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时间范文(精选8篇)
免疫时间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猪场与试验动物
山东泰安市某实验猪场, 存栏母猪100头, 品种均为长大、大长二元种猪。母猪蓝耳防疫时间及疫苗不统一, 分别用CH-1R株、VR-2332株、JXA1株等毒株的蓝耳疫苗分组设计做过免疫试验。同时普免疫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等商品疫苗。
1.1.2 疫苗选用
蓝耳冻干疫苗由猪场提供, 分别购自国内疫苗厂家, 毒株分别为CH-1R株、JXA1株, 于-15℃冷冻保存。
1.1.3 试验试剂
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阻断ELISA) 购自北京爱德士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IDEXX公司生产。酶标仪采用Thermo MK3。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案
试验仔猪每周进行采血检测母源抗体水平, 分组在母源抗体水平阳性和阴性时进行免疫 (取各组猪只每周采血检测的抗体S/P平均值为准) , 观察免疫后各组抗体水平变化。同时, 根据疫苗毒株不同, 分别设计组内和组外对比试验, 掌握疫苗免疫效果。
1.2.2 样品阳性或阴性判断标准当S/P≤0.4, 蓝耳抗体阴性;S/P>0.4, 蓝耳抗体阳性。
2 结果
2.1 母源抗体水平阳性时免疫结果
第29、30窝仔猪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见图1、2。
从29、30窝仔猪抗体检测曲线图来看, 虽然最初在免疫时受到母源抗体干扰, 但随后3周后主动免疫产生的抗体还是能以较高水平表现。同时, 未免疫仔猪也获得了高水平主动免疫抗体水平, 再次验证了以接触暴露的方法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
2.2 母源抗体水平阴性时免疫结果
2.2.1 窝内设空白对照组免疫结果第17、22、25、28窝仔猪蓝耳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见图3、4、5、6。
从这四窝仔猪抗体检测曲线图来看, 当在母源抗体水平很低时, 只需要1周以上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较高水平。而且窝内免疫组和未免疫组抗体水平差异不大。
2.2.2 未设对照、窝内免疫两毒株疫苗试验结果第24、26窝仔猪蓝耳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见图7、8:
如图7、8从所产生主动免疫的抗体水平上看, 两者差异不大。
3 结论
免疫时间 第2篇
[关键词]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24-02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是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项目之一,目前对CH的筛查方法很多,每种方法的原理各不相同,筛查的阳性检出率也存在巨大差异。同时本病在我国新生儿发病率较高,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很大,临床上一般建议越早开始治疗,远期预后越好。因此选择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筛查方法至关重要。早期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筛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逐渐出现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是近十余年来最灵敏的微量分析技术之一。本研究2009年1月~2010年5月和2010年6月~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共对40 008例新生儿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疾病筛查,并比较两种方法筛查结果,进一步探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在全县新生儿筛查网络医院、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共筛查40 008例新生儿。
1.2 入选标准
(1)在当地筛查定点网络医院、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2)上述患者均符合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筛查标准[1-2]。排除标准:(1)畸形儿;(2)早产儿等。
1.3 血片采集
出生72 h,吃足6次以上奶 (或混合奶)的新生儿,采取足跟末稍血2滴,滴于S&S903专用滤纸片上,渗透正反两面,形成2个直径约0.8 cm的血斑,室温下自然干燥,规范填写姓名等基本信息,放入塑料袋,置4℃冰箱保存待用.
1.4 检测方法[3]
1.4.1 ELISA组 2009年1月~2010年5月的19 728例新生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检测,试剂由USA GBI公司提供,酶标仪为B10-RADmodel550。
1.4.2 TRFIA组 2010年6月~2011年12月的20 280例新生儿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法)(又名离解扩增镧系荧光免疫法,DELFIA))进行筛查,试剂和仪器均由ThermoLabsystems(雷勃)公司提供,仪器为Labsystems-asent荧光分析仪。
1.5 统计学处理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阳性(TSH≥5 mIU/L)检出情况比较
ELISA组从19 728例新生儿中筛查出8例阳性患儿,其阳性检出率为0.04%;TRFIA组从20 280例新生儿中共筛查出20例阳性患儿,其阳性检出率为0.1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即TRFIA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阳性检出情况比较
组别 样本数阳性阳性率(%)
ELISA 19 728 8 0.04
TRFIA 20 280 20 0.10
2.2 两种方法正常新生儿足跟全血TSH频数分布情况比较
ELISA法的≥5 mIU/L比率、97%及99%百分位值分别为16%、7.62 mIU/L、13.28 mIU/L;TRFIA法的分别为25%、4.63 mIU/L、8.68 mIU/L;两种方法全血TSH≥5 mIU/L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P<0.05)。即TRFIA法的≥5 mIU/L比率明显高于ELISA法。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正常新生儿足跟全血TSH频数分布情况比较
组别样本数P97(mIU/L)P99(mIU/L)≥5 mIU/L
ELISA19 7207.6213.283155(16%)
TRFIA20 2604.638.685065(25%)
x222.6
P<0.05
3 討论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简称先天性甲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多发的智残性疾病,我国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5 000[1]。大量医学资料表明,在新生儿2个月内发现并及时治疗,终身服药,智力可维持正常。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加重,预后越差。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临床表现为智力迟钝、生长发育迟缓及基础代谢低下 [4]。一般越早进行治疗,远期预后越好。由于先天性甲低发病率高,在生命早期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较重,且其治疗容易、取得的疗效满意,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本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1995年6月颁布的母婴保健法已将该病种列入筛查的疾病之一。多收集出生后24~72 h的新生儿血液滴于滤纸片上,检测促甲状腺素(TSH)浓度作为初筛指标,TSH≥5 mIU/L为异常,TSH检测异常者召回再检测外周静脉血清TSH、FT3、FT4的浓度以确诊。该法采集标本简便,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低,能为患儿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减轻家庭和国家负担较好的防治措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由于ELISA具有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使其在早期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灵敏度较低,容易漏检,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逐渐演变出了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ime resolved fluoroisnmunoassay,TRFIA),此检测方法是近十年在荧光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测微量分析方法,是目前最灵敏的微量分析技术之一。主要利用了荧光的波长与其激发波长的巨大差异克服了普通紫外-可见分光分析法中杂色光的影响,大幅度提高了光学分析的灵敏度[5]。
本研究ELISA法和TRFIA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4%和0.1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TRFIA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ELISA法和TRFIA法≥5 mIU/L的比率分别为16%和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P<0.05)。综上所述, TRFIA法在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比ELISA法高,可减少甲低的漏检,减少CH所致的智力障碍儿童发生,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顾学范,王治国.中国580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2):99-102.
[2] 朱胜美,孙亦彩,伊俊美,等.滨州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3(6):543.
[3]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2-437.
[4] 胡晞江,肖芳,索庆丽,等.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10年回顾[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12-1614.
[5] 王惠,秦良谊,赵文彬,等.TRFIA法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质量评估[J].职业与健康,2006,22(22):2002-2003.
(收稿日期:2012-01-10)
免疫时间 第3篇
关键词:敏感过程,电压暂降,免疫力,过程免疫时间,可接受后果状态,保护,优化,缓减措施
0 引言
电压暂降主要由系统故障等引起, 是系统正常运行不可避免的现象, 给敏感过程和设备 (简称“过程”) 造成了巨大影响[1,2,3]。低成本缓减电压暂降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配电网故障是导致暂降的主要原因, 暂降深度、持续时间与供配电系统的保护、自动重合闸等装置的定值、配合有关, 暂降影响程度还取决于过程免疫力、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因此, 研究过程暂降免疫力和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 寻找保护与暂降影响程度间的关系, 研究电压暂降低成本缓减方案, 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对电压暂降评估、敏感度、电压耐受能力及其兼容性等开展了大量研究[4,5,6]。暂降评估方法有故障点法[7]、临界距离法[8]和暂降域法[9]等, 可评估故障引起的暂降频次, 但不能确定暂降持续时间[10,11]。文献[12-14]考虑电压耐受能力的不确定性, 提出了设备敏感度模糊随机、随机模糊、多重不确定性评估方法, 但未深入研究暂降与设备响应事件的映射关系。事实上, 电压暂降问题是系统暂降与过程免疫力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因此, 研究电压暂降问题应同时考虑系统电压暂降确定因素、过程免疫力和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 其中, 三者的联系桥梁是关键。
中低压供配电系统主要采用电流保护, 保护电流和动作时间定值确定了被保护故障导致的暂降幅值和持续时间[15,16]。即保护动作时间与暂降持续时间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而在给定幅值的电压暂降作用下, 过程受影响程度取决于暂降持续时间, 与过程免疫时间相对应。因此, 保护动作时间与过程免疫时间是判定过程是否会受暂降影响的关键。对于给定供配电系统和给定敏感过程, 过程免疫时间是判定过程是否会受影响的依据。
国际大电网会议 (GIGRE) 、国际供电会议 (CIRED) 和欧洲电力联盟 (UIE) 于2006年成立了暂降免疫力联合工作组C4.110, 提出了过程免疫时间PIT (Process Immunity Time) [4]概念。本文基于过程免疫时间, 考虑到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 将过程暂降免疫力划分为A、AA、AAA这3个等级, 利用过程免疫力与保护动作时间的关系, 提出通过保护定值优化与合理配合缓减电压暂降的方法。对IEEE 14节点配电系统、某实际系统和2类典型敏感过程进行了仿真, 在常规三段式电流保护以及含有短线路只能通过增加Ⅰ段瞬时电流速断保护的时间来实现选择性的特殊情况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并证明基于过程免疫时间的保护优化方法能在不影响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的同时, 缓减电压暂降。
1 过程免疫时间与免疫力等级
过程免疫时间定义为:过程经受电压暂降后, 过程参数 (温度、压力、速度、加速度等) 超过允许限制值的时间[4], 如图1 (a) 所示[4]。即过程免疫时间是给定幅值 (剩余电压) 电压暂降作用下, 过程能抵御电压暂降的时间。其中, t1为暂降发生时刻, Δt为过程固有响应延时, t2为过程参数越过允许值Plimit的时刻, Pnom为过程额定运行参数。图1 (b) 为不同暂降幅值下的过程免疫时间, 图中Usag为电压暂降幅值 (标幺值) 。可见, 不同暂降幅值下的过程免疫时间不同。
其中, [t2- (t1+Δt) ]为从过程响应到过程参数达到最小允许值的时间;[ (t1+Δt) -t1]=Δt为过程响应延迟时间。同一过程对不同暂降幅值的Δt不同, 取决于过程固有属性, 如计算机 (PC) 的Δt取决于电源直流侧电容。
过程受电压暂降影响的程度与暂降幅值、持续时间等暂降特征、过程免疫力有关。其中, 暂降幅值特征取决于导致暂降的故障电流, 暂降持续时间特征取决于故障清除时间, 主要是保护时间定值 (含机构动作时间) 。因此, 在给定故障下, 供配电系统的保护与系统内发生的暂降之间的联系桥梁是保护电流和动作时间定值。过程受电压暂降影响的根本问题在于过程参数超过了最小允许值。大量研究证明, 过程电压耐受能力具有不确定性[19], 取决于过程参数变化规律和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可接受后果状态可分为完全正常、自动恢复和人工恢复等, 利用过程免疫时间刻画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当暂降持续时间小于Δt时, 过程完全正常;持续时间在[Δt, tPIT]间时, 可自动恢复;大于tPIT时, 过程中断, 处于人工恢复状态。即过程可能出现的后果状态取决于暂降持续时间与过程免疫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 从用户可接受的人工恢复、自动恢复、完全正常等状态出发, 利用过程免疫时间, 可将过程暂降免疫力分化为A级、AA级和AAA级。
2 基于过程免疫时间的保护优化策略
以图2为例, 假设可接受暂降持续时间为tPIT。当保护动作时间定值及其决定的暂降持续时间小于tPIT时, 过程正常或自动恢复, 为可接受状态;当暂降持续时间大于tPIT时为不可接受状态。因此, 在保证保护选择性和速动性的前提下, 如果保护动作时间小于tPIT, 就可避免不可接受状态的出现。其他免疫力等级类似。为此, 可利用过程免疫时间进行供配电系统保护优化。
中低压供配电系统主要采用三段式电流保护。保护启动和引起的暂降幅值均取决于故障电流, 保护动作时间决定暂降持续时间。因此, 利用过程免疫时间可优化保护动作时间。
典型35 kV和10 kV供配电线路的三段式电流保护为:Ⅰ段, 瞬时电流速断保护;Ⅱ段,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Ⅲ段,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以图3线路WL1为例, 电流、时间定值如式 (2) (4) 所示。
其中, KⅠrel、KⅡrel、KⅢrel为可靠系数, 一般分别取1.2~1.3、1.1~1.2、1.15~1.25;I (3) k B.max、I (3) k C.max为母线B、C最大方式下的短路电流;Δt1为定时限保护延时, 一般取0.3~0.5 s;TⅠB、TⅢB为WL2的Ⅰ、Ⅲ段保护动作时间;ILmax为线路最大负荷电流;Kst为自起动系数, 一般取1.5~3;Kre为返回系数, 一般取0.85~0.95[20]。
可见, 短路电流决定三段保护定值, 进而确定暂降幅值和持续时间。以接入免疫力为A级的过程为例, 保护与过程免疫时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Ⅰ、Ⅱ、Ⅲ段保护的电流定值递减, 暂降幅值递增。各段保护动作时间定值决定暂降持续时间。图4中各段保护定值确定的暂降持续时间均大于tPIT, 因此, 过程暂降免疫力为A级。如果减小保护时间, 使之小于tPIT, 可避免过程出现不可接受状态。其他暂降免疫力等级类似, 不再赘述。
3 考虑免疫力等级的保护优化
保护动作电流取决于故障水平和保护范围, 动作时间决定了保护的选择性和速动性。电流定值决定暂降幅值, 可用临界距离法或故障点法计算。结合第1节提出的免疫力等级划分方法, 确定过程可接受过程免疫时间和过程响应时间Δt。比较保护定值和过程免疫时间, 在不牺牲保护选择性、可靠性和速动性的前提下, 利用过程免疫时间优化保护定值, 可缓减暂降影响。优化方法如下。
a.根据故障水平和保护的选择性、速动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用常规方法整定保护定值, 获得初始保护电流和时间定值。
b.根据各段保护电流定值确定的暂降幅值和相应的过程参数变化规律, 确定过程tPIT和暂降响应时间Δt。
c.比较初始保护定值与tPIT、Δt的大小, 以tPIT、Δt为优先级进行保护定值优化。如果tPIT、Δt小于初始保护时间定值且不影响保护的选择性, 按tPIT或Δt整定保护时间定值;反之, 采用初始定值。如果保护时间定值小于或等于Δt, 过程免疫力为AAA级;如果保护时间定值在Δt与tPIT之间, 过程免疫力为AA级;若大于或等于tPIT, 过程免疫力为A级。以此进行保护优化, 可低成本减缓暂降的影响。
4 基于过程免疫时间的保护配合与实际应用
以过程免疫时间和免疫力等级为依据, 合理配合保护可缓减暂降的影响。根据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确定过程免疫时间, 如果过程免疫时间大于暂降持续时间, 过程始终处于可接受状态。因此, 在允许范围内可优化保护配合方式。三段式电流保护配合如下。
I段保护范围较近, 导致的暂降幅值低。保护时间定值一般为0 s, 暂降持续时间最短, 几乎为0 s (决定于机构动作时间) 。增大I段保护范围, 可增加暂降保护范围, 但会牺牲保护的选择性, 可改善空间不大, 原因在于时间定值已为最小时间0 s。
Ⅱ段保护电流定值确定了其保护的暂降幅值, 保护时间与暂降持续时间对应。若故障由Ⅱ段保护清除, 在保证与I段有可靠时间级差的前提下, 减小Ⅱ段时间定值, 可缩短暂降持续时间, 有改善空间。
Ⅲ段保护电流定值较小, 但时间定值较大, 对应的暂降持续时间较长。在保证定值级差的前提下, 根据tPIT、Δt和过程免疫力等级确定保护时间, 使之决定的暂降持续时间小于tPIT, 过程可始终处于可自动恢复状态。
实际中, 可能存在供电半径较小的配电线路, 如图3所示, 假设WL2线路很短, 其线路阻抗很小, 其末端与上级WL1线路末端之间的短路电流水平差异很小, 按常规保护整定规则整定各段线路电流定值, 由于WL1、WL2线路I段电流保护的电流定值相差很小, 当WL2故障时, WL1线路保护易误动, 即电流定值难以实现保护的选择性, 此时, WL2线路的保护定值按常规方法整定, 而WL1线路通常通过I段电流保护延时来实现保护的配合, Ⅱ段、Ⅲ段保护整定时间相应增加, 这样暂降持续时间增长, 暂降严重程度增加。对于这类情况, WL1线路可先按常规方法整定保护电流和时间延时定值, 再根据保护电流定值确定暂降幅值, 从而确定可接受的tPIT和Δt, 用tPIT与Δt对时间定值在允许范围内进行修定, Ⅲ段保护的时间定值按级差增加, WL1线路的I段、Ⅱ段电流保护的时间定值的优化与本文方法中Ⅱ段、Ⅲ段保护的时间定值的优化方法类似, 因此, 对于含短线路的配网系统, 本文方法同样有一定适用性。
可见, 通过保护合理配合, 可缓减由Ⅱ段和Ⅲ段电流保护以及含短线路的系统中有延时的电流保护清除的故障所引起的电压暂降的影响。保护方案的优化可采用粒子群算法等, 流程如图5所示。也可采用其他算法, 本文不再赘述。
5 仿真与讨论
用PSCAD对图6、图7给出的IEEE 14节点配电系统和某实际系统进行仿真, 实际系统中的线路7-8为短线路。比较线路1-4和线路1-7在不同的保护整定与配合方式下, 母线1接入敏感过程的后果状态。
母线1接入由文献[4]给出的某化学反应过程中氧气测量装置和冷却控制器。元件过程免疫时间分别为1 s和3 s, 并假设响应时间Δt分别为0.4 s和1 s。在相同故障水平下, 传统方法和本文方法所得保护方案如表1所示。当接入过程的暂降免疫力等级不同时, 进行20次仿真, 满足要求的次数如表2、3所示, 电压暂降特征如图8、9所示, 图中电压暂降剩余幅值为标幺值。
由表2可见, 过程免疫时间较小的过程 (氧气测量装置, tPIT=1 s) , 常规的保护整定方式在本文确定的保护方案下, 后果状态全部达到AA级和AAA级, 出现A级后果状态的次数为0, 明显地缓减了暂降影响;而实际系统中因短线路的存在, 暂降严重程度增加, 本文方法可改善设备免疫力。
由表3可见, 过程免疫时间较大的过程 (冷却控制器, tPIT=3 s) , 常规保护整定方式采用本文保护方案, 过程免疫力全部达到AAA级, 元件不受任何影响;含短线路时AAA级次数也极大增加。
结果证明, 本文方法适合于配网中常规与短线路等特殊情况的保护优化, 对不同过程免疫时间的过程均能缓减暂降影响, 过程免疫时间越长, 缓减效果越明显。因此, 对于抗风险能力较低、对生产过程要求高的用户, 应就tPIT和Δt对设备制造商提出具体要求, 并根据过程免疫时间确定工厂内部配电系统的保护方案, 并根据公用电网的保护方式确定过程接入点和自身设备保护方式, 对于已投入运行的过程, 可通过技术改造或生产工业改进等方式, 提高过程免疫时间, 实现敏感过程与系统保护之间的最优配合, 低成本缓减电压暂降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a.过程免疫时间是度量过程暂降免疫力的统一测度, 利用过程免疫时间和用户可接受后果状态进行供配电系统保护优化和配合, 可低成本缓减暂降的影响。
b.保护整定与配合主要取决于系统要求, 本文方法对供配电系统的保护无任何不利影响, 尤其适用于工厂供电系统的保护配置。
c.基于过程免疫时间优化保护的方法, 对于缓减由Ⅱ段和Ⅲ段保护清除的故障所引起的电压暂降的影响效果明显, 并且对含短线路系统中有延时的电流保护切除的故障也能明显改善设备免疫力等级。
d.本文提出的过程免疫时间和过程免疫力等级概念还可用于设备选型、供电方案制定和优化过程运行方式等, 为解决电压暂降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电压暂降问题涉及过程设计者、设备制造商、供电企业和用户抗风险能力等, 在实际中, 还需研究通用的过程免疫时间确定方法, 进一步研究保护可靠性、选择性、速动性与过程免疫时间之间的协调关系等。
免疫时间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9月-2010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病毒感染的体检及住院患者235例。其中,男152例,女83例;年龄(31.5±8.33)岁。
1.2 试剂和仪器
1.2.1 试剂:
定性检测采用英科厦门新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批号为20090825)。定量检测采用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盒(批号为20090830)。乙肝两对半质控血清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HBsAg为1ng/ml,HBsAb为30mU/ml,HBeAg为2NcU/ml,HBeAb为4NcU/ml,HBcAb为2NcU/ml),批号为0904。
1.2.2 仪器:
酶标仪由奥地利Sunrise公司提供的128C酶标仪,SYMBIO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同时采用TRIFA和ELISA对235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测定,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1 TRFIA测定乙肝五项的重复性评价:
取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定值质控血清检测乙肝两对半,每天1次,连续检测20d,分别求得五项指标的均值(
1.3.2 TRFIA测定乙肝五项的准确性评价:
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标准品C和E各重复测定3次,取其各自平均值,将检测结果与靶值对比,计算其比值是否在0.90~1.10之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检测结果采取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TRFIA测定乙肝五项的重复性评价
各项指标的批间变异系数均在20%范围内。见表1。
2.2 TRFIA测定乙肝五项的准确性评价
各项指标的实测平均值与其相应靶值的比全部都在0.90~1.10。见表2。
2.3 TRFIA和ELISA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
2种方法在HBsAg和HBeAg的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注:与ELISA相比,*P<0.01
2.4 TRFIA和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模式的结果
TRFIA共测出10种模式,而ELISA共测出11种模式。G组(2,4,5模式)TRFIA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检出率(P<0.05),其他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ELISA比较,*P<0.05;表中1、2、3、4、5分别代表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应用最多的是ELISA,由于其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廉,适于大批量样本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基本满足乙肝标志物定性检测的要求,但该法影响因素较多,检测结果易受污染、操作手法、前带现象[1]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从而造成漏诊和误诊。该法只能定性判断无法定量判断,对于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带来诸多不便。TRFIA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分析方法,它采用镧系稀土元素及其螯合物(如Eu3+)作为示踪标记抗体或抗原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镧系元素及其螯合物有较长的荧光寿命[2],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在激发后延迟测量时间,避免了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根据镧系元素发光时Stokes位移大[3],可达290nm,有效地避免了由于Stokes位移小、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部分重叠而造成的干扰,提高了光谱的分辨率。
本文TRFIA阳性而ELISA阴性的11例HBsAb中,浓度介于(13.78±13.87)U/ml,与黄宪章等[4]报道一致;TRFIA阳性而ELISA阴性的18例HBeAb中,浓度介于(0.42±0.37)PEU/ml;TRFIA阳性而ELISA阴性的27例HBcAb中,浓度处于(1.83±0.76)PEU/ml。TRFIA对乙肝五项测定的重复性及准确性试验均达到要求。TRFIA检测乙肝五项与ELISA符合率均在90%以上,灵敏度均在99%以上,特异性依次为98.7%、85.1%、99.0%、88.3%、78.7%。本文结果显示TRFIA乙肝五项的检出率均高于ELISA,但HBsAg和HBeAg 2项的检出率与ELISA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b、HBeAb及HBcAb的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P<0.01),以上提示TRFIA测定乙肝标志物的灵敏度较ELISA高尤其是在抗体的测定上,可检测出低浓度的标志物,对减少HBV感染的漏诊及误诊有重要意义。
TRFIA能准确检测各项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具体浓度,弥补了ELISA只能定性判断的不足,对乙肝病程、治疗及预后起到了一个全面动态监测作用,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可靠实验依据。定量监测HbsAg及HbsAb,可反映急性乙肝是否处于恢复期;定量监测HbeAg及HbeAb,可反映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定量监测HbcAb可反映病毒感染状态;有利于对慢性肝炎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的判断。HbsAb浓度的定量监测,有利于对乙肝疫苗免疫力进行评价[5],对高危人群尤其是少年儿童预防乙型肝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两对半模式测定TRFIA共测出10种模式,而ELISA共测出11种模式。TRFIA共检出4例1,2,3,5模式、3例1,2,4,5模式以及2例1,3,4,5模式,这明显比ELISA的检出率高。可能是HBV病毒发生变异后,表达量较低,也可能是处于血清学转换阶段,常规ELISA测不出低浓度的抗原或抗体。以上提示,TRFIA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可检测出常规ELISA测不出来的抗原或抗体,对亚临床型、非典型感染以及不同亚型HBV感染有较高的检出率。本研究I组(4,5模式)、J组(2模式)、K组(全阴模式)及L组(5模式)TRFIA检出率均低于ELISA,而G组(2,4,5模式)、H组(2,5模式)TRFIA检出率均高于ELISA,其中G组(2,4,5模式)TRFIA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P<0.05),提示TRFIA在乙肝两对半模式尤其是抗体模式的检测上和ELISA有差异,可能是TRFIA较敏感,可检测出ELISA测不出的低浓度抗体。
综上所述,TRFIA不仅是目前最具发展前途的超微量分析技术[6],而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定量测定方法。TRFI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示踪物稳定、标准曲线范围宽、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7],与ELISA相比,其操作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干扰,结果更加客观。随着TRFIA仪器及试剂国产化、检测费用的降低,TRFIA将逐步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肝两对半的测定结果,探讨TRFIA在乙肝两对半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RFIA对其配套两对半试剂盒进行准确性和重复性测试。对235例临床标本采用TRFIA和ELISA2种方法同时测定乙肝两对半,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RFIA试剂盒测定乙肝五项指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与ELISA相比,TRFIA在HbsAg与HBeAg的测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HbsAb、HbeAb及HBcAb的测定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对半模式的测定上,TRFIA与ELISA相比在HbsAb、HbeAb、HbcAb模式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5),其他医学模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FIA较ELIS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定量检测方法。TRFIA通过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测定为乙肝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全面动态监测,并为疫苗接种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乙肝两对半
参考文献
[1]刘中国,徐峰,王卫,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2):84.
[2]Uehara M,LapcíkO,Hamp lR,et al.Rap id analysis of phytoestrogens in human urine by 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J].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2000,72(5):273-282.
[3]沈健,林德球,徐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荧光分析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生命科学,2004,16(1):55.
[4]黄宪章,石文,庄俊华,等.TRFIA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的比较[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1):59-61.
[5]杜为强,陈小桃,曾钊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在抗-HBs检测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9):668-669.
[6]杭建峰,吴英松,李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4,4(3):340-343.
免疫时间 第5篇
1 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2 免疫遗传算法设计
2.1 产生初始种群
算法实现中, 将VRP的目标函数对应于抗原, 问题的解对应于抗体。对初次应答, 初始抗体随机产生, 对再次应答, 则借助免疫机制的记忆功能, 部分初始抗体由记忆单元获取。本文抗体采用自然数编码。解向量可编成一条长度为k+m+1的染色体 (0, i1, i2, …, is, 0, ij, …, ik, 0, …, 0, ip, …, iq, 0) 。
2.2 计算抗体适应度
对任一抗体i, 若为一条可行路径 (即满足约束条件) , 且其目标函数值为zi, 则其适应度函数取其目标函数值的倒数的β (>1) 次方, 即Fitness (i) = (1/zi) β。
2.3 免疫算子
2.3.1 免疫疫苗的选取
记忆库是对种群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优抗体的存储, 疫苗的提取可以在记忆库中以以下的公式进行概率选取抗体, 当作免疫疫苗。根据高浓度低亲和力的抗体受到抑制, 低浓度高亲和力的抗体受到促进这一免疫原理, 用基于浓度的选择概率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
2.3.2 注射疫苗
以一定的免疫概率随机从记忆库中选择一个抗体中的一段信息片段, 接种到另一个抗体的相对位置上来完成的。为了保证搜索达到的最佳个体不会被各种遗传操作破坏, 把新生成的临时群体放入上代种群中去, 然后去掉较差的个体直至群体规模还原。
2.4 小生境淘汰运算
将前几步得到的n个个体和记忆的m个个体合并在一起, 得到一个含有m+n个个体的新群体。对这m+n个个体, 按照下式求出每两个个体Gi和Gj之间的海明距离:
当||Gi-Gj||<L时, 比较个体Gi和Gj的亲和力大小, 并对其中亲和力较低的个体处以罚函数:
依据这m+n个个体的亲和力对各个体进行降序排序, 记忆前m个个体。生成新的记忆库。如果满足终止条件, 则输出记忆库中的抗体作为最优解, 终止计算。否则, 将此m个个体作为新的下一代群体, 重新进行选择, 交叉, 变异及小生境淘汰运算。
3 仿真实例
设配送中心和20个客户分布在一个边长为100km的正方形地域内, 配送中心坐标为 (31, 9) , 车辆载重量为8t, 各配送点和配送中心的坐标, 需求量为di, 各配送点要求的服务时间范围[ai, bi]由表给出, 允许最大车辆数为6, 要求合理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 既能满足条件完成所有运输任务, 又能使总的运输成本最低。
设置求解参数:群体规模为50, 遗传代数为50, 小生境间的距离参数L=0.5, 罚函数Penalty=10-30, 采用本文设计的算法, 随机运行。其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4 条配送路径分别为:
子路径1:0→7→4→0
子路径2:0→6→8→0
子路径3:0→5→3→1→2→0
与基本遗传算法相比较, 改进免疫遗传算法不但收敛速度快, 而且表现出较强地脱离局部最小值的能力, 最少路程为503.42km。
摘要:建立了带时间窗VRP问题的数学模型,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免疫遗传算法, 该算法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自适应交叉算子并运用小生境技术对免疫算法加以改进,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 可有效地解决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关键词:免疫遗传算法,物流配送,VRP,小生境
参考文献
[1]孟辉, 蔡田刚, 姜忠鹤.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带硬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研究[J].机械工程师, 2011 (02) .
免疫时间 第6篇
1材料与方法
1.1病人与标本
本院2007年8月-12月收治的65例肝癌患者, 血清学AFP检测阳性, 经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抽取肝癌住院患者晨血5mL, EDTA抗凝。将其中15份血清混合后分装 (用于精密度试验) , 置于-20℃冰箱中保存, 集中测试。
1.2仪器与试剂
TRFIA采用WALLAC公司生产的AutoDELFIA1235型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 测定试剂盒为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自带标准物, 检测过程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ELISA采用美国Bioeheek公司产品, 定量试剂盒为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3检测方法
(1) TRFIA。
AFP标准品和样品25μL/孔分析缓冲液200μL室温慢速振动60min洗板2次已稀释 (1∶50) 的Eu3+标记溶液200μL室温慢速振动60min洗板6次增强液200μL室温慢速振动孵育5min测定荧光值, 自动计算AFP值。
(2) ELISA。
稀释液100μL/孔血清样本20μL37℃孵育30min洗板4次酶标抗体150μL/孔37℃孵育30min洗板显色酶标仪450nm读数测定, 自动拟合曲线并计算AFP含量。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性分析
用上述两种方法对50份受检血清进行AFP定量分析, 测定结果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直线回归方程为:Y (TRFIA) =0.938X (ELISA) +0.988, r=0.94, 两法呈正相关。
2.2精密度试验
参照NCCLS的精密度评价方案[2],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高、中、低3个浓度 (参考值分别为800μg/L, 170μg/L, 5μg/L) 的AFP质控血清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都有较好的重复性, 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CV值明显小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见表1。
2.3线性分析
取高值混合血清作6点倍比稀释, 各复测3次, 以原倍血清测定值为标准按稀释倍数算得其理论值, 与两种方法实际测定值比较进行线性分析, TRFIA回归方程为:Y=1.04X+7.26, r=0.96;ELISA回归方程为:Y=0.63X+45.31, r=0.91。TRFIA在0.72~1078ng/L范围内线性良好;ELISA在4.21~535ng/L范围内线性良好。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比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更宽的检测范围。
3讨论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以镧系元素铕 (Eu) 螯合物作为荧光标记物, 利用这类荧光物质寿命长的特点, 延长荧光测量时间, 待短寿命的自然本底荧光完全衰退后再行测定, 所得信号完全为长寿命镧系螯合物的荧光, 从而有效排除非特异性本底荧光的干扰而提高灵敏度。TRFIA法的固相技术, 也是保持其灵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增强液在TRFIA中的作用特别重要, 优质的增强液是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加入增强液后, 可以使Eu3+从反应复合物中解离下来, 游离的Eu3+同增强液中的另一种螯合剂形成一种胶态分子团, 这种分子团在激发光的激发下能够发出强烈荧光, 信号可以增强100万倍[3]。TRFIA法的批内、批间精密度均比ELISA法好, 这可能是由于TRFIA法利用了具有独特荧光特性的镧系元素及其螯合物为示踪物, 几乎完全消除了背景荧光的干扰, 且试剂稳定性好, 因而检测重现性好;ELISA法检测影响因素较多, 另外, ELISA法定量AFP试剂盒的线性及标准问题是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ELISA法的“钩状效应”, 即测定显色随着待测标本中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程度后, 测定吸光度随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至不显色, 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另外, TRFIA的线性范围更宽, 也是因为TRFIA采用Eu3+作标记物, 由于Eu3+发光信号具有宽线性, 同时采用独特的荧光解离增强技术, 即通过加入增强液, 标记物Eu3+在DELFIA体系中有非常优良的可检测性, 大大提高了TRFIA的检测线性。总之,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AFP, 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评价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AFP测定, 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密度试验和线性分析。结果:两法呈正相关, 都有较好的重复性, 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CV值明显小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比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更宽的检测范围。结论: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AFP, 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甲胎蛋白,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
参考文献
[1]刘宝善.消化器官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75.
[2]杨昌国, 许叶, 张抗.精密度评价和方法比较中NCCLS评价方案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1999, 17 (1) :47-49.
免疫时间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这一年时间内, 随机抽取健康人血液采集标本180份, 将其分为3组, 血液采集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8岁, 年龄最小者22岁, 平均年龄31.7岁;采集对象中包括132例男性和58例女性;采集对象的所有自然资料, 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血液采集对象在采血前, 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 确定其为健康人群。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180份血液随机分为A、B、C3组, 平均每组60份。A组血液在采集的当天对RBC-C3b、RBC-IC、RBC-SOD、IL-84项指标进行检测;B组血液在采集后的第14天对上述4项指标进行检测;C组血液在采集后的第28天对上述4项指标进行检测。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对不同的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C组血液的RBC-C3b、RBC-SOD水平明显低于B组血液, B组血液的RBC-C3b、RBC-IC (应为RBC-SOD) 水平明显低于A组血液,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C组血液的RBC-IC、IL-8水平明显高于B组血液, B组血液的RBC-IC、IL-8水平明显高于A组血液,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见表1。
3 讨论
红细胞膜上C3b受体 (CD35) 可与补体致敏的酵母菌粘附形成花环 (RBC-C3b R花环) ;红细胞膜上粘附的IC中C3b分子可与未致敏的酵母菌粘附形成花环 (RBC-IC花环) 。RBC-C3b R和RBC-IC花环率可作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指标, 如两项指标都低下, 判为原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为红细胞膜C3b受体受到破坏和影响所致;如果RBC-C3b受体花环率降低, 而RBC-IC花环率增高, 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是由于CIC增加, 红细胞粘附IC过多引起的。此2项试验可作为临床上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及预后检测指标,
C3b水平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现象说明红细胞中CRI数量已经开始减少, 导致其免疫粘附作用和对病理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能力也随之明显减弱, 不且会导致出现补体过度活化现象[3]。RBC-IC的水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说明RBC对垃圾的清除能力正在逐渐的减弱。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广布于全身各组织, 以肝含量最高, 其次为肾和红细胞, 红细胞由于携带氧气的功能和暴露在富氧的环境中, 需要大量的SOD以消除可能产生的自由基, SOD水平是公认的可间接反映机体内自由基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与自由基含量呈负相关。SOD测定虽然是一种非特异的辅助诊断指标, 但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紊乱、自由基清除干预对策, 以及对于同一病患者病程转归 (自由基损伤的加剧或降低、自由基清除剂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 的判断, 实时动态监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BC-SOD的水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会导致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不断增加, 导致红细胞的生物膜上的一些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 使膜的生理结构和正常功能被破坏, 进而导致出现红细胞的损伤和死亡现象[4]。自由基在体内大量堆积可导致蛋白质发生变性和交联反应, 使体内的一些酶和激素的生物活性完全丧失, 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神经反射能力、运动能力等系统活力随之降低, 并最终造成红细胞受损情况增加。IL-8是临床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的免疫反应的进行程度进行评加的重要指标, 主要是由于它是红细胞膜上具有的许多广谱趋化因子受体的配体;同时IL-8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白细胞趋化因子, 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5]。
总而言之, 在正常情况下, 血液中的红细胞的部分免疫功能, 会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在临床上一般情况下要尽量为患者输注采集时间在2周之内的血液, 这样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郭峰, 张乐之, 郭品娥.细菌激活系统血液免疫反应仿真自然体系实验研究[J].中华传染病学杂志, 2007, 11 (22) :647~648.
[2]黄清水, 任春锋, 杨红英, 等.CRI在红细胞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井岗山医专学报, 2008, 11 (12) :312~314.
[3]郑洁, 李红, 王玉平, 等.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物和补体受体 (CRI) 粘附活性相关性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9, 17 (16) :481~482.
[4]赵书平, 郭峰.红细胞白介素-8受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5, 18 (15) :266~267.
免疫时间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整群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该院进行救治的188例乙肝患者,其中男98例,女90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7.4±2.9)岁。
1.2 仪器与试剂
HBV-M ELISA检测试剂盒由厦门新创科技公司提供;MR-96型自动酶标仪购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TRFIA检测采用EFFICUTA全自动标本前处理系统、SYM-810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德国BMGLABTECH公司)[4]。
1.3 方法
患者取血前空腹6 h,采血管抽取静脉血后,37℃放置,分离血清后送检,并且于2 h内分别采用TRFIA、ELISA试剂盒,严格按各自说明书要求对HBV-M进行检测[5]。
1.4 观察指标
ELISA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标准进行阳性判定,TRFIA法根据其浓度判断其阴阳性,若HBsAg>0.5 ng/mL、HBsAb>10 mIU/mL、HBeAg>0.03 NCU/mL、HBeAb>1.5 NCU/mL、HBcAb>0.1 NCU/mL为阳性[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测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比较
在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比较,两种方法差异不明显(P>0.05),TRFIA方法在抗-HBs、抗HBe,抗-HBc的检出的敏感度明显比ELIASA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种方法检测血清标志物模式比较
两种方法在1,3,5(+)、1,5(+)、1,4,5(+)及其他模式中检出率无差异(P>0.05);TRFIA在2(+)和2,4,5(+)检测阳性率比ELSIA更显著(P<0.05),全阴性模式中TRFIA阳性率显著低于ELSIA (P<0.05),详见表2。
注:1,2,3,4,5分别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而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与疗效评价等大都依赖HBV-M的检测。ELISA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用于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经济,但是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不是很稳定,容易受到检测环境的影响,结果可靠性较差。同时由于该方法是通过采用目测颜色深浅进行判断,比较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出现漏检和错检的现象[7]。TRFIA法则是以双功能基团的镧系元素为示踪物,通过标记抗原抗体,经解离增强技术放大有效荧光,用时间分辨技术对免疫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进行测定[8]。因此具备高稳定性、干扰因素少等优点。有研究表明,TRFIA对HBsAg的最小可测值远远比ELISA法敏感,分别为0.05 ng/mL与2 ng/mL,这说明TRFLA较ELISA更加灵敏[9,10]。
该研究得出,TRFIA方法在抗-HBs、抗-HBe,抗-HBc的检出的敏感度明显比ELIASA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TRFIA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灵敏度高于ELISA,这将极大的增加对HBV感染的检测率,减少其漏诊的可能性;TRFIA在2(+)和2,4,5(+)检测阳性率比ELSIA更显著(P<0.05),主要原因是TRFIA检测HBsAg灵敏度远远高于ELISA法,TRFIA法的最低检出限可以低至0.2 ng/mL,而ELISA则为2 ng/mL。即只有当血清中的HBsAg水平在2 ng/mL以上时,ELISA法才可以检测到阳性反应。谭业克团队进行的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研究也表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并且对乙型肝炎的疾病进程具有全程动态检测的作用,这也进一步增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11]。
综上所述,在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中,TRFIA法的灵敏度远远比ELISA法高,这表明TRFIA法更适合用于弱阳性标本的检测。同时,TRFIA还能进行定量,而ELISA法只能进行定性检测,定量检测的数值大小可以为判断HBV感染病情进展、病毒复制水平和治疗效果,以及疫苗注射效果等方面提供可靠依据,相信其具有越来越大的应用空间和重要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冰,许颖,袁红,等.成都市新都区乡镇医院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59-2960,2966.
[2]舒海英.两种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差异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02-1603,1610.
[3]莫凤明,伍德荣,张群先,等.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30-132.
[4]杨笑琼,何海洪,杨秀珠,等.ELISA法和MEIA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J].北方药学,2014(2):16-17,18.
[5]胡静,卢本亮,梁冰,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同步检测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3,39(2):225-226.
[6]李志阳,杨素冰,钟亮星,等.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3):3484-3486.
[7]王盈,付冬琴,邓世华,等.两种不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比较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710.
[8]黄学斌,宋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测定及其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2-1723.
[9]王泽民.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6):455-458.
[10]郑莹.化学发光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方法学比较分析[J].医学信息2014(32):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