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100万范文第1篇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成百上千上万的数,对成百上千上万的数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感受数的方法,感受到了数字存在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进入数学新课程后,因教师理念的更新、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受年龄特征和所用教材特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明显提高。
二 学习任务分析:
较大的数据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学生对此却缺乏体检,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提供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再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感受大数,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感受大数,发展数感。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采用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感受100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实例引入,激发兴趣;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实验操作;第三环节: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第四环节:交流解释,总结反思;第五环节:议议试试,提高升华;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实例引入,激发兴趣 活动内容: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五十三岁华诞。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市园林部门特意准备了一百万盆鲜花装扮美丽的宜昌城区,大家沿途可以看到街道两边摆满了美丽鲜花,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百万盆鲜花放在一块儿,有多大面积?它能够美化多少平方米的绿地?我们怎样估测这个问题?” 目的:
利用符合当时、当地的现实背景作为引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尝试解决问题。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要估测占地面积,必须计算出一个花盆的面积。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先算花盆上面的圆的直径,然后算出面积;有学生对此质疑,提出不是求圆的面积,应该是求正方形的面积,因为圆形与圆形之间有空隙。明确了这点后,学生分组进行了计算。进而指出:“一百万盆鲜花占地大约在两万平方米左右。那么两万平方米有多大呢?”并给一些数据:若世界杯所用的足球场是7000平方米,那么刚才的一百万盆鲜花所占的面积相当于多少个标准的足球场?建议在该环节教师要及时巡视,以发现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实验操作 活动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一顿饭大约吃下了多少粒米?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又是多少? 目的:
由 “粒粒皆辛苦”引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先让学生猜测一碗饭的粒数,再让学生思考估测的方法,最后动手实践,得出较为接近真实的数据。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提出了两种估算100万粒大米的方法。一是“先算出一百粒米有多重,再用结果乘以10000就可以知道一百万粒大米有多重。”另一种是“可以先称出20颗米的质量,然后算出一粒米的质量,再算出一百万粒米有多重。”根据这两种方法,请学生动手操作,每小组得到自己的数据。利用此数据解决“一顿饭大约吃下了多少粒米”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并了解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环节 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活动内容:
教师请各组指定一个关于100万的数据,并进行感受。
目的:在学生已获得了一部分100万有多大的体验之后,教师适时地提出能否用其它方式体验100万有多大,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开阔、发散学生的思维。
实际效果:课堂上学生人人都参与实验,有的小组甚至将实验场地由教室转向户外,与同伴合作较好,真正的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得以具体化。 各个学习小组分别提议感受: 一百万棵树能绿化多少平方米土地?
一百万本数学书有多高?看看教室堆不堆得下? 一百万个一元的硬币摞起来有多高? 一百万支铅笔要砍伐多少棵树? 一百万滴水有多少立方米? 一百万步有多长?
第四环节 交流解释,总结反思 活动内容:
各组根据自己指定一个关于100万的数据进行感受并交流。
目的: 通过各组实验结果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充分地、丰富地感受100万有多大,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实际效果:通过小组交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增强,并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在活动中充分了获得成功的乐趣。各个小组相应的估算感受如下:
一百万根铅笔大约要砍92棵树。这种树高500厘米,直径是10厘米。 一百万滴水是6万毫升,相当于109瓶矿泉水。
一百万步相当于500公里,相当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二十五分之一,由此,二万五千里长征大约要走2500万步。宜昌到武汉的距离为330公里,相当于走去,然后走回来了一大半。
一百万棵树可以绿化1800个宜昌外国语学校,或120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
(点评:学生能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比较枯燥的数据显得更亲切易于接受。这正是教科书的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百万本书摞起来相当于3500层楼高,大约占2个教室。 一百万个硬币摞起来,有17个国际大酒店高。
第五环节 议议试试,提高升华 内容:
请学生谈谈怎样看待一百万
目的:围绕“100万有多大”的主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实际效果:学生从整个课堂中真切地产生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100万》为题,谈谈自己对一百万有多大的感受。
目的:适时布置数学小论文《我眼中的100万》,让学生对100万有多大的认识的得以深化,在有话可说时学习撰写数学论文。 实际效果: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数学小论文。
(点评: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积极性,通过亲自实验,而不是教师的说教来体会 100万有多大,所有的实验事先并没有准确数据,也训练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课后反应较好。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引导探究到放手让学生探究的做法值得借鉴)
四 教学反思:
《认识100万》是新世纪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一节录相课,多次在教师培训会上播放,效果良好。 课本只提供了数大米的活动,而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一开始就在创设的“一百万盆鲜花装扮宜昌”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借以引入课题;紧接着,由古训“粒粒皆辛苦”,一顿饭大约吃下了多少粒米?引出和学生生活熟悉但又感觉陌生的话题,再让学生大胆猜测一碗饭的粒数,并思考估测的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最后,提出了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体验100万有多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可放开的程度逐步加大,课堂上都是采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如果你有100万范文第2篇
100万有多大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王占娟
Email: maths_jj@126.com
●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统计知识的开始,是小学相应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既提供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路,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新的途径,也为处理较大、较复杂数据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和帮助。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计算器的使用,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显著提高。
(3)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和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4)对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求知欲,但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有效的探究办法。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从身边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将大数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或预测,从多种角度去感受100万,进一步发展数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重视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与快乐,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数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难点:通过实验获得有关数据,整理数据,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将大数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联系,感受大数,发展数感.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关键词:情境、合作、体验)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即要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出来,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论,我采用情境激学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实验操作――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愉快地掌握知识。
学法(关键词:动手、自主、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设备
课件、刻度尺、计算器、道具.●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
①5.12汶川大地震:
遇难:69016
失踪:18830
累计受灾人数:4555.3万
捐赠款物总计:415.38亿
志 愿 者人数:1000万
②08北京奥运:
观看开幕式:40亿
③09国庆60周年大阅兵:
2 天安门广场:44万m
阅兵人数:17000第一环节联系生活,感受大数 【学生活动】展示课下查找的各种大数资料; 【教师活动】展示三组大数资料:5.12汶川大地震;08北京奥运;09国庆60周年大阅兵。
游行群众:100000
参演学生:8万
观看人数: 30亿
自愿者达到了:100万
【设计说明】
利用身边具有震撼力的大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大数。
第二环节利用身边事物感受100万
1.认识100万
① 表示100万(表示方法及符号特征)
②【师生活动】
感受100万册七年级(上)数学书摞起来有多高?并与迪拜塔,珠峰,我校教学楼进行比较感受。
结论:比迪拜塔,珠峰高,约12000米,相当于15座迪拜塔,600座我校教学楼。
【设计说明】
1.先让学生想象100万本书摞起来有多高,然后再大胆猜测它与迪拜塔谁更高,使学生在没有准确数据的情况下自然进行估算分析,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感。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测量,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整理,从而验证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对数的直观感受和把握的能力。
2.通过对迪拜塔高度的对比感受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大数的方法,应从身边的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将大数与熟悉事物进行比较。
③ 【师生活动】
感受100万根火柴连起来有多长?并与身边熟悉事物进行比较感受。
结论:约三倍100万册七(上)数学书的高度,约38千米,相当于400米操场的95圈。
【设计说明】
通过经历两个身边熟悉事物的感受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大数的方法,即:应从身边的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将大数与熟悉事物进行比较。在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感受一百万有多大。
④【小组活动】
教师请各组指定一个关于100万的数据,并设计方案进行感受。
(注意数据要有依据:可通过测量或查阅资料获得)
实验报告
1. 选择的实验对象:
2. 具体方案(即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要求:体现收集数据的方式(如:测量或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计算过程和对比过程;3. 结论和感受:
【设计说明】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测量,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建立数感,如自己的步长,体重,身高,100粒大米的重量,一张100元人民币的长,宽,厚度等。把实验项目由教室转向户外,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比较枯燥的数据显得更亲切易于接受.这正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受对象,设计感受方案,并收集(或利用已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并分析组内的数据,得出结论,从而感受100有多大。
3.在学生从事这些活动时,教师到各组中参与指导,特别是如何分析组内的数据以及如何进行估测等;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发展个性;鼓励使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4.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成功的乐趣。
⑤【学生活动】展示成果,总结交流.【设计说明】
请学生小组内推选代表发言,通过各组实验结果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充分地、多角度地感受100万有多大,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⑥【学生活动】谈谈对100万的认识和感受.⑦【师生活动】
总结:感受一百万的方法:
1.猜一猜
2.量一量
3.算一算
4.比一比
注意: 1. 数据的来源要准确(测量要精确);
2. 计算要注意数清0的个数和单位换算;
3. 选择的对比事物要熟悉。
2.理解100万
① 【师生活动】已知100张100元的新版人民币大约0.9厘米厚,那么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的厚度是多少厘米?
结论:90cm=0.9m
② 【师生活动】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0. 000000001米 ,100万纳米有多长?
结论:1毫米长
③ 【师生活动】目前,甲型H1N1流感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的一种流行疾病,1个甲型H1N1病毒的直径大约是约80纳米,你知道100万个该病毒细胞排成一列,其长度是多
少吗?
结论:0.08米
④ 【学生活动】再谈对100万的感受
⑤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
在不同背景下,当100万代表的对象不同、单位不同时,其表现出的几何特征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设计说明】
通过对几何特征很小的事物的厚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使学生由最初觉得100万很大到发现100万也可以很小,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对100万的辨证认识,即:100万这个数据确实很大,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如对象不同、单位不同时,100万的事物所表现出的几何特征也可能不同,因此100万给人的感觉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3. 应用100万
①【师生活动】 截至8月底,整个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13万辆,如果每辆车平均4米长,将这些车首尾相连排成一列有多长?
结论:约8520千米!
②【师生活动】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约重1.16克 ,1亿元面值均为100元的人民币有多重?
结论:约重1160千克!
③【师生活动】以全球的粮食危机为背景:
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2克大米,那么一年(按365天算)能节约多少吨大米?
如果用载重50吨的大卡车来装运,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
这些粮食可以解决100个贫穷国家儿童多长时间的口粮?(每人每天平均吃0.4千克)。 结论:能节约949000吨大米,需要18980辆载重50吨的大卡车装运,能解决100个贫穷国家儿童65年口粮!
④【教师活动】 以节约为主题介绍生活中一些大数,进行德育教育。
【设计说明】
1. 通过对100万的认识和感受,拓展到对更大数的认识和感受,既符合人类认识数的过程,
同时也能达到举一反三,逐步建立学生数感的目的。
2. 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粮食危机”,节约资源等问题为背景,通过对大数的计算,
探讨和感受,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从整个课堂中真切地产生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 感悟100万
1. 请学生谈谈怎样看待一百万
2. 小结:
1.从不同角度对大数进行感受;
2.学会用估测法对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进行测量。
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等等。
第三环节课后延伸
以《我眼中的一百万》为题,谈谈自己对一百万有多大的感受.
【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