他诗歌》中, 本恩笔下所描绘的几乎全部是疾病、尸体、人体器官、动植物或者无名氏——即用“男人”“女人”或其职业, 如“医师”“护士”“妓女”等代指一些或一类人。他细致入微地摹写那些支离破碎的躯体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场景, 旨在突出表现主义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世界末日”, 暗示资产阶级世界的毁灭, 预言世界大战的来临。
而在第二部诗集《儿子们》中, 他把视角转向了艺术和艺术家, 更强烈的表现了“艺术”以及“艺术与自我”这一母题, 比如这部诗集还包括诗歌《唐璜与我们为伍》 (Don Juan gesellte sich zu uns) 、《强盗席勒》 (Der Räuber-Schiller) , “唐璜”与“席勒”的名字可能更加耳熟能详。其实, 在这部诗集出版之前, 本恩就曾写信给《新感伤》杂志的主编蔡曦先生 (Paul Zech) , 信中说:“艺术是50个人的事, 而其中有30个还不正常。大的出版社所出之物, 并非艺术, 而是那些顶着作家之名的人所写出的平庸之作。【……】艺术是非理性之物, 警醒大众, 因而, (艺术) 需指向普遍正确之事。”3
据此, 本恩选择黑贝尔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创作素材便不难解释清楚了,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本恩对黑贝尔的欣赏。他在一封写给他的挚友——荣格尔先生 (Ernst Jünger) 的信中提到:“我很高兴您赞颂了一位作家, 而我也认为, 迄今为止, 这是一位十分伟大的人:黑贝尔。”4另一个原因是, 本恩与黑贝尔的生活经历十分相似, 甚至有人认为, 《青年黑贝尔》一诗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歌。
整首诗歌, 共有4段, 短小精悍。从总体上讲, 诗歌的前两段描述了青年黑贝尔对艺术的理解;第三段则介绍了黑贝尔低下的社会地位及穷苦的出身;而第四段讲述了黑贝尔与世界的关系, 以此总结全诗。
而从细节而言, 本恩在诗歌的开头便以雕刻艺术为例,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摹了“我”与“你们”的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为了凸显这一不同, 他抓住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手”。“你们”用手“雕刻”和“造型”, 让铁凿在手中灵巧地移动, 但这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却显得苍白无力、简单异常。而“我”不同, “我”的艺术创作之路更为艰难、更为痛苦, 因为“我”“要用前额敲打大理石块”。“大理石块”是何等坚硬, 尽管如此, “我”还要不停地敲打它, 纵然是头破血流, “我”也要“使它成为艺术品”。而“我的双手”呢?只成为了“我”挣钱糊口的工具, “我”不用它创作艺术。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你们”是通过双手创造出了艺术, 而“我”却要通过头脑打磨艺术;“你们”的双手“纤细而柔软”, 而“我”的“前额”却常常因敲打而鲜血横流。可是, 没有经过奋力打磨之物, 又怎么称得上是艺术?这一简单的道理, 本恩, 身为著名诗人, 又怎会不懂?而中国不也有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两者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 在本恩眼中, 头脑才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工具。
而诗歌的第二段, 本恩进一步指出了成为艺术家的要求。诗中的“我”年纪尚轻, 还正处于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之上。如第一段所述, 这条成为艺术家的道路艰难坎坷, 但虽如此, “我”仍矢志不渝, 要坚定地走下去, “要成为自我”!然而, 对于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而言, 他们都要无条件地遵循内心最深处的呼唤,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自我, 正如诗中所言“我的血液里中孕育着一个人”, 一个潜在的艺术家。
可是, 单纯的遵循内心是不能够完成艺术创作的, 它还受到种种的限制, 因此, 诗中的“我”所孕育的那一人“大声呐喊”, “要拥有自己创造的神的天空和人的大地”。其中, “神的天空” (Götterhimmel) 和“人的大地” (Menschenerde) 属于本恩的自造词。而运用自造词和外来词 (尤其是法语, 也有英语) 是本恩写作的一贯做法和一大特点, 因而, 就为解读本恩的诗歌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与困扰。
“要拥有自己创造的神的天空和人的大地”一句, 大气而豪迈, 使人不禁联想到歌德狂飙突进时期的巅峰之作《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此诗是根据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取火种, 而受到宙斯惩罚的故事创作出来的。诗中的普罗米修斯要与宙斯分庭抗礼, 坚决斗争。这种斗争虽然还未成功, 但在诗中, 普罗米修斯一再的表现出不放弃、不逃避的决心, 他要与天上划清界限, 按自己的样子创造人类 (古希腊神话中说, 是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 。歌德的思想也很明显, 他想建立一个理想王国, 这也是他在《浮士德》中所追求的。5类似地, “青年黑贝尔”也要求拥有“自己创造的”宇宙, 要成为自我。这是成为艺术家的要求, 也是一种艺术理想。
可是, 要达到这种要求、实现这一理想, 绝非易事。联系诗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 可以看出, 艺术家常不得不为了填饱肚子而劳作。诗歌的第三段, 本恩就联系黑贝尔的真实情况, 更加清晰的展现了艺术家清苦、凄惨的生活。
黑贝尔14岁丧父, 之后便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 因而, 在诗歌当中, 本恩也着重突出了黑贝尔母亲的穷苦不堪,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黑贝尔在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 生活是多么艰辛。接下来两句描写了黑贝尔的住处——“村边狭窄的小屋”, 这个意象一方面进一步展示了黑贝尔拮据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 他住在村边 (am des Dorfes Ende) , 与人往来肯定多有不便, 而且房子只是一间狭窄的小屋 (in einer engen Bucht) , 更凸显了他的孤独与寂寞。
然而, “贫穷”与“孤独”并不是仅仅出现在黑贝尔的身上, 相反, 这是在本恩生活的那个年代, 几乎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会遭遇到的普遍现象, 比如“尼采 (Nietzsche) 终其一生, 也没能把自己的账单付清;凡·高 (Van Gogh) 每天只靠28杯咖啡过日子, 而且海因里希·曼 (Heinrich Mann) 也不富裕。”6
可正是这种贫穷而孤独的生活, 这种时常会遭人冷嘲热讽的生活, 在青年黑贝尔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也对他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联系诗歌的第一段, “我” (指青年黑贝尔) 创造艺术的方法之所以与“你们”不同, “我”之所以能够不怕流血、不惧疼痛, 毅然选择“用前额敲打大理石块”的方式创作艺术, 其中的原因自然与其早年的凄苦生活不无关联。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想, 本恩也许就认为, 历经贫穷、困苦正是成为艺术家、实现自我的必经阶段, 就如同春蚕, 只有忍受过蜕变时的切肤之痛, 才能破茧成蝶、振翅高飞。而年轻人只有亲身体会过、经历过困苦与磨难, 才能完成蜕变的过程。同样的, 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诗歌的第四段, 本恩把“我”放置到了整个世界当中, 观察艺术家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并不平静, 刀光剑影纵横, 生活中充满了斗争、冷酷无情, 这便又加重了“我”的负担, “我”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不能睡觉, 也吃得很少, “几乎成为饿殍”。
而全诗的最后一句“热血熔化刀剑”, 其中, “血”这一意象, 在本恩的诗歌当中十分常见, 因为人们通过血液, 可以感知一切的痛苦与幸福, 并且血液有自己的循环、发展、倦怠以及奇特的翻腾 (本恩把这种翻腾称为爱情) 。7而在此诗当中, 本恩选用了“热血”一词, 来代指人内在的情感力量。外部世界虽血雨腥风、刀光剑影, 但是, “我”要想成为艺术家、实现自我, 就要学会内化外在的威胁, 要学会暂时的隐忍, 要学会用“热血”把“刀剑”熔化。
一言以蔽之, 本恩通过《青年黑贝尔》一诗, 以诗人黑贝尔为例, 向人们展示了通往艺术殿堂之路的坎坷, 以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历经的艰辛。如若没有坚定的信念、坚忍的性格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怎会轻易地圆了艺术家之梦?
1955年, 本恩受邀为《表现主义十年间的抒情诗》 (Lyrik des expressionistischen Jahrzehnts) 一书作序, 在序言中, 他引用了约瑟夫·康哈德 (Joseph Conrad) 的一句话来勉励青年作家们, “追求梦想, 还是追求梦想, 并直到永远。”8
也许正是对艺术梦想的不懈追求, 才使得本恩能够在遭受两度禁止写作、遭人辱骂长达15年之久后, 重返德国诗坛, 再展雄风。1951年10月21日, 他荣获了德国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 评选委员会在授予他证书上写道:“本恩严格诚实地解剖自己, 敢于在纷繁扰攘的时代开创一代诗风。【……】他在迷惘和痛苦中成熟, 为诗歌和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开创了表达的新世界。”91952年, 本恩获得了联邦一级十字勋章, 1954年, 他又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
而本恩把这些意外的荣耀戏谑地称为他的“Comeback”。“Comeback”一词, 短小, 却意味深长。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 本恩因“Comeback”而流露出的极大喜悦, 可这条“Comeback”之路, 他究竟曾承受过、隐忍过多少压力与苦闷, 又有谁人知晓呢?
参考文献
[1]陈小春.戈特弗里德·本恩:诗人?沉默者?纳粹分子?, 发表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严庆禧教授基金会日耳曼学论文集 (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贺骥.贝恩诗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年.
西藏就是你的“诗歌和远方” 第4篇
此岸总是残缺,唯有抵达彼岸,才是圆满。正是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数百年间将西藏塑造为高耸的彼岸。
神话一旦升腾,就再未降落,令西藏成为一种恒久的时尚。最初,它被传为黄金流淌的应许之地,后来,四面八方的人向这时尚之地涌来。
喜马拉雅山区的传说,让全世界趋之若鹜,并终令西藏成为传说与现实中梦幻之地——香巴拉,这恐怕是西藏最美丽的诱惑。
陈丹青在这儿速写人物,朱哲琴在这儿唱响歌谣,早在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生柏都将北京之外的第二场展览放在拉萨;他们的编码,都夹带着喜马拉雅的气息,冲下高原,令更多人纷至沓来。
商业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更增强了这番狂想与热望的音量。若要挑战极限,可以像王石一样攀登珠峰;倘欲重返内心,可以像陈坤一样沉默行走;想特立独行地度过一段时光,西藏就是你的“诗歌和远方”。
藏学家沈为荣的观点或许过于冷静:西方人是将他们对一个失落了的美好过去的缅怀移情到了西藏,香格里拉、西藏不过是后现代西方社会创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和精神超市……西方人神话化西藏是“借西藏酒杯,浇自身块垒”。
他进一步批评说,西方人爱慕西藏,以此鼓吹智慧、慈悲、非暴力、环保、男女平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而国内的西藏发烧友则多半拿西藏和藏传佛教当作心灵鸡汤来消受,关心的只是个人情感、生活方式等小问题。
大道理或小问题,都是香巴拉神话的不同层面,都遇到不懈的抵抗。艺术家几乎站在最前线,他们拒绝外界对西藏的“香巴拉式”想象,意图以陈述现实的笔调消解这种时而虚假的浪漫。
“他们既深知来访者的香格里拉想象是什么,也同样深知非香格里拉的西藏的现实是什么”,著名艺术家邱志杰来到西藏交流后写道,“事实上对这一代画家构成压抑的假想敌,并不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化或者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而是日渐商业化的现实本身。”
传说中香巴拉是时间之轮的保存地,如今香巴拉的时针飞快地旋转,足以让人晕眩。这期杂志中,我们回归现实,看一个传奇之中的风尚西藏——千年的寺院红墙下街舞者在旋转,唐卡的神圣叙事中不乏艺术家们大胆突破的尝试;藏北牧民的氆氇和西藏乡村的陶器出现在巴黎的豪宅里。
我们愿回归时间,站在西藏的“金门口”提问:为什么来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