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文言文(精选14篇)
买椟还珠文言文 第1篇
买椟还珠文言文翻译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3、珠:珍珠。
4、于:向,对。
5、郑:郑国。
6、者:的人。
7、为:做,制造。
8、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9、之:的`。
10、柜:盒子。
11、薰:香草;这里作动词, 用香料熏染。
12、以:用。
13、桂:桂木。
14、椒:花椒,香料。
15、缀:点缀,装饰。
16、珠玉:珠子和宝玉。
17、饰:装饰。
18、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19、辑:同“缉”连缀。
20、羽翠:翠鸟的羽毛。
21、椟:盒子。
22、而:却。
23、还:退还。
24、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25、可:可以,能够。
26、谓:说,认为。
27、善:擅长,善于。
28、未:不。
29、鬻(yù ):卖。
译文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拓展:成语详解
成语简拼: mdhz
成语注音 :ㄇㄞˇ ㄉㄨˊ ㄏㄨㄢˊ ㄓㄨ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性成语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还,不能读作“hái”。
成语辨形: 椟,不能写作“犊”。
近义 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 义 词 :主次分明
买椟还珠文言文 第2篇
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最锋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问:“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听了此话后,这个人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
道理: 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提示] 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
2.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3.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子和宝玉连结它,用美玉装饰它,用翡翠点缀它。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4.画蛇添足: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多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的蛇最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
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于是,就喝那壶酒。
那个画蛇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今天,你看“新还珠”了吗? 第3篇
@双尾鱼:当年看还珠格格的时候,心里一直希望小燕子和紫薇能把皇后和容嬷嬷弄死,现在看新还珠格格,巴不得皇后和容嬷嬷快点把小燕子和紫薇弄死。
@Pinocchio_小熙:闲来没事,就去翻还珠来看,新旧版一起看。不得不说,新版剧情改动挺大,而且画面也比较精致,而老版还珠演员的演技更加成熟。
@鮕川若叶:被辐射成内伤,腰间盘突出,得颈椎病,成鼠标手、草莓鼻,我也依然想看新版的还珠格格,不被雷到外焦里嫩,我誓不罢休。
@猫小小小小鹰:这几天晚上一直都在看新的还珠格格。其实,平心而论,只要不和老版的去比较,看看还是蛮搞笑的,但是新版的还珠格格一定要和老版挂钩,那么这部剧就注定要一直和老版比下去,每次看新版的时候,总会想起老版的那些经典。这些翻拍剧永远都超越不了老版,说句难听点的,这就是在自取其辱。
@擁擠人群:13年前小燕子大闹梁府是假扮新娘,13年后的新小燕子大闹梁府是假扮老太太,13年后居然能老那么多,新还珠格格告诉我们:时间是把杀猪刀啊!
@Pomoo-赵碧雅:旧版还珠容嬷嬷是一个经典,无人超越,让人好怀念!
《课堂内外》高中版官方微博开通啦!
腾讯微博地址:http://t.qq.com/ktnwgzb
新浪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752957681
快来关注我们吧!
寻找“微剧情帝”
“微小说”征文活动全面启动150个字能干什么,除了些微博还可以写微小说,别看字数少,但同样能做到剧情跌宕起伏,光看别人的多不尽兴,特立独行的“90后”就是要写自己的的微小说。《课堂内外》高中版从本期起至2012年8月,为期一年征文寻找“微剧情帝”。在150个字的小小世界里,展露俗世情真,市井百态。“90后”的微剧情帝会是你吗?
征文要求:小说文体,可以讲述纯真的友情,温暖的亲情,也可以是含蓄的爱情,生活里真实发生的,又或者是杜撰于梦醒时分。要求故事讲述要完整,情节跌宕起伏,剧情丰富,语言精炼。字数要求在200字以内。
征文信箱:ktnwgz@163.com (不接受附件形式稿件,邮件主题注明“微小说”)
征文微博:http://t.qq.com/ktnwgzb,http://weibo.com/752957681(请回复征文微博即可)
邮寄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高新园财富大道19号C区2幢1-7号(邮编401121,请注明“微小说”)。
买椟还珠 第4篇
This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certainly knew how to sell a casket, but he was not good at selling his pearl.
Exercises:
判断对(T) 、错(F):
( )1.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nted to buy a precious pearl.
( )2. A man in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the casket and the pearl.
( )3. This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s good at selling a casket but was bad at selling his pearl.
(1) magnolia n. 木兰,木莲 (3) osrmanthus n. 木犀植物
(2) fumigate v. 薰 (4) ornament v. 装饰
买椟还珠续写 第5篇
从前,楚国有个知道郑国最喜欢夜明珠,这夜明珠在夜晚能发出奇异的光线,十分美丽,买椟还珠。他希望在郑国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就叫一个能工巧匠来,让他用一块檀香木做个盒子。楚国商人就叫他一定要精雕细刻,刻出最好的龙,最好的凤。盒子做好了,真精致,真美观呀!楚国商人十分满意。然后,把夜明珠小心翼翼地放在了盒子里。
之后,他来到郑国卖珠宝的地方。找了一个最显眼的地方大声喊道:“卖夜明珠罗!卖夜明珠罗!……”就在顷刻间,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来观赏夜明珠,他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这盒子真好看,但我觉得夜明珠更好看。”还有的人说:“这夜明珠价值连城,就像珍珠那样圆润,像水晶那样透明,像钻石那样闪亮,真是太美了!”但是没有人敢去问一下价钱是多少。终于,来了一位有钱人家的公子,一眼就看上这精美的盒子,心里想:这盒子真是美丽无比,就买它了。郑国公子微笑着说:这要多少钱呀?”楚国商人说:“要五千两黄金。”郑国公子惊讶的说:“这太贵了吧!”楚国商人坚定的说:“这么稀世的宝物一分钱也不能少。”郑国公子无可奈何的说:“那好吧!我买下了。”他打开一看里面有一颗珠子,笑嘻嘻地说:“这珠子不佩放在这盒子里,还给你。”楚国商人非常震惊,心里暗喜:这个人真不实货,真愚蠢。他高兴地说:“公子你真有眼力,真识货呀!”那位公子越听越高兴。楚国商人看他走远了,就溜之大吉。其中有位好心对公子说:“那盒子价值连城,而这盒子只要十几两就可以买到了。”公子听到了非常后悔,快马加鞭去追赶他,但最后还是没有追上他。
《买椟还珠》教案 第6篇
落实朗读,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概括寓意。
重点难点
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落实有节奏感的朗读
多角度分析理解寓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法指导
读寓言借助多种形式朗读,疏通文意,概括情节。
品寓意分析故事人物形象,谈谈对寓意的理解、认识。
写寓言从郑人的角度来重新改写寓言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吟诵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今天来接触凝结古人智慧的另一种载体古代寓言。
二、指导学习《买椟还珠》
(一)读寓言
1、出示古文语段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散读古文,读给同桌听,请划分节奏停顿
2、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标停顿
请同学评点其朗读,并示范朗读,落实节奏停顿;
同桌对译,再读古文,有哪些字需要积累落实,或者有哪些字无法解决需要提出
交流,落实一些文言实词;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散读学生代表朗读(请朗读的同学,读出古文感觉来)全班齐读
(二)品寓言
1、故事的起因是:楚人“卖其珠”
落实“珠”的含义:价值连城的明珠
为了“卖珠”,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木兰之柜,薰以缀以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象一下他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心理?
请为楚人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四位同学一组,一人记其余几人补充想象,一人朗读)
(用儿童的语言去消化故事,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故事,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
2、学生交流写作片断
23人,可借助动作、神情来表达心理活动,读出楚人的踌躇满志来
(注意引导学生,“珠”的价值远胜于“椟”,这样做是为了抬高明珠的身价,使明珠包装华美更易卖出,包装再华美也只是用以彰显明珠价值的附属品)
3、故事的结果是: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楚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
郑人最终是取“椟”而舍“珠”了,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参考点:楚人的过度包装使得喧宾夺主;郑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4、古文可概括为成语:买椟还珠,作者(战国,韩非)
引出寓言:用简单的小故事,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是:?
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分主次的人
再读古文,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形式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
5、小小的故事蕴含着古代先哲大大的人生智慧,再来读一读这则智慧的结晶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寓言?
三、布置作业
(一)展开丰富想象(二选一)
1、补充郑人的言行心理,将古文改写为200字左右的故事。
2、为故事设计情节,编写一幕简单的课本剧。
(二)积累2个寓言故事,准备课前两分钟演讲主题(二选一)
1、“引经据典”,介绍寓言/成语故事,并根据寓意谈谈启示。
《买椟还珠》教案 第7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纠正字音:辑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4、尝试背诵课文。
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1、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观看买椟还珠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查找相关出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精心装饰
《买椟还珠》改写作文 第8篇
在战国时期,楚国是一个珠宝资源富饶的国家,大街上几乎全都是当铺和珠宝店。郑国有一个特别喜爱珠宝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要来这里淘一件宝贝。
他一上街就被琳琅满目的宝石吸引住了,那晶莹剔透的珍珠、那翠绿的翡翠和光滑柔美的.琥珀……一件件珠宝闪闪发光,惹人喜爱,可奇怪的是没有一件令他感到特别心仪的。忽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个非常华丽的木闸子,上面镶了金色的花边,雕刻着精致的花纹,用木兰、肉桂和花椒熏制而成,散发着特殊的清香。而且盒子的表面上点缀着许多珍珠,镶嵌着珍贵的玉石,还挂着贵重的翡翠吊坠,吸引了好多人在观赏,但因为价格太昂贵,所以没有人买。这个郑国人从好不容易才挤上前去,迫不及待地掏出钱来,买下了这个盒子。可走了不远,他又回来了,店铺老板以为他要退货,心里忐忑不安地问他,郑国人开口对他说道:“先生,您把珠子放在我的盒子里了,我只要这个闸子,不要这个珠子”,还没等店铺老板反应过来,郑国人就将珍珠放到了他手里扬长而去了。
买椟还珠续写作文 第9篇
大家都听说过《买椟还珠》这个故事吧,自从上次那大少爷只买了一个空盒子后,回去被他父亲打了一顿,于是,他下决心,以后再也不拿盒子。
一天,那大少爷在大街上闲逛,发现有一个人在那里介绍一个多功能盒子,为了方便介绍,也为了更美观。他在里面放了一块看上去像玉一样的石头,大少爷很是心动,正当他想买时,想起了以前的经历,于是,就买了盒子中间的石头。回到家后,有被他父亲打了一顿,并且,告诉他要学聪明点。
一次,他又看见别人都在买又便宜又好的衣服,他再一次心动了,准备付钱时,想起了上两次的经历,于是付了钱,什么也不买,就会家了。回到家后,告诉父亲后,结果可想而知……
买椟还珠成语典故 第10篇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反义词:去粗取精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买椟还珠者续写作文 第11篇
三年前,郑人因本末倒置没有经验在市场上赔了钱。
三年后,他好好地反思了一下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准备再去市场,好好地选一选。
这次,他把眼睛擦亮,认真地盘算。“可不能像上次那样草率行事了,一定要谨慎细心”,他在心里暗自叮嘱自己。一边看,一边揣摩:“嗯,这个看上去应该不错……嗯,不过太贵了。再看看那个。”“这个不好,一看就是劣质的珠宝。”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看哪!”这时,前面的一个小贩的珠宝引起了他的注意。“哎!终于有一个识货的先生了。来来来,您快过来看看,绝对的真货。”这个小贩看到郑人一直在望着他的珠宝,就赶紧殷勤地把他拉了过来。
郑人经过上次教训,这次并没有轻易地相信他,而是审视般地看着这些亮丽的珍珠。“哎呀,这位先生,您是不知道,昨天我带的珍珠没一会儿就都被抢光了,今天多亏您来的早。”郑人听他这么一说,戒备之心有些打消了。小贩看到了,又赶紧奉承地说道:“先生,您知道吗?来我这儿的,个个都是慧眼识珠的买家。刚才,我一看到您,就知道您十分地智慧,能从这么多的商贩中一下就看中我的珍珠,您绝对是行家啊。”是吗?郑人一听,心里有几分高兴:嗯,看来这次我是真的没有看走眼。
于是,他欣赏地看着这些珍珠,“嗯,是不错,看着是挺好的。”“对嘛,先生,我这可是上等的`进口珍珠。”小贩见缝插针,“那您要不要来一个?”小贩的殷勤和夸赞让他有点飘飘然了,彻底忘记了上次的经验教训,马上开口装作大方地说:“好哇!那你就卖给我这个吧!”这时,小贩眼球一转,又说:“哎呀,先生,来,我再给您看看这个,这可是我自己从一万个珠子里挑出来的,没舍得摆的新珠子,比刚才的还好,您就拿这个吧。”“嗯,好吧,那就要这个吧。”郑人也没有多想,花了大价钱就把这“最好的珠子”买下了。
回到家,郑人打开盒子,准备好好欣赏一下这次的“战利品”,他用手轻轻地抚摸,不禁感叹道:“哎,终于识货了一回!”于是,他把珍珠给他的一位好朋友欣赏,没想到朋友却告诉他,他买到的,肯定不是他看的那个上等珍珠,他买的只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珍珠,一点都不值钱。“怎么会这样!我又上当了!”郑人怒气冲冲,直奔市场,可是,郑人找了一圈,也没见到那个小贩。
“啊——”郑人长叹一声,“没经验害死人哪!”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 第12篇
《韩非子》。
在春秋期间,楚国有一个人得到一颗大珍珠,晶莹圆润,十分珍贵。他想把珍珠高价卖出,于是就做一只盒子装这颗珍珠。这只盒子选用了兰香木精心制成,又用桂椒香料将它熏得馨香扑鼻,用珠粒状宝玉将它周围镶嵌起来,又雕刻上玫瑰花的装饰花纹,再用翠绿色的羽毛编织成衬垫。这只盒子制作得华丽精美,那颗大珍珠放在里面,显得非常名贵,熠熠生辉。主人对此非常高兴,相信一定能卖出大价钱。他听说郑国市场上珍珠稀少,就带着珍珠到郑国去卖。
主人来到郑国的集市上,把盒子取出来,打开盒盖,大声叫卖。精美的盒子,名贵的珍珠,立刻吸引了许多人。大家围在一起,赞叹不已,可是一听价格,都很惊讶。
这时,有一个郑国富豪走了过来,看见围了这么多人,便好奇地挤进去。大家看见这个富豪来了,纷纷让开。这个富豪一看见那只精美的盒子,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取过盒子,仔细观看,又是摸又是闻,爱不释手。卖主准备给他看珍珠,可是他抱紧盒子不放手,问卖主要卖多少钱。卖主见他喜爱,随口报出一个很高的价钱。
这个富豪毫不犹豫,立刻取出钱买下了。大富豪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有颗珍珠,便把珍珠拿了出来。
卖主以为他一定会十分喜爱,谁知他看都没看上一眼,随手就把大珍珠还给了卖主,抱着那只空盒子喜气洋洋地走了。
卖珍珠的人感到十分意外。自言自语地说:“我本来是一心卖珍珠的,想不到他却买椟还珠!看来木盒子的生意不错,我得再做些木盒子来卖。”
释义
历史典故:买椟还珠 第13篇
【释义】椟:木匣子;还:退还;珠:珍珠。买下木匣子,退还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他做生意很讲究信誉,很多人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买珠宝。一天,珠宝商人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自然会高起来。
于是,他找来名贵的木材,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光,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珠宝商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观赏。一个郑国人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高价将珠宝商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又回来了,珠宝商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他想完,郑人已走到其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他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他,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木盒子,一边往回走。
珠宝商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珍珠的价值,以至于喧宾夺主,令他哭笑不得。
【成长心语】
不能以貌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会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就像那个郑人一样,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却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珠宝”。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外貌只能体现他的一小部分,要是从这一点来评价一个人,那你的评价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大多数人的长处并不只是体现在他的外貌。那些有着宏图大志的人,外貌并不一定出众。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记得: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明艳动人,有价值的朋友不一定相貌出众,摘下眼镜,睁大双眼,看清楚表面下的本质,才是交往的基本法则。
★ 典故成语
★ 成语典故:分道扬镳
★ 大惊失色成语相关典故
★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 成语典故:梁上君子
★ 断章取义成语相关典故
★ 五字成语典故
★ 成语典故:百折不挠
★ 一身是胆成语典故
《买椟还珠》读后感 第14篇
买椟还珠故事中的那个郑国人也太傻了,花大价钱买了珠宝盒后,竟然会把里面最值钱的珍珠还回去。他不知道他花钱买的是珍珠和那个盒子,不是只有盒子;珠宝商是为了卖掉里面的珍珠才做了好看的珠宝盒来装饰。
“买椟还珠”的意思是指买下了木匣,却退还了真正有价值的珍珠。比喻没有识别价值的眼力,取舍不当。我以后不要犯那个郑国人的错误,一定要正确识别东西的价值,正确取舍,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也太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