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检测范文(精选8篇)
凝血四项检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临产孕妇组为我院2012年7月2012年11月在产科住院的待产孕妇50例, 无肝、肾功能异常, 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 年龄20岁~38岁, 孕龄38周~41周。正常对照组50例, 年龄30岁~40岁, 均来自我院外科单纯胆囊结石的女性患者, 术前查无出凝血性疾病, 无肝、肾疾病。
1.2 试剂、仪器、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的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试剂为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质控品由山西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每天用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 结果均在控。
1.2.2 方法
用专用血凝真空管 (0.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 顺利抽取临产孕妇和胆结石手术患者空腹肘静脉血2 m L, 充分颠倒混匀, 3 000转/min离心15 min。收集上层血浆,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用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 (TT) , 所有标本均在采血后2 h之内检测完毕[1]。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 临产孕妇PT缩短, FIB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TT和TT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凝血酶原时间 (PT) 是外源性较为敏感的筛检指标,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Ⅺ的活性, 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和常用的筛检指标。凝血酶时间 (TT) 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抗凝[2]。纤维蛋白原 (FIB) 是血液中含量较高的凝血因子, 反映内外源凝血系统共同途径Ⅰ因子含量是否正常, 其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 是凝血途径中重要影响因素, 为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组结果表明, 临产孕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较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凝血酶原时间 (PT) 较对照组缩短, 纤维蛋白原 (FIB) 明显高于对照组。PT缩短与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 纤维蛋白原升高可使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 促使血黏度增高, 增强止血功能, 但也容易引起栓塞性疾病。孕妇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随着孕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含量增加, 纤维蛋白原升高, 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 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适度高凝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 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 也有利于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 有效地防止产时过量出血。但是如果在一些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与纤溶方面的动态平衡被破坏, 就可能造成血栓, 重度高凝者易发展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如不及时治疗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其来势凶猛, 发病急骤, 是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 早期发现DIC、预防和控制DIC向严重阶段进展, 对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凝血四项的检测已为产科筛检和外科手术凝血机制项目。孕妇为了胎儿的生长发育, 母体凝血功能表现为一种高凝状态, 机体的这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能保证快速有效地止血, 减少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的大量出血, 并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但这一变化又使母亲血液黏稠, 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分娩过程瞬息万变难以预料, 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意外, 我们医院就收住过这样1例产妇, 由农村一接生婆接产, 当然就没有做产前凝血四项的检测, 接生婆根本就不懂晚期孕妇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中大量凝血活酶释放, 发生羊水栓塞, 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统, 从而诱发了DIC, 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并激活了纤溶系统, 血液转为低凝状态[3], 此产妇发生了大出血, 等到送到我院, 还没来得及输血等治疗, 产妇及胎儿就都死亡。可见产后出血和DIC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并发症, 在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居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中妊娠后期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产后出血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 产前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了解各项指标的改变;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病因, 及时治疗, 避免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急性DIC和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做好围产期的三级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 孕产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含量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 (PT) 缩短, 纤维蛋白原 (FIB) 含量明显增高, 极易引发血栓形成, 发生意外情况, 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通过监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 及时发现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及时掌握凝血纤溶状态, 对减少产科意外发生、阻止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凝血四项检测作为产科筛检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 (TT) 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 临产孕妇PT低于对照组, 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 处于高凝状态, 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 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功能,高凝状态,出血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31.
[2]熊立凡, 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8-93.
孕妇妊娠晚期凝血四项的变化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围生期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预防DIC发生。方法:孕妇组12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采用生物学凝固法。结果: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孕妇组APTT、PT、TT结果低于对照组,而 FIB结果高于对照组,通过t检验APTT、PT、FI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和妊高症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应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特别是在分娩前期,凝血功能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孕妇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特别是妊高症组患者非常必要,孕妇血浆中FIB浓度要比正常组明显升高,所以动态观察凝血四项指标,以便对病理状态下分娩前孕妇进行筛选,预防和及时治疗出血性疾病和血栓疾病。特别是FIB结果有着重要临床价值,能及早发现和预防DIC。
【关键词】孕妇; 凝血四项 ;DIC
Pregnant woman pregnancy later period hemoglutination four changes
Yang Zhuying Song Shengqiao Duan Guohe Nan YangWei Yuefeng Li Xiaoze
【Abstract】Objective:The discussion perinatal stage pregnant woman, and the hypertension of pregnancy syndrome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the patient hemoglutination four target changes, prevent the DIC occurrence. The method pregnant woman group 120 examples, carry on the hemoglutination four target examinations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100 examples, uses the biology coagulation law. Finally the pregnant woman group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finally indicated that pregnant woman group APTT, PT, the TT result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FIB result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rough T-test APTT, PT, FIB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1), The TT difference also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When eukyesia and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the blood is at congeals high the condition, deals with the childbirth this physiological process, specially in the childbirth earlier period, the hemoglutination function will have certain change. Pre-natal carries on the hemoglutination four target examinations to the pregnant woman, the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group patients are specially essential, in the pregnant woman blood plasma the FIB density must elevate obviously compared to the normal group, therefore dynamic observation hemoglutination four targets, in order to the childbirth the pregnant woman carries on screening before the pathological state, prevention and immediate cure hemorrhagic disease and thrombus disease. Specially the FIB result has the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can discover and prevent DIC early.
【Keywords】 Pregnant woman, hemoglutination four items, DIC1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健康对照组:心、肾、肝、全正常女100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6.5岁,无出血性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实验组:分娩前孕妇120例,年龄22~36岁,平均24.7岁。妊娠前及妊娠中无出血性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
1.2 标本采集:应用真空凝血采血管采血至2ml刻度(枸橼酸钠1∶9抗凝),轻轻混匀,以3000r/min离心10min,获取血浆,2h内完成标本测试。标本无溶血、黄疸、脂血和凝块。
1.3 仪器试剂与方法:仪器为德国的Stago全自动血凝仪;PT、APTT、FIB、TT试剂为Stago试剂。方法为生物学凝固法。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输入SAS软件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χ±SD)表示。
2结果
100例健康妇女与120例孕妇PT、APTT、FIB、TT四项指标的结果及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作T检验,TT两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PT、APTT、FIB、两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表1 分娩前妊娠产妇和健康妇女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3讨论
怀孕期间会出现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使得一系列指标和非怀孕健康妇女有所差异。所以凝血四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它分别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抗凝性系统及纤溶性系统的功能。PT反应血浆中凝血因子II、V、VII、X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反映血浆凝血因子VIII、IX、XI、XII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TT测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的情况[1]:TT明显缩短,可能与纤溶活动有关。FIB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2]。
有报道妊娠女性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比同龄非孕妇高3~4倍,特别是晚期妊娠妇女,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纤溶系统也发生改变,纤溶酶原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增高[3]。机体的这种改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一种生理保护,可防止产后的过量出血,但应注意防止诱发纤溶的发生[4]。因为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极易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而诱发DIC,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6]。所以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可以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尤其是妊高症患者更易发生DIC。许多研究表明,妊高征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致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导致全身血管痉挛内皮受损,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引发大量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凝血与纤溶系统,导致血管内凝,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7] 。
实验表明多次妊娠也是诱发妊高征之一,正常二次孕妇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PT、APTT明显缩短。同比妊高征发生后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促凝血因子与抗凝血因子之间平衡失调,纤溶系统呈反应性升高,逐渐变为消耗性降低。抗凝物质减少,促使凝血酶原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PT、TT、APTT有明显延长,FIB先升高,后下降。上述指标随着DIC的发生与发展而延发进一步改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或P<0.001)[5]。总之,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倾向,使其发生意外(如DIC)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产前及产中及时动态监测PT、APTT、TT、FIB及血小板、3 P实验等相关指标,对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2
[2]孙彦,孕产妇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实用医技杂志,2005,6(6):1573-1574
[3]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李基明,林健.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验的临床意义.实用临床医学,2006,7(1):88
[5]韦继明.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在正常妊娠中的变化和对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诊断的意义,上海医学杂志,1999,22(2):125
[6]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2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第3篇
关键词:临产孕妇,四项检测,临床意义
妊娠期间孕妇的凝血功能一般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出现增强趋势,尤其在临产前,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引发凝血障碍,一旦不能及时检查和发现,容易诱发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据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临产孕妇血凝指标改变导致DIC者约占0.03%~0.13%[1]。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改变,是诱发DIC的直接原因。因此,对临产孕妇进行血凝指标的监测,有助于DIC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现对107例孕妇的凝血四项基本检测情况(PT、TT、APTT及FIB)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80例健康非孕妇血凝四项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比以分析,以为四项指标的检测标准提供参照,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7例临产孕妇为湘潭市中心医院2011年产科住院病人,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31.4岁,孕周>38周,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该院健康体检的非孕妇女80例,为对照组。年龄在22~38岁,平均31.2岁。所有患者均无血栓疾病史,无出血史,且近1个月未使用抗凝血药物。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处理
所有患者均抽取2 mL静脉血,并即刻置入含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后,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分离10 min,取未发生溶血、无脂血以及无黄疸的血浆,并于常温下2 h内检测凝血功能四项指标[2]。
1.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采用德国BE公司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6280A型),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凝试剂。
1.2.3 检测方法
分别对PT(s)、TT(s)、APTT(s)、FIB(g/L)四项指标进行检测。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使用,用定标血浆连续测定20次,其批内CV值1.9%,定标血浆随血样测定,批间CV值3.9%[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经对数转换达到近似正态分布后分析(本文仍以变换前的数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T、APTT、TT、Fib四项检测结果统计显示,PT、APT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间孕妇的凝血功能会发生改变,尤其在临产前,变化更为明显,孕妇常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容易出现障碍。正常非孕状态下,体内的凝血以及抗凝血功能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中,妊娠期间,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随孕周增加而逐步上升,易导致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TT、APTT和FIB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不能在临产前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孕妇在分娩中易发生意外情况,尤其是合并妊高征的患者,容易发生胎盘早剥;另外,还较易出现羊水栓塞以及胎盘前置等症状,最终易导致发生DIC[4],对母婴均产生严重威胁,严重者直接造成生命风险。
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四项监测对于减少发生分娩意外的几率,并提高母婴的临床安全,提高新生儿的健康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T、TT、APTT和FIB四项凝血指标是临床广泛应用和认可的临床孕妇凝血功能基本检查指标。PT对血浆中的Ⅱ、Ⅴ、Ⅶ、Ⅹ凝血因子情况可较好地进行反应,对外源性凝血的测定具有重要价值;TT对纤维蛋白原到纤维蛋白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抗凝现象能作出测定;APTT对内源性凝血的测定具有重要价值;FIB是测定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在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中均具有积极作用[5]。因此,四项指标联合对于判断孕妇是否处于高凝状态或是否出现凝血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凝状态适度范围内是孕期一种正常是状态,具有生理性保护作用,对胎盘的完整具有积极保护作用,同时可避免分娩时出现大出血现象,但由于高凝状态易耗用大量凝血因子,易导致因出现凝血障碍而发生DIC,因此,应首先从保护母婴安全的角度出发,对DIC做好预防工作,临产前检查凝血四项指标,便对防止DIC的发生具有明显作用。
该文观察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孕妇TT缩短,一方面因纤溶酶消耗减少而总量相对增加,另一方面因妊娠后期凝血因子Ⅷ减少,均致使血中纤维蛋白的原降解产物出现增加,而使得TT缩短。临产孕妇血液Fib较正常对照组高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妊娠期间Fib合成增多、孕期纤溶系统改变及胎盘等有关。胎盘蛋白5可对丝氨酸蛋白酶起到抑制,并对凝血酶、Ⅹa以及纤溶酶均产生抑制,最终导致纤溶抑制物出现增加[6]。
由以上得知,临产孕妇有高凝状态倾向,使得发生意外(DIC)的风险加大。特别在孕妇生产时,更容易因低血容量、妊高征等异常情况而最终引起DIC。产前及产中均密切对PT、TT、APTT、FIB四项相关指标做好动态监测,对保护母婴健康十分必要。另外,应熟悉DIC发生时的主要症状,对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做好严格检测,一旦出现DIC,要及时对症处理,尽量保证母婴安全[6]。综上,妊娠期间做好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对于提高母婴安全性,降低分娩风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临床检验血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2.
[2]杨莉,李家增.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3):163-165.
[3]张景丹,李影.妊娠妇女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特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143.
[4]汤荣华,柳发虎,孔丽娜.妊娠妇女凝血-抗凝与纤溶测定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4,10(1):17-18.
[5]单文姝.生理妊娠及妊娠并发症时的胎盘蛋白激酶系统[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5):326-326.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术前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 男119例, 女81例;年龄7~65岁, 平均 (31±12) 岁。所有患者均进行静脉采血, 并检测凝血四项;排除试剂、仪器等影响因素。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所用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具体采血操作: (1) 备好采血器具, 保证采血过程中所用穿刺针未出现漏气现象, 且足够锐利、光滑, 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穿刺; (2) 护理人员在采血前仔细向患者就采血过程进行说明, 以缓解患者对采血的恐惧、不安、担忧等; (3) 采血前要对采血部位进行碘仿消毒; (4) 保证静脉血采集量为1.8 ml左右; (5) 穿刺针拔除后, 将所采集的静脉血缓慢注入抗凝管中, 适当摇晃避免血液出现凝固现象; (6) 对抗凝管内的血液进行观察, 查看其是否出现血块、溶血、脂血等。采血结束后, 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并排除部分影响因素后, 对200例检测结果有问题的患者进行重新采血。
2 结果
2.1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对200例静脉采血样本进行分析可知,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为血块92例、溶血和脂血17例、血液凝固71例、采血量不足20例, 其中血块及血液凝固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 可知以上现象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机制为 (1) 血液出现血块或凝固, 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会导致血浆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等出现不同程度延长; (2) 采血量少, 在一定程度上使抗凝剂数量增多, 导致TT、APTT、PT等出现不同程度延长; (3) 血液黏稠度高会严重影响血液凝聚, 导致TT、APTT、PT等出现不同程度延长。
2.2 重新检测结果
对于出现问题的200例患者均进行重新抽血检测, 排除溶血、脂血的17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经重新检测,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均正常。
3 讨论
凝血四项是术前及出血性疾病必做的检查项目, 通过检查可明确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 以免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现象,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在静脉采血过程中, 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 不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 加强对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因素的深入分析, 对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3]。本文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 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块、溶血和脂血、血液凝固、采血量不足等。其中操作人员在实施静脉采血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是造成此种现象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3.1 采血时间
在对患者进行采血时, 一般在晨起患者处于空腹状态下进行, 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采血工作效率, 但由于部分样本放置时间过长, 导致血液性状发生改变, 进而影响整个血液检测结果。
3.2抗凝剂的使用
抗凝剂使用不当是导致血液标本出现凝固不标准的主要原因, 其具体表现: (1) 抗凝管中抗凝剂加入过少, 不能起到明显的抗凝作用; (2) 抗凝管中所用抗凝剂浓度不同, 对于凝血四项试管中所用抗凝剂浓度一般为3.2%, 一旦出现不同浓度抗凝剂, 检测结果便会大相径庭;此外, 误用了普通的干燥试管也是影响标本凝固的主要因素[4]; (3) 抗凝管中血液标本数量过多, 即使抗凝剂数量达到标准也不能起到明显的抗凝作用; (4) 抗凝剂使用量过多, 导致TT、APTT、PT等出现不同程度延长。对此可积极采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
3.3采血人员操作失误
采血人员操作存在失误同样是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 (1) 血液采集过程中, 抽血不够顺利, 导致血液在空针内留滞时间过长, 进而出现凝固现象[5]; (2) 血液注入抗凝管后未及时摇晃或摇晃不够均匀、时间不足等, 导致部分血液出现凝集现象。
总之, 在静脉采血过程中, 应规范操作, 严格控制采血质量, 最大限度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以便提高进一步操作的可靠性。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搜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静脉采血患者中出现问题的病例200例, 对其进行凝血四项检查, 分析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并排除部分影响因素重新进行检测, 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通过对200例静脉采血样本进行分析得知, 血块、溶血、脂血、血液凝固、采血量不足等均是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其中血块以及血液凝固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出现问题的200例患者均进行重新抽血检测, 排除溶血、脂血的17例患者外, 所有患者经重新检测,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均正常。结论 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 对此检测人员应严格进行操作, 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关键词:静脉采血,凝血四项,检测
参考文献
[1]李文静, 杜丽敏, 沈丽君, 等.探讨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11) :86-87.
[2]张作兰, 侯拥军.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3) :272-272.
[3]张建华.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 :103-103.
[4]韩鹏飞, 陈志会.静脉采血过程中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 31 (4) :50-51.
凝血四项检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妇女859例, 年龄19~43岁, 平均27.4岁, 均为初次单胎妊娠。根据全国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可分为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2]。其中早期妊娠组228例 (13周末前) ;中期妊娠组213例 (14~27周末前) ;晚期妊娠组201例 (28~30周) ;临产期妊娠组217例。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及分类可分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154例, 正常妊娠组705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正常非妊娠女性2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肾、心等系统疾病, 无凝血机制障碍、严重贫血及血液系统疾病, 无糖尿病史及各类炎性反应性疾病。各组在年龄、孕次、孕周、血小板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抽取1.8 mL静脉血, 加入到0.2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立即混匀, 离心后取血浆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F分析及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各期凝血四项水平比较
随着妊娠时间延长, 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 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 APTT值呈缩短趋势, 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 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及非妊娠组的凝血四项水平比较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T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 FIB值明显升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PT、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 FIB值明显升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早期妊娠组比较, P<0.05;△与中期妊娠组比较, P<0.05;#与临产期妊娠组比较, P<0.05
*与非妊娠组比较, 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人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构成动态平衡, 既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 又保证了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潜在的可凝固性[3]。妊娠一旦发生, 肝脏的相关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异常, 使体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 导致抗凝成分的减少及纤溶活性的降低, 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形成高凝状态[4]。正常孕期的适度凝血激活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有利于机体止血和维持胎盘的完整性[5]。
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状况, 其变化主要与血浆中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密切相关[6]。本研究证实, 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PT明显缩短, 极可能是由于正常妊娠期凝血因子Ⅶ增加及组织因子表达相对增加造成的[7]。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状况, 其变化主要与凝血因子Ⅻ、Ⅷ和Ⅹ的水平有关[8]。本研究证实, 早期至中期妊娠APTT明显缩短, 维持至临产期。在随孕周的递增, 凝血因子Ⅻ、Ⅷ和Ⅹ有所增加, 但对凝血因子Ⅺ仍至妊娠晚期影响不大, 导致整个内源性凝血功能在妊娠晚期后改变不明显[9]。TT是反映内外凝血共同途径, 其变化主要与FIB转变, 以及纤溶和存在抗凝物的情况有关。本研究证实, 不同妊娠期TT无明显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正常妊娠的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的激活增强, 以平衡增强的凝血功能。FIB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的共同通路中重要的凝血因子, 也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本研究证实, 早期至晚期妊娠FIB变化不明显, 直到临产期才明显升高。
本研究中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T时间均短于非妊娠组, 而FIB值高于非妊娠组, 这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 妊娠过程中生理性合成上调消耗需要; (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减少, 降低了纤溶活性; (3) 维持凝血与纤溶平衡以及在母-胎界面稳定子宫胎盘纤维蛋白样层与子宫蜕膜[10]。这些机理将有助于去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 加快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 维持胎盘的完整性及预防产后出血[11]。本研究也进一步发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PT、APTT、TT时间也短于正常妊娠组, 而FIB值也高于正常妊娠组, 说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机体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 凝血与纤溶活性处于一种严重地失衡状态。近年来有研究报道, 妊高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的小动脉血管痉挛, 促使其产生FIB继发性增加, 常伴有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活性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纤溶系统低下等, 易产生广泛的DIC[12]。
凝血四项检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诊的346例临产孕妇和346例自愿参与研究的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346例临产孕妇为实验组, 年龄在20~37岁, 平均年龄为 (26.18±3.02) 岁;346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 年龄在21~35岁, 平均年龄为 (26.22±3.03) 岁;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两组妇女在年龄以及身体健康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对比价值。
纳入实验标准:①体检心、肝、肾功能均正常者;②凝血系统功能正常者;③产程正常, 孕期>38周, 无合并症产妇。
排除实验标准:①先天血凝系统缺陷产妇;②口服避孕药意外怀孕者;③月经生理周期产妇。
1.2 仪器与试剂
Compact 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德国BE公司生产) ;一次性抗凝管, 含0.109mol/L枸橼酸钠0.3m L;低速离心机 (美国ESSENSCIEN公司生产) 。
1.3 检测方法
①采血:两组分别静脉采血2.7m L, 置枸橼酸钠抗凝剂 (已含0.3m L抗凝剂) , 混匀静置;②离心:室温条件下, 用低速离心机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③四项指标测定:取离心血浆血浆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及纤维蛋白原 (FIB) 。每份标本2h内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处理
将研究所得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计算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四项凝血指标的检测及分析结果, 见表1。
注:两组之间, *比较P<0.05, ▲比较P<0.05, △比较P<0.05, ◆比较P<0.05
由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PT、TT、APT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相比, 临产孕妇在妊娠晚期血凝四项指标生理发生改变。
3 讨论
产前孕妇的血凝变化符合机体的生理变化, 各项指标的改变, 使高凝的血液状态可以促使产后的子宫复旧迅速进入止血过程, 防止大出血以及对于产程中的胎盘早剥等异常疾患都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本地区产前孕妇血凝的表达, 通过收集本院346例产前孕妇及346非妊娠孕妇进行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产前孕妇的PT、APTT、TT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距, TT组比较差异与李慧兰[1]报道的四项凝血有差异, 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也可能是产前孕妇地域性差异。
减低的三项指标中PT、APTT, 反映了产前孕妇的血凝增高, 是凝血因子浓度增加的结果[2]。PT反映着外源性凝血因素, 主要与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有关;而APTT与机体的内源性凝血有密切关系, 其反映着凝血因子Ⅷ、Ⅸ、Ⅸ、Ⅺ、Ⅻ的浓度变化[3]。凝血共同途径中从纤维蛋白原成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 TT是其中重要环节, 测定TT可检测血液中肝素类抗凝物质的水平浓度[4], 本次测定反映了本地区孕妇的TT水平比正常的非妊娠孕妇明显减低。
增高的FIB可以富集细胞、血小板, 增强血小板聚集效应, 本研究显示本地区产前孕妇的FIB为 (3.66±1.40) (P<0.001) , 是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的1.2~2.4倍。但需要警惕的是异常增高的FIB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
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临产孕妇在妊娠晚期血凝四项指标生理发生改变, 提示在产程后期四项凝血指标对于产妇检测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积极预防血液高凝等生理异常改变。因此在产前检查中, 四项检查是必须的筛选手段, 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惠兰.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6) :166-167.
[2]陈晨, 晓庆, 冯长梅, 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结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5) :31-32.
[3]顾克凤, 刘天霞.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5) :596-597.
凝血四项检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妊娠晚期孕妇组(简称孕妇组):2010年1~6月本院产科待产孕妇102例,年龄25~42岁,平均(25.3±2.7)岁,孕周37~40周,平均(38.1±1.1)周;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非妊娠妇女92例,年龄23~42岁,平均(23.3±2.5)岁。两组受检者心、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凝血机制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
1.2 检测仪器和试剂
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L-3000型血凝仪,所用试剂、定标血浆和质控品均由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mpany提供。
1.3 方法
抽取妊娠晚期孕妇和健康非孕妇女性肘静脉血1.8ml,注入含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抗凝管中,颠倒混匀,以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高脂、高胆红素、溶血标本弃之),贮存于-20℃冰箱待检。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妊娠晚期孕妇组和对照组PT、APTT、TT及Fib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多数临产组孕妇及对照组非孕妇女PT、APTT和TT指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孕妇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女在妊娠时期(特别是妊娠晚期)体内的纤溶系统经常发生改变,处于高凝状态,其作用是有利于产后止血,同时凝血机制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孕妇术前及产前做好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可有效地分析妊娠期间的出、凝血功能。预防产后出血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等的水平,APTT延长多见于因子Ⅱ、Ⅴ、Ⅶ、Ⅹ、Ⅺ、Ⅻ和Fib缺乏,缩短多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PT可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和Fib的水平,缩短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和血栓性疾病。TT是Fib转变成纤维蛋白所需要的时间,可反映血浆中有没有足够量的Fib,还有纤维蛋白的结构是不是符合正常凝血指标的要求。Fib是一种糖蛋白,可被凝血酶水解成肽A和肽B,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发挥止血功能,其含量是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晚期孕妇组PT、APTT、及TT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国内文献报道的结果[3~4]孕前纤维蛋白含量约为3g/L,孕晚期增加40%~50%,和我们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适度的高凝状态可以保证分娩后胎盘剥离的创面能迅速愈合,防止大出血的发生[4],但高度高凝者易发展为妊高征、甚至DIC,危及母婴生命,此外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意外发生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造成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引起产科DIC[5]。因此,进行动态检测PT、APTT、TT及Fib对及时发现凝血功能障碍,可以掌握孕妇凝血纤溶功能及状态,对减少产科意外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认真理解凝血机制在各类疾病中的病理改变,对实验数据做出合理解释,协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诊治产科意外提供一定的检验依据,这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对保护母婴健康有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1.
[2]高志玉.47例对临产、产妇及初生儿凝血、抗凝血及纤维水平的对应检测[J].浙江医学,2001,23(2):390-391.
[3]黄明春.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9):117-118.
[4]张春荣.临产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04,14(4):77.
凝血四项检测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临产孕妇作为研究组, 年龄21岁~39岁, 平均年龄 (31.09±1.34) 岁;孕周39周~41周, 平均孕周 (40.12±0.24) 周。另选取同期前来我院实施体检的38例非妊娠期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 年龄22岁~40岁, 平均年龄 (30.97±1.23) 岁。2组上述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研究组为临产孕妇, 无妊娠相关并发症。②对照组经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排除妊娠情况。③于本次研究前无血液系统及凝血机制异常疾病。④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⑤无心、肝、肾等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⑥意识清醒, 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所需各项实验室检验工作。⑦入选对象本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2.2 实验室检验 研究组临产孕妇、对照组非妊娠健康女性均接受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验,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相关操作。检验方法:①凝血四项:采集静脉血液2.7 m L作为检验样本, 将其与0.3 m L、0.109 mmol/L枸缘酸钠溶液混合均匀, 待15 min离心 (速度3 000 转/min) 后取血浆备用, 仪器选用ACLTOP- 7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检验项目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 等 (质控品随检测标本一同测定) , 试剂及凝血质控品由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有限公司提供, 自血样采集至凝血四项检验完毕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 h。②血常规:于清晨空腹采集2 m L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 将血样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 K2) 抗凝后利用日本SYSMEX (希森美康) 株式会社提供的XT- 1800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给予血常规检验, 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 (WBC) 、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GB) 等。记录2 组血常规、凝血四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 (SPSS) 给予相关分析, 以±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PT、RBC、TT、APTT、HG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ib、WBC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讨论
凝血是指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过程, 正常机体中凝血与抗凝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研究表明, 妇女处于妊娠期后血液将处于高凝状态, 机体内抗凝成分、凝血成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且由于胎盘分泌雌激素在临产前水平最高, 因此临产孕妇凝血状态变化幅度最大[2]。有学者提出, 孕妇机体中凝血功能改变属于一种适应性变化, 既有利于分娩后胎盘剥离所致创面快速愈合, 有效预防产后大出血发生, 同时可保持胎盘完整性[3]。但有研究显示, 孕妇机体中高凝状态将增加血栓形成概率, 提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发生风险, 应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有研究显示, 对临产孕妇给予必要的凝血四项检验, 有利于临床医生准确掌握其机体凝血状态, 对预防、治疗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异常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具有积极的意义[4]。本文研究组临产孕妇PT、T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非妊娠健康女性, 而Fib相比增高, 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
血常规是临床用于诊断及治疗各类疾病的主要参考依据, 可准确评价临产孕妇机体健康状态。研究表明, 妊娠过程中母体将提供胎儿生长发育所需一切营养物质, 处于妊娠期女性血浆容量显著提高, 血液稀释程度随之增加, 临床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等生理性贫血情况, 提示贫血是临床常见的妊娠合并症[5]。研究显示, 妊娠期贫血可增加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死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异常情况发生率, 通过血常规检验可及时掌握临产孕妇贫血发生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对保障母婴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照组WBC低于研究组, 而RBC、HGB则高于研究组, 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临产孕妇凝血四项、血常规检验特征, 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有利于纠正贫血并预防母婴并发症发生, 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组临产孕妇、对照组非妊娠健康女性均接受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验,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相关操作, 项目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白细胞计数 (WBC) 、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GB) 等。比较2组血常规、凝血四项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PT、RBC、TT、APTT、HG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ib、WBC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临产孕妇凝血四项、血常规检验特征, 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有利于纠正贫血并预防母婴并发症发生, 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血常规,检测结果,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凌晓午, 安邦权, 黄盛文, 等.1 154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4) :5553-5555.
[2]孙艳, 金映川, 王阳, 等.临产孕妇凝血4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12) :2134-2135.
[3]王莉, 李耀军.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4) :1581、1583.
[4]童兴梅.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7) :1115-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