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系统范文(精选8篇)
笔记系统 第1篇
笔记本电脑安装双系统一般有Win7下安装XP或XP下安装Win7等方法,笔记本电脑大多是预装Win7操作系统,因此本文就如何在Win7当中安装XP作较详细的阐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张Windows 7系统安装盘
笔记本电脑大多随机赠送一张正版的Windows 7 Home系统,如何没有,那就找一张Windows 7 RTM(可试用一个月)或Windows 7 RC官方简体中文版等。
2)准备一张集成SATA驱动的XP系统安装盘
我们知道,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是SATA接口的硬盘,因此需要准备一张集成SATA驱动的XP系统安装盘。如果XP系统安装盘没有集成SATA驱动,那么可通过Nlite软件来集成,具体操作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3)规划磁盘空间,准备一个用于安装XP系统的主分区
笔记本电脑安装Win7后,系统已默认地占用了两个分区(100MB隐藏的系统保留分区及系统分区),为此,需要准备一个用于安装XP系统的主分区。建议在Win7系统中,用磁盘管理器创建一个容量不小于10GB的主分区(同时也相应地规划好其他分区),如图1所示。
4)备份原版系统,以防不测
建议用笔记本备份程序备份笔记本电脑原版Win7系统,将来万一不想用双系统时可作恢复用。
2 XP系统的安装工作
1)设置笔记本电脑光盘启动
将已集成SATA驱动的Windows XP的安装光盘放入电脑光驱,启动电源,在出现启动界面时按键盘上的“F2”(根据不同笔记本略有不同)键进入BIOS设置,将电脑设置为从CD-ROM光驱启动,如图2所示,按F10保存并自动重启电脑。
2)安装Windows XP系统
电脑启动后将自动从光驱加载Windows XP的安装程序。首先是Windows XP安装欢迎页面,如图3所示;选择“Enter”继续,接下来是Windows的用户许可协议页面,选择“F8”继续;然后选择XP安装磁盘分区,如图4所示。
由于该分区是在Win7当中创建的,因此XP安装程序无法识别,所以还需再次进行格式化操作,如图5所示;进行完这些设置之后,Windows XP系统安装前的设置就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进入实质性的XP安装过程,将XP安装文件复制到硬盘中,如图6所示。
Windows XP的安装过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用户只需依据提示操作即可,特别是图形化的安装界面,既显示了正在进行的内容,同时又列举了相对于以前版本来说Windows XP所具有的新特性,如图7所示;安装完成后,再次启动电脑(注意此次要从硬盘启动),接下来你会发现笔记本不能进入Win7了,而只能进行XP系统了,如图8所示;这时不要焦急,我们只需进行一些手动配置,就可以恢复Win7启动。
3 双系统配置工作
1)复制XP系统的三个隐藏系统文件备用
笔记本电脑启动进入XP系统后,不要急着配置,而是先找到XP系统盘根目录中“Ntldr”、“Boot.ini”、“NTDetect.com”三个隐藏的系统文件,再复制到本机资料盘或U盘某一文件夹下备用。
2)恢复Win7系统启动
用Win7光盘启动电脑笔记本电脑,进入DOS命令提示符窗口,然后输入如下命令:
其中“h:”为光驱盘符。这样,就恢复了Win 7的引导管理器,重启笔记本电脑。
3)手动创建一个XP启动条目
进入Win 7系统后,依次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然后鼠标右键单击附件中的“命令提示符”选择“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再依次键入下列命令为XP手动创建一个启动条目(注意:每输入一条命令按一下回车,若屏幕上返回“操作成功完成”的信息,则继续输入下一条命令,否则请检查刚才的输入是否有误并重新输入):
注意:其中“d:”为XP系统所在分区,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4)复制备用的XP系统三个隐藏系统文件到XP系统盘根目录下
将前面备用的XP系统三个隐藏系统文件,复制到本机安装XP的驱动器D盘的根目录下,以便恢复XP系统的正常启动。
完成以上操作后重新启动电脑,即可出现Win7、XP双系统启动菜单,如图9所示。
4 结束语
至此,大功告成,Win7和XP双系统安装完成,你也可在台式机上试试哟!
摘要:笔记本电脑因使用更方便、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低廉等特点而愈来愈受消费者亲睐,然而笔记本电脑大多装了正版的Vista或Windows7操作系统,对于广大Windows XP用户来说,特别是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习惯了使用XP,还真有一点不适应。那么如何在笔记本上既能使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XP,又能体验并熟悉Windows7新系统的新功能新特性呢?本文就如何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Windows XP和Windows7双系统作较详细的阐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关键词:笔记本电脑,Windows XP,Windows 7,双系统
参考文献
[1]神龙工作室.Windows7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神龙工作室.Windows XP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笔记系统 第2篇
贫血概述:
一、分类:
1.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贫、溶贫。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溶贫、急性失血性。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骨髓疾病(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异常组织浸润)。
红细胞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在因素。
失血性贫血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心率过快、心搏有力、脉压增加。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目眩、注意力不集中、嗜睡。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
5.泌尿生殖系统:轻度蛋白尿、尿浓缩功能减退。
6.其它:皮肤干燥、毛发枯干。
缺铁性贫血
一、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功能状态铁、贮存铁。
2.铁的来源和吸收:需要20~25mg/d,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食物中摄取1~1.5mg/d可维持铁的平衡。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3.铁的运输:高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运到各组织,通过胞饮进入细胞,在胞内再次还原为亚铁
4.再利用和排泄:RBC正常寿命为120天。
5.铁的储存: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
铁摄入不足
慢性失血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
2.组织缺铁表现: 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异食癖,吞咽困难。
3.体征:皮肤粘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2.骨髓相: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多。
铁染色: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胞外铁亦缺少。
3.生化: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血清铁蛋白降低
FEP增高
五、诊断: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铁剂:网织红于7天左右达高峰
血红蛋白于2周后应上升,1~2周后正常。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3~6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50ug/L后停药。
巨幼细胞贫血:
一、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2.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牛肉舌。
3.神经症状: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大小不等;中性粒分页过多。
2.骨髓相:增生活跃,以红系最为显著,各系均巨幼变,骨髓铁染色增多。
三、治疗:
1.去除病因
2.补充叶酸和vitb12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临床表现:
1.重型:
起病急,进展迅速,贫血进行性加重,出血部位广泛,皮肤感染、肺部感染多见,严重发生败血症。
2.慢性:
贫血为首发和主要表现:出血较轻感染以呼吸道多见。
二 实验室: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明显降低。
2.骨髓相: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
三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严重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和发热,脾不大,血象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能除外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
网织红<0.01,绝对值<15×109/l
中性粒绝对值<0.5×109/l
血小板<20×109/l
2.鉴别诊断:
PNH,MDS,恶性组织细胞病
四 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
2.雄激素:大剂量,对慢性疗效较好,服药2~3月后起效。
3.免疫抑制剂。
4.造血细胞因子。
5.骨髓移植:年龄不超过40岁。
溶血性贫血
一、发病机制:
1.红细胞易于破坏寿命缩短
(1)红细胞膜的异常
(2)血红蛋白的异常
(3)机械性因素
2.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1)血管内:血型不合、PNH。
(2)血管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二、临床表现:
短期大量溶血: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黄疸,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慢性溶血:贫血、黄疸、肝脾大。
三、实验室:
1.提示红细胞破坏:
(1)血管外溶血:
a.高胆红素血症
b.粪胆原排出增多
c.尿胆原排出增多
(2)血管内溶血:
a.血红蛋白血症
b.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c.血红蛋白尿
d.含铁血红素尿
2.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a.网织红细胞增多
b.周围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3.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a.红细胞形态改变
b 吞噬红细胞现象及自身凝集反应
c.Heinz小体
d.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自身免疫性溶贫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一、实验室:
正常细胞性贫血,周围血可见球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高,急性溶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多正常(如伴血小板减少为Evans综合症),骨髓呈增生性反应,以幼红细胞为主。
coombs试验阳性,免疫球蛋白增多,抗核抗体阳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c3低于正常。
二、治疗:
1.病因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剂:
指征: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缓解者;脾切除有禁忌;泼尼松量需10mg/d以上才能维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一、临床表现:
1.血红蛋白尿:伴乏力、胸骨后及腰腹痛、发热,早晨较重
2.贫血、感染与出血
3.血栓形成二、实验室:
1.血象:严重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骨髓相:三系增生活跃。
3.尿:隐血阳性,含铁血黄素持续阳性。
4.特异性血清血试验: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贫血:
发热: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肺部感染、肛周炎、肛周脓肿、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
出血: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DIC。
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淋巴结和肝脾大
骨骼、关节疼痛: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眼部:绿色瘤
口腔、皮肤:牙龈增生、肿胀(急单、急粒单)
CNS白血病:急淋多见,头痛头晕,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
睾丸: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正常细胞性贫血
2.骨髓相:裂孔现象
Auer小体:急粒常见;急单、急粒单有时可见;不见于急淋
3.细胞化学:
过氧化物酶:急淋阴性;急单可疑;急粒分化好的原始细胞阳性
糖原PAS反应:急粒、急单可疑;急淋阳性
非特异性酯酶:急淋阴性;急粒可疑;急单阳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急粒阴性;急单正常或增加;急淋增加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1)防治感染
(2)纠正贫血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3)控制出血
(4)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
(5)维持营养
2.化疗:
完全缓解: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Hb>=100g/l或90g/l,中性粒>=1.5×109/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骨髓相: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急淋:VPVLPVDP
急非淋:DAHOAP
3.CNS 白血病的治疗:
4.睾丸白血病的治疗
5.骨髓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代谢亢进: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
脾大:左上腹坠胀,质坚实、平滑、无压痛
肝大
胸骨中下段压痛
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白细胞淤滞症: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CNS出血、阴茎异常勃起
二、病程演变:
加速期:有发热、虚弱、体重下降,脾迅速肿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对原来有效地药物变得无效
实验室检查: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a.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
b.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c.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多
d.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e.粒单系细胞培养,集族增加而集落减少
淋巴瘤
一、临床表现:
1.霍奇金病:
以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其次为腋下,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饮酒后引起淋巴结疼痛。
2.非霍奇金淋巴瘤
以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咽淋巴环病变结外累及:胃肠道以小肠为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腹部包块。
骨髓
CNS:
骨骼:腰椎及胸椎多见
皮肤: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
肾脏损害
二、临床分期:
I期: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或单个结外气管局限受累
II期:横膈同侧二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外气管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
III期: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可伴脾累及,节外器官局限受累,或脾与局限性节外器官受累
IV期:一个或多个节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属IV期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全身症状:a.发热38度以上,连续三天以上,且无感染原因
b.六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
c.盗汗
多发性骨髓瘤
一、临床表现:
(一)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
1.骨骼破坏:骨痛,骶部多见,其次为胸廓和肢体;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结节者为本病特征。
2.髓外浸润:肝、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受累器官肿大,软组织可见孤立性骨髓瘤,神经浸润。
浆细胞白血病
(二)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
1.感染
2.高粘滞综合症: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并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
3.出血倾向:
4.淀粉样变和雷诺现象
(三)肾功能损害
二、实验室检查:
1.骨髓:浆细胞系异常增生,伴有质的改变
2.血生化异常:
a.异常球蛋白血症
b.高血钙血磷
c.血清b2微球蛋白及LDH活力增高
d.蛋白尿、BUN Cr增高、尿中出现本周蛋白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3.X线:早期为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典型病变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溶骨性损害
病理性骨折
三、诊断:
1.骨髓中浆细胞>15%,且有形态异常。
2.血清有大量的M蛋白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
3.溶骨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
恶性组织细胞病
一、临床表现:
1.发热:不规则高热
2.血液系统受累:贫血、感染、出血,脾与淋巴结肿大
3.其他系统浸润:肝大、胃肠道浸润、肺部浸润、皮肤损害
二、诊断:
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而不能以感染性疾病解释者,尤其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找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诊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临床表现
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后有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
出血倾向
高血压
血栓形成和梗死
皮肤粘膜显著红紫,眼结膜显著充血
肝大后期可致肝硬化;脾大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二、诊断
主要诊断标准:红细胞容量增多;动脉血氧饱和度>=92%;脾大。
次要诊断标准: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维生素b12增高和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增高。
脾功能亢进
一、病因
1.感染性:传单、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血吸虫病
2.免疫性疾病:ITP、自身免疫形溶血性贫血、SLE
3.淤血性疾病: 充血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
4.血液系统疾病:溶贫、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5.脾脏疾病
6.原发性脾大
过敏性紫癜
一、临床表现:
发病前1~2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感前驱症状
1.单纯型: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成批反复发作,对称分布。
2.腹型:恶心、呕吐、呕血、腹泻及粘液便、便血,阵发性绞痛。
3.关节型: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大关节,游走性、反复发作、不留畸形。
4.肾型: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一周,多在3~4周恢复。
5.混合型。
二、诊断:
1.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感病史。
2.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和(或)血尿。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3.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检查正常。
4.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
ITP
一、临床表现: 急性型: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1~2周有上感史
起病急
全身皮肤淤点、淤斑、紫癜可有血肿形成 2 慢性型:40岁以下青年女性
多为皮肤、粘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急性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多在50×109/l左右,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2.骨髓相:急性型巨核细胞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巨核细胞成熟发育障碍,幼稚巨核细胞增加,板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3.PAIg及血小板相关补体阳性。
三、诊断:
1.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2.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少。/P>
3.脾不大或轻度大。
4.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
a.泼尼松治疗有效
b.脾切除治疗有效
c.PAIg阳性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d.PAC3阳性
e.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脾切除:
适应症:a.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
b.泼尼松维持量每日需大于30mg
c.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
d.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4.免疫抑制剂治疗:
适应证:a.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
b.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症
c.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激素的用量
5.急症处理:
用于:a.血小板低于20×109/l
b.出血严重、广泛
c.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
d.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DIC
一、病因: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3.病理产科
4.手术及创伤
5.全身各系统疾病
二、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自发性、多发性。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3.微血管栓塞。
4.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三、诊断:
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性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a.多发性出血倾向
b.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c.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d.抗凝治疗有效
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100×109/l(肝病、白血病则<50×109/l),或有下述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GMP-140。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或>4g/l。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
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
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6.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
7.血浆FVIII:C活性<50%。
四、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
2.抗凝治疗:
a 肝素:鱼精蛋白1mg中和肝素100u
b 其它:右旋糖苷、噻氯匹定
3.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血小板<20×109/l,疑有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之出血者,需输入血小板悬液。
4.纤溶抑制药物:
与抗凝剂同时应用
适用于:a.基础病因及诱发因素已去除
b.有明显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
笔记系统 第3篇
自1962年出版以来,《金色笔记》被认为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其独特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深刻的主题意义吸引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人际意义的概念来自系统功能语法学派代表人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一——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人际意义的功能在于交谈者之间交换信息,建立社会关系,并体现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及其对事物的态度和判断。人际功能主要体现语言的交互性,涉及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确立对话中双方的言语角色。语气系统是指在句子结构中位置可以变换的部分,能够在语言互动中确定参与者的关系及角色,包括主语及限定成分。
二、《金色笔记》中的人际意义解析
1.《黑色笔记》的语气系统分析。《黑色笔记》记录了安娜在非洲的生活经历,并将其编纂出版,反映了安娜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深刻思考,然不论是读者还是电影制作人都将其看作是单纯的爱情小说,下文是对安娜与电影制作人之间对话的数据分析。
子句是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娜仅仅说了15句话而对方说了88句,由此可以看出此处电影公司职员占对话的主导地位,力图将其对小说的看法强加于安娜身上,同时,双方直陈语气均占多数比例表明双方对自己的观点看法的坚持,此外,安娜的话语一般疑问语气比例较重,表明其是这段对话的发起者,通过提问交换信息,获得对方对其小说的看法,最后,安娜采用的不完整句较多,体现了其由于对方对其小说主题的误解而产生的沮丧与气愤情绪,也正是这种错误解读,使安娜对自己产生怀疑与否定,最终感到羞辱、绝望继而引发写作障碍。
2.《金色笔记》的语气系统分析。《金色笔记》是这部小说的最后扣题部分,也是整部小说主题意义的体现,金色是真理的象征,作者在这部分记录了安娜战胜了自我,揭示了作者“在破碎中追求完整”的主旨。下文选取了安娜与其同样遭遇迷茫的爱人保罗之间的一段对话进行分析统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娜的成长与蜕变。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娜在这段对话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在《黑色笔记》中的对话数据相比,安娜所表达的子句数量占多数,由此可看出主人公地位的转变,同时可以看出,安娜和保罗之间对话的数量差距并没有上一段对话中的显著,此外两人之间陈述句的比例占多数且差距很小,这是由安娜与保罗的恋人关系造成的,尽管安娜在试图劝说保罗,但两人之间仍然是平等的,并没有如同电影公司职员一样在谈话中处于高级地位,而安娜地位的转变也正是其找回自信开始新生活的体现。同时,两人之间疑问句的比例基本持平,表明交谈双方主要交流意见,而并不是一方将观点强加于对方,而尽管保罗采用的祈使句数量较多,但主要是诸如“Put some clothes on”,“Put on some jazz”and“Don’t worry.Trust me”等表现其想转移话题的语句,在此项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娜所用的祈使句数量很少,尽管其正试图劝说对方,但并没有采用命令语气,由此可以体现出安娜的温柔性格及两人间的平等地位。
《金色笔记》是一部结构复杂、主题深刻的作品,通过对人物话语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语气的选择有效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态度,而人物性格、转变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而揭露小说主旨——从迷茫崩溃到不屈追求,世界是不完美的存在,而是充满混乱和破碎;而所谓的完美其实是对缺陷的宽容。可见,从人际意义角度分析文本,亦有其独到之处。
摘要:人际意义,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称人际功能。本文运用人际功能理论,着重从语气系统方面解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从而更直观地体现了该文在分裂的叙事中所表现出的主人公安娜的成长变化及深刻的主题意义。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读书笔记 第4篇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顾名思义,是论述软件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分析与设计过程的方法论。作者依照软件开发过程将书划分为四个部分:系统开发项目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系统分析和设计完成后的工作。同其他美国作者一样,作者通过一个贯穿全书的案例--音阶公司系统项目,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开发一个软件系统过程中设计到的知识。
第一部分“系统开发项目环境”介绍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和过程。第二部分“系统分析方法”涵盖了生命周期前期活动、工具和技术,这些内容用于分析业务问题、说明信息系统业务需求以及制定业务和系统方案。第三部分“系统设计方法”涵盖了生命周期中期活动、工具和技术,特别强调应用架构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快速开发和原型设计、外部设计(输出、输入和界面)、内部设计(如数据库和软件工程)以及面向对象设计。第四部分“系统分析和设计完成后的工作”通过纵览生命周期后期活动,透视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这本书围绕软件开发这一中心,详细讲解了从需求分析到后期维护各个阶段中,如何运用文档与周围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文档,作为各类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使用得当,有以下几个好处:
1.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能见度。把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以某种可阅读的形式记录在文档中。管理人员可把这些记载下来的材料作为检查软件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的依据,实现对软件开发的工程管理。
2.提高开发效率。软件文档的编制,使得开发人员对各个阶段的工作都进行周密思考、全盘权衡、从而减少返工。并且可在开发早期发现错误和不一致性,便于及时加以纠正。
3.作为开发人员在一定阶段的工作成果和结束标志。
4.记录开发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便于协调以后的软件、开发、使用和维护。
5.提供对软件的运行、维护和培训的有关信息,便于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操作人员、用户之间的协作、交流和了解。使软件开发活动更科学、更有成效。
6.便于潜在用户了解软件的功能、性能等各项指标,为他们选购符合自己需要的软件提供依据。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好处,软件行业才会定义、开发各种沟通表达工具和建模语言来统一沟通方法,从而便于各种人员的团结合作。以UML为例。从1989
年到1994年,建模语言数量从不到十种增加到了五十多种。90年代中,又一批新方法出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Booch 1993、OOSE和OMT-2等。但到目前为止,UML这一统一建模语言脱颖而出,它贯穿软件开发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并被OMG采纳作为业界的标准。就如书中所讲,UML是一个标准的图形表示法,它不是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也不是一种方法,它仅仅是一组符号。UML是在开发阶段,说明,可视化,构建和书写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密集系统的制品的开放方法。作为一种模型语言,它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建立产品的模型和结构,而不是选用什么程序语言和算法实现。当模型建立之后,模型可以被UML工具转化成指定的程序语言代码。所以说,运用优秀的沟通工具与各种角色进行有效地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能否保质保量的成功完成。在这个崇尚团结与合作的社会,作为新一代的软件开发人员,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书中说讲的各种文档编写方法,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开发中去。
首先,需求分析人员从接触到深入了解客户业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深入到业务的细节中去,不但容易迷失方向,而且很容易显露出你对业务的无知,客户会因此而失去与你沟通的兴趣。
其次,沟通双方都有自己习惯的沟通方式。所以在双方能够达成默契之前,不要急于深入业务细节,而是圈定范围,先就一些大框框进行沟通,借此了解客户的沟通方式。客户是喜欢开放型问题还是封闭型问题?客户是很健谈还是很含蓄?客户是主导型沟通者还是被动型沟通者?客户是具有很强逻辑思维的人,可以将一个问题有条不稳地讲清楚,还是一个发散型思维的人,总是没有什么目的地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如果双方的沟通方式不能切合 rf4ss,必定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再次,客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不能有整块的时间来配合需求调研。由于项目的周期也是有限的,因此每一次会面都需要争分夺秒,用最快的时间把问题搞清楚。另一方面,客户通常不会为需求调研做好准备,往往是等着回答问题的。如果需求分析人员寄希望于客户能有条不理的把一套业务都能讲解很清楚,整个业务形成闭环往往是很不现实的。这就要求需求分析人员根据经验提前要做好调研计划和内容,逐个进行落实。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又称瀑布法)、原型化方法(迭代法)、面向对象方法。
按时间过程来分,开发方法分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方法。原型法又按照对原型结果的处理方式分为试验原型法和演进原型法。试验原型法只把原型当成试验工具,试了以后就抛掉,根据试验的结论做出新的系统。演进原型法则把试好的结果保留,成为最终系统的一部分。按照系统的分析要素,可以把开发方法分为三类:
①面向处理方法(Processing Oriented,简称PO)。
②面向数据方法(Data Oriented,简称DO)。
③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简称OO)
系统分析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系统开发是面向客户的,应从客户的角度考虑。
诸如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之类的产品更新换代机构应该在所有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建立起来。
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顺序的过程,它允许步骤的重叠和倒转等。如果系统的成功可能性受到很大限制时,应取消整个项目。
文档材料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重要的可递交成果,应加以重视
笔记系统 第5篇
关键词:电脑追踪防盗,防格式化,全隐蔽运行
引言
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 笔记本电脑的遗失、被盗情况几率大幅增加, 从而引发的重要信息资料丢失或被盗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造成了很大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本系统是一个解决笔记本电脑遗失、被盗的全新的解决方案, 不需要在笔记本内增加任何硬件, 如GPS定位芯片, 完全通过软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追踪与远程控制。
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由服务端、客户端、总控制端三个模块构成、B/S+C/S架构, 客户端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并注册、客户端进行用户认证。如果笔记本电脑遗失, 登陆查询端输入用户名密码, 即可查询当前笔记本电脑状态并且激活追踪功能, 如果遗失的笔记本电脑一旦上网, 客户端软件便会自动将其上网信息反馈给服务端, 用户通过查询端进行查询服务器, 并将有价值资料信息提供给网络警察破案, 同时可以将笔记本中重要的资料远程传回本机或者远程删除。
1.服务端设计:服务端以汇编语言为基础, 多种语言混编, 使用sqlsever数据库。服务端由统计系统、续费计费系统、用户信息查询与管理系统组成。可以方便地对用户的使用权限、周期进行控制, 还可实现批量开户等功能。
2.客户端设计:客户端具体实现:追踪状态, 防盗报警, ip定位、短信追踪, 日志传输等功能。适应环境:windows各版本系统。客户端是本系统关键部分, 主要实现全隐蔽运行和防格式化功能。
3.控制端设计:查询端主要实现查控制客户端, 查询端客户端开发。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C#) +MicrosoftServer SQL 2000+PowerDesigner。
关键技术
1. 防止格式化技术:
由于该产品应用于电脑防盗领域, 防止格式化是本项目的核心技术, 而且在国内外目前无类似应用。其工作原理如下, 软件通过抢先夺取引导权, 将原来的0头0道1扇保存在一个其他的扇区 (具体备份到哪个扇区是不一定的) , 将自己的代码写入0头0道1扇, 把自己用于代替INT13H和一些其他中断入口的代码写入内存, 这些中断用来实现对中断向量表中INT13H入口地址监控, 一旦发现被修改, 就马上把它改回来实现防格式化。
2. 全隐蔽运行技术:
全隐蔽运行是一个最基本要素, 一旦被发现, 就如同盗贼发现了房屋里有监控摄像头的道理一样, 而采取措施。所以客户端程序必须全隐蔽运行, 来保障系统的设计目的。程序在任务栏中的隐藏原理如下:首先利用一个隐蔽程序, 进入注册表, 删除卸载项。然后再由其利用Windows Socket 2 SPI技术进行进程隐藏。Winsock 2 SPI提供了一个供应用程序访问网络服务的Windows socket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 还包含了由传输服务提供者和名字解析服务提供者实现的Winsock服务提供者接口 (SPI) 和ws2_32.dll。在此以传输服务提供者为例来实现进程的隐藏。Ws2_32.dll和传输服务提供者接口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下:
|Windows socket 2应用程序|—————————————————Windows socket 2 API
|WS2_32.DLL|——————————————Windows socket 2传输SPI
|传输服务提供者 (DLL) |
传输服务提供者是以DLL的形式存在的, 它向外只有一个入口函数, 那就是WSPStartup, 其中的参数LPWSAPRTO-COL_INFOW结构指针决定了服务提供者的类型, 其他的30个传输服务提供者函数是以分配表的方式调用的。当网络应用程序调用WSASocket/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时, 会有三个参数:地址族, 套接字类型和协议, 共同决定了是由哪一个类型的传输服务提供者来实现本应用程序的功能。
在服务提供者中有三种协议:分层协议, 基础协议和协议链。Ws2_32.dll是使用标准的动态链接库来加载服务提供者接口的DLL到系统中去的, 并调用WSPStartup来初始化。WSP-Startup是Windows Socket 2应用程序调用SPI程序的初始化函数, 也就是入口函数。WSPStartup的参数LPWSAPROTO-COL_INFOW指针提供应用程序所期望的协议信息, 然后通过这个结构指针可以获得所保存的系统服务提供者的DLL名称和路径, 加载系统服务提供者后查找到系统SPI程序的WSPStartup函数的指针, 通过这个指针就可以将自己服务提供者的WSP-Startup函数和系统SPI程序的WSPStartup函数相关联, 进而调用系统的各个服务提供者函数。在数据传输服务提供者的实现中, 可执行文件用来安装传输服务提供者, DLL形式的数据传输服务提供者, 这样即可实现进程隐藏。
结束语
笔记系统 第6篇
1 系统背景与技术原理
1.1 世界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当前世界上设计与应用较为成熟的全球定位手段大体上分为两类: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与移动定位服务。 其中卫星导航系统又主要分为中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美国的GPS、 欧洲的Galileo与俄罗斯的GLONASS 4 大类, 日本等国正在研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在阐述范围内。 其中俄罗斯研制的GLONASS诞生与应用最早, 但限于现有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其系统存在工作期限短、 定位效果较差等缺陷; 欧洲研制的Galileo2014 年开始发射第二批的导航卫星, 由6 颗卫星组成初步的定位系统, 但该系统目前还处于建设与试用阶段, 无法与其他现有的成熟卫星导航系统做竞争;美国研制的GPS距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历史, 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 功能最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仅在技术上远超Galileo等导航产品, 并且是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卫星定位系统。 而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在定位精度上等方面虽不能完全替代GPS, 但因其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未来的国防、 经济、 救灾等领域的都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与功用意义。
1.2 技术概述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其是由美国国防研究院开发研制用于为地面的终端设施提供不间断导航定位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 如图1 所示。 GPS系统主要涵盖卫星及卫星网、 地面测控站、 定位终端设备3 大类构成部分, 其中卫星及卫星网是作为发出导航信息数据的L1 与L2 载波信号给定位终端, 并提供相应距离、 位置测算讯息给终端的基础作用, 同时还包括接受地面测控站的数据信息、 响应地面工作指令等其他功用。 地面测控站则一般由一个主控制站、 3 个导航数据注入站与5 个卫星状态监测站组成, 通常用于对卫星进行各类操作、 管理与维护工作, 如卫星的升级修理、 卫星网的部署调配等管控任务; 定位终端即是终端接收设施, 它通过接受卫星传输的导航信息数据完成自身定位、 导航服务等工作目的, 其一般由接收天线、 主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等部分构成。
GSM又称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是当前最主要的移动通信应用标准。 GSM是一类数字化的通信手段, 又被称作2G网络。 利用GSM技术可以对GSM信号的接收终端设施进行定位导航功用, 其定位终端只需位于GSM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以内, 就能够予以相应的定位与操作, 且GSM网络还能进行不同接受终端之间信息数据的交互查阅。
Google Earth (谷歌地球) 则是谷歌公司研制开发的数字化地球信息产品, 该产品的应用目的是让用户能在笔记本等终端上直接查阅观看地球任意一处地域地区的环境条件与地理信息。 其产品的作用原理在于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架构模式, 通过部署设置若干个地域条件信息的数据中心服务器, 让世界各地的用户就近选择使用的地域条件信息中心服务器并请求相应服务, 中心服务器构筑全球地理数据的三维模型。 并将导航卫星所摄取的各地域图像信息传输到自身的数据信息存储库, 经过算法处理把各个图像信息数据设定为相应的属性值, 用户在向Google Earth系统 (即客户端) 请求地域条件信息时, 依照设定参数向服务器索取具体地区的图像数据并显示在客户端上。 如图2 所示即为Google Earth三维图像。
2 系统技术特点与创新性
2.1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笔记本电脑定位系统设计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的笔记本定位系统就是在电脑中融入GPS、 GSM两类导航定位技术, 以达到对笔记本的精确定位于高度覆盖。 同时在定位终端使用Google Earth软件把笔记本的定位位置信息以三维立体影像方式展现出来, 以帮助实现电脑的准确定位。 该定位系统通过将GPS、 GSM与Google Earth各类技术融合使用, 使其同时具有GPS系统的高精准定位与高稳定性、 GSM技术高覆盖率与信息交互性、Google Earth系统三维成像的优势特点, 从而解决目前笔记本定位系统需电脑联网才能进行位置定位的问题, 以有效发挥笔记本定位系统应有的网络定位功用。
该融合系统设计由定位终端与定位服务端两部分构成, 定位终端是被安装设置在笔记本上的硬件板卡与嵌入式程序等, 内含GPS、 GSM数据处理模块与通信模块, 从而获取电脑当前所在位置的地区信息, 并经由通信模块与定位服务端 (监控站) 传输交互数据信息。 而定位终端不仅可与监控站相互输送地域数据, 还能依照监控站传输的操作指令, 对笔记本电脑进行相应的保护作业, 如格式化硬盘、 删除数据等方式保障电脑信息安全。 服务端则依照用户需求与性质的差异大体上分为两类: 用于个人笔记本电脑定位的服务端, 只需使用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 在装配Google Earth等监控软件后就能进行与定位终端的信息传输与操作指挥; 用于集团组织的规模性笔记本定位作用, 则通过建设地域条件信息的管理系统并辅以地理定位数据信息存储库实现对笔记本群的定位服务。
2.2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笔记本电脑定位系统的创新点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笔记本定位系统相比传统的移动电脑定位设计其创新性主要体现3 个方面。
(1) 在定位系统的功用实现上, Google Earth客户端平台的三维影像信息地图相比传统的二维信息地图, 能将笔记本的地域定位数据以及所在地区地理条件以更为直观、 立体与精确地方式显示出来, 方便用户进行相应的位置信息确认与网络定位。
(2) 在定位算法处理上, GPS技术的算法并不适用传统定位系统所常用的ILS与EKF算法, 而是针对两类算法各自存在的不足, 综合二者优劣汇合总结出ILS-EKF的新式混合算法, 避免过去老式算法的运算缺陷, 提升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运算效率, 保障地图信息数据的精确有效。
(3) 在定位硬件终端的系统设计方面, 传统定位终端系统的单片机芯片存储空间不足但地理信息数据又体量庞大, 同时其单片机型号串口有限不利于地域位置信息的传输交互, 造成定位终端硬件体积过大、 稳定性差, 不利于日常使用与操作。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笔记本定位系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并应用了映射基础的数据压缩算法, 最大限度地使用芯片的存储空间, 有效降低硬件体积, 并利用虚拟串口技术增加单片机型号串口, 从而优化定位终端的数据传输稳定性提升其应用性能。
3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笔记本电脑定位系统技术
3.1 GPS技术对Google Earth信息精度的纠正
虽然Google Earth软件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倍受欢迎, 但其地理信息精度相比定位精度控制在10m以内的GPS技术差距较大, 成像模糊, 阻止其系统的进一步推广与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应用。 而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笔记本定位系统中, 因两类技术的融合运用, Google Earth成像也能通过GPS技术纠正、 提升其信息精度, 完善三维影像地图的准确性帮助人们搜寻电脑定位。
3.2 融合系统下GPS的定位原理与Google Earth的系统设计思路
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系统中GPS定位的原理是以卫星的自身位置作为计算、 推测的前提, 经由后方交会的手段, 对卫星信息的接收终端进行相应的位置确定, Google Earth系统成像的核心则是实地位置的地理信息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于多样化的获取手段, 主要涵盖卫星影像和航拍影像两种。 其系统是以三维的地理数据信息为载体, 综合定位、 导航、 展示等多方面功用进行服务。 谷歌地图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存储在空间数据库, 地理位置的属性数据存储在关系数据库里。 两类数据库经由标识符进行衔接传输, 进行交互式查询。
4 结语
在此所研究的基于GPS与Google Earth的笔记本定位系统相比传统的电脑定位手段, 融入GPS、 Google Earth等技术并利用其优势特征, 实现对笔记本地理位置的精准定位。 解决了原有定位技术在电脑丢失后若其不再联网就无法搜寻到实际位置信息的缺陷, 并在原有的二维电子地图基础上, 利用Google Earth系统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 清晰的三维影像地图。 从而为用户请求电脑定位信息、 确认笔记本实际地域位置带来更加高效的工作性能与更加便利的操作方式, 减少用户定位成本, 实现对笔记本的安全管控与精确搜寻。
摘要:伴随信息社会的建设与网络办公、电子办公风潮的推行, 人们已越来越适应通过笔记本电脑等电子终端进行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而电脑遗失带来的重要信息遗漏危害与定位搜寻技术研究也愈发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当前笔记本电脑定位系统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 在对电脑的定位手段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以GPS定位与Google Earth成像技术为切入点, 以二者为基础构建的综合性笔记本电脑定位系统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期望为我国笔记本电脑定位系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GPS定位,Google Earth技术,笔记本定位,CSM
参考文献
[1]张清文.基于谷歌地球和GPS的物品定位跟踪系统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29105) :22-23.
[2]杜娟, 尹文庆, 钱燕.基于GPS和Google Earth的车辆远程定位监测系统的设计[J].测控技术, 2013, 32 (25707) :23-26.
笔记系统 第7篇
1 简介
该笔记本电脑为TOSHIBA Satellite C600机, 配置情况如图1。
要求安装双系统Windows XP和Windows 7 (专业版) , XP为工作用, Win7为学习用。
由于原机子预装有Win 7的家庭版, 对该君不适用。原系统采用的是OEM机常用的备份分区恢复的方法 (不配光盘) 。对于专业版不适用, 所以该分区也不必保留, 以节约宝贵的硬盘空间。
2 装机过程
2.1 安装Windows XP
首先安装Windows XP, 从U盘启动一小系统Win PE, 启动分区专家, 删除位于第一分区的的备份分区, 并重新对硬盘进行分区, 分为4分分区, 第1、2为系统分区 (各为30G) , 3、4为数据区。
从光盘启动windows XP安装程序, 安装的第一屏画面顺利出现, 但随即问题出现了, 安装重启后第二屏出现了蓝屏, 疑分区有问题。重启Win PE, 启动分区专家、分区医生等工具, 检查分区表, 引导记录, 的确发现些问题, 疑原备份分区遗留问题, 修复之。从光盘再启XP安装程序。第二屏仍然是蓝屏。上网查阅相关机型有关XP安装的事项, 疑安装程序对SATA设备的驱动存在问题, 找出一个已集成了对最新设备的驱动和最新升级程序的Win XP安装包, 再从光盘启动安装Win XP, 然而, 第二屏依旧是蓝屏。
是该机本就不能安装Win XP?从Toshiba的中国官网上可查到对Toshiba Satellite C600机各种设备的Win XP不同驱动程序, 说明该机必定是可以安装Win XP的。再者说, Win PE的核心应该也是Win XP, 也佐证了Win XP是可以运行的。
是BIOS版本低?上官网查, 果然有一个新版 (V1.5版, 原设备上的是V1.4) 的BIOS, 下载升级。从光盘启动Win XP安装程序, 蓝屏依旧。
思前想后, 既然蓝屏出现第二屏, 安装过程中可否绕开第二屏呢?因为第二屏程序应是以独占方式运行的, 此时如对SATA设备的驱动存在问题, 蓝屏必然还会出现, 反之此时如对SATA设备的驱动已装载好, 安装或许可以进行下去, 怎么做呢?想到了是否可以用一个Win XP的安装影像文件直接复原到安装分区中?当然影像已做好了对设备驱动的集成。
找来一个较为新的“一键Ghost”的影像, 自然是gho格式, 启动Win PE, 启动Ghost, 将此影像“复原”至目标分区, 重启。
久违的Windows XP画面终于出现在第二屏!
之后的过程就是个典型的流水作业, 无任何悬念了。
经过几个N次的尝试, Windows XP终于安装完成。
2.2 安装Windows 7
安装Windows 7就没有什么周折了, 为不出过多意外, 将安装程序复制到硬盘的一个非Windows XP系统盘, 启动安装, 不多时, 安装即告完成, 安装完成后, 机子启动也出现了双启动选单。经试验, 两个系统均启动正常。
3 小结
由于双系统的安装经常会出项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但本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对双系统的安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项家祥.计算机应用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笔记系统 第8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 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人将笔记本电脑应用于工作、生活中, 并已覆盖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目前, 大多应用了高频率双核CPU处理器、大容量高转速硬盘、高显存显卡、大容量内存等。笔记本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其中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问题尤为重要, 关系着电脑的稳定性, 传统的散热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要求。每当运行大型软件时, 系统温度升高, 会出现系统运行缓慢、死机等现象。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散热器大多是单开关式或无开关式, 散热效果不明显, 操作不便浪费电能。本文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处理温度信息, 输出控制直流马达驱动风扇, 实现智能节能散热。
二、工作原理
本文利用DS18B20热传感器测量笔记本CPU出风口处的温度, 然后和预置的温度梯度进行比较, 单片机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相应的输出, 并将出风口温度和风扇电机的档位显示在液晶屏上, 再利用PWM调制技术, 根据单片机的输出来控制散热器风扇的转速, 从而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
三、硬件结构
1. 控制器的选择
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通过软件编程的方法进行温度检测和判断, 并在其I/O口输出控制信号。STC89C52RC单片机工作电压低、性能高、片内含8k字节的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和512字节的随机数据存储器RAM, 它兼容标准的MCS-51指令系统。12时钟/机器周期和6时钟/机器周期可以任意选择。
时钟电路是用来产生STC89C52RC单片机工作时所必须的时钟信号, STC89C52RC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同步时序电路, 为保证工作方式的实现, STC89C52RC在唯一的时钟信号的控制下严格的按时序执行指令进行工作, 时钟的频率影响单片机的速度和稳定性。该系统采用内部时钟方式来为系统提供时钟信号。频率越高单片机的速度就越快, 但对存储器速度要求就高。
单片机系统中用到的复位方式有四种, 它们是:积分型、微分型、比较器型和看门狗型。前三种是在芯片外面用分立元件或集成电路芯片搭建完成, 最后一种位于芯片内部, 属于芯片的一部分。单片机系统中用到的复位电路有上电复位、按键电平复位和按键脉冲复位三种。本设计中, 采用的上电复位电路。
2. 温度采集器件的选择
采用“一线总线”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 在-10℃~85℃范围内, 精度为±0.5℃。。DS18B20内部结构主要包括4部分: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非易失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配置64位ROM中, 在产品出厂前就被厂家通过光刻刻录好了64位序列号。该序列号可以看作是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 用来区分每一个DS18B20,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现场温度的多点测量。
3. 电机及其驱动器的选择
电机本文选用电压为5V的直流电机, 电机驱动器本文选用达林顿反向驱动器ULN2803。ULN2803在使用时接口简单、操作方便、可为电机提供较大的驱动电流。它实际上是一个集成芯片, 单块芯片可同时驱动8个电机。每个电机由单片机的一个I/O口控制, 单片机I/O口输出的为5V的TTL信号。利用脉宽调制 (PWM) 方式、实现调速。它的优点是电源的能量功率、能得到充分利用、电路的效率高。
四、系统软件设计
1. 单片机程序
程序初始化, 预先设置温度及档位, 调用DS18B20初始化函数, 温度转换、处理函数, PWM调制函数及1602显示函数, 循环设计达到输出效果。
2. 温度采集及处理模块
主要完成: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及信息处理
实现方法:设置一个温度安全标志位, 初始默认为安全状态, 将超出温度安全标志位的温度, 按照一定的等差规律, 预先设置不同的档位。主程序根据标志位, 确定温度是否超出范围。采用查询温度传感器的方法反复读取温度值, 如果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则继续监控, 如果超出安全标志位, 根据预先设置的档位, 将信息传达到调制电路模块。
3. PWM调制模块、驱动电路及显示模块
主要完成:脉宽调制 (PWM) 原理制作马达调速器、驱动直流马达及显示温度和档位
实现方法:PWM实现:脉冲宽度调制波通常由一列占空比不同的矩形脉冲构成, 其占空比与被调制信号的瞬时采样值成比例。其实现方式为由1个比较器和1个周期为Ts的锯齿波发生器组成。被调制信号如果大于锯齿波信号, 比较器输出正电平, 否则输出0。使负载上的平均电流功率变化, 从而改变负载, 起到调节作用, 驱动马达转速。并将实时温度及预置档位显示在液晶屏上。
五、项目小结
测试使用的笔记本为联想昭阳E290G。联想昭阳系列笔记本不仅是政府采购机型而且是目前市场使用数量较多的, 有一定代表性。测试时的室内温度为27℃。当温度达到30℃时, 风扇开始转动, 显示0档, 转数较慢;当温度达到33℃时, 转数加快, 显示1档;33℃到36℃, 显示2档;37℃到40℃显示3档, 40℃以上显示4档。马达转数依次加快。表明使用本设计能很好的降低温度, 辅助笔记本散热, 达到随温度而控制的要求。
六、项目推广
本系统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方面, 考虑到全智能化, 可以在电脑上安装相关温控软件与系统相连接, 编写相应程序代码, 将实时温度直接传送到电脑显示器上, 更加直观方便。该系统主要解决散热及节能问题,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整个产品造价不高, 且易于操作, 具有较大的推广性和合理性。
摘要:该系统利用笔记本电脑出风口的温度信息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变量, 通过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信息, STC89C52RC单片机分析、处理数据, ULN2803控制直流马达驱动风扇, 实现散热功能。并根据温度的不同, 智能调控马达转数, 以达到操作方便、节省电能的目的。
关键词:STC89C52RC单片机,DS18B20热传感器,ULN2803,智能,节能
参考文献
[1]辛尧辰.外置式笔记本电脑散热与加温系统设计.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2]王伟, 晏江.热管在笔记本电脑散热设计中的模拟研究.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30006.
[3]黄庆, 施明.热管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温控散热的分析.东南大学动力系.江苏南京.210096.
[4]王玲芝, 李育贤.基于DS18B20的数字式温度计设计.西安邮电学院自动化学院, 西安710121
[5]廖刚, 胡二虎, 汪东旭.一种低功耗CMOS晶振电路的设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