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美丽的无锡作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美丽的无锡作文(精选8篇)

美丽的无锡作文 第1篇

无锡,一颗依山傍水的璀璨明珠,内地宜居的翘楚。秀美的太湖,壮丽的运河,葱郁的公园和顺畅的交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无锡,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十多平米。人们出行,几乎都能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公园里,花草繁茂,绿树成阴,不仅有供人们休闲的亭台,而且还有国家体彩中心安置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健身器材供人们健身娱乐。

在无锡,公交车四通八达。主城区道路旁,每相隔不出千米就有市政府设立的自行车免费自助借租点,方便人们的出行。

清晨,公园里随处可见满面红光的老人。他们有的三五成群,神情专注地打起了太极拳;有的列起了整齐的方队,做起了健身操;还有的老人在晨曦中抖起了空竹,那空竹的“嗡嗡”声煞是好听;和煦的春风拂过人们的脸庞,欢快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欢唱

到了夜晚,宁静的运河两岸亮起了绵延不断的景观灯。那灯光倒映在微微波动的运河水中,犹如两条金色的巨龙,活灵活现。河面上,不时会有几只叫不出名称的水鸟掠过。架在运河上的.大桥亮起了七彩霓虹灯,变幻的灯光美轮美奂,让人应接不暇。饭后的人们在运河两岸的小路上或悠闲地散步,或坐在长椅上聊天、休息。偶尔还会有时尚的青年成群结队,在河边架起了烤炉,边赏运河美景,边品美味佳肴,尽情享受着他们的生活,惬意极了

无锡,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的宜居城市。我为我是一个无锡人而感到骄傲。

美丽的无锡作文 第2篇

第二日,我们驱车去了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据记载,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进入虎丘沿山路而上,千年虎丘塔近在眼前。爸爸妈妈快来拍照,将我们与虎丘塔合二为一吧!

出了虎丘我们直奔无锡。知道鼋头渚怎么读吗?我和张家景一起大声说“圆头猪”,哈哈哈!嗯,开玩笑,开玩笑。我们乘船进入太湖仙岛,好多蜻蜓呀!一路往里走,凉爽宜人,大风卷起滚滚浪花,大黄鸭在湖中来回摆动。远处,阳光穿透乌云直射入湖中,好像仙人升天一样。啊,要下雨了,我们快点回家吧!

2014年无锡市中考作文述评 第3篇

在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每天都轰响着各种打桩机的隆隆响声,每天车流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每天弥漫着难以驱散的雾霾……但春天如约而至。春天,毕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人们的心中都贮满了憧憬……

请以“春天,毕竟是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这道作文题,没有过多地设置审题障碍,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广泛取材,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总体而言,这道作文题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关注生活与环境。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因,作文是生活的证,就像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一样。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这道题延续了无锡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关注生活与环境”。“在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每天都轰响着各种打桩机的隆隆响声,每天车流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每天弥漫着难以驱散的雾霾……”“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这样的作文题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环境、投向自然、投向生活。

二是关注理想与希望。

“但春天如约而至。春天,毕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人们的心中都贮满了憧憬……”憧憬,就是希望、就是理想。鲁迅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希望是生命里的一盏明灯,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它是寒冬里的一个芽苞,是长夜里的一颗星星,会带给人向前走的勇气。所以,这样的命题导向非常有“正能量”,引导考生走向理想、走向希望、走向“春天”。

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是“春天”。

“春天”是个美妙而含义丰厚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弄清“春天”一词的含义,是审题的第一步。什么是“春天”呢?“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自然界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自然是春天;亲情友情的温暖也是春天;自己取得的成功、精神灵魂的觉悟也是春天……所以,面对这道作文题,考生的笔触既可以投向美好的自然界的春天,也可以投向家庭、投向学校、投向心灵、投向生活……

二是“毕竟”。

“毕竟”是“到底”“终究”的意思,表示最后得出的结论。不管是写自然界的春天,还是写亲情友情,或者是写自己取得的成功、精神灵魂的觉悟,都要注意写出“春天”来临之前的等待、痛苦、奋斗、纠结、误会……否则,仅仅写“春天”的美景、美情,立意就浅了。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得分高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有韵味。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其新颖别致与否,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考场作文,要想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高分作文的语言大多富有文采。富有文采的语言,就像一面旗帜,轻轻招摇,便能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也有不少高分作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幽默风趣的语句,既能够给文章增添几分活泼,也会给处在沉重单调乏味的阅卷工作中的教师带来片刻的轻松愉悦。还有的高分作文语言朴实真挚,但情真意切,颇能打动阅卷教师的心。

总之,不管是富有文采,还是幽默风趣,还是朴实真挚,都是有特点、有韵味的语言。

二是选材有新意。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去体现,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本次高分作文在选材上大多有新意、有深意。例如,有的考生写外来务工人员在无锡的奋斗,他们通过努力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有的考生将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的生活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的生活对比描写,突出了“只要有追求,无论怎样的年纪,都是人生的春天”这一主题,立意深刻,给阅卷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考生在写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低幼化。

语言低幼化是作文的大敌,许多考生的作文都是因为这一缘故而无缘高分。

读一篇文章就如同观一处景物,只有具有特色,才能吸引阅卷者的目光。然而,很多考生的语言空洞乏味、缺少亮点,读来味同嚼蜡,像“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的话,对我刺激很大”这种空泛的叙述在本次作文中并不鲜见。

二是选材缺新意。

应该说,这道作文题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内容可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应当千姿百态。可是,我们在阅卷时总有这样的感觉:看来看去,似乎只看了几篇作文。原因是考生的文章在选材上出现了大量“撞车”的情况,写“春游”“雨中送伞”“深夜父母背我上医院”“考试失利,父母、老师找我谈心”“备战体育中考”“深夜刻苦钻研”的特别多。其实,有的材料本身确实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样的选材陈旧而缺少新意,自然很难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

三是审题不仔细。

本次考场作文,不少考生对关键词“毕竟”研究不透。写自然界的春天是切题的,但问题就出在“毕竟”上。许多考生只写了春天的美景,而没有考虑到对春天的等待、盼望,这样的文章就并不完全符合“春天,毕竟是春天”这一题目的要求了。

四是行文多套作。

由于部分考生生活积累贫乏,加之有些教师也热衷于为考生总结一些所谓的作文“秘诀”,所以,宿构套作之风并没有完全杜绝。有的考生除了开头、结尾稍微点了下“春天”外,文章的主体部分与“春天”毫无关联,所写的内容显然都是考前准备好的,临到考试,换个开头、结尾就算了事。这样的作文,自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迷津指点】

面对这样一道既感性又理性的考题,要想写好文章,同学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 语言亮一点。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道作文题关涉“春天”,但面对美好的“春天”,有些考生缺乏生动的描摹,只发出了“啊”“呀”“多美”之类的感叹,怎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因而,同学们不仅要做到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还要根据文章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对偶,或排比,或反问,或长短相间,或整散交错,尽量用优美的文字去打造作文迷人的“春天”。

2. 审题细一点。

这道作文题在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但决不意味着“淡化”审题甚至不要审题。有的考生只写了春游中看到的春天的美景,这就属于偏题,因为“春天,毕竟是春天”的题眼在“毕竟”二字上,省去“毕竟”二字,就偷换了概念,自然也就偏离了话题。

如果要写自然界的春天,同学们不妨从早春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入手,细致描写春草的破土而出、春花的凌寒开放,赞颂它们旺盛的生命力,赞颂生命的可贵。即便是春寒料峭,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春天,毕竟是春天”。

3. 表达多一点。

这道作文题对文体的要求是“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如果写成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一定要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要通过形象的描写使文章增色,并且要恰当地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但抒情一定要自然,既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含蓄委婉地间接抒情。

如果写成议论文,在运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后,一定要做恰当而精要的分析,只有做到叙议结合,才能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选例一定要精当,分析议论一定要有气势。

4. 情感浓一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考场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教师的桥梁,考生若能拨动阅卷教师喜怒哀乐的琴弦,使他们溢出感动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

要想以情动人,同学们需要做到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的神韵,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真情,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精巧合理、真实动人。

5. 选材新一点。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选他人所未选、言他人所未言呢?同学们要经历一个“选择→放弃→再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坚决舍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

其实,避免材料“撞车”的方法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写。你应该定下心来掂量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总之,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有震撼心灵的情感。

6. 文面美一些。

字迹清秀、卷面整洁能为文章扮就一张漂亮的脸面,这也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外在显现。文面悦目,阅卷教师看了就爽心。假若字迹潦草不清、东圈西画,肯定不会给阅卷教师留下好的印象。同学们在考试时,即使字写得不漂亮,也要有信心、有耐心,尽可能地写工整些。

【例文点评】

一类文:

春天,毕竟是春天

冬日刺骨的寒冷如同被拉长的丝线,将断未断。明明已经过了立春,可为什么……为什么冬日的阴霾依旧徘徊于天际,经久不散?(开头营造冬日阴郁的氛围,为下文的内容做了铺垫)

我徘徊于家门口的那棵银杏树旁。一个冬天过去,它那满树的金色皆做了尘土,即使曾承载过多少荣耀、多少赞美,最终仍逃不过被环卫工人扫进垃圾箱的命运。我紧握着手中刺目的成绩单,望着那曲折盘旋的枝干———它经历过多少风雨啊!初夏,那满树醉人的绿盈了双眼,汪汪的;深秋,那一树的金黄似要灼进你的心里,那是怎样动人的场景呀!然而如今的它,却光秃秃了无生气地伫立在那里。触景生情,悲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我淹没,使我窒息。(这段描写情景交融,巧妙地将银杏树的了无生气与自己考试失利的悲伤心情交融在一起)

明明已经过了立春,可为什么还不能使我温暖起来?(一个“还”字,盼春的心情跃然纸上)

过了几日,我又下楼散步。我惊讶地发现,银杏树的枝干上竟冒出了新芽!嫩嫩的,涂了鸡蛋清似的。银杏……银杏树长叶子了!我惊讶于它的“复活”,自然也为它未在这一场冬日的浩劫中丧生而高兴。一阵风吹过,身上暖洋洋的。忽然之间,我发现眼前的景物或多或少都有了变化,连野草也从地里探出了头,温柔地对着我笑。我跑回家,翻了翻日历,原来距离立春已经有一段日子了,看来,春天真的来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小作者内心的喜悦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复苏)

我的心情一下子明媚起来。春天一直都在,银杏树积蓄了一整年,终于爆发,那满树的嫩芽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春天驱散了所有人心中的寒冷与痛苦,我亦不再为成绩的事而苦恼,只觉一阵轻松,如获新生。(这一段着力抒写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不仅因为春天的到来,更因为压抑已久的苦恼的消散)

毕竟是春天啊,它即使来得再迟,也终有一日能向所有人展现它的精彩。这就像我们的学习,只要努力了,即便经历坎坷,也终会有迎来胜利的那一天!

春天,毕竟是春天!(结尾点题)

总评:“春天”在文中有多样的含义:银杏枝叶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是自然的春天;小作者经历失败的煎熬后,得到启迪,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两种春天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含义丰厚,很好地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只有经得住寒冷的考验,才能迎来春天。文章语言较为流畅,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得自然贴切。

二类文:

春天,毕竟是春天

当无力地看着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一点一点地蚕食着我们的生命,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我却看不见你,处在雾霾天里的你是否和我一样,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只能默默地呼吸这污浊的空气?(用雾霾的弥漫作引子,为下文的植树设下了伏笔)

一个早晨,我看见邻家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在门前的草地上忙活着什么,便走过去询问。原来,他们一家正准备种树,地上摆放着几株小树苗。小女孩的妈妈对我说,春天来了,他们想在自家门前种几棵树,点缀一下环境,同时也为改善空气质量尽一点绵薄之力。“大姐姐和我们一起种树吧。”小女孩招呼我。我欣然答应。

我走上前去握起小铁铲,和他们一起挖坑。一铲,两铲……略微板结的土壤渐渐出现了松动并被我们翻移到旁边。虽不是什么大工程,但几铲子下来,我还是累得满头大汗,胳膊酸疼。停下手中的活,我转身去看小女孩,只见她正认真地挖去坑里的碎土,汗水顺着她的前额流下,偶尔有几滴滑到眼睛里,她才伸手擦擦。我看到,她亮亮的瞳仁里,好像有什么想要跳出来。我想,那一定是战胜雾霾的信心,是春天给予了她无限的活力与希望。(对小女孩动作、神态的描写较为细致,形象地写出了她的努力与认真)

我就这样呆呆地看着。是啊,春天,不就是希望吗?它给万物带来了希望,它给我们这些久居城市为雾霾所侵扰的人带来了希望。因为有春天,人们才从灰暗的尘世中看到了鲜亮的色彩,才有了战胜雾霾的信念。(由雾霾到植树再到春天,自然而然地贴近了文题,也传达了文章的主题。但表述显得僵硬)

第一株小树苗立起来了,在微风中摇曳。小女孩一家又忙着种第二株小树苗。我看到,一切都失去了颜色,除了那抹新绿。(小树苗在风中摇曳的美好姿态,让人感受到了植树成功后的喜悦。但是,“一切都失去了颜色,除了那抹新绿”的表述显得有点怪异。并且,前文说自己和小女孩一家共同植树,这里给人的感觉怎么是“我”一直在旁观呢?)

我笑了。

春天,毕竟是春天。(篇末点题)

总评:本文选取了一个和春天、环保有关的题材,这个选材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比较细致、传神,但在“我”的描写上明显乏力。如果在“我”和更多的人的表现上再加笔墨,这样由点到面,文章的主题就会表现得更深刻。

【新题预测】

题一:很多看似平常的生活情景,我们在拥有时总会忽略或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成为往事,或失去,就会觉得格外清晰、分外美好而倍加珍惜!

请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二: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拥有一份自信;给自己一点宽容,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目标,让自己拥有一份成功……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4年无锡市中考作文述评 第4篇

在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每天都轰响着各种打桩机的隆隆响声,每天车流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每天弥漫着难以驱散的雾霾……但春天如约而至。春天,毕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人们的心中都贮满了憧憬……

请以“春天,毕竟是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④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这道作文题,没有过多地设置审题障碍,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广泛取材,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总体而言,这道作文题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关注生活与环境。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因,作文是生活的证,就像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一样。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这道题延续了无锡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关注生活与环境”。“在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每天都轰响着各种打桩机的隆隆响声,每天车流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每天弥漫着难以驱散的雾霾……”“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这样的作文题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环境、投向自然、投向生活。

二是关注理想与希望。

“但春天如约而至。春天,毕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人们的心中都贮满了憧憬……”憧憬,就是希望、就是理想。鲁迅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希望是生命里的一盏明灯,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它是寒冬里的一个芽苞,是长夜里的一颗星星,会带给人向前走的勇气。所以,这样的命题导向非常有“正能量”,引导考生走向理想、走向希望、走向“春天”。

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是“春天”。

“春天”是个美妙而含义丰厚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弄清“春天”一词的含义,是审题的第一步。什么是“春天”呢?“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自然界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自然是春天;亲情友情的温暖也是春天;自己取得的成功、精神灵魂的觉悟也是春天……所以,面对这道作文题,考生的笔触既可以投向美好的自然界的春天,也可以投向家庭、投向学校、投向心灵、投向生活……

二是“毕竟”。

“毕竟”是“到底”“终究”的意思,表示最后得出的结论。不管是写自然界的春天,还是写亲情友情,或者是写自己取得的成功、精神灵魂的觉悟,都要注意写出“春天”来临之前的等待、痛苦、奋斗、纠结、误会……否则,仅仅写“春天”的美景、美情,立意就浅了。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得分高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有韵味。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其新颖别致与否,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考场作文,要想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高分作文的语言大多富有文采。富有文采的语言,就像一面旗帜,轻轻招摇,便能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也有不少高分作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幽默风趣的语句,既能够给文章增添几分活泼,也会给处在沉重单调乏味的阅卷工作中的教师带来片刻的轻松愉悦。还有的高分作文语言朴实真挚,但情真意切,颇能打动阅卷教师的心。

总之,不管是富有文采,还是幽默风趣,还是朴实真挚,都是有特点、有韵味的语言。

二是选材有新意。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去体现,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本次高分作文在选材上大多有新意、有深意。例如,有的考生写外来务工人员在无锡的奋斗,他们通过努力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有的考生将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的生活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的生活对比描写,突出了“只要有追求,无论怎样的年纪,都是人生的春天”这一主题,立意深刻,给阅卷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考生在写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低幼化。

语言低幼化是作文的大敌,许多考生的作文都是因为这一缘故而无缘高分。

读一篇文章就如同观一处景物,只有具有特色,才能吸引阅卷者的目光。然而,很多考生的语言空洞乏味、缺少亮点,读来味同嚼蜡,像“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的话,对我刺激很大”这种空泛的叙述在本次作文中并不鲜见。

二是选材缺新意。

应该说,这道作文题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内容可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应当千姿百态。可是,我们在阅卷时总有这样的感觉:看来看去,似乎只看了几篇作文。原因是考生的文章在选材上出现了大量“撞车”的情况,写“春游”“雨中送伞”“深夜父母背我上医院”“考试失利,父母、老师找我谈心”“备战体育中考”“深夜刻苦钻研”的特别多。其实,有的材料本身确实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样的选材陈旧而缺少新意,自然很难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

三是审题不仔细。

本次考场作文,不少考生对关键词“毕竟”研究不透。写自然界的春天是切题的,但问题就出在“毕竟”上。许多考生只写了春天的美景,而没有考虑到对春天的等待、盼望,这样的文章就并不完全符合“春天,毕竟是春天”这一题目的要求了。

四是行文多套作。

由于部分考生生活积累贫乏,加之有些教师也热衷于为考生总结一些所谓的作文“秘诀”,所以,宿构套作之风并没有完全杜绝。有的考生除了开头、结尾稍微点了下“春天”外,文章的主体部分与“春天”毫无关联,所写的内容显然都是考前准备好的,临到考试,换个开头、结尾就算了事。这样的作文,自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迷津指点】

面对这样一道既感性又理性的考题,要想写好文章,同学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 语言亮一点。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道作文题关涉“春天”,但面对美好的“春天”,有些考生缺乏生动的描摹,只发出了“啊”“呀”“多美”之类的感叹,怎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因而,同学们不仅要做到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还要根据文章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对偶,或排比,或反问,或长短相间,或整散交错,尽量用优美的文字去打造作文迷人的“春天”。

2. 审题细一点。

这道作文题在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但决不意味着“淡化”审题甚至不要审题。有的考生只写了春游中看到的春天的美景,这就属于偏题,因为“春天,毕竟是春天”的题眼在“毕竟”二字上,省去“毕竟”二字,就偷换了概念,自然也就偏离了话题。

如果要写自然界的春天,同学们不妨从早春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入手,细致描写春草的破土而出、春花的凌寒开放,赞颂它们旺盛的生命力,赞颂生命的可贵。即便是春寒料峭,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春天,毕竟是春天”。

3. 表达多一点。

这道作文题对文体的要求是“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如果写成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一定要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要通过形象的描写使文章增色,并且要恰当地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但抒情一定要自然,既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含蓄委婉地间接抒情。

如果写成议论文,在运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后,一定要做恰当而精要的分析,只有做到叙议结合,才能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选例一定要精当,分析议论一定要有气势。

4. 情感浓一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考场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教师的桥梁,考生若能拨动阅卷教师喜怒哀乐的琴弦,使他们溢出感动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

要想以情动人,同学们需要做到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的神韵,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真情,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精巧合理、真实动人。

5. 选材新一点。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选他人所未选、言他人所未言呢?同学们要经历一个“选择→放弃→再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坚决舍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

其实,避免材料“撞车”的方法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写。你应该定下心来掂量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总之,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有震撼心灵的情感。

6. 文面美一些。

字迹清秀、卷面整洁能为文章扮就一张漂亮的脸面,这也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外在显现。文面悦目,阅卷教师看了就爽心。假若字迹潦草不清、东圈西画,肯定不会给阅卷教师留下好的印象。同学们在考试时,即使字写得不漂亮,也要有信心、有耐心,尽可能地写工整些。

【例文点评】

一类文:

春天,毕竟是春天

冬日刺骨的寒冷如同被拉长的丝线,将断未断。明明已经过了立春,可为什么……为什么冬日的阴霾依旧徘徊于天际,经久不散?(开头营造冬日阴郁的氛围,为下文的内容做了铺垫)

我徘徊于家门口的那棵银杏树旁。一个冬天过去,它那满树的金色皆做了尘土,即使曾承载过多少荣耀、多少赞美,最终仍逃不过被环卫工人扫进垃圾箱的命运。我紧握着手中刺目的成绩单,望着那曲折盘旋的枝干——它经历过多少风雨啊!初夏,那满树醉人的绿盈了双眼,汪汪的;深秋,那一树的金黄似要灼进你的心里,那是怎样动人的场景呀!然而如今的它,却光秃秃了无生气地伫立在那里。触景生情,悲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我淹没,使我窒息。(这段描写情景交融,巧妙地将银杏树的了无生气与自己考试失利的悲伤心情交融在一起)

明明已经过了立春,可为什么还不能使我温暖起来?(一个“还”字,盼春的心情跃然纸上)

过了几日,我又下楼散步。我惊讶地发现,银杏树的枝干上竟冒出了新芽!嫩嫩的,涂了鸡蛋清似的。银杏……银杏树长叶子了!我惊讶于它的“复活”,自然也为它未在这一场冬日的浩劫中丧生而高兴。一阵风吹过,身上暖洋洋的。忽然之间,我发现眼前的景物或多或少都有了变化,连野草也从地里探出了头,温柔地对着我笑。我跑回家,翻了翻日历,原来距离立春已经有一段日子了,看来,春天真的来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小作者内心的喜悦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复苏)

我的心情一下子明媚起来。春天一直都在,银杏树积蓄了一整年,终于爆发,那满树的嫩芽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春天驱散了所有人心中的寒冷与痛苦,我亦不再为成绩的事而苦恼,只觉一阵轻松,如获新生。(这一段着力抒写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不仅因为春天的到来,更因为压抑已久的苦恼的消散)

毕竟是春天啊,它即使来得再迟,也终有一日能向所有人展现它的精彩。这就像我们的学习,只要努力了,即便经历坎坷,也终会有迎来胜利的那一天!

春天,毕竟是春天!(结尾点题)

总评:“春天”在文中有多样的含义:银杏枝叶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是自然的春天;小作者经历失败的煎熬后,得到启迪,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两种春天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含义丰厚,很好地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只有经得住寒冷的考验,才能迎来春天。文章语言较为流畅,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得自然贴切。

二类文:

春天,毕竟是春天

当无力地看着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一点一点地蚕食着我们的生命,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我却看不见你,处在雾霾天里的你是否和我一样,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只能默默地呼吸这污浊的空气?(用雾霾的弥漫作引子,为下文的植树设下了伏笔)

一个早晨,我看见邻家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在门前的草地上忙活着什么,便走过去询问。原来,他们一家正准备种树,地上摆放着几株小树苗。小女孩的妈妈对我说,春天来了,他们想在自家门前种几棵树,点缀一下环境,同时也为改善空气质量尽一点绵薄之力。“大姐姐和我们一起种树吧。”小女孩招呼我。我欣然答应。

我走上前去握起小铁铲,和他们一起挖坑。一铲,两铲……略微板结的土壤渐渐出现了松动并被我们翻移到旁边。虽不是什么大工程,但几铲子下来,我还是累得满头大汗,胳膊酸疼。停下手中的活,我转身去看小女孩,只见她正认真地挖去坑里的碎土,汗水顺着她的前额流下,偶尔有几滴滑到眼睛里,她才伸手擦擦。我看到,她亮亮的瞳仁里,好像有什么想要跳出来。我想,那一定是战胜雾霾的信心,是春天给予了她无限的活力与希望。(对小女孩动作、神态的描写较为细致,形象地写出了她的努力与认真)

我就这样呆呆地看着。是啊,春天,不就是希望吗?它给万物带来了希望,它给我们这些久居城市为雾霾所侵扰的人带来了希望。因为有春天,人们才从灰暗的尘世中看到了鲜亮的色彩,才有了战胜雾霾的信念。(由雾霾到植树再到春天,自然而然地贴近了文题,也传达了文章的主题。但表述显得僵硬)

第一株小树苗立起来了,在微风中摇曳。小女孩一家又忙着种第二株小树苗。我看到,一切都失去了颜色,除了那抹新绿。(小树苗在风中摇曳的美好姿态,让人感受到了植树成功后的喜悦。但是,“一切都失去了颜色,除了那抹新绿”的表述显得有点怪异。并且,前文说自己和小女孩一家共同植树,这里给人的感觉怎么是“我”一直在旁观呢?)

我笑了。

春天,毕竟是春天。(篇末点题)

总评:本文选取了一个和春天、环保有关的题材,这个选材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比较细致、传神,但在“我”的描写上明显乏力。如果在“我”和更多的人的表现上再加笔墨,这样由点到面,文章的主题就会表现得更深刻。

【新题预测】

题一:很多看似平常的生活情景,我们在拥有时总会忽略或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成为往事,或失去,就会觉得格外清晰、分外美好而倍加珍惜!

请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二: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拥有一份自信;给自己一点宽容,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目标,让自己拥有一份成功……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无锡冬天的作文 第5篇

前几天我见证了无锡的第一场雪,雪花先是小小的,后来也是小小的,但是越来越密,最后雪花随风飘了起来。我因为是回家,所以心里还是很愉快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愉快,可能是大自然给我的震撼吧。雪花那个飘啊!我一直觉得再伟大的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小孩,一个无知的小孩。无锡地处江南,所以估计下了点雪也没存下来。接着,我坐火车回南京了,好像是动车,好贵啊。政府在收费的事情上一向有效率,并且很执着。

今天我把被子晒了晒,没见我家小灰狼。今天太阳确实不错。

无锡冬天的作文 第6篇

无锡的冬天已经迈着轻盈的`步子悄悄地向我走来,我却还停留在对秋天的特别记忆,是不是因为人总是习惯留恋过往的缘故。这个来临的冬天是我在无锡的第五个冬天,五年来,忽略了时间前进的脚步,忘记了大学生活的悲欢忧乐,却对冬天的记忆刻骨铭心,或许因为我是一个怕冷的人,冬天的冷风把这个季节的点滴刺进了我的骨髓;或许是因为萧瑟冬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畏惧;亦或许我是一个非常怀念过往的人。总之,我的冬天来了。

无锡的冬天给我最大的直观感受是阴冷、寒风凛冽,阴冷,就像被关在针灸笼子里似的,只是笼子里灌的是冷气;寒风凛冽,寒气夹杂在劲风中,阵阵似箭,如刀一般刮在脸上、手上、身子骨上,穿透了衣服,划破了皮肤,钻进肉里,刺进骨头,真是让我久久回味啊!

对于我而言,在无锡的第一个冬天是充满激情的,阴冷的天气没能凝固我的激情,凛冽的寒风没能吹到我的坚持,这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冬天,值得怀念!

无锡的美食作文 第7篇

在小说里常会读到这样的情节:一位英雄落难,逃到一个老人家里,老人热情地送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花,英雄喝了暖身暖心。每当看到这样的情节,我总是恨不能立刻吃上一碗豆腐花解馋。后来,我去惠山古镇游玩时,惊喜地发现了这一美味,味道还很正,于是我每次去古镇,总不会忘记享受这一美味。

这天,我又来到古镇豆腐花小吃店门前,照例点了一碗豆腐花。只见店主先打开一个大桶 的 盖子,在腾起的白色热气中舀出了一勺如凝脂般的豆腐放入一只小碗里,然后手脚麻利地浇上一勺浓浓的虾籽酱油,撒上少许紫菜、虾米、香菜、榨菜,一碗豆腐花就做好了。

我端着豆腐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已是满口生津了。细细一看,这豆腐花还挺漂亮:白嫩嫩的豆腐上覆盖着暗红色的虾籽酱油,点缀着浓黑的紫菜、白色的小虾米、碧绿的香菜和嫩黄的榨菜,令人垂涎欲滴。

你一定猜想我会狼吞虎咽吧?告诉你吧,会吃豆腐花的人是不会急于下口的,而是会用勺子轻轻搅拌一下,使豆腐吃透酱油,也让佐料分布均匀,不过也不能把豆腐搅得太碎了。搅拌后,我舀起一小勺豆腐花送入口中,细细品尝起来。呵,那种鲜香、细腻、滑爽的感觉直透我的五脏六腑,嫩嫩的虾米让我不停咂嘴,醇香的紫菜令我回味无穷,微苦的香菜让我感到清爽无比,脆脆的榨菜真是嚼劲十足。吃着美味的豆腐花,我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满足。

我一勺接一勺地吃着,后来干脆捧起碗,几口就喝完了。转眼环视,游人们已把小小的店面挤得满满当当的。噢,原来不光是我,大家都喜欢吃豆腐花呀!

2015年无锡市中考作文述评 第8篇

有的书字字珠玑,让人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有的书含蓄隽永,让人感受情感的丰富多彩;有的书振聋发聩,让人获得信心和力量……读书,如饮醇酒,如品香茗,浓淡自得,滋味悠长。一本书,泛着悠悠墨香,滋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位。与书相伴,一路成长。

请以“读书滋味长”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体验或所思所感。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读书滋味长”可以说是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好题目。那么,这道题究竟好在哪里呢?

1. 导引“读书”,显现命题者的初衷。

2009年,无锡市的中考作文题是“文学是灯”,从那之后,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但近几年,无论是“我最想依靠的是你”还是“从脚下出发”等中考题,更多的是引导考生关注家庭的温馨,关注自我的成长,因此,考生平时训练的也大多是亲情类或励志类的题材。

我们知道,多读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看多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但是,迫于“考分”的压力,考生中少读书、浅读书甚至不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读书,也是功利化的,这就导致不少作文中不见了真情,不见了个人,不见了人性的表现与活动。而这道中考作文题将考生的目光再次引向了读书,这是一种善意的引导,即告诉考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这应该也是命题者的初衷吧。

2. 细品“滋味”,考量答卷者的储备。

仔细审视题目,不难发现这道题的写作侧重点应放在“滋味”上。“滋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①味道;②比喻某种感受。书有味,需品,品后才能感受书的韵味;读更有味,或酸甜苦辣,或喜怒哀乐,读后才能获得心灵的成长。如果考生平时爱好阅读,就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文采飞扬;如果平时不读书或者浅读书,写作时就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出彩。

3. 意味深“长”,启发考生凸显主题。

题目中的“长”字尤其耐人寻味。“长”,可做这样两种理解:一是指书的韵味之绵长,二是指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之深远。不难想象,把书读出滋味,而且读出很“长”的滋味,是和吃饭一样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只不过与吃饭不同的是,读书的咀嚼和消化不是用嘴和胃,而是用脑和心,要靠独立的思考和理解,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也就是说,只有用自己的脑自己的心去琢磨去领会,甚至要反复地去琢磨去领会,才能真正地把书读出滋味来,这滋味也才能“长”。如果说这道题中的“读书”是写作的主要题材,那么“滋味”就是主体内容,而“长”则应该是主题与立意了。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中涌现了不少佳作,它们主要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具备读书的个性。在满眼都是“保尔”“海伦”的作文里,突然冒出来的《人间词话》《陶庵梦忆》等,着实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这说明,这些考生具有相当的阅读个性。

二是具备写作的才情。本次脱颖而出的高分作文无不展示了考生的写作才情。这些作文不仅在内容和表达上符合基础等级要求,而且在发展等级上表现优异,彰显了考生的个性色彩。

但是,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阅读面狭窄。很多考生所读书目只是课本中涉及的,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水浒传》等,所以,他们的作文毫无新意,很难从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二是文体不清。尽管题目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文体自选不等于不要文体。本道作文题中的“滋味”可以理解为“感受”,读书后的见解是感受,读书带来的启迪同样可以归在“滋味”一类,因此,叙事、抒情、议论都可以是这篇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但是,只要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选择符合那种文体的表达方式,比如,记叙文就要以记叙为主,议论文就要以议论为主。一些考生在一篇文章里叙事、抒情、议论齐头并进,先叙述一下所读文章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做一番议论,再加点抒情,结果文章成了“四不像”。此次作文中比较典型的“四不像”文章就是劣质的读后感:先用一半篇幅介绍所读文章的内容,再用一半篇幅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议论。

三是宿构套作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考生可能平时练惯了写人的文章,因此,他们在考场中就把平时写过(或读过)的文章生搬硬套进来,只是在开头、结尾处加上一点读书的内容,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则全是对人物的记叙,读书在文中俨然成了一个道具,这样的文章自然得不到高分。

四是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华美。有些考生的文章修辞用力过猛,整篇文章都在堆砌辞藻、罗列诗句(且大多是课本里学过的),这就有卖弄之嫌,使得文章大而空洞。

[迷津指点]

1. 扩大阅读的广度。

“阅读与写作,就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向天空;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翅膀受了稍稍的损害,想要高飞也绝无可能。”如果脱离了课外阅读,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在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必须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厚积”,于写作中“薄发”。这里的阅读不单单是指阅读课本和课本中推荐的课外读物,同学们要将阅读的目光投得更广、更远,多多涉猎,多多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写作时无坚不摧的“利器”。

2. 追求阅读的个性。

个性是读书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更大收益的根本。很多人都在读书,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书读好,而读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人的书读得全然没有个性。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每个人读书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有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这样的说法也许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要顽强地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获得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就如同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3. 展示写作的才情。

如果说扩大阅读的广度、追求阅读的个性是写作的“内功”的话,注意写作的形式美就是将“内功”转化为“外功”的过程。

那么,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将“内功”转化为“外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阅卷教师的眼睛呢?

首先,要展示你的阅读广度。比如,有一位考生在写作这道题时,是这样开头的:

一书一世界。

读《红楼梦》,惜黛玉悲怜葬花,叹岁月更迭,人生百态;读《荷塘月色》,与自清共嗅夏荷之香,感平凡生活,悟悠悠情怀。在书的世界里,我领略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洒脱,仿佛饮一盏白干,激情飞扬;我体会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真意切,恰似品一杯红酒,意深情浓;我想象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好比干一瓶老窖,回味无穷……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展示阅读广度的方式,这些句子,不仅充分展示了该考生的阅读广度,而且使得文章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

需要说明的是,展示写作才情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需要,不可滥用,否则就有堆砌之嫌。此外,所引材料要力求准确,尤其要避免将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张冠李戴。

其次,要展示你的阅读深度。

所谓阅读深度,就是你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深入思考。例如,下面这篇考场作文就迸溅出了智慧的火花:

读《列子·天瑞》,我读出了别样的感受。我们常常笑杞人忧天太呆太傻,但在我看来,杞人一定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几千年前,他就对所谓的“人定胜天”有过深深的忧虑和含蓄的警告,杞人是一个真英雄。

“杞人忧天”常被用来指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存在不必要的担心。该考生打破了人们对“杞人”的惯常看法,提出了独到的理解,这样有深度的阅读体会无疑是会让阅卷教师感到惊喜的。

4. 选择合适的文体。

考场作文最忌讳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成文后就一定得是这种文体。至于写哪种体裁比较好,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作文题。同学们要根据经验判断这道题更适合用哪种文体来写,看看哪种文体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二是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同学们应尽量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样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水平。只要写得出彩,任何一种文体都能得高分。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读书滋味长

爷爷常说“好书不过三两本”。我总是疑惑:世间名著千千万万,好书怎会只有寥寥几本?爷爷只是微笑,抱我坐上他的膝头,品一口香茗,戴上老花镜,然后拿起小桌上的《人间词话》,叫我和他一起读。(好书怎会只有两三本?开篇设疑,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初读这本书,我真是觉得又苦又涩。明明大多数字都认识,但一旦它们组成了一句诗或一段话,便似另一门语言了。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些字句讥讽的目光,便一直不敢与它们对视。爷爷像是知道了我在想什么,眼中盛满了温柔的笑意。他并没有强迫我看下去,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念给我听。

爷爷讲得很有趣,时代背景,人物生平,一个个人物形象在袅袅的茶香中渐渐鲜活。在爷爷絮絮的低语中,陶潜的东篱菊色点亮了中国文学史古旧的书页,林逋的月影梅魂感染了无数心存桃源的人,苏轼的竹杖芒鞋踏平了一蓑烟雨……我听得入了迷,激动得屏住了呼吸。(铺陈排比,文采斐然,彰显了小作者阅读的广度与个性,让人击节赞叹!)

后来,我实在按捺不住,于是自己翻开了书。书上根本没有爷爷讲的故事嘛!我失望极了。但在反复的阅读中,那些铅字好似渐渐开放的花朵,越来越显出它们的美。“微风燕子斜”的宁静让我向往,“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活泼叫我雀跃,“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的慵懒也让我浮想联翩……(再一次铺陈排比。在列举诗句的同时,小作者更多的是表露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滋味啊!)日头渐渐西移,时间乘着风得意地飞奔,却扬不起我的一片衣袂。我静静地看着王国维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想象着他品读千百年的美文时的滋味。感慨在我心间汹涌澎湃,我似乎有一点读懂爷爷的话了。

爷爷去世后,《人间词话》还是摆在他生前常放的位置。我时不时地去翻阅,书页间总有挥散不去的茶香,那是爷爷的茶香。

背灯和月就花阴,十年踪迹十年心。在这个爷爷一直都在的书的世界里,我沐浴着书香,泛黄的书页见证了我的成长,挺秀的铅字记录下了我的收获。我品味着字里行间浓郁热烈的情感,百味不绝。(结尾将读书的滋味与对爷爷的怀念结合在一起,百味不绝)

总评:这是一位有才情的考生。这篇文章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作者“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博的阅读经历在其笔下流淌成富有诗意的涓涓细流,为本文抹上了亮丽的文采;第二,小作者始终将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写人叙事结合在一起,丰厚了文章的内涵,书味情味,隽永绵长;第三,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叙述,“初读”“后来”“爷爷去世后”这几个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既分割了叙述的主要内容,又将自己的阅读经历贯穿起来,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二类文:

读书滋味长

推开记忆的闸门,往昔的美好重现在眼前,恬淡,而又轻柔。岁月的印迹铺满了我眼前的整条时光轴,唯有书的脚步坚实有力。书香伴我成长,也让我感悟深长……(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还记得那个夏夜,我不经意的一瞥,使你我相识。那时的你,已在书柜中沉睡多时,塑料的外衣裹在你身上,你好似刚出生的娃娃。脱去你的外衣,翻开你的扉页,我瞬间被你打动。(修辞手法的运用,将初始阅读时的好奇表达得相当生动)一张黑色的相片上,一只粗糙的大手拉着一只稚气未脱的小手,想来那一定是一位新爸爸无比幸福的写照。翻过第二页,我知道了你的名字——《妞妞》,知道了你出自著名作家周国平之手。五天的相处,你让我第一次如此细致地感悟深沉的父爱,不禁想起从前……

儿时的我在乡下长大,只有周末才会被爸爸接到城里住两天。一个周末,老师留了作业,让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给孩子。我很为难,不知道是否要告诉爸妈。到城里后,我们照例各做各的事:爸爸在书房里整理着似乎永远也整理不完的资料,妈妈在忙着料理家务,而我则看着电视。晚饭后,我正想着怎么把作业告诉爸妈,却因为太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深夜,我悄悄地贴近房门,竟意外地发现脚下的门缝中塞了一封信,一封爸爸写给我的信。(“我”并没有告诉爸妈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爸爸就给“我”写了一封信,如此巧合?)我钻进被窝,拿出手电,还不认识多少字的我虽不能看懂多少,但我把它夹在了书里,等着长大些再看。(为什么不能开灯?把信夹在了哪一本书里?不用交作业吗?这些描述,让人心存疑惑)

几年后的一个夏夜,我在《妞妞》的最后几页中找到了它。(“我”似乎应当记得自己把信夹在了哪本书里,因此这样的描述也显得不够真实)读着这封信,我百感交集,因为信里是爸爸无声的爱和对我的满满的期待。(这里可摘录一些要紧的语句)

将信夹回《妞妞》,我把你捧在手里。我也记住了你——《妞妞》,一本让我深切体会父爱的书,一本让我收获了美好记忆的书。

今天,坐在中考考场里的我,脑海中满是爸爸早晨的叮咛。我想,将来的某一天,我终将怀揣着梦想出去闯荡,但家的大门始终为我敞开,爸爸定会用他深沉的父爱做我坚强的后盾,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读书,让我明智,使我明理,让我嗅到了爱的味道。读书滋味长,人生的道路还将继续,我定会与书相伴,一路成长。

总评:本文语句基本通畅,行文中饱含着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情,结构也比较完整。但是,小作者明显是将写作的着力点放在了对父亲的描述上,而《妞妞》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道具,这样的用力显然并不恰当。综合多种因素,本文判为二类文下。

[新题预测]

题一: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岁岁年年。未来不会凭空而来,往事也不会随风而逝,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让我们在喧嚣里凝神静气,在往事里浮想联翩。时光可以倒流,过往可以清晰,生活,也就突然拉伸丰润了许多。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题二:最近,“点赞”一词风行网络,并且进入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口头语。你在为别人点赞的同时,内心也一定十分渴望父母、亲友、老师等给你“点赞”吧。生活中,只要你有付出、有担当、有进取……就值得别人为你“点赞”!

请以“为我点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