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的实验范文(精选5篇)
吗啡的实验 第1篇
吗啡是治疗癌痛的重要药物, 它主要作用于μ受体通过兴奋尾核神经元的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抑制部分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使细胞膜超极化, 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使神经元轴突末梢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 起到镇痛作用。吗啡还作用于海马神经元, 导致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增加, 并使抑制性突触后电流降低, 兴奋突出后抑制性神经元, 对其后的参与痛觉信号传递的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最终达到镇痛效果。
2 正确评估癌痛
评估癌痛是治疗癌痛的关键。疼痛程度评估采用0~10数字评分法 (NRS) , 由病人自我评估疼痛程度, 评分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 通过评估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等。治疗后评估疼痛缓解程度:无缓解为疼痛减轻<25%, 轻度缓解为疼痛减轻25%~49%, 中度缓解为疼痛减轻50%~74%, 明显缓解为疼痛减轻75%~99%, 完全缓解为疼痛缓解100%。通过定期再评估调整阿片类药物剂量, 以达到最佳止痛效果。
3 重视个体化用药
吗啡的应用应根据疼痛的强度而不是根据患者的预后或生命的时限。吗啡的个体差异较大, 同样程度的疼痛, 所需吗啡剂量可能波动范围较大。只要患者需要, 应按照剂量滴定原则, 给予足剂量的药物, 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和镇痛时间。在恒定给药期间, 如每天出现3次以上的爆发痛, 或镇痛时间短于常规时间, 应按递增原则增加恒定给药剂量, 而不是增加给药次数。研究发现严格按照个人需要量进行剂量滴定后, 有效剂量范围在10~1260mg/d, 疼痛缓解率为97.3%。
4 辅助用药
应用吗啡的镇痛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延长容易出现耐受性, 在应用吗啡常规止痛的基础上, 辅助用药会进一步提高疗效。临床研究发现, 小剂量氯胺酮与吗啡合用不仅抑制了吗啡躯体性和内脏性镇痛作用的耐受性, 增强了吗啡的镇痛效果, 且减少了吗啡用量。食管癌术后持续静脉输注奈福泮可减少吗啡的用量, 明显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5 及时防治副作用
许多癌痛患者接受吗啡治疗可使疼痛症状缓解,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 常常出现不良反应, 主要有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皮肤瘙痒和排尿困难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常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内, 数日后多自行消失, 给予相应预防或治疗, 会增加患者依从性。便秘是常见且终身不耐受的不良反应, 其原因除了与患者饮食习惯改变、活动减少、还包括阿片类药物直接兴奋胃肠道平滑肌的阿片受体从而抑制肠蠕动, 可以通过饮食、运动、通便药物预防等措施进行处理。呼吸抑制、排尿困难、皮肤搔痒等不良反应少见, 许德凤等在连用吗啡180mg第4天的晚上又加服三唑仑0.25g, 次日晨出现呼吸抑制, 考虑为药物合用而产生的叠加作用, 临床上应引起注意。
长期用吗啡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及身体依赖性, 但绝不应与滥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精神依赖 (成癖性) 相混淆。在癌痛病人中, 产生对吗啡耐受十分常见且可以接受的, 过分担心“成瘾性”易导致用药不足。黄生富等观察到49例放疗后癌痛缓解的病人, 停用吗啡后未出现药物依赖, 也无明显戒断症状,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部2007年发布的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 (如吗啡) 无极量限制, 即应根据个体对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 但应注意监控不良反应。”因此, 只要患者需要, 临床医生应按管理原则为其开具足量的药物, 包括控缓释吗啡制剂和控制爆发痛的即释吗啡以及预防或治疗副作用的药物, 在良好控制疼痛的同时, 降低药物副作用,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云红, 岳卫东, 杨雷, 等.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出传递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4) :774~775.
[2]陈富强, 胡丹, 胡岸.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4, 10 (4) :196~197.
[3]刘建军, 孙秀.硬膜外吗啡复合小剂量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J].山东医药, 2007, 47 (6) :67.
[4]潘寅兵, 王忠云, 钱燕宁.食管癌手术后持续输注盐酸奈福泮对吗啡用量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7 (11) :1313~1325.
[5]许德凤.硫酸吗啡控释片控制癌性疼痛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1999, 26 (8) :624~626.
[6]黄生富, 魏青, 陆进成, 等.硫酸吗啡控释片结合放疗治疗骨转移中重度癌痛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杂志, 2003, 29 (7) :531~532.
生理解剖实验的实验报告 第2篇
生理解剖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麻醉小白鼠
实验方法以及操作
1.小白鼠取拿方法 提尾
2.麻醉剂 1%戊巴比妥那 (0.5ml/100g体重+0.5ml)
3.注射位置 小白鼠腹中线与一侧后肢连线的1/3处进针
4.注射方法 45度角度进针,进针后回针筒以检验针头位置是否合适。如果感到会有阻力,且回抽出气泡为正确。
实验结果
小白鼠成功被麻醉
讨论分析
1、称出小白鼠的体重,按比例来抽取适量戊巴比妥钠溶液
2、由一人提起小白鼠的`尾部,并控制住小白素另一个同学打针,回抽并注射溶液。若回抽阻力很大,且松手后,针筒会还原,则可能插入到肌肉中;若抽出血,则可能插入肝脏中。
3、成功麻醉后,由第三个同学做好标记。
4、洗手。
5观察小白鼠情况。
思考题:如何完成一个好的动物麻醉?
1、麻醉剂的取量要精确。
2、打针的位置要准确。
吗啡的实验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癌症患者50例,均伴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90岁,平均67岁。其中肺癌17例、胃癌12例、肝癌8例、直肠癌7例、鼻咽癌1例、乳腺癌2例、胰腺癌3例。疼痛程度:重度21例(42%),中度疼痛30例(58%)。
治疗方法:将50名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盐酸吗啡组25例,口服盐酸吗啡缓释片;B组为硫酸吗啡组25例,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两种药物起始剂量均30mg,每12小时1次,30mg/次。每组疗程均15天。
疼痛分级标准:根据WHO编制的《癌痛治疗手册》,采用0~10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将疼痛分为5级:0为无疼痛;1~3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不影响睡眠;4~6中度疼痛,持续性疼痛,睡眠受干扰;7~9重度疼痛,强烈持续性疼痛,睡眠受严重干扰;10为极重度疼痛。患者用药前开始使用此标准记录疼痛程度,用药后3天记录1次。疼痛缓解标准:0为未缓解,1为中度缓解,2为明显缓解,4为完全缓解。中度以上疼痛缓解定为治疗有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疼痛程度比较:盐酸吗啡缓释片组中,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19例,硫酸吗啡控释片组中中度疼痛5例,重度疼痛20例,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剂量范围:盐酸吗啡缓释片组的平均起始剂量、平均维持剂量、平均最大剂量和达到维持剂量平均时间分别为55.0mg/日、78.7mg/日、76.6mg/日、1.6小时;硫酸吗啡控释片组的起始剂量、最大剂量、维持剂量及平均达到维持剂量时间分别为56.0mg/日、80.5mg/日、79.8mg/日、1.6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疼痛缓解程度:用藥后2小时盐酸吗啡缓释片组和硫酸吗啡缓释片组两组患者中度疼痛以上缓解率均达55%以上;用药第4天,两组中度疼痛以上缓解率分别达93.5%和94.8%;完全缓解率以第3、4天为最高,分别为45.2%和48.7%;两组疼痛缓解率和中度以上缓解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治疗中,癌症疼痛处于主要和优先解决的地位,有效的止痛治疗对中晚期癌患者非常重要。盐酸吗啡缓释片和硫酸吗啡缓释片作为强阿片镇痛药,采用了先进的控释技术,具有快速起效、持续强效镇痛的特点,稳定了血药浓度,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第3阶梯的首选药物[3~5]。本试验就盐酸吗啡与硫酸吗啡的临床镇痛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两药的中度疼痛以上缓解率均达90%。盐酸吗啡和硫酸吗啡均可作为癌痛治疗有效药物[6]。吗啡缓释片起效快,宜用于急性突破性疼痛,对慢性癌痛需每4~6小时给药,而缓释片每12小时服用1次。总之,盐酸吗啡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镇痛效果均很显著,二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缓释片价格低廉,适宜于广大农村与贫困地区患者使用。
参考文献
1 Vadalouca A,Moka E,Argyra E,et al.Opioid rota-tion in patientswith cancer: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OpioidManag,2008,4(4):213-250.
2 潘慧君,周荣耀,杜敏,等.硫酸吗啡与盐酸吗啡普通片对照治疗中重度癌痛84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68-69.
3 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5-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总局.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指导原则[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5,1:49-54.
5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1.
6 王宏羽.癌症疼痛缓解及姑息性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30.
哌替啶与吗啡的年度用量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哌替啶,吗啡,用量
哌替啶和吗啡均为阿片类麻醉药品的代表药物, 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潜力, 能否合理应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住院药房1999年1月-2008年12月, 麻醉药品专用帐册中哌替啶与吗啡的消耗记录数据, 对吗啡及哌替啶的用法、用量及流向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药物占两者总用量的91.62%, 只有8.38%的药物用于手术及其他疼痛。
2结果
自1999~2008年哌替啶的年度用量从187.30g增加到470.10g, 增长了2.51倍。而吗啡则从1999年的1.04g增加到2008年的26.75g, 增长了25.72倍。这说明医师对治疗疼痛的观念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 随着我院肿瘤科的建立和发展, 使吗啡的用量急速增加, 从2003年的2.53g猛增至2008年的26.75g, 增加了10.57倍。而1999~2003年其用量只增加了2.43倍。见表1。
3讨论
我院的吗啡制剂用于癌痛患者占吗啡总用量的98.36%, 且年度用量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吗啡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建议的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中第三级的基础药物[1]。在1994年东京国际癌痛治疗研讨会上, 有关专家指出:长期口服吗啡是公认的治疗癌痛的最佳方法[2]。WHO专家也认为一个国家的吗啡消耗量是评价该国癌痛改善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3,4]。本文可看出我院大部分医师已经把吗啡作为控制癌痛的首选药物, 这表明我院的癌痛患者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WHO已经摒弃哌替啶作为癌性疼痛的用药[5,6]。而癌痛治疗中, 口服吗啡缓释片用于替换哌替啶已经成为趋势。由于哌替啶局部注射可引起发炎和组织硬化, 反复使用可造成肌肉组织重度纤维化。另外, 哌替啶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容易在体内蓄积, 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加上维持疗效时间短, 仅为吗啡的1/8~1/10, 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等缺陷, 已经被越来越重视。但部分医师用药习惯还未改变, 加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我院哌替啶注射液用于癌痛患者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自1999年1月-2008年12月, 从我院吗啡和哌替啶的年度用量来看, 单对癌痛患者来说, 对合理使用麻醉药品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 (1) 部分医师尚未自觉执行卫生部颁发的《癌痛三级止痛阶梯疗法的指导原则》, 患者说痛时直接使用哌替啶或吗啡制剂, 忽略了一、二级阶梯治疗用药; (2) 除肿瘤科外, 多数临床科室医师对疼痛不能准确评估, 在使用麻醉药品剂量上存在差异, 从而得不到有效止痛。取得满意止痛的关键是对疼痛的有效评估和临床疼痛综合征的正确诊断, 合理用药[7]。 (3) 慢性癌症疼痛者, 提倡应按时给药,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耐受情况, 增加用药剂量, 使癌痛患者镇痛[4,5,6,7,8]。但部分医师由于传统用药习惯及对疼痛的认识不足, 在剂量上不能准确把握, 对治疗疼痛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总之, 为了使疼痛患者得到治疗, 享受无痛的人生, 就需要医药人员共同努力, 为疼痛患者提供一定的吗啡储备量, 以维持持续止痛, 建立个体化的止痛模型。能使患者满意止痛且不良反应可耐受的剂量即为合适剂量。每个人耐受性形成的速度不一, 剂量也会不断提高, 同样以能有效镇痛为准来调整, 而不受药典规范介绍的“极量”的限制。医院对麻醉药品严格管理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医师的培训考核, 使医师不断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正确合理地使用麻醉性止痛药物, 减少癌痛患者的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Doyle D, Hanks GWC, MacDonald N.Pallia Medicine[M].London, UK:Buther&Tanner Ltd, 1999:333-338.
[2]杨克元.癌症三级止痛阶梯疗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药事, 1999, 13 (2) :91.
[3]吴钟琪, 周宏灏, 许树梧, 等.全科医学临床药物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163.
[4]陆小儿.门诊麻醉药品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 2003, 6 (8) :511.
[5]于世英.哌替啶不是最好的癌症止痛药[N].中国论坛报, 1997-2-20.
[6]庞志成, 刘小立.哌替啶不宜长期用于癌痛治疗[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1998, 7 (4) :246-248.
[7]曹伟华, 蔡泽玲, 黄少卿.口服吗啡用于晚期癌症止痛的家居实践[J].中国肿瘤临床, 2003, 30 (5) :31-33.
鸡蛋浮水实验的作文:神奇的实验 第5篇
实验前,老师笑盈盈地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实验。”听了老师的这句话,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自信满满地说:“我可以让鸡蛋浮上水面。”我们半信半疑。
老师准备好了生鸡蛋、瓶子、盐、搅拌棒和勺子。首先,老师右手拿着鸡蛋,左手把水倒入塑料瓶里,刚开始时,水哗哗的往下流,就像小溪在欢乐的流淌;接着,老师把鸡蛋放到塑料瓶里,“咚”的一声鸡蛋就掉进了瓶底,就像潜水艇似的在水底玩耍。然后,老师往塑料瓶里放了一点盐,盐就像雪花一样落在水中。但鸡蛋并没有上升。老师开始搅拌了,鸡蛋像在跳芭蕾似的,渐渐地鸡蛋停了下来,就像在睡觉的娃娃躺在瓶底。第二次放盐了,我们都围上去看老师搅拌。,这次鸡蛋竟然立了起来!像在准备战斗的战士。顿时间我们惊讶极了!第三次放盐,老师又搅了搅,鸡蛋真的浮出了水面。
实验后,我们不明白为什么鸡蛋可以浮上水面?老师说:“因为浮力与密度,加上盐后,水的密度变大,当鸡蛋与盐水密度相等,鸡蛋悬在水中,当盐水密度大于鸡蛋时,鸡蛋就会浮在水面上。”
我明白了,科学实验中有许多知识,还有许多科学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