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反应范文(精选3篇)
酶促反应 第1篇
1 说课程
1.1 课程分析和学情分析。“酶促反应动力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8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章酶第三节的内容。是生物化学本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 定量的描述底物浓度、酶的浓度、p H、温度、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有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理解难等特点。它是酶的结构对功能影响的进一步讨论, 也是后面物质代谢章节的理论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 这部分知识和临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解释了低温保存疫苗、低温麻醉的原因, 阐述了毒气路易士气的中毒机理。通过学习, 同学们还能掌握临床磺胺类药物抑菌的机理, 为以后药理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对象是本科二年级各专业的学生,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解力, 掌握一定的生化基础知识。1.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 我们希望学生能积累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掌握米-曼氏方程、Km、Vm、抑制剂的分类及特点, 熟悉酶的浓度、p H、温度、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学习技能方面, 通过对米-曼氏方程的推导, 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可逆性抑制剂作用特点的推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整理知识点的能力。在情感上, 结合临床、日常生活的实例, 拉近同学和生化的距离, 让同学们感觉生化就在我们身边, 生化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生化的信心。1.3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是Km、Vm意义和可逆性抑制剂的分类及特点两方面, 有些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好理解, 比如什么叫可逆性抑制, 什么叫Vm。而Km的意义、可逆性抑制剂各分类的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这两部分内容很抽象, 学生比较难理解, 是本章学习的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看Flash动画, 使他们对什么是可逆性抑制有更直观的认识, 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用以下三个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优势, 结合板书给学生讲清楚基本的知识点, 比如什么是Vm, p H、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是如何影响的。在此基础上, 引入生动的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补充, 以问题为主导, 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当然条件所限, 大范围的进行PBL教学对一百个同学的合堂授课是不现实的, 并且, 由于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强, 主动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要更难。三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 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各个知识点。
3 说学法
有了好的教法, 还需要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要“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为此, 我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 要求同学们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复习, 是为了温故而知新, 查漏补缺。预习, 让学生了解新的学习内容有哪些, 找到难点, 提出问题, 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二、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与老师积极互动。一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二则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三则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三、重视实验的学习, 我们对这部分知识安排了三个配套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 进一步验证理论课上学到的新知识。Km的测定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Km的意义和它的测定方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让同学们加深对p 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的理解。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抑制帮助同学们复习掌握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三步学习的流程符合学生对新事物的记忆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说教学过程 (100分钟)
复习上次课内容 (5分钟) 导入新课 (5分钟) 新课教学 (85分钟) 小结 (5分钟)
4.1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 (用时27分钟。) 。导入新课、讲授理论知识从复习酶的结构开始, 结构决定功能, 酶的功能就是催化作用。引出6大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的讨论, 对于单底物、单产物的反应, 常规思路, 学生们一定会先考虑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没有什么影响。用实验数据作图引出米-曼氏方程的推导,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推导内容进行了删减, 用7分钟的时间完成推导的讲授。这部分有重点和难点Km、Vm的意义, 内容抽象又是后面内容的一个铺垫, 要多花些时间讲清楚安排15分钟。这部分最后还有个林-贝氏作图法, 用时5分钟。4.2酶的浓度、p H、温度、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用时8~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少, 借助PPT, 打出直观的三个图示, 言简意赅的说明三种因素是如何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4.3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用时45分钟。) 。对比酶的变性剂, 提出酶的抑制剂。按照抑制剂和酶结合的化学键和牢固程度的不同, 将抑制剂分为可逆性抑制和不可逆性抑制。用5~7分钟的时间通过举例说明不可逆性抑制。剩下的大量时间学习可逆性抑制。学习反应模式图, 直观说明什么是竞争性抑制。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Km、Vm的意义, 先试着推导竞争性抑制剂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改变, 然后对学生的推导进行点评和归纳。通过举例法, 进一步说明竞争性抑制剂, 它有哪些临床应用。举一反三, 比较法将其它两种抑制的特点总结出来。4.4板书设计和小结。原则上, 讲授内容提纲以板书形式展示在黑板左侧, 形式简练, 起到清晰所学知识体系脉络的作用。借助板书, 和同学们进行互动小结, 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 理顺这部分知识。如果时间允许可做几个小习题来巩固提高。
5 教学评价分析
课下,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以大纲为指导, 以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素质。综上所述, 本文以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 有利于教师对于教学过程更充分的准备和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同时有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 相信会更好地促进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
摘要:结合实践, 从说课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分析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对生物化学中“酶促反应动力学”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说课,酶促反应动力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127-128.
[2]刘重斌, 闵顺琴, 郭益民等.高等医学院校教研室普及“说课”的实践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0) :1335-1336.
[3]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9-71.
酶与酶促反应说课稿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落实
第一学时
1
1、展示ppt.“酶与生活”图片
2、板书主题
观察图片,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
1、激发了解酶的兴趣
2、导入主题
2
导读
阅读
1、“教材P54”
2、“拓展视野”
1、理解酶的概念
2、培养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展示“酶的概念”
理解含义,并思考生活用品中酶起什么作用
导入对“酶活性”的学生探究
4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讨论设计探索酶的特性方案
1、参考教材
2、讨论:
如何设计对酶特性的探究实验方案
针对探究问题,体验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
5点评学生方案
学生提供自己的探究方案
形成最终方案
6
1、展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探究共同方案
2、巡查学生探究过程
1、学生根据方案选择实验
2、动手探究
3、填写实验记录卡
体验探究过程
分析实验现象
自主学习
7
引导学生分析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2、学生分析讨论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理解探究目标
8
归纳
师生互动
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和酶促反应
9
展示:事例分析
学生根据探究知识进行分析
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应用
达到反馈目的
10
提出相关要求
课后活动
为下一学时准备
乘上启下
第二学时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落实
12
点评学生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提供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引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研究”
设计实验应注意的要点
13
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不同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4
引导设问
互动探讨
理解酶活性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
15
进一步设问
学生绘制出酶活性与温度和PH值的变化曲线
理解曲线的含义
16
进一步提出课题研究的问题
课后设计底物浓度、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实验方案
预测实验现象、绘出相关曲线
达到知识反馈目的
全面理解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7
展示、点评
学生收集的酶在各领域的应用材料
拓展视野
(四)板书设计
酶与酶促反应
一、什么是酶
1、定义要点
活细胞产生 有催化活性 特殊有机物
2、化学本质
蛋白质或核糖核酸
二、酶促反应
1、主要专有名词:
酶促反应 酶活性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活性中心 底物
2、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方式: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特定部位结合
3、影响酶促反应效率(酶活性)的因素:
PH值 温度 酶浓度 底物浓度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四个特点
实践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自主性:主动思考与实验探究的自主选择
联系性:不只局限于课堂,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和使用课外素材;
直观性:实验现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效果: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体现学生主体,实验探究得以实现
3、开放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学生视野
酶促反应 第3篇
关键词 温度 酸碱度 酶促反应 教学设计
1 课题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选自生物化学第五章(酶)中《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一节。在所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都有酶的参与,而以蛋白质为化学本质的酶,其特异的催化活性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酶活性的正常发挥直接影响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进程。因此本课教学内容为以后的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调节所需的必要生物条件或环境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 教学构思
为提高学生试验操作能力、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能力,增强学习合作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通过在2课时内,以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温度、pH值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的认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及主动探究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述温度、酸碱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原因;并举例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适宜的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体验与知识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严谨的求学态度,在实践中认识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的辩正唯物主义思想。
4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探讨出温度、酸碱度对酶的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并在适宜的条件下促进酶的活性。
5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分析现象、解决问题,并归纳形成正确结果。
6 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为主。
7 教学过程设计
7.1 课前准备
按教学要求做好实验试剂、器材的准备;把全班学生分8个实验小组,每组学生5~6人,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做好课前准备。
7.2 导入新课
首先向学生抛出问题(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而熟鸡蛋却不能孵化出小鸡的原因),让学生回忆并巩固酶的化学本质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酶(蛋白质)的活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7.3 提出学习任务
向每个小组下发任务书。任务书内容为:(1)通过实验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2)通过实验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任务要求:(1)学生分组并确定组长,由组长分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做好实验结果观察记录。(3)各小组完成试验后派代表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并按任务要求进行讲解。(4)学生组间评价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1)将任务细化,由小组各成员实施完成,充分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精神。(2)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一定程度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7.4 实施学习任务
(1)将稀唾液的制备、实验操作内容、任务书、相关学习材料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2)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3)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完成检定温度、pH值影响酶促反应的实验内容,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1)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并完成任务;(2)学生转化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7.5 实验结果展示
展示要求:(1)每小组选定人选,结合实验现象讲述实验结果。(2)小组讲解人员结合小组实验结果阐述本课结论。在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提问与解答,协调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设计意图:(1)通过学生自主讲解,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3)学生从感性认识得出理性结果即结论。
7.6 思考与讨论
通过向学生抛出问题:(1)新陈代谢的催化剂是什么,其化学本质是什么?(2)酸、碱中毒时对新陈代谢有什么影响,对患者的健康、生命有什么影响?(3)分析临床上对高热的病人用物理的方法降温有何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内讨论以及组间补充的方式得出正确结果,从理论上认识温度、酸碱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理论原理,达到最终目的。
7.7 归纳总结
本次课实验原理:(1)在酶促反应中,酶的催化活性与环境温度、酸碱度有密切关系。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酸碱度范围内才表现它的活性,一种酶表现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酸碱度称为该酶的最适温度、最适酸碱度。(2)本实验利用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与碘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定性观察唾液淀粉酶在酶促反应中各种因素对其活性的影响。淀粉(遇碘呈蓝色)→紫色糊精(遇碘呈紫色)→红色糊精(遇碘呈红色)→无色糊精(遇碘不呈色)→麦芽糖(遇碘不呈色)→葡萄糖(遇碘不呈色)。所以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以此反映淀粉酶的活性,由此检定温度、酸碱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下达目标任务清楚,任务可执行性强,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与结果展示表达过程中,对时间的需求比较多,教师需要适度掌控教学节奏,同时,对知识的延伸与迁移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多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月秋.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