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知识范文(精选3篇)
明辨知识 第1篇
一、关于柱体、锥体、球体
【相关知识】在常见几何体中, 柱体包括棱柱和圆柱;锥体包括棱锥和圆锥.
例1将图1中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并说明理由.
【分析】分类首先要确定标准, 可以按组成几何体的面的平或曲来划分, 也可以按柱、锥、球来划分.
(1) 长方体是由平面组成的, 属于柱体. (2) 三棱柱是由平面组成的, 属于柱体. (3) 球体是由曲面组成的, 属于球体. (4) 圆柱是由2个平面和1个曲面组成的, 属于柱体. (5) 圆锥是由1个曲面和1个平面组成的, 属于锥体. (6) 四棱锥是由平面组成的, 属于锥体. (7) 六棱柱是由平面组成的, 属于柱体.
若按组成几何体的面的平或曲来划分: (1) (2) (6) (7) 是一类, 组成它的各面全是平面; (3) (4) (5) 是一类, 组成它的面至少有一个是曲面;
若按柱、锥、球来划分: (1) (2) (4) (7) 是一类, 即柱体; (5) (6) 是一类, 即锥体; (3) 是球体.
【总结】将几何体进行分类, 方法并不唯一, 只要能说明分类的理由即可.但要注意: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时, 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标准不同时, 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二、关于图形的运动
【相关知识】 (1)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2) 常见的图形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
例2 (2013·南宁) 如图2所示, 将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 得到的几何体是 () .
【分析】半圆绕它的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形成球体.故选A.
【总结】圆柱可以看成是一个矩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而得到;圆锥可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半圆绕它的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而得到.
三、关于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
【相关知识】 (1) 棱柱的特点: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 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 相邻两边长分别是圆柱的高和圆柱底面圆的周长; (3)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 扇形的弧长是圆锥底面周长.
例3 (2013·菏泽) 下列图形中, 能通过折叠围成一个三棱柱的是 () .
【分析】A:另一底面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两底面的三角形不全等, 故本选项错误;B:折叠后两侧面重叠, 不能围成三棱柱, 故本选项错误;C:折叠后能围成三棱柱, 故本选项正确;D:折叠后两侧面重叠, 不能围成三棱柱, 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
【总结】本题考查了三棱柱表面展开图, 上、下两底面应在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两侧, 且是全等的三角形, 不能有两个侧面在两三角形的同一侧.
例4 (2012·吴江) 把下面的硬纸板, 按照虚线折叠, 能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 号图形.
【分析】若按虚线折叠, A、C、D都有面会重合, 故选B.本题也可通过找对面的方法来解决.
【总结】本题考查正方体的展开图.意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时, 动手折叠一下, 也有助于问题的解答.
例5 (2014·西宁) 如图是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汉字的正方体的一种平面展开图, 那么在原正方体中和“国”字相对的面是 () .
A.中B.钓
C.鱼D.岛
【分析】由图形可知, 与“中”字相对的字是“的”, 与“钓”字相对的字是“岛”, 与“国”字相对的字是“鱼”.
【总结】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上相对的两个面上的文字, 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 从相对面入手, 分析及解答问题.想象不出的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
四、关于三视图
【相关知识】一般地, 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例6 (2014·遂宁)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3所示, 这个几何体是 () .
A.棱柱B.圆柱
C.圆锥D.球
【分析】根据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矩形可以判断几何体是柱体, 根据俯视图是圆可判断出这个几何体应该是圆柱.故选B.
【总结】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一般先由主视图和左视图确定是柱体、锥体还是球体, 再由俯视图确定具体形状.
例7如图4是一个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 其中小正方形格内的数字是该位置小正方体的层数, 请你画出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分析】如右图所示, 从俯视图可以看出主视图共四列, 第一列最高一层, 第二列最高两层, 第三列最高三层, 第四列最高一层, 从而确定主视图的形状.在左视图中共三行, 第一行最高三层, 第二行最高两层, 第三行最高一层, 从而确定左视图的形状.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6所示.
【总结】本题考查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由几何体的俯视图及小正方形内的数字, 可知主视图的列数与俯视数的列数相同, 且每列小正方形数目为俯视图中该列小正方形数字中的最大数字.左视图的列数与俯视图的行数相同, 且每列小正方形数目为俯视图中相应行中正方形数字中的最大数字.
明辨现在·引领未来 第2篇
第二场辩论主题为“资本众筹”,嘉和一品董事长刘京京担任特邀主持人,乡村基董事长李红、仟真味董事长李琰、凯瑞集团董事长赵孝国组成的领袖队,对阵由华夏麒麟董事长叶家志、叫个鸭子创始人曲博、1号外卖创始人谭小平组成的新锐队。两队围绕“资本论”“众筹风潮”等问题展开唇枪舌战,深入讨论餐饮资本众筹的利与弊。
第三场辩论主题为“孵化器”,渝乡辣婆婆董事长李进飞担任特邀主持人,雅座董事长白昱、眉州东坡董事长王刚、花家怡园董事长花雷、阿五美食董事长樊胜武组成的领袖队,对阵仔皇煲董事长薛国巍、科脉联合创始人张苏利、潘多拉董事长赵明、妈妈味道联合创始人李铭组成的新锐队。双方就“孵化子品牌的成功标准”“餐饮孵化器VS二次创业”等观点展开激烈交锋,探讨餐饮孵化器能否给餐饮业发展带来又一个春天。
第四场辩论主题为“大数据&O2O”,九橙总裁姚炜达担任特邀主持人,金百万董事长邓超、新辣道董事长李剑、天子星董事长杨洪、餐饮那些事操盘手阮志勇组成的领袖队,对阵乐凯撒董事长陈宁、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人人湘创始人刘正、锦尚阁创始人唐棠组成的新锐队。“餐饮业+互联网or互联网+餐饮业”“互联网思维是锦上添花还是全面颠覆”“餐饮业与互联网共生共存”是这场辩论赛的主要核心问题,旨在分析餐饮大数据及O2O对餐饮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四度比较明辨差异 第3篇
补偿性体能是指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的体能。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两者都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达到提高技术或身体素质的目的。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关联的,但仔细推敲研究发现,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和不同的。
一、基于教学目标,区分练习目的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以技术动作为基础,为了保障学生更顺利快捷高效地掌握动作技术而设计的一系列练习。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动作为出发点,所设计出的练习都是以这个出发点为初衷,围绕技术动作而做出的一系列体能练习。教学目标很明确,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为最终目的,所有的体能练习都是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它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目的更明确,指向性较强。
课课练是针对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而设计出的身体练习手段。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身体素质练习,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课课练的目的是发展身体素质,较补偿性体能来说,它更注重全面发展,针对性和目的性没有补偿性体能集中专一。但课课练却比补偿性体能教学发展个体身体素质和体能的效果要好,这方面的针对性较强。
以蹲踞式跳远为例:设计补偿性体能练习时,教学应侧重学生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为主,可以设计一些专项性的身体素质练习。如:起跳时要求学生摸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以解决学生的起跳角度问题;落地时要求学生脚触到沙坑里的标志物,以解决学生收腹举腿的问题。而课课练教学时就不必考虑这么多技术细节,课课练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爆发力和腰腹力量等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和补偿性体能教学设计完全不一样。
二、根据实际效果,区分教学对象
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对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统一的练习内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进入到改进与提高技术的阶段,如果这时候还一味地让学生重复练习,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技术动作的,而且效果也适得其反。同样道理,如果不考虑还未掌握前面技术动作的学生,不顾实际情况而进行后续练习,效果也是低微的,甚至是危险的。所以,补偿性体能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技术动作情况进行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
课课练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这样设计出的练习更多的考虑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不会存在学生接受不了的情况。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会因为个别几个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而改变练习内容。而且这种练习大多数是较容易掌握和练习的,学生基本都能完成。所以说课课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进行的一些基础性的统一练习。
例如,在侧手翻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直臂顶肩的练习环节,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初始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该技术动作,但还有小部分学生未能掌握。这时,教师就应该让这小部分学生继续进行直臂顶肩练习,其他同学进入下一环节练习。如果不顾这小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强调全体学生都进行下一环节练习,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来说,接下来的练习他们就很难掌握了,甚至在练习中还容易出现危险状况。假如这堂课进入课课练阶段,练习内容是提高学生上肢力量,那全体学生都应该进入上肢力量练习,就不会因为这小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直臂顶肩动作而不允许其进行上肢力量练习。这就是两者练习对象范围的明显区别。
三、着眼主次地位,区分目标指向
补偿性体能练习的形式是比较有技术针对性的,它的练习内容相对来说较具体细化,毕竟针对某个技术动作环节时,这时候已经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环节了,相应地也会设计一些技术性较高、动作要求较细的练习形式。而且技术教学应该是每堂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也会较长,一般都会贯穿主体教学过程,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段。实际教学都是在课堂的中间主要时间段,或是紧跟技术教学之后的辅助练习阶段。
课课练是以提高学生全面身体素质为目的,大多练习形式都是以基本的身体练习为主,例如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这样的练习形式以“大而全”来概括也不失为过。毕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很少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一项很细小的身体部位或技能练习,这样也不适合全体学生练习。体育锻炼的特性是越细小、细化的练习,对个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要进行集体性的体能训练,势必是一些大而全的练习形式。而且课课练一般都是在课堂的中后期阶段进行练习,都是当整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结束后,作为一个辅助提高功能的练习出现在课的后期阶段,相对主体教学内容,它属于一个次要位置。
例如前面提到的蹲踞式跳远案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起跳角度,而安排了专项性较强的“起跳后摸高处标志物”这样一个练习。这个练习应该说是一个较精细化的练习形式,而且它应该紧跟起跳教学环节之后出现,不会出现在课堂的后期阶段。而这堂课假如有下肢力量的课课练内容,它应该是等主体练习内容结束后,以一些跳跃性练习内容在课堂的后期阶段进行,绝不会喧宾夺主,出现在主体教学时间段里。
四、注重兴趣培养,区分教学时间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为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技术动作,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他们更乐于去进行这样的练习。从需求层面来说,这样的练习更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项目,他们会更主动积极地投入练习。而且补偿性体能练习出现在课的主题教学时间段,这时学生精力、体力和兴趣都还保持在高水平,对练习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情绪状态,这时候的练习效果也是最好的。
课课练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一项每堂课都必须执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先抛开练习内容不说,如果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某一项练习,学生的兴趣会高吗?还有,课课练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选择的练习相对都是些较枯燥、运动量大和强度高的内容。再者,课课练出现在课的后期阶段,学生的体力和兴奋性都有所下降,再进行这样的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兴趣还能高吗?所以,学生会出现抵触课课练这样的练习内容,达到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在篮球快速运球的练习中,课中安排一些快速跑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学生会很乐意地参与到练习中来。一旦到了课课练阶段,让学生进行速度练习,学生就完全没有兴趣了,只是机械地执行教师布置的练习,兴趣和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