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油的检查(精选10篇)
变速器油的检查 第1篇
变速器油的检查
如果车主愿意,可以自己检查自动变速器油液面。检查时汽车应停放在平坦的路面上,发动机怠速运转,换挡杆位于P位。
第一步:将换挡杆移到1挡再从1挡移到P挡。通过每个挡位时稍有停留,确保每个挡位啮合和脱开。
第二步:打开发动机舱盖。
第三步:拉起油尺端锁杆,拔出油尺擦干,然后将其推到油底。
第四步:拉出油尺读取液面高度,液面须符合下列条件:冷态变速器:应从+20℃一侧读取,液面应保持在MAX到MIN之间。热态变速器:液面应从标有+80℃一侧读取,液面应保持在MAX到MIN之间。冷态表示发动机运行少于1min,最高室温35℃。汽车至少行驶20Km为热状态。
第五步:如需添加变速器油可通过油尺管上端,过程如下:读取+20℃一侧加注0.25L,液面可从MIN升到MAX。从+80℃的一侧加注0.4L,液面可从MIN上升到MAX。
第六步:在变速器油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干净,避免尘土微粒进入变速器,导致变速器过早损坏。
第七步:如果发现变速器油面出现不正常现象,首先进行简单的目视检查,看看是否存在明显的泄漏或者其他故障,最好还是送到特约售后服务中心进行检查和排除故障。
自动变速器油的更换
自动变速器油的更换应参照使用手册严格执行,更换里程一般为2-4万公里或者被放置一年以上。车辆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使用时,一定要根据汽车的保有时间和行驶里程提前更换变速器油。
很多车主认为,更换自动变速器油与更换机油等没有很大区别,其实不然,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采用传统的排放和加注的方式进行自动变速器油的更换会在液力变矩器和冷却管中残留75%的旧变速器油,新的自动变速器油加入以后,会很快被污染,达不到更换的目的。为100%地更换自动变速器中的传动液,需要专业的设备来完成,需要车主到4S进行更换,并且最好是更换原厂的ATF油。
自动变速器的常见故障
自动变速器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有自动换档不良、换挡时冲击较大、挂上档后不能行驶、挂入P位不能将车停稳、变速器打滑、升档迟缓、跳档频繁等。
自动变速器发生故障时,首先应对以下几项进行检查: 1.自动变速器油量的检查。2.检查自动变速器油的质量:在检查自动变速器油的数量时,同时检查自动变速器油的质量。若自动变速器油变色或有焦臭味,则应尽快将汽车送到修理厂进行拆检。
随着自动档汽车进入市场,随着人们对自动档汽车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驾驶自动档汽车,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动档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应该如何使用,如何保养,很多车主在使用自动档汽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汽车的自动变速器进行特殊的保养,导致自动变速器出现了不可修复的问题。经调查,90%的自动变速器故障是由于车主没有对它进行适当的维护造成的。
下面我们就从自动变速器的使用、养护、维修检查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自动变速器的问题。
自动变速器的使用
首先介绍自动变速器的各个档位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P停车挡:只有在车辆完全停稳时,才可挂入该挡,挂入该挡后,驱动车轮被机械装置锁止而使车轮无法转动。若想将排挡杆移出该位置,须踏下制动踏板并按下排挡杆手柄上的锁止按钮。
R倒车档:只有当车辆静止且发动机怠速运转时,才可挂人倒车挡,按下排挡杆手柄按钮,即可将排挡杆移入或移出倒车挡。在车辆前行时,不要误将排挡杆挂入R挡,特别是在变速器处于应急状态时,千万不能在前行中挂人R挡,那样会使自动变速器严重损坏。
N空挡:在点火开关打开状态下,车辆静止或车速低于5Km/h时,挂入该挡后,排挡杆会被锁止电磁铁锁止。若想移出该挡,需踏下制动踏板,同时按下手柄按钮,在车速高于5Km/h时,只需按下手柄按钮即可将排挡杆移入或移出N挡。
D驱动档:一般情况下可选用此挡,在D挡位置,变速器控制单元根据车速及发动机负荷等参数,控制变速器在1-4挡中自由切换。
3坡路档:在有坡度的路面上行驶时可挂入该挡,此时变速器会在1-3挡中自动换挡,但不会换入4挡,这样,在下坡时提高了发动机的制动效果。
2长坡档:遇到较长距离的坡路时选用此挡,控制单元根据行驶速度及节气门的开度变化,控制车辆在1、2挡中自动换挡,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挂入不必要的高速挡,另一方面在下坡时可更好的利用发动机的制动效果。
1陡坡档:在上下非常陡峭的坡路时选用此挡,挂入1挡后,汽车总处于1挡行驶状态,而不会换人其他3个前进挡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在爬坡时有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在下坡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动机的制动效果。
自动变速器使用注意事项: 1.只有排挡杆置于P、N位置时,方可起动发动机,在点火开关打开状态下,若想移出这两个挡位,必须先踏下制动踏板,同时按下手柄按钮,才可将排挡杆移入其他挡位。
2.P挡可作为手制动的辅助制动器,但不可替代手制动器。
3.车辆被牵引时排挡杆须置于N位置,牵引时车速不可超过50Km/h,牵引距离也不能超过50Km,若需牵引更长的距离,需将驱动车轮升离地面。
4.若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单元因电气故障而导致其进入应急状态,此时只有3、1、R挡可以工作,不要认为尚有挡位可用,就不去修理,应及时查明故障并排除,否则会损坏自动变速器内的多片离合器。
5.自动变速器车无法用牵引或推动起动的方法起动发动机,因为ATF油泵不工作,自动变速器无法建立起正常的工作油压。
6.在寒冷的冬季,行车前先起动发动机预热1分钟后再挂挡行驶。自动变速器的养护
任何机械的使用都要有维护,而自动变速器的维护最重要的就是自动变速器油的检查和更换。自动变速器内注入一种叫做ATF的润滑油,即自动变速器油,它的作用除了润滑、降温和清洗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油的流动传递扭矩,也就是传递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动力。ATF油的工作温度一般在140摄氏度左右,因此对油的质量要求很高,还必须保持清洁。
变速器油的检查 第2篇
汽车自动变速器油的正确使用
汽车自动变速器油是专用于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油液,它对自动变速器工作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自动变速器油的分类规格、性能要求、选用、更换标准及正确使用.
作 者:陈建萍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6)分类号:U4关键词:汽车 自动变速器油 正确使用
装载机变速器窜油的原因 第3篇
制动液压回路如图1所示。先导-开关泵(俗称双联泵) 1提供的压力油到蓄能器7再到制动踏板进行制动。
由图1可以看出,可能产生液压油泄漏的部位主要有3处:一是双联泵1与变矩器连接处;二是停机制动紧急释放电磁阀15A;三是停机制动器17。
1.液压泵油封漏油
经常出现油封漏油的主要是工作泵、转向泵和先导-开关泵。这3个液压泵都是齿轮泵,泄漏的主要原因是油封损坏。而油封损坏的原因大致有4个。一是浮动轴套损坏,泵轴偏转,压力油从损坏侧流出,致使油封损坏,造成液压油从泵与变矩器连接处漏入变速器。二是由于长时间超负荷使用,导致液压油温度过高,造成齿轮泵油封老化破损。三是该机要求使用液压油的黏度等级为CD级及以上的SAE10W机油,如果不按要求使用液压油,或者长期不换油,都会因为液压油劣化变质导致泵异常损坏。四是液压系统溢流压力调整不当,系统压力过高,致使油封异常损坏。应反复试验检查泵的运转情况,必要时进行修理。
1.双联泵2.粗滤油器3.加注阀(安全溢流阀3A,PPC溢流阀3B,滤油器3C)4.单向阀5.低压开关6.后蓄能器7.前蓄能器8.紧急制动开关9.左制动阀10.T/M切断开关11.右制动阀12.先导灯开关13.后松紧调节器14.前松紧调节器15.紧急停机制动阀(PB紧急释放电磁阀15A) 16.PB紧急释放开关17.停机制动器1 8.PB先导灯开关19.停机制动电磁阀20.停机制动阀21.变速泵22.PB开关
2.电磁阀损坏
紧急停机制动器释放电磁阀安装在变速器和变速控制阀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在发动机突发故障且变速泵不供油、设备无法移动时,可启动开关1(见图2),使电磁阀2启动,将存贮在蓄能器3内的压力油从P口进入,回路由先导压力启闭,经A口进入停机制动器,将制动器松开,从而实现装载机在发动机出现故障时仍能移动。
1.急停机制动释放开关2.紧急停机制动释放电磁阀3.蓄能器
若电磁阀2发生故障,将造成液压油箱的油窜入变速器。变速器内油的压力在额定转速下只有3.6 MPa,而蓄能器增压开始的压力为6 MPa,增压结束压力为10 MPa。当停机制动器应急松开,电磁阀内部滑阀发生故障,卡在接通位置时,因为液压系统的压力远高于变速系统的压力,造成液压油由电磁阀窜入变速器。此时,应更换紧急停机制动释放电磁阀。
3.停机制动器密封损坏
变速器油的检查 第4篇
关键词:自动变速器 升档检查 虚拟仪器 加速无力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70-02
在发动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于装备了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的车,如果行驶过程中出现换档车速偏高、加速无力的现象,这可能是控制系统故障造成的,也可能是换档电磁阀、离合器打滑等故障造成的[1]。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实验虚拟仪器工程平台)是一种领先的工业标准图形化编程工具,主要用于开发测试、测量以及控制系统。它是一种直观的图形化编程语言,此软件和各种不同的硬件测量仪器及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建立虚拟仪器(LabVIEW)系统,形成用户自定义的解决方案[2]。
1 虚拟仪器(LabVIEW)测试系统的实际应用探讨
目前广泛使用两参数控制的换档规律来控制AT变速器的换档,由节气门开度和车速这两个基本参数联合控制换档。先把换档规律储存在ECU中,ECU根据接收到的车速信号和节气门开度信号,经过计算之后,再向相关的换档电磁阀发出动作指令,从而控制变速器自动换档[3]。当节气门开度保持在某一个固定开度时,自动变速器各个档位的换档(升档或降档)车速是一定的。因此,可以通过检查换档车速来确定自动变速器存在什么故障。在各种控制参数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变速器不能正常换档,主要是控制系统故障和换档电磁阀故障。在发动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于装备了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的车,如果行驶过程中出现换档车速偏高、加速无力的现象,这可能是控制系统存在故障,也可能是换档电磁阀、离合器打滑等故障。传统的道路试验检法,不能确定是那里出了故障。因此,该文介绍使用虚拟仪器(LabVIEW)和神经网络(Matlab)工具来确认故障点,提高维修效率。
1.1 检测方案
(1)首先确定检测方案,如图1所示。此检测方案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主要是传感器、执行器(换档电磁阀)、数据采集卡(NI公司的NI USB-6251DAQ卡)、笔记本电脑、连接线等。软件系统是运用LabVIEW软件编写的检测诊断程序。
(2)在LabVIEW环境下编写程序、在Matlab环境下建立自动变速器换档规律的神经网络模型。
(3)检测操作流程。
①从发动机ECU和变速器PCM,用导线把发动机的转速信号、节气门开度信号、车速信号、主轴转速信号、冷却液温度信号、换档电磁阀的通断信号等接入数据采集卡。
②用USB接线把数据采集卡与电脑连接在一起。
③给数据采集卡通电,启动电脑。
④运行运用LabVIEW软件编写的检测诊断程序,并按下数据记录功能键。
⑤在平路上,启动发动机,把变速杆拨到前进档D位,踩下加速踏板,使节气门开度保持在50%的位置固定不变,使汽车由0加速到100 km/h。这一过程需要2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人负责驾驶,另外一个人负责观察诊断程序的界面数据变化。观察结果:(a)从时速50 km/h加速到100 km/h的过程中,感觉加速无力;(b)车速升到大约为65 km/h时,没有从2档升到3档;(c)电磁阀A的工作指示灯不亮;(d)观察主轴和中间轴的频率信号,当变速器处在三档时,中间轴与主轴的频率信号比值为1.077,此故障车3档的传动比为1.066,两数值基本一致,说明3档离合器没有出现打滑。利用相同的方法检其它档位,也没有出现打滑现象。
⑥停车分析软件系统记录的数据,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进一步表明,2档换3档的换档车速过高。
如果发动机正常、节气门拉索、自动变速器油面高度、油质、以及油压均正常,而且离合器也没有出现打滑,控制系统有没有问题,那么可以断定,换档车速过高、加速无力是由换档电磁阀故障引起的。
1.2 如何判断离合器是否有打滑现象
本田MAXA型(2006款广州本田思迪轿车)自动变速器有主轴(输入轴)、中间轴(输出轴)传感器,都是电磁感应式传感器,分别装在变速器的输入轴、输出轴上,信号波形如图2所示。因为在各个档位下,输入轴和输出轴的传动比固定,所以它们在各个档位的脉冲数之比是一定的(两个传感器的转速比是一定的)。因此,把这两个传感器的信号输入测试系统,并计算这两种脉冲个数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与所处档位的传动比不相等,说明变速器内部的离合器是有打滑现象。
2 结语
(1)无故障的情况下,当节气门开度保持在50度时,由1档升到2档的车速应该为35 km/h,由2档升到3档的车速应该为65 km/h,由3档升到4档的车速应该为100 km/h。当车速达到换档范围,变速器自动换档,测试系统同时显示和保存换档车速、所处档位、相关换档电磁阀的工作状态等。
(2)如果汽车行驶中加速无力,还没有达到升档车速时,测试系统显示升档、换档电磁阀指示灯亮,这说明升档车速过低,升档过早。这种情况一般是控制系统故障,因为换档电磁阀能够正常工作。
(3)若测试系统显示的车速已经达到升档车速,但变速器没有升档,测试系统中换档电磁阀指示灯不亮,则说明换档电磁存在故障;如果测试系统中换档电磁阀指示灯亮,则说明电磁阀没有故障,而是控制系统存在故障。
参考文献
[1]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吴丽花.基于LabVIEW的永磁同步电机测试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自动变速器故障检查方法探究 第5篇
自动变速器故障检查方法探究
由于自动变速器结构复杂,故障产生后,检测诊断方法也多种多样,其最直接、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望、听、摸及闻等方法.本文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其检查方法.
作 者:李小燕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技工学校刊 名:发展英文刊名:DEVELOPING年,卷(期):“”(2)分类号:U4关键词:直观 检查 自动变速器 故障
变速器油的检查 第6篇
内容:
福斯车厂于1995年1月之后出厂之车辆,已采用了新型之01M或01P自动变速箱,且另一 厂一新变速箱油且此变速相油呈黄色与DEXRON II出厂之红色变速箱油不同,因此在01M 和01P型之变速箱上不可加入DEXRON II之变速箱油。
◎注意事项:
VW出厂之变速油除可用于变速箱上,亦可用于差速器内。
◎变速箱油之检查:
检查变速箱油时,油底壳上加油螺丝内之油封必须一起更换。
1.变速箱有故障时或变速箱油温低于30°C(86°F)时不可进行检测
2.将车辆停于平坦之路面上
3.将档位置于P档
4.将ATF之充填系统VAG1924之储油筒挂于车上
5.接上诊断工具VAG1551并选择选项“02 TRANSMISSION ELECTRONICS”直到“SELECTFUNCTION XX”显示于萤幕上。
6.起动引擎
7.将车顶高
8.压下VAG1551中之“0”及“8”(选择READ MEASURING VALUE BLOCK功能)再压下“0”一次以确定。
9.然后再压下“0”及“5”(选择DISPLAY GROUP NUMBER 05)再压下“0”一次以确定时,此时ATF之温度应显示为ZONE(零)。
注意:此时之ATF温度不可超过30°C(86°F)。
10.拆下箭头所示之变速箱油量塞。
11.无变速箱油流出时,则测试变速箱油温,若测试之温度为35°C到45°C(95°F到113°F)则不需要用添加变速箱油。
12.装上新之密封圈并锁上扭力到15NM(11FT-1B)。
13.若有变速箱油流出,则需用再添加变速箱油。
◎变速箱油添加:
1.将盖子利用螺丝起子撬开,若有损坏则更换之。
注意:在某些型式之变速箱盖上含有一弹簧,此种型式之盖可重复使用。
2.取出塞子。
3.利用VAG1924将ATF充填入变速箱中,直到油面与与孔面水平为止。
注意:假如变速箱油量过多或不足时,将会造成变速箱损坏。
4.装上新之密封圈并锁上扭力15NM(11FT-1B)。
5.依箭头之所指外之型式装上盖子,并扣紧。
◎变速箱油更换
1.拆下油底壳上之ATF油塞。
2.取下回油管。
3.泄下变速箱油。
4.装上回油管并和手锁上螺丝。
5.从变速箱油充填管加入3L之变速箱油。
6.起动引擎,并将变速箱移到各档位。
变速器油的检查 第7篇
该车被拖至修理厂后, 修理人员查找起火原因, 原来以为可能是电路短路造成发动机起火, 但经仔细观察, 不像是线路短路造成起火, 因为该车较新, 其线路没有老化破损处, 而且也没有发现因通过电流较大, 线束包皮被烧焦粘结的现象。
进一步检查, 发现发动机舱内到处可见一种油液残迹, 特别是与发动机连在一起的自动变速器加液口处, 有大量的油液溢出, 这种油液很可能就是自动变速器油。询问驾驶员, 得知出事前该车曾维修了变速器, 并更换了变速器油。
原来, 使该车起火的罪魁祸首是自动变速器油, 由于加注量过大, 大量油液从加油口及通风管处喷入发动机舱, 加上当时天气温度很高, 导致油液起火燃烧。显然, 这是一起由于使用操作不当造成的责任事故。
自动变速器结构复杂, 维修保养难度很大, 以至检查、更换油液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要求也很高, 需要专业维修人员完成, 否则就容易造成车辆故障或事故。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谈谈关于自动变速器油的正确使用方法。
1. 液面高度的检查
1) 液面高度的标准
每台自动变速器的油液添加量都有明确的规定, 总的原则是, 当把液力自动变速器及换档元件各操纵油缸都充满之后, 油底壳里的油面高度应低于行星齿轮机构等自动变速器中旋转件的最低位置, 以免使用中油液剧烈搅动产生泡沫。但是, 油面高度必须高于阀体在变速器壳体上安装的接合面, 以免阀体在工作中渗入空气, 影响油路系统中各阀体的正常工作。
2) 液面过高、过低的危害
液面过低, 会使油泵进油口吸进空气 (油液中混入空气) , 导致油压降低, 管道压力建立缓慢, 行星齿轮机构润滑不良, 离合器和制动器打滑, 加速性能变坏。液面过低多为外部泄漏造成的, 应找出原因并按规定加油。
液面过高, 旋转的行星齿轮机构搅动油液, 使空气进入形成泡沫, 且油液易过热氧化形成胶质, 影响各阀、离合器和制动器伺服油缸的正常工作。液面过高还可能从加油口或通风管处向外喷油, 引起发动机罩下起火。液面过高多为油液加注过多造成的, 可从加油管吸出或从放油阀放出多余的油液。
3) 液面高度的检查
在检查自动变速器液面高度之前, 应先起动发动机, 怠速运转或行车使油温达到正常温度 (50~80℃) 。由于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 其液面高度的检查方法也不同, 通常有油尺检查法和溢流孔检查法两种。
(1) 油尺检查法:将车辆停放在平坦的路面上, 拉紧驻车制动器手柄, 保持发动机怠速运转, 将变速杆分别置于各档位停留片刻, 使各控制阀油腔、油道充满液压油, 最后将变速杆置于“P”档或“N”档。打开油尺锁定杆, 拉出油尺, 用干净的布擦拭后完全插入, 再拉出油尺查看油面高度 (对于双刻线油尺, 油面高度应在“MAX”和“MIN”之间;三刻线油尺上有两个区间, 下方的“COOL”区间为油温低于50℃时的冷态油液面范围, 上方的“HOT”区间为油温在50~80℃时的热态油液面范围;四刻线油尺上有3个区间, 最下方的“COOL”区间为冷态油液面范围, 最上方的“HOT”区间为热态油液面范围, 中间为正常油温时的液面范围) 。检查完毕后, 插回油尺并将其锁定。
(2) 溢流孔检查法:有些车型没有设计液面高度检查尺, 而是在自动变速器的油底壳上设有一个溢流孔, 溢流孔平时用螺塞拧紧。检查液面高度时, 将车辆水平停放, 保持发动机怠速运转, 将变速杆分别置于各档位停留片刻, 最后将变速杆置于“P”档或“N”档。拧开螺塞, 如果有少量油液溢出即为油量合适。如大众系列01N、001、01M型自动变速器, 油温为35~45℃时溢流孔刚好有油液流出为正常。
2. 油液品质的检查
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和内部运动件的磨损, 自动变速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故障, 同时会伴有自动变速器油变质、变色等现象。因此, 在诊断自动变速器故障时, 可以通过油液颜色和品质的变化来判断故障原因。
正常的油液为红色或粉红色的透明液体, 并有类似新机油的气味。使用半年以上的油液为略带褐色的红色透明液体, 是正常的自动变速器油液。通常, 每年应检查一次自动变速器油的品质。
1) 油液检测
(1) 拆下油底壳检查:磨料多沉淀在自动变速器的油底壳中, 要想准确分析油液中磨料的含量及成分, 最好先将油液放尽, 然后拆下油底壳, 从油底壳的沉淀物中分析磨料的成分。除用肉眼观察外, 还可用专用仪器检测油底壳沉淀物的成分, 结果更准确, 但因条件限制,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
(2) 用油尺检查:如果不拆油底壳, 则应先使发动机怠速运转, 并将变速杆在“N”档和1档之间反复移动数次, 使变速器油充分流动到位, 然后将变速杆置于“P”档或“N”档。拔出油尺, 用干净的纸巾擦拭油尺上的油液, 或用拇指与食指搓捻油液, 观察油液的品质 (此项工作可结合检查液面高度同时进行) 。
2) 故障分析
(1) 油液变成黑色并有烧焦味: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制动器、离合器严重磨损, 摩擦材料产生的磨粒污染了油液。主要原因是由于离合器、制动器装配间隙不当, 油压不足, 油面过低, 造成制动器、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或打滑。
(2) 油液变成红褐色并有烧焦味: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变速器油液使用时间过长或油质不佳, 离合器、制动器有轻微打滑现象, 或因使用不当 (经常在超负荷条件下工作) 而造成摩擦片磨损。此时应换用新油液, 以免导致自动变速器严重工作不良。
(3) 从加油口冒气或油液极易变质变色:此现象多为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离合器、制动器打滑, 制动器、离合器装配间隙过小, 或因油冷却系统循环不畅、冷却效果不佳而使油温过高, 导致油液变质并产生蒸气。
(4) 油液呈乳色泡沫状:此现象是由于冷却液进入油冷却器造成的, 冷却液渗入油液中, 在油液循环流动中被搅动成乳状。出现这种现象后将影响自动变速器正常工作, 严重时会导致变速器早期损坏。
(5) 油液中有气泡并伴有“嗡嗡”的响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油液加注量过多, 淹没了自动变速器内的旋转元件, 油液被高速旋转的元件搅动而产生气泡。这种情况会影响自动变速器的性能, 应立即排除。
(6) 油液中有杂质:自动变速器中的运动元件含有铝合金、铜合金、钢、橡胶、尼龙、铜基粉末冶金等多种材料, 当这些元件因某种原因发生磨损时, 其磨料必然会进入油液中。因此, 通过分析磨料成分, 可以判断故障产生在何处。例如, 油液中有尼龙碎块, 为单向离合器骨架损坏;有橡胶碎块或磨料, 为制动器、离合器活塞密封橡胶圈损坏;有白色发亮的金属屑, 则可能是滚针轴承或齿轮严重磨损。
(7) 纤维丝状物堵塞滤网:这是由于在拆卸、组装制动器时, 使用了易脱落的丝毛物品擦洗零件, 导致油底壳内有纤维状丝毛杂质, 这些杂质极易堵塞滤网, 使自动变速器不能正常工作。
3. 油液泄漏的检查
1) 泄漏部位的检查
大多数外部泄漏是可以用肉眼发现的, 对于难以发现的泄漏, 可按如下方法进行检查:
(1) 将车辆停稳后, 在自动变速器正下方放一块大的硬纸板, 等待1~2min后, 根据滴在硬纸板上油滴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泄漏部位。
(2) 仔细检查可疑的渗漏组件和其周围的区域, 要特别注意衬垫的配合面。一些不易观察到的部位, 可利用小镜子协助观察。
(3) 如果仍不能发现渗漏部位, 可用清洗剂或溶剂将可疑部位彻底清洗干净, 然后让汽车以不同的车速行驶几公里, 停车后再检查。
(4) 对于难以发现的外部渗漏, 可以向怀疑漏油的部位喷显像粉, 再用紫外线灯照射, 渗漏处即可显示出来。
2) 油液泄漏的原因
(1) 油底壳与自动变速器壳体接合面漏油:可能的原因有液面过高或油压过高;通风孔堵塞;油底壳固定螺钉过松或过紧, 造成油底壳密封凸缘变形;变速器壳体密封表面损坏;变速器壳体等铸件有裂纹或气孔;密封衬垫损坏;如果是用密封胶而不是衬垫来密封油底壳与变速器壳体接合面的, 则可能是密封胶不良。
(2) 油封渗漏:可能的原因有液面过高或油压过高;通风孔堵塞;密封孔损坏;油封安装不当或损坏;穿过油封的轴表面损伤;轴承松动, 使轴产生过大的位移。
(3) 油液从通风管或加油管流出:可能的原因有油液加注量过多;冷却液进入变速器油液;变速器壳体上有气孔;油尺没有插到位;通风管堵塞;回油孔堵塞。
4. 油液的更换
1) 换油周期
通常, 在我国的道路条件和使用环境下, 自动变速器轿车每正常行驶4~8万km应更换一次自动变速器油。每种轿车出厂时对油液的更换周期都有规定, 如国内常见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东风雪铁龙、广州本田、福特等系列轿车, 均为每行驶6万km换一次油;丰田系列轿车一般规定每行驶4万km换一次油。
2) 换油方法
(1) 换油前先使车辆行驶一段时间, 使自动变速器油温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50~80℃) 。
(2) 拆下自动变速器油底壳底部的放油螺塞, 将油底壳内的油液完全放干净。有些车型自动变速器油底壳上没有放油螺塞, 应拆卸油底壳放油。
(3) 放完油后, 将油底壳及其它有关零件清洗干净。有些自动变速器油底壳上的放油螺塞是带磁性的, 有些自动变速器在油底壳内专门放置一块磁铁, 目的都是吸附油液中的铁屑, 清洗时应注意将其吸附的铁屑清理干净。
(4) 每次换油时必须清洗自动变速器油滤网, 并更换滤清器滤芯。
(5) 装复后, 选用正规品牌、规定牌号的自动变速器油液, 按规定的容量加注。然后起动车辆行驶一段时间, 待达到正常油温后, 再次检查液面高度, 直至调整到符合要求为止。
吃油的科学 第8篇
食用油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但各种食用油都是主要含中性脂肪,其次为磷脂、胆固醇和维生素A、D、E等。脂肪由各种脂肪酸构成,它供给人休热量和不饱和脂肪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体内缺乏它,便会出现皮肤粗糙,脱屑及头发干脆易落等现象;反之,若供应充足,人体皮肤就光滑润泽,头发乌亮、面容更加美丽,因此人们又称不饱和脂肪酸为“美容酸”。可见,油的营养价值高是以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少而定,多者则营养价值高。植物油中的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棉籽油、芝麻油、花生油次之。
既然食油是人体脂肪的主要来源,又是一种较好的调味品,所以,有些人认为吃油越多,对身体越有好处,其实不然。
不少人都很喜欢吃油,这对中老年人说来是尤其有害。因为过多的油脂是使人发胖的因素之一。油脂过多,不仅皮下而且心,肝,肾、肠子等器官的外面也堆积大量的脂肪,使人行动不便,并使各脏器加速早衰和病变,特别是加速血管硬化,从而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
究竟吃多少油为好呢?一般说来,按日前国家供应定量的食用油已足够身体的需要。当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食油量有所不同,如寒冬季节体内需要多产热保暖;在冰天雪地做野外工作或在冷库工作的人及重体力劳动者,他们热量消耗多,就应多吃些油脂。此外,因为油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所以胃酸多的人,也可多吃些油脂。盛夏,由于天气酷热,食欲往往不好,加上因出汗饮水多,冲淡了胃液,消化功能减低,因此应少吃些油I肝胆疾病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脂肪不易消化,也不宜多吃油,患胃肠炎及痢疾的人,胃肠功能紊乱,也不要多吃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病情。至于血脂高及肥肿的人,当然也是不宜吃油脂类过多的食物,以免更胖或使血脂更高。四十岁以上的人,如吃油过多,也易造成脂肪沉积,使身体发胖。此外,尚应注意的是,做菜时放油过多,菜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油,吃进胃后,消化液不能充分和菜类接触,反而会影响消化吸收。多油的食物腻人,必然影响食欲,如遇天冷受凉等诱因,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虽然油炸食物的味道好,但因油温较高,某些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易遭破坏,也最好少吃为好。
吃动物油好还是吃植物油好呢?一般说来,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及糖尿病、肝胆疾病的人,吃植物油比动物油好。因为植物油不仅能供给较多的必需脂肪酸,而且其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治动脉硬化具有良好作用,食后可降低胆固醇。所以人们又称植物油为“驱除病魔的好友”。动物油吃起来虽然味道好,但艮期食用,特别是中老年人长期食用,容易造成动脉硬化而引起高血压和冠心病。因此,植物油比动物油好。但植物油中也含有有害物质。如炼油的花生及玉米中往往夹杂一些霉烂的花生及玉米,因而榨出的油中含有一些强致癌的黄曲霉素。又如棉籽油,如用生棉籽榨油,其中含有大量棉酚,吃了这种油,可立即中毒,也可慢性中毒。妇女吃了这种油不怀孕,有的地区一年中死于棉酚中毒者达两千多人。但如把棉籽炒熟后榨油,其中所含的棉酚甚微,食后对人体基本无害。至于人们普遍食用的菜油,其中也含有一种不易消化吸收的芥酸,它随血流而沉淀下来,能导致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所以国际标准规定,菜籽含芥酸超过5%不能食用。不过,您不用担心,我国早已培植出低芥酸菜籽品种,这种优良品种仅含3%左右的芥酸,低于国际所规定的标准。
吃油的学问 第9篇
我们所食用的油,不管是什么油,其主要成分是脂肪,接近百分之百。除了蔬菜和水果等食物外,我们吃的其它食物也都含有脂肪。猪肉、鱼肉、花生等含量较高。此外,人体内还会自己合成脂肪,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现在不是脂肪不足,而是脂肪过多。
现在许多国家都列出脂肪占总能量的百分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如中国规定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比例为20%~25%。大约每天每公斤体重为1克脂肪,例如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的标准摄入量为60克脂肪,大约1两多点。
最近,医学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都与摄入过量的脂肪有关。油脂中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对心脑血管有危害。
但专家告诉我们,动物油也不能不吃。这不仅因为动物油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6较多,而且还含有一种“A脂蛋白”,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有,饱和脂肪酸还会使皮肤有光泽,头发乌黑发亮。因此,动物油也是人体所必需的。
植物油中含有人体本身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这些都被称为“必需脂肪酸”。任何时候人都缺少不了植物油。但植物油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科学研究证明,植物油中含有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很容易自动氧化而产生有毒的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会使很多种维生素氧化分解,失去正常功能,导致人体维生素不足。过氧化物还会使体内细胞膜遭到破坏,并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褐素,产生老年斑。过氧化物如果在血管上、肝脏上、脑细胞上形成时,人就会出现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病。
经过长期研究,如果植物油和动物油混吃,就可以避免单独吃一种油所造成的伤害,这个比例为2:1,也就是植物油的数量为动物油的2倍,但这个比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作适当的调整。如中老年人食用植物油的比例可以大一些。按这个比例吃油,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就能阻止体内胆固醇的吸收,不必担心体内的胆固醇过高。
据考证,中国在汉代才开始食用植物油,在汉以前一直单吃动物油。称“脂膏”。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各种食物的需求,包括油脂,是有特定模式和规律的,身体已经适应。现在人为地在短期内来改变这种需求的模式和数量,势必破坏身体内长期形咸的运行平衡。从这个观点看,吃素并不可取。
水变油的“神话” 第10篇
两大“水变油”事件
上世纪初,由于世界汽车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燃油危机,寻找燃料的替代品成为科技界的新课题。石油炼制与化工生产过程中所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大多为固态,少数为液态或气态。它们的共同要求是具有较高的活性、较好的选择性和较持久的稳定性。
一啤酒瓶水,只加一滴原液,摇晃几下,用不了几分钟,就配制出了所谓的“水基燃料”,烧之烈火熊熊,开车比汽油还有劲,据称热值可达16410大卡/公斤。此项表演历经9年不衰,观众数以千计,足见其诱惑力之大。“水变油”这个大骗局就是借用“催化剂”的神奇效果施展“魔术”让“发明人”王洪成“红”极一时。在真理与科学面前,王洪成的骗局被揭穿,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十几年来,“水变油”三个字曾经一度成为伪科学的代名词,给中国的商界和科学界都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最近,“水变油”再度引起轩然大波,这次的新版本出自知名浙商陈金义之手。“谁说‘水变油’是骗局?我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怎么可能轻易上当?”陈金义自以为找到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富矿”,在他眼中,波光粼粼的西湖水似乎都变成了零号柴油。他的理论依据是:同样的反应原料,它们之间可能发生若干种不同的反应,而人们往往只要求加速其中某几种反应,对其它副反应则不希望加速,这就要求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目的产物。该“专利”持有人王先伦介绍,金伦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水变油”,而是一项废油变好油的合成技术。埋头苦干3年后,陈金义花费2800万元组装的生产线已调试完毕,预计产能达5万吨。
金义集团总工程师王先伦介绍,金伦油的突出优点是其环保性和经济性。在当前能源紧缺的背景下,这种燃料可替代柴油、煤油、重油等油品,减轻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金伦油”核心也是秘不示人的“添加剂”,金伦油引起很多业内人士对于“水变油”的猜测,他们都直言:金伦油对热值的大幅提高,很显然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金伦油是不是能像这位浙商想象的那样,把水变成油,再变成真金白银,现在就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
去伪存真,“水变油”成笑柄
在石油炼制与化工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的成分往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载体、活性成分和助催化剂等组成,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性质及其含量都会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影响。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了催化剂只能催化实际能够发生的反应,而对于本来不能发生的反应,催化剂是无能为力的。对于理论上不能发生的反应,再“神奇”的催化剂也不可能促使其发生。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汽油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两者的元素组成并不一样。水变成油,是一个在化学上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的反应,根本不具备可行性。因此,不管研制出什么样的催化剂,都不可能使“水变油反应”成为现实。
其实稍有化学知识的人都记得一段历史,百年前,爱迪生老先生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做过这方面的研究。那时候,他用水和柴油以至重油混合,然后加入肥皂一类的乳化剂使其乳化,这种乳化液体也可以用来开动汽车,但致命的是腐蚀性极大,开不了几百公里,汽车的引擎就得报废。当时,他还做过另一个实验:溶有乙炔的丙酮可以与水均匀混合,并且能开动汽车,可制造这种混合物比汽油贵得多,而且腐蚀发动机速度很快,所以放弃了以此作燃料的方案,但该发明有了更重要的应用,至今还用于高压乙炔钢瓶中。钢瓶中装满了浸有丙酮的软木,乙炔大量溶在丙酮中不会因震动而爆炸。很显然,如果催化剂有了使水变油的奇妙作用的话,那么还会有更多的“水变酒”“水变奶”“水变果汁”的催化剂的出现。似乎只要有水,一切就OK了。这显然很可笑!
作为催化剂,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活性,也就是说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所需要的反应的速度,希望能在几分钟内,甚至几秒钟内完成反应。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度,而无法使实际不存在的、不能发生的反应变为现实;催化剂虽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无法改变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爱迪生实验证明,柴油乳化后也不可能增加热值,反倒是要消耗相当的热去把水烧成气体,而乳化剂中的无机物质(碱类)沉积在缸内与水蒸气一起在高温下加速腐蚀缸体,而且沉积物还会堵塞油路。我们都知道,化学反应一般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就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例如,如果有2克氢气完全燃烧(即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18克液态的水,就能释放出约286千焦的热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氢气能作为燃料的原因。但这热量并非凭空产生的,在氢气燃烧放热的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成了热能释放出来,所以,总的能量仍然是守恒的。这并不奇怪,也毋庸置疑,因为化学反应同样也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在今后,“水变油”还会生出更多的“变种”,也会更具迷惑性。不过不要怕,科学的头脑和扎实的知识,是战胜“伪科学”的有力武器。
【思考1】 无论是王洪成的添加剂还是“金伦油”的添加剂都是催化剂,从文中有关文字看,他们的神奇催化剂既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又能改变物质结构和性质,更能颠覆传统的“能量守恒定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你自己的观点。
【思考2】 已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使水源源不断地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一种优质、清洁的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汽油更具应用前景,这不也就实现了“水变油”了吗?
【思考3】 乙炔微溶于水,但很容易溶在丙酮中。常压下,1体积丙酮可以溶解25体积乙炔;10个大气压下,1体积丙酮可以溶解300体积乙炔,乙炔溶在丙酮中就不会爆炸了。爱迪生的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文中秘不示人的“添加剂”有无可能就是溶有乙炔的丙酮液体,为了掩盖丙酮和乙炔的气味,王洪成加了一些杏仁味的物质,以免被人闻出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