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简介范文第1篇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冉庄地道战简介范文第2篇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我又下了地道,从洞口下去,西面到老母庙,东面就出村了。地道里有许多岔道,可以通向各家各户。我兴奋地跑着,像个小老鼠。忽然,有一伙儿人挡住了我们的路,我们就跟着这伙人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些展品,听导游讲,鬼子来了,人们藏在地道里吃饭、睡觉、纺线织布、制造武器地道里有口井,那是为了防止敌人水攻;敌人用毒气,人们就打开地道一角的几个小孔,小孔直通老百姓的烟囱,毒气就变成了炊烟,飘走了哈,中国人真聪明啊。纪念馆里,我还看到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我们又参观了几处民宅,看到驴槽里、炕头边、大锅下都有地道。有时从村北下地道,从小胡同里钻出来,有时在梁家胡同钻进去,却从李家胡同钻出来。我们都快分不清方向了。
冉庄地道战简介范文第3篇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冉庄地道战简介范文第4篇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