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闽南服饰采风实习报告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闽南服饰采风实习报告(精选3篇)

闽南服饰采风实习报告 第1篇

主题:黔东南----民族服饰风情美

一 调研基本信息

调研时间: 2012年6月17日—2012年6月30日 调研地点: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调研目的: 熟悉少数民族服饰 感受少数民族风情 激发服装设计灵感 调研方法: 实地考察 追踪观察 文献查阅 深度询问 资料来源: 1)询问当地人 2)实景拍摄 3)书籍文献 4)上网查询 5)咨询老师

二 调研背景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亻革家、西家等待确认的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成为黔东南独具特色的资源。我们将在这里,进行期待已久的实习采风。

三 主要调研结果及分析

1.启程(6月17日--学校至上海南火车站)

6月17号早晨6点50,平时这个时间,大家都是在梦乡里呢,结果却不然,每个人都期待得睡不着觉,全都提前在车旁等待,等待去往那个圣地,黔东南。那天早晨,天亮的特别晚,半夜看了很多次时间,焦急的期盼着六点五十的到来。

车上大家跟发狂一般,那种程度的“喧哗”,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十二点半左右,安全到达了上海南站。

2.路途(6月17日至18日晚--上海南至凯里)

下午三点半,期待的进入上海南至贵州凯里的火车,我们的旅途开始了!兴奋的我们放声高歌,沉浸在旅途的快乐之中。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成了吃货和玩货,吃零食,拿着相机记录车内的疯狂与车外的美景,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跟着我们享受这一刻。18日下午五点二十,我们到达了凯里,还没等车停下来,每个人都在车上抓拍着窗外的震撼美景。

3.首站南花苗寨至西江千户苗寨--19日

早上天还没完全亮,我们便乘着车去往西江千户苗寨,中间经过南华苗寨,我们停下了脚步,什么都不要说,拿着相机,徒步享受它吧!

渡过南华桥,便是南花苗寨,它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微风吹起,一边倚着苗家木楼观望青瓦旧屋,一边端杯苗家自酿的米酒细细品味,一份淡淡的悠闲,如美酒般让人微醉„.阔别南花苗寨,几个小时的蜿蜒山路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西江。它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所以,这儿是必去之地,带着相机一起享受天籁之地吧!走进的一瞬间,被震撼了„高山,流水,还有成百上千的房屋,被大山围绕着,毅然屹立于群山之中。神秘的村落吸引了我们,情不自禁地,我们沿着山路,朝山顶走去。以为会登山山顶,一直走着,渐渐地越来越难走,不一会,天也变

黑,望着那依然遥远的山顶,我们只能失望而归„半山腰往下看,嘴角露出了笑容,不枉此行,真的很美!

我们几个人听寨子里的老人说,寨子里地位最高的人是苗王。苗王的封号是世袭的,他的居所在全寨的最高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现在的苗王仅仅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存在。苗族人民好酒,要是灌你酒,不能用手碰杯子,就让她喂你,你要是酒量实在不好,让酒顺着嘴流下来都可以,不要退让。

苗族就是一个非常讲究服饰艺术的民族。对于苗族传统服饰的欣赏,你会越发的感觉到此民族传统工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价值。在我们见到的一件盛装礼服上,同时运用刺绣、挑花、蜡染、贴花等多种手法,从分显示了苗族地区传统服饰工艺的发达级苗族妇女技艺的高超。毫不夸张的说,传统苗族盛装几乎件件是盛装,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人们普遍认为银饰是光明与富贵的象征。佩戴各种银饰是苗族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年轻的女子,几乎没有不戴银饰的。她们全身披挂,诸如:银冠、银角、耳环、项圈、压领、铺满全身的银牌、银铃。

4.20日—从西江出发经过乌利苗寨,朗德上寨,前往镇远

20日早晨10点,终于醉醒的我们离开西江苗寨,去往下一站,镇远。大家都在吃着早点,望着窗外,突然看到了一处很急的流水,果然,这是其中一站,乌利苗寨。瀑布对面便是乌利苗寨,在这里短暂的停留了一个小时,我们继续前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一个新寨子,原来这儿就是朗德上寨,老师一打听,原来今天会有一个表演,机会难得,我们便在寨子里等待着它的到来。

不负众望,仪式开始了,在这个寨子的中心广场,一场名族特色表演开幕。

妇女们身穿绣衣条裙,头戴银角冠,男子们则长袍马褂,全村尽出,把客人引至寨中心芦签场。场上铜鼓高悬,青年乡民在这里为客人献上传统的苗族歌舞:芦笙舞、板凳舞、木鼓舞,铜鼓舞……最后,全村男女老少络绎上场,围成若干个同心圆,随着铜鼓点子款款绕场起舞,客人们也被邀入场内,使狂欢活动达到高潮。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告别朗德上寨,继续

踏上路途,七点到达目的地---古城镇远。

5.21日至23日—镇远三日游

三天里,我们去了高过河玩刺激漂流,去博物馆感受文化,去翻越雄伟绝壁石屏山,看赛龙舟,离开镇远时,真的有点不舍得,这是我去过的最美的地方!

6.24至26日 经过锦屏、黎平,前往龙图小学 去往岜沙

这三天的时候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的,锦屏黎平也只是住宿点,为的就是到达龙图小学,完成学校党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捐赠仪式。一路坎口,我们来到了这里,看着一二年级小学生都在拿着塑料瓶,一瓶一瓶的灌水往宿舍里送,我们不忍心,便自发的帮他们运起水来,原来这所学校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设施原因,用水一直是一个大难题,看到他们,原来我们真的很幸福。结束小学的捐赠,我们继续下一站,岜沙。

7.27、28日—最后的行程 榕江

本次步行最漫长的莫过于去三宝寨,早上七点集合,九点多到三宝寨,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好吧,我承认夸张了,我们确实需要这种磨练,都太脆弱了。虽然嘴上很抱怨,其实心里很感谢陈老师的安排,他对我

们很负责,很感动。在经过了近十天的跋涉中,最后一个寨子难免有点疲惫,大家都是在拍照留恋,结束最后一个寨子。

四、调研总结

学生时代最后一次采风真的结束了,为期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们了解到黔东南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来到黔东南,你会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那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仍然记忆犹新,这次的贵州行,不仅让我看到了很多民族服饰,学到了很多刺绣图案,也让我对服装美有了更近一步认识,什么是服装,什么是服装美,我想不是就要像欧美时装那样,华丽便是美,也许,淳朴是美,清晰是美,质朴也是美,美无处不在,发现它,发现美。

闽南服饰采风实习报告 第2篇

就国内外的状况看, 关于荆楚服饰在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尚属一个鲜有涉足的领域, 其出版的相关著作、研究论文皆有限。这种情形与整个楚文化研究的现状以及服饰研究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因这个文化体系的庞大、涉及的因素的错综复杂, 宏观上看, 荆楚文化的主体形态可概括为六个方面: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微观上看, 目前东周时期楚国的服饰资料发现最多, 不仅有大量的绘画、造型资料, 还有一批难得的实物, 为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同的民族, 有不同的装束。楚人的衣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有一定的独特性和表现力, 历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专称。但从专著研究及理论研究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发现, 近年来荆楚服饰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 研究方法得当, 但采用系统分类并运用到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中的均较少。目前, 学术界主要偏重于楚服饰的服饰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探究, 而如何将其与教学课程进行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探讨还较少。荆楚文化中的精华《楚辞》在汉文化圈内影响深广, 它在唐代传入日本, 对日本文化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还被译为多种外语版本流传欧美及俄罗斯诸国。此外, 以“楚”为名的各种国内国际的研讨会不断召开。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在此过程中, 除各方面重要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外, 文化有时是能定输赢的。在当前文化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特别是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 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教学中有益和有效的资源, 如何有效地整合及发扬荆楚服饰艺术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也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文化工程, 其理论研究方向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一) 地域性

荆楚文化有着深厚的地域性特色, 我们对其资源的利用既要继承发扬其文化传统, 更要重视荆楚文化元素在教育中的科学应用, 增强湖北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湖北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去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服装文化, 必将成为设计师开发现代新潮服饰灵感的不竭源泉。

(二) 前瞻性

在结合十二五规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下, 我们应不断提高认识, 积极培育市场, 正确处理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 用前瞻性眼光准确宣传其社会价值、教育价值以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这也成为当代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 需要设计师在民俗民风的启示下, 从中发现其独特魅力, 不断使设计回归传统, 这对开创地域文化科学发展新局面起到推动作用。服饰文化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创意时尚产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 荆楚服饰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的整合研究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文化拓展意义的。

(三) 专业课程的拓展性

设计的任务不仅仅是为满足个人需求, 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 并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正是从荆楚地域特点及民风民俗中汲取和提炼设计元素, 与具体教学实际及企业实习相结合, 并将荆楚服饰造型特色应用到相关课程中去, 如色彩搭配、图式语言、书籍装帧等艺术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里, 使设计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意识外, 还体现出其地域文化特色, 以此为推动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 可以防止空对空地讲解设计理念。荆楚文化的特征之一, 就是它具有多元色彩,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 服饰设计的本土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荆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及如何渗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服饰文化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也是最富有社会基础和广阔前景的学科之一, 本课题将立足于把这种地域性服饰文化构造成为一个有主有次、有表层与深层、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 本着设计服务于人的宗旨, 倡导在建设有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时应清晰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形式特征。通过对荆楚时期的服饰艺术源头的追溯, 探究其服饰文化的符号表达和精神意蕴的传播、发展及流变, 把握其风格特征及发展规律, 将荆楚服饰的人文意蕴植入课堂教学中, 逐步形成体系教学思路,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元素的理论资料的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 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衣五彩华衣, 绣虎豹之文, 披锦绣服装”这是荆楚服饰的一个突出特征, 其精神特质和风格深深影响着历代艺术的风格。

(二) 以立足荆楚文化, 融合中华民族文化, 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出发点, 从科学的角度以教育体系中课程设计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为突破口, 有效地运用地域图像符号来传达观念, 把传统内涵灵活渗入到服饰设计过程中, 以推动现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创新。

(三)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 文化类型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 更无法转换为竞争优势。文化教育系统应以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己任, 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大力传播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 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更新观念

我们应大力整合荆楚服饰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支柱性服饰文化产业, 努力弥合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断裂现象, 通过以图像符号为媒介的传达路径, 带动地方服饰文化及其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研究。

(二) 改革创新

深入挖掘荆楚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元素, 提炼荆楚服饰 (形、色、纹样) 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 并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丰富教学内容, 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

(三) 打造品牌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地方企业 (设计公司、服装厂、媒体制作等) 合作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产品 (旅游纪念品、形象宣传册、公共艺术展示等) , 使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元素通过各种有效载体真正得以传播, 为校企合作在合作内容、形式上探索更加具有商业价值的模式和机制。

综上, 只有对传统荆楚服饰文化的观念和内涵进行充分的借鉴和汲取, 对其进行形态的改良, 优化其制作工艺, 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融通古今服饰文化精华, 努力在吸收传统荆楚服饰文化元素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特点的服饰, 摈弃一味复古、崇古的老路, 既继承又创新, 这样中国的服饰文化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摘要:荆楚文化,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 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荆楚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地服饰文化, 以其鲜明的楚地民风民俗及地域特色与创造精神影响着后世, 并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有对传统荆楚服饰文化的观念和内涵进行充分的借鉴和汲取, 对其进行形态的改良, 优化其制作工艺, 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融通古今服饰文化精华, 努力在吸收传统荆楚服饰文化元素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特点的服饰, 摈弃一味复古、崇古的老路, 既继承又创新, 这样中国的服饰文化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荆楚特色文化,服饰,理论分析,整合资料,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82

[2]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J].职大学报, 2008 (01)

闽南服饰采风实习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闽南文化;惠安女服饰;变迁;原因

1 闽南文化与惠安女服饰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对惠安女服饰最经典的概括。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地势一面依山,三面环海,特别是崇武、大岞、净峰、小岞均处在环海的半岛上,是一种海岬的位置。与外界交流几乎降至最低点。由于其地理的隔绝性,大大减少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原来独特的文化便保留的较好,也有了其文化的独立性。

有一些学者认为惠安东部之所以产生这种服饰,在于惠东族群起源于少数民族,是因为惠安东部曾有古百越族的残留痕迹,古百越族后衍变为许多少数民族。作为族群的遗存而以女性服饰作为独特的风貌。

惠安一带,家庭主要经济都是靠男人外出谋生或捕鱼,家里的其他劳动都由女人负责,大多女人也成为海边劳动生产的人群。多年常见山风海风,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下她们的生活习俗及其审美理念。

2 惠安女服饰的适应与变迁

2.1 老年化

在调查访问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种现象:普遍有穿传统服饰的惠安女年龄层次大概在35岁以上,35岁以下的多数年轻女性基本不穿。年纪大的女性穿的频率高,生活工作都是离不开传统服饰,夏天穿的更加原汁原味,冬天在外披挂一件厚外套或是毛线衣。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得整整齐齐,年轻妇女更习惯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制成的西装裤来配节约衫。在服饰从繁变简的过程中,现只有老人家有梳“大头髻”并插上各种簪钗之类的头饰。在为数不多的穿传统服饰的妇女中,传统往往只剩下一条简单的花头巾。在调查访谈中,被访者普遍觉得惠安女服饰比现代服装有特色,她们大多从18 ~ 19岁就开始穿,且喜欢穿,平常也会自己手工做些小马甲等。

2.2 渔村化

如今,外地人很容易从图片或是媒介上认得惠安女服饰的独特装束,但是很多人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惠安县的妇女都是惠安女。其实不然,惠安县隶属泉州市,从走访观察了解到,泉州地区基本少见惠安女身影。而惠安县16个乡镇里,惠安女的密度也不大,只有惠东的小岞、净峰、山霞和崇武四个镇的妇女有这种服饰打扮,区域仅限于两个小小的半岛上,所以严格地说应该是惠东女服饰。

崇武城内的五个村大多和其他地区的妇女一样的打扮,而城外七个村妇女装束却与众不同,属惠东女服饰。在崇武县附近有少数惠安女从事驾驶三轮车,主要途经地点也是距离崇武古城不远的港乾大岞村。因此,我们估计城内的惠安女多数来自城外的几个村。在观察其服饰色彩款式和路人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小岞离县城一个多小时路程,其服饰色彩艳丽,特征明显,且穿传统服饰人数居多,全身披挂,整整齐齐。从这两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崇武县的惠安女多集中来自大岞港乾村,而非小岞。大岞是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山水相衬,这里是惠安女的集中居住点,港口码头和菜市场也是惠安女集中劳作的场所。小岞从净峰分离后独立为镇,但仍然同净峰的服饰打扮趋同。大岞与小岞,其地理位置都位于半岛,腹地及海岬,人们多数过着渔民生活,是惠安女聚居的两个重地,并且代表了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两种类型。

2.3 两极化

在边远贫瘠的半岛上生存的惠安女服饰,表面看是人们在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浅层活动体现,实质是一种来自惠安女心中的自发性和自为性,是一种深层次的传承习俗。而在服饰的花色品种标新立异的今天,惠安女服饰作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已经随着音乐、舞蹈走上银幕,作为休闲服务旅游业的形象标签,被更多的人认识,这种行为已加入了官方的倡导,甚至是商业带动。在穿惠安女服饰的人群中,一方是作为传统的继承,接受这种约定俗成的服饰,在劳动生活中体现其实用价值;一方是作为传统的弘扬与创新,在现代文明中体现其商业价值。这两种现象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的进程给惠安女服饰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造成其服饰的同化和退化。

3 惠安女服饰变化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

惠安地处东南沿海开放前沿,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被新时代的信息所情迷。慢慢冷落了那种接近自然的纯色,大红大蓝大绿的搭配已经显得老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了简单的现代服饰。从走访的小岞和大岞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小岞的衣服保留的比较原汁原味,穿传统衣服的人也比大岞人多。大岞的服饰已经稍有偏离传统。如今,头巾的传统色已经改变,宽筒裤不流行了,大岞街头,人们更习惯穿西裤或是牛仔裤。从老人口中得知,大岞的服饰颜色淡雅,而小岞的服饰色彩浓烈,大红大绿。是因为大岞比小岞富裕,传统东西受现代冲击较大,遗失得较快。

3.2 思想观念的变更

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思想观念不断冲击着惠安女的生活方式。年轻的女性已经不像长辈那样,接受那种约定成俗的服装。当人类社会的大分工形成之后,不同工作的各个阶层,思想意识上会考虑服饰是否利于行动及工作场合,因此有了不同的标准。早些年,惠安女作为体力劳动者的突出代表,其着装心理中占突出地位的便是服饰不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如今现代人对服饰需求的意志指向使女性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传统服饰已经有点不合时宜,更多年轻女性纷纷选择现代时装。思想观念的改变使得传统服饰没有了传承的余地,且年轻人的思想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原先对传统服饰的认知很容易发生改变。

3.3 惠安女对自身服饰价值的不自信

许多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惠东人群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语言。如前所说“基本断定惠东人群是土著也是古越族的残余,是经过历代汉化而演变的汉族人士,而非少数民族”。因此少了更多少数民族政策上的尊重和保护,民族认同感模糊,这是个类似谜,现在看到的只是谜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惠安女觉得穿着传统服饰进城,往往会引起众人的关注,而使她们显得鹤立鸡群。她们对趋之若鹜的旅游者穿起惠安女服饰感到不解,低估了自身服饰及其民俗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惠安女自我意识上的求同思想,更加深她们对自身服饰的信任危机。

4 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惠安女服饰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了新的适应与变迁。这种文化变迁中既有对传统的保留也有改变,需要正确引导,避免退化同化。以调研者所感知的当地行为方式及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意识到传统服饰正在慢慢衰落,在边远的渔村人们还是热爱穿这种服饰,但是年轻人对传统却很冷淡,失去热情和喜欢是很可怕的。

参考文献:

[1]《泉州惠东妇女服饰研究》课题组.凤舞惠安:惠安妇女服饰[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实习总结范文(精选20篇)

学前教育实习总结范文(精选20篇)

即将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同学们,实习是你们成长的关键一步。学前教育实习总结范文涵盖了从课堂管理、幼儿互动,到课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实战经...

4
2025-09-22
企业实习总结报告范文(精选20篇)

企业实习总结报告范文(精选20篇)

即将步入职场开启实习之旅的小伙伴们,企业实习是积累经验、了解行业的黄金契机。企业实习总结报告范文聚焦工作技能提升、职场人际关系处理...

1
2025-09-22
大学生实习报告(精选15篇)

大学生实习报告(精选15篇)

当青春的活力碰撞职场的实战,一场成长的蜕变悄然开启。®无盘古文库精心挑选了15篇大学生实习报告,这些报告恰似一扇扇窗口,展现着大...

1
2025-09-22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精选15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精选15篇)

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承载着成长与蜕变。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于社团活动中历练,与同窗好友共奋进。如今面临总结时刻,将引你走进大学生...

1
2025-09-22
实践工作自我总结范文(精选20篇)

实践工作自我总结范文(精选20篇)

踏入实践工作的舞台,便开启了成长的加速之旅。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应对难题的果敢;从团队协作的磨合,到独当一面的担当。看大家如何复盘...

1
2025-09-22
幼师实习生实习小结范文(精选15篇)

幼师实习生实习小结范文(精选15篇)

转眼间一个辛苦的实习生活又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实习经历,倍感充实,收获良多,如果我们能够写好实习总结,可以收获更多。下面是©Copy...

1
2025-09-22
酒店前台实习报告范文(精选15篇)

酒店前台实习报告范文(精选15篇)

实习就像是一场锻炼,在这次挑战中,我们不仅要将过去的所学都发挥出来,更要在社会这个新环境下学习如何去适应,加入到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来...

2
2025-09-22
实习生工作总结范文15篇

实习生工作总结范文15篇

时间一晃而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告一段落了,回首这段不平凡的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成长,有不足,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