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换药室的管理(精选6篇)
门诊换药室的管理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本院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接受门诊换药室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7.2±4.6岁;同时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我院未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38.6±7.9岁。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体重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被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应具备:年龄18~70周岁;思维正常,无精神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此次观察。排除疾病疼痛较为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变化者;严重系统性疾病需要转诊住院治疗;患者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
1.3观察指标采用患者满意度量表以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对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采用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1.4方法
1.4.1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门诊换药室护理方法,包括包扎、换药、清创缝合。
1.4.2观察组(1)成立安全管理小组:门诊换药室可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则要求护士及以上人员担任,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对有关的规章制度加以细化。(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有关的换药流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组长和成员共同协商,并通知全体护理人员,制定检查考核制度,要求其必须严格参照流程操作,定期重点分析讲评不安全隐患,提前预测可能的危险因素,针对存在的不安全事件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制定解决对策。(3)制定紧急应急预案:需要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处理方案,保证换药期间患者的安全性。(4)加强法律安全教育:使每位护士有更强的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与能力,要求全体护理人员,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责任感增强,实习自我保护,在护理工作中认真遵循规章制度,依法执业,运用法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护理安全得到保障。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促进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安全管理。(5)提升护士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要培养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增强其责任心,严肃处理违规操作或者思想松懈的护士。
1.5疗效标准对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价,问卷经相关专家审定效度合理信度可靠。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满意度采用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指标表示,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100%表示,所有患者均很好配合完成调查。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效果比较经实施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数91例,满意度为99%;对照组患者满意数64例,满意度为89%;观察组两项观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门诊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前后的安全性效果对比经实施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方法的护理模式后与对照组比较,安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注: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医疗质量,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作为医院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门诊换药室护理起到了窗口性的作用,门诊的患者流动性大,护理工作内容大,护理压力大,也是纠纷容易发生的地方,门诊换药室作为一个医患关系重要部门,操作性非常重要。门诊换药室是门诊护理中常见的操作部门,随着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保证护理质量,预防医护差错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本院不断完善和建立门诊换药室管理的规范,包括门诊换药室流程和预防处理工作,对门诊换药室的差错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7,8]。笔者通过近年来评估门诊换药室发生的原因找到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强化查对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查对的效果,大大减少了门诊换药室的差错,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优化的护理管理办法,通过全面、系统的管理,建立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更积极的配合治疗。本研究通过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前后的患者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价,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后与对照组比较,安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自从通过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方法以后,本院门诊就诊的投诉护理人员现象明显减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化知识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定期对护理工作的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9]。笔者加大了对门诊护士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传授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提高门诊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护理工作趋向于专业化和规范化。
综上所述,给门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应用门诊换药室中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的护理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增强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少了门诊换药室的差错,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后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本院实施常规门诊换药护理干预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列入研究范围,在患者完成门诊换药治疗以后,分派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安全性评估。采用患者满意度及安全性指标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的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缓解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门诊换药室,护理安全管理,门诊护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垠良,王琦,丁盛盈.细节管理在门诊换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人才,2013,15(9):70-71.
[2]曹光岩.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93-394.
[3]周智.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的应用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1):394-395.
[4]崔丽萍,刘垠良,唐文睿,等.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换药室的应用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5-97.
[5]吴春红.护理安全管理在外科换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10):693-694.
[6]鲍丽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田[J].全科护理,2008,6(16):32.
[7]刘国天,张丽,吴志萍.门诊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与预防[J].中华护士杂志,2011,20(8):63.
[8]王菊,黄秀玲.门诊手术室中护患沟通的体会[J].淮海医药,2010,28(2):177.
门诊输液室的管理 第2篇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重要服务窗口。特点是患者多,流动性大,病种多。输液药品繁杂。而在就医过程中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来回往返,使患者心情烦躁。如果对输液患者的管理不到位,就会产生潜在的医疗风险。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必须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
一、输液前护理
1.在输液室窗口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操作,保证输液患者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患者等候时间。
2.护士取药后按操作规程进行三查八对,正确配药。
3.在治疗室外设立过敏试验区。告知患者进行皮试时在此区等候,利于观察。皮试过程中如若有何不适及时告知护士以便于及时处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二、输液护理
1.输液前必须确认患者身份。反问式查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操作。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输液室由于条件的限制。环境布局不合理,患者多,环境比较嘈杂。小儿患者哭闹不止也易引起误听和听不清楚的情况发生。
2.输液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做好健康教育。尤其是小儿患者更应注重与家长的配合,稳定小患儿的情绪,使静脉穿刺得以顺利进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患者有无不适。对输入特殊药物患者,如扩血管药脱水剂等,要增加巡视次数,确保安全。
三、加强巡回
1.每天安排人员巡视输液室,督促并协助做好输液室人员到岗情况、服装整洁、卫生环境,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2.巡视观察护士有无查对患者发票、配药时有无签字,给患者换瓶时有无签字。
3.对于皮试患者,巡视观察患者皮试完前10分钟反应。对于小孩、老人有皮试的,皮试、输液速度不要快。
4.对于单人输液患者,要巡视并帮忙处理吃饭、如厕等个人问题。
5.对于来院手术患者,查看输液单,核对患者所处位置,方便观察患者情况。
6.巡视观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语气,护士对于患者投诉、抢救时的应对方式,异常事务发生处理的方式。引导护士做好医患关系。
6.巡视人员每15~20分钟巡视患者输液过程中有无出现皮痒、肤红、输液速度过快、气色差、颤抖、输液瓶空瓶等情况。如出现上术情况,先关掉输液瓶,换上盐水瓶,并尽快报告护士长、医生。
四、小结
门诊换药室的管理 第3篇
【关键词】细节管理;门诊换药室;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52-01
1资料及方法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0月~12月来门诊换药患者90例(干预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18~72岁。对参与者进行护理质量及伤口换药处理的满意度调查。并与2010年10月~12月来门诊换药的90例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19~78岁。两组患者均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思想,与护士合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对伤口换药处置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方法。对照组在换药过程中采用常规换药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细节管理干预措施。
2强化细节管理理念
确定加强护理工作细节管理工作的思路,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风险源于细节”的观念,工作中处处注意细节。回顾各类与换药有关的投诉纠纷,查找一些与换药有关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学习分析,经过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得出,绝大多数的风险都是因细节管理的缺失而导致。因此要求门诊换药室每一位护理人员重视细节,深刻认识和领会到从安全管理上把握细节,将工作做实、做细,才能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服务安全。通过强化,提高换药室护士对细节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使注重细节成为工作习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认真梳理小事,注重细节和改变不良习惯的行动,加强培训,让护士操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操作、每一句用语都符合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管理管理标准,养成细致周到的好习惯。
设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由护理骨干担任责任组长,组成护理
质量监控小组,分工负责,定期对门诊换药室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加强监控,做到护理质量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3换药室护士对患者操作前的细节管理
制定应急预案,在理论上加强换药安全的细节管理。肢体损伤、年长的患者上下诊断床时,由于行动不便,易发生跌倒、扭伤等情况;年幼的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惧怕而挣扎,易造成新的损伤;由于换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疼痛或过度紧张,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低血糖等情况。因此引入细节管理,制定发生此类情况时的应急预案,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换药室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培训,通过考核、提问、情景模拟等形式,不断提高每位换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强化护理专业技能培訓、考核。护士长和责任组长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考核,使各级护理人员对各种类型伤口换药处置做到准确、娴熟,避免交叉感染,确保护理安全。
沟通交流的细节管理。护士礼仪能强化护理行为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极小的细节,但对患者或家属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注重换药室护理人员的礼仪培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门诊换药室护士对患者换药操作中的细节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物品清点制度和安全防护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门诊换药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每日检查无菌物品、各类消毒液的有效期及浓度并进行登记;定期更换各类消毒容器;每季度由科室感染监控员进行换药室空气微生物检测,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及时更换不合格的灯管;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感染监控知识、消毒隔离制度的学习,不定期抽查换药室护士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与年终考核、奖金分配挂钩。护士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人员必须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杜绝护理纠纷。故经常组织学习《护士条例》、《医院护理事故处理条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换药过程中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的细节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围绕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主动与患者沟通,从护理角度预见换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全程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健康宣教,如伤口注意事项、饮食注意、换药时间等方面;观察换药操作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沟通,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意外发生,使患者时时刻刻感觉到舒适。
5讨论
细节管理是护理安全的需要。加强门诊换药室护理工作细节管理,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换药室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及时发现和消除护理安全隐患,真正做到对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的防微杜渐,对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和强化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细节管理是门诊换药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需要。门诊换药室护理服务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护理服务的细节不仅仅是在行动和语言,还表现在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护理服务在细节中见体贴,在细节中见真情。要想做到护理服务零缺陷,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患者,就必须梳理小节,注重细节,就必须在工作流程上以患者为中心,方便患者,做透身边的小事,从细微处入手,每项操作切实可行,才能做到真正的优质服务。细节管理是严格的程序化管理。事实证明,要做好细节管理,必须有强有力的质控体系才能保障各种细节管理落到实处。细节管理应该渗透在每一质量标准中,建立切实可行的细节管理的措施,对门诊服务中每一项工作都建立了详细的工作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有行为标准,使护理人员自觉、全面实施护理标准服务流程。
总之,医院服务品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的细节上。加强护理工作细节管理,不仅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服务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也可以通过细节管理对护理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来转变护士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院门诊换药室实施细节管理以来,提高了门诊护理人员对门诊护理安全的识别能力,使之更加重视护理细节管理与细节服务,真正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雷丽华. 细节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家庭护士. 2008(20)
[2] 李春梅. 重视细节管理 提高护理安全[J]. 当代医学. 2009(02)
[3] 许勤,王荣. 加强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意义与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07(03)
美容整形外科换药室的管理 第4篇
1 室内环境要求及布局合理
(1) 换药室是专门为病人换药的一个重要场所, 应保持室内自然光线充足, 每日换药前后通风换药30分钟, 然后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消毒60分钟后再通风换气。
(2) 室内严格区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清洁区和污染区, 并标上明显标志, 如患者有特殊细菌感染的伤口时, 严禁医生在换药室内换药, 应把患者移至病房床旁换药, 按要求处理换药后的物品[1]。
2 专人负责, 加强换药室规范化管理
换药室应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护士负责管理, 应熟悉换药室工作规范, 熟悉掌握各种操作技术。同时换药室负责人在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前准备好所需物品, 以备不时之需。按照换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换药室负责人有权利对换药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根据伤口情况按无菌操作原则先换无菌伤口, 后换感染伤口。
3 遵循换药室的无菌操作原则,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2]
护理人员在换药室工作时, 应遵循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必须戴帽子、口罩、穿工作服、洗手消毒,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加强手卫生是减少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护理人员必要时应戴无菌手套。
(2) 换药用具严格按照“三一原则”:一人一用一消毒。
(3) 创面换药按清洁、感染、特殊感染的顺序换药。
(4) 换药物品应从清洁-半污染-污染流向, 决不能逆流。
(5) 在处理完特殊细菌感染的伤口后, 所产生的医疗垃圾要装入双色黄色医用塑料袋内, 进行焚化。
4 手术器械、手套、敷料等物品的灭菌消毒
(1) 高压蒸气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器由一具有两层壁的能耐高压的锅炉所构成, 蒸气进入消毒室内, 积聚而产生压力。蒸气的压力增高, 温度也随之增高, 维持30分钟, 即能杀死包括具有顽强抵抗力的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细菌, 达到灭菌目的[3]。
(2) 化学药液浸泡消毒法
刀、剪等锐利的器械及无菌持物钳等适合化学药液浸泡消毒。作初步清洁处理后在1:270的酶溶液中消毒3~5min, 然后浸泡在二氯异氰尿酸钠成分的泡腾片和0.05%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后, 再进行洗刷, 最后用1:38 (纯净水) 的润滑油浸泡关节部位待干[4]。
(3) 感染手术后, 手套、敷料的消毒方法。详情参考表1。
5 室内空气的消毒
空气是一种主要疾病的传播媒介, 在医院消毒效果监测中发现, 当空气中细菌含量在1000~1800cfu/m3时, 伤口感染概率明显增高, 如细菌含量<180cfu/m3时, 感染危险性明显降低。[5]
我院整形外科换药室实施的是III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标准, 消毒前做卫生处理工作。动态空气消毒机辐射消毒2次/d30~60min/次, 准备记录辐射强测试并记录。天花板、空调通风口过滤网应经常加以清洁, 同时护理人员每天需要用消毒水擦拭换药室台面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整形外科医护人员应遵守换药室的管理, 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同时做好各个环节的灭菌消毒工作, 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因换药导致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枢群, 张邦.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08.
[2]娄英征, 王丽, 王平, 等.烧伤换药标准化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 2003, 27 (4) :294-295.
[3]李宝琴.不同消毒方法对供应室空气的消毒效果的比较[J].吉林医学, 2011, (23) :4939.
[4]吴雪桃.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与紫外线灯对空气消毒效果的比较[J].职业与健康, 2003, (12) :89.
门诊换药室的管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目标性监测和对比观察的方法,以2014年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安全管理实施前资料为对照组(n=32),2015年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安全管理实施后的资料调查结果为观察组(n=32)。
1.2 安全管理
(1)换药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意识,建议对换药室要每天清洁消毒,换药前操作者要洗手、戴帽子和口罩,建议使用既清洁又方便的一次性帽子和口罩。使用的器械要清洁,正确处理污染物,避免病原菌的扩散。换药时要对伤口的类型、大小、深浅、有无窦道及引流物等情况充分的了解。观察伤口炎症情况,如有脓性渗出需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患者应选择适当的体位,便于让操作者换药。换药时间应根据伤口具体情况而定,感染伤口通常需要每日换药,渗出物多时需要2次/d,无引流物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3~5 d/次。
注:与实施前相比,P<0.05
(2)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一般用碘伏棉球由中央向外擦洗伤口周围的皮肤,一般擦2~3次。打开无菌容器或抗生素溶液的瓶盖时,瓶盖的内面应朝上,并放在稳妥处,手不可触及内面,用毕立即盖上,避免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消毒的无齿镊、血管钳各1把、换药碗或盘1~2只,消毒纱布若干块,消毒棉球若干个,并分别浸于碘伏和0.9%氯化钠溶液中。
(3)清洁伤口:一般对感染创面应用碘伏、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如肉芽组织存在水肿,局部可给予高渗盐水,如伤口较清洁无明显渗出,可给予局部应用生长因子等促肉芽生长的药物。要注意较深的伤口勿将纱条、棉球遗留在伤口内。
(4)放置引流物:对于较深的伤口,如窦道、瘘管等则必须放置引流条。通常应用碘伏纱条或凡士林油纱条进行引流。引流时注意填塞物松紧要适宜,并注意调整足的位置,使引流口处于较低的位置。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该院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率为71.88%,手卫生措施执行率为78.13%,消毒隔离措施合格率为75.0%,无菌操作合格率为71.88%。经过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之后,上述各项合格率依次提高93.75%、96.88%、96.88%和96.88%。
3 讨论
造成糖尿病足部病变导致截肢的原因有外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这些因素当中以血管病变最为关键,对于一个有外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部溃疡伤口,如果没有血管阻塞的问题存在,对于伤口的愈合我们可以乐观的期待[3]。至于感染的问题,只要针对微生物培养结果选对适合的抗生素使用,配合必要的清创手术,大致上应该也没有多大的问题[4]。唯独外围血管阻塞的病患,临床上如果没有先行血管绕道重建手术或是经皮穿刺血管内气球扩张术,而只针对干性坏疽(dry gangrene)的伤口加以清创,外科医师时常发现到病患的伤口一直长不好,甚至于必须做到高位截肢(膝下或膝上)才能使伤口愈合[5]。
糖尿病足换药是为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伤口的愈合,不同的伤口有不同的愈合过程,掌握各种伤口的愈合规律,采用适当的换药方法,才能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伤口在最短期内完全愈合。尽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至关重要。教育是预防糖尿病足的最重要措施。使患者意识到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注意足部检查、清洁和防护(如穿合适的鞋)[6]。避免足部外伤,甚至小的外伤,如修剪趾甲过度造成的甲沟损伤、甲沟炎等。当发现感染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创面扩大、有加深趋势,坏死加重等情况应及时住院治疗。该组资料显示,糖尿病足换药室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环节是工作人员手卫生,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必须贯彻到位。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规范医院糖尿病足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的安全管理,建立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对该院糖尿病足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措施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 该院糖尿病足换药室工作人员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率为71.88%,手卫生措施执行率为78.13%,消毒隔离措施合格率为75.0%,无菌操作合格率为71.88%。经过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之后,上述各项合格率依次提高93.75%、96.88%、96.88%和96.88%。结论 糖尿病足换药室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环节是工作人员手卫生,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必须贯彻到位。
关键词:换药室,糖尿病足,医院感染,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荣,傅晴飞.骨科病区加强换药室护理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6):42-43.
[2]何柽.加强骨伤科病房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111-112.
[3]柳建美.门诊换药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A3):298-300.
[4]吴林霞.耳鼻喉头颈外科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调查与对策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8.
[5]叶铿,王一茜.某院病区换药室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改进[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5):512-513.
门诊换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第6篇
1 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环境污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1.1.1 空气污染
污染的空气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病原体可在室内有较长的存活时间,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弧菌等可在室内存活15 d以上。由于换药室内人员流动频繁、病种复杂, 其中有10%为慢性病灶, 65%为感染伤口。疖、急性乳腺炎等主要是葡萄球菌感染;急性蜂窝组织炎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肛门周围脓肿、肛瘘主要是大肠杆菌引起;烧伤感染主要是铜绿假单胞引起;混合感染伤口由多种致病菌共同存在, 故换药室也是各种致病菌集中之地, 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附着于微细的尘埃中, 随空气流动传播, 可使接受换药的病人受到感染而发病, 同时由于空调的使用, 使空气流动性差, 病人易吸入致病性微生物。
1.1.2 环境污染
室内污染桶消毒不彻底, 清扫卫生用具不洁, 也可导致污染。工作人员的鞋底接触被污染的地面;清洁用具, 如扫帚、拖布、抹布等处理不当都可引起环境污染, 故换药室的卫生与安全管理纳入质量管理具有必要性。
1.2 病人因素
①免疫缺陷、年老体弱等易感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②基础疾病如糖尿病;③不合理使用抗生素;④使用细胞性或免疫抑制药物;⑤烧伤病人的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多, 伤口渗液多, 加之烧伤后皮肤作为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被破坏, 使细菌病毒易在病人中传播。
1.3 医护因素
在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士的手、医疗用具消毒、无菌操作方法、医疗废物处理不当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①工作人员接触换药病人伤口内的脓液、血液、分泌物及渗出液, 换药操作前后未洗手;②操作中不戴帽子、口罩;工作人员换药时不戴口罩随时讲话, 造成飞沫感染;③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不执行双手执镊换药法, 两镊混用, 未及时清理污染敷料, 污染空气;④缝合伤口前, 不进行清创或清创不彻底, 以致伤口感染, 影响伤口愈合;⑤物品管理欠妥善, 换药用过的物品清洗不彻底就消毒浸泡, 物品虽经清洁—消毒—清洁的步骤后送供应室消毒, 但终末清洁后未经擦干保养就送供应室消毒仍然会影响灭菌效果。无菌物品有效期未每日检查, 有的护士对开封的无菌包消毒有效期概念不清。消毒液的浓度和浸泡时间不准确。
2 控制换药室感染对策
2.1 布局合理
改造后换药室宽敞明亮, 光线充足, 湿度适宜, 地面、墙壁、天花板便于清洁及消毒;“三区”即无菌区、感染区、污染区划分明显, 设有无菌伤口换药间和感染伤口换药间;有完善的卫生及消毒设施, 如洗刷设施、排放污水设施。保证换药室环境合格, 加强环境防护和监控。根据分区伤口护理的不同要求设定消毒时间, 半年来, 每个区域每月空气培养检测结果均<3 cfu/cm2, 符合院内感染管理要求。本组6 391例手术缝合伤口在清洁区处理, 手术后7 d~12 d顺利拆线, 仅5例感染, 因此认为分区域处理伤口和消毒环境, 可减少伤口感染风险。每个区域安装了空气消毒装置, 每次消毒20 min~30 min, 每日2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 根据培养结果调整空气消毒时间。处理严重感染伤口或脓肿后即刻消毒1次。每日用专用抹布擦拭物品表面, 专用拖把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每日2次;每日通风2次或3次;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 每日2次;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指等每月由感染科进行1次微生物学采样监测。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10 cfu/cm2, 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菌落数≤10 cfu/cm2为合格。
2.2 重管理、抓落实
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 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和医院感染控制科对换药室的护理质量、操作制度落实情况加强监督, 制定质量标准完善制度, 明确职责,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流程, 做到有章可循, 如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感染管理制度等, 并严格执行, 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制定换药流程, 制定伤口处理评估流程和伤口处理前后卫生洗手流程, 加强检查, 并通过ISO9001程序对换药进行消毒隔离处理。正确使用伤口敷料, 感染伤口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隔离并治疗感染者,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以切断传播途径。要求护士长每天检查, 科护士长每月检查, 护理部和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检查, 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并提出整改措施。
2.3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护士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主力[1], 针对护士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现象, 感染控制科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及监督管理,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对医护人员重点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学习医院有关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消毒隔离知识, 熟悉消毒液的配制方法及有效浓度, 强化感染知识教育, 掌握自我防护知识, 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 医护人员预防锐器损伤, 做好防护, 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护意识。
2.4 完善风险环节管理
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手的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之一。常规要求是在各项操作前后按科学洗手“六步法”,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 但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时间紧迫, 常达不到要求。护士集中操作时可采用简单又符合要求的洗手方法:英国手卫生协作组主张, 医务人员除接触血液、分泌液正规地用肥皂和水清洗手外, 在接触2例病人之间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或无水洗手液。调查显示, 肥皂洗手需1.5 min~2.0 min, 快速手消毒剂仅需10 s~20 s, 且快速手消毒剂比肥皂的刺激性小, 在行走和交谈时也可进行, 还能消除人们对洗手的反感和皮肤的损伤。
2.5 伤口护理用具消毒灭菌及效果监测改革
取消持物钳的湿式保存, 改为干式保存, 并认真严格遵守启用时间, 每4小时进行更换。污染随时更换。无菌纱布罐开启24 h失效。将原来锐利器械浸泡消毒方法改为将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分别送消毒供应室进行独立塑封高压灭菌。取消原自备换药包改由消毒供应室提供符合要求的换药包, 确保无菌效果, 减少消毒液的再污染和浪费, 保护环境, 减少繁琐的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伤口辅料及凡士林油纱布、液状石蜡采取独立无菌包装, 破损不得使用, 以提高无菌质量, 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无菌物品使用专柜, 按日期先后放置, 拿取清点无菌物品时必须手清洁以确保无菌包不被污染。
2.6 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放置并及时清理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应按现有的管理条例, 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 可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对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管理, 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装, 标志醒目, 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终末处理, 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医院感染率。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评价医护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不仅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而且影响医院的声誉。换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只要护理管理严格, 预防措施落实, 医院感染的发生就会减少。因此, 为降低换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采取了综合措施, 取得了满意效果。
摘要: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针对门诊换药室的工作特点, 对门诊换药室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对门诊换药室的环境进行改造, 采取分区域处理伤口 (清洁、污染和感染区) , 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感染监测制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伤口护理用具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创造合格的换药环境。
关键词:医院感染,换药室,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