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傲慢与偏见》婚姻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6
1

《傲慢与偏见》婚姻(精选12篇)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1篇

关键词:傲慢,偏见,金钱,婚姻

1 作家作品简介

简·奥斯汀 (1775-1817) 于1775年12月16日出生于汉普郡, 她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奥斯汀终生未婚。她所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家里, 她所读书的范围很少超过18世纪的文学作品, 并深受司各特散文和诗歌的启发。奥斯汀于1817年6月18日去世, 被安葬在温切斯特的教堂中。她一生共写了六部小说。在这六部小说中, 《傲慢与偏见》被评价为是最成功, 最流行的代表作。

和奥斯汀其它的小说一样, 《傲慢与偏见》讽刺的对像是人们的唯利是图和无知, 这是18世纪的一个普遍的批评方向。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主要描写了贝纳特一家的平淡生活。她向我们讲述了四种不同的婚姻以向读者展示不同人对金钱与婚姻的不同看法, 并且还表达了她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在她看来, 以金钱为基础和以性为基础的婚姻都不是成功的婚姻, 尽管它们都能使人们在一起。这个主题很小, 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她那个时代英国人民生活的美丽画面。

2 各种人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2.1 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虽然在《傲慢与偏见》中, 我们随处可见乡绅们充满闲谈, 散步, 野餐, 谈话, 聚会, 舞会和婚姻的懒散生活。但是透过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个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为生存而斗争的世界。书中通过对贝纳特夫妇, 达西, 宾利, 柯林斯和凯瑟琳小姐的财产状况的描写, 揭示了金钱在整个社会中的主导地位。然而贝纳特先生的财产状况, 使贝纳特夫人耿耿于怀, 更是决定她女儿们命运的根源,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也就随之发生了。

2.2 贝纳特夫人的选婿标准

在《傲慢与偏见中》贝纳特一家被视作是检验“举世公认真理”的典型。贝纳特夫妇住在伦敦, 有五个女儿。贝纳特先生的财产不多, 且他的女儿们并无继承权, 也就是说他们的女儿只有嫁个有钱人以保障她们的将来。所以, 当贝纳特夫人听说宾利有十万英镑的财产时, 便把他当作她女儿们的“合适的财产”。“一个富有的单身男人, 每年有四千到五千英镑的收入, 这对我们的女儿来说是多好的亲事呀!”这是贝纳特夫人还没有见过宾利先生时就发出的感慨, 由此我们可见, 金钱是她选女婿的唯一标准。

2.3 莉迪娅———威克汉姆丑闻

威克汉姆是一个外表英俊, 实际道德败坏。他非常奢侈, 又背信弃义。莉迪娅, 爱慕虚荣, 无知, 懒惰, 不听劝告, 放纵自己和军官调情。她和维克汉姆在没有订婚的情况下私奔, 最终被人发现。威克汉姆不想和莉迪亚结婚, 并幻想着如果在别的国家结婚, 他会得到更多的好处。最终在达西的努力调解下维克汉姆和莉迪娅结婚了。他们的结合从头至尾都只建立在性爱和金钱上, 这样的婚姻又怎会幸福?

2.4 克林斯先生和卢卡丝的结合

卢卡斯貌不惊人, 但很有头脑, 也可称得上是个精明人。她认为“婚姻生活是否幸福, 完全是个机会问题。”卢卡斯为了金钱而结婚, 通过婚姻她仅仅得到一个富有的人, 从而有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克林斯在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后, 按卢卡斯的安排结婚。婚姻对他们来说可谓是一项任务, 显然无幸福可言。

3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

在本书中所描写的四段婚姻里, 只有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才是建立在爱和共同情感基础上的理想婚姻

“达西先生引起举止优雅, 身材魁梧, 眉清目秀, 风度高贵, 很快就吸引住整个舞厅人的注意力。”“人们差不多有半个晚上都带着钦佩倾慕的眼光看着他, 知道他的态度引起人们的厌恶, 使他受人们喜爱的情绪急转直下。人们发现他态度傲慢, 自视高人一等, 难于取悦。”事实上他是一个好人, 诚实, 正直, 又有一点略带邪恶的吸引力。他爱慕伊丽莎白的聪明和性情, 想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来了解她。他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是整个小说的高潮。达西在压抑了很长时间的感情之后, 决定向伊丽莎白求婚。对于他来说, 能不顾伊丽莎白卑微的家庭和她不高的社会地位而向她求婚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但是这却使他的社会地位受到了打击, 而他的傲慢也使他遭到了拒绝。他对伊丽莎白的低等地位, 对她所在阶层的堕落, 对家庭阻碍的看法严重冒犯了伊丽莎白, 她愤愤地回绝了他的求婚。尽管有些尴尬, 还很生气, 但达西还是没有失去自控, 还是表现得像个绅士一样, 请求伊丽莎白原谅他占用了她这么长时间, 并且接受他对她健康幸福的祝愿。

达西稳重的性格和高贵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爱不是一时的冲动。在被指责了给别人的感觉是骄傲和自私之后, 达西决定改变自己。为了赢得伊丽莎白的好感, 达西邀请伊丽莎白和她的舅舅舅妈到他的彭伯利庄园去做客。这次达西比起以前更有礼貌, 对伊丽莎白更加温柔, 还询问了她的家人, 这都使伊丽莎白感到非常惊讶, 她从没见过他这样的举止, 一点没有贵族的架子。这和他在罗欣斯庄园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当达西把信交到她手里的时候, 她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思考, 或者说如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当然, 爱情是这些令人惊奇的改变的真正原因。

伊丽莎很漂亮, 聪明, 自重, 理智, 认为真爱应该是很高贵的, 从不以金钱来衡量爱情。她对克林斯傲慢的求婚的拒绝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态度。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很物质的家庭里, 并且很清楚如果她不能有幸嫁给一个有钱人, 那么她将没有能力负担自己未来的生活。然而, 她却因为不爱克林斯而拒绝了他的求婚。克林斯的愚蠢和虚伪使伊丽莎白厌恶。克林斯认为结婚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至于跟谁结都无所谓, 这让伊丽莎白难以接受。

达西的求婚虽然出自真情实感但他傲慢的语言却伤了伊丽莎白的自尊心, 她绝不可能以牺牲自尊为代价来接受达西的爱, 她当面果断的拒绝了达西, 她说道, “你是普天之下我最不愿以身相许的男人。”尽管达西非常恼怒, 但还是被伊丽莎白的勇气和坦诚所感动。然而伊丽莎白也是个聪明, 明智的女人, 她试着用自己的眼光和观察来发现达西的真正性格。随后, 他被邀请到达西的家, 彭伯利庄园。在那,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理解加深了。在得知了达西对莉迪娅和威克汉姆的慷慨帮助和威克汉姆的真实人品之后, 伊丽莎白的感情前所未有的倾向了达西一边。

此后, 即使达西的姨妈, 凯瑟琳女士找到了伊丽莎白, 也没能使这个勇敢的女孩屈服, 他冷静的拒绝了不许她嫁给达西的要求。并且表示她和达西是两情相悦, 而且达西也不愿把自己限于门第之中。最终, 伊丽莎白嫁给了达西, 这是一桩成功的婚姻。伊丽莎白最终放弃了她对达西的偏见, 达西也不再傲慢, 这些都归因于他们之间的爱和共同的情感。

4 结论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穿插了不同的婚姻, 体现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念, 并由此反映出作家奥斯丁的婚姻观及婚姻理想, 婚姻不是建立在美貌, 金钱, 情欲的基础上的, 只有爱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 才是真正美满婚姻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雷立美.傲慢与偏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2.

[2]陈明瑶.理性与情感[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1.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2篇

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在对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了解之后,我发现她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但试问,仅奠基于金钱的婚姻会幸福美满吗?会快乐吗?

傲慢与偏见,可能大家刚看到这个电影名会很诧异,因为这两个词是我们人性中的两个缺点,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第一印象中,男主人公达西是一个极其傲慢和自私的家伙,虽然他相貌英俊,有财有地位,可以这么说就相当于现在社会的高富帅,但在聪明机智、有胆识远见并且拥有者一颗极其强烈自尊心的伊丽莎白心中他根本算不了什么,并且伴随着他人对达西的误解,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严重的偏见,甚至厌恶。即使对于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而言,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一个好男人,但这完全没有使她违心地接受达西的求婚。在长期遮蔽双眼蒙蔽心智的薄纱终于被揭除后,伊丽莎白才走出了对达西认识的误区,消除了对他的偏见。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求婚的达西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最终两人走向了理性的幸福的婚姻殿堂。

真的很喜欢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对婚姻真正价值的追求,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是的,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念 第3篇

【关键词】现实意义 婚姻观念

一、前言

作为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从女性独有的视角以更加细腻的情感,对英国乡村几个普通女孩的婚姻经历进行了描述。在作品中,作者始终坚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立足当时的女性地位卑微的社會现实,描述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观念,也引发了人们一系列的思考。

二、幸福婚姻的基础:爱情

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一段婚姻是否美满幸福,关键需要看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爱情。虽然婚姻一直都会受到诸如社会习俗、物质条件等的影响,但是最为基础的因素仍然是爱情。只有彼此之间相互爱慕,相互尊重,才能收获一段幸福的婚姻。例如在小说中,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现实利益的基础上,两人之间并没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婚姻对他们来说仅仅只有责任,并没有幸福;又如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是建立在外表和情欲的基础上,两人之间的婚姻是盲目的,有的仅仅是一见钟情和情欲,缺乏稳固的感情基础,因此在结婚后,莉迪亚经常会以泪洗面,显然也不会幸福;与之相比,宾利与简的婚姻虽然遇到了许多的阻碍和误会,但是有牢固的爱情基础,最终冲破重重阻碍,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1]。与之相似,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婚姻同样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虽然最初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以及达西本人的傲慢导致了许多矛盾冲突,但是经过长期的相互了解,最终彼此相爱,收获了完美的婚姻。由此,爱情可以说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三、幸福婚姻的保障:财富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的观点是:幸福的婚姻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单纯的爱情是不够的。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在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婚姻,都必须有物质财富的保障,甚至许多人会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婚姻的唯一因素。例如小说中的夏洛特,其与柯林斯之间的婚姻并不幸福,因为缺乏爱情基础,仅仅是关注柯林斯的财产,希望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这种婚姻选择实际上符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能够使自身获得更好生活条件的理性选择[2]。而与之相比,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婚姻之所以完美,一方面是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爱情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达西具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否则即使达西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伊丽莎白放下了偏见,也并不一定会答应达西的第二次求婚,甚至在结婚后,如果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两人的婚姻能否完美幸福终结,还是一个未知数。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至少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作者认为物质财富是实现婚姻幸福的重要保障。

四、幸福婚姻的纽带:性格

双方的性格对于婚姻的影响同样非常巨大,是联结幸福婚姻的重要纽带。在小说中,简·奥斯汀指出,婚姻双方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决定着婚姻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宾利与简的婚姻具备良好的爱情基础,宾利虽然一表人才,但是性格上却显得优柔寡断,两个人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宾利本身的性格却使其在面对抉择时无法做出果断的决定,也因此使两人的婚姻经历了诸多的磨难。虽然最终走到了一起,获得了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性格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3]。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同样如此。最初,出身名门而又英俊潇洒的达西之所以没有获得伊丽莎白的认可,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潜意识里的优越感,在面对伊丽莎白的家庭时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一种傲慢;另一方面,伊丽莎白较强的自尊心使其对达西产生了一些偏见,这就在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也造就了第一次求婚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性格因素导致的。后来,更加看重感情的达西放弃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忠于自身的感情,改变了自身的思想和立场,也放下了自己的傲慢,而聪慧且善于思考、敢于追求爱情的伊丽莎白也在经过对达西的长期观察后,放下了自己的偏见和误会,最终成就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由此可以看出,双方的性格是维系幸福婚姻的纽带[4]。

五、《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念的现实意义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四对年轻人婚姻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英国乡村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同时揭示出了爱情、财富以及性格因素在幸福婚姻中的重要作用,从客观上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阐述,发人深省,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首先,财富并非婚姻的全部。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爱情观念和婚姻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将财富看作是婚姻的基础甚至全部内容,在谈论婚姻时总是离不开“车子、房子、票子”的话题。而从《傲慢与偏见》中四种不同的婚姻结局可以看出,财富实际上并不是婚姻的全部,单纯的财富也买不到幸福的婚姻。因此,在当今社会,女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不应该一味将目光放在物质财富上,而应该认识到,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应该去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次,纯粹的爱情并非纯粹的婚姻。就目前而言,部分人将爱情与婚姻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其不能掺杂有任何其他因素,包括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但实际上,从简·奥斯汀的观点来分析,缺乏物质财富支撑的婚姻同样不会幸福。这一点从小说针对达西财富的大量描写以及伊丽莎白对于财富的向往就可以看出,其对于现代婚姻的选择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即应该在爱情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物质财富。这样,无论是婚姻的质量,还是双方的婚后生活,都会更加美满。然后,性格因素也是必须重点考察的内容。经济的发展以及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对婚姻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改变,“闪婚”现象越发普遍,但是却往往由于双方的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最终离婚,在给双方造成精神创伤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在《傲慢与偏见》中,四对年轻人婚姻的最终结局也揭示了性格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为当下青年人婚姻的选择提供了有效借鉴。人们在选择婚姻对象前,必须深入了解和考察性格因素,看是否可能影响婚后的生活,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婚姻的幸福。

六、结束语

在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对四段婚姻的描述,揭示出了爱情、财富、性格等因素对于婚姻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非常微妙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离开了爱情的婚姻仅仅是一种责任;财富是婚姻的保障,没有财富的支持,幸福的婚姻也就无从谈起;双方的性格则是婚姻的纽带,是确保婚姻幸福的重要条件。小说中所表达出的这种爱情观念,即使是对现代社会的婚姻抉择而言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友华.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150-151.

[2]陈二茹.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1):38-39.

[3]吕晓凤.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芒种,2013(13):120-121.

《傲慢与偏见》中的缺失婚姻 第4篇

《傲慢与偏见》一书可说是不同选择标准下造就不同婚姻生活的一个简要缩影。幸福还是不幸福, 我们从书中几对婚姻配对上一窥斑底。

一、夏绿蒂的“要物质不谈感情”的单身汉选择法则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需要一位太太。”这是《傲慢与偏见》一书, 开篇点出的女士择偶法则。夏绿蒂正是这一“有钱单身汉选择法则”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夏绿蒂是女主伊丽莎白的邻居兼好友, 两人之前还算是情趣相投、友谊笃深。然而那份深厚情谊却被迅速浇来的一盆冷水袭击, 弄得伊丽莎白浑身不适, 以至于淡了这位好友, 原因就在于好友神速而令人啧舌的择偶。

作为贝纳特家继承人的柯林斯本是伊丽莎白的母亲贝纳特夫人为伊丽莎白圈定的结婚对像, 且一心一意要二人成就好事, 为的是保证自家财产不落到外人手里。可这门心思被夏绿蒂搅了。并不是说夏绿蒂友抢了这位结婚人选。伊丽莎白对这位柯林斯是非常不认可的。柯林斯刻板拘泥, 愚蠢又自视过高, 对低于自己的人骄傲自大, 对高于自己的人谦卑顺从, 外表更是如本人一样可笑。虽说不能以貌取人, 但她眼里, 柯林斯委实是难上台面。夏绿蒂也算是个聪慧伶俐的姑娘, 居然答应这样一个人的求婚, 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且无法接受。况且, 她是真心拿夏绿蒂当好朋友来看的, 选择那样一个人岂是一个“蠢”字了得的?

对于好友的种种不解, 夏绿蒂表现得可谓相当淡定。英俊迷人又多金的单身汉谁不想求?可是也得看看自身够不够条件。自己一个二十七岁的奔三剩女, 长得虽说也对得起大众却不像贝纳特姐妹那样夺人眼球, 何况自己家底微薄连个嫁妆都不能齐备。既然身上没有一根孔雀翎, 也就没指望成为凤凰。她有自知之明, 对婚姻的要求也不高:幸福就不奢望了, 只要不忍饥挨饿就行。柯林斯的确从外表到内在都不能入大众之眼, 他对她也不一定有所谓的爱情, 人家打一开始就想找一个能为他理家生孩子的主妇。但起码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吧, 蒙公爵夫人的照拂担任教区牧师, 且将来还升迁有望。日后还定会继承贝纳特家的财产——板上钉钉的一笔大财。这样一看, 柯林斯文虽然不是王子, 却也算个财主, 她本来就是一个灰姑娘, 也没指望变成公主, 最起码柯林斯可以帮她镀个金换个色儿不是。

夏绿蒂之选择柯林斯, 可以说是对自身境况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是个聪明又看事通透的姑娘。她清楚自己要什么, 知道自己得舍弃什么, 从不做不切实际的奢想。她知道以自身的条件和家庭状况, 自己能够要的体面婚姻, 最多是个让自己衣食无忧的储藏室, 所以柯林斯愚也好, 蠢也罢, 她都忽略不计。

夏绿蒂幸福吗?伊丽莎白在探访好友的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她身临其境地体会着柯林斯浮夸的言行、可笑的媚骨、自大的炫耀, 处处的不得体使她不停地想这两人如何相处呢?两个人一个像小丑不停表演, 一个聪明地转过头去作视而不见, 也真难为夏绿蒂面上扮出来的满足和幸福。

用夏绿蒂自己的心态理解她自己的婚姻:你爱或不爱我, 你得或不得体, 你有或没风度, 你可或不可笑, 那都是小菜一碟, 我不伸筷子;你让我衣食无忧, 生活有靠, 那才是我想吃的菜。幸福神马的都是浮云, 风一吹飘过去, 我要的是这片天空。

二、丽迪雅爱你没商量的强硬闪婚法则

与冷静理智的夏绿蒂慎重选择夫婿相比, 贝纳特家的小女儿丽迪雅的成婚简直是令人大跌眼镜。

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 丽迪雅给众人当头一棒——与人私奔了。靠了达西先生——伊丽莎白的忠实倾慕者的鼎力相助才找到这对不知所谓的轻率男女, 并火速促其成婚以掩遮这一令家人蒙羞的丑闻。

贝纳特夫人为女儿们的婚事是有蓝图有规划的, 遵循的自然是亘古不变的那条“有钱的单身汉”原则。规划里原本没有丽迪雅, 她太小, 十六岁那还是未成年少女。可是这个未成年少女以飓风袭击的速度和力度让人目瞪口呆地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且完全和贝纳特夫人固守的择夫黄金法则相悖。

私奔男主威克姆没有钱, 穷得丁当响不说, 还欠着一屁股债无处着落。这种嫁了连西北风都喝不着的男人丽迪雅爱得掏心掏肺, 甚至还不确定对方心意的前提下不惜名声与之私奔。由此而看, 丽迪雅真不是个拜金女。但不爱财不等于眼光独到, 慧眼识金。要说威克姆这个人, 人品滥得没法说, 一贯诚实的达西用“放荡不羁, 恶习重重”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放着老达西先生生前安排的好工作 (牧师) 不愿做, 以三千镑现金兑换, 挥霍完了想吃回头草, 厚颜相求遭拒后便一再背后恶意诟毁他人名声, 甚至意欲诱拐人家未成年的妹妹借以打击报复。前科已是累累, 外人多为他的英俊外貌和翩翩风度所迷惑看不到他掩藏在背后的真面目, 这一点上年幼无知如丽迪雅被蒙蔽也算有情可原。然而, 不管不顾地与威克姆私奔, 丽迪雅究竟图的是什么?她选择威克姆是在什么标准的参考下做出的?

威克姆一穷二白且债务缠身, 要说丽迪亚不知道那是骗人, 当初威克姆带着她私奔就是为了躲债的出逃。对此丽迪雅不在乎。那丽迪雅图的是对方的爱情?威克姆之所以避债带着丽迪雅, 那是小姑娘自己贴上去的, 反正一个人是逃, 两个人不寂寞, 威克姆是无所谓, 你愿意跟那就跟着吧。你看, 连私奔这么大的事儿, 都是丽迪雅的一厢情愿, 威克姆充其量也就一捎脚的。他对婚姻的态度有点像夏绿蒂, 但他比夏绿蒂多了一个筹码, 就是他人帅嘴甜, 人见人爱。他一心想攀个高枝, 改善一下生活困境来着。丽迪雅几个姐妹没钱没势, 自家财产日后都是别人的, 威克姆怎么可能爱上她?

大家都知道威克姆就没存着跟丽迪雅结婚的心思, 也不爱丽迪雅, 可她不在乎。她眼里, 威克姆“真是一个天使”。为什么是天使呢?威克姆“可爱”, 可爱体现在哪呢?人帅。她选丈夫就像小孩子买糖果:外表漂亮的, 肯定是好吃的, 里面啥样我不管。她对威克姆的执着像小孩子吃糖果:甜的, 我就得吃到口, 坏不坏牙我不在乎。所以:私奔?我乐意。名声不好?我不在乎。劝我?没门儿。

丽迪雅的婚姻可以说是她一意强求促成的, 当然也多亏了她的姐姐伊丽莎白有达西这样一位一心讨好的倾慕者。丽迪雅做事荒唐却命好, 有个好姐姐且有个好姐姐的倾慕者, 好姐姐想摆平的事儿倾慕者就竭力去办。一通钱砸的结果, 威克姆被金钱打动了, 丽迪雅的婚事成了。

丽迪雅的婚姻如意吗?威克姆是她选的, 这个丈夫没有钱, 但爱花钱, 却不肯踏实挣钱。两人的生活困顿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有爱饮水饱, 可付出爱的那方是丽迪雅, 威克姆图的可不是那碗水。怎么办?两个姐姐都找了“有钱的单身汉”, 管你别人是白眼还是冷面, 自尊我不要了, 为了能从那两个小金库里得到救济, 涎着脸上呗。

用丽迪雅的心态诠释她对感情的态度:你有没有钱没关系, 你人品好不好没关系, 你名声臭没臭没关系, 你爱不爱我没关系, 我爱你就成, 谁让你那么英俊迷人呢, 我就是爱你了, 我就是要嫁你, 没商量。

三、结语

相比于夏绿蒂, 丽迪雅算是幸福一点的吧, 她和威克姆之间虽然不能称之为爱情, 最多只能说是单方面的迷恋, 但最起码, 她的感情是有寄托的。她在经济上虽然不能和夏绿蒂相比, 虽然时时要厚颜向两个大姐姐求救济, 但最起码, 内心里靠着对威克姆的痴迷, 她还能乐滋滋地写信向姐姐们炫耀自己幸福。夏绿蒂呢, 这样的婚姻是她一手选的, 丈夫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 做起事来也可以说勤勉, 收入也可称之人丰厚, 上面有公爵夫人的照拂, 将来还能靠着继承发一笔可观的大财, 物质上她是富足了, 但内心里其实根本看不起丈夫, 时时要对丈夫的失言失态装盲视的她, 在茶余饭后, 无所事事的时候, 会不会感觉空虚寂寞, 索然无味。两对婚姻, 一个过份执着于经济上的保证, 一个沉溺于外表上的迷恋, 奥斯丁安排了两个女性这样的命运, 也是在感叹, 在讽刺吧。两个女性, 一个过于理智, 一个过于轻浮, 一个把感情婚姻看成交易, 一个对爱情婚姻过于随便。夏绿蒂只能将自己的失落锁在她那幢看起来处处精巧, 样样整洁的房子里, 享受着只有剔除了柯林斯才真正有的舒适气氛, 而丽迪雅则永远靠着自己对威克姆的迷恋来屏蔽身边人群包括姐姐们在内投来的不认可甚至是鄙夷。

参考文献

[1]鲁晓莉:《〈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塑造的反讽特色》,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4, (02) 。

[2]颉敬东.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镇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

[3]周继麟:《〈傲慢与偏见〉里的滑稽人物 (英文) 》, 《茂名学院学报》, 2004, (02) 。

[4]王歆旻:《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上海师范大学, 2005, (07) 。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5篇

(全英文论文)浅析欲望都市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全英文论文)海明威的“准则英雄”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全英文论文)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全英文论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

(全英文论文)非语言因素对口译效果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论喜福会中母亲对女儿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词的翻译(全英文论文)中美养老模式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全英文论文)汉英颜色词“白”对比研究

(全英文论文)文化因素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城市公示语英译研究---以南京为例

(全英文论文)农村地区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分析及对策--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艾米莉.狄金森和西尔维亚.普拉斯死亡诗歌比较

(全英文论文)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全英文论文)欠值翻译及其原因的探究

(全英文论文)从流浪汉小说角度解读雨王汉德森

(全英文论文)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全英文论文)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调查与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红字中的象征要素

(全英文论文)从目的论的角度看产品说明书的汉译

(全英文论文)浅析语块在英语学习中作用

(全英文论文)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师生间的问题互动

(全英文论文)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女主人公对比研究

(全英文论文)喜福会中女儿们的生存状况分析(全英文论文)英语商务广告的人际分析

(全英文论文)浅析诗歌未选择的路

(全英文论文)从人际功能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儿子与情人的对话

(全英文论文)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全英文论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全英文论文)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策略

(全英文论文)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分析

(全英文论文)目的论视角下汽车商标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论景点名称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从雪莱的西风颂看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分析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策略

(全英文论文)中国学生在英语会话中的语用失误

(全英文论文)中美消费观方面解读美剧文化-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个案

(全英文论文)我的安东尼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全英文论文)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全英文论文)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元认知

(全英文论文)论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全英文论文)从喜福会中母女的冲突看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全英文论文)棺材里开出的人性之花

(全英文论文)亨利.詹姆斯幻想参与小说的三个层次

(全英文论文)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全英文论文)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礼貌失误

(全英文论文)从电影生死朗读主角人物特征分析通往救赎的道路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课堂纠错行为的看法研究

(全英文论文)哈姆雷特的性格浅析

(全英文论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全英文论文)评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的成功之道

(全英文论文)论英语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全英文论文)解读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的胜利

(全英文论文)湖南方言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全英文论文)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及效果研究

(全英文论文)英语谚语中的常见修辞格

(全英文论文)惠特曼草叶集的超验主义

(全英文论文)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

(全英文论文)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全英文论文)分析美国新教与中国儒教的几点相似性及兼容性

(全英文论文)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因素分析

(全英文论文)游戏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

(全英文论文)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分析野性的呼唤

(全英文论文)分析中小企业产品广告的选择和运用

(全英文论文)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全英文论文)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全英文论文)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论汉语成语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关于“美国梦”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全英文论文)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

(全英文论文)It的用法与翻译

(全英文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全英文论文)关于秀拉中伊娃的原型分析

(全英文论文)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简爱--女权主义者

(全英文论文)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全英文论文)对英语敬语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语块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全英文论文)某地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个案研究

(全英文论文)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主题意象的悲剧性解读

(全英文论文)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全英文论文)对利比亚战争报道批判话语分析

(全英文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手机广告汉译探究

(全英文论文)傲慢与偏见中傲慢和偏见的成因

(全英文论文)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

(全英文论文)论礼貌原则在英语报盘信函与还盘信函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美国梦幻灭的解析

(全英文论文)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全英文论文)元认知策略和歧义容忍度对学生英语听力的影响研究

(全英文论文)商务英语函电的语体特征及其应用

(全英文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性格的复杂性

(全英文论文)论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婚姻的成因

(全英文论文)从春节和圣诞节看中西节日文化对比

(全英文论文)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

保姆婚姻:傲慢与偏见下的情感困惑 第6篇

小保姆:城市中失落的缘分天空

小月离开安徽老家外出做保姆已有十多年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她至今孑然一身,婚姻问题是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1991年,22岁的小月告别父母,只身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小保姆的生涯。勤快聪明的小月,打理家务,服侍老人,工作起来总是一丝不苟,也得到了雇主的喜欢。可这一干就是4年,由于雇主不愿意小月有社会交往,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小月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岁月无情地滑过,小月也错过了这本该享受恋爱甜蜜的最佳年龄。

“在这4年里,我所认识的人没超过30个,其中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加上自己保姆的特殊身份,恋爱根本就是一种奢望。”回想这4年的生活,小月感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月的婚事没见任何动静,雇主大概是出于同情,也曾为小月张罗过一次相亲,不过对方却是一名腿有残疾的中年人。这让小月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份的不平等。后来小月又尝试着走进婚介所,可给她介绍的对象,不是离过婚、有孩子的,就是老年人、残疾人。她稍有犹豫,介绍人就说,“小月,人家可没瞧不起你呀。”

小月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她毅然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只身来到了北京。然而,辗转奔波,小月却始终没能离开保姆行业。此后,小月见过好些雇主,雇主们对小月的工作要求比较严格,小月谈恋爱的心也慢慢沉寂了下来。“有的雇主觉得,花钱雇了你,你就成了他的私有财产,甚至在招工的时候就说,不希望你有太多的社会活动。这种事经历得多了,对待婚事也就坦然了。”目前,小月已在北京一个“打工妹之家”负责家政保姆介绍工作,在这个集体里,和她有着类似经历的打工妹还有很多。

家庭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正常的女性都渴望美满的婚姻,而小月追求婚姻幸福过程的种种遭遇在许多城市保姆身上仍在重演。据保守估计,仅南昌市从事保姆职业的人数就在万人以上,其中许多人的情感世界仍是一片荒凉。南昌市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翁伟萍说,工资较低、低人一等的世俗观念,尤其是交际圈狭窄的职业特点引发的婚姻难题,让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女孩对保姆行业望而却步,近年来,保姆招工难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离异保姆:偏见与伤痛下的情感踌躇

当年轻的进城务工女孩选择进厂做工,日渐远离保姆行业的同时,一些农村离异妇女却开始成为这一行业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失败的婚姻经历,使她们在面对与小保姆们同样的社会偏见的同时,还要背负着情感伤痛带来的心理重负。

随着改革开放后打工潮的兴起,一些外出务工农民夫妻两地分居现象普遍,同时受到观念差距日益加大和婚外情等现象的冲击,一些农村地区离婚率攀升。受此影响,不少农村离异妇女也走上了进城务工“见世面”的道路,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进入保姆行业成了最无奈也最现实的选择。

家在江西新建县农村的熊女士1989年与江西丰城人李某相识相爱,很快结婚并生育了两个女儿。嫁到丰城市曲江镇农村后,起初丈夫做运输生意,熊女士忙些农活家务,生活倒也和美。可是后来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彻底改变了熊女士的生活,先是丈夫做生意失败后染上赌博恶习,后来他外出广东打工后又另寻新欢,最终两人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2000年起,熊女士来到南昌,开始了自己的保姆生涯。转眼在城市里一待就是5年,已36岁的熊女士至今不敢再涉足婚姻。“第一次婚姻已经这样了,要是第二次再失败,我就彻底垮了。”熊女士说,她和一些有类似经历的姐妹们也曾相约去过婚介所,可一看70多岁的城里人登的征婚启示上都要求找40岁以下的或者有城市户口的,她的心就凉了。

南昌市妇联创业家政有限公司家政部主任朱晓江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招收的保姆绝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农村中年妇女,从公司介绍出去的近千名保姆中有30%以上夫妻感情不和睦或离异。朱晓江说,由于每年公司都要到农村去招收保姆,她们发现许多地方的农村,基本上见不到青壮年男人,而因丈夫外出打工、夫妻长期分居引发的家庭不稳定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夫妻即使没有离婚也处于“凑合着过”的亚婚姻状态。

消除歧视,让爱传递婚姻的讯息

婚姻是法律与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打着城乡观念差异幌子下的偏见与歧视却成为保姆追求人生幸福时的最大障碍,人心“鸿沟”的早日消除,是日趋人性化的社会里对保姆最深层的关爱。

南昌市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翁伟萍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已日渐弱化,但城里人对农村人观念上的门槛并没有完全消除,各种歧视现象不容忽视,其中保姆职业低人一等的观念也仍然存在。翁伟萍呼吁,一方面保姆应调整心态,更多地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也应给予保姆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用爱心为她们传递婚姻的讯息。

翁伟萍认为,保姆应当善于发现、培养自己的红娘,一方面尽量获得雇主的理解,同时与邻里搞好关系;另一方面与同为保姆的姐妹们加强沟通、保持联系,并尽可能多地参加“打工妹之家”之类的社会团体,让自己不再养在“深闺”。同时,她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为保姆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为他们营造更宽容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7篇

一、虚荣是完美婚姻的杀手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各种各样人物的婚姻观。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态度, 体现了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反应出了在当时那个社会资产阶级自身的婚姻观的缩影。奥斯汀在小说中也提出了新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 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 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的理想婚姻就是想把追求感情胜过于追求物质, 并把男女双方真挚的感情作为缔结完美婚姻的基石, 这种新的婚姻观完全打破了当时资产阶级以门第等级为择偶标准的传统, 这就使得《傲慢与偏见》一书的思想成就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爱情作品。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可以说是小说中完美婚姻的典范了, 他们的结合过程体现了爱与尊重是自然状态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自身需要的实现”, 在这里我并不想对他们的婚姻发表什么看法, 因为无论是谁都不会对他们过分的求全责备都会觉得他们是对的。我想说的是书中的另外一对—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的婚姻, 就作品本身而言他们和伊丽莎白和达西地位要轻得多, 作为陪衬, 奥斯汀写了伊丽莎白女友的婚事, 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以此来衬托婚姻观及人性对生活的重要影响。但婚后我们才发现, 夏洛特选择她的客厅时, 有意避开她的丈夫, 她在逃避什么还是在掩盖什么?夏洛特和柯林斯婚后尽管表面上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 但他们之间且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 这种婚姻从本质实际上来说其实是掩盖在虚荣外衣下的社会惨剧, 虚伪的情感最终只会换来如死水般的生活。而奥斯汀本人也对夏洛特的婚姻观给出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针见血的评价:“结婚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归宿、一个不愁吃穿的“储藏室”, 这样的婚姻根本没有感情可言。”感情是理想婚姻的基石, 没有干情的婚姻是草率的、就如同沙滩上建楼房—不牢靠,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也是不理智的表现。柯林斯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得爱情, 他寻求婚姻的结果只是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 他结婚就是仅仅为了向周围人证明他是一个正常的人, 就是如此简单。这种婚姻只是出于对生理需要的肉欲满足, 在这样的婚姻字典里没有幸福这两字, 一旦跌进去就再无翻身的机会。虚荣的结合只会换来虚伪的情感, 夏洛特—被婚姻毒害的爱情精灵就这样倒在了爱情的坟墓里。

从奥斯汀的作品中我们得到了很重要的启示, 那就是纯真的人性与幸福的问题。从她的作品中, 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人性是人的美德。真正的幸福只有善良纯正的人才能获得;一个拥有高尚人性品德的人能够突破虚荣心理对自身的控制, 能够不受物质享受的诱惑而实现自身幸福的选择。作者通过对夏洛特和柯林斯婚后生活的描写, 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婚姻的失败, 从而与伊丽莎白的敢于追求真性情的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本性最真但又最难被发现

看一个人是否真心, 看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在《傲慢与偏见》中, 各种人物不断的伪装自己, 为讨好别人而不断的中伤他人抬高自己, 不停的自欺欺人。漂亮柔情的吉英与彬格莱先生彼此相爱, 但她却刻意掩饰自己的本性表面上装作很平淡, 结果使得彬格莱误会自己, 再加上又受到达西的挑拨, 进而使彬格莱与自己疏远。而善于伪装自己的韦翰则巧妙地利用自己一幅”讨人喜欢”的仪表, 用尽奉承的能力迷住了伊丽莎白, 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 中伤达西。他的话里其实充满了破绽, 可以很容易识破, 但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莱小姐辩驳, 与咖苔琳夫人顶撞, 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聪明反被聪明的心里在作祟, 自欺欺人也落得被人欺。我们常说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当她被达西的真诚打动以后, 才发现自己原来对他的误解是多么的愚蠢。真相总是会被面具隐藏起来让人做出错误的评判。作者通过使人物之间彼此产生误解的结果来使故事达到高潮, 来揭露出产生这些错觉的原因是人性中虚伪的心理在作祟, 喜欢自作聪明伪装自己的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人们通常都有“口是心非”的行为表现, 用来展现自己矜持的性格, 以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德。夏洛特主动对柯林斯表示关注, 表面是帮在伊丽莎白摆脱柯林斯求婚的困扰, 似乎应是伊丽莎白该感恩才对, 但实际上夏洛特早就盯上了柯林斯, 她其实是在为自己找老公。由于人们总是从喜欢刻意的表现自己想给别人惊喜, 而不断的做一些欺骗自己本性的事, 致使他们的行动总是事与愿违。咖苔琳想要故意激起达西反感伊丽莎白, 却反而使他想起与伊丽莎白分享过的亲热的过程。透过这些人物的心里行为, 我们真实的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虚伪心里对人性的扭曲, 体会出了傲慢与虚荣其实是对纯真人性的惩罚。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8篇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金钱,爱情,婚姻

在19世纪, 英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女性作家, 她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进自己的文学作品。由于受自身的生活环境所限, 她们的创作题材主要局限于日常家居生活、个人感情、乡村生活等, 而爱情和婚姻在她们的作品中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主题。虽然在当时的社会, 由于受女性地位和社会传统势力的束缚, 她们的作品起初往往被忽视, 甚至埋没, 她们也经常被男性作家嘲笑, 但是历史发展证明, 她们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产生深远的影响。在19世纪英国女性文坛上, 先后出现了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艾略特等文坛巨匠, 她们的作品流芳百世, 至今仍然家喻户晓。

在18世纪, 尤其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中, 盛行一种感伤主义潮流, 女性为忧愁而忧愁, 缺乏现实意义。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奥斯丁率先从现实出发, 以机智、诙谐、丰富的语言描写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场景, 故事大多发生在英国乡村, 主要人物涉及贵族和中产阶级。她在小说中擅长运用近乎喜剧的手法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讥讽和批评, 探索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的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 反映出19世纪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价值观。

发表于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经典之作, 时至今日, 仍然为人们所喜欢, 2006年位于英国最畅销书前列, 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被评选为英国读者“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小说通过对乡村中产阶级贝纳特姐妹及其好友的婚姻的描述, 反映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对于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价值取向, 再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的生活场景。作者通过对四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的描述, 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婚姻只为金钱是错误的, 只为爱情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只讲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是难以忍受的, 婚姻非儿戏, 完美的婚姻应该是金钱加上爱情, 二者缺一不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完美婚姻的典范。

人们在婚姻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对配偶的选择, 而每一个特定社会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婚姻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在《傲慢与偏见》中, 奥斯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向读者展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特别是英国乡村的生活画面, 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金钱和爱情在人们的婚姻中所占有的地位。那时候, 女性之所以把金钱看作婚姻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是因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在英国, 任何妇女, 无论其出身如何, 都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未出嫁时, 家庭财产归父亲所有;结婚后, 她从父亲那儿得到的嫁妆立刻成为丈夫的财产” (钱乘旦, 1988:349-350) 。由此可见, 当时英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 女性的生存完全依赖于他们身边的男性, 处于受剥削的地位, 没有任何人身权利, “妇女无论出身于哪个阶级, 她们在法律上的地位都等同于男性罪犯、疯子和未成年人” (May, 1987:257) 在《傲慢与偏见》中, 贝纳特先生的后代由于都是女性, 因此在他过世之后, 他的妻子和女儿们将面临流落街头、无依无靠、无法生存的局面。因为女性没有继承权, 他的全部财产将由和他关系最近的男性亲属柯林斯继承。鉴于此, 柯林斯先生冒然地向伊丽莎白求婚, 并把求婚看成是对贝纳特一家的照顾, 是一种友好的表现。

在《傲慢与偏见》中, 柯林斯与夏洛特之间的婚姻完全是以金钱为价值取向的。柯林斯之所以在遭到伊丽莎白拒绝后很快又向夏洛特求婚, 是因为他急于想攀爬进他垂涎已久的上流社会, 迎合凯瑟琳夫人的心愿, 遵循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夏洛特虽然贫穷, 但是出身贵族, 这一点对于柯林斯来说至关重要。在当时等级森严的英国社会, 出身和金钱都很重要, 是婚姻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柯林斯娶夏洛特为妻完全是出于结婚的需要, 没有任何爱情可言。而聪明的夏洛特早已洞察当时社会的婚姻, 不失时机地为自己的婚姻作出了以金钱为目标的选择, 为自己找一个归宿, 从根本上解决生存问题。在当时的英国社会, “传统的婚姻观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 (以及家族财产) 通过两个人肉体的结合而结合” (Debra Teachman, 2008:53) , 婚姻不是个人生理或者心理的需要, 而是两大家族巩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因此, 无论是贵族还是中产阶级, 婚姻首先要服从家族的需要。对于没落贵族夏洛特来说, 和柯林斯的婚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籍此可以获得生存的物质保障。

如果说柯林斯和夏洛特之间的婚姻是以金钱为价值取向的婚姻的典范, 那么宾尼和简的婚姻则是另一个完全相反的典型———以爱情为价值取向的婚姻。宾尼和简的婚姻对于双方来说都完全是为了爱情, 而不是为了金钱、社会地位或者任何其他的目的。贵族宾尼是达西的好友, 拥有一万英镑的年收入, 有俊朗的外表和良好的教养, 生性纯朴友善, 热情随和。无论是外表还是性格, 他都是简心目中的完美男人。简作为贝纳特家的长女, 有着不俗的外表, 性格有点内向, 温柔贤惠, 友善单纯。宾尼对简在他们一起参加的第一个舞会上就一见钟情, 堕入爱河。起初, 他们的爱情是平稳的、纯洁的, 不受当时的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影响。然而好事多磨, 宾尼尽管是一位有着好性格的随和的贵族青年, 但是他有着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懦弱, 缺乏意志力和决心, 这使他不能免受周围人的偏见的影响。简出身中产阶级, 虽然暂时在父亲的庇护之下有容身之所, 衣食无忧, 但是一旦父亲亡故, 她便要流落街头。宾尼的妹妹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 觉得宾尼应该娶达西的妹妹为妻, 这样的婚姻才算门当户对, 名利双收。并且贝纳特一家在几次社交场合中出尽洋相, 很不体面, 完全不可能为上流社会所接受。于是, 宾尼的妹妹对宾尼和简的婚姻百般阻挠。妹妹的阻挠和好友达西的劝阻致使性格懦弱、缺乏主见的宾尼曾一度未能把握好对简的爱情, 在简对爱情和婚姻充满美好憧憬之际不辞而别, 离开简的生活圈, 使简对爱情和婚姻开始绝望。然而,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随着情节的发展, 在达西的帮助和影响之下, 宾尼和简又得以再续前缘,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傲慢与偏见》中, 宾尼和简的婚姻是纯洁的爱情的归宿, 不掺丝毫杂质, 不受当时世俗的婚姻观的影响, 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中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宾尼和简的婚姻完全是纯洁的爱情, 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但是不难看出这桩婚姻从内涵上看并非奥斯丁心目中的完美婚姻, 还没有达到婚姻的最高境界, 比起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相差甚远。“奥斯丁主张精神与物质并重的、灵魂与肉体完美结合的并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 从而使小说有抑恶扬善的效果, 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 (李维屏, 2008:144) 。作者通过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曲折的爱情经历的描述, 在矛盾和斗争中逐步将情节推向高潮, 凸显达西和伊丽莎白对彼此态度的变化, 以此来宣扬作者的道德观、伦理观和婚姻观。小说的名称是《傲慢与偏见》, “傲慢”是指达西, 而“偏见”则是指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所产生的根源是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作为上层社会的一员, 达西起初对作为中产阶级成员伊丽莎白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他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畸形教育的必然结果, 也是阶层差别的自然流露” (李维屏, 2008:153) 。显然, 达西的傲慢源于贵族对中产阶级的鄙视。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体现的则是新兴的民主潮流的影响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既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所盛行的民主思想的必然反映, 也是新时代的女性追求平等和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然流露” (李维屏, 2008:153) 。当时社会中盛行的民主思想使得长期受僵化的等级观念影响的现代女性开始觉醒,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体现的是民主思想和等级观念的直接对抗, 而最终达西向伊丽莎白的屈服体现的则是民主思想最终战胜了早已腐朽僵化的等级观念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之所以称这桩婚姻为完美婚姻,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金钱, 二是爱情。出身贵族的达西是以有钱人的身份出现的, 拥有大量的财产和高达一万英镑的年收入, 在他的生活圈子里可以说是最富有的。在故事开始时, 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听说邻近地区将会有富有的贵族出现, 全家在母亲贝纳特夫人的鼓动下想方设法要接近有钱人, 并且目标明确———希望会有某一位有钱人看中自己, 以此解决生存问题。因此,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掺有金钱的因素。在随后的交往中, 贵族们毫不留情地表现出对地位较低、没有良好教养的中产阶级的鄙视, 就连贝纳特太太也被激怒了, 对达西产生了不满、怨恨和愤怒。然而, 后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 在大家看来, 伊丽莎白在金钱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如贝纳特太太感慨:“每年有一万英镑的收入, 可能还要更多阔的像王公一般!”甚至贝纳特一家以前对达西的各种不满和怨恨都被他的富有化解了。在奥斯丁的小说中, 婚姻是现实的, 婚姻像道德、伦理等上层建筑一样, 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 金钱对婚姻的影响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 任何成功的婚姻都离不开金钱。而达西的富有构成了这桩完美婚姻的一半。

构成这桩完美婚姻的另一半则是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真挚的爱情。虽然小说开始时, 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受阶级出身和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前者“傲慢”, 后者则持有“偏见”, 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内心的不断成长, 最终, 代表僵化的等级观念的达西向代表新时代民主思想的伊丽莎白求婚。在思想的多次碰撞中, 他们之间的爱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刻:男人仅仅凭借金钱和社会地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 伊丽莎白起初对达西求婚的拒绝正说明了这一点, 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性格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爱情。达西克服了自己的“傲慢”, 摒弃了作为贵族的种种性格缺陷, 才最终赢得了伊丽莎白的爱情。

小说中另外两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是值得关注的:凯瑟琳夫人 (达西的姑妈) 和贝纳特夫人。凯瑟琳夫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折不扣的僵化的等级观念的卫道士, 她身上折射出贵族阶层奢华的物质生活和僵化空虚的精神世界。在奥斯丁的思想中, 阶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爱情和婚姻。“他和其他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如卡利尔和萨克雷擅于对英国的阶级和阶级差异进行分析。但是奥斯丁已经将阶级和阶级差异的微妙复杂戏剧化地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Edward Copeland and Julie Mcmaster, 2001:115-116) 。凯瑟琳女士想当然地认为达西应该娶自己的女儿为妻, 这样对于双方都是名利双收, 可以巩固两大家族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她前往贝纳特先生家对伊丽莎白进行侮辱, 以阻止她和达西交往。她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令人讨厌。通过对她的刻画, 奥斯丁表达了对僵化腐朽的等级思想的憎恨。而贝纳特夫人代表的则是面临生存危机的乡村中产阶级。她急于将女儿们嫁出去, 以寻求基本的生活保障, 对于她来说婚姻是女性赖以生存的基础。

总之, 在《傲慢与偏见》中, 作者通过对几桩婚姻的描述, 以细腻的笔触、诙谐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表现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对婚姻和爱情的不同价值取向。对贵族僵化腐朽的等级观念的批判和对中产阶级粗鄙、势利的嘲讽, 使得小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其对现实的批判不如后来的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及艾略特等人那么激进, 但是小说对现实的批判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Copeland Edward&Mcmaster Juliet.The Cambridge CompaniontoJaneAuste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维屏.英国小说人物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May Trevor.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1970) .London:Longman, 1987.

[4]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9篇

Mr.Collins married Charlotte just for his dignity.To illustrate my point, let us se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My reasons for marrying are, first, that I think it a right thing for every clergy in easy circumstances 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Secondly, 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and thirdly, which perhaps I ought to have mentioned earlier, that it is the particular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very noble lady who I have the honor of calling patroness.”Thus, their marriage is a kind of trade.They had neither mutual attraction nor common interests.

Lydia and Wickham’s love shows an immoral marriage Their marriage is based on property rather than love.Lydia and Wickham attracted each other by appearance and youthful ignorance;even so, Wickham had no intention to marry Lydia and wanted to marry a rich woman to get a lot of money.Luckily, Darcy gave Wickham a lot of money to ensure that he would marry Lydia.However, both characters appear to be somewhat miserable with their married life

happy couple in the novel, both of them had mutual interests, good character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they love each other.However, they both had little independence, lacked self-confidence and even believed the rumors without analyzing the fact.Though got married,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things had in store for them;nobody can assure that if they could surmount all the obstacles.Therefore 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Jane and Bingley is near perfect;it still lacks the elements of solid foundation that made the marriage of

marriage we know that love can not be brought on by appearance, and must gradually develop between the two people as they get to know one another.Darcy and Elizabeth are amongst the few

novel, this kind of exposure is not ruthless, not sentimental, not moral indignant, but it is sarcastic, through her characters described, she disclosed that the marriage base on love is perfect and can last

[3]、Matthew J.E essays on Jane Austen’s works[M].London;

[4]、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5.

[5]、李桂梅.略论现代中国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 2006, 第一期.

[6]、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7]、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 1996.

[8]、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Helen Leroy.Jane Austen[M].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 1997.

[3]、Matthew J.E essays on Jane Austen’s works[M].London;Oxford press, 1986

[4]、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5.

[5]、李桂梅.略论现代中国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 2006, 第一期.

[6]、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7]、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 1996.

论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 第10篇

在《傲慢与偏见》中, 作者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自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描写了四起婚姻:一是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实利的婚姻。夏洛特相貌平庸, 27岁仍然待字闺中, 她与柯林斯的结合仅仅出于现实的考虑, 她要的仅仅是一个丈夫, 一间舒适的房子, 而柯林斯要的是一个能管家的女人, 一个能为他示范美满婚姻的妻子, 他们都不需要爱, 这是一桩实利的婚姻。二是丽迪亚与威克姆的情欲的婚姻。丽迪亚与威克姆婚姻由一场私奔的风波促成。丽迪亚是贝内特家最小的女儿, 被威克姆英俊的外表所迷惑, 因为虚荣、享乐而与威克姆在一起, 而威克姆也仅仅是看中了她的青春和健壮, 他们的生活就是靠情欲来维系的, 这是一桩情欲的、荒唐草率的婚姻。三是简与宾利的道德的婚姻。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女儿, 相貌出众, 温柔善良, 单纯可爱。宾利是达西的好友, 年轻富有、外貌俊朗、彬彬有礼, 他们在一起参加的第一个舞会上一见钟情, 堕入爱河。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真爱才使得后来宾利能够战胜他姐妹的阻挠, 澄清达西对她的误会, 获得幸福的婚姻。四是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完美的婚姻。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贝内特家的二女儿, 她才貌双全, 聪明机灵, 有胆识、有主见。而男主人公达西年轻英俊、有钱有势, 但是却傲慢无礼、骄傲自负, 使得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和误会, 二人之间不断发生唇枪舌战的争论, 正是这种争论增进彼此的了解, 最终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自身性格的不足, 消除误会, 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婚姻使夫妻双方在精神上相互获益, 堪称完美的婚姻。

2 《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 作者通过对四对婚姻关系的描写, 表现出19世纪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即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金钱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人物性格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

2.1 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这是贯穿小说全文的一个观点, 可以从四对婚姻的比较中得到答案。丽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是一个荒唐草率的婚姻, 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 没有任何爱情基础, 他们的婚姻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中, 夏洛特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长期饭票, 和柯林斯也没有感情基础, 婚后两人之间只有责任和责备。简和宾利的婚姻虽然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但他们之间拥有真正的爱情, 最终他们越过障碍, 幸福地结合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中, 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打动伊丽莎白的芳心, 在她眼里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在她与达西的婚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2 金钱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在《傲慢与偏见》中, 作者一开头就写道了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里所说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夏洛特之所以对婚姻采取如此现实的态度, 无不是金钱对婚姻如此重要的道理。伊丽莎白坚持要有爱情的婚姻, 可她并不排斥有钱人的生活, 如果达西没有经济后盾, 他们的婚姻未必能成功。由此可见, 金钱是婚姻的重要保障。

2.3 性格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在描写这四对婚姻中, 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对婚姻造成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 影响着他们人生的幸福。正是由于达西的傲慢无礼造成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 为两人后来感情的波折起伏埋下了伏笔。最终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性格的不足, 才促使两人走到一起。由于宾利性格的懦弱、缺乏主见差点错失了他和简的幸福, 由此看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3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状况, 通过对不同婚姻的褒贬和比较, 向读者展示出她心目中的理想婚姻, 深刻揭示了在婚姻当中爱情、财富、地位和品格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婚姻观:她认为爱情与婚烟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而金钱在婚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她既反对为钱而结婚, 也反对轻率结婚, 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虽然这部作品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达西性格傲慢使得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 造成两人之间情感的波折起伏, 最终消除误会, 有情人终成眷属。主要介绍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四段婚姻及体现的作者的婚姻观, 同时简要阐述了这种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参考文献

[1]王秋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J].科技信息, 2008, (3) .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11篇

摘 要:简·奥斯丁精心创作的《傲慢与偏见》与曹雪芹呕心沥血所著的《红楼梦》同为世界文学殿堂的瑰宝,他们都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刻画了自己所处年代中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本文主要分析这两部作品所传达的中西传统婚姻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红楼梦;婚姻观;异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六部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作品。这部小说所描绘的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与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以清朝“康乾盛世”为时代背景,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

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孜孜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文学的可比性是以作品的共相性为基础的。《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显然存在着这种共相性”。

时代背景方面,18世纪在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使得整个西方世界无论在物质生产形式还是人民生活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资本主义得到奠定,社会文化形态也随之改变。这些种种改变都可以在《傲慢与偏见》描述的乡村生活中看到。18世纪的中国处于清朝中期,清王朝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各种阶级矛盾与斗争日益尖锐。这些社会现实由《红楼梦》中贾府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所体现。虽然《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都没有直接描述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大事件,但是它们都通过对富贵场中的事以及温柔乡里的人的刻画,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意识有所了解。

写作手法方面,《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来源于简·奥斯丁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先生、小姐和太太们;描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饮食习惯、邻里交往、下午茶会、舞会和旅游等。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贾府原型就是作者曹雪芹年少时生活的大家庭——江宁织造府曹府。曹雪芹也是从日常小事着手,描述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的衣食住行,由这些琐事引发出各种冲突和斗争。由此可见,不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红楼梦》,都取材于作者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都采用的是写实主义创作手法。

婚姻基础方面,《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虽然都描述了当时主流社会所能接受的、备受青睐的以阶级层次与家庭背景为基础的婚恋观,但是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与此同时,两部作品都抨击了以外貌或者欲望为基础的婚姻。

为当时世人所看好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以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为代表。虽然夏洛特的家庭是贵族后代,是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理智的姑娘,但由于英国当时法律所限,她没有财产继承权,并且已是27岁“高龄”,加之相貌并不出色。不过,她知道什么样的婚姻对她来说最有利。所以,尽管柯林斯举止庸俗、情商有限,但却拥有牧师的职位,有着固定且不错的收入,能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家,因此夏洛特还是选择与他共度终生。他们的婚姻在代表当时正统社会观念的凯瑟琳·德·包尔夫人眼中是极其般配的。在《红楼梦》中,门当户对的婚姻由王夫人所推崇的金玉良缘——贾宝玉与薛宝钗为代表。宝丫头不仅品貌俱佳,其身后的皇商薛家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更不用说薛宝钗的母亲与王夫人是同胞姐妹,必然更受王夫人喜爱。金玉良缘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情感因素,都符合当时主流社会的婚姻观念。

简·奥斯丁与曹雪芹花费大量心血所描绘的以爱情为基础并且伴有物质条件支持的 “理智型婚姻’’历来备受读者们的瞩目。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代表。伊丽莎白迷人、机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眼中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能使双方感到温暖幸福的婚姻。虽然她也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但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中的婚姻观念。达西虽然外表冷漠,举止高傲,言辞稍显刻薄,但其本质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同时他拥有巨额的财富,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不仅拥有牢靠的爱情基础,还有着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这不得不说是一段良缘佳话。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红楼梦》中作者投入笔墨最多的一对。林黛玉自八九岁第一次进入贾府时,贾宝玉与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后又共同生活在贾母身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比之与堂姐妹迎春、探春和惜春,他们更加亲密无间。随着年龄成长,他们两人不仅在情感上日益亲密,思想上也越来越志同道合。贾宝玉反感“仕途经济”这些大道理,林黛玉则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虽然他们也是门当户对,但是在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王夫人眼中并不合适,贾宝玉整日喜欢混在姐姐妹妹们当中,庶务一窍不通;林黛玉身体不佳,心眼儿小,言辞尖锐,他们的结合对贾宝玉未来发展并无益处。虽然他们的爱情最终并未由婚姻得到升华,但是这却是作者曹雪芹眼中完美的姻缘,既门当户对,又志同道合。

《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都不约而同地抨击了以外貌或者欲望为基础的婚姻。轻浮、虚荣的莉迪亚和英俊、卑鄙的威科姆在一见钟情后毫无顾忌的私奔了;多情、懦弱的尤二姐与风流成性的贾琏仅在几次见面后便做了二房。这两对人物都是由外貌所相互吸引,所谓的爱情仅仅建立在情欲之上,因此所谓的幸福欢乐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结局必然是悲惨凄凉的。简·奥斯丁与曹雪芹都希望通过这些例子告诉世人,情欲的结合只是一时之快,惨淡的结局却是伴随终生的。

《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虽然有以上种种相似的地方,但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塑造背离封建礼教生死相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感人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封建礼教维护者的人物形象以及贾赦、贾珍、贾琏、薛蟠之流淫魔色鬼的形象。背离和维护封建礼教的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以宝黛为代表的数十个弱者的失败而告终,酿成了一出出血泪斑斑的悲剧。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探索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即占有欲泛滥成灾的条件下的婚姻关系,……考察经济关系在在婚姻、在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展现了英国农村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故事的主人公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班纳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与出身名门贵族、家产万贯的达西。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人从相识、相爱到终结良缘所经历的一个个坎坷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自己心目中美满婚姻理想——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最幸福、最美好的婚姻。与此同时还对以满足经济需要而追求“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饿”的婚姻以及“纯粹出于性冲动”等各种婚姻关系做了精妙的描写, 深刻地揭示了金钱交易、利益结合的资产阶级婚姻本质。与《红楼梦》不同的是《傲慢与偏见》描述的婚恋故事都以“喜结良缘”为结局。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舒芜《红楼梦》前言,岳麓山出版社,2012.

[2]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序》,上海世纪译文出版社,2006.08.

[3]胡文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艺术的瑰丽珍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陕西师大学报,1994.10.

[4]吕玉梅,相似的情感,不同的结局——《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比较,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4.

《傲慢与偏见》婚姻 第12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描写了四起姻缘:达西和伊丽莎白, 简与宾利, 丽迪亚和威克姆, 夏洛特与柯林斯。其中最主要的, 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一)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

达西代表着“傲慢”, 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两人个性上的冲突是本书最大的看点。达西有钱有势, 相貌堂堂, 身材魁梧, 举止优雅, 是许多女孩理想中的丈夫。但他也有不少缺点:傲慢冷漠。起初, 他看不上伊丽莎白, 认为她出身低微, 缺少上流社会的风度。两人的初次见面, 就以达西傲慢地拒绝与伊丽莎白共舞而造成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 再加上韦翰的造谣中伤, 这种偏见越来越深。但慢慢的, 两人接触多了, 达西被伊丽莎白所深深吸引, 于是他主动向其求婚, 同时又说了许多傲慢的话。心高气傲的伊丽莎白当然不会接受, 她极其愤怒地指责了他的傲慢无礼, 并拒绝了他的傲慢求婚。达西求婚失败之后, 认真思索, 痛定思痛, 真诚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随着韦翰真实面目的显露和达西的真情表白, 伊丽莎白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误解和偏见, 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达西。在更进一步的接触、了解之后, 两人最终结成了夫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桩婚姻, 他们的婚姻也是作者心目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

(二) 夏洛特·卢卡斯与柯林斯的婚姻

夏洛特·卢卡斯家境并不富裕, 她本人又相貌一般, 没有任何可以像简或伊丽莎白一样拥有寻觅如意郎君的资本。虽然她已27岁了, 仍然待字闺中。所以, 她担心、害怕, 为了自己不至于沦为老处女, 她一遇到像柯林斯这样“肯定不讨人喜欢, 也不通情达理”[3]但拥有稳定的收入且对婚姻对象不太挑剔的人, 就要牢牢地抓住。她从来对男人和婚姻没有过高的要求, 她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嫁出去。因此, 她对婚姻的态度非常现实。柯林斯作为牧师, 虽然只是中产阶级, 但也算得上收入稳定, 衣食无忧。他结婚的目的就是要找个太太。当他看到夏洛特时, 认为夏洛特虽然相貌平庸, 也没有财产, 但好歹是正经人家的女儿。至于他和夏洛特是否相互吸引, 是否有爱情, 双方会不会有共同语言, 统统都不重要。只要结婚了, 有个太太在家帮他料理家事就行了。小说并没有详细描写夏洛特的婚后生活是否幸福, 但不难看出生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一对非常实际的婚姻。

(三) 简与宾利的婚姻

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女儿, 有着不俗的外表, 温柔贤惠, 友善单纯, 温柔可爱, 漂亮大方, 只是性格有点内向。就是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贵族宾利是达西的好友, 年收入达一万英镑, 外表俊朗, 纯朴友善, 热情随和。宾利和简在他们一起参加的第一个舞会上两人就一见钟情, 随后堕入爱河。起初, 他们的爱情冰清玉洁, 顺风顺水, 不受当时的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影响。然而, 随着故事的发展, 双方的阶级差别和性格弱点差点毁了这对婚姻。宾利有着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懦弱, 不够坚强和缺乏意志力, 这使他不能免受周围人的偏见的影响。简出身中产阶级, 虽然暂时有父亲的庇护, 衣食无忧, 但是一旦父亲亡故, 她便要无家可归, 身无分文。宾利的妹妹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 对宾利和简的婚姻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妹妹的阻挠和好友达西的劝阻致使性格懦弱、缺乏主见的宾利曾一度放弃了对简的爱情。在简对爱情和婚姻充满美好憧憬之际, 宾利不辞而别, 离开简的生活圈。简对爱情和婚姻开始绝望, 痛不欲生, 却因自己内向的性格不善表达而无法挽救自己的爱情。然而,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分离的日子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与爱慕。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随着情节的发展, 他们最终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

(四) 丽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

丽迪亚是贝内特家最小的女儿。因深受母亲宠爱, 她很小就步入了社交界。威克姆是个浪荡公子, 道德败坏, 游手好闲, 但他风度翩翩, 谈吐文雅, 魅力十足。他常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去招摇撞骗。威克姆选择了和丽迪亚结合, 是因为达西答应他们结婚后可以帮威克姆还清欠款。丽迪亚被威克姆的外表所迷惑, 不顾一切地与他私奔, 虽然后来在富家公子达西的帮助下两人勉强结婚, 但婚后并不幸福, 风流的威克姆对丽迪亚的爱很快消失殆尽, 常常跑到城里寻欢作乐。两人挥霍无度, 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可以说这个婚姻是一个荒唐草率的婚姻, 他们的婚姻既没有爱情, 又没有浪漫, 更没有理性, 有的只是轻率和对婚姻的不负责任, 因此他们的婚姻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三、《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

作者通过对不同婚姻关系的描写, 表现出19世纪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 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对思想道德的影响。不同青年对婚姻爱情的态度, 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

(一) 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是小说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 这主要通过几个婚姻的对比找到答案。[4]

夏洛特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确保她不挨冻受饿的保险箱”[3], 嫁给了那个“死板, 又不讨人喜欢的”牧师柯林斯, 婚后两人之间只有责任和责备。可见,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丽迪亚·贝内特的婚姻可以说是荒唐至极。她对威克姆的爱慕完全是由于对方“俊朗的面庞、标致的身材还有迷人的谈吐”[3], 至于这位先生的品行如何, 根本就不考虑。这样的婚姻在婚后很快就露出了没有爱情基础、不牢靠的弊端。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 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在此, 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宾利和简虽然相互吸引, 一见钟情, 却因简的性格拘谨和宾利遇事缺乏主见, 不能肯定简究竟是否爱他, 再加上宾利的妹妹不想让没有什么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简成为她的嫂嫂, 他们的婚姻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但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最终他们越过障碍, 幸福地结合了。这是纯洁的爱情的归宿, 不掺丝毫杂质, 不受当时世俗的婚姻观的影响。

柯林斯自认为条件优越, 他以为向伊丽莎白求婚肯定会成功。没想到伊丽莎白并不买他的账, 她觉得“我感情上绝对不许可”, [5]于是坚决地拒绝了他, 并且言明:“你不可能使我幸福, 而且我相信, 我也绝对不可能使你幸福。”[1]显然在这里, 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打动伊丽莎白的芳心, 因为在她眼里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在她与达西的婚姻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二) 金钱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关系, 从不回避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小说开头就写道:“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3]“这样的单身汉, 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 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31]这里所说的婚姻, 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

威廉也是伊丽莎白的爱慕者之一。虽然是一位伯爵的儿子, 但不幸的是他是最小的, 因而无法继承家产和爵位。他虽然对伊丽莎白早有爱心, 但不得不坦率地承认像他这样缺少财产的人根本娶不了美丽的伊丽莎白。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金钱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 它决定着婚姻的可能与否。

伊丽莎白坚持要有爱情的婚姻, 可她并不排斥有钱人的生活。当她第一次看到豪宅大院时, 心里的第一感慨就是在这里当个主妇有多好。当她到达西的大宅时, 她也情不自禁地感慨:“我差一点就做了这儿的主妇呢!这些房间也许早就让我走熟了!我非但不必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来参观, 而且可以当作自己的住宅来享用……”[5]当她接受达西的求婚时, 姐姐吉英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的, 她也老实承认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5]可见, 在爱情的基础上, 只要是人, 都会有金钱的占有欲的, 不论是十七世纪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 这都是真理。如果达西没有经济后盾, 他们的婚姻未必能成功。由此可见, 财产是婚姻的重要保障。

夏洛特之所以对婚姻采取如此现实的态度, 无不是金钱对婚姻如此重要的道理。她虽然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世得体, 但她经济拮据, 若不结婚, 她只能寄居在哥哥家中做个老处女。她知道柯林斯是个“既不聪明, 又不讨人喜欢, 和他相处令人生厌”[5]的人, 她也知道柯林斯先生并不爱她, 对她的爱也只是“镜花水月”, 但还是嫁给了他, 因为嫁人是她惟一体面的出路, “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 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 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6]甚至在婚后, 夏洛特也觉得“如果忘记柯林斯先生的话, 这房子的里里外外倒真是舒服得很”。[5]这就是他们的婚姻, 一种纯靠金钱财富维系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描述使我们认识到金钱对婚姻的重要性。

(三) 性格决定婚姻

奥斯丁在强调爱情是婚姻基础的同时, 也从不同的婚姻中表现男女主人的性格对婚姻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也能影响人生的幸福。

小说赋予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以才貌双全的形象, 她聪敏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伊丽莎白出身于乡镇小家庭, 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 又无财富, 受到富豪子弟达西的追慕, 这对于这样一个女子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但达西因为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非常的有优势, 所以变得傲慢, 他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有偏见。所以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被决绝了。伊丽莎白不会因为他有钱就会嫁给他, 没有爱情她宁愿不嫁, “没有爱情决不可能结婚。”[7]这是伊丽莎白始终坚持的观点。后来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自己一向的傲慢, 因为他真的是爱上伊丽莎白了, 他自己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的改变, 特别是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 也改变了伊丽莎白对他的看法, 慢慢地接受了他、爱上他, 从而缔结了美满的婚姻。正是她的这种品质, 才使她在婚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终而成就了美好的婚姻。相反, 其他三对青年的婚姻无论幸福结合或以悲剧收场的, 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决定的。

(四) 爱情与财富双丰收的完美婚姻需靠行动与理性

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人物性格及其婚姻的不同特点, 表现出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盲目地为了财产、刺激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8]因此, 作者既反对为金钱、地位而结婚, 又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 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成就理想婚姻的基石。[8]伊丽莎白可以说是作者遐想中的自己。美丽聪慧的奥斯丁一生最大的苦恼就是经济拮据。她生前没有继承过任何遗产, 死后留下的遗产只有150英镑的稿费 (发表《理智与情感》的报酬) 。[4]但尽管如此, 她不肯向世俗低头, 她有一颗倔强的心, 这颗心使她不愿意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此她终生未嫁。在《傲慢与偏见》中, 她赋予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美丽的外表、聪明的头脑和圆满的婚姻, 这无疑是作者内心的向往和企盼。

在奥斯丁的小说中, 女主人在获得美满婚姻的同时也获得了财富。这就是作者心中最美满的婚姻。既赢得爱情又赢得财产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是难得的。尤其对于那些家世并不显赫, 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女性。这可以从作者生活的年代来看。在简·奥斯丁那个时代, 一桩好的婚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 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妇女要生存, 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 惟一的捷径就是结婚, 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但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 什么样的婚姻又是不幸福的呢?简·奥斯丁认为, 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的。

《傲慢与偏见》中四桩婚姻, 无不深刻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爱情是牢固婚姻的奠基石。”婚姻不是一种妥协, 为了金钱、财产和一时的冲动都是错误的。[7]而对于现实社会来讲, 没有金钱和财产的保障也是万万不能的。人和人之间产生的误会、不理解是内心所潜在的缺点和毛病, 如果要和他人相处得更愉悦, 人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缺点, 去改变它, 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去了解别人, 这样两人才能深入了解彼此, 惟有如此, 才能心心相通, 获得美满的爱情。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我们, 完美的爱情是通过行动和理性的思维获得的。

四、结语

评论家们称奥斯丁为“理性的作家”, [8]因为她总是“能用最真实的语言描述着最最真实的生活, 表达着最真实的情感。她用她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 用她那颗最敏感的心体会生活”。[6]因此, 她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所提倡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4]李贞慧, 邵丽君, 朱捷.谈《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J].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

[5]刘念兹, 王化学, 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16.

[6]杨琴.评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3.

[7]王秋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J].科技信息, 2008.3.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