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解析陋室铭-1200字(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解析陋室铭-1200字 第1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解析陋室铭-1200字
在今年2月刊中有一篇题为《令人费解的<;陋室铭>;》的文章,读完后我想就此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题记
“费解之一:我始终觉得,作者把自己看得过于高尚了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当时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通判官,当地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就百般刁难,给刘禹锡住条件简陋的地方,刘禹锡不嫌弃,自得其乐,结果策知县让他搬了两次家,最终没办法才让他住在了造就文学史上一部名作——《陋室铭》的陋室。所以,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他不与陋习败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怦击了社会上见利忘义的陋习。并不是骄傲自大。
“费解之二:除作者自我感觉良好外,我还觉得他有些自以为是,甚至善找借口。苔痕上阶绿……”
解析:“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者对陋室环境进行了艺术化的描写,存在夸张的成分,我们应该用一种艺术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句诗,不应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上来看待。
“费解之三:按说作者德高望重,自然也会平易近人。然而作者头脑中的等级观念何其严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
解析:作者这样写所针对的正是策知县这样的势利小人,“白丁”说的就是他们,而并不是指平民百姓,同时,我也相信,刘禹锡一定是一个好官,他不可能排斥老百姓。
“费解之四:‘可以弹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同时出现在一首诗中,似乎自相矛盾……”
解析:“弹素琴”是作者优雅的生活情趣,而乱耳的丝竹之声应该指的`是古代皇上,大臣饮酒作乐,席间请上歌妓跳舞歌唱,正所谓“莺歌燕舞”,这种奢侈,荒淫的生活。所以,作者厌恶这种生活,认为它扰乱两耳,表现出他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的情操。
“费解之五:通观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显然是一个不怎么热爱生活的人。‘无案牍之劳形’一句……”
解析:此时,作者已近中年,再加上倍受压迫,已经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但他并没有因此泄气,而是安贫乐道,用文章去抨击黑暗势力,尽自己所能,改变官场现状,这难道不好吗?
“费解之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我想说的是……”
解析:作者并没有说自己正如诸葛亮,扬子云,他之所以在结尾这样写,是因为刘禹锡把诸、扬二人当作自己的榜样,以激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是不是也经常把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当作榜样呢?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陋室铭》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刘禹锡也是一个品行高尚的诗人!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解析陋室铭-1200字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 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三)、走进作者。根据工具书交流刘禹锡的相关资料,与作者对话。多媒体展示:
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本文选自《全唐文》。
(四)、作品背景。同学根据手头工具书,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重要的内容: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五)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展示: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六)、朗读课文,认识字词。认真欣赏课文内容,准确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出示文字与拼音的课文。要求:先学生自读,再齐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检测字词。请同学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展示:给 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八)、翻译课文。欣赏课文,注意蓝体字的意思。出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展示整节课的完整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九)、再次展示课文,并配以相关的的图片。展示课文及图片,学生仔细欣赏图片,想象着理解着记忆、背诵全文。
(十)、课文的结构及内容。陋室铭
刘禹锡
1、字词: 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景) 安贫乐道
陋室铭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友) 高洁伟岸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十一)、出示背诵的原则和方法。出示:原则:
化“长”为“短”
读懂文意
限时抢记
多次巩固
方法:首字提示法
翻译还原法
边读边译法
同学边看边理解。
(十二)、再次出示图片,再背课文。展示图片图形记忆。学生边看边背。
(十三)、练一练。认真阅读提醒,积极思考,仿写句子。
展示:仿照下列句型造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十四)、考考你。看试题,认真回顾所学,做出答案。展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十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学们都热爱自己的家,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为自己的小天地取个优美的名字,表达你在家中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十六)、拓展延伸。在那个埋没人才的年代里,刘禹锡这匹千里马只得安贫乐道,甘居陋室,现在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中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理想与抱负呢?(学生畅谈)
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解析陋室铭-1200字 第3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解析陋室铭-1200字 第4篇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