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编辑论文(精选4篇)
民国老编辑论文 第1篇
一、民国老电影与阮玲玉的电影情缘
1.无声影片凸显电影的写实性。民国老电影是在无声影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在西方电影的影响下更注重电影的写实性及视觉效果。早期的文明戏及一系列的剧影文化开始进入拍成电影,使得无声片更具有艺术效果并开始与世界电影接轨。另外,民国老电影更注重写实性,如《孤儿救祖记》中便采用分镜头的形式,开创独立于戏剧艺术之外的电影创作新思维。中国电影有声片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蒙太奇式的优秀影片。阮玲玉早年非常崇拜影星殷明珠,最终使其鼓足勇气应聘电影《挂名夫妻》的女主角。面试结束后,导演曾感叹:“阮玲玉有着永远抒发不尽的忧伤,是一个优秀的悲剧演员。”[1]50阮玲玉在拍戏过程中悟性很好,能明白导演的意图,自然流露出女主角的喜怒哀乐。上海当时的老电影与官方有着不同的声音,成为民间力量的代表,阮玲玉便是电影的产物。但是,最终还是电影将其推向死亡的绝境。电影中的阮玲玉是一位身世卑微,但有着高尚人格的女人,而现实中的她却被媒体描述为徘徊在男人之间的人。这正是当时父权统治下的拜物与“厌女”观,暴露出父权统治下对理想女性及其道德的规训。她在银幕上塑造的悲剧角色也是其悲剧人生的鲜明写照,正如其说:“我今虽能荣幸一生,但仍不能忘记往日的哀情。”所以,阮玲玉所代表的正是当时民国电影写实主义的风格。她在《明志》电影发布会上,向导演问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好人?”当时导演便回答道:“你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阮玲玉自杀后,巅峰作品《神女》的导演吴永刚在其遗体前默哀很久。
2.童年的苦难及其电影情缘。阮玲玉小名凤根,广东中山人,1910年出生于上海,五岁时父亲因伤寒病逝,母亲不得已只好带着凤根做佣人。在侍候公馆小姐的时候,凤根受到小姐的嫉妒,觉得有损自己的荣誉,最终被赶走。母亲仅靠其微薄的收入送凤根进入一家私塾学习,凤根读了一年便厌倦了这种呆板的读书方式,羡慕那些能进入洋学堂读书的学生。后来,母亲便送凤根进入崇德女子学堂学习,为了掩饰阮玲玉的身份,其母亲便为其取了玉英的名字。在学校读书期间,阮玲玉刻苦学习,特别在音乐方面展现才能。学校里每到大考结束,便要举办家长恳亲会,阮玲玉便要求妈妈观看她的表演。在恳亲会上,当阮玲玉的节目开始时,她并没有看看妈妈,心情非常低落。在其独唱歌曲开始时,阮玲玉突然发现妈妈就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她的歌声变得比任何时刻都美妙,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不久,阮玲玉来到张家看望母亲,一进门便听到张太太大骂其母亲的声音,说是偷了她的钱,便将母女一同赶出了张公馆。阮玲玉不再愿意母亲去当佣人,并想自己承担起养活整个家庭的重任。当时,她看到上海明星公司为拍摄《挂名夫妻》招录女主角,其点燃了阮玲玉内心的艺术火花,决定报名参加。最终,凭借其率真的表演被顺利录用,这是其有生以来最高兴的时刻。
二、阮玲玉电影艺术的创作历程及成就
1.民国电影的表演与艺术创作历程。1934年,在拍摄郑方博导演的电影《再会吧上海》时,便有人求教于阮玲玉如何演好电影,她回答道“:多看。”这说明阮玲玉的电影艺术表演并不完全依赖于其经验知识,更需要到生活中寻找原型。她21岁时主演《恋爱与义务》,不但要演女儿杨平,而且还要演母亲杨乃凡。她曾紧紧跟随一位老妇,观察其神态及动作,为自己的表演打下了重要基础。阮玲玉还有着广阔的视野,她热衷于观察不同国家的影片,并特别喜爱《蓝天使》女主角喜宝。她在电影中的神态集中于一双超凡的眼睛上面,这种眼神有着某种神秘的意味,具有强烈的诱惑力。阮玲玉在后期的创作中,也善于捕捉这种眼神,如其在《故都春梦》中扮演的妓女艳艳、《小玩遇》中的叶大嫂等,这种眼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阮玲玉表现得非常自然,开关自如。同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她不同于《挂名的夫妻》那样仅凭自己的直接感受来表演,而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将审美情操、理想、态度完美融合在一起,并化身出各种新颖的电影形象[2]101。阮玲玉在《神女》中扮演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下等妓女,其没有《茶花女》的雍容华贵及《魂断蓝桥》女主角的楚楚动人,但将妓女卖笑的职业性及下等女子的窘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2.阮玲玉电影艺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电影表演上,阮玲玉有着出众的艺术才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后天的努力,她从小便与母亲寄人篱下,并在感情上遭受过凌辱与欺骗,饱尝人间艰辛。这些生活经历使其对电影角色有着直接的感触,成为其电影艺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阮玲玉还善于不断追求电影艺术的创新,有着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当时的民国电影演员大都局限于一种角色类型,在脱离角色后便会举止丧失,最终导致表演的呆板与艺术缺失。同时,很多女演员都非常喜欢扮演那些气质及外形接近的角色。阮玲玉曾经在《白云塔》中扮演过非常妖艳的女性,而在《情欲宝鉴》、《故都春梦》中也有着很好的表演。由此可知,阮玲玉所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她并不满足于这些类型化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阮玲玉开始对左翼作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热切期望能向人们展现出这些女性形象。当时,有些熟悉其个性的导演对她的想法产生过怀疑,但阮玲玉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1932年底,阮玲玉出演了孙瑜导演的《小玩意》中一位受迫害的农村大嫂形象。次年,吴永刚导演在导《神女》的时候,考虑到阮玲玉名演的身份,还不敢冒然邀请其担任女主角。阮玲玉便主动申请出演该角色,并成功出演了一位有着非凡气质的女性形象。在《三个摩登女性》中,阮玲玉还成功展现了电话女工周淑真的艺术形象。该部作品是阮玲玉在其演员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角色与演员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距,锤炼了她的演艺才能,赵丹曾赞扬阮玲玉:“穿上尼姑服就是尼姑,穿上女工的服装,走到女工群中便很难辨认出她是个演员。”[3]77
三、阮玲玉的表演艺术才华及天才的陨落
1.才华出众,上海滩最出色的女明星。阮玲玉有着高超的表演才华,是中国历史上重拍次数最少的几个演员之一,凭借其惊人的演技,每个镜头只需要拍摄一次,很少有第二次的。当时,她被导演称作最省胶卷的演员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阮玲玉主演了《挂名夫妻》等多部影片,成为民国老电影一颗闪亮的新星。在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时期,阮玲玉在一年时间内便主演了《情欲宝鉴》等7部优秀影片,有着极大的市场影响力。30年代,阮玲玉开始转入黎民为、罗明友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主演《野草闲花》中的卖花女,并凭借其出色的表演奠定了其影坛的重要地位,成为上海最出色的女明星。阮玲玉曾饰演过傲娇的富家太太、清纯的女学生、凄惨的寡妇、顾盼的歌女及妖艳的贵妇等,她刻画的这些角色无不入木三分。当时还没有声音,仅有简单的几个字幕的民国老电影时期,阮玲玉出场一分钟内,人们便能准确地判断出其演艺的角色。同时,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到位,内心的独白准确地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阮玲玉曾担任《新女性》的主角,反而成为其自杀悲剧的预演,自杀的方式及细节都非常类似。
2.艺术天才的陨落。1935年,《新女性》公映没多久,即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阮玲玉因不堪忍受不良媒体的陷害及不幸婚姻的痛苦,留下遗书后含恨离开人世。她的悲剧与其所演的电影是如此的相似,故事的结尾更是如出一辙。阮玲玉通过自己的死来证明情感的清白,她害怕的不是别人闲话,怕的是自己的殉情也不能让世人明白自己的情感与真诚。根据电影文献记载,阮玲玉的自杀起因于前夫的情感,其遗言的大部分都是在痛诉张达民,他是话剧老板张辉的兄弟。阮玲玉幼年家境贫穷,母亲乃张家佣人,寄宿在张家的阮玲玉与张达民结识,并于16岁时嫁给了张达民。张达民在家庭败落后,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而阮玲玉的演绎事业如日中天。她与张达民的情感裂痕越来越大,并于1933年四月协议离婚,约定对外保密。不久后,阮玲玉便与茶叶富商唐季珊恋爱,当时正倡导整顿影坛风气的联华公司得知阮玲玉的恋情,且并不知其与张达民解除了的婚约,便在其拍完《新女性》后对其进行了限制。1935年初,张达民向社会公开否认其与阮玲玉离婚的事情,并经人调解后,阮玲玉同意出钱解决此事。在联华公司得知阮玲玉与张达民纠纷的实事后,便开始让阮玲玉主演《国风》[4]63。然而,张达民知道阮玲玉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誉,又开始提出诉讼,要求法院名义上确定其与阮玲玉的婚姻关系。在得知阮玲玉出庭接受询问后,当时的街头小报竞相报道这个事情,并歪曲事实,指责阮玲玉的忠贞。最后,阮玲玉通过服用安眠药自杀来表示对社会舆论的不满与抗争,当时被称作天才陨落的重大事件。
摘要:民国老电影是在无声影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得无声片更具有艺术效果并开始与世界电影接轨。阮玲玉便是当时著名电影明星,并成为民国老电影艺术的象征。同时,她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财富。
民国老画报钩沉(上) 第2篇
工作上的便利条件,让我接触到不少民国时期的老画报。这些年龄近百的期刊,虽然布满灰尘但内容却是异常的精彩,时事政治、文化艺术、戏曲影视、服饰美容、科普新知、体坛快讯、风俗轶事等等亦如我们现在的生活。然而记忆中的民国是一个战争不断贫穷落后的时代,随着我对老画报的深度阅读,我的观点被一点点改变了。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辛,都不曾改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爱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同样,生活也赋予了他们多姿多彩的权利,这些都被老画报如实地记录下来。
衣、食、住、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对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尤其是对“衣”的需求,一个人穿着美观大方,不仅代表了个人的精神面貌,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提起民国的服装,人们想到的就是男人的长袍马褂和女人的旗袍,这种千篇一律的服装形式好像跟随了整个民国时代。然而当我看过民国时期的老画报后,我对那时候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袍褂、旗袍仍是民国服装的主打范儿,但西装、洋装、套裙、学生装、运动装甚至晚礼服、泳装、皮草也都频频出现在人们身上。尤其是画报封面女郎的穿着打扮,即使在今天也一点都不过时,像《良友》封面女郎的穿着,就是当时上海摩登小姐们模仿的范本,精致的妆容、合体的服装,让女性看起来更加妩媚动人。不少画报还定期向读者介绍欧美、日本等国的新款女装,像鱼尾裙、纱裙、蕾丝睡袍、拖尾婚纱、灯笼裤、高腰裙、蝙蝠衫、罗马鞋等这些服饰,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普及流行了。除了服装,画报还对女性内衣进行介绍,对于思想保守的中国女性来说,胸部平坦曾经是美的一种标准,但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进入,中国女性对放胸与放脚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看到西方女性衣着“义乳”后,凸显出的曲线美,这让不少中国女性放胆穿起这种新型内衣来。当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就是穿着“义乳”最早的一代中国新女性,挺拔圆润的胸部与旗袍完美结合,就连女性们看后也都羡慕不已。加之画报上的大肆宣传,这种内衣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了。要说画报中出现最多的女装,那当然还是我们民族服装——旗袍,但这种旗袍已经不再是以前妇女所穿的那种宽松肥大筒式的长袖旗袍。为了突显女性的曲线美,改良后的旗袍将圆领改为小立领,使女子丰润的颈部看起来更加优美。其次将旗袍的长袖改为无袖,露出女性洁白柔嫩的手臂。为了使女性的腰和腿显得纤细、修长,还对旗袍的长度与腰部进行了改造,将旗袍的长度由脚踝缩短至膝下,腰身也随之变窄。不少女性为了显示线条美,竟然将旗袍的腰身改得更为紧缩,甚至要吸着气才能扣上纽扣。民国时期的男装虽然没有女装的款式那么多样,但男人们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袍褂,像中山装就是一款流行在民国时期的男装,国民政府甚至将其规定为正式礼服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西装、礼服、夹克、大衣等。不少画报也定期对男装发展潮流进行报道,《北洋画报》就是其中之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5月10日出版的《北洋画报》中就介绍了一款类似于POPL衫的运动T-shirt,这种紧身带领的男装,可能是中国人头一次看到,因此报社还特意配文说明:“欧西体育会场中之正式服装男装,(此衫)短袖紧身带领带极似中国女装。”画报除了对男女正装的介绍外,还对各种配饰进行了介绍,像男人的领带、皮鞋,女人的帽子、丝袜、高跟鞋等。人们在关注着装后,又开始要求起自身美来,为此画报又刊登了西方当时最流行的发样,无论是长发、短发还是烫发,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发样。头发解决后,“面子”又成了人们最关注的头等大事,于是各种品牌的香皂、牙膏、香水、蜜粉、胭脂、头油、美容液、面霜纷纷在画报上做起广告宣传来,像双妹雪花膏、雅霜、司丹康美发霜都是当时知名的品牌。
画报还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向读者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新奇事件及名胜古迹,清晰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令读者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摄影图片,不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记录。像《良友》画报就曾介绍过: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人形棺及黄金面具;荷兰的奶酪城——阿尔克玛(Alkmaar);非洲唯一的王国——阿比西尼亚;最小的共和国——圣马力诺;欧洲的避暑场所——瑞士;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中国古民族——禹王苗裔的西羌族、西藏的廓洛克族、吐蕃族、西戎族等。这其中介绍的“阿比西尼亚王国”,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埃塞俄比亚,因1974年的一次军事政变,阿比西尼亚王国结束了古老的君主制度,国家名也改为今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珍贵记录,才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过去。
同样作为北方大型画报的《北洋画报》也介绍过不少新奇事件:北平奇人“一撮毛”、津门奇人丁伯钰、西方的愚人节、上海最高的建筑、印度少女、巴厘岛舞女、波斯古国石刻等。除此以外,画报还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特别重视,像牙刷的制造、飞机的生产、邮件的投递、衣服的制作、无线电的妙用、珍珠的采集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17日的《北洋画报》中刊登了一篇《人猿之祖》的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中写道:“英国卓治·柯劳克教授在柏尼欧(Borneo,作者按,现位于东南亚称婆罗洲岛)森林发现一种猴,身体之小如鼠,头圆,眼与耳均特别大,足似袋鼠,掌与指之形状,介于人猿之间,尾有短绒。虽不常憩止于树上,然在树枝上跳跃,则甚迅速。其产生小猴,眠时则踞于母之头部……柯劳克又谓:此种猴属于哺乳动物中之灵长类,为猴、人猿、人类之远祖,凡上举三者,莫不均由此种猴类进化之而来,但经千年尚能保持本来面目,实为世界奇迹云!”因文章配图,所以我们一眼就认出这个“人猿之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眼镜猴。此猴是否真的千年面目未改,我们先不讨论,但这篇文章确实向当时的读者介绍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奇物种。其后《北洋画报》又刊登了一篇《兔与鸡》的文章,不仅介绍了安哥拉兔与来亨鸡的饲养方法,还举例说明它们的经济价值,报社编辑借此文章向读者提出了致富新思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深受蝗害之苦,为此《北洋画报》还特意介绍了德国灭蝗新法。诸如此类的科技文章,画报时有刊登,这些科技新知与世界珍闻为人们“开眼看世界”开启了新的窗口。
(编辑·韩旭)
民国老课本里的世界 第3篇
课本直排,写正体字。上学的规矩是先向老师鞠躬请安:“先生,早。”“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不分男女。放学的时候,师生道别,叫“明天会”。
课本里嗅得到江南水乡的味道:“柳条长,桃花开,满地菜花黄”,“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江南风景如画,课文里两个杜撰的地名,一条红桃巷,一条白荷巷,满满的江南小情调。
还有几篇课文,是根据江南童谣改编的,譬如“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麦”,本是妇女逗弄婴儿所唱,一边唱,一边拢着婴儿的小手:“噼噼拍,噼噼拍”,作者润饰了几笔,变成:“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拿点面粉给张家,拿点麦糖给李家。张家给我一瓶新蜂蜜,李家送我一支石榴花。”
编课本的叶圣陶,尤其懂得儿童的语言,譬如:“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儿童讲话,没有意义,但有意思,只在乎吃饭睡觉玩。“带来光明,温暖了人间”,这种大道理,这套课本里没有。
没有道理的课文还有:“三头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课文短小,但可教的东西很多,首先学数字:“三、一”;然后教生字:“牛、羊、草、花”,最重要的是告诉小孩,即使是牲畜,也并不只晓得吃草,里面有一只羊,与众不同,它看花,有灵性,也有享受生命的一刻。
儿童天生都喜欢听动物的故事,这套课本里连一头猪也可以有发言权:“自从到了人家来,人只给东西吃,不让活动。越吃越胖,越胖越怕活动,我只好躺在地上。人看见了,就说我懒惰。你们说,这不是冤枉吗?”这样的文字,有菩萨心肠。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课文,就有什么样的作文。民国的小学生,深谙这种品格,也懂得美和善,一篇作文《我家的玲玲》,写家里养了一只狗,取名“玲玲”。人狗有情,在小作者眼中,这只狗形象强壮高大,性情温和忠实,视如良伴,而不仅是宠物。
还有一篇《游动物园》,前面写得兴高采烈,中间突然插了一句:“听说这里本来还有一头白象,在不久以前生病死了,这真是十分可惜的事。”细心铺排,感情色彩有变,一件乐事,中间插写一笔憾事,“既有喜,又有愁”,小小年纪,有这种慧眼,证明学校里教的,不只是课本,还有人生的道理。
江南大排档 留住民国老味道 第4篇
餐厅里的“四少”与“十二钗”
说起联手奋斗,江南大排档创始人里的“四少”似乎是一个最绝妙不过的组合,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绝活,又相互取长补短,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餐饮全新的概念——餐饮四维度空间。一位大厨负责味觉的把控,一位设计师负责视觉的感受,另外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和一位词曲作者负责将听觉呈现,合在一起彼此呼应,在餐厅的空间中一气呵成。食客既可以听着苏州评弹感受周围江南烟雨楼的氛围,又可以品着美食伴着乐曲唤起对江南的记忆。听觉刺激味觉,引发视觉真实感,创造了一个立体环境。
一个歌唱家也来开餐厅,这样的跨界已经不足为奇,四少之一的张海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有一名著名作曲家名叫罗西尼,是一位天才级的作曲家,这位大师在晚年以后成了一名著名的厨师。在国外厨师也是艺术家,美食也是一种艺术。不是说‘不务正业’,而是‘不误正业’。为了演绎出更完美的音乐,首先要先学会热爱生活,通过另外一种渠道找灵感。”一开始他们想要一个区别于高档餐厅的聚餐场所,真正大众化又有着文化内涵的地方,因此,作为一种投资,餐饮最合适不过。
“大家能走到一起,是对为了共同理想而去做事产生状态的一种期望。”设计师姚宏飞说,“我做设计,既要考虑到文化的传承,也要考虑到年轻人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好的东西一定会被社会认可。另外从设计结合现场状态、层高、片区、餐位数和主题方面做分析。环境一定要有亲和力,以偏淮南感的文化为主脉络,考虑加入后现代中式的小感觉进去。从元素和符号上来讲,江南的很多东西都更加细腻,但因为店面开在北京,会把东西做得更粗狂,形成自身特点。比如模拟一些市井档口的形式,包括把室外景观移到室内,提炼出一些那个年代和当地文化可以看到的符号。”
除了多才多艺的“四少”,江南大排档还推出了店内的“金陵十二钗”,选取12位漂亮的女孩拍摄餐厅宣传海报,并且推出民国文化。十二位女孩足够吸引到食客的眼球,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其中有几位便是餐厅创始人的太太们。太太们齐上阵帮助江南大排档打气造势,因为家人的加入,使得餐厅内部产生了家庭式的氛围,营造出了共同努力排除万难的局面。太太团中的每个人或是在餐厅内担当起一个角色,或是时刻关注着大排档的动向献计献策,着实出力不少。
快要失传的民国老味道
曾经江南地区的老味道如今越来越难找到,那些做出味道的老师傅也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我们在苦恼一件事,究竟如何让现在的人尝到那时的味道?
夏雨亮曾跟随上海十大名厨之一的一位李柏蓉老师傅学习厨艺,老师傅已80多岁高龄,出道于民国时期,拥有最传统的老上海手艺高龄。他遍尝民国时期的美食,知道所谓的正宗究竟是什么味道,因此做出的东西很是地道,而夏雨亮得到了他的真传。通过还原民国时期的美食,江南大排档真正把原汁原味、地道的淮扬风味搬到了北京。
传统的南京菜是带汤水的,追求本味,菜的最高境界也是原汁原味,不需要任何添加剂。调料很简单,就是盐、酱油、料酒等。炖就是炖,就是原汁炖。而何谓新派?夏雨亮给出了最干脆易懂的解释:就是把所有的调料调到一起,让你吃不明白。既然要做南京菜,就是要讲究刀工,突出食材,追求它原汁原味的本质。比如生煎包,大街小巷都有,但真正上世纪30年代的传统生煎包的肉馅是酱油色,微甜口。除此之外餐厅对厨师有一定的基本原则要求:所有菜品的原材料都要保证当天做完,绝不隔夜。所有的原材料都能保证从南方空运过来,保证原汁原味。
除了回归传统老味道,江南大排档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打造了十分新颖的寻找新菜形式。比如隔断时间店内会推出一款神秘菜品,出现在餐厅内的黑板上和微信上。然而这道神秘菜的推出形式非常灵活,是餐厅创始人之一也是行政总厨的夏雨亮自己想到的菜品,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有了对于菜品创意的灵感,便立刻付诸实施,来不及放到菜单上,立刻在店里推出,并且每天限量供应。比如之前推出的江南全家福,精选上海三黄鸡、上海百叶包、排骨等三大食材坐镇,小火炖煮两个小时,不仅味美鲜香,更是一道极为耗费功力的菜品,也可称为“江南第一鲜”。
“实惠”谓之“食惠”
大排档对于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食物实惠,店内大部分菜品价格基本都在10元上下浮动,并且经常推出一些优惠套餐。优惠一,开业之初就开始推出的消费满百赠送现金券活动。辐射附近居民区和商务办公人群,通过线下发放宣传单和线上微信开业前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宣传,造出声势。优惠二,开业初期关注微信并晒朋友圈,即赠送小菜。开业后大排档赶上的节日也不少,比如腊八节赠粥,年夜饭特价并且赠送用盐制作的羊的收藏摆件,并且还有周到的年夜饭外卖送餐服务,情人节推出情侣套餐赠送玫瑰花等等。优惠三,对餐厅有任何意见建议被采纳者有机会在菜品重新调整后免费试吃。优惠四,会员办理储值卡的优惠活动,最低500返100元,最高5000元可办理5500元、享受9.5折的贵宾会员卡。
当然,大排档的实惠并不完全来自菜品,其他还有诸如提供免费的自取开水、热情的服务,及独特的民国江南环境等内容。为了能不断改善自身产品的优质出品,完善品牌和队伍的建设,餐厅更是推出了建议直通车,公开创始人之一的烹饪大师夏雨亮的微信号,食客可以直接加夏雨亮微信,进行面对面沟通,把对于菜品、服务等的意见建议第一时间反馈给管理者。而面对如此直线的沟通,餐厅更是会每天关注微信里的反馈内容,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更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