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项链的续写主题作文(精选6篇)
莫泊桑项链的续写主题作文 第1篇
“没想到我给你借项链竟然害了你。”佛来思节夫人叹了口气说。
玛蒂尔德的脸上并没有后悔的神色而是一脸坦然。
“我并不后悔我向你借项链,这几年虽然过的很苦,但是我的心却无比充实,相反的我还想感谢你,如果不是你借我项链,也许我现在还生活在虚荣之中。”
“你的是真的吗,我刚才还为此而内疚,如果我当初告诉你那项链是假的就好了,等会儿你和我一起去我家,我把剩下的钱还给你。”佛来思节夫人说。
“算了吧,我觉得现在很好,虽然累点。”
佛来思节夫人却直摇头,说:“不,我必须还给你,这些钱是你赚的,如果你不拿,我会不安的。”
玛蒂尔德想了一想,说:“好吧,我会让这些钱更有价值。”
……
十年后。
在一个带花园的豪宅里,两位妇人正坐在茶几边喝下午茶。
一位夫人感慨的对另一位妇人说:“珍妮,十年过去了,你的变化可真大,我都认不出你了,你是怎么过的?”
珍妮缕了缕垂下来的头发,说:“你把钱还给我以后,我开了一个饭店,收入还不错,于是我和丈夫商量了一下,把我们第一年所赚的钱全部捐给了社会上的一些没人照顾的老人和残疾人。谁知道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来我们饭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生意就越来越好了,第二年,我们又捐出去一笔钱,用剩下钱开了一间分店,渐渐的,饭店的名气越来越响,我们的分店开的越来越多,我们捐的钱也越来越多,我们也很满足,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们都很尊敬她,都尊称她为“路瓦栽夫人”。
莫泊桑项链的续写主题作文 第2篇
这时一阵大风刮起。“玛蒂尔德,快下雨了,快回家吧!我先走了。”福雷斯蒂埃太太急切地说道。黄沙漫天,树叶乱飞,夹杂着无数或好或坏的东西,仿佛这是上帝的怒吼,是最后一。一个闷雷从天际而下,“轰隆……”惊醒了站在原地的罗瓦塞尔太太,“让娜?你在吗?”她小心的用发颤的声音问道,没有一个人,只听得耳畔响起呼呼的风声。
雨点想豆子一般砸下来,罗瓦塞尔太太匆忙往家赶。“我这是在干什么?”她小声嘀咕着。她不住的想着什么,却好像什么也记不得了。“哦,我终于还清了债。我,我出来是散步来着,碰见了让娜。我们说了些什么?应该是家常事吧!”罗瓦塞尔太太糊里糊涂的想着发生的事情。
雨越下越大,罗瓦塞尔太太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她就这样在雨中跑啊……跑啊……双眼噙满了泪水。突然,她被绊了一跤。一抬头,在不远处,发现了一条闪闪发光的链子静静地躺在前方的草地上。“多像一条项链啊,和我还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那一串多像!等等,项链?真的?假的?噢,我十年的光阴,就为了这一小小的项链……”一时间,关于项链的回忆一下子涌上他的胸口。她踉踉跄跄的爬起来,带着轻蔑的微笑,狠狠地抓起了那个链子。
可是,在抓起那条亮闪闪的项链的同时,她又恍惚了,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舞会后?干完后?舞会美人,窈窕绅士,那是她此生最美的回忆。她颤抖着手摸索着项链扣,然后小心的带上它,在一汪积水前拢了拢头,红着脸,定定神。十年过去了,她的面庞还是那么迷人。在一片模糊的视线中,她飘飘然了,仿佛已然是位贵妇。
一阵寒风袭来,罗瓦塞尔太太突然发现自己在大雨中站着。夜幕渐渐降临,各家都亮起了灯。在她模糊的视线里,出现了一片片跃动的灯焰。罗瓦塞尔太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边唱,一边跳,向黑夜深处跑去。大雨哗哗的下,淹没了她的脚步声。
此时此刻,她多么想告诉她那可怜的丈夫,告诉他,我们可以把项链换回来,再卖出去,这样就再也不用做苦工了。罗瓦塞尔太太笑着,这次,她放声大笑,但是,笑着笑着,又摔倒在地。她突然意识到,当年亦不会再来,自己已经老了。十年间,皱纹在自己曾经青春的脸上毫不留情的划着,皮肤变得暗淡无光,泪水混着雨水,敲击着土地,她脚下的这寸土地都不知应该安慰谁。
当罗瓦塞尔先生打着懒散的呵欠,漫不经心的打开门,这一打开着实讲题下了一跳。一个女人,蓬头垢面,浑身湿透的站在他面前,摇摇晃晃。“老天,你怎么了?”他上前抱住了这个可怜的人。罗瓦塞尔太太只说了一句:“找到了!”便昏过去了。罗瓦塞尔先生抱起她,突然在她的脖子上发现一条闪闪的金属链。“真是的”他嘟囔道:“都这岁数了,还将金属链挂在脖子上。”他轻轻地解下那条金属链,随手扔进了垃圾箱。
莫泊桑项链的续写主题作文 第3篇
《项链》这篇小说在思想上能给我们许多深远的有益启示, 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很值得认真学习的地方, 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一、《项链》的思想意义解析
(一) 一幅资本主义社会的风俗画
小说发表于1884年, 当时正是法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这时, 社会的阶级矛盾激化, 各种人际关系日趋恶性演变。莫泊桑对这社会的黑暗深有感触, 这令他不安。所以, 他的作品, 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急剧腐朽, 特别是世态炎凉、人情虚伪, 都给予入木三分的有力鞭挞。一篇《项链》, 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 谴责了那个金钱至上、贫富分化、贵贱相隔、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生活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 呈现小资产者虚荣心的一面镜子
在这面镜子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小资产者图虚荣、爱幻想的劣根性。玛蒂尔德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由于“她没有陪嫁的资产”, 因此“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有钱而出众的人认识她, 了解她, 爱她, 娶她”, 尽管“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从这里可以看出, 当时法国社会的婚姻是建立在“门当户对”的财势基础上的。这就注定了她不可能与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联姻。然而她又不甘心, 所以天天梦想着那种奢侈豪华的生活, 而眼前现实的一切自然就让她感到痛苦。“她没有漂亮衣服, 没有珠宝, 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 她觉得自己生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想着得人欢心, 被人艳羡, 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梦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 “让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她的这种近乎狂颠的小“布尔乔亚”的虚荣与幻想, 正是她后来人生悲剧的总根源。
“机会”来了, 命运也开始捉弄她了。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来一张部长举办的晚会请柬。这个晚会, 在这对夫妇看来似乎是他们一生中难得有“再”的机遇, 非参加不可。于是玛蒂尔德不惜动用丈夫的老底儿, 剥夺丈夫的最爱, 想尽办法, 费尽周折对自己大行“包装”。终于在晚会上得到众人的关注, 这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好景不长, 当她回到家中发现借来的项链丢失时, 一声尖叫后, 竟呆若木鸡, 顿时“吓昏了”。按理, 这事本该向借给她项链的老朋友实话实说, 可又是虚荣心在作祟, 玛蒂尔德夫妇隐瞒了真相, 不惜东拼西凑借来了三万六千金法郎, 比照着记忆中原件的样子买了一串价值昂贵的钻石项链还给了朋友。三万六千金法郎, 对于一个大资产者来说算不了什么, 但对于一个小职员家庭来讲则是不堪重负的灾难。他们用了十年辛酸, 才终于还清了债。
就在这个十年后, 偶遇她的老朋友那位贵妇人相见, 历经生活磨难而原本漂亮的玛蒂尔德已经苍老得不能被对方认出了。宝贵的青春被金钱毁掉了, 但用金钱却是无法将它买回来的。这怎能不说是热衷虚荣给她带来的悲剧呢?一条“项链”, 在强烈虚荣心的驱动下, 竟变成了一条毁了她青春年华和已拥有的平静“小家”舒适生活的无情“锁链”。主人公的这条可悲的人生歧路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还不值得代代世人牢牢铭记、引以为戒吗?
二、《项链》的艺术价值分析
(一) 巧妙而新颖的艺术构思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使叙述更为有序而集中, 在构思布局上又不落俗套。
玛蒂尔德向女友借来的钻石项链, 本来是假的, 可借的时候女友弗莱思节夫人并不说明, 归还时她也不打开看。物主的这种罩在拥尊持贵光环下的满不在乎的态度, 无疑为后来点明项链是赝品埋下伏笔。事实上, 由整个过程看, 从项链的借用遗失归还, 直到还清债务, 整整十年时间, 玛蒂尔德一直不知道借来的项链是假的, 而弗莱思节夫人也“可能”一直不知道还回来的是真的, 双方都“蒙”在鼓里, 直到最后, 事情的真相才被揭出。这个“十年后相遇”的艺术构思是极具匠心的。小说就是要让玛蒂尔德用十年的辛酸苦痛为自己的虚荣心惹下的祸, 偿付代价, 得到教训。小说之所以不急于把谜底点破, 而放到十年以后, 就是要让当事人和读者同时为之一惊, 增强出人意料的戏剧性, 从而使作品结束时产生强烈的震撼人们心灵的悲情艺术效果。
(二) 剪裁精细得体
《项链》在剪裁上极为精当, 恰到好处。凡是过去的事情, 时间过程长的事情和需要比较全面介绍的地方, 等等, 作者都采用虚写的手法, 概括地加以描述, 或是几笔带过, 或是补叙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 如玛蒂尔德夫妇的身世, 为了还债而度过的十年困苦的日子, 等等。而近期发生的事情, 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就用实写的手法, 加以重点刻画和描写, 生动而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 如写项链丢失后, 突出了玛蒂尔德夫妇像遇到灭顶灾难, 那种惊恐万状、愁苦不堪的情景, 通过这样的实写, 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些都是那样精细、得体。
(三) 细节描写生动鲜明
典型细节的选择与描写在《项链》中也是十分出色的。尤其是玛蒂尔德和弗莱思节夫人的三次接触 (围绕着项链的“借”, “还”与“明真相”) 的描写, 真是妙笔生花, 令人拍案叫绝。
第一次接触借项链。当玛蒂尔德来到弗莱思节夫人家里, 看到一串钻石项链时, 当然, 在她眼里认为那是相当昂贵的, 自然立刻想借到手, 但又怕人家舍不得, 所以她才“迟疑而焦急地问”, 可出乎意料, 朋友竟很慷慨, 于是“她激动得跳起来, 搂着她朋友的脖子, 狂热地吻了又吻”。
第二次接触还项链。这时玛蒂尔德最担心的就是女友打开盒子后发现“破绽”, 引起更多的麻烦, 又一个出乎意料, 女友根本没有打开盒子看。从对方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出女友似乎并不太重视这件首饰。这样写, 必有作者的另一番意图, 而读者自可各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次接触明项链真相。十年后, 在公园里与女友邂逅, 作者让人出乎意料地安排了弗莱思节夫人说出了当年所借项链系赝品的真相一幕。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同时, 其悲剧效果也达到了顶点。
这三次接触, 写得细腻而动人, 时时牵引着读者的神经, 真是精彩极了。而所有的出乎意料, 又都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的情理的。在同一件事情上, 作者写出了双方各自不同的态度、心理和表情, 同时为下一步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从艺术效果上看, 它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生动的, 同时又是极为深刻、回味无穷的。另外, 作品中玛蒂尔德的几次幻想与憧憬, 也大大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凸显了她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的特有的典型性格。所以, 在读者心目中, 她的命运的起伏有着极高的可信性简直就是“真人真事”。读时, 她那浓浓的“小资”情调扑面而来, 而且“来”得是那么的自然, 绝无半点雕琢之意, 这实在是令人叹服的大手笔。
(四) 结尾诱发读者丰富想象
《项链》结尾的处理是意料之外的, 却又都在情理之中。小说读完了, 可读者的思绪却依然奔腾向前, 总想探究主人公今后怎么样了。莫泊桑真不愧为短篇小说的圣手。在《项链》结尾后, 似乎还可以写, 但他决然刹住了。他不写, 却为读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天地。就在读者丰富的联想里, 作品释放出了极其强烈的艺术能量, 增强了审美效果。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 最富于魅力的, 不是矛盾已获解决, 而是矛盾接近解决的那一环节。就欣赏者的心理来说, 正如英国学者勒律治所讲:“期待胜于惊讶。”在结尾前, 作者已把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形象做足了爱慕虚荣, 追求奢华。试想, 任何一种明了了真相后的再续, 难道不都显得多余吗?而且这种多余恰会使原本饱满的艺术形象失色, 使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最终反被损毁, 也会使作品深刻的思想性的阐释变得主干淡出, 重心旁移。小说读罢的想象过后, 一切都是经得起读者反复玩味和挑剔的。《项链》的确像高尔基指出的那样:“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
之所以称《项链》是虚荣人生悲剧的精品, 就是因为每每读它, 我们都能在获得充分审美享受的同时, 心灵受到震撼, 不断地得到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警示:虚荣要不得。
每个人都向往成功, 向往幸福, 那就让我们拒绝虚荣, 而以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纯真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勤劳的双手、脚踏实地的步伐实现自己的梦想, 开创人生的美好未来。这也许就是《项链》这篇不朽的佳作所给予我们的深邃的、意在言外的启示。我想, 这也正是它在今天仍有其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文学精品, 其艺术的生命力必然永恒。
参考文献
[1]张英伦, 吕同六等主编.外国名作家传.中国社会出版社, 1979.
[2]殷光熹.莫泊桑中短篇小说赏析.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3]朱维之, 赵浓.外国文学简编 (欧美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
[4]孙家富, 张广明.文学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莫泊桑《项链》主题新探 第4篇
一部伟大的经典作品,主题有时往往不止一个。只是有所偏重而已。我们认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批判女性热爱虚荣的特点和上流社会的虚伪这种说法,也同意课文里面的一句“极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最能体现作者意旨的说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有另外的想法。
许多年前看过莫泊桑的《一生》,那个长篇里的主人公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极深,以至于多年后还能想起它的结尾:“人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坏。”主人公让娜年少时将生活想象得非常美好,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意味,作者对她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并不赞同,所以他用浓墨重彩的笔法对她的幻想与痴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那样的表现里,我们感觉到作者对这样的女性并不喜欢,至少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一般的作家如果在作品的开始写一个人没有穷尽的痴狂与得意,那紧接着的势必是她的失意与悔恨。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让娜后来的婚姻生活将她的希望打沉到了黑暗深处,种种的苦难接踵而至。先是丈夫的早逝,继而是儿子的背叛,只有在最后,当她抱起儿子留下的那个小生命时,她的心里才升起一丝严冬过后的温暖。从文字中看,越到后来,作者的文笔越显得厚重而诚实,完全失去了前面那种对轻狂痴想暗含的讽刺。而让娜这个女性也随着这种笔调变得成熟起来,美丽起来。作者对她的感情已不能单用同情来形容,而是多了一份敬意,一份爱慕,一份景仰,一份关怀。那么,是什么使作者对这个人物慢慢地变得喜爱起来了呢?
这个问题在他早期的小说《羊脂球》里可以找到答案。羊脂球是个妓女,乘着车准备通过普鲁士人守卫的哨卡,与她同行的有州参议员,有酒行老板,还有身份高贵的伯爵。当普鲁士人不让他们通过时,这些“高尚”的人都变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胆怯地努力地退隐到了背后,却让受尽人间苦难的羊脂球以献身的方式换取了他们通过这个关卡的权利。很显然,这儿的羊脂球是作者欣赏或者说是赞扬的角色:她有一具被尘世污染过的身体,却也同时有一颗不染污渍的心;她是崇高的,美丽的,而成就这种品质的正是她不幸与苦难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让娜与羊脂球是相同的,作为女性,她们真实成熟的美丽都没有出现在单薄的青春时期,没有出现在理想飞扬的花季,没有出现在无忧无虑的温室,而是出现在她们经历过雨横风狂的生活摧残之后,出现在她们备遭命运的磨难之后。在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在莫泊桑这个浪子的心目中,那些与他朝三暮四、逢场作戏的年轻女性只不过是他的消遣与玩物,她们没有厚度,只有轻薄;没有底蕴,只有皮相。那种经受过生活的暴风雪吹打、历练过的女性才是美丽的,她们的身上具备了年轻时没有的厚重和温良、宽容与隐忍,而这样的特质往往只属于母亲那样的角色。
莫泊桑拥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与父亲关系不和,是母亲长期的理想化教育将他引向了文学这条路途。很难说他会对父亲有什么好感,但潜意识里他将母亲当作女性的典范则是极有可能的。也许就在那时,他就将女性之美定位于像他母亲这样的,在苦难的折磨下日益对生活的规律熟练起来的人身上了。这是一种超越恋母情结的审美意识,他关照到了人类哲学生存的意义上。
玛蒂尔德就属于此种类型,她是美丽的,然而那种对繁华的追求却毁了她一生。其实在这个世间混迹的哪一个人内心没有这样的渴求呢?我们都在演绎着她那样的悲剧,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岁月的美丽毕竟不是可以持久的,但当她越过那条界线时,当她身处苦难中时,她变成了一个极为世俗的普通妇女,直到那时,她的美才充分地展现出来:她坚强,她果断,她诚实,甚至于见到佛莱思节夫人时,她也表现出难得的从容;她一改以前那个轻佻单纯的形象,底层的生活使她具有了我们从母亲身上才能看到的那种坚韧博爱的品性。也许,莫泊桑在这篇小说中并没有这样的明确指向,但很难说他没有这种思想的印迹。
这使笔者想了起杜拉斯,她在那个有名的《情人》里的话反映了许多男性心底的秘密: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谁又能说这不是莫泊桑这位回头的浪子心底的秘密呢?
参考文献:
[1]清·谭献.复堂词录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
[3]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杜拉斯.情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冯惠 甘肃天水职业技术学校 741001)
莫泊桑项链续写 第5篇
这十年来,我很开心,项链换给你,我就先走了,玛蒂尔德转身离去。
佛来节夫人想她真的快乐吗?也许这样的生活更适合她。
玛蒂尔德走着走着,经过一家服装店,玻璃柜中她看见了一件很华丽的衣服,她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还是觉得自己身上的衣服更漂亮。
不久,她和丈夫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变的更加美丽,他们有了一张全家福,全家福上他们笑的很开心。生活就是这样,变换无常,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24.路瓦载重新穿好衣服,说:“我去把我们走过的路在走一边,看看会不会找着。”他出门走的极慢,刚才的焦急都不见了。他走进了一间小酒吧!要了一瓶二锅头,独自喝了起来,喝到两三杯是,他点了一根烟,吸了一大口,吐了一个漂亮的烟圈,突然他的泪水静静的淌出,流到嘴角边时他说了一声:“玛蒂尔德,我漂亮的妻子,对不起!”过了好一会他魂不守舍的走到家门口,他在由于要不要开门。他还是进去了,妻子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握着他的肩问:“找到了吗?找到没有!”他失望的表情告诉了她一切,他们此刻都沉没了,玛蒂尔德听了丈夫的话给朋友写了封信说道:“我把项链的挂钩弄坏了,正在修可能要等些时候才能还给你了,真不好意思。”
就这样他和他的妻子努力借钱,你里赚钱,项链终于还给了那位夫人。
莫泊桑项链续写 第6篇
“原来佛来思节的那串项链。。是假的!才值500法郎!怎么办!我们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年,才发现那项链是假的!我不甘心,我不甘心。。。那我们这十年光阴向谁去讨回!”玛蒂尔德顿时失声痛哭,光着脚坐在地板上,双手抱着脸。丈夫没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小小的房间里,什么声音都听不见,空气像被冻结了一样,只有玛蒂尔德轻微的喘息呜咽声。
良久,丈夫走到茶几前,拾起上面的一个亮白的信封,递给玛蒂尔德说:“我亲爱的,佛来思节夫人前不久寄来的邀请函,她又打算举办一次舞会了,就在后天。本来我想跟你商量下的,但现在你来决定吧。”
玛蒂尔德慢慢停止了哭泣,并将呼吸节奏平服,颦蹙并说:“什么?你说。她再办一次舞会?”
“是的。我想,要是你不喜欢的话就别去了,不要勉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