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系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各高校都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环节。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压顶石项目。毕业论文能够全面、综合性考察毕业生四年所学知识。同时,在不同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数据处理、学术论文撰写等实践能力。它是学生发挥创新创业精神的媒介,完成“实验”到“实践”的桥梁。
然而,现今高校毕业论文环节中,在指导、实施、监管等环节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毕业论文选题上问题较为严重。本文以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为切入点,阐述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新思路,以期为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传统模式下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毕业论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为目的,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据不完全调查,全国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开展,在外语类学科建设上占有重要地位。纵观近年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过度效仿英语专业
日语专业的发展不同于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的起步较早,英语专业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因此,可以说日语专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英语专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学科范畴不同,日语专业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英语专业。例如,在毕业论文工作上两个专业就有很大的不同。英语的启蒙阶段一般是从小学开始,进入大学后英语的学习已经不局限于单词及语法的学习,而是习得语言本身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日语专业的学习内容则不同于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日语都是零起点,因此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单词及语法。经过四年的学习50%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水平。因此,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日语专业学生对日语的掌握程度远不及英语专业学生。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的选题难度应不等同于英语专业。
2选题陈旧
纵觀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由于受传统模式及英语专业选题的影响,毕业论文选题多是语言理论研究方向的,例如:“は”“ が”等助词的研究、日语词汇的研究、茶道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研究等。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人才培养出口的毕业论文不应该将选题局限于此。
3选题来源单一
正如前文所述,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多是理论性研究。这与选题来源相关。大多数毕业生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往届毕业论文题目中获得灵感,或者根据网络资源来选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来源较为单一,导致选题重复率较高,选题也较为陈旧。个别同学别出心裁,选取较为新颖的题目却因为先行研究不足而无法继续下去。
二、基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论文选题的新思路1毕业论文选题类型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此要求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就应该在培养日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
饶家辉(2012)指出,为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应采用多元化模式,“985”“211”高校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研究人才储备,应增加研究性论文的比重。即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来决定毕业论文的实施模式[2]。那么除了“985”“211”高校,国内日语专业本科教育中特色型或地方高校占绝大多数。饶家辉(2012)也强调此类高校应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直接输送人才,增加应用型或实践性论文比例,重点培养和考察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结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试将适用于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分为:理论研究真实课题(简称DX)、应用研究真实课题(简称EX)、应用研究模拟课题(简称EY)、理论研究模拟课题(简称DY)。各选题类型解析如下:
(1)DX理论研究真实课题。学生参与到教师纵向项目课题中并撰写相关题目;或者该论文基于现实中某一实际现象或实践而展开实证研究,或能取得实际研究成果,例如:“大连地区广告语日译失误分析” 。
(2)EX应用研究真实课题。学生撰写与教师横向项目相关的题目;学生撰写与实习内容相关的论文。例如:“浅析大连对日BPO行业对日语+X’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EY应用研究模拟课题。学生的论文题目是与企业及社会相关的内容,即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等。例如:“从女性购物心理分析日本药妆店的营销策略”。
(4)DY理论研究模拟课题。基于某种研究理论撰写的论文。例如:“浅谈翻译理论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在以上四种选题类型中,除“DY理论研究模拟课题”外,其他三种选题类型注重实践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的结合,淡化了专业界限,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2毕业论文选题来源
日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本科教育的始终。前期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行业及社会热点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后期主要通过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实习及校内实习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社会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作为本科教育培养出口的毕业论文,一方面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毕业论文中,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毕业论文选题。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为论文选题提供来源:(1)企业实习的实习内容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源;(2)校内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3)将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源。
另外,现阶段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及项目成绩斐然,将毕业论文选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可以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更大空间。
3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论文题目选定的重要依据。各高校日语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佟玲(2011)在文章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能力[3]。因此,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的制定,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就业。考虑到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兼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围绕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2017届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合为:语言学日语教育、文化文学、商务经济、信息技术四个大方向。从各研究方向选题比例来看,语言学日语教育方向25人,占比11%;文化文学方向112人,占比47%、商务经济方向87人,占比36%;信息技术15人,占比6%。
从整体上看,各选题方向分布比例比较合理,无某一个选题方向过度集中或无人选题的情况。文化文学方向和商务经济方向选题人数较多,占4/5以上。由于学生对文化类选题与日本经济选题的兴趣比较高,并且论文可供参考的资料比较丰富,论文撰写难度相对较小,所以该选题比例最高,其中文化文学类方向的选题中,多数是关于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相关的选题,文学类的选题仅有13个,占此方向选题的12%。语言学与日语教育方向和日语专业人材培养方向、课堂教学关系比较紧密,所以选题占了一定比例。信息技术方向选题虽有分布,但比例较低。
由此可见,此种论文选题方向的设置,有其创新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例如:文化文学方向的设置,文化文学在选题类型上看,并不属于同一类型,文化方向的选题偏实践应用,该选题的论文可以带来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文学方向的选题偏理论研究型,因此应该考虑将文化文学方向的选题更改为文化方向和文学方向。该校划定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对其他高校日语专业选題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结合大连软信息学院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的分析,笔者认为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可以分为:语言学日语教育、文化、文学、商务经济、信息技术四个大方向。
三、保障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措施
1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性
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直接决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及难易度。提升论文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则成为保障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重中之重。
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多毕业于传统研究性高校,对毕业论文选题的界定多驻足于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为了扭转这一态势,应建立一支具有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调研,了解日语相关企业的工作流程案例,建立毕业论文设计“校内外实践”案例库,也有助于开拓师生的视野,确保科学合理、具有实践意义、难易度适中选题的确定。
2建立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
为保证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制定相关文档对选题工作进行质量监控。相关文档的制定,一方面可以为师生的选题提供方向性指导,另一方面在后期选题质量的评价也上也会提供一定的评判标准。此外,组建毕业论文审题委员会也是确保选题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实施上,首先以论文工作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论文选题自评,对于组内对论文选题方面的把握上有难度的题目要移交毕业论文审题委员会,由委员会对此类题目进行评定。
另外,也要制定论文选题库的反馈机制。为了防止题库的滞后,确保选题库中的案例符合时下热点,要与社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沟通,及时获取它们对案例库中的案例的反馈意见。同时,从学校层面也要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企业调研,及时获取有助论文选题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结束语
王守仁(2001)在文章中指出:“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与文科其他专业如中文、法律、经济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出现了差距。”即缺少思想深度、没有创新意识也反应到语言类毕业论文上[5]。论文的前提就是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深入大胆的探索,从而有所收获。创新不仅体现在论文的准备阶段(开题阶段),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到论文工作的各个阶段。如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结果分析等。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完善,学生会最终达到成果创新的最佳效果。
毕业论文过程是一个独特的教与学的体验过程,本科阶段的论文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围绕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展开论述,从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选题来源、选题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强调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创新性及实践性。但是,毕业论文工作是一个连续的教学过程,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论文攥写的中后期工作上也应该有所体现,限于本文篇幅,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
[2]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
[3]佟玲,刘瑜,姜微.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日语专业论文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初探[J].科教文汇旬刊,2011(7).
[4]刘正远,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
[5]颜静兰,倪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05(4).
On the Reform of Selection Topic of Japanese Majors Graduation Thesi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FU Yao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Japanese majors; graduation thesis; topic selection
(責任编辑:朱岚)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7Vol.36 No.6
日语系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编写方向
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中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选用或编写适当的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保证。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在什么阶段学什么内容,还涉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等问题。基础阶段的日语教材题材应广泛,比例要适当,要注意实践性,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题材为主;适当选编包括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及科普常识方面的文章;语言应规范、生动、丰富,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切实掌握好各种教材的难易度;教材应相对稳定,以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除各大外语教材出版社不断编写和出版基础日语系列教材外,有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编撰符合学校特色及行业特点的基础日语系列教材。文章在统计梳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编写特征,并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梳理
曹大峰把我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培养友好交流人才为目的,日语教学注重听说,重视语法句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学教师,提高日语专业知识能力为教育目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理解与沟通成为外语教育的热点和目的,这个阶段着重发展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日语教育;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日语教育迅猛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成为日语教育的重要目的,日语教育进入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语教育强化阶段。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日语教育也将开启新时代,进入服务国家“走出去”,传播我国文化战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各出版社和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日语、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和专业基础日语等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等网站搜索出各年次出版的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材,从1974年起大致有21个版本,共77本。
二、基础日语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遵循教学大纲,符合日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
从1972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设日语课程,日语教材的开发也慢慢开始启动。1979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日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日语的技能。基础日语教材版次14的教材比较注重日语语法教学,培养日语语言基础知识。199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这之后的基础日语教材开发在注重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内容的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2000年,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各高校和出版社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要。
基础日语的教材开发均是在国家颁发的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体现了日语教学规律和外语学习要求。
2.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
在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中,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日语的原版教材开始进入我国,日本学者来我国高校任职以及我国日语教师到日本进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日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日本学者开始指导、参与我国日语教材编写工作。比如,《新编日语》(1992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平、陈小芬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森田良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宏教授和日本加藤明先生審阅。进入21世纪,多数基础日语教材实行了中日合作编写的方针,开发团队由中日双方日语专家共同组成,以中方编写团队为主。
无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都有巨大差异。比如,日语在会话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在句尾的终助词表达方式上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日方专家、学者的参与,我国编写的教材内容可能就会显得不地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母语的不同其实会产生不同的便利和难点。那么,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学,在哪些方面更困难,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专家、学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教材开发以纸质为主,配套学习资料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03年以前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从1992年的《基础日语》开始附带录音带材料,且录音带并不是一册书配一盒磁带,而是以高校为单位附带少量的录音带,学生只有复刻录音带才能练习听力。录音带存储量不大,一册书需要2盘磁带,也不方便携带。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MP3光盘(或CD光盘)”。同步练习册与教材配套使用,与课本内容一一对应,一般包含课文相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听力练习等,并设有单元练习和总练习。配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合理,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MP3光盘(或CD光盘)一般都附在纸质教材的后面,每本教材附带一个光盘,学生可随时下载,其存储量较大,携带方便。2016年至今,最后三个版本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等。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应立体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在移动APP上配套更多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更加注重学习输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立项,所申报项目由同行专家严格审定后再编写,并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教材应配上录音光盘,有的还须做成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基础日语教材中六个版本的基础日语教材通过了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审批,并符合国家规划教材标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三、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方向探讨
1.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教材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要强化特色,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滿足社会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培养出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驱动,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日语学习驱动体系,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日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精神贯彻到教材当中,是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的编写者们面对的挑战。
笔者以日语中“自他动词”为例说明日语的文化内涵。日本人注重听话人的心理感受,在对话时会顾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添麻烦。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行为主体作用于某事物使其发生改变,传达的内容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以为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而自动词则是动作主体自发地进行,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ー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日语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他动词具有责任感倾向功能,而自动词具有体恤顾忌功能。例如,(1)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2)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1)含有说话人强调“我特意沏的茶,你得喝掉”这一信息,听话人会产生心理负担,而(2)表达了“茶已沏好”这一客观事实,不会给对方造成必须喝掉才行的理解,较好消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3.完善配套材料,致力于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开发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是现代化背景下教材发展的必经之路。立体化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呈现形式一般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光盘、网站及论坛、在线视频和博客等。我国现有的基础日语教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材原文翻译、同步练习及课后答案详解为主,与立体化教材相距甚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兴起,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就对日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日语专业教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语法知识点比较细碎,助词分类多且每个助词都有多种用法,教材开发者要考虑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等教学小视频,使教材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日语教材的开发应积极利用平板电脑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3D等多元化资源,设计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开发APP应用程序、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及学习论坛,多维度、多层面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日语数字化与多元化教材。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数量较多,出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符合日语教学规律,教材内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配套学习资料不断更新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日语教材建设也要把握前沿,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教材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中日合作编撰特色教材,推进教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平.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魅力看未来日语教材的编写方向[J].日本学研究,2018(2).
[2]马亚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职日语教材编写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
[3]游翠英,叶丽芬,黄翔.当前旅游日语教材回顾与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
[4]林洪.体现外语学习观发展的日语教材编写要点浅析21世纪之后国内部分日语教材的梳理[J].高等日语教育,2018(1).
[5]吴小梅.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日语系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编写方向
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中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选用或编写适当的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保证。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在什么阶段学什么内容,还涉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等问题。基础阶段的日语教材题材应广泛,比例要适当,要注意实践性,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题材为主;适当选编包括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及科普常识方面的文章;语言应规范、生动、丰富,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切实掌握好各种教材的难易度;教材应相对稳定,以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除各大外语教材出版社不断编写和出版基础日语系列教材外,有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编撰符合学校特色及行业特点的基础日语系列教材。文章在统计梳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编写特征,并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梳理
曹大峰把我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培养友好交流人才为目的,日语教学注重听说,重视语法句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学教师,提高日语专业知识能力为教育目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理解与沟通成为外语教育的热点和目的,这个阶段着重发展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日语教育;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日语教育迅猛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成为日语教育的重要目的,日语教育进入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语教育强化阶段。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日语教育也将开启新时代,进入服务国家“走出去”,传播我国文化战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各出版社和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日语、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和专业基础日语等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等网站搜索出各年次出版的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材,从1974年起大致有21个版本,共77本。
二、基础日语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遵循教学大纲,符合日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
从1972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设日语课程,日语教材的开发也慢慢开始启动。1979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日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日语的技能。基础日语教材版次14的教材比较注重日语语法教学,培养日语语言基础知识。199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这之后的基础日语教材开发在注重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内容的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2000年,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各高校和出版社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要。
基础日语的教材开发均是在国家颁发的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体现了日语教学规律和外语学习要求。
2.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
在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中,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日语的原版教材开始进入我国,日本学者来我国高校任职以及我国日语教师到日本进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日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日本学者开始指导、参与我国日语教材编写工作。比如,《新编日语》(1992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平、陈小芬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森田良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宏教授和日本加藤明先生審阅。进入21世纪,多数基础日语教材实行了中日合作编写的方针,开发团队由中日双方日语专家共同组成,以中方编写团队为主。
无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都有巨大差异。比如,日语在会话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在句尾的终助词表达方式上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日方专家、学者的参与,我国编写的教材内容可能就会显得不地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母语的不同其实会产生不同的便利和难点。那么,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学,在哪些方面更困难,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专家、学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教材开发以纸质为主,配套学习资料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03年以前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从1992年的《基础日语》开始附带录音带材料,且录音带并不是一册书配一盒磁带,而是以高校为单位附带少量的录音带,学生只有复刻录音带才能练习听力。录音带存储量不大,一册书需要2盘磁带,也不方便携带。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MP3光盘(或CD光盘)”。同步练习册与教材配套使用,与课本内容一一对应,一般包含课文相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听力练习等,并设有单元练习和总练习。配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合理,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MP3光盘(或CD光盘)一般都附在纸质教材的后面,每本教材附带一个光盘,学生可随时下载,其存储量较大,携带方便。2016年至今,最后三个版本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等。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应立体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在移动APP上配套更多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更加注重学习输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立项,所申报项目由同行专家严格审定后再编写,并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教材应配上录音光盘,有的还须做成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基础日语教材中六个版本的基础日语教材通过了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审批,并符合国家规划教材标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三、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方向探讨
1.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教材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要强化特色,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滿足社会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培养出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驱动,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日语学习驱动体系,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日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精神贯彻到教材当中,是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的编写者们面对的挑战。
笔者以日语中“自他动词”为例说明日语的文化内涵。日本人注重听话人的心理感受,在对话时会顾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添麻烦。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行为主体作用于某事物使其发生改变,传达的内容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以为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而自动词则是动作主体自发地进行,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ー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日语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他动词具有责任感倾向功能,而自动词具有体恤顾忌功能。例如,(1)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2)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1)含有说话人强调“我特意沏的茶,你得喝掉”这一信息,听话人会产生心理负担,而(2)表达了“茶已沏好”这一客观事实,不会给对方造成必须喝掉才行的理解,较好消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3.完善配套材料,致力于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开发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是现代化背景下教材发展的必经之路。立体化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呈现形式一般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光盘、网站及论坛、在线视频和博客等。我国现有的基础日语教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材原文翻译、同步练习及课后答案详解为主,与立体化教材相距甚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兴起,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就对日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日语专业教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语法知识点比较细碎,助词分类多且每个助词都有多种用法,教材开发者要考虑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等教学小视频,使教材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日语教材的开发应积极利用平板电脑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3D等多元化资源,设计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开发APP应用程序、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及学习论坛,多维度、多层面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日语数字化与多元化教材。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数量较多,出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符合日语教学规律,教材内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配套学习资料不断更新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日语教材建设也要把握前沿,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教材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中日合作编撰特色教材,推进教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平.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魅力看未来日语教材的编写方向[J].日本学研究,2018(2).
[2]马亚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职日语教材编写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
[3]游翠英,叶丽芬,黄翔.当前旅游日语教材回顾与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
[4]林洪.体现外语学习观发展的日语教材编写要点浅析21世纪之后国内部分日语教材的梳理[J].高等日语教育,2018(1).
[5]吴小梅.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日语系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创新改革,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关注到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上。情景教学法运用作为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日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使学生日语学习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日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不再一味向学生灌输日语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情景教学方式与日语教学课堂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创建出良好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进一步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 高职 日语教学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Japane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U Yuyan
(Employment Guidance Center of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Vocational College, Rizhao, Shandong 276800)
0 引言
當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交往变得日益频繁起来,社会对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专业人才,满足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各项需求。在高职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通过高效应用情景教学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创建出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日语语言情境,充分感受到日语学习运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日语课堂教学水平。
1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1.1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位置,培养学生日语学习兴趣
高职日语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创建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出学生日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不同日语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基于情景教学法运用背景下,高职教师要将自身作为诱导者,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教学情境活动中,散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问题思考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日语学习信心。
1.2 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日语教师通过引进应用情景教学法,将最新语言背景文化与日语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科学创设出良好的日语语言学习情境,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日语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感受语言文化魅力,在过程中学习掌握到不同日语交流技巧和方法。高职日语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与课堂游戏以及观看视频等内容,[1]在不同具体形象教学情境中学习了解日语语言知识,这样能够将日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掌握日语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日语课堂教学效果。
1.3 优化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日语学习习惯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为了充分调动起日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日语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工作。日语教师通过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在实践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社会职场日语、生活日常日语等有效贯穿到课堂各种教学情境中,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各项需求。高职日语教师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法,科学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将课堂学习掌握的日语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去接触了解最新日语知识,丰富自身学习内容。
2 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日语学习环境不佳,学生日语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中,无论是哪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都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中未能够创建出良好学习环境,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在当前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习中,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学习日语产生一定的排斥厌倦心理情绪,普遍认为学习日语需要死记硬背,未能够有效发觉改善自身学习环境的重要性。[2]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教师只关注到学生日语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了学习环境对提升学生综合日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未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创建出良好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日语文化魅力。
2.2 缺乏日语实践学习机会,学生日语学习水平有待提高
与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第一语言英语相比较,日语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就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够通过电子书、广播新闻、网络视频以及培训机构进行热门语言英语学习,而日语实际学习渠道相对较少,学生难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日语需求信息材料,满足自身的日语学习发展,全面提高日语学习水平。此外,高职院校在日语教学中缺乏与优秀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企业岗位实践实训机会,锻炼学生的日语表达交流能力,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综合水平。
2.3 对日语学习理解存在偏差,学生日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众所周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英语是在校学生最早接触学习的一门国际语言,由于会受到英语文化学习观念和经营的影响,当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日语学习时,会对日语学习理解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会将英语学习与日语学习搞混淆,将英语学习方法完全迁移运用到日语学习中,简单认为日语和英语学习存在的差异就是实际内容,学习方法和技巧并没有什么差别;(2)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会在较短时间内就充分掌握好日语学习的五个基本原因规则,促使学生很容易就会形成了轻松简单学日语的思维,没有多大的心理包袱,会抱着随意心态去进行后续日语知识学习,这样不利于日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对待日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实现自身日语学习水平的显著提升。
3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措施
3.1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日语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高职日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语学习综合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日语教师可以通过将情景教学法合理运用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创设出课堂教学情境,满足学生对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例如,高职日语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日语情景模拟,促使学生在日本商务活动中运用掌握专业商务知识,提高学生日语实践应用能力。日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合理分成各个学习小组,让各个小组进行日与商务活动排练演习,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日语会话角色,并在大家面前进行实践情景会话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商务会话中出现的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3]提高学生对商务日语内容的理解水平,有效积累掌握到更多的专业日语词汇。
3.2 加强日语课堂学生实践学习,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综合水平
在高职日语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日语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实践学习中提高日語应用能力。就比如,在日语情景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指定场景去优化设计出具体的而各项细节,散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4]指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学习生活,将身边可以利用的道具和教学设施应用在实践日语学习场景活动中,然后以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日语学习情景创设,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不同场景实践学习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日语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中,通过采取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反思总结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采取怎样的改进措施,提升自我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3 提高学生对日语学习认知水平,养成良好日语学习习惯
高职日语教师对于情景教学法的运用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景上,而要更多关注到提高学生对日语学习的科学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先进的日语学习方法和技巧。高职日语教师要将情景教学法贯穿于学生日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不能将日语学习完全等同于英语学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散漫的学习态度。在情景教学法运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校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就比如,以社会岗位求职面试为例子,教师可以进行播放一组正确和错误的面试视频来对比,让学生认真观看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细节以及视频中面试人员存在的错误,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现场情形演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对正确日语面试礼仪的理解水平,养成良好的日语表达交流习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语作为一门实用性、综合性的专业语言课程,高职院校日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日语教师可以通过将情景教学法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日语实践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日语知识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陶晓霞.高职日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吉林教育,2015(02):57.
[2] 朱世波,徐英东,葛晓昱.浅析情景式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育教学),2015(9):65-68.
[3] 杨洋.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职专业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5(03):146-148.
[4] 刘明洋.情景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6(11):17-19.
日语系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翻译 文字词汇 思维习惯 民族文化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on Japanese in Japanese Translation
LI Yan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Key words translation; word vocabulary; thinking habits; national culture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在语言文字方面,日语充分吸收的汉语文字精华,两种语言有着跟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相处之处,但汉语与日语的语言特征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汉语属于孤立语,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语序相对固定。而日语属于粘着语,通过助词确定句子成分、句子含义,语序相对灵活。在翻译中,汉语对日语有大的影响,有好的影响同时也有坏的影响,本文从文字词汇、思维习惯、民族文化等方面浅谈在翻译中汉语对日语的影响。
1 汉语文字、词汇对日语翻译的影响
1.1 日语文字由来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日本没有文字,直到我国汉字传入日本,日本才有了文字。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了记录史实的文字,也是一般学者用以写作的文字,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古事记》是日本古代第一部史书,书中有1507个汉字,《日本书纪》是日本第二部史书,书中有3513 个汉字,[1]根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记载,于应神天皇十六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汉文化传播到日本,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经过几世纪的发展、完善直到7 世纪汉字才正式成为日本的文字。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也促成了日本人借用汉字草体创造了平假名和借用汉字楷体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虽在1866年,一些日本文字改革者主张废除汉字,但至今近150年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除,日本政府还规定了1945字为常用汉字。因此可见,汉语对日语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2 汉语文字、词汇对日语学习正迁移
当汉语的某些特征与日语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就会产生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因为汉字传人日本是在汉朝以后,所以可以说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汉字字体大部分是與现代汉字字体同形。日文里很多的词汇与汉语词汇是同形同义词的,如:
(1)描述自然现象的名词:春、夏、秋、冬、天气、风、雨、雪、霜、雷、梅雨、台风;(2)描述事物的名词:山、水、温泉、公园、学校、食堂、银行、船、广告、音乐;(3)方位名词: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4)地点专有名词:中国、日本、北京、东京、上海、西安、广岛、京都、名古屋、奈良;(5)动植物名称:虎、犬、鱼、猫、鸟、松、梅、竹、花;(6)家庭称谓名词:父、母、兄、弟、姐、妹;(7)固有名词:京剧、故宫、太极拳、歌舞伎、富士山、柔道、相扑;(8)生活物品名词:电话、杂志、椅子、眼镜、伞、车、寿司、茶、红茶、绿茶;(9)身体部位词汇:目、鼻、耳、齿、舌、手、口、肩、胸、腹、唇、发、腰等这些词汇对日语学习产生了正迁移作用,给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优势。可以说汉语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日语的学习,所以在翻译中要积极发挥母语优势,提高其对日语汉字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1.3 汉语文字、词汇对日语学习负迁移
当汉语与日语的差异微妙时,而学习者仍旧依赖母语的特征来做出错误的判断时,往往产生负迁移作用。如:“娘 、丈夫、人参、手纸、汽车、看病、亲友、兄弟”这些词与汉语的意思大相径庭,若不加以重视,直接套用汉语思维,在翻译时很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如日语中的“丈夫”,对于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第一反应就是中文里“妻称夫为丈夫”的意思,但日文里是“坚固、结实、健壮、健康”的意思,两者一对比就发现意思迥然不同,若平日里不够重视,很容易出现笑话。
例:「発明王エジソンは小学校に3ヶ月しか行っていない。自分も進学しないでヘドロを研究しよう」と決心し、図書館に通って勉強し、何十種類もの薬品をそろえ、濃度と組み合わせを変えながら木材のかすやヘドロに混ぜる研究に没頭した。[2]
有汉字的地方,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基本上可以很轻松翻译出来,但有两处会被汉语误导,吃闭门羹,第一处是“勉強”,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是“难为情”的意思,可日语里是“学习”的意思;第二处是“没頭”,汉语字面意思是“没有脑袋”,正確的日文意思是“埋头苦干”。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些词汇形同但意思天壤之别。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要刻苦专研、严谨笃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汉语思维习惯对日语翻译的影响
2.1 语序的困扰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转换活动。在翻译中,若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语表达,会发现翻译出来的句子不通顺,难以理解中心意思。最明显的差异是汉语里句子主干顺序是“主谓宾”,而日语是“主宾谓”的顺序,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受母语定势思维,要灵活调整语序,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清晰转达语言内涵。
例:私は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ます。
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我正在学习日语。若按照中文思维表达方式,直接按字面语序翻译就会出现:“我日语学习正在。”翻译后,完全不知所云,没有达到翻译的最终效果。
再例:何をしますか。
抗战片里常有这么一句滑稽幽默的台词:“你什么的干活?”经常有人有声有色地模仿,并乐在其中,没学过日语的人,一笑而过。学过日语的人,知道这是个病句,只因日语的语言思维表达与汉语表达有区别,日语是“主宾谓”结构,而主语很多时候又会省略掉,所以根据汉语的思维逻辑,正确翻译是:“你是干什么的?”
2.2 助词的困扰
日语是粘着语,依靠助词或助动词的粘着来表示每个单词在句中的意思,因此要想学好日语,掌握助词和助动词的用法是极其重要的。日语常见助词有:“は、を、か、の、で、も、と、へ、に、が、から、まで”,每一个助词都有各自的用途,且每一个助词有好几种甚至十多种用途。
如:“に”的用法就有十六种之多:(1)表存在的场所:机の下に猫がいます;(2)表动作的时间:今朝7時に起きました;(3)表动作的到达点:自動車に荷物を載せる;(4)表变化的结果:氷が解けて水になる;(5)表动作的目的:昼ご飯を食べに行く;(6)表动作的对象:両親に電話を掛ける;(7)表比例、分配的基准:週に1回デパートへ行く; (8)表比较评价的基准:私の大学は駅に近いです;(9)表原因:家屋が強い風に倒れた;(10)表理由:お土産に衣類を買った;(11)表并列、添加:いつも青い上着に赤いネクタイという格好をしている;(12)构成主语、表示对主语的敬意、或对主语有某项能力:私にはこの本が簡単だ;(13)表示被动句中施动者:子供が犬に咬まれた;(14)表使役对象:学生に本を読ませる;(15)表对动作的强调(动词连用型+に+同一动词):待ちに待った夏休みがやっと来た;(16)表语气缓和(用言+に+同一用言):痛いには痛いが、我慢するしかない。
由此可见,日语助词的用法是丰富的、灵活的,日语语言思维跟汉语语言思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翻译时切记不能忽略助词的意义,或只单纯记忆一种用途而忽略其他的意义用途,而凭汉语独立语思维去猜测、揣摩句子意思。助词是日语区别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助词的用法和意义的掌握是学习日语的重中之重。
2.3 暧昧语的困扰
日本人说话含蓄、委婉、謙和,喜欢绕圈子;而中国人说话直爽,清晰表明态度。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 日语表达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暧昧。暧昧的语言反映了日本人崇尚“和谐之美、不完全之美、朦胧暧昧余韵之美”。[3]日本人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甚至在正式的场合、文件当中,都使用让人模糊、似是而非的暧昧表达。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翻译时很困扰,拿捏不了尺寸,很难翻译出日本人的内心情感。这种暧昧表达与历史、社会文化、人文情怀、审美观念等息息相关,日本人很重视这种暧昧表达方式,被认为是最美的最优秀的语言。日本人甚至在学术论文中也用「であろう」等推量、不确定的表达口吻,虽备受国际争议,但日本人仍然坚持着这样的表达方式,足以显示暧昧语的魅力,可以说暧昧语是国民文化,根深蒂固,所以在翻译日语时,要特别重视这样的语言表达思维差异,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语言表达特征。
例:(1)あした、雨が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2)あの人は教授でしょう;(3)もう八时になったから、先生もまもなく来るだろう。
句子中“かもしれません、でしょう、だろう”是最典型的暧昧语,用推断的、不确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避免武断,有尊重他人之意,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日本人使用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是为了避免伤害他人。
3 民族文化对日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不仅是符号,也是文化载体,受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日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时常出现一些误解甚至冲突。不同的民族孕育不同的文化,中日两国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文化和岛国文化国家。很多词汇与海洋和鱼类相关。而中国属于大陆文化,很多词汇都有着大陆文化的印记。
如中国人用“挥金如土”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花钱慷慨或挥霍无度”,而日本人会说“湯を飲んでみたいな”,大致翻译出中文就是说“像喝水似的”。如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肉刺,中国人形象地称为“鸡眼”,这是因为大陆文化以农牧为主;而日本是海洋文化,接触鱼较多,故称之为「鱼目」。[4]不同国度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所孕育的文化、语言也有差异,在翻译时,要注意中日文化差异,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翻译工作。
4 结语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译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还应深入了解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克服文化障碍与差异,以达到两种语言更好的交流。
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一般项目yy2016sk012)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对日语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Vol.21(5):3-28.
[2] 李虹.小议日汉翻译中的几个难点[J].文教资料,2011(3):34-35.
[3] 殷二永.日语暧昧语表达分析[J].考试周刊,2010(54):137-138.
[4] 薄红昕,李惠.跨文化交际语义传递对日语翻译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12):77-78.
日语系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学生在实际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发音、词汇以及语法并没有错误但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忽略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本文通过非语言交际的概述对中日文化中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论述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以期对日语跨文化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日语跨文化教学
人类交际形式多种多样,语言交际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非语言交际手段支撑着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但不易察觉。中日关系的接触导致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各种日语培训机构大量出现,可见民众对日语的热衷。在高校中日语教学由来已久,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词汇语法与语音的教学,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容易产生误会。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教学在日语专业的教学中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依赖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在交通、通讯领域的技术革新缩短了国家与地区间的距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频繁,实现了横跨众多学科的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学始于上世纪,研究文化、交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问题等,跨文化教学也在此基础上兴起。
非语言交际涵盖于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先于语言交际出现,是人类最原始的交际手段。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非语言交际的一些特点:非语言交际以非口头与非书面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受,传达的信息在一定交际情境与交际环境内有效,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常常同时进行,但可以单独完成消息的传递。非语言交际的分类中外学者存有差别,国内学者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将其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与环境语,这种划分方法影响力较大,本文也以这种划分方法为依据展开论述。
二、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
(一)体态语。体态语是人在交际活动中身体局部或全身做出的各种表情与肢体动作,是人的本能反应或者刻意行为。比如人的基本动作姿势或者礼仪性质的举动,受文化环境差异的影响,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的人看来意义有所区别。
一些象征性的动作可以代替语言交际,比如日本人食指交叉传达人与人冲突的信息,中国人会理解为数字十;日本人将手掌置于脖子之下表示解雇,中国人会理解为杀头;说明性动作经常与语言交际配合来说明语义,日本人将小指钩在一起表示庄严神圣的承诺,中国人则见于小孩之间的许诺;通过面部表情或者身体部位的动作可以有效传达信息,在中国将竖起的手指放在头部两侧象征牛的肢体动作,在日本人看来是表示某人在生气;一些调节性质的动作,比如暗示讲话者继续或者停止的动作在两国也有所差别,中国人示意讲话者继续常常报以微笑,但在日本人看来微笑是一种不易理解的交际方式;在交际中会有适应性动作发生,比如尴尬时的挠头动作起掩饰作用,日本人的微笑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反对,中国人有时会感到无法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引起误会。
(二)副语言。副语言是伴随语言交际而发出的没有确定意义的声音,借助音质、音量、音高、语调、语速等起到对语言的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语言的作用,比如沉默、话轮转接与其他非语言声音等,副语言又被称为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体态语与副语言属于非语言方式。
沉默在日本人的交际中表示不把自己的态度加入到交际过程中,在交谈中日本人常常发出「はい」的声音表示自己一直专注于交谈并让讲话者继续,中国人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发出声音会被当作不礼貌的行为,中国人用非语言声音表示说话的停顿,在同样的情形下日本人发出「あのう」、「ええ」、「あっ」、「えっ」、「ふ む」、「うん」等声音可能表示话语的轮接;对于公众场合中咳嗽与打喷嚏等行为中国人不会致歉,而日本人则要在道歉的基础上主动离开;中国人在吃面条时发出吮吸的声音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在日本人眼里则表示面条很美味,有赞美的意思,属于礼貌的行为。
(三)客体语。客体语是人借助物质客体展示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文化特征,起到交际作用。包括着装、艺术品、化妆品等装饰品与实用物品,这些物品既包含实用性,又有交际的功能。
日本男人穿西服,女人穿和服,国家对西服与和服穿着有较强的场合限制,相对而言中国人穿着比较随便;在一些交际礼仪中日本人也比中国人要求严格,比如在别人的名片上书写或者折叠名片等;对于送礼的习俗两国也存在较大差别,中国人一般会在频繁的推辞与坚持后才接受礼物,也不让收礼的人知道礼物的价格,而日本人则在礼品店里挑选好礼物后精致包装,在收礼者能确定礼品的价格并以此为依据回赠礼品。
(四)环境语。环境语也可以理解为客体语,环境语与客体语属于非语言手段。人与地理环境或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环境语包括声音、颜色、时空、信号、建筑等,包含了非语言交际信息,能展示交际者的文化特性。
就两国的时间观念而言,日本人有严格精确化的时间安排,中国人则相对随意。日本人按时赴约,不会早到,中国人则觉得早到更有礼貌;日本人在公众场合一般不会有身体接触,而中国人为了表示亲密有高频率的接触;日本人不愿意与陌生人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因而不搭乘过于拥挤的交通设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用报纸等加以遮挡,避免与异性身体有接触,中国人则爱热闹,对于拥挤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忍耐力;聚会宴饮中现代中国人崇尚“左尊右卑”,日本文化则认为“右尊左卑”。
三、日语跨文化教学中引入非语言交际需要注意的问题
明确非语言交际在日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将非语言教学引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重视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意识;教师要加强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理论学习,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将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课堂谈论,课下搜集资料等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交际行为,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非语言交际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与日本人直接交流,在实践中注意日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提升学生的日语交际水平。
四、结语
学生学习日语,并非只是为了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是为了提升实际语言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与非语言交际教学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度加入人文内涵,介绍日本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从非语言交际中学习日本文化,在对日本文化有进一步了解的同时加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娜,周金坤.论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3).
[2]孟霞.文化因素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
[3]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