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和被免费范文(精选5篇)
免费和被免费 第1篇
东京2011年11月8电/美通社亚洲/--Naver Japan株式会社 (总公司位于日本东京品川区, 代表理事:森川亮, 以下简称为Naver Japan) 宣布, 该公司运营的免费电话/免费邮件应用程式“LINE”的累计下载次数, 到11月8日为止, 在4个半月以内已达到5百万次。
于6月23日推出的LINE是在Andriod或i Phone智能手机上使用的群体简讯应用程式。该应用程式在10月4日增加了免费通话、表情图标 (E-moticon) 、图章 (Stamp) 等功能之后, 在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下载次数达到30万次。在10月14日一天内, 下载人次达到60万次, 是自应用程式出台以来的最高水平。在10月15日下载次数超过了300万次。
虽然从10月19日起在App Store上新i Phone版本的下载服务暂时停止, 但Android版本仍维持LINE的不断发展。
从在11月1日App Store的下载得到正常化之后, LINE在台湾及泰国的App Store得到免费应用程式的首位, 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门等地区也是排在前列, 并已恢复到10月19日以前的水平。Naver Japan宣布Line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500万次。 (如若了解下载次数发展趋势、各国占有率和App Store排行统计等内容, 就看参考资料)
免费洗车 第2篇
老翁了解到, 现在白领、官员以及很多老板都是自己驾车, 他们大多工作繁忙, 一般情况下不愿意三天两头花时间专门去洗车。为此, 老翁对他的客户们做出了“每天清晨开新车”的承诺。老翁的服务细致周到, 深得人心。“收了人家的钱”就是老翁的“正式客户了”, 那么如何界定这层关系的转变呢?老翁是从不逼迫人家接受他的意愿, 他运作的方式非常巧妙:只要按规定给了钱, 立即可以增加每周一次免费打蜡服务和两次内部清理服务。
没过两年, 老翁的客户已经有四百多辆车, 并且雇有十几名帮工。再后来, 老翁又拥有了专业的小型电子洗车设备。
老翁还通知他的客户:他还增加了增值服务免费帮客户办保险、处理理赔;优惠内部消毒;彻底清理翻新;底盘封蜡。
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3篇
西班牙格言
第一次我听到这句严厉的西班牙格言, 不禁想像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天使, 手里握着一把火焰熊熊的宝剑。可是经我再三深思, 我才体验到那个天使手里握的不是宝剑而是一架天平。在天平的一边, 你喜欢放什么就放什么。天使说:你要成为名人吗?好吧!那么除了睡觉以外, 你得把其他时间都放在对名誉的追逐上, 只要你肯花时间, 肯牺牲, 你自然会声誉日隆。你要财富吗?每天只想着钱, 研究如何赚钱.把你一部分生命投下去.天平的那一边就会堆满黄金, 只是要以其他东西作为代价。也许你要智慧, 那么, 天使要求的代价也更高。那你就必须过善良的生活, 追求知识, 并喜爱真理, 永不妥协。
免费or收费? 第4篇
在厂商和运营商相继杀入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市场后, 商业模式的博弈也激烈上演。以苹果App Store为典型代表的收费模式, 与以Google为典型代表的Andriod Market免费模式, 正展开一场激烈角逐。免费, 收费,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些手机应用商店正徘徊在这个十字路口。
收费前景一片大好
可以说, 手机应用商店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堪称鼻祖的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 其上线时间也不过三年多而已。尽管初出茅庐, 但App Store却掘出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第一桶金, 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针对电子制造领域的市场研究公司IHS i Suppli近期公布了一份关于移动应用市场全球收益的分析报告。该公司分析师预测, 苹果App Store今年全球市场收益将达76%, 今年的销售额也将从去年的21亿美元增长至38亿美元, 并在2014年达到84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 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的营业额已经高达几十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手机厂商诺基亚的利润。
仅从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的收入来看, 收费模式的前景一片大好。除苹果外,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手机应用商店, 也是收费模式的拥趸。对于中国移动而言, 彩铃业务的成功, 让中国移动对手机应用软件商店的“钱”景从不质疑。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向记者表示:手机音乐有3亿用户使用, 每人每月4元钱, 一年实现的收入超过100亿元。基于这样的市场现状, 中国移动才会搭建移动MM这一手机应用软件平台, 以创造更多年收入过百亿元的业务。
从苹果公司和运营商的战略中我们不难发现, 手机应用软件商店的收费前景相当诱人。追根溯源, 手机应用软件商店收费前景之所以一片大好, 很大程度是因为手机应用软件商店自诞生之日起, 就为“收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收费面临的强烈冲击
在Andriod Market爆炸式增长的同时, 对手机应用软件商店收费模式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试想, 免费之下, 谁还会用收费?最关键的一点是, 一直收获颇丰的苹果App Store成长在一个封闭的环境, 而Andriod Market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开放, 对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又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从大环境来看, 开放是大趋势, Andriod平台的崛起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受益于Andirod的崛起, 基于这一平台的手机应用软件商店也风生水起。最近两年, Andriod Market以年增速900%的高增长受到无数厂商的青睐和追捧。毫不夸张的说, 过去的5年中, 从未有哪个移动平台能够聚集如此多的关注和狂热的参与者, 包括苹果的App Store。
客观地说, Andriod Market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 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开放”的优势。由于Android的开发门槛相对较低, 而且开发工具也免费提供, 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都投身到Android的程序开发之中。并且由于Android属于开放式平台, 大部分在Android平台上运行的软件都是免费提供的, 盈利模式是靠积累用户数量, 借助谷歌广告网络获利, 这也是对开发者的最大吸引力所在。在这样的模式下, 如何让自己的软件被安装到更多的Android设备上成为了开发者们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 Andriod和苹果也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展开了争夺。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发布报告称, 201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达到3.02亿部, 较上年增长了71%。Android在2010年占据了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23%左右。苹果的i OS以15%的份额排名第四。另据ABI Research预计, 到2016年, 全球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将占当年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45%。苹果的市场份额将上升至19%。
Andriod市场份额的增长, 也会带动Andriod Market市场份额的增长。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 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 和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的手机应用软件商店, 也是基于Andriod系统的平台。尽管电信运营商的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在高杠收费大旗, 在其他Andriod应用软件商店免费的情况下, 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收费策略又能坚持多久?
不得不承认, 在Andriod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下, 以Andriod Market为代表的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免费模式, 会对收费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不过, 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免费模式的先天劣势, 势必会弱化免费模式的杀伤力。
免费模式之殇
Andriod Market应用软件商店的免费, 虽然无需用户付费, 但软件开发商是通过内置广告来盈利的。也就是说, 如果一款基于Andriod手机操作系统的软件无法聚集大量人气, 最终的结局将是无法维系软件的升级而淡出市场。没有收入, 无疑是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免费模式的一大先天缺陷。
另外, 由开源决定的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免费模式, 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外媒体Juniper Networks日前公布了一项智能平台潜在威胁报告, Android系统成为了众矢之的。根据报告显示短短一年时间Android的恶意软件数量增加了400%。另外报告指出Android的过度开源也导致企业级用户面临着安全威胁, 至此也就不难理解谷歌于3月份宣布暂停Android 3.0版本开源的原因了。显然, 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免费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
免费网络为哪般? 第5篇
Marc Andreessen发表此番言论的缘由主要是因为, 印度电信业监管部门印度电信管理局 (TRAI) 在2月初发布的一项新规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任何电信运营商在未来不能根据网络内容的不同在数据服务方面收取歧视性费用, 并且只要是有限制接入的免费服务都将被视为是违法的。印度电信管理局这一举措下名声最大的“中枪者”就要属Facebook了。Facebook创始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对此在其个人主页上表态:“尽管对于今天印度管理部门做出的决定我们感到非常失望, 但我依然希望通过亲自沟通来消弭这场关于印度网络和全球互联的战争。Internet.org拥有众多的推动项目, 而且我们依然希望努力协作来确保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访问互联网。”
Facebook与免费网络
为什么Facebook会被印度电信管理局针对? 其原因还要从2013年说起。在那一年, Facebook宣布与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Internet.org机构, 该项目旨在通过科技产业资源整合, 来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接入到互联网之中, 实现全球网络互联。该机构的成员表示将与非政府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科技企业紧密合作, 加强技术研发力度, 降低普通用户的上网成本, 同时让数据传输变得更加高效。根据Facebook的估计, 目前全球还有约三分之二的地区没有互联网连接, Internet.org则将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Mark Zuckerberg介绍说:“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知识经济中目前还存在许多障碍, Internet.org将会通过与全球科技企业的合作来克服这些问题, 其中就包括让更多的人联入到互联网之中。”在去年9月, Facebook为了突出其所倡导的免费网络以及使用网络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将Internet.org部分业务正式更名为Free Basics, 意在强调Facebook将会继续通过Free Basics来为更多的人带来免费的基本服务。去年11月, Free Basics正式通过与印度电信运营商Reliance Communications的合作进入印度市场。共同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互联网接入, 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络获取新闻、孕妇保健、旅行、工作、体育、通讯和当地政府等实用信息。除了印度, Facebook此项服务已经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36个国家上线。
利大于弊?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国土面积都使得其网络覆盖率常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单纯从Facebook对于Free Basics的介绍来看, 这个项目应该得到印度政府的支持而不是抵制才对, 印度政府针对Free Basics这类服务出台的新政策又是为哪般?印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对此表示, Free Basics被叫停的关键原因是其提供的网络服务为有限网络接入服务。接受Free Basics服务的用户在使用服务时, 只能去浏览那些Facebook选定的网站。这就意味着, Free Basics用户所使用的网络更像是Facebook为其专门进行筛选过的网络服务, 用户只能被动的去接受Facebook希望他们看到的内容。就现阶段情况来看, Free Basics所能供用户访问的网站不过百家, 对于全球总共的网站数, 这几乎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数字。对于Free Basics所提供的有限网络接入服务, 印度很多人认为这种服务违背了互联网所需要遵循的网络中立原则。印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工作人员Sunil Abraham去年在Internet.org还未更名前就说:“Internet.org更应该被叫做Garden.org”, 从而调侃Facebook的这种有限网络服务。
在印度, 很多人除了觉得Facebook对于Free Basics的有限网络内容服务有违网络中立原则, 还在担心Facebook这样的做法是否具有殖民色彩。印度经历过英国的殖民时期, 深刻的了解东印度公司是如何用糖衣炮弹征服了印度, 也清楚地明白免费不一定就是好的的道理。尤其是在现代的信息社会, 往往掌握信息接口的人就掌握了操纵观点言论、决定关键事务的力量, 进而有能力对整个社会的进程产生影响。社交网络的力量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就初露锋芒。从2007年宣布将竞选美国总统起, 奥巴马及其团队就已经开始利用社交媒体的政治影响力。据techpresident.com网站报道, 2008年奥巴马为竞选总统在网络上共发出了1300万封邮件, 400万捐款者通过网上电子渠道捐款, 其支持者网站My.Barack Obama.com拥有200万个会员。社交网络对奥巴马瞄准草根阶层的竞选活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网络分析师认为, 奥巴马之于社交网络, 就如肯尼迪之于电视。《Nature》杂志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Facebook时间线上的内容能够显著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市场研究公司Ipsos MORI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18到24岁的年轻选民中, 有超过1/3的人表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会对他们的投票产生影响, 这个比例仅次于电视辩论。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城市媒体中心的负责人Ethan Zuckerman就认为, Facebook的免费网络项目既具有殖民色彩, 又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同时, 如果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Facebook就可以稳坐未来网络霸主的地位。也有人认为, 一旦Facebook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专有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而且永久保持免费。那么, 未来即使这些国家因为网络发展起来, 他们依然会认为Facebook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这时Facebook要推进任何相关业务都将变得十分容易, 因为Facebook在这些用户群体中拥有了绝对的控制力。
面对外界对于Free Basics的种种批评和质疑, Facebook也给出了回应。Facebook首先承认Free Basics所提供的服务是有限制的网络服务。但同时强调, 对于没有网络接入的人而言, 一个提供有限互联网访问的平台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Facebook声称他们的项目并没有掺杂商业利益, 免费提供互联网接入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因为Free Basics版的Facebook并没有广告功能。
科技巨头在行动
其实, Facebook并不是唯一一家提供这种有限网络连接服务的公司, 像Google这样与Facebook同体量的科技巨头也在尝试为特殊地区提供这样的免费网络服务。Facebook和Google的特殊性还在于, 他们现在除了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 通过基站提供网络接入外, 还在尝试运用无人机、高空气球甚至小型卫星进行网络的大面积覆盖。这些大胆的方案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才能实现, 但Facebook和Google都不是非营利性组织, 虽然其口头上都声称这么做只是为了使所有人都能平等的享受网络, 但其背后所潜藏的长期战略目的则常常被外界所猜测。无论真正的目的如何, 通过互联网连接所有人的愿望起码是积极的, 也是大势所趋的。只不过, 是否只能借助商业公司之手完成这样的任务还是值得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