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辩证法范文(精选3篇)
毛泽东辩证法 第1篇
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周时期, 即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出现前半个世纪, 就产生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我国的哲学约与古希腊哲学同时进入它的繁盛时期, 哲学各领域中的主要命题和基本概念大部分已被提出, 产生了许多光辉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思想, 而当时产生的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特点, 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殷周之际《周易》这部充满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著作问世, 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论语》中关于名与事、文与至、言与行的关系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书中关于“反者道之动”、“大成若缺”、“福祸相倚”的学说;战国的《易传》中阴阳刚柔的思想;荀况的“天人相分”和王与霸、礼与法的思想;韩非子的矛与盾, 君臣以计相合的思想;宋代张载关于“两一”的学说;王夫之关于对立两端的统一关系的学说, 等等, 形成了一个辩证法思想的优良传统。[1]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比较起来, 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和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一样, 是在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形成的, 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其次,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它把客观事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而事物各个部分和整体之间以及事物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 都有密切联系;牵动一部分, 就要带动和影响其余各个部分及整体。从这点出发,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内部包含着的矛盾, 既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即相互联系, 又相互斗争, 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另一个长处和优点。综上所述三个方面的优点与长处, 使得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 有许多共同点, 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2]由此看来,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某些概念、范畴和命题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是在表述的形式上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把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 使两者融为一体, 就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具有了中华民族气息, 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就是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影响下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产物。
二、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思想内容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哲学思想, 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和世界观体系来说, 不是从继承与改造中国自身的哲学遗产而来的, 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学习而来的, 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验的最一般的理论概括。但是, 这并不是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存在和发展可以离开中国自身固有的哲学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和形成的科学的哲学学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不可能离开中国固有的哲学传统, 不能不带有中国的民族色彩。
(一)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毛泽东的矛盾论
毛泽东从小接受儒学的熏陶, 《周易》则是儒学典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 是国学教育的必读书, 因而《周易》不能不对毛泽东产生影响。事实上, 直到毛泽东成为我党的领导人之后, 他还经常引用《周易》中《易传》的语句, 如:“乾坤或几乎息矣”、“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的核心范畴正是阴阳, 因此, 毛泽东也熟谙“阴阳变化之道”。《道德经》对毛泽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在《矛盾论》中, 毛泽东还引用“相反相成”来说明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道理。在《哲学批注集》中, 他引用“反者道之动”来说明军队运动战中的以退为进;用“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来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转换。[4]
《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构成了形而上之道或宇宙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受其启发, 抓住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 将上述命题改造成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他说:“中国古人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 或只有阳没有阴, 这是古代的两点论。”明确把阴阳关系规定为两点论, 阴阳就是矛盾双方, 缺一不可, 少了一方就不再成为矛盾, 也就没有世界。由此看来《易传》中这个古代辩证法的命题,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两点论的现代哲学命题的形成影响深远。
“一分为二”是中国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5]和《易传》“太极生两仪”都蕴含了“一分为二”的基本思想, 道或太极分解为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 由此生成万物。朱熹把“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归结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一分为二”因而成为对立面无往而不在的代称。[6]老子集前人的思想资料和他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观察, 还提出了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老子》通过这些客观存在的对立现象, 提出矛盾的普遍性, 认识到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推动了事物的变化, 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受其影响, 毛泽东根据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讲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的论述, 把对立统一规律通俗地表述“一分为二”, 他说:“一分为二, 这是个普遍的现象, 这就是辩证法。”[7]
(二)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认识论的代表作, 他在文章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他从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的各个角度, 全面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画龙点睛地指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8]这很明显地说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辩证思想对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950年《实践论》公开发表, 毛泽东在完成《实践论》之前, 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过全面的总结, 特别是王夫之的“行先知后”的理论。因此, 他在《实践论》的大标题下, 加上“辨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作为副标题, 指明了《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直接的联系。《实践论》中的知行观深受中国古代传统知行观的影响, 但它高于以往任何知行学说, 包括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说在内。正如《实践论》开头所强调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 离开人为社会性, 离开人的历史发展, 去观察认识问题。”这就是对传统知行观的真实写照。
中国哲学史上较早就在探讨知和行的问题。春秋时期,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但同时又强调, 少数上等智慧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不难看出, 在孔子那里, 知和行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 孔子肯定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 另一方面, 又说有人是“生而知之”, 不需要行动、实践就能够获得知识。这说明孔子没有也无法解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 他能做的就是在知和行的两极上不停地摇摆, 并最终因为他肯定“生而知之”而倒向唯心主义。孟子发挥了“生而知之”的观点, 提出:“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以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9]人天生就有良知、良能, 不需要实践, 就可以认识某些事物。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因此, 孟子所谓的“不学而能”的知行观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荀子较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认为:“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10]很明显, 在知和行的关系上荀子是赞同先行后知的。通过阐述只有通过实践, 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荀子肯定了行或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后来的王夫之也有相似的行先知后的认识。王夫之说:“由行而行则知之。”概括起来说, 这些先辈们论述知和行时, 要么是趋向唯心主义, 要么在坚持唯物主义时, 没有把知和行作为对立统一的范畴, 辩证地论述在实践基础上知和行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另外,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也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毛泽东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这就使他能在唯物辩证地理解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前人的观点。首先, 毛泽东接受了荀子等人的观点, 认为:“一切知识, 离开了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只能先行而后知, 很好地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其次, 他又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 理论和实践, 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这又体现了他在知行观上具有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因而突破了前人, 表现了知和行关系的真谛。
三、结语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内容。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毛泽东的文章、讲话之中, 成为风趣形象、通俗易懂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特点。毛泽东对古代辩证法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批判吸收, 使之在诠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大发扬, 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科学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极为重要的成果。
摘要: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吸取思想营养外, 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对其影响深远, 使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
关键词:中国古代辩证法,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2]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8][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二、三、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5][春秋]李耳.老子[M].长沙:岳麓书社, 1989.
[6]朱熹注.周易本义[M].北京中国书店, 1994.
[7]薛广洲.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9][战国]孟轲.孟子[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毛泽东辩证法 第2篇
恩格斯曾说过,“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线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但是任何事物都不会有永远的绝对,亦如水没又
永远的静止一样都是相对而言的。而真理亦是如此。
所谓的真理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这种符合,既有绝对的意义,又有相对的意义。就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就其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确性讲,它是绝对真理;就其以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其有待进一步发展、有待进一步精确划定适用范围讲,它是相对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客观真理,它要求我们结合具体实际,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
展。同其它任何真理一样,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更加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绝对真理,是完整的思想
体系。比如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时间、空间、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物质运动
是有规律的,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颠扑不破的、永不过时的绝对
真理。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绝对真理的一面,而没有相对真理的一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而客观实际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普遍适用或者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和较大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原理。比
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无产阶级革命
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另一种是适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原理或个别原理。这种原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是真理,但其真理性的程度,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条件变了,它可能部分是真理,也可能全部不适用了,这时
就会出现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的原理。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首先夺取大城市进而控制全
国,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但是这条道路在我们中国就走不通。毛泽东同
志没有拘泥于列宁的个别结论和具体的做法,而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根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结论、新原理,取得了具有世界历
史意义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列宁、毛泽东同志正是由于把马克思主义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统一起来,才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
第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斗争实践中所作的指示和言论这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外而言的。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同志在领导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所作的大量指示,所发表的大量言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必不可少的补充,其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绝对真理。另一方面,这些指示和言论具有更多的相对真理的性质,是为了解决一定时候的某个具体问题,对于时间、地点、条件、对象变化以后,是否适用,而具体分析的。任何人的话决不可能句句是真理,革命导师亦是如此。
毛泽东辩证法 第3篇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 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指的是三个时期即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从1949年到1978年;1978年后是改革为起点的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
2. 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
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重要方针。
二、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系
1.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辩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要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古今中外的文化辩证态度;一手抓文化事业, 一手抓文化产业。
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的内容概括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百花齐放表明的是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表现的是成分的创新;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是文化的辩证态度, 包含着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坚持民族特色, 科学发展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又对毛泽东文化辩证思想的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而且基础牢固。1978年后以改革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是引导、鼓励和支持。那么对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发展中特别是文化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释放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包含着文化的内容的挖掘和形式的多样。
三、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实际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1.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呈现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三个时期。同时植根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历史传统之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中国革命道德传统道德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共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 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 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它是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源泉。
2. 在改革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文化强国: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 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把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即把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一方面把丰厚的中华文明传承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即文化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把强大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潜力巨大的物质财富即文化产业的发展。
3. 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 建立健全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二,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内容多挖掘, 形式多样化。第三,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 文化发展在释放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空间的同时处理好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探讨了毛泽东文化辩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具体呈现以及前后时期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时期的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的关系进行阐述。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源泉;同时, 毛泽东的文化辩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实际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成果。
关键词:关系,源泉,创造性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第3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第162-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