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麻醉方法分析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麻醉方法分析范文(精选12篇)

麻醉方法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行麻醉手术的患者26 例,男14 例,女12 例,年龄在2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6.3)岁,所有患者ASA分级均为Ⅰ~Ⅱ级,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肝功能、肺功能、肾功能均基本正常,无酗酒及长期服用药物史,无癫痫或其他慢性神经生理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在手术前均未接受任何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我院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我院本次研究,均已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方法

26 例患者在手术前禁食时间不能少于8 小时,在进入手术室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7ml/kg,滴注速度为2ml/kg·h。在进入手术室的30min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用0.05mg/kg咪唑安定、2mg/kg丙泊酚、3μg/kg芬太尼、1mg/kg卡肌宁联合静脉注射诱导,然后快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频率控制在12~20 次/分,潮气量在8~10mg/kg,使患者吸入纯氧和浓度为1%的异氟醚,保证患者的麻醉深度在合适的范围。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根据患者的体征变化,间断地注射芬太尼和卡肌宁。

1.3 脑电信号采集

脑电信号采集使用的是美国CADEELL公司生产的32 导联EASY Ⅱ 脑电采集系统, 频率为400Hz,信号频段为0.16~70Hz,A/D转换的精度为16 位。脑电点击的放置方法为国际10/20 的标准,同步采集的脑电信号为四导双极导联的FPI-Cz、FPZ-Cz、C3-CZ、C4-CZ[3]。

1.4 分析方法

1.4.1 KC复杂度根据公式计算序列,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结果衡量有限序列与随机序列两组序列的相似度。

对于(0,1)序列,当n→∞时,其复杂度c(n)趋向一个定值b(n),而且b(n)是时间序列的渐进行为,采用归一化的方法,用b(n)归一化c(n),得出复杂度KC,也就是:KC=c(n)/b(n)

本研究中是利用2值化KC复杂度进行的分析。

1.4.2 小波包

令 Ψ0(t)=Φ(t),Φ(t)表示小波变换的尺度函数,Ψ(t)表示小波母函数,假设原始信号长度是m·2N点,f(t)则信号的完全重构可以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的i为节点号,j为分解级数。是脑电信号在j级k点的小波包分解系数。

1.5 评价标准

评价麻醉程度的标准是通过患者对切皮刺激发生的反应情况,主要是体动、呼吸模式、血流动力学参数三个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患者若对切皮刺激没有发生明显的反应,那么监测到的血流动力学、心电、血样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在正常值的范围内,进而说明患者的麻醉深度处在合理范围内[4]。

2 结果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麻醉诱导时期,从清醒的状态进入全麻状态,大脑状态在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脑活动受到麻醉药的抑制作用。26 例患者在清醒状态时,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结果为脑电值较高,范围为0.5 左右,在麻醉后脑电值下降,数分钟后,患者切皮刺激反应消失,脑电值下降到0.2~0.3之间,此后,26 例患者均处在适度麻醉的状态中,脑电值在0.2~0.3 范围间波动。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肌松剂、镇静药、镇痛药被大量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上,这就导致麻醉师对患者麻醉程度的判断成为关键。临床手术的麻醉是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无痛,在良好的条件下接受手术。麻醉师在手术室根据对患者的监测信息,如瞳孔、呼吸、心率、血压、分泌物、肌肉松弛度的观察,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随时调整、干预麻醉药的使用量,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处在正常的状态或接近正常的状态。但是麻醉药物对患者的生理体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在手术前使用镇静、镇痛药物、肌松剂、拟交感神经药都会使麻醉师对患者的麻醉状态判断失误。因此,对患者麻醉程度的判断中,使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够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麻醉过深会导致患者发生苏醒延迟,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严重者会发生麻醉意外;麻醉过浅会使患者知晓术中过程,恢复疼痛感、应激反应过强,从而造成心理、精神上的损害,容易导致突发性的心血管疾病。

脑电信号作为体征信号的监测方法,通常是使用KC复杂度和小波包进行分析。KC复杂度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Koloogorovl omplexity的称呼,是根据已被定义的有限长二值序列的复杂度反应给定信号序列是否随着数据长度增加而出现的新模式的速率,用一个有限序列与随机序列的近似度进行衡量[5]。这种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信号幅值的大小没有关系,但是能够反映出脑电信号复杂程度。小波包是在小波变化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为精细的信号分析方法,采用的是将高频信号部分分解,根据信号特征选择相应的频带及信号进行匹配,这无疑提高了时频的分辨率。

本研究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在手术接受麻醉诱导的前后,KC复杂度的变化较为灵敏,也就是在麻醉诱导之前,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中脑电监测获得的KC复杂度值较高,从麻醉诱导开始,脑电监测发现KC复杂度值逐渐下降,在患者进入合适的麻醉深度后,脑电监测KC复杂度值维持在一个下降值的范围内。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麻醉程度逐渐加深,麻醉药物对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从而导致脑电信号随之降低。所以,KC复杂度值也随之减小。通过对研究中26 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后脑电复杂度的分析发现,脑电复杂度值基本趋向一致,但到达麻醉深度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别,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因为大脑在清醒状态下,神经元放电的步骤不一致,这就导致脑电波的释放呈现出低幅高频的特点,也就是在波的类别上以快波为主;当患者接受麻药注射进入麻醉的状态后,由于受到了麻醉药的影响,就导致高幅低频的慢波增多。

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6 例患者采用脑电体征信号分析全麻深度的研究结果与何欣[6]等在“脑电样本熵与双频指数在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对镇静深度评价的相关性研究”研究中所得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体征信号分析麻醉深度中具有安全性、判断准确的优势[7]。同时也表明,采用体征信号分析麻醉深度在手术中值得深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中,体征信号起到的作用。方法 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麻醉手术的患者26例采用根据脑电体征信号分析麻醉深度的方法,对麻醉深度进行评价,分析脑电体征信号在判断麻醉深度中起到的作用。结果 26例患者采用脑电体征信号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能够明确得出脑电值随着麻醉深度的逐渐加深而减少的数值,进而通过脑电值信号判断麻醉深度。结论 体征信号分析患者手术时的麻醉深度,能够全面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关键词:体征信号,麻醉深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军,周雅琪,陈绍宾,徐天昊,陈枭,谢斐.基于样本熵与决策树的麻醉意识深度评价指数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19(02):434-439.

[2]余炜,曾孝平.麻醉术中绝对血容量不足临床监测告警系统的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11,15(08):43-47+65.

[3]黄岩,李邦翅.麻醉深度监测常用设备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16(02):85-88.

[4]师黎,魏贯军,李晓媛,王治忠,史慧革.基于局部场电位样本熵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8):9114-9120.

[5]韩喆,郑志成,张荣磊,董铮.基于统计特征的微弱生命体征信号提取研究[J].火控雷达技术,2013,22(01):9-12.

[6]徐忠厚,郑立东,李家宽.Narcotrend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24(10):1336-1339.

麻醉方法分析 第2篇

必须严格执行专库(专柜)保管,二者可存放在同一专用库(柜)房内。专库(柜)必须执行双人双锁保管制度,仓库内须有安全措施,如警报器、监控器。按照药品的性质来决定储藏条件。麻醉药品的大部分品种遇光变质,应注意避光,采取遮光措施。应建立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专用账目,专人登记,定期盘点,做到账物相符。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麻醉药品入库前,应坚持双人开箱验收、清点,双人签字入库制度。严格执行出库制度。出库时要有专人对品名、数量、质量进行核查,并由第2人复核。发货人、复核人共同在单据上签字。由于破损、变质过期失效,而不可供药用的品种,应清点登记,单独妥善保管,并列表上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听候处理意见。如销毁必须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监督销毁,并由监督销毁人员签字,存档备查,不能随便处理。二类精神药品,可储存于普通的药品库内。

2.5 医疗用毒性药品的储存保管方法

必须储存于专用仓库或专柜锁并由专人保管。库内需有安全措施,如警报器、监视器,并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毒性药品应坚持双人开锁验收,双人收货、发货制度,并共同在单据上签名盖章。严防错收、错发。严禁与其他药品混杂。建立毒性药品收支账目,定期盘点,做到账物相符,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当地药品主管部门。对不可供药用的毒性药品,经单位领导审核,报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销毁,并建立销毁档案,包括销毁日期、时间、地点、数量、方法等。销毁批准人、销毁人员、监督人员均应签字盖章。

2.6 放射性药品的储存保管方法

人工流产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应用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宫颈麻醉;丙泊酚全静脉麻醉;手术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13-02

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0年12月~2011年9月收治的56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分别施以不同麻醉术,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分别给予全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麻醉组)、宫颈麻醉术(对照组)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患者平均年龄(25.1±1.5)岁;流产次数:第1次者22例,第2次者15例,3次以上者19例;婚姻状况:已婚者29例,未婚者27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筛选

纳入标准:(1)年龄18~40岁;(2)50 d≤孕周≤70 d;(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麻醉药物过敏者;(2)严重躯体疾患、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3)术前当日两次体温>37.5℃;(4)妊娠剧吐酸中毒未纠正患者;(5)有严重的自杀企图及行为。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评分、疼痛程度、并发症等。

1.4 疗效评价

麻醉评分:参照《麻醉学》中关于麻醉评分进行评定[1],分为优、良、差。优与良病例數之和为有效例数。

疼痛程度: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的疼痛4级分度法进行[2],分为0、Ⅰ、Ⅱ、Ⅲ级。0级与Ⅰ级病例数之和为有效例数。

人工流产手术满意度:优:指手术期间无肢体活动;良:手术期间有不影响操作的肢体活动;差:手术期间体动,使手术无法进行,统计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在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比较,麻醉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比较(n=28)

组别麻醉评分疼痛程度

优良差有效率(%)0级Ⅰ级Ⅱ级Ⅲ级有效率(%)

麻醉组2530100.00▲24220 92.86▲

对照组223389.292123282.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满意度比较

麻醉组患者对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满意且表示若不慎再次妊娠还会采取该种方法终止早孕者为26例(92.86%),高于对照组的18例(64.29%)(P<0.01)。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作为妇科门诊简单手术之一,一般手术时间较短,因此,对于麻醉方法多以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恢复迅速以及并发症少等为其特点[3]。一般人工流产术,多是以宫颈麻醉为主,而宫颈是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性纤维组成,其感觉神经丰富。支配子宫及子宫体的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宫颈口的神经分布最丰富。因此,术中疼痛让做过人工流产的孕妇心有余悸,让未做过而将要做的孕妇深感恐惧。同时,人工流产综合征则是因牵拉、扩张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麻醉状态下,孕妇对宫颈的牵拉、胃肠的刺激反应不敏感,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大大降低,术者不受孕妇痛苦或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干扰,使得手术顺利进行,且不增加人工流产术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给予适当的麻醉治疗不仅是医学进步的需要,也是作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措施之一,是完全必要和有意义的[4]。现今,无痛麻醉术较多,但各种术式究竟对患者影响如何,相关报道不多。因此,在比较两组常用无痛麻醉术的基础上,探寻最适宜术式是目前妇科工作的关键。

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使孕妇在无知觉的状态下手术,解除了人工流产手术的痛苦,消除了孕妇的紧张、恐惧情绪,减轻了孕妇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丙泊酚(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其单纯用于静脉麻醉的临床研究报道鲜见。本研究发现,静脉丙泊酚麻醉组的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均优于宫颈对照组,同时静脉丙泊酚麻醉组患者对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满意且表示若不慎再次妊娠还会采取该种方法终止早孕者为26例(92.86%),高于对照组的18例(64.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无论从麻醉、疼痛程度,还是从患者接受度来讲,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法更适宜于门诊人工流产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9.

[2] 高恩付,黄月红.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人流术中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058-1059.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8-401.

[4] 曹雪黎,汪燕.人工流产术中运用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34-135.

(收稿日期:2011-01-19)

麻醉方法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妊娠并发症,剖宫产,麻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系产科危及母婴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其发病率约为9.4%[1], 重度妊高征患者病情危重,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采取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末期妊高征的有效措施, 但妊娠本身对母体的生理影响及妊高征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得手术麻醉变得复杂。我院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对80例妊高征患者实施剖宫产术, 现将手术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以期为今后此类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患者, 年龄18岁~39岁, 平均年龄32岁, 孕期33周~37周, 血压、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均符合重度妊高征的诊断[3]。

1.2 妊高征分类

轻度45例, 中度20例, 重度15例。

1.3 妊高征合并其他产科疾病

胎儿宫内窘迫、产道异常、胎膜早破、臀位、高龄初产妇共58例。

1.4 治疗情况

经药物治疗者75例, 轻度妊高征者, 口服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片, 利尿药物如双氢克尿噻, 另外用镇静剂如安定。中重度妊高征, 给予解痉药物为25%硫酸镁10 ml溶于25%葡萄糖注射液10 ml中缓慢静脉推注, 继以25%硫酸镁30 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速尿常用量为20~40 mg静脉推注, 必要时可用更大剂量;安定10 mg静脉推注。重症者可用利血平1~2 mg肌注, 经治疗后血压下降≥26 k Pa, 10例血压下降<13 k Pa, 症状缓解者3例;血压有持续升高现象, 病情不减者2例。

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吸氧, 用全自动无创监测仪持续监测BP、HR、ECG、Sp O2, 常规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对无低血容量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妊高征患者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对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或胎儿宫内窘迫需紧急手术的患者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者50例, L2~L3穿刺头向置管, 2%利多卡因4 ml作试验剂量, 无异常后继续追加2%利多卡因10 ml;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25例, 选择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置入腰穿针, 有脑脊液流出时经腰穿针在12 s~20 s内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2.0 ml, 上述两种方法调节麻醉上界在T6平面以下。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5例, 异丙酚、维库溴铵或琥珀酰胆碱快速诱导, 术中以异丙酚、瑞芬太尼微泵维持。

麻醉中注意事项:①注意对产妇意识、呼吸的观察, 保证良好的通气和充分给氧;②加强麻醉手术中的监测, 预防和控制抽搐,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③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合理输液、输血, 防止血压骤降;④麻醉平面调控在T6以下; (5) 对产妇和新生儿复苏抢救做好准备。

3 结果

50例连续硬膜外阻滞, 平面多在T9~L2, 其中25例患者有牵拉痛;25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平面在T6, 没有出现牵拉痛;5例全身麻醉患者术毕清醒拔管, 无烦躁不安和抽搐;全组病例麻醉过程基本平稳、手术过程顺利, 母婴平安。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以上者60例, 4~6分15例, 4分以下5例。对窒息新生儿经清理呼吸道, 必要时行口对口或面罩人工呼吸等方法抢救成功。除4例新生儿因早产各种并发症死亡外, 其余均母婴安全出院。

4 讨论

妊高征的病因尚未阐明, 可能与精神过度紧张或受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年轻初孕妇或高龄初产妇、慢性高血压、营养不良等有关, 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痉挛[4]。该类产妇术前已在产科经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及利尿等治疗, 麻醉前对已使用镁剂治疗的产妇, 应检查血镁、膝反射及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16次/min者应给予10%葡萄糖酸钙静注以拮抗镁中毒[1]。采用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 是减少妊高征孕产妇和围生期胎儿死亡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是保证术中镇痛完善、患者安静、肌松良好及母婴安全的关键。麻醉医生术前准备时应详细了解患者术前治疗情况, 本组患者术前都进行了抗心力衰竭、解痉、扩容、降压、镇静、利尿、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 术中维持适当的血压水平, 减轻心脏负担。麻醉方式选择要考虑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情况及全身合并症的情况而定, 持续硬膜外阻滞适用于大多数妊高征剖宫产手术, 局部麻醉药多选择利多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除有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外, 还具有镇痛起效更快、效果更确切、可控性更强、维持时间长等优点, 在妊高征剖宫产手术中的优势日渐明显, 但对于重度妊高征合并心力衰竭、肺水肿、凝血功能异常、子痫发作并气道梗阻、意识不清无法有效配合、ASAⅢ~Ⅳ级者, 不宜选用上述麻醉, 最好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不过麻醉的管理比麻醉的选择更加重要, 对于同时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凝血功能异常时, 应及时输全血、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 以维持循环、凝血功能的稳定, 术后的及时镇痛也有助于维持产妇的循环稳定。尤其对于重度妊高征的产妇, 产后仍有子痫发作的可能, 常发生在产后24 h或72 h内, 故对该类产妇除加强随访外, 均建议进行术后镇痛治疗, 以减轻疼痛刺激。

5 总结

对重度妊高征的产妇, 应做到术前积极准备, 麻醉中力求避免各种刺激, 保证镇痛完善, 预防血压骤升骤降, 保证充分供氧, 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适当补充血容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麻醉方法首选连续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遇并发脑血管病变或有出血倾向者, 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为妥[1], 以尽量把妊高征手术及麻醉的风险性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都应该负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808~809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316~1318

[3]沈七襄.危重疑难病患者的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66

药物麻醉分析中的法律问题 第5篇

可能导致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沉默权的效果之一是禁止使用麻醉分析方法收集证据。因此所有在麻醉分析过程中

获得的材料都不得被作为证据采纳。但是鉴定结论可以作为专家证据由法庭决定是否采纳。

【关键词】 麻醉分析;沉默

权;证据可采性;鉴定结论

【中图分类号】d919.3;d924.3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2 0144—0

3legal problems on anaesthetization analysis.zeng jian—lin.law school of peking university,100871.

【abstract】the appraised individual have the right to keep sil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judieial appraisal of psychosis.an

citizen have the right to keep silence when he/she is under the danger of being pursued to bear crim inal responsibility.prohibit—

ing evidences collec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aesthetiz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 of the right to keep silence.so the materials ob—

r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aesthetization was unaccepted as a evidence.however,whether acceptance the expertise conclu~

sion,as a kind of expert evidence,is decided by the court.

【key words】 right to keep silence;anaesthetization analysis;evidence admissible;expertise conclusion

药物麻醉分析是直接利用药物使病人或者鉴定人进入催眠

状态,以进行心理分析或者治疗的方法。(d麻醉分析的目的在于

从药物引起的催眠状态中追溯和分析患者的发病因素,内心深

处的隐衷,在了解病人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启发,教育和鼓励。

麻醉分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癔病、强迫性官能症,也可以用

于对缄默症等不合作的病人的鉴别分析。

麻醉分析应用于司法精神病学,主要是借助于药物的作用,使人脑主动抑制过程松弛,有时被鉴定人说出其真实的内心体

验,以鉴别真伪精神病。对于麻醉分析的方法以及结论的有关

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争论,从麻醉分析术出现一致到现在就没有

停止过,各种观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一、被鉴定人的沉默权

被鉴定人是否享有沉默权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

为被鉴定人并不享有沉默权,因为被鉴定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

进行麻醉分析鉴定就意味着放弃了行使这个权利。这是一种很

危险的观点,在实践中承认这种观点必然导致刑讯逼供的盛行。

(一)沉默权的主体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

以及其他的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我国的刑法也把司法工作人

员刑讯逼供等暴力取证行为规定为犯罪。这就表明了我国对强

迫公民自证其罪的行为的否定。这其实反映了我国的刑事法中

已经体现了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基本精神。联合国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庚项规定:“任何

人享有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

利。”美国的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在任何刑事

案件中成为反对它自己的证人。”日本宪法也规定,任何人都不

能被强迫要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供述。从以上的规定来看,似乎

沉默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应当说,这些规定其实表达了这样的一个含义: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国家侦查机关或公诉机关侦

查和指控的对象。而一旦这种可能成为事实,任何人均可以行

使这项权利。至于在事实上,真正行使这项权利的则是刑事被

告人或者潜在的刑事被告人。对此,美国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解

释:特权不仅可

以由被告人主张,而且可以由证人主张。因此从

各国刑事诉讼法典来看,享有沉默权的主体可以分为三类:刑事

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证人。②被鉴定人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具有

双重身份:即对于司法机关来说,他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对于精神病医生来说他是病人。但病人的身份并不能改变他的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甚至可以

说他的病人身份是因为他是犯罪

嫌疑人才被提出来的。因此,被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享有沉默

权是毫无疑问的。

(二)可以沉默的时机

沉默权是针对刑事追究而形成的权利,当然主要是在刑事

诉讼过程中才有行使的机会,因此主要发生在侦查,预审或审查

起诉、审判阶段。⋯ ⋯但是从广义上讲.沉默的时机不限于刑事

诉讼过程中,因为它适用的事实范围是一切可能导致自己受到

刑事追究的情形。③即使是在行政程序或者民事诉讼程序中,或

者是受到立法机关的有关调查程序中,如果陈述人认为要求他

作证或陈述有可能使他受到刑事追究,仍然有沉默或者拒绝陈

述的权利。被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之中是一个病人,但是整个鉴

定过程是刑事诉讼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鉴定人或者其

监护人同意进行鉴定,并不等于放弃了保持沉默的权利。他们

同意的是进行麻醉分析鉴定,而不是放弃了保持沉默的权利。

《司法精神病学纲要》孙东东著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试用教材1988年版154页

《沉默的权利》易延友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7页

③ 《沉默权制度研究》孙长永著.法律出版社,2001.77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2期)

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被鉴定人仍然享有沉默权。

(三)沉默的效果

沉默权作为一种权利,要求法律保证权利主体不因行使这

一权利而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沉默权制度下的嫌疑人、被告

人或其他知情人面对官方讯问时保持沉默的权利效果。纵观各

国关于沉默权的规定和司法实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行

使权利,从对于权利人的直接利害关系来看,在法律上产生三种

效果:一是禁止强制陈述;二是禁止不利评论和推论;三是禁止

从重判刑。其中前一项效果直接影响当前的权利人是否能沉

默,后两项效果则影响到权利人是否会因为行使权力而付出代

价,以及将来的权利人是否还会再行使沉默权。现代国家所禁

止的讯问方法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刑讯逼供等物理强制方法,还

包括一切损害嫌疑人意志自由的精神强制方法。典型的立法例

是德国的1950年增加的《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的规定:“对被

指控人决定和控制自己意志的自由,(1)不允许用虐待、疲劳术

伤害身体,服用药物、折磨、欺诈或者催眠等方法予以侵犯。只

允许在刑事诉讼法允许的范围内实施强制。禁止以刑事诉讼法

不允许的措施相威胁,禁止以法律没有规定的利益相允诺;(2)

有损被指控人的记忆力、理解力的措施,禁止使用;(3)第一、二

款的禁止规定,不顾即被指控人承诺,必须适用。对违反这些禁

令所获得的陈述,即使被指控人同意,也不允许使用。这一规定

显然是吸取了纳粹刑事司法时代利用麻醉分析获取口供的历史

教训,充分反映了德国基本法关于保障人的尊严和人格的自由

发展的原则。对于以现代技术作为侦查手段侵入人的思想领域的行为施加了严格的限制。对于以下4种损害意志自由和意识

活动的措施严格加以限制:(1)所有对生理有损害的方法,如虐

待,使疲劳,伤害身体,使服药物等;(2)所有对意志造成损害的方法,如欺诈,催眠,恐吓,以法律规定利益相诱惑等;(3)使用违

反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如运用法律有关羁押的规定对嫌疑

人的陈述施加不当影响。(4)其他有损记忆力和判断力的方法。

德国法学理论认为,上述规定只是有限的列举。并没有涵盖所

有的违法讯问方法。“只要对自由的陈述有碍的讯问的方法,都

应视为法所不许”。根据这一精神,德国法理论和实践一致认为,麻醉分析之所以受到禁止,是“因为藉由生理反应对无意识状态

下的精神活动的测试,亦将侵害到不得被侵害的人格权的核

心”①德国的上述立场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认同,如意大利《刑事

诉讼法典》把个人精神自由原则作为收集证据的一项基本原则,其中第188条规定,“不论利害关系人是否同意,不得使用可能

影响自我决定的自由或者影响其记忆力和评价能力的方法和技

术”收集证据。据此,即使有被追诉人同意,也不得对他进行测

谎仪检查、麻醉分析、心里测试等试验。理由是“这样做不仅侵

犯了隐私权,而且结果也不可靠”。② 法国刑事诉讼中也以侵犯

人的思想自由和意志自由为理由,而不允许司法警察或者预审

法官采取麻醉分析或者测谎仪检查的方法获取嫌疑人的口供。

据法国马赛三大蒂马里诺教授的介绍,法国在1944到1946之间

曾经以获取口供为目的使用过麻醉分析法,但战后立法予以禁

· 145 ·

止。根据现行法国法律,在侦查阶段,可以通过预审法官批准使

用麻醉分析方法检查嫌疑人是否适合讯问,但不是使用这种方

法对嫌疑人进行讯问。

美国不禁止经嫌疑人同意后对其进行测谎试验,但检查的结果除非控辩双方同意,不能直接作为实质证据或弹劾证据使

用。利用实验结果对嫌疑人进行讯问前必须对嫌疑人提出沉默

权警告。③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在禁止使用麻醉分析方法收集证

据上,各国的态度十分坚决。那么,在麻醉催眠状态下被鉴定人

泄露的其他与本案无关但又属于自己重大犯罪的材料不能作为

证据予以采纳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他人罪行材料的证据可采性问题

对于在麻醉催眠状态下,被鉴定人泄露有关他人罪行的材

料,鉴定人是否应该向司法部门反映的问题,以及这样的材料是

否可以被用作证据的问题,也是一个在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人认为,保障社会安全在我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因此,鉴

定人在被鉴定人所述内容不属于其病理性的内心体验后,有义

务向司法机关反映,并且认为这不属于不道德行为。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

刑事诉讼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被鉴定人不言不语,拒绝回答

任何问题的情况。这可能是精神病症状引起的,也可能是的被

鉴定人情绪低落,自我保护导致(这是他的精神状态正常的表

现)。对于第二种情况,即使经过被鉴定人本人同意或者他的监

护人同意,对他进行了司法精神病鉴定。我们认为麻醉分析的过程中获取的有关他人罪行的材料绝对不能向司法机关告发,司法机关也不能采纳这样的证据。因为被鉴定人之所以不愿意

说话,不是因为它有精神病,而是因为它选择了保持沉默。麻醉

分析所获取的材料正是在违背他意志的情况下取得。这种证据

材料的非法性是十分明显的,因而也不具有可采性。

对于第一种情况,麻醉分析过程中获取的他人罪行的材料

处理又可以分为两种。(1)如果鉴定的结果是被鉴定人为无刑

事责任人,那么这样的材料根本就不可能作为证据而被采纳。

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成为证人有两个条件:即能够辨别是

非和清楚表达。一个被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显然是不具

备的这两个条件。其所作的陈述自然也不能作为证据而被法庭

采纳。(2)如果被鉴定人被认定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笔者认为这

样的材料同样不能作为证据被法庭采纳。其理由与精神完全正

常的人因保持沉默而被进行鉴定的一样。他或者他的监护人同

意的只是进行鉴定,而不是放弃了保持沉默的权利。况且,在进

行鉴定的同意是由其监护人做出的情况下,监护人是否有权利

代替被鉴定人放弃保持沉默的权利是很值得怀疑的。我们知

道,沉默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它只能由权利主体享有,任何人

都不能代替别人放弃该项权利,即使是监护人也不例外。

三、鉴定结论的证据可采性问题

有人认为实行麻醉分析是变相的严刑拷打逼取口供,这种

① 德clause roxin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264—269页

②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in the eump~n community 231(christine van den wygaerted;buteworths,1993)转引自《沉默权制度研究》孙长永著.法

律出版社。2001:77—81

③ 参见:美国最高法院1998年3月31日对united state v schffer一案的判决at http;//supct.1aw.corneii.edu.8080/supct/html转引自《沉默权制度

研究》孙长永著.法律出版社,2001.81

· 146 ·

方法严重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只不过方法不同于传统

方法而已。审判机关不能将这种非自愿的供认作为合法的证

据。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相反的意见。他们主张,被鉴定入在鉴定过程中所作的陈述确实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只要被鉴定

人在合法保障之下,可以使用麻醉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司法精

神病鉴定结论本身就处于证据地位,对于法庭审判没有约束力,通过麻醉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本身并未引起鉴定结论性质的改

变。鉴定最后是否被法庭采纳的权利仍然在法官的手上。我们

之所以作鉴定,目的并不在于获取被鉴定人的口供,而在于对被

鉴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一个评价。被鉴定人在麻醉分析过

程中的陈述不能作为口供并不能否认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所

以在做鉴定之前,如果被鉴定人能够做出意思表示,在向被鉴定

· 法律精神医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2期)

人说明麻醉分析的性质并经其同意后,只要符合适应症和无禁

忌症便可以使用麻醉分析方法。当然,如果被鉴定人不愿意表

示同意或者无法表示同意的,必须要经过其监护人的同意才可

以对其使用麻醉分析方法。有的人也许会反问:如果被鉴定人的监护人不同意是否还可以进行鉴定。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

下,最好是不要使用麻醉分析。但我们可以在法律上规定,如果

再有合理的理由怀疑嫌疑人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而其监护人又

拒绝同意对其作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法庭可以做出对其不利的决定,即推定其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的人。

最后,麻醉分析的结论对整个鉴定结论而言也仅仅是一种

参考作用,在出具鉴定结论时应注明在鉴定中使用了麻醉术。

探讨麻醉前的准备及实施麻醉方法 第6篇

【关键词】 麻醉意外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 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36-01

麻醉技术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麻醉安全问题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麻醉医师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

现代麻醉学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各种先进监护设备的出现,世界范围的麻醉安全大大改善,2000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 Medicine,IOM)报告指出麻醉死亡率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 000下降到目前的1/20 000~1/300 000.尽管如此,每年麻醉死亡或并发症仍时有发生,麻醉过程中任何失误都有可能对伤病员的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麻醉安全仍是每一个麻醉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1]。

1 麻醉前准备工作

麻醉前需根据病情对病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总的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的麻醉耐受力和安全性,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恢复更迅速。术前必须设法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急情绪,从关怀、安慰、解释和鼓励着手,酌情恰当阐明手术目的、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或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用亲切的语言向病人做具体介绍,针对存在的顾虑和疑问进行交谈和说明,以取得病人信任,争取充分合作。对营养不良病人,手术前如果有较充裕的时间,应尽可能经口补充营养;如果时间不充裕,或病人不能或不愿经口饮食,可通过小量多次输血及注射水解蛋白和维生素等进行纠正;白蛋白低下者,最好给浓缩白蛋白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应对所需使用的麻醉药品以及麻醉器械进行充分准备,开放静脉通道,检查药品是否是于保质期之内且外包装无损进坏。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选择合适的麻醉主法以及麻醉药品,评估患者在麻醉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并充分准备抢救药品及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等。

2 麻醉意外的常见原因

2.1 麻醉选择不当。麻醉时机选择不当,麻醉方法选择不当,麻醉药物选择不当。

2.2 麻醉及手术操作不当。气管插管误入食管或进入一侧支气管;硬膜外腔置入的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未被发现,注药后造成全脊麻;大量局麻药注入血管;浅麻醉下的眼心反射或椎管内麻醉下的胆心反射;空气栓塞;骨科手术中的脂肪栓塞。

2.3 麻醉中的各種失误。药物逾量,注药错误。麻醉机的各种气源接头口径无区别,如将氧气接头插入笑气气源;输入异型血或污染血;使用不熟悉的药物或麻醉方法;无必要的麻醉设备、监测设备和急救措施也冒然实施麻醉。

2.4 仪器设备故障。气管导管过脆过软致折断或压瘪,双腔管中隔破损等;呼吸机、蒸发罐故障,监测仪显示错误或报警失灵等。

3 一般资料分析

本文将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前来就诊并实施麻醉措施的60例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及可能发生的异常反应,使患者享有完全知情权,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麻醉。医务人员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应进行仔细解答。患者在麻醉前由于过度担忧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因此易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反应,从而影响麻醉效果,增加麻醉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本佤治疗,给予患者适当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麻醉,达到更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4 实施麻醉的具体方法

4.1 完善的麻醉记录。完善的麻醉记录应包括麻醉药品、麻醉详细过程、患者各时间段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此举不仅可以为进行交接班的麻醉医师提供手术、患者以及麻醉情况的详细信息,同时可为患者术后观察以及突发情况处理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4.2 正规的操作措施。对患者进行麻醉时,麻醉医师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决定麻醉安全性的关键之一。临床麻醉医师应具有专业的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并按照不同麻醉方法的相关流程进行操作,从而减少操作失误率,增加麻醉患者安全性。

4.3 围麻醉期的有效监测。在围麻醉期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通过了解患者病史能够对可以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充分准备,待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后可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围麻醉期的有效监测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4.4 保障麻醉安全的有效途径。一是收集专科本身的信息和病人信息,加强病人检查,了解病人全身情况。二是改善麻醉设备并正确掌握、合理运用。三是做麻醉要强弱搭配、新老搭配、师生搭配。四是加强手术期间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合理处理。五是必须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清晰地做好麻醉记录。手术期间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其治疗,应准确记录相应时间。六是加强医院自身毒麻药品的管理,规范使用麻醉药物,避免滥用。七是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本专业的高风险性,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2]。麻醉安全问题一直是麻醉的中心问题.麻醉科医师常常应用一些潜在的致命性药物不是出于主要的治疗目的而操纵患者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生理,因此麻醉代表着高的风险.局部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等并非总是用到恰如其分,穿刺和插管等操作的失误、麻醉器械的故障,对术前术中病情的错误判断,尤其是对麻醉危险丧失警惕等,这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均可导致麻醉意外。一旦严重的意外事件发生,可致死亡或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再者,即使麻醉或麻醉科医师只引起微小损害,患者还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此损害与原发病不相关。因此,麻醉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分析意外事件的原因及性质、制定防范措施,以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3]。

综上所述,麻醉前准备工作、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完善的麻醉记录、正规的操作措施、围麻醉期的有效监测等措施是确保临床麻醉安全性、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临床麻醉医师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严格遵守上述措施完成麻醉。

参考文献

[1] 胡宇 张聪等, 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及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年7期

[2] 朱莉敏,保障麻醉安全的有效途径 《医院院长论坛》,2009年第6期

麻醉方法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意抽取2015年05月一2016年03月在人民医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手术的44例老年患者当做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实践于44例观察组,该组女男患者的比例是5:6,年龄的最大值达到87.1岁,最小值达到65.4岁,平均年龄为(69.53±2.45)岁。同时抽取2009年07月-2010年05月在人民医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手术的44例老年患者当做对照组,硬膜外麻醉实践于44例对照组,该组女男患者的比例是21:23,年龄的最大值达到86.5岁,最小值达到65.4岁,平均年龄为(69.33±2.85)岁。两个组别的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比例、合并症状等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 方法

硬膜外麻醉实践于44例对照组:待患者摆好侧卧位之后开始实施麻醉,选择的麻醉穿刺点为L2-3,实施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之后,置入硬膜外导管,长度在3-5cm左右。更换体位,改为平卧位,注射1.5%盐酸利多卡因,3毫升试验量。观察5分钟,患者无异常的情况,追加麻醉药量,按要求调整麻醉平面。

腰硬联合麻醉实践于44例观察组:穿刺点选择L3-4,硬膜外穿刺成功,实施蛛网膜下腔穿刺,推注等比重腰麻液盐酸布比卡因,置入硬膜外导管,长度3-5cm左右,协助下更换体位,改为平卧位,根据麻醉平面的要求是否给予硬膜外推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循环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少量的甲氧明[3]。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硬膜外麻醉实践于对照组,24例显效(54.55%),12例有效(0.27%),8例无效(18.18%),麻醉有效率为81.82%。腰硬联合麻醉实践于观察组,40例显效(90.91%),4例有效(9.09%),没有出现麻醉无效的患者,麻醉有效率为100%。腰硬联合麻醉的有效率远远超过硬膜外麻醉。两组的麻醉效果有明显差别(P<0.05)。

3 讨论

股骨头置换手术应用于老年人,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院自2010年开展腰硬联合麻醉后,广泛应用于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手术,该麻醉方式用药剂量较小,麻醉效果也很好[4]。相对于硬膜外麻醉来说,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阻滞全。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硬膜外麻醉实践于对照组,麻醉有效率为81.82%。腰硬联合麻醉实践于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为100%。腰硬联合麻醉的有效率远远超过硬膜外麻醉。两组的麻醉效果有明显差别(P<0.05)。由此可以证实,相对于硬膜外麻醉来说,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更优,更适用于老年人[5]。

从上文数据及分析可知,腰硬联合麻醉实践于老年股骨头置换手术的效果远远优于硬膜外麻醉,值得推荐[6]。

摘要:目的:寻找老年股骨头置换手术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随意抽取在人民医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手术的88例老年患者,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分别实践对照组、观察组,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的硬膜外麻醉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的腰硬联合麻醉有效率为100%。两组的麻醉效果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实践于老年股骨头置换手术的效果远远优于硬膜外麻醉。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股骨头置换,腰硬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岑雁源,林晓蜂,易仁合,汪飞.腰硬联合麻醉与气管插管全麻对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8(12):748-749

[2]张斯来,谭俏妹,梁雪玲,陈洋,冯泉,周艳梅.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2(10):857-858

[3]刘新伟.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3(02):634-635

[4]罗章才.分析不同麻醉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11):278-279

[5]关传友.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对比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8(09):365-366

麻醉方法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9~69岁,体重41~85 kg;男36例,女54例,均无心血管疾病。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颈丛麻醉,B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C组喉罩通气全身麻醉,每组30例。手术全部在3 h内完成。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A组用0.375%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行双侧颈浅和一侧(主要病变侧)颈深阻滞,术中根据麻醉效果适量给予镇静镇痛药。B组和C组常规用咪唑安定0.04 mg/kg、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全麻诱导,肌松满意后插管或置入喉罩,术中以丙泊酚4~10 mg/(kg·h)、瑞芬6~12μg/(kg·h)维持,手术结束前10 min停药,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

1.3观察指标

入室后5 min测MAP、HR为基础值(T0),记录A组颈丛起效时对应B、C组插管和置入喉罩前即刻(T1)、A组阻滞后15 min对应B、C组插管(喉罩)后即刻(T2)、术中均值(T3)、A组缝皮刺激前对应B、C组拔管(喉罩)前即刻(T4)、A组缝皮刺激时对应B、C组拔管(喉罩)后即刻(T5)MAP、HR;观察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之间性别比、年龄、体重、疾病种类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之间MAP、HR变化比较T0时点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和T4时点A组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5时点A、B两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T1~T5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与T1、T5与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喉痛声带嘶哑发生率B组(31%)高于C组(8%),差异有显著性。

注:P>0.05

3 讨论

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方法选择一直是麻醉讨论的热点[2],局部阻滞麻醉因止痛效果差,疼痛可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3],多已弃用。高位硬膜外阻滞,因操作技术难度大,阻滞效果欠完善而应用受限[4],虽然采用颈丛阻滞也颇有争议[5],但因操作简单,全身影响较小、费用低等优点仍被采用,尤其对表浅部位的单纯甲状腺腺瘤或伴有糖尿病、肝肾功不全的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配合小剂量的镇静镇痛药仍为较适宜的麻醉选择。但颈丛阻滞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对伴有甲亢等病情复杂患者,全身麻醉则是更为妥善的麻醉方法。全麻能有效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交感神经反应,消除由于牵拉产生的不适,而且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全身麻醉中的喉罩通气不同于气管插管,由于不接触声带和气管,从而避免了对声带和气道的机械损伤,在置入和拔出时生理影响较轻,优势明显。气管插管时可引起心率和血压的剧烈的变化,甚至导致心律失常、心跳骤停[6]。有研究表明气管插管后心率增加20%,血压增加30%,置入喉罩约增加3%和4%[7]。

本文比较了90例甲状腺手术三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认为甲状腺手术麻醉可根据病变程度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于手术范围较小的浅表腺瘤等可选用颈丛神经阻滞,通过配合小剂量镇痛镇静药既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术后恢复快,又可术中保持清醒,随时了解发音情况,深受术者欢迎[8];对于手术范围较大,病情复杂的手术则以全麻更为适宜,喉罩通气全麻因生理影响轻,术后咽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少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用于甲状腺手术,使用时应注意体位的改变易引起漏气,需及时调整;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瘤或可引起气管软化的病例,则选择气管全麻则更为安全。

摘要:目的 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以探求适宜的麻醉技术。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颈丛阻滞麻醉,B组气管内全身麻醉,C组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和B,C两组拔管即刻的MAP,HR的变化,及B、C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组之间MAP、HR变化比较:T0时点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3和T4时点A组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5时点A、B两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T1~T5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与T1、T5与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发生咽痛及声音嘶哑人数少于B组。结论 三种麻醉方法各有优异,甲状腺手术麻醉应根据病变程度选用适合的麻醉方法,但喉罩通气全身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适应范围相对更广泛。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12-1213.

[2]董师武.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麻醉选择.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2):98-99.

[3]来伟,丁国友,王信磊,等.不同麻醉方法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比较观察.东南国防医药,2005,7(3):197-198.

[4]村少芬,李义贤,李喜荣,等.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04,12(6):560.

[5]王鹏宇.颈丛阻滞不适合于甲状腺手术.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3):194.

[6]Maltby JR,Beriault MT,Watson NC,et al.LMA-classic and LMAProSealare effective altenatives to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for gynecologiclaparoscopy.Can J Anaesth,2003,50:71-77.

[7]Choyce A,Avidan MS,Harvey A,et al.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insertion of the intubating laryngeal mask airway.Anaesthesia,2002,57:330-333.

[8]吴再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9.

麻醉方法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行开胸手术高龄患者, 均于2012年5月至2 0 1 4 年1 2 月期间到我院就诊, 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7例。观察组男18例, 女9例;年龄60~84岁, 平均 (72.5±2.3) 岁;ASAⅡ~Ⅲ级;体质量 (62.4±12.7) kg;对照组男17例, 女10例;年龄60~85岁, 平均 (73.1±2.1) 岁;ASAⅡ~Ⅲ级;体质量 (61.5±10.4) kg;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可进行对比 (P>0.05) 。

1.2 麻醉方法:两组患者麻醉前30 min以0.5 mg阿托品肌内注射, 观察组患者行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于患者T4~5硬膜外穿刺置管, 取1.2%利多卡因3~5 m L注入, 10 min后测试无脊麻, 测出平面后, 以0.03 mg/kg咪唑安定、1.0 mg/kg异丙酚、4.0 μg/kg芬太尼、0.1 mg/kg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 插入双腔气管导管, 行间歇正压通气, 术中硬膜外麻醉用0.5%罗哌卡因0.12 m L/ (kg•h) 维持, 静脉丙泊酚5 mg/ (kg•h) , 持续吸入七氟醚, 间断追加肌松药。对照组患者行静吸复合全麻, 其麻醉诱导与观察组相同, 术中微量泵持续泵入丙泊酚5 mg/ (kg•h) , 并吸入异氟醚, 间断追加肌松药。两组患者待缝皮时吸入麻醉药物停止, 结束后停止使用丙泊酚。

1.3 镇痛方法:观察组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患者于最后一次硬膜外追加0.25%罗哌卡因5 m L后, 连接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 其镇痛液为0.75%罗哌卡因25 m L+0.3 mg芬太尼+69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行静脉镇痛。患者手术结束前30 min以50 mg曲马多静脉注射, 连接镇痛泵, 输注0.4 mg芬太尼+350 mg曲马多+85 m L生理盐水行静脉镇痛。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 (T0) 、气管插管即刻 (T1) 、进胸 (T2) 以及拔管时 (T3) 时患者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 记录患者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术中躁动情况。

1.5 评价指标。镇痛评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疼痛情况予以评价, 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2]。镇静评分:清醒:1分;淡漠:2分;嗜睡:3分;沉睡:4分[3]。

1.6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后,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时, 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各临床参数对比:两组患者T0阶段SBP、DBP及HR值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T1、T2、T3阶段SBP、DBP及HR值与T0相比,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T1、T2、T3阶段SBP、DBP及HR值与T0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T1、T2、T3阶段SBP、DBP及HR值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T0相比, *P<0.05;与对照组对比, #P <0.05

2.2 两组患者镇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1 h VAS (1.4±0.4) 分、24 h (1.7±0.5) 分、48 h (0.8±0.7) 分;对照组术后1 h VAS (1.6±0.4) 分、24 h (1.9±0.3) 分、48 h (0.9±0.6) 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镇静评分:观察组术后1 h (2.2±0.6) 分、24 h (2.1±0.3) 分、48 h (2.0±0.2) 分;对照组术后1 h (3.2±0.5) 分、24 h (3.2±0.6) 分、48 h (3.0±0.3) 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 4 两组患者麻醉情况对比:观察组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 ( 1 7 . 5±5.6) min, 术中躁动率3.7% (1/27) ;对照组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 (40.2±8.4) min, 术中躁动率29.6% (8/27) ;两组对比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开胸手术是目前外科严重损伤手术, 创伤性大, 疼痛严重, 通常采取全麻, 对麻醉要求高。全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 在麻醉苏醒期间血压升高、心率过快、烦躁发生率增加等, 给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尤其是高龄患者, 各脏器功能降低、合并基础疾病多、身体耐受力差等, 若未采取适当麻醉方法, 极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实施, 通过硬膜外阻滞阻碍了侵入操作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刺激, 避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兴奋, 并抑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以此扩张容量血管, 减轻患者麻醉期间心脏前负荷及后负荷, 减少回心血量, 适当降低血压, 以免发生血压增加、心率过快现象[4], 以此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 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 术后苏醒快、术中躁动率低 (P<0.05) 。可见, 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具有较高安全性, 可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同时全麻-硬膜外麻醉可促进患者麻醉后在短时间内苏醒, 降低躁动发生率, 优于静脉复合全麻。静脉复合麻醉无法完全抑制手术侵入性刺激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使脑垂体、肾上腺髓质促进激素合成和分泌, 且术中存在较为明显应激反应, 延长了患者苏醒时间, 且苏醒不全, 因疼痛、不适而出现躁动。

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 维持患者生理功能的稳定,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静脉镇痛操作简单, 安全, 不会影响患者活动, 但个体差异会影响血药浓度, 镇静、镇痛效果报道不一[5]。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镇痛、镇痛效果较佳, 略优于对照组, 但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硬膜外自控镇痛其镇痛效果显著, 用量少, 具有较高安全性, 作用时间持久, 不会对患者全身造成影响, 可有效抑制侵入性操作刺激神经根造成疼痛, 同时也可阻滞交感神经, 促进患者较快恢复。

综上所述, 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加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其镇痛效果显著, 麻醉效果明显, 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可降低术中躁动率, 安全性高, 血流动力学稳定, 心率稳定, 对患者全身影响小, 优于静吸复合全麻+术后行静脉镇痛, 值得在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中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在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4例行开胸手术高龄患者, 以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7例。观察组患者行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术后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照组患者行静吸复合全麻, 术后行静脉镇痛,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 术后苏醒快、术中躁动率低 (P<0.05) 。观察组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略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加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其镇痛效果显著, 麻醉效果明显, 值得在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中推广。

关键词:不同麻醉,镇痛方法,开胸手术

参考文献

[1]欧册华, 姜鲜, 任长河,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开胸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5) :3002-3003.

[2]高元丽, 代志刚, 郭素香, 等.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17) :3248-3250.

[3]陈忠华, 祝责洲, 楼静芝.高龄患者开胸手术两种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 2006, 26 (1) :29-30.

[4]崔剑, 吴艳, 陈志美, 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苏醒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2) :142-144.

麻醉方法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行会阴侧切术产妇, 抽取其中的96例, 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每组48例。在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1~42岁, 平均 (29.7±13.4) 岁, 孕周36~41周, 平均 (39.7±6.8) 周, 经产妇19例, 初产妇29例;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0~41岁, 平均 (28.9±14.1)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40.1±7.3) 周, 经产妇18例, 初产妇30例;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年龄、孕周、产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所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两组, 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在行会阴侧切术中给予对照组产妇单纯会阴神经阻滞麻醉, 而对于观察组产妇则是给予其会阴切口局部麻醉联合会阴神经阻滞麻醉。而后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有镇痛效果、伤口愈合情况。

1.2.2 麻醉方法

对照组:单纯会阴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会阴切口局部麻醉联合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研究中所用物品包括有:10mL 2%盐酸利多卡因, 将10mL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1%, 7号消毒穿刺针头。单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具体操作:左手食以及中指伸入到阴道内, 触及坐骨棘以及骶棘韧带后, 穿刺针在坐骨结节同肛门之间的中点处予以进针, 向坐骨棘尖端内侧约1cm的地方穿过骶棘韧带, 感受到落空感后进行抽吸, 在无回血的情况下将10mL浓度为1%盐酸利多卡因稀释液予以注入, 而后边退边打, 直到皮下呈现出放射状向周围注结束[3]。会阴切口局部麻醉+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阴部神经阻滞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实施会阴切开的过程中, 对接生予以完成并且处理好胎盘之后, 在缝合之前于切口下缘深约2~3cm的地方, 向四周行切口并采取1%的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的麻醉, 阴道壁层左右各注射2~3mL, 肌层左右同样各注射2mL, 而皮下层左右则各注射0.5mL[4]。

1.3 效果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我们以数字疼痛分级法 (NPIS) 为依据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采取量化的方式对疼痛的程度进行充分的反映, 将疼痛程度分成0-10级。0级者无疼痛, 10级者疼痛难以忍受, 自制量化尺, 产妇以自己的感觉为依据指出数字, 来对产妇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切口愈合评估则是对产后24h会阴切口局部水肿情况以及出院前会阴切口愈合状况进行观察, 对这两组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比较

经统计得知, 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评分在0~2分者42例, 34级者6例, 5~10级者0例;对照组产妇疼痛程度评分在0~2分者28例, 3~4分者20例, 5~10级者0例。显然观察组产妇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 且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效果比较

统计发现, 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者48例, 乙级愈合者0例, 发生切口水肿者3例, 发生率为6.3%;对照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者47例, 乙级愈合者1例, 发生切口水肿者7例, 发生率为14.6%。显然两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然观察组产妇切口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0.05) 。

3 讨论

对于初产妇而言, 在分娩过程中经常由于会阴过紧或者是胎儿过大等诸多因素而有必要行会阴侧切轻缝合术, 怎样使缝合时产妇的痛苦得到有效减轻为目前助产人员所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阴部神经阻滞同会阴局部浸润联合麻醉之后, 可以有效改善阴道壁、会阴以及盆壁组织松弛效果, 产妇感觉不到很大的疼痛, 可以对手术予以很好的配合, 这对于助产士的操作而言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有效地使缝合时间得到缩短。并且能够减少会阴伤口的出血量从而使产后2h的出血量得到减少, 且可以降低切口水肿的发生率。显著缩短会阴缝合时间以及改善阴部神经阻滞的效果, 伤口局部麻药注射用量一般均相对较少, 伤口局部免疫反应得到显著的降低, 伤口局部炎症反应也相对减轻, 这对于伤口的愈合具有很大的帮助, 且能够极大地缓解产妇的痛苦, 实现人性化的操作以及治疗, 对于提高阴道分娩率具有重要意义[6]。

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产妇实施合理的会阴切口局部麻醉联合会阴神经阻滞麻醉, 结果发现改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切口水肿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 (P<0.05) , 这一结论对以上结论予以了充分的证实, 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品.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16 (2) :176-177.

[2]陆宇晗, 马双莲.应用心理动力护理理论探讨护士在癌症疼痛评估中的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8 (11) :258-259.

[3]阎素文, 杨晶.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16 (2) :276-277.

[4]郝岚, 翁庐, 练建华, 等.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阴道分娩镇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9, 19 (18) :173-174.

[5]付琴, 刘向莲, 袁秀红.阴部神经阻滞与会阴局部浸润联合麻醉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滨学报, 2008, 2 (29) :160-161.

30例麻醉后慢性疼痛治疗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 慢性疼痛 麻醉 临床应用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55-01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并且对健康生活及正常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慢性疼痛是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疾病之一,由于病发因素复杂多样且症状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多方面的难度。医学研究一致认为,药物治疗是解决慢性疼痛的有效方式之一,借助麻醉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感,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以恢复正常体质。本次结合我院2012年-2103年收录的30例患者资料,对其麻醉药物治疗慢性疼痛效果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30例在我院接受慢性疼痛治疗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麻醉疼痛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年龄范围28-60岁,平均年龄34±1.8岁;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36±2.0岁;女10例,平均年龄32±1.8岁。病人疼痛时间1-6个月,平均疼痛时间3±1.2个月;主要病症:肌筋膜劳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四肢关节痛等,每一种疾病都造成病人处于疼痛状态,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1.2 方法

1.2.1 初步观察:本次对慢性疼痛选用麻醉后进行治疗,及时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执行对应的止痛处理。收录的主要病症包括:肌筋膜劳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等,对病人疼痛症状初步统计,重点观察的症状:睡眠紊乱、食欲缺乏、精神不佳、疼痛加剧等,收集30例慢性疼痛相关的资料信息,为麻醉用药提供准确的参考。

1.2.2 麻醉方式:30例主要麻醉應用范围:10例临床麻醉、8例重症监护、7例急救复苏、5例疼痛治疗等,所用麻醉方式:全身麻醉15例,局部麻醉15例。观察病人麻醉后慢性疼痛的临床情况,判断麻醉药物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效果。

1.2.3 治疗评估:本次30例参照2010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慢性疼痛治疗实用指南》,对病人使用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苯二氮卓类、阿片类镇痛药等药物,对治疗后的应用要求对比统计。持续1个月之后,对比慢性疼痛治疗前后的症状差异(P<0.01)。

2 结果

本次30例手术病人麻醉后,共29例疼痛者得到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总有效率96%以上,促进了患者疼痛症状的恢复效果。对慢性疼痛者采取麻醉处理方式,有效抑制了病人临床的疼痛感。30例治疗前,睡眠紊乱22例、食欲缺乏14例、精神不佳20例、疼痛加剧9例,有2种或2种以上症状者24例,且5例疼痛加剧,4例严重加剧。持续1个月治疗后,睡眠紊乱3例、食欲缺乏2例、精神不佳5例、疼痛加剧2例,有2种或2种以上症状者7例,仅2例疼痛加剧,无严重加剧。由于病人疼痛位置、程度不一,病况严重者1个月治疗效果不佳,持续3个月药物治疗症状均得到显著控制,说明了麻醉治疗对慢性疼痛的抑制效果。

3 讨论

3.1 慢性疼痛病因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前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慢性疼痛的主要病因是远伤,医学上虽有名种不同病名,但发生在身体各个不同部位的疼痛,实际是同一种疾病,它的病因都是同一种,即久远发生过的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可见固定病灶。这一病因为张怡曹等发现并通过临床验证,我们任何人也可以随时在临床中找到而得到证实[1]。

3.2 麻醉治疗效果

3.2.1 抗惊厥药: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α2-δ钙通道拮抗剂可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5-12周。据报道,普瑞巴林的副作用有眩晕、嗜睡或镇静、周围水肿。本次30例子发现,钠通道拮抗剂或膜稳定性抗惊厥药可有效缓解疼痛2-8周。选用惊厥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应注重药物用量的控制,以临床病症检测结果为依据,严格控制惊厥药物的应用方法。

3.2.2 抗抑郁药: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三环类抗抑郁药在2-8周的观察期内可缓解多种慢性疼痛,报道的副作用有:口干、嗜睡或镇静)。另外,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还显示,本次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用药后3-6月对多种慢性疼痛均有镇痛效果[2]。

3.2.3 阿片类镇痛药:此次30例症状研究中,控释或缓释阿片制剂(如吗啡、可待因、羟考酮)在1-9周的观察期内,均可有效缓解下腰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的副作用。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曲马多可在4-6周的观察期内有效缓解疼痛[3]。临床观察研究报道,阿片的即释剂型、透皮吸收剂型和舌下吸收剂型在2周-3月的观察期内,对背痛、颈部、下肢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效。

4 结 论

慢性疼痛应用麻醉进行处理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近年来慢性疼痛发病率持续上升,对社会群体健康水平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慢性疼痛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且各种病症均有可能引起疼痛,临床需用麻醉药物辅助治疗,借助麻醉对疼痛者及时采取止痛处理,减小疼痛造成的不适感。

参考文献

[1]赵楠,宫泽辉.阿片和非阿片镇痛药在慢性疼痛中的药理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04)

[2]马培奇.美FDA批准丁丙诺啡经皮释药周效贴膏Butrans治疗中至重度慢性疼痛[J].上海医药.2010(11)

麻醉方法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该院实行剖宫产术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55~78岁, 平均 (66.8±1.2) 岁, 纳入标准:ASAⅠ~Ⅱ级;妊娠期未出现任何疾病及并发症。随机分为腰麻组与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

1.2 仪器及试药

阿托品注射液:国药准字号:H41023676, 规格:2 m L:1mg, 批号:20111101;苯巴比妥注射液:国药准字号:H41025613, 规格:1 m L:0.1g, 批号:20111204;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3225, 规格:5 m L:12.5 mg, 批号:20111101;硬膜外穿刺针:上海普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批号:20112109X。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30 min肌注0.5 mg阿托品和0.1 g苯巴比妥。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 面罩吸氧 (3.5~4 L/10 min) , 快速输入50 m L复方氯化钠。腰麻组患者选择L2~3处通过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针26G/16G穿刺, 将0.5 m L 10%葡萄糖+1.5 m L 0.75%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入蛛网膜下腔, 注药时间为20 s, 拔出腰麻针, 在硬膜腔头端置管3 cm, 仰卧位下调节疼痛阻滞平面到达T6~8。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选择在L1~2处通过16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 在硬膜腔头端置管3 cm, 于硬膜外腔注入4 m L 1.5%布比卡因, 无全脊麻之后再加注10 m L[3]。两组产妇仰卧后抬高右侧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1) 入手术室后监测记录T0 (麻醉诱导前) 、T1 (切皮后) 、T2 (分娩后) 、T3 (术毕) 的HR、MAP值[4]; (2) 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 (3) 观察术后镇痛效果, 通过VAS评分评价术后不同时间产妇疼痛程度[5]; (4) 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HR、MAP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在T0、T1、T2、T3时间点的HR、MAP值变化趋势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麻醉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

腰麻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腰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硬膜外麻组2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5669, P<0.05) 。

2.3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腰麻组术后3 h、6 h、12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剖腹产后产妇会因为手术伤口、子宫收缩等产生疼痛, 在心理和生理因素作用下产妇往往难以忍受[6]。为减轻剖腹产术后产妇疼痛, 并保障母婴安全, 术后有效镇痛非常关键[7]。传统的硬膜外麻醉选择L1~2间进行穿刺注射麻醉药物而发挥阻滞神经的效果, 该种麻醉方式对骶神经阻滞效果不佳, 骶神经作为子宫颈重要支配神经若达不到良好组织, 则极易引起子宫肌层松弛度下降而出现牵拉反应, 降低麻醉效果。同时硬膜外麻醉还因其具有起效缓慢、肌松弛效果不佳、阻滞不彻底等缺点而被应用得越来越少[7,8]。

腰麻在剖腹产术后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主要的作用原理在于对腰段神经、胸段神经、骶神经均有良好的阻滞效果, 不仅能避免硬膜外麻醉的缺陷, 还具有用量小、起效快、镇痛时间久、肌肉松弛效果好等优势[9]。张庆新[10]等学者的研究表明, 对于剖腹产手术,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相比, 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术中麻醉效果, 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有助于产妇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剖腹产术中及术后镇痛的研究较多, 有学者[11]使用芬太尼腰麻, 其也可起到较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作用, 均显示了腰麻的价值。

本文对比分析了硬膜外麻醉与腰麻对剖腹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效果, 比较两组各时点HR、MAP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布比卡因对血压的稳定性较好、副作用较少有关;两组在麻醉起效时间及痛觉消失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应用腰麻更为快速有效;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比较, 对胎儿的安全性不产生影响;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腰麻组6例明显少于硬膜外麻组的16例, 说明腰麻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两组VAS评分, 腰麻组明显优于硬膜外麻组, 说明腰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痛苦, 提高舒适度;腰麻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 h、6 h、12 h三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 (P<0.05) 。与张宙新[11]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进一步证实了腰麻的镇痛作用良好且安全。

综合全文, 腰麻在剖腹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在于推广腰麻, 让人们开始广泛接受腰麻。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剖宫产后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期间该院实行剖宫产术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腰麻组与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R、MAP变化情况、麻醉起效时间及痛觉消失时间、新生娩出后Apgar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T0、T1、T2、T3时间点的HR、MAP值变化趋势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腰麻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别为 (2.5±1.2) min、 (6.5±2.2) min, 硬膜外麻组分别为 (4.5±1.5) min、 (10.5±3.1) min, 腰麻组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App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3±1.1 vs 8.0±1.2, P>0.05) ;腰麻组术后1 h的VAS评分 (分) 为 (0.2±0.1) , 与硬膜外麻组的 (0.2±0.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腰麻组术后3 h、6 h及12 h的VAS评分 (分) 分别为 (1.2±0.2) 、 (1.8±0.3) 及 (2.3±0.5) , 硬膜外麻组分别为 (1.6±0.3) 、 (2.1±0.2) 及 (3.6±0.2) , 腰麻组优于对照组 (均P<0.05) 。结论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 腰麻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更佳, 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剖腹产手术,腰麻,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进亮.老硬膜外麻醉与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96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128-129.

[2]孙延波.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1) :65-66.

[3]王长, 任广帅, 金彪.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36) :92.

[4]陈雪乔.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8) :981-982.

[5]Ulker B, Erbay R H, Serin S, et al.Comparison of spinal, low-dose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plus fentanyl for transurethral surgical procedures[J].Kaohsiung J Med Sci, 2010, 26 (4) :167-174.

[6]张宙新, 徐峰.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腹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7) :3166-3169.

[7]Loubert C, O Brien P J, Fernando R, et al.Epidural volume extension in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esthesia for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Anaesthesia, 2011, 66 (5) :341-247.

[8]樊梅, 程斌, 欧英余.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5) :711-713, 716.

[9]Atalay C, Aksoy M, Aksoy A N, et al.Combining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and meperidine during caesarean section to prevent spinal anaesthesia-induced hypotension and other side-effects[J].Int Med Res, 2010, 38 (5) :1626-1636.

[10]于卫, 马薇涛.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 :101-103.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