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精选12篇)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1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 我院对4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疾病病人进行C T U检查。4 6例病人中, 男2 0例, 女2 6例;年龄2~7 5岁, 平均3 9岁。使用S I E M E N S S O M A T O M SENSATION CARDIAC 64螺旋CT机, 扫描参数:管电压90~120k V, 管电流150~250m A, 螺距1.0, 扫描层厚5mm。嘱病人检查当天禁食一餐, 不作肠道准备, 病人仰卧位, 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 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成人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以3m L/s的注射速度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90 m L;儿童1.5m L/kg, 注射速度1m L/s。延迟30~40s后行肾实质期扫描, 延迟7~15min后行排泌期扫描, 根据肾盂、输尿管积水情况决定再延迟扫描的时间。所获排泌期扫描原始数据行1mm加50%重叠技术, 重建后传输到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建 (CPR) 和容积再现 (VR) 等软件进行图像处理。

2 结果

46例病例中10例CTU检查肾盂输尿管肿瘤者, CTU检查表现为肾盂内乳头状或菜花状充盈缺损, 输尿管局限性管壁增厚、狭窄, 病变处以上输尿管扩张积水, 实质期增强扫描病变中度强化。2例诊断为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均位于膀胱三角区, 实质期增强扫描病灶略有强化, 延迟扫描可见膀胱内菜花样充盈缺损。20例诊为输尿管良性狭窄, 6例位于输尿管上段与肾盂结合部, 14例位于输尿管下段或与膀胱连接处;表现为输尿管突然狭窄或渐进性狭窄, 但均无明显的管壁增厚;狭窄部以上输尿管扩张积水。8例诊为肾盂输尿管结石, 均在平扫时发现, CT值120~2000HU, CTU表现为病变处充盈缺损。6例诊为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 平扫4例无阳性发现, 2例可见粗大积水的输尿管;增强延迟7min后扫描, 3例重复输尿管同时显影, 另有3例肾功能较差的, 肾盂输尿管不显影;再延迟2h, 另2例重复肾盂输尿管显影;最后1例延迟6h后方显影。46例病人中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11例经临床证实。上述病变C T U无一漏诊。

3 讨论

IVU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检查泌尿系疾病的重要方法, 但与CTU比较有以下不足: (1) 两者都能得到泌尿系统全程图像, 但CTU是立体三维图像, 可以任意旋转, 从不同方向来观察整个泌尿系统情况, 一次扫描即可完成;而IVU则一次暴光只能获得一幅图像。另外, CTU去除了骨骼、肌肉和腹腔脏器的叠加影响, 使泌尿系图像显示更加清晰。 (2) 对于阴性结石, CTU可结合轴位图像测得CT值, 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而IVU则难以显示阴性结石, 要依靠其间接征像来诊断。 (3) 对输尿管肿瘤和狭窄, CTU不仅能观察到与IVU相同的征象, 而且还可通过CPR图像、MPR图像来观察病变的范围, 肿瘤的大小, 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仅可以准确定位, 还可以准确定性, 而IVU则难以做到。 (4) 在CTU检查的同时还可以对肾脏、输尿管和膀胱进行增强扫描, 通过对病变实质期强化程度分析确定病变的性质。 (5) IVU也是诊断重复肾盂输尿管的重要方法, 但对于肾功能差的病人则难以显示;CTU除了可以弥补其不足之外, 还能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便于发现输尿管的异位开口。另外, IVU摄片时需腹部加压, 增加病人痛苦, 儿童和年老体弱病人不易接受。

总之, CTU与其他泌尿系检查方法比较, 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分辨率高、多种成像方式、多方位观察病变、无需肠道准备和腹部加压等优点。强大的后处理软件, 使得CPR、MPR、MIP和VR重建图像所包含的信息更多, 对病变的显示更清晰直观, 较其他泌尿系检查方法更容易做出定性诊断。由于CT是放射性检查方法, CTU对比剂的用量也大于IVU, 因此对儿童和肾功能不全病人应谨慎使用。但是,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 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在不断减少, CTU必将成为泌尿系疾病检查诊断的重要方法。

摘要:多层螺旋CT造影是一种新的微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采用1mm层厚加50%的重叠技术, 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横断面空间分辨率一致的水平, 进一步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 并且扫描速度快 (64幅图像/s) 、时间短, 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处扫描, 一次屏气只需6~10s即可完成。获得包括肾实质整个尿路的三维立体图像, 结合轴位CT图像, 使肾盂输尿管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更加准确, 扫描速度快, 覆盖范围广, 图像清晰, 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 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2篇

(59~60题共用备选答案)

a.狼疮肾炎

b.糖尿病肾病

c.肾淀粉样变性

d.痛风肾病

e.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青年女性,蛋白尿患者,诊断应首先考虑答案:a

2.青年男性,蛋白尿患者,诊断首先考虑答案:e

(61~6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多发性骨髓瘤肾病

b.痛风肾病

c.狼疮肾炎

d.梗阻性肾病

e.糖尿病肾病

1.老年患者,肾衰竭并高钙血症,诊断首先考虑答案:a

2.中年男性,肥胖体型,反复夜间关节炎发作伴血尿、蛋白尿,诊断首先考虑答案:b

(63~64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肾动脉造影

b.尿β2微球蛋白

c.内生肌酐清除率

d.放射性核素邻131i马尿酸钠测定

e.放射性核素肾图

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答案:c

泌尿系统疾病中哪些是性病 第3篇

类似王女士的遭遇大有人在,他们受街头一些别有用心的广告的误导,把泌尿系统疾病同性病混为一谈,一旦发现自己生殖器有一丁点儿异常,随即心头就涌起种种不祥的念头,被恐怖的阴影笼罩着,终日提心吊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区分二者的概念,以免无故受惊。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尿道等组织器官的肿瘤、结石、结核、炎症和先天性畸形等。

而性病是指以性交传染的疾病。传统性病包括淋病、梅毒、软下疳及其他一些由于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而今,有关性病专家提出了"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TD)"这一概念,它是以性交或类似性行为(如接吻、拥抱、抚摸等)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性传播疾病除了包括传统性病外,还包括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阴部与阴道念珠菌病、滴虫病、阴虱、生殖器疱疹、艾滋病、疥疮,甚至还含甲肝、乙肝、股癣、接触性软疣、生殖器B组链球菌感染、棒状杆菌阴道炎或尿道炎等30多种疾病。

那么,泌尿系统疾病中哪些是性病?

通常情况下,有尿道分泌物、排尿有刺激感或阴茎有皮疹、溃疡和新生物的疾病,是属于泌尿科诊治的性病,它们包括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滴虫病、阴虱、生殖器B组链球菌和棒状杆菌尿道炎等。此类性病的共有病史是有不洁性交史或类似性行为;有尿道口热、疼痛、尿频、尿痛、尿道流脓或稀薄的分泌物,化验有相应的特异性病原体。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力争一次治愈,避免转为慢性。

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常见性病,临床上治疗如下:

梅毒初期,阴道、阴茎头或包皮有无痛性溃疡,从溃疡的分泌物中能检出梅毒螺旋体,一期梅毒是治疗的绝佳时期,三期梅毒会破坏多系统的组织器官,治疗很困难。患者应格外注意的是,一期梅毒因症状为无痛性溃疡,数天后常自然消退,易被忽视而漏诊。

在阴茎头或包皮上有疼痛性的疱疹,病理检出疱疹病毒(HSV),可判断为生殖器疱疹。临床上对它的治疗是采用抗病毒、抗感染的药物,由于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因此只能促其自然康复。该病痊愈后易反反复复。

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引起,表现在阴茎头或包皮上有菜花样赘生物,无疼痛。治疗它常以电灼、激光、冷冻、手术等方法祛除新生物,但单纯祛除新生物症状后尖锐湿疣易复发,可同时使用抗病毒和增强免疫的药物。

尿道滴虫病有尿道痒、轻度尿频的症状。临床上可检出滴虫,常采用灭滴灵治疗。

阴虱表现为阴毛上有小虱子,患者内裤上有锈斑,治疗方法为剃去阴毛,用10%硫磺软膏涂患处。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4篇

关键词:多层摄影术,泌尿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常归于水肿、淋证门, 包括现代医学的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乳糜尿等范围。传统治疗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治法有如下几种:一利水法与温肾利水法:温肾利水法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而属于肾阳虚者;二益气健脾法:益气健脾法能调理脾胃, 改善消化功能, 使脾实健运;三清热利湿法:清热利湿药常有抑菌作用, 并可增加尿流量, 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 在急、慢性尿路感染中常用;四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肾炎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应用较多;五通腑逐水法:以大黄为主的通腑逐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己被广泛的应用。而近年来,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及三维重建软件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完善, 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和诊断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64层螺旋CT成像技术出现以来, 其超快速度扫描成像的特点允许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在三维重建模型的时候也将肾集合系统、肾实质、膀胱以及输尿管显示出来, 形成清晰的立体图像[1]。该项技术成为快速推广使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本文中笔者结合所在科室近年来106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数据, 做出了分析研究, 探讨成像技术的医学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治患者共106例, 其中男74例, 女32例;年龄18~73岁, 平均 (46.2±3.3) 岁。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尿急、尿痛、尿频、血尿以及腹痛等。所有的患者在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后经过病理分析、手术治疗、激光碎石以及护理随访证实。病例中有肾盂结石患者32例、输尿管结核患者1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6例、膀胱癌患者8例、迷走血管压迫输尿管4例、前列腺增生肥大8例、前列腺癌患者6例、先天性发育异常患者6例。

1.2检查方法

在进行扫描中使用的设备为Philips公司成产的BRILLIANCE多层螺旋CT, 操作范围是从患者肾脏上部到耻骨的水平联合扫描, 开始前要叮嘱患者进行一次屏气, 扫描时间长度控制在20s以内。扫描前1h给予患者清水1000mL, 同时产生憋尿行为。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肾实质期、肾动脉期、排泄期的全尿路增强扫描。主要使用的技术指标包括原始数据层厚2mm、准直器宽度为0.75mm、螺距系数为0.938, 扫描床推进速度20mm/s, 设备中管电流250mA, 管电压为120kV。配合使用的造影剂使用碘海醇非离子型, 预计总用量达到90~100mL, 造影剂的注射速率保持在3~3.5mL/s。

1.3图像三维建立

将扫描完成后将得到的数据上传至独立工作站, 利用VR或者3D处理软件来实现图像的处理, 在上传的图像中设定必要分析区域, 通过过滤、腐蚀等软件带有的工具来实现无关血管、肌肉、骨骼等组织的去除, 之后将准备好的CT阈值范围进行稍微调整, 就可以得到患者效果最为清晰的三维图像[2]。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放大、旋转等操作得到医生想要看到的视角。使用到的三维重建技术主要是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重建、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组等。具体的重建方法要根据患者疾病种类的不同进行选择, 从而更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

2结果

患者在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后均生成三维清晰图像, 能够将病变发生的位置及病变范围大小等清楚地显示。肾盂结石患者中有14例左侧、18例右侧, 可以观察到部分不规则的结石影像;输尿管结核患者10例左侧、6例右侧, 能够发现输尿管的改变形状为串珠状;输尿管结石患者26例, 下段8例、中段8例、上段10例, 全部输尿管梗阻的有26例;8例膀胱癌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壁增厚;前列腺增生肥大患者8例, 出现膀胱向上压迫状;迷走血管压迫输尿管患者4例;前列腺癌患者6例, 有输尿管全程轻度扩张提示。

3讨论

早期的CT检查扫描时间都较长, 且不能进行容积扫描, 只是能够显示出肾盂输尿管断面特性。当时配套的三维重建技术也是受到设备因素的影响, 难以建立起清晰理想的视觉效果。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 多层螺旋CT检查以及三维重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其中尿路全程的三维重建更是得到极大地提高[3]。

螺旋CT泌尿系统的成像机理主要是在患者的静脉中注入造影剂, 之后进行CT扫描, 主要是针对目标部位周围的检测层面进行详细薄层扫描, 把图形输入到计算机之后用相应软件来恢复重建。患者在扫描前饮水, 经过肾脏分泌会促进肾盂、膀胱、肾盏、输尿管等充盈, 进而能够通过一次扫描实现多个部位的检查任务。根据笔者的操作实践经验, 总结出如下几点操作关键:首先就要患者的泌尿系统是充盈的, 要在扫描前多饮水,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尽量完成一次性屏气实现完成;其次, 扫描前要将患者大致扫描的部位估测好, 仪器的相应设置, 例如扫描厚度、床推进速度、螺距等;在手术的后期图像重建中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分析过程要有对应准确的显示, 给主治医生提供良好的参考。

特检科近年来收治的患者数据表明, 进行多层螺旋CT进行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具有良好的影像效果。通过清晰的成像, 将患者体内的病变展示出来, 同时也具备了无创伤、安全、速度快等特点。相信在日后的泌尿科检查中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立娟, 张克云, 张淑芳, 等.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泌尿系先天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断优势[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1 (5) :65-66.

[2]王晓梅, 边杰, 程绍玲, 等.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 (3) :55-56.

胎儿泌尿系统超声诊断思路 第5篇

时间:2017.3.20.17:00 地点:彩超室 主讲人:董影 参加人:

胎儿泌尿系统畸形占胎儿先天性异常的15%~20%,此类畸形会引起羊水过少或无羊水,进而影响胎儿肺的发育,从而导致围产期患儿病死率显著增高,故应在产前对胎儿泌尿系统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胎儿泌尿系统超声检查需对双肾、膀胱和羊水量等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检查时可沿以下思路进行诊断分析。

一、肾脏是否存在

如在正常解剖位置不能发现两个肾脏,可能是异位或缺失(双侧或单侧发育不全)。如是异位,最常见的是在盆腔,位于骶骨前或髂窝,而非常罕见的是异位于对侧(简单的或交叉异位)。如异位区也不能发现肾脏,在排除严重的肾脏萎缩之后,一般可以认定为这一侧肾脏发育不良。如两侧肾均缺失,膀胱将不充盈,16周之后会出现羊水严重过少。

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判断胎儿肾脏是否存在的主要依据:(1)彩色多普勒未能显示患侧肾 血流;(2)患侧肾上腺呈“平卧”征。而大多数单侧肾缺如漏诊病例是因为膀胱和羊水正常。所以也就没有间接征象提示怀疑肾脏的病变。此外,患侧的肾上腺可能看起来像肾脏。在这些病例中彩色多普勒可以用来证明患侧肾动脉的缺如,而健侧肾动脉存在。然而,诊断单侧肾发育不良还需要排除异位肾。由于单侧肾缺如可以引起对侧肾代偿性的增大,所以在晚孕期,发现一侧增大的肾脏和对侧肾窝的空虚也对单侧肾缺如的诊断有所帮助。Cho 等研究发现如果一侧肾的前后径/ 横径> 0.9,则可判断为对侧肾缺如,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可达100%。应该仔细探查异位肾的常见部位(即骶骨前或髂窝),异位肾的胎儿有正常充盈的膀胱和羊水。值得一提的是交叉异位肾,是指一侧肾越过脊柱到对侧,也就是一侧有两个肾脏,另侧肾缺如。两根输尿管开始在同侧,快到盆腔时异位肾的输尿管仍回到对侧进入膀胱。交叉异位肾可以出现肾脏下极的融合或不融合。超声表现为一侧肾窝空虚,对侧肾脏增大,呈分叶状,多为下极融合的肾,也可表现两个独立的肾脏回声。据报道如果胎儿父母患有单侧肾缺如则胎儿双肾缺如的风险为1%,故发现胎儿肾缺如时建议超声检查父母双肾。

与单侧肾发育不良相关的异常通常包括对侧肾脏和内生殖器异常(这些在胎儿期常常不能被发现)。与双侧肾发育不良相关的外部异常通常包括心脏病、脑部和骨骼方面的畸形。肾脏发育不良常是多种综合征的主要征象,如VACTERL 综合征(合并脊椎异常、肛门闭锁、心脏异常、气管异常、食管闭锁、肾脏病变、肢体畸形等)。

双肾发育不良的病例中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为1%~5%,单侧肾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则较低。由于30% 的肾缺如合并其他畸形或遗传综合征,故在发现单侧或双侧肾缺如时,应仔细扫查胎儿有无其他系统异常。

二、肾脏大小和回声

如双肾与肝脏、脾脏相比回声增强并且大于正常,倾向于多囊肾的诊断。婴儿型多囊肾(Potter I 型)主要表现为集合管囊状扩张。双侧肾脏对称性极度增大,但仍保持正常肾脏的椭圆形,囊肿极小,双肾呈海绵状,皮髓质分界不清。这是遗传学上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单基因疾病,基因突变位于6 号染色体短臂上,40%~50% 常合并肝纤维化。羊水极少,膀胱不显示,一般于中孕晚期才能发现胎儿双肾增大、回声增强。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终止妊娠。该病主要应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Potter Ⅲ型)相鉴别,后者有正常的羊水量和正常的膀胱。

如合并有肾外的多发畸形(尤其是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畸形),这种肾脏的异常更可能是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如肾脏小而且回声增强,这可能提示Potter Ⅳ型肾脏发育不良。如肾脏回声增强但大小正常,没有合并肾外畸形,这种图像可能仅仅是正常肾脏发育中的变异。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一些非整倍体畸形的软指标中包含这样的特征。

如超声检出多个不同大小的囊肿,囊肿互不相通,肾脏体积明显增大,可以诊断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cystic dysplastic kidney,MCDK);单侧 囊性发育不良肾表现在单个肾脏的多个大小不等、互不交通的囊肿和囊肿之间回声增强的肾组织,肾脏增大的程度随囊肿数量的多少和大小而定,膀胱和羊水量通常是正常的:反之,如囊肿之间相互交通,则可能是严重的肾积水。在这两种情况中,考虑到预后,最重要的是对对侧肾脏作仔细的评估。此外,多囊肾常存在于Meckcl-Gruber 综合征中,应仔细扫查胎儿有无脑膨出、多指等畸形。

三、肾盂扩张

一个轻微的肾盂扩张可能是一个正常的胎儿,但有时可能也是严重障碍的第一个证据。在大多数情况下,孕中期肾盂的轻度分离在宫内或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都会消退。在不同的作者建议的各种分界值中,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分界值是:在腹部的横切 面上,肾盂的前后径在正常情况下孕24 周前不超过6 mm,孕30 周以后不应超过10 mm。此外,积水肾脏的肾脏实质厚度大于5 mm,出生后肾脏功能往往正常。

如仅有单侧肾盂扩张,原因可能是梗阻或膀胱-输尿管反流;必须追踪检查输尿管的扩张情 况,如排除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可推测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梗阻或反流。

如双侧肾盂积水,而且膀胱高度充盈,但膀胱壁厚度正常和羊水量也正常,最有可能的诊断是膀胱输尿管的反流;相反,如膀胱高度充盈且膀胱壁明显增厚,回声增强,明显的羊水过少,可能是下尿道梗阻。这种异常可引起肾实质回声增强(Potter Ⅳ型梗阻性囊性肾发育不良)。

Potter Ⅳ型囊性肾发育不良是早期严重的集合系统梗阻所造成,导致在肾组织(皮质)区域各个位置的囊肿形成,肾脏的体积正常或减小。Potter Ⅳ型 囊性肾发育不良的超声诊断是表现在肾脏回声增强和囊肿,常合并肾盂积水,囊肿常常发生于皮质中。在双侧发病的病例中,与早期严重的下尿道的梗阻有关,常合并膀胱明显增大,膀胱壁增厚,羊水过少。

四、膀胱能否显示

如膀胱不能显示,要考虑肾脏问题。在大多数肾脏异常中,引起羊水过少的病变往往是双侧的,并合并肾外畸形。实际上双侧肾脏畸形常引起肾脏的发育不良,引起羊水过少,这可能导致Potter系列畸形,包括Potter面容、足内翻和其他骨骼的异常。这些肾外的异常增加染色体异常和非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的风险。

膀胱不显示,还要考虑胎儿膀胱是否刚刚排空?故30 min 后复查是极有必要的。膀胱外翻的病例在声像图上也不显示膀胱,但可显示腹壁缺损,肾脏和羊水量正常。

早孕期(11~13 + 6 周)胎儿膀胱纵径一般小于6 mm,如膀胱纵径持续≥ 7 mm 即可诊断为巨膀胱。而中晚孕期(14~40周)胎儿巨膀胱的诊断则主观性较强,一般认为胎儿盆腔内巨大膀胱且持续观察45 min 以上不排空即可诊断为巨膀胱。巨膀胱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后尿道瓣膜(posterior urethral valves,PUV)、尿道闭锁、梅干腹综合征(prune-belly syndrome,PBS)、巨膀胱-微结肠-肠蠕动迟缓征(megacystis-microcolon-intestinal hypoperistalsis syndrome,MMIHS)及染色体异常等。应注意,早孕期发现的巨膀胱可能为一过 性的,部分可自然缓解消失。

五、羊水量是否正常

导致严重羊水过少的疾病包括严重的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膜早破、双侧输尿管闭锁、尿道闭锁等。在严重的FGR中,脐动脉血流频谱异常;在胎膜早破的病例中,可见正常膀胱;双侧输尿管闭锁可以显示输尿管扩张及肾盂扩张,但膀胱不显示;尿道闭锁可以显示膀胱扩张。

六、鉴别诊断

通常,仔细观察分析泌尿系统梗阻的部位能对其狭窄或梗阻的部位作出初步判断。如仅有肾盂积水,输尿管不扩张就可能是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如是肾盂输尿管积水,狭窄段可能在输尿管下 段或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如膀胱扩张合并输尿管、肾盂的扩张,病变部分可能位于尿道,如后尿道瓣膜、尿道闭锁或梅干腹综合征,这3种情况在声像图上有时很难鉴别。

当肾盂积水时,尤其当肾盏扩张时、多囊泡样改变,要与多囊性发育不良肾相鉴别。当输尿管扩张时,有时与小肠扩张相似。近段小肠扩张时往往伴羊水过多,且肾脏回声正常;相反,输尿管扩张时常合并肾脏的改变,如肾盂积水或肾脏发育不良等,双侧病变则出现羊水过少。此外,肾盂输尿管扩张应与重复肾相鉴别。

七、诊断思路总结

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思路必须建立在三维立体的概念之上:X轴为泌尿系统本身,就如一条河流,上游缺水,下游必然会干涸(发生羊水过少等),下游梗阻,上游必然会河水泛滥(如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等);Y轴为时间轴,整个孕期40周,中间有很多节点,如严重的羊水过少发生在孕17周以后,因为孕17周前大部分羊水的来源是羊膜渗出,但双肾缺如合并上消化道闭锁,肺囊腺瘤等病变时,羊水过少可能并不很严重,这就要引出第3 根轴-Z 轴-综合轴:当发现泌尿生殖系统的畸形时,很有可能同时伴发其他系统的畸形,首当其冲的是心血管系统,同时还必须仔细检查消化系统、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6篇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3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88-02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1]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如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症、膀胱肿瘤、前列腺癌等,一般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反应均可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将血糖控制到一定水平才能手术。[2]为了使患者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很有必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科收治的泌尿系统疾病合并泌尿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均符合2010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51—80岁;病程1—20年。空腹血糖(14.5-3.8)mmol/L,餐后2h血糖(18.8-5.6)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断标准。患者可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下降;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糖尿病患者术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让其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控制血糖,尽快治疗外科疾病。

2.1.1 一般护理

除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外,还须认真完善术前检查,同时监测电解质、肾功能。

2.1.2 血糖的控制标准

术前护士与医生共同探讨制订治疗方案,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5~8.34mmol/L以内(有报道8.9mmol/L以下),尿糖(+)以下,尿酮(-)方可施行手术。2.1.3 用药护理

给患者讲解各类降糖药的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及时纠正不良反应。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3天停服降糖药,分别于早、中、晚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手术前最后一次胰岛素用量减半。术前应测血糖1次。

2.1.4 预防感染

由于糖尿病本身为代谢性疾病,营养障碍易导致感染,我们积极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注意预防感冒,防止并发呼吸道感染,加强个人卫生,防止外伤等。

2.1.5 饮食指导

对围手术期的患者,制定糖尿病治疗饮食,按患者体重(kg)计算患者所需热量,确定患者所需饮食[4]。热量分布:三餐热量分布大概为1/5、2/5、2/5。饮食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合理搭配膳食,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定餐。同时,对于嗜烟酒患者要劝其戒除。

2.1.6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多数患者住院后急于早安排手术,表现出急躁、焦虑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理解、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按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护理,及泌尿外科疾病术后常规护理。认真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管道护理等。

2.2.2 血糖的监测

术后早期采用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给药,术后禁食期间每2小时测血糖1次,保持血糖6.7~12.7mmol/L,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保证胰岛素匀速进入体内。

2.2.3 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蛋白合成能力降低,可导致伤口不易愈合和继发全身感染,手术前后应用足量、高效、广谱抗生素可预防和控制感染。

2.2.3.1 切口感染的预防: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渗液多时及时更换,严密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并注意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切口有无红肿、感染、裂开等。2.2.3.2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泌尿外科术后多数患者会留置尿管,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留置尿管期间做好每日2次尿管护理,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患者保持各种管道引流通畅。

2.2.3 活动及饮食指导

早期术后1~2d指导患者床上进行深呼吸训练,四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及屈伸训练,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中期:根据患者耐受力适时进行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康复期: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h左右。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护士要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对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部位、时间、剂量及无菌技术等。对糖尿病健康指导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生活常识、心理生理指导等方面。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 小结

泌尿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护理人员应结合泌尿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重视基础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许金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1):42—43.

[2] 于翠凤.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 (11):42—43.

[3] 朱艳秋,云洁,顾媛媛,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35-36.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187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96例, 女性患者91例, 年龄34~75岁, 平均年龄 (48.3±1.6) 岁。患者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侧腰腹胀痛或绞痛、尿频、尿急以及肉眼血尿等症状, 部分患者为体检时发现, 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

1.2 方法

选用GE Bright Speed Ultra 16排螺旋CT, 扫描时患者取平卧位, 先行平扫, 扫描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电压120 k V、电流150 m A、层厚5 mm、层间距5 mm。部分患者根据需要行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 经肘静脉注射90 m L, 流率3.0 m L/s, 使用肾上极处主动脉阙值100 Hu触发扫描, 然后延迟20 s及重复扫描5~8 min。将获得的CT扫描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 对整个泌尿系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再现 (VRT) 、多平面重组 (MPR) 、表面遮盖显示 (SSD) 及曲面重组 (CPR) 后处理。

2 结果

本组187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经8排螺旋CT扫面检查确诊泌尿系统结石107例, 泌尿系统肿瘤46例, 泌尿系结核29例, 诊断正确率为96.8%。结石在CT上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圆形或椭圆形, 近端输尿管扩张, 同侧肾盂肾盏积水, 并发输尿管炎症者显示输尿管壁增厚, 壁周毛糙。泌尿系统肿瘤中膀胱癌24例, 输尿管肿瘤17例, 膀胱癌肿瘤大小、形态、数目及位置正常, 与邻近结构关系清晰, 输尿管肿瘤可见输尿管腔内软组织块充盈缺损影, 呈柱状改变, 输尿管腔中断, 其上方输尿管扩张, 且程度不一。泌尿系结核均为肾结核, 主要表现为多发的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 周围肾盂排列有散在的钙化影, 肾实质略萎缩, 肾体积略小, 输尿管广泛狭窄, 腔内无充盈缺损, 膀胱壁厚, 充盈不良。

3 讨论

目前16排螺旋CT可以明显缩短使扫描的时间, 最低限度降低层与层之间的运动模糊程度;最后重建三维成像, 使阶梯状伪影消除, 提高了影像的质量。各扫描参数之间的匹配对重建成像质量影响程度与早期螺旋CT相比较小。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 (MSCTU) 是指尿路在高密度对比剂充盈时对其进行连续的容积扫描, 然后经计算机后处理以获得的尿路三维图像[2,3]。同时其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无创、安全等优点[4,5], 在泌尿系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中, 螺旋CT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6,7], 本研究187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中, 共发现泌尿系统结石患者107例, 占57.2%。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检查可观察到泌尿系外病变, 且可行三维重建, 显示表浅或深在结构的影像, 显示脏器、病灶、周围结构间的三维空间关系, 形成人体内部器官的真实图像, 给人以较强的三维立体感。且三维重建技术还可以清晰显示结石所在位置、数目、大小, 不遗漏病变[8], 可根据CT值的差异初步判定结石成分, 区分尿酸结石和含钙结石。图像处理是16层螺旋尿路成像的关键, 处理前应先熟悉断面图像, 了解病变部位, 重建时做到有的放矢;处理后的图像只有结合横断面图像, 才能对病变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显示。但是各种后处理方法各有不同, 应相互结合补充, 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图像分析。同时在CT检查过程中进行延迟期扫描也尤为重要, 据相关文献报道[9]:国内外对泌尿系统疾病的CT检查普遍进行延迟期扫描, 与平扫+髓质期横断面相比, 平扫+髓质+延迟期横断面对尿路疾病定位诊断敏感性从81.6%提高至95.9%, 定性诊断敏感性从75.5%提高至87.8%。

综上所述, 16层螺旋CT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且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无创、安全, 扫描过程中, 放射科医师可根据三维图像, 快速寻找可疑病变部位, 提高撰写诊断报告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187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检查, 然后利用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本组187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经16排螺旋CT平扫检查确诊泌尿系统结石107例, 泌尿系统肿瘤46例, 泌尿系结核29例, 诊断正确率为96.8%。结论 16层螺旋CT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且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无创、安全,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多排螺旋CT,诊断

参考文献

[1]龙开林, 邹蟠, 梁友发.64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结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7) :1324-1325.

[2]孔祥臣.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6) :1434-1435.

[3]闻鹏飞.16层螺旋CT对泌尿系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8) :245-246.

[4]张克云, 汪家骏, 程奎山, 等.16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8, 20 (1) :26-29.

[5]孔维芳, 刘荣波, 邢悦, 等.多排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诊断上尿路疾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1) :139-141.

[6]王晓雷, 潘欣, 潘昕毅, 等.泌尿系结石的影像学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9) :2099.

[7]吴凤英, 任元亮, 葛凯, 等.16层螺旋CT平扫在泌尿系结石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24) :3708-3709.

[8]杨素君, 赵斗贵, 刘怀军.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泌尿系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 2009, 31 (18) :2393-2395.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本院就诊并在本院行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51例患者资料, 其中男26例, 女27例;年龄为20~84岁, 平均 (51.64±10.86) 岁。全部患者均因尿急、尿频、尿痛、腹痛、血尿等原因来院就诊。

1.2 方法

(1) CT检查方法:实施CT检查前嘱患者检查当日空腹, 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检查前30min嘱患者饮白开水500mL, 同时向患者说明对比剂注射的方法及注射时可能产生的不适感, 嘱患者尽量放松, 对患者开展屏气训练;待患者膀胱出现明显的饱涨感时开始CT扫查。使用64层螺旋CT诊断仪进行检查, 管电压设置为120kV, 管电流设置为300mA, 球管旋转时间设置为0.5s/圈, 准直为32mm×1.0mm, 螺距设置为1, FOV为330mm, 矩阵选择512×512;使用高压碘注射器, 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对比剂 (碘佛醇注射液, 碘含量1mL∶320mg) , 用量为75~100mL, 经肘前静脉行对比剂注射, 注射速率为2.5~3.5mL/s。CT扫描时嘱患者深吸气、屏气;平扫范围从肝脏直至耻骨联合的下缘水平线, 双期扫描的范围与平扫相同, 于腹主动脉的平面划出感兴趣区域, 区域值设置为180Hu, 延迟时间为10s, 延迟后行预扫, 达到区域值时触发软件自动触发进行动脉期扫描, 静脉期扫描于35s后自动开始, 延迟期与扫描范围相同;根据病灶及周边组织情况确定扫描时间, 通常延迟7~15min, 有泌尿系积水者可适当延迟至30~60min扫描。 (2) CT图像后期重建处理方法:将扫描获取的原始图像以1.0mm层厚、0.8mm间隔, 用std算法进行数据重建, 建立起容积数据包。利用容积数据包行MPR (多平面重建) 、VRT (容积再现) 、CPR (曲面重建) 及MIP (最大密度投影处理) ;生成冠状位、矢状位及曲面等多层面的图像与三维容积图, 对病灶部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清晰成像。 (3) 确诊方法:以膀胱镜检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确诊结果。膀胱镜检及手术均在本院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将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对比, 以直线相关与回归法为统计学校验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经统计学软件校验, 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间为完全正相关关系, 回归方程为Y=0.00+1.0X, r=1.00;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的检查准确率为100%。具体诊断结果数据见表1。

3 讨论

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为近年来发展兴起的一项新型泌尿科影像学诊查技术[3]。此项技术运用多层螺旋CT的快速薄层成像特点, 于高密度碘对比剂充分充盈尿路的高峰期进行尿路全程的容积采集, 通过后期软件重建技术处理, 获取诊断报需的三维尿路图像, 能够同时对肾集合系统、肾实质、膀胱及输尿管进行立体成像[4]。泌尿系统占据了腹部的较大范围, 常规CT扫查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泌尿系统的扫查, 64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 能够一次性的在较短时间内未完成整个泌尿系统的薄层扫描[5]。64层螺旋CT技术的薄层扫描有效的提高了z轴方向上的采样密度, 不仅使扫描速度更快, 并且全面提升了三维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强大的后期处理技术所获得的图像能够从多角度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 图像可以清晰显示出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结构间的关系, 精确的掌握泌尿系腔的内外情况, 显著提高了疾病的定性与定位诊断水平。

以往泌尿系疾病多采取IVP、X线腹部平片以及超声等方法进行检查, 但效果均无法令人满意。常规X线腹部平片只能适用于泌尿系统结石的筛查当中。IVP的空间分辨率较高, 能够同时对肾、膀胱与输尿管进行显示, 但由于易受到腹部与其他脏器以及患者本身的肾功能干扰致使显示欠佳。B超在肾、膀胱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易受气体与钙化干扰导致对输尿管病变的定性、定位准确率较差。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及其后期重建处理技术良好的弥补上述检查的不足之处。

临床中常用的泌尿系CT后期重建处理方法主要有MIP、CPR、MPR及VRT四种。CPR与MPR技术具有操作快捷、简单的特点, 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泌尿系统的全貌, 可任意旋转角度, 从多角度对输尿管的走向、梗阻部位、梗阻程度进行观察, 并且准确度与敏感度理想, 可以清晰的显示出肾实质、膀胱、肾盂及输尿管的病变, 明确显示输尿管梗阻的部位以及输尿管、肾盂的扩张积水程度。MIP与VRT技术是利用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获得的数据包, 通过图像后期处理取得三维图像, 以去骨软件进行处理后能够显示出尿路狭窄的程度、管腔内是否有充盈缺损、管壁是否增厚光整等情况, 对于重复肾盂、输尿管先天畸形能够显示出重复的肾盂位置、重复的输尿管走向及重复输尿管异位开口的位置。MIP可分段显示病变情况并可对病变范围实施准确测量, VRT能够立体显示尿路情况[6]。由于本检查不需进行肠道准备与加压, 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为患者的检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本院回顾性分析了51例泌尿系患者的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 经与确诊进行对比证实准确率达到100%。充分的说明了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不仅实现了快速的大范围扫查, 并且三维重建获得的图像具有高分辨率, 能够从多角度清晰的显示出泌尿系的解剖结构与病灶的立体空间位置关系, 为泌尿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1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CT资料, 将CT检测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比对, 评估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间为完全正相关关系, r=1.00;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的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泌尿系病灶及病灶周围情况, 是泌尿系检查的一种新型无创手段, 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泌尿系疾病,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华冬英.64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5) :651-652.

[2]孙玉亮, 朱洪峰.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华北国防医药, 2009, 21 (6) :30-F0002.

[3]李锦, 梁立华, 赵均雄, 等.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155-1156.

[4]唐昌会.64层螺旋CT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07-1008.

[5]宋述永, 张建敏.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统的初步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1 (2) :25-27.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间, 我院收治的433例胎儿泌尿系疾病患者, 平均年龄 (25.6±3.6) 岁, 40岁以上孕妇19例, 30~40岁98例, 20~30岁267例, 20岁以下49例。检出孕周:15~43周。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730彩色超声仪器, 探头频率:3.5~5.5MHz。孕妇取仰卧或侧卧位, 先确定胎儿脊柱方位, 对胎儿做常规超声检查, 腰椎两侧平行纵切, 垂直于腰椎横切, 观察肾脏内有无异常回声, 并测量肾脏结构及大小, 再检查是否存在输尿管扩张、狭窄或囊肿以及观察是否存在膀胱充盈或过度充盈等情况。所有病例均在产后手术、分娩或引产后经由超声检查证实。判定标准包括:有效:产前产后检查结果一致;无效:产前产后检查结果存在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超声检查, 所有患者中, 肾盂积水151例, 多囊肾28例, 肾盂分离69例, 独立肾32例, 重复肾29例, 多囊性疾病83例, 肾缺如23例, 盆腔异位肾18例, 占受检胎儿比例分别为34.87%, 6.5%, 15.94%, 5.0%, 6.7%, 21.48%, 5.3%及4.2%, 见表1。其中, 55例肾盂分离胎儿中, 分离值在0.3~1.0cm, 占肾盂分离总数的79.7%, 出生后症状全部消失;10例肾盂分离值在1.1~1.5cm, 所占比重为15.38%, 出生后5例症状消失, 4周后症状消失者3例, 4个月后症状消失者2例, 经确诊确实为肾盂积水, 见表2。9例多囊肾胎儿均表现为肾脏增大且羊水极少。全部患者中69例因为病变选择引产, 56例因为考虑到可能的致命性病变选择终止妊娠, 28例因为肾盂扩张前后径在11~15mm, 肾盂积水在出生后没有显著变化, 85例胎儿出生后肾盂积水消失, 52例胎儿出生后发现一侧肾脏异常, 2例多囊性肾发育不良选择正常分娩后手术治疗, 6例胎儿因为严重畸形出生后死亡。

3 讨论

人体泌尿系统由体节外侧的间介中胚层发育成, 正常肾在6~9孕周时由盆腔上升至腰部。此过程中如出现紊乱或受到阻碍, 可能导致多种泌尿系疾病。在产前超声检查中, 泌尿系疾病的总发生率为2‰~8‰。其中肾盂积水较为常见。本文通过超声检查以及随访证实, 肾盂分离值对于泌尿系疾病的的影响非常大, 且发现肾盂分离的发生概率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大。在产后4周~4个月内, 肾盂分离症状全部消失, 经分析其原因, 可能为胎儿尿流量由于肾血管的阻力和肾小球的能力不同而大幅度增加, 这样大幅度增大的尿流量造成膀胱充盈压力增高, 导致了胎儿肾盂扩张。先前有报道, 提示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 可能为孕激素对母体的影响, 也可能为胎儿肾盂与输尿管连接的部位狭窄、弯曲或膀胱输尿管返流, 另外由于胎儿的输尿管适应能力强, 有些甚至会表现为扭曲扩张, 而新生儿的尿量降低后, 泌尿管可能就会恢复到正常, 只是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所致。因此本文观测的0.3~1.0cm分离值属于正常范围, 出生后即可恢复。

另外, 本组产前超声检查出中度肾盂积水的胎儿, 在出生后仍然未见尽快恢复, 可见产前要对肾盂积水的胎儿进行追踪复查, 中度积水并输尿管扩张导致病变的可能性极大, 应尽早采取应对措施。

目前, 多囊性疾病是超声检查中的另一常见病症, 包括婴儿型、成人型、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尿路梗阻所致的囊状肾等, 其中以婴儿型多囊肾和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居多。本文见9例多囊肾胎儿均表现为肾脏增大且羊水极少。文献指出, 婴儿型多囊肾的超声表现为双侧肾脏共同增大, 回声增强, 皮髓质分界不清, 通常情况是看不到很多囊性结构, 仅在一小部分患者中可看见分散的细小囊肿, 由于这种病症影响到了双侧肾脏, 对尿液的生成也造成影响, 所以不显示膀胱, 从而羊水少。而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通常为单侧发病, 也有双侧发病的患者, 超声可看到很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暗区, 且囊肿之间不相通, 不能正常显示出肾脏集合系统, 肾皮质少甚至没有。羊水多少是区分婴儿型与成人型多囊肾的标准, 婴儿型多囊肾患者出生后的死亡率很高, 活至成年者甚少, 临床应引起重视[2]。

总之, 将超声应用于胎儿泌尿系疾病的诊断, 对宫内胎儿处理以及出生后小儿泌尿系疾病的治疗都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有利于优生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董娟, 单瑞芹, 杨秋红.胎儿肾积水的诊断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18 (3) :165-172.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 574例患者, 最大年龄86岁, 最小年龄5岁, 平均年龄39.4岁, 男1 361例, 占52.87%, 女1 213例, 占47%, 男女之比为1.2∶1.患者术前禁饮、禁食6 h, 术前12 h~16 h服番泻叶15~20 g, 或术前30 min清洁灌肠。

1.2 检查方法

碘过敏试验阴性后采用500 mA岛津X线机摄取腹平片一张, 然后再静脉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20~40 mL, 取头低足高位或臀部垫高或腹部加压法使肾盂肾盏充盈显示, 并摄取5 min、15 min片观察肾功能情况。然后使患者平卧式头高脚低位透视观察造影剂下泄及膀胱充盈情况, 待膀胱充盈后摄取30 min片, 若不显影可延时至60, 90, 120 min.若120 min仍不显影者我们就认为肾功能丧失, 不再观察。

2 检查结果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未发现异常者1 120例, 占总数的44%, 检出泌尿系结石1 208例, 占总数的48%,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1.8∶1.其中肾结石811例, 占泌尿系结石的72%;输尿管结石289例, 占泌尿系结石的26%;膀胱结石78例, 占泌尿系结石的7%;尿道结石12例, 占泌尿系结石的1.0%;阴性结石18例, 占泌尿系结石的1.6%.发育异常52例, 占2%, 其中双肾盂、双输尿管或部分双输尿管畸形32例, 占发育异常的62%;异位肾12例, 占发育异常的23%;马蹄肾及肾旋转不良、肾发育不良者6例, 占11.5%.慢性泌尿系感染者145例, 占5.8%, 男47例, 女98例, 男女之比为1∶1.5;不明原因的输尿管梗阻致肾盂、输尿管积液者32例, 占1.2%;泌尿系结核7例, 占0.3%;泌尿系肿瘤5例, 占0.2%;肾囊肿5例, 占0.2%.

3 讨论

3.1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未发现异常者1 120例, 占总数的44%.一般肾门位于脊柱两侧, 约第二腰椎水平, 左肾比右肾高1 cm~2 cm, 肾盂肾盏显示清晰, 无积液、破坏、推移、受压征象, 输尿管通畅, 无梗阻、迂曲、粗细不均, 造影剂下泄正常, 膀胱充盈后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 无充盈缺损及受压征象为正常[1]。

3.2泌尿系结石共1 208例, 占总数的48%.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1.8∶1.其中肾结石811例, 输尿管结石289例, 膀胱结石78例, 尿道结石12例, 阴性结石18例。泌尿系结石大多为体内钙、磷代谢失常, 尿液中钙的排泄增多发生沉积所致[2]。此外多见于畸形、梗阻导致积液感染, 异物存留及某些药物 (磺胺类) 或饮食不当等都可成为诱因, 肾结石以肾盂及下盏多见, 其次是中盏, 最后是上盏。输尿管、膀胱结石大部分为肾结石下移所致。阴性结石平片没有多大价值, 主要靠造影检查, 肾盂肾盏充盈后可表现为充盈缺损, 再结合超声检查, 一般不难作出诊断[3]。

3.3发育异常发育异常52例, 占总数的2%.其中双肾盂、双输尿管或部分双输尿管畸形32例, 占发育异常的62%, 异位肾12例, 占发育异常的23%;马蹄肾及肾旋转不良、肾发育不良者6例, 占11.5%.

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是因为胚胎发育时期同时长出两个输尿管所致, 我们所发现的32例当中, 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2例, 其他都是单侧双肾盂、双输尿管或部分双输尿管畸形。

异位肾包括肾下垂及位置异常。

肾下垂平卧时位置基本正常, 立位时肾脏明显下移, 甚至进入小盆腔。若发现肾脏位置异常, 一般要加摄立位或脚低头高位检查。正常肾的活动度为女性上下1.5 cm~5 cm, 男性为女性的一半。肾下垂为肾周结缔组织松弛或萎缩所致。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肾盂显示正常或轻度积液, 输尿管迂曲明显。我们发现的12例当中, 大部分为双侧, 仅1例为单侧, 而且以右肾较为多见, 与右肾本身位置低于左肾有关。

肾位置异常以单侧多见, 是因为胚胎发育时期没有上升到相应位置所致。

马蹄肾为发育过程中, 肾的上级或下极融合所致[1], 按其不同方式, 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片表现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马蹄肾、乙状肾、盘状肾, 我们所发现的6例中有5例马蹄肾, 1例盘状肾。

3.4慢性泌尿系感染145例, 占5.8%.女性多于男性, 多为双侧, 少部分为单侧, 造影片表现为杯口饱满、模糊, 肾盏纤细, 粗细不均, 迂曲, 透视下观察造影剂下泄较快, 膀胱表现为充盈后边缘毛糙, 不光滑[4]。

3.5输尿管梗阻与肾盂积液32例, 占1.2%.我们这里所说的输尿管梗阻是指不明原因的阻塞, 不包括输尿管结石、肿瘤、炎症所致的阻塞。输尿管梗塞的原因很多, 常见的为迷走神经、血管压迫所致或先天性狭窄所致的梗阻。我们所发现的12例手术证实为迷走血管或神经压迫所致, 5例为先天性输尿管狭窄。

3.6尿路结核7例, 占0.3%.尿路结核大多为继发, 结核杆菌经血行传播至肾脏后而侵犯肾实质, 若治疗不及时则侵犯肾盏、肾盂, 继而下行至输尿管、膀胱。尿路结核侵犯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发现这些患者年龄均在18岁~35岁之间, 病史在半年~1年左右, 早期造影片不易诊断, 若侵及肾盂时则可见“水潭征”, 侵及输尿管表现为变细、僵直, 失去柔韧性, 侵及膀胱显示为膀胱变小, 小便频繁。

3.7泌尿系肿瘤5例, 占0.2%.泌尿系肿瘤一般以肾肿瘤为多见, 其次是膀胱, 再次是输尿管, 我们发现的5例中, 肾细胞癌1例, 肾母细胞瘤1例, 膀胱癌3例, 都是手术后病理证实的。排泄性泌尿系造影可以见到充盈缺损或肾盏推移积液。膀胱肿瘤充盈后可以显示其边缘轮廓, 若发现膀胱充盈缺损, 一定要加摄左右斜位或侧位检查[5]。

3.8肾囊肿5例, 占0.2%.肾囊肿分为单发或多发两种, 多发者也叫多囊肾, 常为双侧性。囊肿小时一般排泄性造影不易发现, 若囊肿超过5 cm时肾盏受压变短, 推移或纤细。再结合超声或CT检查, 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我们所发现的5例都是通过造影有阳性发现后经超声或CT检查证实。

综上所述, 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对泌尿系疾病的发现、定性有着重要价值, 特别是了解肾功能、发育畸形、结石、结核、肿瘤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阁.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689-720.

[2]邓建林.输尿管结石的IVU表现与CT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9, 18 (2) :94-97.

[3]杜柏林.轮缘征在CT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9, 18 (2) :98-99.

[4]郭燕.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 (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9, 18 (12) :751-753.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11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泌尿系统畸形,临床应用,胎儿健康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84-02

1 引言

胎儿泌尿系统畸形是常见的胎儿疾病之一,对于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后出生后的正常生活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对于胎儿的健康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是胎儿泌尿系统检查的主要方法,与常规的产生检查相比,其具有高性能、多功能、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等特点,因此,诊断准确度高。由于胎儿脏器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一般在怀孕19-40周左右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对胎儿泌尿系统的发育状况进行检查,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此方法在诊断胎儿泌尿系统的发育状况的准确率接近100%。

2 诊断资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

为了对胎儿的泌尿系统进行系统检查,对4000例孕龄在19-40周的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孕妇年龄范围在21-38周岁,平均年龄在26.1周岁。检查项目主要为胎儿泌尿系统疾病状况。

2.2 检查方法

诊断采用的一起为2~4MHz频率、X4探头的Philips Sonos 7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显像方式为实时的三维显像,包括 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显像(3D Color)、全容积显像(full volume)和实时三维显像(Live 3D)三种。检查过程中主要对胎儿的各个脏器发育状态进行检查,重点对胎儿的肾脏及泌尿系统进行检查。通过对胎儿的脊柱长轴做纵切面扫查以及肾脏的横切面检查,分析胎儿的肾脏的基本结构状态以及膀胱的大小。这种诊断方法能够较好的对胎儿的泌尿系统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确定胎儿泌尿系统发育畸形与否。

3 畸形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的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的状态主要包括五种情况,每种情况其测试的表现不同。

3.1 肾积水

肾积水是胎儿泌尿系统发育畸形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此次检查过程中有6例为此状况,其中4例诊断为一侧肾盂扩张,约为12mm左右,并且在后期复查过程中出现扩张加重的情况。这种状况下的胎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手术能够保证婴儿发育正常。另有2例为双侧肾盂扩张,分别为14mm、11mm,膀胱明显增大,后尿道扩张严重。这种情况是由于羊水过少或者肺发育不良而引起的,只能进行引产手术。

3.2 肾脏多囊性发育不良

孕妇在怀孕过程中由于接触不良药物会导致胎儿出现肾脏多囊性发育不良。在检查过程中有3例胎儿为此种泌尿系统发育畸形。这种疾病在彩超检查过程中表现为肾形态不规则,周边出现大量的囊肿,并且囊肿之间相互独立。这种畸形会导致胎儿的肾组织不能正常发育,或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坏死等现象。

3.3 異位肾

在胎儿泌尿系统畸形检查过程中,异位肾经常被误认为一侧肾脏发育不完全。实际上,异位肾的肾脏发育在其他位置,通过检查发现,异位肾的回声会在盆腔内出现。此次检查中有2例出现了盆腔异位肾的发育问题。

3.4 肾脏发育不全

肾脏发育不全在胎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在检查过程中,有1例出现了一侧肾脏发育不全的现象,表现为一侧肾脏过小,仅为正常肾脏的1/2大小。其肾实质回声增强,并且其皮髓质的结构不清楚。另外有3例出现了双侧肾脏发育的不良的问题。

3.5 肾重复

肾重复在胎儿的泌尿系统发育过程中也会存在,彩超表现主要为患侧肾增大,肾盂分为上下两个,位于下部者肾盂呈正常的强回声而无分离,膀胱内见囊性结构,输尿管囊肿连于上位肾盂,引起肾脏积水及输尿管扩张。

3.6 讨论

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早期检查确诊对于胎儿本身以及整个家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泌尿系统是胎儿生长发育重要的排泄及循环系统,因此,对于胎儿生命对其依赖性较强,及早的发现畸形能够较好的提出矫正方案,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应当及时的进行引产。

由于在子宫中胎儿的体位不固定,从而会导致泌尿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客观状态不同,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最为直观的发现泌尿系统的发育状况,特别是能够提前的定位和追踪显示,对病变的细观问题进行确诊。

除了确诊和处理之外,对于畸形胎儿孕妇的要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会带给孕妇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孕妇的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要将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并重,调节孕妇自身的心理状态。

4 结语

胎儿泌尿系统畸形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对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具有严重的影响。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很好的对胎儿的泌尿系统发育状况进行定位和确诊,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矫正方案,为胎儿的健康发育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耀萍.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超声筛查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5

[2]姜春峰,冯敏.胎儿泌尿系畸形的超声随访监测与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9

[3]梁汉飞,董文达.彩色超声对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筛查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05,2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在16~71岁之间,平均年龄46.2岁。临床表现有尿急、尿频、尿痛、排尿不畅和血尿,血压升高,腰痛等其他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根据需要强化扫描。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Sam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患者禁食12 h,扫描前30 min和15 min各服温开水500 mL,憋尿。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扫描范围上自肾上极,下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电流150 mA、层厚0.75 mm、层间距0.6 mm。根据需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100 mg(300 mg/mL),剂量为1.5~2.0 mL/Kg体质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度2.5~3.2 mL/s,使用肾上极处主动脉阙值100 Hu触发扫描,然后延迟20 s及重复扫描5~8 min,再根据情况决定延迟时间及扫描次数。

1.3 图像后处理

将获得的CT扫描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对整个泌尿系再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曲面重组(CPR)后处理。然后使其多角度任意旋转,多方位观察、剪切,分别取得高质量的泌尿系CTA及强化全貌图像,全面显示肾、输尿管、膀胱的立体解剖图像。

所有MSCT图像分析和评价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每位患者图像需要10 min进行观看,若意见存在分歧,可再请高水平医师阅片,达成共识。

2 结果

2.1 36例中,32例CT图像显示清晰,良好的显示了肾、肾盂、走

行迂曲的输尿管及扩张的整体形态,病变局部的强化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疾病的定性均有帮助;另外4例所获得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要,成功率为100%。

2.2 该组中泌尿系肿瘤为16例,其中8例为肾实质癌,表现为肿块无包膜,与正常肾分界不清的略低密度影,

肾盂和肾轮廓变形,其中1例中心有点状钙化,中央有低密度坏死区,多方位观察示肾体积不规则知道,肾静脉内有不规则充缺,为癌栓形成。5例为肾盂癌,肾盂内不规则和分叶状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变薄,轻度增强,肾盂肾盏扩大。2例为输尿管移行上皮癌,表现为病变区输尿管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轻中度强化,管腔呈“鼠尾状”偏心性狭窄或突然中断,其上输尿管腔扩张,腔内有不规则充缺。1例为膀胱癌,表现为膀胱右壁有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腔内形成不规则充盈缺损。泌尿系结核8例,其中肾结核7例,表现为多发的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周围肾盂排列有散在的钙化影,肾实质略萎缩,肾体积略小,输尿管广泛狭窄,腔内无充盈缺损,膀胱壁厚,充盈不良。单纯输尿管结核1例,表现为全程输尿管壁弥漫性增厚,边缘不光滑,呈“串珠状”改变,但腔内无充缺。泌尿系阴性结石6例,平平扫难以定性,增强扫描显示实质期管壁环幸强化,腔内结石无强化,CTU图像示嵌顿影,无明显充盈缺损征像,但有延时期腔内负影。泌尿系先天性畸形4例,其中1例肾柱肥大进入肾窦内,肾盏略变形,平扫怀疑早期占位,增强扫描排除。1例左肾动脉畸形,多方位观察其与左肾静脉、左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十分清晰。泌尿系慢性炎症1例,表现为输尿管变细,壁均匀增厚,轻度强化,无充盈缺损,无梗阻,肾分泌时间略延迟。

3 讨论

泌尿系统位于腹膜后腔和盆腔,除肾外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的对比,以往影像学检查以KUB、IVP、和B超为主,但检查条件要求高,易受肠腔内气体、粪块及腹部骨骼组织的影响,不能十分清晰完整的显示泌尿系,易漏误诊。如KUB诊断结石的准确性仅为69%,而MSCT诊断结石的准确性为98.6%[1]。近年来,MRI也越来越得到运用,但其速度慢,价格昂贵。对钙化确定不敏感,因而很少用于检查肾结石[2]。

CT克服了常规X线机设备的线积分测量这一缺点,得到了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空间分布的图像,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X线机影像重叠弊病。同时引进CT值这一量化指标,不仅使密度差别大的气体、脂肪、液体、肌肉、钙化、骨骼易于区别,而且可以区分同种结构略微密度差别的物质。如根据CT值的不同可以区分尿酸结石和含钙结石,这一特点对结石的诊断符合率达99%[3,4]。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和多层螺旋CT输尿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MSCTU)更提高了泌尿系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PR为多平面重组技术,可以从冠状,失状,斜面或任意面观察和了解泌尿系的形态及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平扫时,采用MPR技术就能直接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梗阻的程度。CPR为曲面重组技术,可以把弯曲的输尿管拉直,显示在同一平面上,较好地显示其全貌,便于观察整个泌尿道的全程,可以清晰地显示肾、输尿管、膀胱的情况。VR为容积重组,是将不同角度或某一层面选取的原始容积资料,采用最大、最小密度投影法进行运算,得到重组图像的方法。VR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泌尿系全貌[5,6]。MSCTU是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时,在尿路对比剂充盈高峰时行连续容积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的三维图像。

36例中,有27例均采用了MPR、CPR、SSD和VR等重组技术,在显示肾,输尿管肿瘤部位、大小、数目、累及范围、与周周围组织关系,以及邻近组织器官侵犯或受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直观、立体显示泌尿系全程,技术成功率100%,与病理所见一致。通过重组获得了泌尿系三维图像,清晰的显示了输尿管狭窄的部位,肾积水的程度,血管的异常。通过MSCTU,显示增强后的图像特征,明确了肿瘤,结核,炎症的诊断。因此,MSCT在泌尿系统复杂疾病的诊断上,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价值[7]。

4 结语

研究表明,16层螺旋CT增强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输尿管、膀胱疾病的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疾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肾、输尿管膀、膀胱疾病检查患者36例,进行CT平扫和强化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技术等,获得完整清晰的尿路图像。结果 该组36例患者均获得了明确的诊断。有16例泌尿系肿瘤,其中8例为肾实质癌,5例肾盂癌,2例输尿管癌,1例膀胱癌。泌尿系结核8例,其中肾结核7例,单纯输尿管结核1例。6例泌尿系阴性结石。泌尿系畸形4例。1例肾动脉畸形。1例泌尿系慢性炎症。结论 多层螺旋CT成像在明确肾、输尿管、膀胱疾病诊断的部位、病因及肾积水的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泌尿系疾病,多层螺旋CT成像,X线计算机,诊断

参考文献

[1]殷瑞根,王冬青,赵亮,等.低剂量螺旋CT在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影像学杂志,2005,16(11):639.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0.

[3]Smith RC,Verga M,dalrymple N,et al.Acute ureteral obstruction;val-ue of secondary signs of helical unenhanced CT[J].AJR,1996,167(5):1109-1113.

[4]Wang LJ,Ng CJ,Chen CJ,et al.Diagnsis of acute flank pain caused by ureteral stones:Value of combined direct and indirect signs an IVU and unenhanced belical CT[J].Eur Radiol,2004,14(9):1634-1640.

[5]于兹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2.

[6]颜怀新,柳兴明.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1):1585-1586.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