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词语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学里的英语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本文从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对比分析中英词语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中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中英语言;词语;文化内涵;英语教学
[
[文献标识码]A
[
Key words: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s,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1. 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受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何自然,1997)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语言本身(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大多数学生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对语法规则也很熟悉,但却很难用英语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Widdowson(1992)提出过,在语言环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和语法,就交际功能而言,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有的学者甚至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这类词汇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直接和间接的反映。它与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丁群,2002)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毫无疑问,英语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文化上的对比,不能脱离文化而教或学语言。
我们先说说文化。
文化,英语中的对等词为culture。这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包括语言和文艺在内的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广义上它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特有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
语言与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一般说来,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在他1921年出版的论著Language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和考虑文化这个因素。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授语音、语法和词汇,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便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要使学生了解讲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用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从而能够准确理解他们的所言所写,并正确使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3. 中国学校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英语教育一般从小学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做法,那就是先教单词、词组,再讲授课文和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通常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局限在单词的字面意义上。课文的讲授则过分重视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组合成句子,某个单词或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等等;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和会用单词简单造句,而不管学生对于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与否。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拼命记单词的音、形、义,背语法规则,脑袋里装满了单词、短语,但是难以说出几个像样得体的句子。许多学生,包括大、中学生,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能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两种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知之甚少,经常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如把“害群之马”说成“a black horse”,把“红茶”说成“red tea”,把“eat one’s words”说成“食言”,因此在交际中产生诸多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建立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忽视了文化的传授,学生就可能缺乏恰当、灵活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一些涉外场合就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正如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指出的那样:“‘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犯“文化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讲汉语的民族和讲英语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知道得太少。
4. 英汉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
4.1 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它们源于某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或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成为独特的文化词汇,即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的词语。如英语的cowboy,hippie,punk,American dream;汉语中的“气功”、“老油条”、“穿小鞋”、“八卦”、“观音”等等。至于俗语、谚语和成语中的例子更是多,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kick the bucket”,“meet one’s Waterloo”,“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临时抱佛脚”,“此地无银三百两”,“狗咬吕洞宾”等等。这些词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十分生动达意,能在恰当场合帮助说话人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准确完整、生动形象。
4.2 不同的文化意象导致不同的语用联想
由于文化不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联想也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在英汉语言中,很多词语带有各自的民族、宗教的涵义,其不同的比喻性和象征性可赋予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联想意义。(顾群超,2000)如汉族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因而在汉族人眼里,“虎”是力量的化身,是“勇猛威武”的代名词,因而有了“虎门无犬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九牛二虎之力”等汉语词语。但在英语里,许多词语中都含有“狮”,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make a lion of sb.”(捧某人),“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lion-hearted”(勇猛的)等等,这说明“狮”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4.3 词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的语用意义。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或扩展,造成语言词汇含义涵盖上的不等值。(丁群,2002)在一种语言中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中国人常用“竹”来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竹”只是一个植物名称而已。又如在汉语文化中,常将教师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
另外,词的意义是多层次的,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词的本义;内涵意义指的是“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意义”。(顾群超,2000)有时,一语言中的某一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另一语言中的某一词汇貌似对应,而实质上涵义大相径庭,由此而造成的交际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如“lost dog”与“丧家之犬”字面上相似,而各自文化蕴涵上的本质绝非一致。“狗”在英汉文化中都可以产生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个贬义词,如俗语中的“狗眼看人低”、“走狗”等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狗被当作宠物,被视为“人之良友”,在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中带有明显的褒义,像“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等等。
词语文化蕴涵上的问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语习得中获得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对目的语的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语习得时一般都满足于对词语概念意义的理解,而忽视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蕴涵,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言语交际中涉及词语的文化涵义,许多学习者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
5. 应对策略
5.1 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同步性
所谓同步文化导入,是一种“文化渗透”,就是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词语,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对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语言知识的输入。因此,教师在传授词语概念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把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语的深层含义,恰当地使用词语。
5.1.1 词语的本义和文化蕴涵的同步教学
在教学中,不应为教词语而教词语,使词语与具体的语言材料相脱离;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词语所依存的最好的文化语境,把词语和与其相对应的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结合文章内容,介绍有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从文章主题意义和所显现的文化中体会词语的文化蕴涵。事实上,对词语的文化涵义的获得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例如,在Merry Christmas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课文插图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Christmas,season,Christmas tree,Santa Claus等涉及圣诞习俗的词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有关圣诞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正确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必要的基础。
5.1.2 言语交际与词语文化蕴涵的同步教学
不同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近的词语在文化蕴涵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书面语篇上,在言语交际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和不同理解容易造成交际失败。例如,有一些英语初学者介绍某人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英美人士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妇或情夫”之意。外国人纳闷:一向在这类问题上小心谨慎的中国人,为何公开表白自己有lover呢?汉语中的“爱人”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应是husband或wife。因此,教师在传授言语交际的技能和策略的同时,应注重词语文化涵义的输入。具体来说,在英语教学中,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蕴涵的英语词语,教师应适当介绍和分析其与母语中相近的词语在语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由于不了解词语的文化蕴涵而犯错误,应及时纠正,以免习惯成自然,形成不正确的交际模式。应该使学生了解差异,懂得如何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得体、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词语和语法,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5.2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词语的文化涵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做到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其文化,掌握相关词语的文化涵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5.2.1 充分利用录像课
录像课上利用原版教学带或电影进行教学。在看录像时,不仅要注意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更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例如,人们是如何随着彼此间熟悉程度的改变而使用相应的称呼;男女同事间、朋友间谈话的礼貌距离;某些诸如耸肩、摊手等肢体语言表示的含义等等。所有这些,对于了解英语文化,真切体会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涵义至关重要。
5.2.2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原版短篇故事、剧本、小说、原文报刊杂志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价值倾向、社会关系等等,以使学生更好地从深层文化角度看待西方文化。从学习词语的角度讲,则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语言运用的能力。
5.2.3 利用第二课堂
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多参与诸如英语角、英语沙龙一类的活动,激发他们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兴趣。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尽量使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另外,定期举办有关文化方面的讲座,开设扩大学生视野的选修课,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一类的课程。这都可大大激发学生了解文化、学习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重文化间差异的意识。
6. 结论
综上所述,了解英汉文化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就难以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我们的英语学习也不能脱离英语词语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只顾语言,而不管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我们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得体地再现语言的真实涵义。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结构,而且要注意把词语和其所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Widdowson, H. The changing role and nature of ELT[J]. ELT Journal, 1992(4).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丁群. 英汉互译中词汇文化内涵的体现与处理[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顾群超. 从“lost dog”看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萨丕尔.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中国话剧史上,将小说改编为话剧来表现上海城市空间的剧作,应该为数不少, 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长恨歌》、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都算是一种经典的范例。根据金宇澄获得茅盾奖的小说改编的舞台剧《繁花》,也应该是成功之作。
如果说2009年北京人艺演出的《窝头会馆》象征着1949年前夕的老北京,是都市民族志的新范本的话,那么,2018年首演的《繁花》则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上海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本文试图从城市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诗性隐喻和修辞语言来阐释马俊丰导演的舞台剧《繁花》。
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
上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就表现了上海城市空间停滞和发展的这两个阶段的历史。在这里,有一个哈拉尔德·韦尔策所说的地点志(Topographie des Ortes)和时间志(Opographie der Zeit)的问题。①
小说《繁花》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的,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而舞台剧《繁花》则是采用舞台布景和影像来直观地表现的,给你的感觉像是上海这个城市空间的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
金宇澄小说《繁花》写六七十年代采取一半喜剧,一半悲剧的方式,这是《繁花》的诗眼,或者说戏眼。在舞台剧《繁花》中,这种文化地理志的新景观是通过多媒体影像和对话来表现。
姝华:此地真特别,皋兰路,旧名,高乃依路,高这个人,一生懂平衡,写喜剧悲剧,数量一样,就像现在,一半开心,一半吃苦。
沪生:不讲了,不讲了。
姝华:再前面,香山路,旧名莫里哀路,与高乃依路紧邻,莫里哀与高乃依是朋友,但莫里哀只写喜剧,想想也对,一百年后,法国皇帝上断头台,人人开心欢畅,就像此时,标准喜剧。
金宇澄通过法租界的高乃依路和莫里哀路,隐喻了悲喜剧的意味,舞台剧除了“沪生不响”之外,选取了这段话,也是看中这段话的城市空间意味。
沪生:皋兰路公寓,是父母解放前就租的房子,蓓蒂住底楼,帮佣的绍兴阿婆,吃长素。小时候,和蓓蒂爬上屋顶,眼里是半个卢湾区。香山路,复兴公园,祖父独栋洋房一角,尼古拉斯东正教堂。
金宇澄《繁花》写阿宝从拉德公寓搬到曹杨新村,给人感觉他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可以作为一种新上海的生活方式来研究。这个苏联援建的工人新村,成为新上海的某种符号,但在舞台剧中只是写到地名,没有展开来表现,不能不认为是一大遗憾。《繁花》表现20世纪90年代基本是以酒店的包厢和徐总的客厅、饭厅作为场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而在话剧中则是两次,一次是在常熟徐总家,一次是在上海。这两次前后,在情节上都有呼应。这又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从事商业的都市人群,大都是在饭店的包厢见面。在这里,饭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征兆。
诗学隐喻:主题与情境
舞台剧《繁花》由温方伊编剧、马俊丰导演。此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是年轻人组成的,这意味着一代年轻人正在进入“繁花”时期。
导演马俊丰说:“金老师写的人物,螺旋向下了18层,舞台上的人物向下3层,我们看的是同一个点,只不過他更深。”②此剧选取了小说中的几组人物,沪生、阿宝、姝华、蓓蒂、小毛、银凤、海德、爷叔、小毛娘、汪小姐、李李、徐总、苏安,以及林太太、陆太太,还有兰兰、大妹妹等。原小说中的康总、范总、陆总等老总,梅瑞、白萍、吴小姐、金妹等女性删掉了,宏庆未出场。小说中那么多的老总,意味着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在舞台上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从小说到舞台,应该说,编导不仅仅是人物上的删选,更重要的是隐喻的集中,而且是采用了“诗学层面的隐喻”。③
《繁花》的主题是通过一首诗呈现的,这首诗是假托外国人写的,姝华抄的,在舞台剧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具有诗学隐喻的主题。
梦中的美景如昙花一现,
随之于流水倏忽的消失。
萎残的花瓣散落着余馨,
与腐土发出郁热的气息。
在这里,昙花成为一种隐喻,成为全剧的主题。而李李对玫瑰花的恐惧,也是对所谓爱情之花的一种转喻。
但是,从小说到舞台剧的改编看,编导还是表现出了作品的主题,就像姝华在给沪生的信中所写的那段话:
年纪越大,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沟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这封信是作为采购员的沪生在邮车中读到的, 姝华离开上海到吉林支边,生了三个孩子,沪生坐邮车出差,却出现了“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这是一种隐喻,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在整部小说和全剧中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中的现代主义的主题。
金宇澄写集邮、写军舰,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军舰爱好者。在剧中只表现了军舰,也许是因为军舰更有舞台的展示性。
全剧最具有诗性隐喻的是阿宝对于蓓蒂和钢琴的回忆:
阿宝:钢琴有心跳,不算家具,有四只脚。房间里镜子虚虚实实,钢琴是灵魂。……少女时代的蓓蒂,白裙黑琴,刚柔并济,相当优雅。但这是想象,因为现在,钢琴移动僵硬的马蹄,驮着白裙的蓓蒂,消失了,只剩空白墙壁和深深的马蹄印迹。
在舞台剧中,表现了蓓蒂家的钢琴被抄没的情境。在这里,蓓蒂和钢琴成为一种优雅文化的诗性隐喻,蓓蒂和钢琴的消失是全剧最具有悲剧性的一幕。
修辞语言:意象与象征
金宇澄在《繁花》的题词中写道:“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原作中的“不响”有人数了数,居然有1500个之多,这个“不响”,在舞台剧中很难表现。我总觉得可以在字幕中做文章,就像电影中的默片一样。
文学语言是和美学修辞相联系的。④因此,文学语言和美学修辞,可以称之为修辞语言或者修辞美学。编导采用童谣、诗词、评弹、歌曲等修辞方式来表现。如小说中原有的童谣:
酱油蘸鸡么,萝卜笃蹄膀呀,
芹菜炒肉丝么风鳗鲞,
红烧排骨么红烧狮子头呀,
韭菜炒蛋么两面黄。
这种童谣,在舞台上创造了一种生活的氛围。同时,舞台剧也采用了小说中原有的评弹表演的描写,如展示评弹先生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评弹女角的《貂蝉拜月》,“吴音呖呖”。剧终曲也是表现了一种怀旧的情绪。
如果说,童谣、评弹和歌曲只是全剧的一种诗意的氛围的话,那么姝华和阿宝说阿婆和蓓蒂变成鲫鱼和金鱼一段,是最有诗意的意象和象征:
姝华:蓓蒂对池子里叫,“阿婆、阿婆,让我变金鱼呀。”……夜里我看到,野猫叼了蓓蒂、阿婆一直朝南走,到了黄浦江边,猫嘴巴一松,鱼就跳进了日晖港,黄浦江里。蓓蒂讲,“姐姐如果想变,也是一条金鱼。”我讲:“姐姐不想做金鱼,姐姐做人。”
在这里,展现了从蓓蒂家到黄浦江边的城市空间的意象和蓓蒂、阿婆变成金鱼的童话般的象征。
导演运用转台、多演区、多媒体等手段,来展示舞台的假定性、空间性和意象性,如转台在一开场就出现了一座老洋房的模型,在转台上转。转台是中心的表演区域,银凤见阿宝、徐总请客等,都是在转台上表演出来的。多演区,在左侧的理发店,通过理发店的椅子来表现;后区的一楼姝华家,阿宝和她的私情就是在那个空间表现出来的;二楼的银凤家,小毛和她的偷情,也是通过那个空间来展示。多媒体再现上海两个时代的街景和建筑以及环境的变化,也采用了一些抽象的背景。结尾的多媒体是通过人的倒退来表现一种时光倒转,象征着人们的回忆。舞台音响的效果,符合国际流行趋势。
最后就是语言修辞。从小说《繁花》可以看出非常浓厚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情结,舞台剧也有表现,如沪生的父母是军人,穿着军装,说着北方话。
不能仅仅将《繁花》看作是沪语剧,用方言来演话剧,很容易将《繁花》变成粤语剧《七十二家房客》。但具有话本小说风格的舞台剧《繁花》又必须用沪语来演出。
上海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在三四十年代是存在的,就像当年上海的电影,虽然用的是国语,但确实很有上海的味道,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颇有上海风味的“国语”衰微了——这种“国语”风味在中国台湾以变形的方式继续存在(就像张爱玲的小说继续影响台湾的小说一样)。
有人认为,上海一度失去了语言的存在方式。王安忆的《长恨歌》让我们找到了已经失去了的上海的日常生活,金澄宇的《繁花》则让我们找到了失去了的上海的语言方式。
金宇澄用上海话写作,让我们重新感觉到上海话的存在。他采用短语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情节混杂一处。金宇澄写女人和老板的对话,非常精彩。基本是女人在独白,老板只是在听,即通过“不响”来表现,将一个个上海女人的心机展露无遗。而舞台剧结尾,说北方话的李李对阿宝,说出了自己在广东、澳门等地辛酸和悲惨的经历,并道出了恐惧玫瑰花的真正缘由,玫瑰花伴着英文的下流语言在李李小肚子上以刺青形式出现,在这里,玫瑰花成了城市空间的一种“恶之花”。
最后,我借孙柏的话说:“剧场之于城市,不仅仅生产着关于当下社会生活的种种隐喻,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即是一劳永逸地提供着关于这个城市的转喻。……剧场履行着它关于这个城市的修辞功能。”⑤确实,我们在舞台剧《繁花》感受到了一种诗性隐喻和修辞语言,在舞台上看到了作为文化地理志的上海城市空间的新景观。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1.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李斌、王立群、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2.驳静:《舞台剧〈繁花〉穿梭至沪语旧时光》,《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5期。
3. 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4.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修辞》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5.孙柏:《客厅剧的复归:城市资本主义的剧场测绘学》,《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戏剧批评》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第19-20頁。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 颜色 文化
1 赤、橙、黄、绿、蓝、靛、紫,使世界如此美丽,令江山如此多娇。生活中充满了五颜六色,万物着色,绚丽辉煌。人们生活在色彩中,与颜色结下不解之缘。颜色不仅装扮了缤纷的世界,而且有着超出其本意的内涵。颜色词也都另有其意。是不是颜色只在汉语中才如此神秘多变?其实,颜色在英语中也同样有着极其丰富而且和汉语非常相似的用法。我们从英语成语和谚语中就足以见其妙。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智慧在这里闪耀、聚焦。
1.1 +颜色词
(1)"deep/dark+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strong color
(2)"light/pale+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light color
(3) "bright/rich/vivid+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bright color
(4) "dull/dirty+color words":indicating the dark color
1.2 ”颜色词+英语”
This group indicates the different shades of the color. An adjective followed by -ish means "slightly"
1.3 ”颜色词+颜色词”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ixture of the color. The former stands for the main color, while the latter functions as modification.
1.4 ”颜色词和颜色词”
Two colors coexisting in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mixed form a design and color.
2 English abounds with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Colors may convey different messages to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 some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have far surpassed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forming different connotations
2.1红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d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appy occasions. On calendar, we can find that holiday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are printed in red, which is called “red-letter days”, while ordinary days are in black. Besides, “to paint the town red” is to celebrate wildly, to enjoy oneself to one’s heart’s content. Another example is 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meaning to give a hospitable and formal reception.
Similarly, W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cut red couplets and applique to celebrate occasions like wedding and New Year. Besides, We have a very famous trademark “double red happiness” (红双喜) which is symbolic of good fortune.
2.2蓝
看来,蓝色是一种良好的单词来中国;蓝色的天空,不是经常,可以激发我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蓝色的大海充满不确定性引起无限的想象力。当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著名的歌曲“爱是蓝色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然而,蓝色没有联系的幸福和想象,但忧郁和抑郁症。
He has been 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 since he knew that his failure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is example, those two terms mean a sad or gloomy mood. Similarly, a blue Monday carries the same feeling. Usually after the happy weekends, we are likely to feel reluctant to attend school or go back to work, thus coming the expression-a blue Monday that can b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both cultures.
Blue is also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gh social status or being aristocratic. He is a real blue blood means he is from an aristocratic family. In addition, in U.S., a book with the names of famous figures, especially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called blue book. Here is more to complement the word list of blue.
2.3绿色
英语称红眼病或绿色与羡慕,嫉妒和羡慕的意思。然而,在中国,用来表达描述同样的感觉是眼红或红眼病(字面红眼);一个完全不同的颜色一样的感觉!
In English, green also indicates lacking in experience, as seen in the phrase greenhand and greenhorn. The former suggests someone who is inexperienced and immature. The latter suggests an immigrant who is not familiar with local customs or untravelled.
By the way, the Chinese expression 戴绿帽子(literally to wear a green hat) means to be a cuckold. If we translate it word by word, misunderstanding or confusion will arise.
2.4黄
一般来说,黄在某种程度上是贬义,带有内涵懦弱、嫉妒、猜疑和卑鄙。证据在这里
Here is the proof.
yellow alert;alert in advance
yellow boy;gold coin
a yellow dog;a contemptible person
a yellow dog contract;a contract signed in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employee will not join in the labor union
the sear and yellow leaf;an old age
yellow looks suspicious looks
yellow streak;tending to be coward and chicken-hearted
3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ometimes, Chinese may not use the color words when they are used in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vice versa. Let us see a few examples contai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红.
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红榜;honor roll
红利;bonus; extra dividend
红运;good luck
红光满面;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脸红;blush
红茶;black tea
红绿灯traffic light
我相信上述例子充分说明这一点。在许多情况下,它的基本含义是没有颜色的功能,但深刻的文化协会的有关颜色的功能。也就是说,不同的使用颜色词的英汉站出来当自己的颜色词不发挥重要作用。双因素可能有助于说明。首先是语言本身。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两种语言。英语单词的特点是灵活性。然而,绿色中国将失去意义除非它是结合革命或其他词相似。二是超越语言的因素,其中包括文化因素等不同的习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无论上述差异的存在,使用的颜色词不能相同。因此,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颜色词。
参考文献
[1] 李密.颜色看中西文化
[2]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经济原则的角度来探讨英汉广告语言在社会中的表现,是对当前语言生活的实际考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并从广告语言的简洁性、广告语言的修辞来研究经济原则作用于英汉广告语篇。
关键词:经济原则 广告语篇 省力原则
一、引言
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是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Kingsley Zipf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木匠的旁边放几把斧头,而那把距离木匠最近的斧头使用频率最高。他由此推断,木匠使用距离自己最近的斧头是为了节省来回取斧头的力气。他称之为省力原则,这就是经济原则的最早来源。他主张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原则。法国语言学家A.Martinet在他的著作Economies des Changement Phonetique中也提到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总是尽可能地减少体力与精力的消耗以完成交际和表达,这种最少努力原则就是语言中的经济原则。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尤其是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集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其中会话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要恰如其分,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需要的信息,会话要明白清楚,做到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明扼要等准则和次准则,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基于Zipf的省力原则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学家Lawrence提出Q原则和R原则,也称荷恩两原则。Q原则要求说话人话语充分,能说多少就尽量说多少。R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语只是必需的,不说多于所要求说的话。由此看出,Q原则是基于听话人的利益考虑的,而R原则是基于说话人的利益考虑的。因此,前者可以称为“听话人省力原则”,而后者可以称为“说话人省力原则”。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倾向于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表达最充分的信息。荷恩的两原则就是引导人们从最小极限化的表达形式中得到最大极限化的信息内容。
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中,付出和收益相结合,就形成了关联性。如果语境效果相同,需要最少处理努力的设想具有最大关联性。他们认为人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倾向于用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样就构成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也就是最少努力原则。
陈新仁(1994)探讨了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向明友(2002)在《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中提出“新经济原则”,该原则以认识支配言语配置的基本规律为前提,包括言语配置的一般均衡准则、前提共识准则、择近准则、从众准则和言语生效准则五大类。向明友的“新经济原则”所倡导的经济分析语用学以语用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理想的交际者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分析为工具,以探讨人类语用行为的基本规律及策略为目标。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形式和表意手段,是经济社会中最为活跃、最贴近广大消费者的一种语言表现手段。换言之,广告语言就是试图通过语言使用来影响我们行为的社会表现形式(杨永林,2004)。因此,以社会语用学理论为指导,从经济原则的角度来探讨广告语言在社会中的表现,是对当前语言生活的实际考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本论文拟从广告语言的简洁性、广告语言的修辞来研究经济原则作用于英汉广告语篇。
二、广告语言中的简洁性
简洁是广告语言的灵魂。首先,广告语言中频繁地使用单音节动词与形容词。英语广告语篇中最常用的动词包括do, be, go, get, come, see, buy, like, need, use, love等。英语广告语中最常用的形容词包括nice, big, fine, new, good, clear, free, easy, lovely, happy, rich, fresh, great,delicious等。L例如:Just do it. (Nike)中的do和We try harder.(Avis)中的try, Tastes great, less filling.(Miller Lite)中的great和Good to the last drop.(Maxwell House)中的good就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说明。在这些频繁使用的词汇中,动词,尤其是那些单音节动词,简短有力,很有鼓动性,能起到号召作用,并且促发消费者行动。广告语言要做到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就需要借助修饰语的语用功效。形容词就起着很好的修饰和描绘作用。英语的许多形容词,尤其是那些最常用、最易认读的形容词,其语用涵义都具有积极、肯定、赞美和褒扬的一面,在说明产品特征、突出产品的优势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修饰效果,增添了广告语言的魅力。
其次,广告语言中运用缩略词或省略句,如Does she or doesn’t she?(Clairol)与Where’s the beef?(Wendy’s)为谓语动词的缩略形式,如Tastes great, less filling.(Miller Lite)和Good to the last drop.(Maxwell House)为省略结构。缩略词与省略句的运用不但使广告节省了篇幅,降低了成本而且也减少了广告受众的阅读量和解码力,符合最少处理努力的省力原则。
此外,广告语言多使用对称句子结构。从笔者所收集的广告语料分析来看,广告语言运用对称句式结构,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告),该广告中运用了对称的句式结构,使语言变化多端、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增强了广告的气势,体现了平衡美和语言美。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是由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综合构成的。对偶式广告语言在汉文化情景语境中的语用合适性、得体性非常显著,是经济原则作用下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同时,对偶式广告语言迎合了中国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英汉广告语言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创新拼写。其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加前缀、后缀,还可以臆造新词。湖南经济电视台春节期间的拜年广告是“爱老虎呦!”其英文广告语是“I LOVE U”(我爱你),二者似乎看起来似乎毫无瓜葛,但是听读起来却很谐音。英文字母“U”与“YOU”发音一样,但书写便利,在“I LOVE U”的结构中与“I”实现了语言配置的均衡准则,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平衡美。众所周知,2010年是虎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深受湖南观众喜欢。所以这样的双语广告充分利用语音、语体与文化等手段,把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两句广告语串联起来,实现了语言结构、语用意义的创新。这样的双语广告也营造了一种活泼、幽默的气氛,达到了为节目造势的目的。毫无疑问,广告语言以简洁为主的。本论文例证中的语音、词汇、结构和句法特点,运用社会语用学中的语用策略即用最少的语言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和宣传效果。简洁使广告受众容易理解与记忆,就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经济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能使广告受众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从而实现效能最大化。晦涩冗长的句子加大了广告受众编码和解码的难度,甚至令人生厌,无法达到预期的广告宣传效果。因此,简洁性是最受推崇的语用原则之一,是经济原则在英汉广告中的一种直接、具体而且有效的表现形式。
三、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格
修辞手段在英汉广告语中屡见不鲜,恰到好处的修辞既可以创造出诱人的图像和迷人的情景,又可以启迪广告受众的智慧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且最终促进产品销售。在修辞格中,双关和仿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广告语言的经济原则。语用学研究话语理解和语言使用,讲究语用策略和交际效果,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息息相关。修辞学讲究语言技巧,讲究话语的交际功能和效果,与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密切相关,是使语篇更好地达到其交际目的的艺术。广告语言需要注重语言使用和修辞策略,以求语用效果和交际效果。双关是修辞手段就是通过英汉语言的词语具有好几个意思或者具有谐音关系,从而让广告受众对英汉语篇有好几种解读和理解。这种修辞手段双关的运用使得英汉广告语言的分析手段就是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使得英汉广告语言让广告受众浮想联翩又意味深长。例如:I am More satisfied.是摩尔牌香烟的广告语。摩尔是香烟该商品名称,同时satisfied表示满意的意思指的是该香烟给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双关的运用使该产品很快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很快记住该产品名称,产生了很佳的语用效果和很好的经济效益。把商品名称More巧妙地移入广告语言,句子结构自然规范,合乎语法逻辑,实现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语用效果好,语用得体性强。再如:那山那水,人间瑶池,步步为赢。该广告使用仿拟的修辞策略。是湖南电视台播放的关于张家界的旅游广告语。张家界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为了宣传张家界,扩大其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游客,湖南省及张家界公开向社会征集广告语。此广告语把张家界比作瑶池,而瑶池是神话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在张家界的旅游广告语中“那山那水”仿拟深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的名称,同时后面的一句广告词“步步为赢”也是仿拟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步步为营”的。这种修辞即仿拟在广告中的使用,广告商利用了人们大脑中的百科语境知识。因为广告受众对于英汉语篇中的习惯用语已经非常熟悉,这样广告商就会让广告受众很快了解产品的内容,同时让广告受众产生了共鸣,这样把广告的经济原则体现的非常明显。另外,修辞仿拟在英语和汉语广告语篇中的运用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已有的习惯思维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同时产生了让广告受众耳目一新的图像意念,给广告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添了英汉广告语言的色彩和情趣,给单调的语言充满了生命力。体现了广告商在创作中运用了交际策略。
四、结束语
英汉广告语篇是通过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相当具有丰富意义的一种语言艺术。作为一种活跃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特殊语篇,广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广告语言创作中要充分利用经济原则,发挥语言使用的最大语用功效,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众交际方式,广告语言在传播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经济原则指的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用最经济和省力的方法和途径获取最大的交际效果。意味着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交际效果。因此,经济和省力本身并不是目的,达到预期交际目的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从广告语言的社会语用角度来看,广告它既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是人们思想、心灵、素质的直接表现,反映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总之,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经济原则与英汉广告语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广告商注意语言使用和社会语用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广告受众的语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Martinet A. 1962.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Zipf G K.1949.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 Mass:Addison-Wesley Press, INC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5] 韩芸.“经济原则”发展概述[J].中国外语,2007(6)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芝荣)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语言、文化和族群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诞生的前提,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工具,同时语言也是属于文化一部分。两者构成族群族内交际、族群认同、传承繁衍的关键。特别是在当今大力发展语言文化产业潮流下,语言、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更是促进族群经济发展,保护、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平话人是自秦汉之后,北方各地汉人迁入广西地区,经长期与广西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演变形成的一个新汉族族群。这个族群为广西地区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宁市江南区于2015年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区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平话文化之乡”,来保护、传承和发展平话方言与平话文化,更好发展区域经济。本文将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南宁市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建设为例,立足于语言经济学视角,探讨民族语言在文化传承、族群维系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语言;文化与族群;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区域经济建设
一、引言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语言经济学,其产生和兴起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产生了急剧变化,语言研究方向出现转向,再恰逢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兴起,以及语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热潮。所有这些变化和变革冲击着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某些认识,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迫切需求,语言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到目前为止语言经济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块:第一区块,是现在中西方语言经济学者研究较多,也比较成熟的——即立足于经济学,把语言作为一种变量引入到经济活动中,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语言政策及其演变与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相关性问题,探讨语言经济作用和经济势能。
第二区块是语言经济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即从语言学本体出发,结合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侧重于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探讨语言本身产生、演变以及消亡对使用族群经济、文化的影响。历史、当今和未来是相互关联的发展进程,我们探讨研究语言与经济历史关系,是为了找出语言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便针对当今出现问题,找寻方法,为语言、文化、经济发展做好规划。本文要探讨的内容便是属于第二区块的内容。
江南区是南宁市南大门、大西南出口通道,地理优势明显,具有大量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这里有三十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是平话文化核心区,底蕴深厚。自南宁市江南区于2014年 5月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以来,江南区党委、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全力支持平话文化繁荣发展,力争把江南平话文化建设为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应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本文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南宁市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建设为例历史,探讨语言、文化、族群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桂南平话现状
平话人是自秦汉之后,由陆续入桂汉人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支独具文化特征的汉族群体。在平话语言基础上,平话人为了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便是平话文化.早期平话文化历经沧桑,分布广而散乱,经过大时代变迁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缺失,比如平话人的传统服饰,已经难觅踪迹,原来从远远外观就能分辨的人群,现在已经与其他族群混同。而桂南平话方言随着官话、粤语的进入和国家推普政策开展,使用人口在不断减少。同时,现阶段对桂南平话、平话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的工作很不理想,导致平话文化流失,桂南平话及其文化总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是桂南平话人的聚集地。本文将通过对南宁市江南区域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以及平话文化保存状况的调查摸清其现状,并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给出建议。
2.1江南区域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态度
平话是维系平话族群族内交际的关键,同时也是传承平话文化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问题。
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初步得出平话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平话在社会交际中的区域已经慢慢退缩到家庭内部,而且趋向性越来越明显,这对平话方言的发展以、平话文化的延续以及平话族群保存时很不利。从语言态度又可以看到,平话人特别是新生一代对母语仍然热爱,所以平话方言还有延续的基础。但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强有力的支持,缺乏保护母语与文化的社会氛围,那么平话文化就会很快出现代际传承语言与文化取向的大变换,进而将会发生平话语言与平话文化濒危。
2.2、南宁市江南区桂南平话文化总体保存状况
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和亭子为桂南平话人的主要聚居地,平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杨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扬美在明清两代出了6个进士、4个举人、30多个贡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有资料记载统计,古镇现存古街8条;古码头8处;明、清、民国的建筑260座,其中明代建筑一座,清代和民国的建筑259座;古碑20多方。而2015年对杨美古镇文化保存现状的调查情况:明清古建筑被拆,保存下来的也比较破旧;码头、古街虽然保存比较完整,但是非常清冷、萧条,已无昔日繁华的商贸之景;古碑被涂鸦的不成原貌,字迹模糊,有些碑刻遗失了;名人遗迹也破损严重等情况。
亭子区域为江南区平话文化之源,以亭子为中心的江南地带为古南宁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古有“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之说,足以说明亭子区域具有深厚的平话历史文化底蕴,涵盖了贝丘文化、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码头文化、江河文化、商贸文化、碑刻文化、城邑文化、美食文化、军事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
这样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地区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高楼竖起,不见丝毫历史文化的痕迹。古街已成为商业街,古码头已变为滨江公园,古建筑几乎全被拆卸,碑刻只留下半截断碑,名人故居只剩莫文骅故居且破损严重。
江南区其余的平话乡镇例如苏圩、延安区域在平话方言和文化研究保护上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综上所述,江南区平话方言在缩减,平话历史文化在调查、搜集、整理、保护方面不当,桂南平话现状不容乐观。
三、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给出建议
平话文化建立在平话方言基础之上,平话人以平话为族群纽带,因此要传承发展平话文化,必须对平话本身具有深入的把握。目前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平话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但由于平话内部存在丰富的次方言、土语,情况极为复杂,同时,与语言研究平行的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也还不够充分,还需大力推动更多学者参与,其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
3.1平话、平话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A、鼓励、帮助研究者开展平话、平话文化田野调查,共享调查资料与数据。
B.配合平话文化节庆,与专家学者及学术机构联合召开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搜集研究资料,扩大平话文化影响。
C.组织平话文化传承人、民间爱好者共同参与平话、平话文化调查与研究,与专家研究形成合力,拓宽视野及研究范围。
D、通过组织平话节庆文化、增设方言课堂、方言电台增强平话族群对平话的感情。
3.2平话、平话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
A、系统收集传世文献中与亭子平话人、亭子平话文化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研究文章与著作。
B.广泛收集亭子平话民间幸存的平话人谱牒、契约、唱本等书面文献,收集传说、故事、歌谣等口传资料。
C.亭子平话文化资料分类整理,创建数字化图文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者,也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镇/乡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体等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阅读及欣赏材料。
D.亭子古迹、碑刻摸底调查,以及事物历史资料的保护和储藏(笔者于2015年6月对亭子调查,就发现亭子正街“重修米顶行碑刻”被丢弃一旁,无人去保护)
3.3结合经济发展,打造平话文化传播平台,创建创新模式,把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A.建立平话语言、文化的传播渠道,综合运用平面媒体、影视、网络及现场表演等手段,将复原重建的平话文化立体传播,促进平话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设立江南区文化研究创新项目,组织专家及各级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全自治区平话人的文化表现形式,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汇集到江南区进行多姿多彩的展示。
C.探索创建平话文化创新模式整合现有文化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万众合力,使平话文化得以有效延续,文化精髓得以充分保护与开发,文化精神得到精彩创新与发展。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语言、文化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经济价值更加突出,语言的经济性也逐渐显现。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经济发展服务,其本身也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这种资源的价值、意义深埋在它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中,当前语言、文化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发展的经济资源。江南区“平话文化之乡”的建设,正是顺应当前语言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下提出,结合当地平话方言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政治、经济、自然等有利条件,开拓平话、平话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广西南宁江南区“平话文化之乡”建设,把平话语言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联系,发展语言文化产品行业。不仅可丰富平话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带动了当地旅游、经贸的发展,更为平话语言、文化、族群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游汝杰.汉语的透视——汉语与中国文化[M].沈阳出版社,1997.
[3]鲁宾斯坦著,钱勇.周翼译(Ariel Rubinstein).经济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Marschak.Jacob.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ural Sciene 10,1965.
[5]徐杰舜.平话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6]李伟丽.桂南平话民系宗族与语言态度初探一一以田东县黄氏及横县雷氏为例[J].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纵览该领域的研究,相关文献大都涉及到了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但涉及外部因素时不够具体,而且以谈论内部因素居多,不断重复外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如“学历、职称、科研”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研究发现,还有一些更直接、更具体的内容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解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问题与困难 分析 启示
1 高校外语的内涵
高校外语教师(狭义上指英语教师,下同)专业发展正在形成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探讨,有直接论述的,也有间接涉及的,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内容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回顾、发展脉络、内涵、研究方法、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关于教师素质的探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潘懋元,罗丹2007;张云洁,唐玉光2004;贾爱武2005a/b;刘学惠2005;彭伟强,叶维权2006;吴一安2005/2008等等)。这些成果对促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综合学者们的各种观点及相关研究成果,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可视为教师根据所在学校的发展定位、所在岗位工作的需要以及自身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专业发展活动的过程,即通过培养与培训,实践—反思与教育行动研究或者合作文化等方式,在知识技能、教学艺术、教育理念、道德情操等方面获得持续性而且是终身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研究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关注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了解问题的存在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将更加有利于知己知彼,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我,实现更加有效的专业发展。
2 外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纵览该领域的研究,相关文献大都涉及到了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但涉及外部因素时不够具体,而且以谈论内部因素居多,不断重复外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如“学历、职称、科研”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且,研究中大凡提到的主要是针对“新教师”、“年轻教师”(有的还提及职前培训阶段)。这些结论毋庸置疑是当今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广大外语教师深思。同时,因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贯穿整个教师生涯,强调终身发展。这里所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阶段的教师了,应该说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本研究发现,还有一些更直接、更具体的内容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解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外语教师用外语从事科研的难度往往大于其他领域教师用母语从事科研的难度;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行为可能出现分离或错位;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隐形流失;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边缘人”现象;有限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对外语类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也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2.1 就学科特殊性而言,外语学习的难度大,周期较长
外语或者外国语(Foreign Language)指“不是本族语(native language)或本国语言的任何语言。外国语通常不是儿童时期受别人影响学会,而是通过正式的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来掌握”(哈特曼,斯托克.1981:132)。在中国,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等均为外语。外语是在学校里(跟老师)学的,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政府工作、大众传媒等通常均不使用外语。外语学习天生带有环境条件的不足,学习周期长,不易掌握。用外语进行工作,开展研究,一定程度上或相当一段时期内可谓事倍功半。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狭义上所说的提高学历层次、在科研上有突破。其他学科以母语进行工作、开展研究,事半功倍。这样,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来说,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其教师生涯相当一段时期内明显处于劣势,成效缓慢,这应该算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2.2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行为可能会出现分离或错位
通常,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表面化为学历的高低或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级别,(就会)导致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教师学历的提高和论文的发表(就)不能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更不能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古立新2004:43-47)。在这“快餐文化”盛行的时期,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教学艺术化的过程,更是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要求展示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术兴趣与专长的过程。兴趣与专长通常是专业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常常难以按照自己的学术爱好去发展。为了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更高学历和更多乃至更高层次科研成果,所做的努力常常会与长期发展设想脱节,甚至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脱节。表现在研究成果的延续性、连贯性差,一会儿语言学、教学法,一会儿文学作品,一会儿历史文化,“学术方向不够明朗”,而且还有“转行”现象。既然研究重点不明确,其研究发现很难转化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成果。
2.3 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隐形流失
高校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英语专业强调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其中一种模式是“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本学科专业领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强调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服务(即“专业+英语”的模式)(参见各类教学大纲)。而且,合格或优秀的外语教师素养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要有丰富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文化知识”等等,强调“综合素质”,“创新素养,人文素养”。因此,教师也应该是复合型的。“复合型”即会立刻涉及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问题。
既然“交叉、符合”,那么但凡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如环境、生态等)均可作为研究方向,是否这样呢?其实,这不仅看上去、而且现实中也存在着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与本学科人才隐形流失之间的矛盾,因为这其中的努力和成果最后往往没有代表本学科的方向,反而是促进了他学科的发展。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直接关系到办学单位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群体甚至个体的专业发展。
不过,这一矛盾也不难化解。只要教师牢牢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取向,根据本学科教学培养目标、学科建设需要及岗位的要求为主要参照,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即使教师转而攻读其他领域的学位,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这些努力和尝试就能够做到服务于本专业、本学科。这里特别强调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在结合特定职业岗位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不应背离专业范围。外语教师应该在本学科领域思考专业发展问题,结合本学科的专业方向来考虑自身的主体性需要。让交叉研究、跨领域合作为本学科服务,用其他领域的研究视角、方法、观点来丰富本学科的发展,而不是把外语当作别人的工具去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否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隐形流失了。
2.4 专业发展中的“边缘人”现象
高校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教师也应该是复合型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也会导致人才隐形流失的现象。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即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边缘人”现象。
外语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谈论较多的话题便是“研究方向”。虽有不少外语教师取得了较多的教学科研成果,有的甚至建树颇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没能将研究探寻深入下去。究其原因,“工具论”和“功利化”因素使然,导致“外语教师没专业”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教师之中。连淑能教授(2001)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外语看作是工具。‘外语工具论’使外行的人把外语学科作为附属于其他学科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是一种‘技能’,自己无‘学科’,只能做些口译、笔译、交际、介绍、引进和教学工作。外行人这么看,内行人也这么做,因为‘语言是一门工具,天经地义,自认使命,没有自己的学科就是了。许多外语毕业生因此改行,去研究别的学科了”(连淑能2001:14-18)。罗益民教授(2002)发现,“受‘工具论’的影响,相当多的外语院系,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外语系,为了争得自己的生存权利,拼命要与该校的主干专业复合。学生苦读四年结果却是个‘四不像’!老师们一方面要应付本学科的挑战,要完成本学科所要求的学术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要迎接来自复合自己学科的其他学科的挑战,为此常常苦不堪言,既荒废了本行,所复合的其他专业知识,又不为人接受。”(罗益民2002:50-51)。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边缘人”现象由此而生。
在云南各高校,也有不少外语教师也认为自己“没专业”。有的转而其他学科领域继续“深化”科研,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对单位而言,虽说会出现“人才隐性流失”,但这些教师还是做到了不断提升,沿着终身发展的目标走下去。而另一些教师则会因所谓“只有语言技能而没有学科和专业”感到困惑。作为英语专业教师,既然要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做复合型的教师,应该去“复合”一个专业,一个领域,但又怎么面对本学科的要求、专业评估、职称晋升等问题,单位和部门又怎样为此提供必要的条件与保障?“边缘人”的感觉时常困扰心头。对于公共外语教师而言,外语即为纯粹的工具,一是学生“过级考试”的工具,二是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工具论”和“功利化”联姻,更进一步强化了部分教师“边缘人”的意识,导致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举步为艰,左右犯难。在探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值得注意。
其实,外语是一门“专业”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英语专业具有众多可深入研究的方向方向,例如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文化,翻译学,英语教学,双语词典,国际新闻,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英语,计算语言学以及各种比较研究等等。外语教师只要认真把握好本学科所涉的领域,深入进去,持之以恒,定会有所收获,许多成功外语教师或名师的经历即是最好的例证。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时候,应进一步认真考虑以上分析的种种问题,以确保良性的教师专业发展。
2.5 外语教师申请项目、课题的难度明显大于其他学科的教师
这应该也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以云南省2007-2008年度为例,根据《关于下达2007—2008年度云南省学习十七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通知》,云南省学习十七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批准15项重点课题立项、73项一般课题立项、41项青年课题立项,《云南省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等20项委托课题立项。没有一项有“外国(英语国家)语言文学、文化”为研究内容的。而且,所批立项项目中,大都直接与研究云南有关。再以云南大学2005-2007年度科研项目为例(见云南大学社科处网页),“云南大学2007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7个,“云南大学2006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9个,“云南大学2007年度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共6个,“云南大学2007年度省级科研项目”共44个,“云南大学2007年度横向项目”共65个,“云南大学2005年度横向项目”共68个,“云南大学2005年度省级科研项目”共98个,均没有外语老师的。“云南大学2005年度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4个,其中只有2个是外语老师的(但研究的是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应该不属于本学科范畴);“云南大学2006年度横向项目”共60个,其中只有1个是外语老师的,“云南大学2006年度省级科研项目”共115个,其中只有6个是外语老师的。在所有的这些项目中,关于“外国(英语国家)语言、文学”的研究很少很少。
这一方面说明外语教师申请项目、课题的难度明显大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但同时也暗示了外语教师在从事科研方面还需加倍努力。
2.6 关于核心期刊的问题
外语类核心期刊非常有限,外语教师的教研成果很难得以体现,对教师专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南大核心2008版CSSCI来源期刊”显示,外国文学有6种(含俄罗斯文艺”),语言学有22种,包括汉语和民族语,如“中国语文?、民族语文、世界汉语教学、方言、汉语学”。也就是说,文学和语言两类加起来供英语教师可发的核心刊物约有22种,实际上还得分开算,文学的只有5种,语言学的只有18种左右。试比较,全国普通高校共1909所(截至2007年5月18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295所(截至2007年5月18日);全国成人高校共415所(截止到2007年5月18日);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共计2所(截止到2007年5月18日)(教育部2007)(“中国到底有多少高校”2007)。在这2700余所学校中均有外语教师,如此庞大的英语教师队伍去争夺外语核心期刊上的一席之地,其难度和周期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有67种,综合性社科期刊有50种。而且各专业分类下的如,经济学(72种);教育学(37种);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种);管理学(29种);法学(21种);马克思主义(12种);民族学(13种);历史学(26种);艺术学(18种);新闻学与传播学(15种);哲学(12种)(“南大核心2008版CSSCI来源期刊”)。交叉使用起来有上百种选择余地,相对而言,外语教师教研成果被核心期刊认可的难度更大。这里顺便提一下,外语教师教研成果不是不可以在这些刊物上获得认同,似乎也没有明文规定外语教师教研成果必须一定得上外语类核心刊物,但除了专业性受限外,外语界一定范围内还是强调“外语核刊”而且甚至是“核刊中的核刊”,尤其在定职定级、学术骨干培养获扶持方面。外语学科专业性特殊、核心期刊较少使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被任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7 庞大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与相对较少的外语学位点、甚至轮训机会之间的矛盾
前面说过,2700余所学校中均有外语教师,一来轮训周期相对较长,尤其是大外的教师,二来高校英语专业硕士,尤其是博士,的培养规模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目前国内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的高校(共27所)(全国英语专业博士点,blog.163.com),培养的博士毕业生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
3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相比较而言,在现行教育评估体系下,高校外语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显然困难更大。深入分析、了解这些难度对认清形势、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这些实际的困难也暗示说明,虽然存在客观困难,不能一下子难以满足众多的需求,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是多向度、多渠道、多方式的,而且是长期的、持续的,贯穿整个教师生涯。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的需求,以高校外语教学的要求为核心,以优秀外语教师的素质为参照,积极、主动地开展专业发展活动。有国内外教育、培训机会更好,如若暂时没有,可以就地取材,立足于本部门,采取实践—反思与教育行动研究或者合作文化等方式来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找准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有效的实现专业成长,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 张云洁,唐玉光.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 贾爱武.外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及其发展内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a(4).
[4]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b(1).
[5] 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6] 彭伟强,叶维权.欧洲外语教师教育现状与改革动向[J].外语界,2006(2).
[7] 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8] 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2008(3).
[9] 哈特曼,斯托克著,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
[10]古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43-47
[1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5)http://cet.zwu.edu.cn/Upload/20061026120419192.doc
[1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号),http://www.wenkoo.cn/wendang/yingyu-zhuanye-7332
[1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http://www.bfsu.edu.cn/chinese/site/gxyyzyxxw/zywj/yyjxdg.htm
[14]连淑能.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1(10).
[15]罗益民.外语教育“工具论”的危害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16]《关于下达2007—2008年度云南省学习十七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通知》,http://www.ynpopss.gov.cn/2975/2008/08/19/530@657850.htm
[17] 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网页“2005-2007科研项目”.http://www.hsd.ynu.edu.cn/structure/New_Page_1
[18]“南大核心2008版CSSCI来源期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099f30100a0ua.html
[19] 中国到底有多少高校?教育部公布详细名单.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7524225531359 180378.html
[20]全国英语专业博士点. http://judyju.blog.163.com/blog/static/107100320082203161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