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免疫效果检测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免疫效果检测范文(精选12篇)

免疫效果检测 第1篇

1 试验材料

猪瘟强毒、弱毒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酶标二抗 (兔抗猪Ig G酶结合物) 、酶联反应板等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

抗原包被液、血清稀释液、邻苯二胺底物溶液、终止液均由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制。

被检血清采自西宁、湟中、平安、互助、乐都、大通等县 (市) 接种过猪三联苗后30~40 d的农户散养生猪。共检测接种猪瘟疫苗后猪血清697份, 检测自然强毒抗体血清851份。

2 检测方法

2.1 ELISA程序

参照中国兽药监察所猪瘟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原使用说明书进行。

2.2 结果判定

用酶联检测仪测定反应后各孔OD490值。以阴性血清对照孔作空白调零。

(1) 猪瘟弱毒抗体。在猪瘟弱毒酶联板上OD值<0.2判为阴性 (-D) , OD值≥0.2判为弱毒抗体阳性 (+D) , 阳性中OD值≥0.3者经猪瘟病毒攻毒后能得到100%保护 (+P) ;0.2OD值<0.3者攻毒保护率在75%左右;阴性者绝大多数不能抵御猪瘟病毒感染。

群体免疫保护率的计算:

保护力在85%以上者为免疫良好猪群, 小于50%者为免疫无效或猪瘟不稳定群体, 需重新加强免疫, 以清除不稳定因素。

(2) 群体均分值的计算。根据阳性率可从免疫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评估法阳性率记分表中查得相应的阳性率记分;根据保护率可从免疫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评估法的保护率记分表中查得相应的保护率。

(3) 猪瘟强毒抗体。在猪瘟强毒酶联板上OD490值≥0.5为猪瘟强毒抗体阳性, OD490值<0.5为猪瘟强毒抗体阴性。

3 检测结果

3.1 标准对照血清的检测

试验共做标准阳性和阴性血清各19份次, 反应后测定OD490值, 阳性血清平均值为0.692, 阴性血清平均值为0.07。对照系统正常, 试验成立。

3.2 猪瘟疫苗接种血清抗体的检测

共计检测血清697份, 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1.39% (637/697) , 见表1。

3.3 猪瘟强毒抗体与疫苗免疫抗体检测比较

共检测6个县猪血样851份, 检出猪瘟自然强毒抗体阳性76份, 阳性率为8.93%。同一份血清检测到猪瘟自然强毒抗体阳性和疫苗免疫 (弱毒) 抗体的比率为97.44% (见表2) 。

4 分 析

(1) 群体免疫均分等级及其免疫状况分析。均分等级划分为五级, 从Ⅰ~Ⅴ免疫效果依次递减, 根据表3可对猪群抗体水平进行分析。

(2) 本次检测血清采自接种疫苗免疫后30~40 d的猪只, 在被检测的697份血清中检出疫苗接种抗体阳性637份, 阳性率为91.39%。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接受了疫苗免疫的猪只在此期间免疫抗体阳转率较高, 群体均分值为100, 表明群体免疫水平很高。

(3) 从猪瘟疫苗预防接种后免疫抗体与自然强毒感染抗体检测结果的比较, 两种抗体同时存在的猪占97.44%, 而猪群中没有发现典型的猪瘟病例和猪瘟疫情, 可认为是温和性 (猪瘟亚临床性感染) 猪瘟。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第2篇

一、病毒性肝炎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1.甲型肝炎

人感染HAV后,血液中首先出现抗HAV-IgM,于发病后2-3周达高峰,4-8周后迅速下降,3个月后基本消失,因此,抗HAV-IgM是诊断甲肝早期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一般在急性感染后3-12周出现,滴度缓慢上升,至6个月后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可终身存在,因此抗HAV-IgG可作为人群甲肝既往感染的一个指标。2.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免疫检测指标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IgM.表面抗原 可作为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指标,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诊断表面抗原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和慢性肝炎患者。表面抗原阴性不能完全排除乙肝感染。

表面抗体 是机体感染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效的标志。定量检测表面抗体对于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表面抗体浓度较低(≤10mIU/ml),应进行疫苗加强注射。

HBeAg 是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一般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伴随阳性。

HBeAb 多出现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患者,比表面抗体转阳要早,也可出现在慢性乙肝、肝硬化等患者,并可长期存在。

HBcAb 在乙型肝炎急性感染、慢性乙肝中均会出现,而且持续时间长。

HBcAb-IgM是新近感染和病毒复制的标志。3.丙型肝炎

丙肝抗体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先是IgM,然后是IgG.有ELISA法、胶体金纸条法、CLIA法。

临床意义:HCV是输血后肝炎和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

抗HCV阳性常伴有(70%-80%)病毒核酸HCV-RNA的存在。4.丁型肝炎

HDV核心含单股负链共价闭合的环状RNA和HDV抗原,其外包括HBV的HBsAg不能独立复制增生,只有在HBV的伴随下才能造成感染,常用的检测为抗HDV-IgM和HDV-IgG。5.戊型肝炎 抗HEV-IgG检测

戊肝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都与甲肝相似。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的病因。HIV属于反转录病毒。其血清学检测指标包括抗HIV、P24抗原等。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相关的检测包括病毒载量和CD4+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筛查和确认。筛查方法常用ELISA、CLIA、免疫渗滤层析试验等。确认方法为免疫印迹法。

临床意义:抗HIV确认阳性表明受检者感染了HIV,并可作为传染源将HIV传播他人。HIV感染机体后,P24抗原在急性感染期就可以出现,而一般抗HIV要在感染后3-8周才能检测出来。

三、梅毒

属于性传播疾病,主要有IgM、IgG两类。

TP-Ab 检测方法为胶体金法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TPPA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操作:定性检测只做4孔(从1:10开始,系列倍比稀释)

半定量(测抗体滴度)做12孔(从1:10开始,系列倍比稀释)

四、TORCH 包括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主要用于优生优育。还可用于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器官移植、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患者的感染监测。

五、呼吸道病毒

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SARS冠状病毒。

六、肠道病毒

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轮状病毒。

七、其他

免疫效果检测 第3篇

当前国内检测猪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方法有ELISA法、猪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法和免疫金标试纸法等。前两种方法虽然都具有微量、特异、准确的优点,但需要比较完备的试验仪器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且检测时间较长。而免疫金标试纸检测法是新开发的一种全新的猪口蹄疫抗体检测方法,检测一个样品只需8~15min,操作简便、快速、直观,结果容易判定,但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尚待验证。鉴于此,为了选择一种切合远安县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检测方法,我们采用两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免疫金标试纸检测法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法)对远安县农村散养户的200份猪血清样品进行了口蹄疫免疫效果对比检测试验,这对于本中心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生猪口蹄疫免疫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被检样品采自全县7个乡镇的农村散养户。200份猪血清均为免疫口蹄疫疫苗后18~20d所采的全血样品,免疫疫苗均为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提供的猪口蹄疫灭活疫苗。

猪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抗原(包括稀释液)购自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批号:20120218;猪口蹄疫抗体免疫金标试纸条购自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908;仪器:V型96孔110度血凝板,台式离心机,精密移液器(5~50μL),微量振荡器。

1.2 方法

将200份全血样品放入离心机离心,5min后吸取上层血清液,置于试管架上备用。向金标试纸检测卡的椭圆形加样孔内加入2~3滴(50~100μL)待检猪血清,室温下静置8~15min判定结果。加样后8~15min与金标试纸附带的参照卡的色带滴度进行对照比较,当被检样品检测线(T)条带的色泽大于或等于参照卡中1∶32效价时,说明检测样品中猪口蹄疫抗体的滴度较高,如果低于1∶32则表示被检猪的口蹄疫抗体水平过低,应及时进行猪口蹄疫疫苗接种。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程序如下:加稀释液50μL→加被检血清50μL→在血凝板上倍比稀释被检血清→加血凝抗原→振荡摇匀→37℃下静置30min→结果判定。以50%红血球出现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血凝效价。血凝效价达1∶32为免疫合格,1∶32以下为免疫不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表2可见,免疫金标试纸检测猪口蹄疫抗体效价合格率为82.5%,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合格率为81.0%。通过数据比较表明,免疫金标试纸检测与猪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结果基本符合,试验结果可靠。

3 讨论

(1)从上述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远安县农村散养户中有一部分猪只免疫不合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基层防疫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水平、疫苗用量及疫苗质量等有关;也可能是广泛存在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而破坏了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2)从操作方法上看,免疫金标试纸检测法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检测时间短,能快速做出疾病诊断。而间接血凝试验是通过红血球凝集程度来判断结果的,操作者的判断能力不一样,就很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即便同一操作者每次的试验判断结果都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3)从经济成本上看,免疫金标试纸检测也能体现出一定的优势,既能批量检测,也能单独进行检测,且不造成浪费。而间接血凝试验所需抗原一经开启就必须一次用完,在检测量较小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4 结论

免疫效果检测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采集

在2013~2016年7月期间,进行随机采样。分别从延平区78个养殖场采血,共采集血清样品2549份。其中,2013年采集22个规模养殖场884份血清样品,2014年采集17个规模养殖场610份血清样品,2015年采集27个规模养殖场855份血清样品,2016年1~7月采集12个规模养殖场200份血清样品。

1.1.2 疫苗使用情况

延平区各养殖场根据不同的养殖情况,严格按照各场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其中,猪瘟疫苗多以注射ST传代细胞苗为主,少部份猪场使用组织苗、细胞苗或脾淋苗等进行免疫注射,疫苗主要购自广东永顺、齐鲁动保、广西丽原和中牧实业等疫苗生产产家。

1.1.3 主要器材和试剂

酶标仪,单道和8道微量移液器(0.5~50ul)、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离心机、冰箱、微型震荡器,猪瘟间接血凝抗体检测试剂盒、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海博莱、法国LSI、IDXX)等。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采样用一次性采血器,在猪前腔静脉采集3~4ml新鲜血液,室温静置2~4h,离心,收集血清,保存于离心管中,做好标记,在-20℃冷冻保存备用。

1.2.2 检测方法

(1)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猪瘟病毒抗体。具体操作步骤参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诊断中心的《猪瘟间接血凝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判定标准当阳性血清抗体效价≥1:256,阴性血清抗体效价≤1:8,稀释液对照孔无自凝现象时,试验成立。接种猪瘟疫苗的猪免疫抗体效价≥1:32为免疫合格。

(2)猪瘟病毒抗体EUSA检测方法:应用竞争/间接/阻断ELISA的方法诊断和检测猪血清中的猪瘟病毒抗体。具体操作步骤及判定标准参照试剂盒生产公司的《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2 结果

2.1 猪瘟抗体检测总体情况

2013~2016年7月共检测血清2549份,免疫抗体合格2433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5.44%。其中2013年检测血清884份,免疫抗体合格883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9.89%,2014年检测血清610份,免疫抗体合格578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4.75%,2015年检测血清855份,免疫抗体合格774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0.53%,2016年1~7月检测血清200份,免疫抗体合格198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9%(见表1)。

2.2 不同规模的养殖场猪瘟抗体检测情况

检测存栏母猪数在500头以下的猪场877份,免疫合格841份,合格率为95.90%;存栏母猪数在500~1000头的猪场1053份,免疫合格1007份,合格率为95.63%;存栏母猪数在1000头以上的猪场619份,免疫合格585份,合格率为94.51%(见表2)。

2.3 免疫抗体离散度情况

根据各猪场检测的数值,利用变异系数(CV)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规模猪场的变异系数,来观察猪场免疫抗体的离散度情况。从表3中看出,CV<30的猪场共有69个,存栏母猪数在500头以下的猪场25个,存栏母猪数在500~1000头的猪场32个,存栏母猪数在1 000头以上的猪场12个;30≤CV≤50的猪场共有7个,存栏母猪数在500头以下的猪场4个,存栏母猪数在500~1000头的猪场1个,存栏母猪数在1000头以上的猪场2个;CV>50的猪场共有2个,存栏母猪数在500头以下的猪场1个,存栏母猪数在1000头以上的猪场1个(见表3)。

3 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延平区2013~2016年7月,抽检的规模养殖场猪瘟抗体免疫合格率都在90%以上,超过农业部70%的标准。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之间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不大;免疫抗体的离散度情况也较好,个别离散度较大的多是采血时猪只处于疫苗保护期的后期。

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通过免疫接种,不但可以提高畜禽对某种病原产生抵抗力,而且为疫病的最终控制和消灭奠定基础。我国对畜禽疫病采取的是以疫苗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因此,对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是规模化猪场疫病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制定猪场疫病防控方案的重要依据。

免疫效果检测 第5篇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酶联免疫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其他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如作为二类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执行。

三、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1.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等应制定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 — 2.试剂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还应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企业应对试剂的使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3.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4.试剂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材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5.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试剂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检测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1.主要生物原料

与产品质量最密切相关的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这类原料可用于包被酶标反应板、标记相关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中和反应用抗原或抗体、制备校准品(标准品)等。使用前应按照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主要生物原料若为企业自己生产,其工艺必须相对稳定;若购买,其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供应商,如果主要原料(包括工艺)或其供应商有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主要生物原料的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1)外观

肉眼观察,大部分生物原料为澄清均一的液体,不含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或颗粒;或者为白色粉末,不含其他颜色的杂质;特殊生

— 3 — 物原料应具备相应外观标准。

(2)纯度和分子量

主要经SDS-PAGE 电泳后,利用电泳扫描仪进行分析,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高效液相法等。根据所检测生物原料的分子量选择适宜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进行电泳,一般每个电泳道加样量为5μg,电泳后的凝胶可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或银染法染色。染色后的凝胶用电泳扫描仪分析原料的纯度和分子量,纯度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分子量大小应在正确的条带位臵。

(3)蛋白浓度

蛋白浓度可通过Lowry法、280nm 光吸收法、双缩脲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检测。

(4)效价

效价的测定一般根据蛋白含量测定结果,通过倍比稀释法进行。效价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5)功能性实验

功能性实验是指生物原料用于试剂盒实际生产中的情况,一般考查使用该原料的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等,并比较其与上批次原料的相关性。

2.生物辅料

生物辅料一般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蛋白保护剂用途的一类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小牛血清、山羊血清、牛血清白蛋白和酪蛋白等。这些生物原料的质量标准应符合2000年版的《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规定的标准要求,并且要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建议作以下检验:

(1)牛血清或羊血清

外 观:为浅黄色澄清稍粘稠的液体,无溶血或异物。无菌试验:将血清直接37℃放臵7天,明亮处观察,不得出现混浊或— 4 — 沉淀。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含量≥32mg/ml。

球蛋白含量:取待测血清1ml,采用饱和硫酸铵法进行沉淀,沉淀溶于0.85%氯化钠溶液,至1ml,用Lowry方法测定,蛋白含量应≤2mg/ml。

(2)牛血清白蛋白:

外 观:应为浅黄色、黄色或乳白色的冻干粉末,无吸潮,无结块,无肉眼可见的其它杂质颗粒。

溶解性:将牛血清白蛋白配成10%溶液,在1826℃时,溶解时间应≤15分钟,pH值应为6.57.1。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法,其标准为≥95%。

总蛋白中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含量:采用硝酸纤维素膜电泳法,其标准为≥95%。

BSA的净含量:总蛋白含量乘总蛋白中的BSA含量,其标准为≥90%。(3)酪蛋白:

应符合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4)标记用酶

应在产品的质量标准中明示所使用的标记用酶的名称(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同时应根据不同生产厂家的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进行检验,酶的纯度RZ值(OD403nm/OD280nm)应大于3.0。

对于小牛血清或山羊血清、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酪蛋白等,还应进行功能性实验,即以其为原料配制一定浓度的稀释液作为样品,进行酶联免疫测定,均不能出现非特异性反应。

生物辅料的供应商同样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更供应商。3.化学原材料

化学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一般盐类检测、溶液pH值、溶解情况、干燥失重、炽灼残渣等,均应符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

— 5 — 料质控标准(2000年版)》分析纯级别的要求,并且要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

主要化学原材料的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发生变更。化学原材料在购入时,原材料的生产商必须提供该批次化学原材料的质量保证材料和质量检验报告。

4.其他物料(1)酶标板 ①外观

明亮处用肉眼观察板条的外观质量,如有欠注、飞边、肮脏、表面光洁度差,底部有波纹及划伤等应剔除。②吸附能力和精密性 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一般用一定浓度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G(IgG)包被板条,再用一定浓度的抗人IgG酶结合物吸附,通过显色反应,使用酶标仪读数,计算CV值。CV值结果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功能性质量标准,一般批内CV≤5%,批间CV≤10%。

(2)液体试剂装量瓶

包括阴阳性对照、样品稀释液、洗涤液、酶结合物或酶稀释液、底物或底物缓冲液等液体组分,均应有相应的装量瓶,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如不同的液体试剂所用的装量瓶规格、装量瓶的颜色、瓶盖的颜色等。

(3)其他材料

包括试剂瓶标签、粘胶纸、铝箔袋、衬垫、可密封塑料袋、说明书、干燥剂和包装外盒等,应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建立相应质量控制标准。— 6 — 5.企业质控品

企业质控品一般包括阴/阳性参考品的符合率、灵敏度(最低检出量)、精密性、钩状效应(hook效应)等质控样品,对于定量检测试剂,还包括线性质控品样品。如该产品具有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应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进行标化;若该诊断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企业质控品的基质应与诊断试剂的待测样品的基质基本一致,如待测样品为血清/血浆,质控品基质也应为血清/血浆。

(三)试剂盒各组分的生产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主要组分的生产包括酶标记物的制备及滴配过程(酶工作液浓度确定)、各种工作溶液的配制、包被酶标反应板、分装及包装等步骤;并通过产品的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两个质控过程来保证其质量符合规定。

1.各种工作液的配制

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工作液一般包括:包被液、封闭液、阴性阳性对照、样品稀释液、洗涤液、酶结合物或酶稀释液、底物或底物缓冲液、终止液等,对定量检测试剂,还包括标准品(或校准品)溶液。若阴性、阳性对照或其他液体组分涉及生物安全性问题,制备时应在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完成。

各种工作液在配制过程中应严格按质量标准中的配方进行配制,充分混匀确保液体中的各种成分均匀,同时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并达到质量标准后,方可使用或分装。对于定量检测试剂,其标准品(或校准品)溶液应具有量值溯源性。

应对配制过程及配制的液体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酶结合物的

— 7 — 功能性实验及稳定性;各种溶液的外观、pH值等;酶作用底物应测定在无相应酶的情况下自身显色的情况,并制定合理的限定指标;终止液应对其终止酶促反应的能力进行测定。

2.包被酶标反应板

包被前应对酶标反应板进行质量检验,如尺寸、外观、包装、吸附性能、精密性等,并记录酶标反应板的批号、数量、标识。酶标反应板经检验合格后方能用于包被。不同批号的板条不能混用。

选择经检验合格的包被原料(如抗原、抗体等),经一定的方法确定最佳包被浓度和酶结合物工作浓度,按照诊断试剂的生产规程,配制包被缓冲液、封闭液,经检验合格后,包被酶标反应板,经干燥后,已包被的酶标反应板用铝箔纸封闭(内臵干燥剂),保存于28℃。

应对包被过程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如包被用原料(抗原或者抗体等生物活性原料)的质量检验、包被液和封闭液的质控(如配方、外观、pH值)、包被过程的监控(包括包被和封闭的体积、温度、时间等)、包被均一性检验、干燥过程的监控等。

3.分装和包装

样品稀释液、洗涤液、酶结合物或酶稀释液、底物或底物缓冲液等溶液应严格按照质量标准中的量进行过滤后再分装,分装量的误差应小于5%。

分装及包装均应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包装前,应严格检查试剂盒的品名、批号等,核对各试剂盒各组分的数量,并在关盒前进行复核。

(四)质量控制 1.半成品质量控制(1)半成品抽样

检验人员按试剂的批号,根据抽样申请单抽取规定数量的半成品各— 8 — 组分,作号标记、待检。

(2)半成品检验

根据试剂盒的企业标准或者制检规程进行半成品的检验。半成品检验,一般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或经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标化后的企业参考品。若某类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检验指标一般包括阴/阳性参考品的符合率、灵敏度(最低检出量)、精密性等,均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对于精密性,一般情况下CV不得高于15%(采用竞争抑制法的诊断试剂CV不得高于20%)。对定量检测试剂,同时应分析其线性相关系数和定量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企业应该对每一批试剂的半成品进行稳定性研究。试剂盒各组分应留样,28℃定期作稳定性考核,同时作37℃热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

2.成品质量控制

产品包装完成后,质检人员根据试剂的批号、实际包装量、抽样申请单的要求进行抽样,同时填写抽样数量和抽样日期,并且由抽样人签名。抽样数量应包括检验用数量和留样数量。质检人员同时应检查相关原始记录。

每一批酶联免疫类检测试剂的试生产量应满足工艺研究、分析性能验证、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自测及注册检验等各阶段所需样品量的要求。

(1)成品检验

成品检验时,一般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或经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标化后的企业参考品,并达到相应质量要求。若该诊断试剂没有国家

— 9 — 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2)稳定性试验

在批放行前,每一批试剂应完成37℃热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

四、名词解释

酶联免疫法:是指在酶标板上包被特定的抗原(和/或抗体)后,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与待测样品中的相关抗体(和/或抗原)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相应的酶标记的抗体和/或抗原进一步反应,经过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由形成的颜色的强弱来判断样本中相应的抗体和/或抗原的存在。

五、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风险检测 第6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免疫系统 安全防控 检测流程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存在两种格式形态,包括静态和实时动态调控。其中,静态处理结合既定目标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事件演变效应进行等级设定。此类方案可以将传统网络控制的诱导因素实现大面积挖掘,并同期处理评估细则;然而处于受攻击状态下的网络同步更新速率有所不殆,灵活的智能适应效率由此下滑。关于这部分研究工作,目前尚未有任何部门完成突破目标,相关经验积累更是严重欠缺。

1我国免疫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检测现状论述

人体免疫系统属于某种免疫组织和器官混合搭配形成的架构基础,其主体功能是将自体和非自体元素进行区分,主要是借由人体内部各类淋巴细胞实现,其间如若抗原与调控细胞临界点环境稳定效果超出既定阈值范围,免疫系统内部活性元素剧增,抗体滋生能效会呈线显性效应,抗体浓度开始逐渐扩散。如果抗原抵抗能力有所不足并出现消散状态,某种活性元素释放力度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回应,令免疫系统回转至稳定形态。

按照人体免疫系统内部抗体支撑能度和病原入侵力度进行对应联系,有关技术人员制定某种实现免疫安全风险检测的模型工具,并对不同要素个体进行宏观管制,包括抗体、免疫细胞等数学机理在内。结合免疫系统的原理内容分析,包括自体耐受限度和免疫记忆功能等,进行数学模型塑造;同时在此种理论基础上完善抗体浓度网络安全风险检测和定量计算模型素质。在使用该种制备方案环节中,技术人员可以将不同情境之中的风险指标和强度要求提炼,维持对应措施的指导价值地位。这种分析措施证明网络安全风险实施在线检测技术是存在某种有效介质突破口的,探索过程之中需要联系网络与免疫机理进行长期配对校验,有关细微调控节点的提炼工作需要投入更多集中精神。

2模型仿真流程拆解与透析

结合某地网络攻防环境试验机理进行监控驱动装置搭建,被控网络结构会对不同端口进行服务流程区分,经过网络环境内部攻击行为类别规划,流程中主要采取32位源地址信息和16位协议标志形成创新二进制抗原队列。正常状况中,因为网络运行环节中的跳跃反应不大,所以对未成熟细胞耐受期就可以认定为1;在函数匹配环节中采用某种连续对应原则对外部物理限制因素进行验证,并限制系统内部免疫细胞仿真延展能度。细胞克隆体延展环节中的细胞比例系數要做到尽量满足扩散需求,这样尽管存在外部物理因素的限制影响,有关比例系数也可暂定为数值1。然而对于抗原更新周期的选择,需要保证流程中不存在丢包隐患基础上实现大幅度提升,这样就能够提供免疫细胞合理的识别处理时限,维持后续操作的有效渗透价值。

经过系统性的验证流程分析,模型计算得出的风险值与既定网络共同面临的攻击强度存在必要的匹配效用特征,这就说明关于网络风险的实际状况反映要求已经基本达成。配合系统在网络攻击后的性能质量以及波动效果观察,技术人员在后期试验中将网络风险等级标准化为7个层次。试验流程中发现这样某种规则原理,当风险等级逐步提升时,系统性能会出现同步下降反应。为合理鉴定模型控制功能的延伸地位,技术人员针对不同攻击连锁反应标本进行多次验证;为了进一步稳固模型疏导性能,可以实现针对性的对比处理,这种对象比较措施已经成为现下网络安全评估模型改造的必要渗透途径。

实时定量的风险检测手段在固定网络安全防治工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响应。例如:在整体免疫控制环节中如果风险隐患过于突出,可以选取危险端口即时关闭手段,将处于高风险阶段的不同服务项目收回,必要时可以直接将主机关闭。这样能够确保当网络系统处于入侵危机状态时,系统稳定地位能够落实,而不致于产生崩溃结果,影响经济效益的收取规模。

3结语

按照免疫系统网络制备安全和风险积极抗拒效应进行同步验证分析,目前既有网络安全防控技术将生物免疫系统中相关抗体浓度实现扩展处理,并将转化后的数据直接应用在网络风险检测流程当中;在同期阶段中依托抗体浓度延展效应进行网络风险预控模型改造。此类手段能够很好地适应目前网络技术调控标准需求,因此实现应用价值比较广阔。

参考文献

[1] 时翠霞.基于攻击模拟的网络安全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15(04).

[2] 李涛.基于免疫的计算机病毒动态检测模型[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23(04).

[3] 黄晋英.人工免疫机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09.13(01).

[4] 熊敬一.基于AHP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及应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2 (01).

免疫效果检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08~2013年罗定市自愿接种麻疹疫苗的适龄儿童99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其中男4769例, 女5189例, 年龄6个月~15岁, 平均年龄 (8.6±2.3) 岁, 通过各医院麻疹患病通报结果中可知2008~2013年共发生45例麻疹, 其中在15岁以下41例, 年龄在15岁以上4例。

1.2 实验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 对9958例患者进行麻疹病毒Ig G抗体检测, 采集适龄儿童手指末梢血后送各地疾控中心检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检测法检测麻疹病毒Ig G抗体, 应用江苏华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Ig G抗体试剂盒作为检验器材, 目测法观察显色板各孔显色情况, 显蓝色记为阳性, 无变化或无色为阴性, 显色15 min后滴加终止液1滴并应用窗口孔条令, 应用酶标仪测定各孔被测液的OD值, 阳性OD值应>2.1倍阴性OD值, 当OD值>2.1倍阴性OD值为检出阳性, 反之则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年龄进行分组, 比较各年龄组麻疹病毒Ig G抗体阳性检出例数及麻疹患病率, 结果见表1。本次检测结果中9958例研究对象中, 麻疹Ig G抗体阳性检出9061例, 各年龄组的Ig G抗体阳性率均在85%以上, 低年龄组儿童麻疹Ig G阳性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 年龄组间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各年龄组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要患病群体, 以发热、呼吸道炎症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的传染性极强, 极易引起大规模区域性麻疹流行, 而针对麻疹病毒临床尚无绝对特效药[3]。血清学研究表明麻疹病毒为单一血清型病毒, 抗原性稳定意味着当人感染后将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 通过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并产生有效的免疫效果对预防麻疹发病及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彻底消除麻疹是可行的, 但其具体操作过程及消除措施需专业人员全面研究[4]。我国麻疹发病率于2011年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实现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规定的年度目标, 为彻底消除麻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5]。本组实验为对罗定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免疫效果, 分析本市麻疹接种现状及患病现状并总结针对性干预措施。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 本市麻疹接种免疫效果较为理想, 适龄儿童麻疹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达90.99%, 而在麻疹患病儿童中仅发生41例, 发病率为0.41%, 另有4例麻疹患者年龄在15周岁以上, 麻疹发病率较低, 2011、2012年均无麻疹病例发生。而针对本市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现状总结如下几点措施: (1) 加强麻疹病毒宣教工作, 本组调查中45例麻疹患者中有30例患者为散居儿童、农民等, 散居儿童家庭关怀及疾病防治教育可能存在漏洞, 而农村受教育程度、地理劣势等影响导致疾控知识薄弱, 因此应加强麻疹防治宣教工作, 覆盖全市、乡镇、农村等偏远地区, 防止出现疾控知识盲区; (2) 增强接种人员技能培训, 强化其专业知识技能, 掌握正确的接种方式及保证疫苗的质量, 提高接种质量; (3) 社会动员, 动员全市市民积极进行疫苗接种, 提高疾病防范控制意识, 避免存在大面积未接种疫苗区域, 避免大规模爆发麻疹流行。

综上所述, 本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较好, 同时儿童麻疹发病率较低,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控制麻疹传播, 今后免疫工作应以广泛宣教、社会动员及强化免疫人员技能培训为主[6]。

摘要:目的 罗定市适龄儿童麻疹免疫效果检测结果分析。方法 筛选2008~2013年罗定市自愿接种麻疹疫苗的适龄儿童99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手指末梢血样本应用麻疹病毒Ig 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定性检测分析, 比较各年龄组Ig G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9958例研究对象中, 麻疹Ig G抗体阳性检出9061例, 各年龄组的Ig G抗体阳性率均在85%以上, 低年龄组儿童麻疹Ig G阳性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 (P<0.05) , 本组研究中存在41例儿童患麻疹, 另存在4例麻疹患者年龄>15周岁。结论 本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较好, 同时儿童麻疹发病率较低,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控制麻疹传播, 今后免疫的工作应以广泛宣教、社会动员及强化免疫人员技能培训为主。

关键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检测

参考文献

[1]李淑华, 解范迪, 吴春珠, 等.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分析.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 (3) :113-115, 127.

[2]包丽娟, 覃海英, 廖碧学, 等.崇左市8月-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应用预防医学, 2014, 20 (1) :29-30.

[3]汪孝东, 张红莲, 胡剑钢.铜陵县2013年儿童五种疫苗免疫效果监测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20 (1) :71-72.

[4]黄泓滟, 黄保军, 王晓萍, 等.合肥市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3) :326-328.

[5]林琴, 徐勇, 郝超, 等.常州市1984-2008年麻疹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4) :459-460.

免疫效果检测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主要病理基础为急慢性肝损伤导致严重的后果,患者预后不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乙肝病毒筛查实验为ELISA实验,该实验虽对于患者与携带者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但亦存在一些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可能给正常患者造成没必要的心理压力和漏诊一些乙肝患者,对患者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针对此问题,本院从CLIA技术检测入手,对乙肝患者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乙肝患者558例,来自本院肝病专家门诊就诊患者356例、来自本院传染病专科患者202例。其中男318例,女240例,患者年龄5~80岁,平均年龄(31.37±16.55)岁;所有患者中急性肝炎患者138例,慢性肝炎患者200例,慢性携带者220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本院检验科抽血化验,患者清晨空腹于抽血室静坐20 min后,抽取肱静脉血5 ml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放入3000 r/min的离心管中离心10 min后静置,取适量上清液于待测试管中,分别进行ELISA实验及CLIA实验,分别进行乙肝5项的检测并记录,对55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LIS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63.80%、乙肝表面抗体43.91%、乙肝e抗原81.72%、乙肝e抗体61.65%、乙肝核心抗体53.23%。CLI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95.16%、乙肝表面抗体44.98%、乙肝e抗原97.13%、乙肝e抗体60.93%、乙肝核心抗体53.94%。CLI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e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抗原抗体凝集实验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ELISA比较,aP<0.05,bP>0.0

3 讨论

乙肝为目前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波及范围广泛[2]。临床上多见到慢性肝炎患者,人群中潜伏大量慢性肝炎患者。因其症状不典型,故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不会去医院检查治疗,慢性肝炎迁延不愈,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3]。因乙肝患者早期症状不严重,其晚期并发症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乙肝至关重要[4]。临床上常用的ELISA筛查实验的准确性有一定缺陷,寻找一个全新的方法取代它是有必要的。

CLIA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可用于各种抗原、抗体等的生物化学检测,是一种最新的免疫测定技术[5]。其作用体系包含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体系和化学发光体系。免疫反应体系参与免疫反应物之间的生物化学反应,与抗原抗体等免疫物结合行成复合体。化学发光体系是利用化学发光物质经催化剂作用后由基态转换为激发态,原子状态变换过程中产生光子,使抗原抗体结合物发光,提高了传统筛查技术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了对乙肝的检出[6,7]。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ELIS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63.80%、乙肝表面抗体43.91%、乙肝e抗原81.72%、乙肝e抗体61.65%、乙肝核心抗体53.23%。CLI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95.16%、乙肝表面抗体44.98%、乙肝e抗原97.13%、乙肝e抗体60.93%、乙肝核心抗体53.94%。CLI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e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抗原抗体凝集实验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LIA技术对乙肝两对半的结果的阳性率中,表面抗原、e抗原明显高于ELISA,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与ELISA无差异,为慢性肝炎患者的检出带来福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官燕飞,彭建明,陈艳玲,等.2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监测系统低值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测定结果的比较.国际检验医学,2013,34(13):1740-1742.

[2]马连学,李艳菊,魏巍,等.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4,9(9):89-90.

[3]吴淑霞,范军,张俭,等.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344-346.

[4]闫文润,王晶晶,岳仙红.急诊外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全科护理,2012,10(1):68-70.

[5]王燕,尹秋霞,窦恒利.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作为筛选试验测定丙肝抗体的评价.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4):246-250.

[6]胡国茂,胡章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方法学研究.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4,11(3):157-159.

免疫效果检测 第9篇

1 材料

1.1 免疫鸡群

选择存栏5 000只以上的蛋鸡场为试验鸡场。试验鸡群选择20日龄以内未免疫的禽流感母源抗体为23以下的健康雏鸡群。

1.2 疫苗

随机抽取招标采购各厂家生产的禽流感灭活疫苗, 其中H5N1 (Re-1) 灭活疫苗代号为A, H5N28株灭活疫苗代号分别为B、C、D、E、F、H、G。

1.3 诊断液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禽流感H5抗原, 批号20050120;禽流感H5阳性血清, 批号为20050120。

1.4 试验器材

为GB/T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HI方法所需器材。

2 方法

2.1 疫苗

由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随机抽样提供给试验鸡场。每个鸡场禽流感免疫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禽流感灭活苗。各试验群采用同一免疫方案, 首次免疫14日龄, 首免后21 d进行加强免疫, 第3次免疫于开产前进行。

2.2 免疫剂量

首次免疫剂量为0.3 ml/只, 第2次免疫剂量为0.5 ml/只, 第3次免疫剂量为0.5 ml/只。

2.3 免疫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

2.4 样品采集及采集时间

按规定采血, 分离血清, 检测免疫抗体。每次采血无论鸡群大小, 一律在鸡舍4角采30只鸡血样。首免、二免采样均于免疫后21 d进行, 第3次采样根据情况确定。

2.5 抗体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用GB/T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HI方法。

2.6 抗体合格标准

检测用同一批号抗原, 由同一化验员检测。免疫抗体达≥4Log2为合格。

3 结果

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检测结果见表1。

4 讨论与小结

4.1

本试验结果证明, 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 (Re-1株) 的免疫效果明显好于H5N28株灭活疫苗。A样品H5N1 (Re-1株) 一次免疫后的抗体滴度≥26的达72.7%, H5N28株灭活疫苗的7个样品中, 一次免疫后免疫抗体滴度≥26的只有B样品达到78.2%, 其余样品抗体滴度≥26的均在8.8%以下。

4.2

从试验结果可看出, C、D、E、F、G、H等样品均为H5N28株灭活疫苗, 其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间隔时间均为26 d, 经过二次免疫后, 各样品的抗体滴度≥26的数量均由8.8%以下提高到74%~90%的高水平。可见, 灭活疫苗的加强免疫对提升免疫效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3

样品B、C、D、E、F、G、H均为H5N28灭活疫苗, B样品首次免疫后抗体滴度≥26的达到78.2%, 二次免疫后抗体滴度≥26的为51.6%, 抗体滴度≥26的数量下降了26.6%, 而样品C、D、E、F、G、H首次免疫后抗体滴度≥26的均在8.8%以下, 二次免疫后样品C、D、E、F、G、H抗体滴度≥26的数量均上升到74%~90%的高水平。样品B与样品C、D、E、F、G、H的不同点除了不是同一鸡群外, 最大的差异是样品B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间隔时间为42 d, 样品C、D、E、F、G、H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间隔时间均为26 d。试验结果说明, 灭活疫苗的第2次加强免疫与首次免疫的间隔时间, 对免疫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加强免疫与首次免疫间隔时间15~21 d为最佳, 间隔时间过长相当于单次免疫效果。目前, 很多养殖户禽流感灭活疫苗首次免疫与加强免疫的时间间隔在1个月以上甚至达3个月之多, 这种做法会明显地降低免疫效果。

4.4

样品C和样品E二次免疫后7个月检测抗体滴度≥26的分别为12.5%和1.8%, 说明蛋鸡群产蛋前禽流感灭活疫苗只进行二次免疫, 在产蛋高峰期, 鸡群对禽流感不具抵抗力。

4.5

样品A H5N1 (Re-1) 三次免疫后4个月检测抗体滴度100%高达28~211, 根据抗体消长规律推测, 正常情况下, H5N1 (Re-1) 三次免后具有6个月的保护力, 这对养殖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蛋鸡开产前按程序进行三次免疫是必要的, 也是科学的。

4.6

本试验在2005年黑山禽流感疫情发生前已经完成, 锦州的某些养殖户采用H5N28株灭活疫苗经过二次免疫的鸡群, 在有效保护期内的鸡群经历黑山禽流感疫情得到了有效保护, 从另一侧面说明禽流感灭活疫苗按程序进行科学规范地免疫是可以抵抗野毒攻击的。

摘要:本试验用H5N1 (Re-1株) 灭活疫苗和H5N28株灭活疫苗对蛋鸡群进行免疫效果跟踪检测, 结果表明H5N28株灭活疫苗首次免疫后21d, 只有1个样品抗体合格率达到93.75%, 其余样品抗体合格率均在59%以下。H5N1 (Re-1株) 灭活疫苗首次免疫后21d, 抗体合格率93%, 首次免疫后21d抗体滴度≥26的达72.7%, 二次免疫后21d抗体滴度≥26的达93.3%, 三次免疫后4个月抗体滴度100%达到28~211, 本试验对指导养鸡户的禽流感免疫具有重要价值。

免疫效果检测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灵台县2012 年9 月开始的学年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高中部5 006 人, 初中部10 654 人, 小学部13 990人, 共计29 650 人, 分别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 采集血样检测HBs Ag和乙肝表面抗体 (HBs Ab) 。 所有入选学生均接受过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1.2 方法

采集入选学生清晨空腹静脉血3~5 ml, 以3 000r/ min转速分离血清。 取0.05 ml (50 μl) 血清滴加在HBs Ag胶体金法试纸条上, 对HBs Ag进行普查。 对HBs Ag阳性的学生, 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进行验证, 确认HBs Ag阴性或阳性。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HBs Ab, 验证经免疫规划后乙肝疫苗注射的免疫应答效果。 若HBs Ab阳性则具有免疫效果, 若HBs Ab阴性则无免疫效果。 其中离心机选用上海飞鸽牌离心机, HBs Ag胶体金试纸条试剂由艾康生物技术 (杭州) 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ELISA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雷杜C-2100 酶标仪及相关数据处理软件测试分析系统复查、 确诊HBs Ag和HBs Ab。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仪器在校准后按照分析步骤进行检测。

1.3 评估标准

HBs Ag胶体金试纸条阳性: 试纸条测试区和质控区各出现1 条紫红色条带; 阴性: 试纸条测试区未出现紫红色条带, 质控区出现1 条紫红色条带; 无效: 试纸条测试区和质控区均未出现紫红色条带。 ELISA依照其试剂临界值计算结果判定阴性、 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HBs Ag和HBs Ab检测情况

在高中学生5 006 人中, 检出HBs Ag阳性38 人, 平均阳性率为0.76% , HBs Ab阳性3 119 人, 平均阳性率为62.31%, 其中高二、 高三年级学生之间HBs Ag和HBs Ab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5.28, P>0.05) , 高一、 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之间HBs Ag和HBs Ab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2.19, P<0.05) , 见表1。

2.2 初中学生HBs Ag和HBs Ab检测情况

在初中学生10 654 人中, 检出HBs Ag阳性53 人, 平均阳性率为0.50%, HBs Ab阳性7 497 人, 平均阳性率为70.36%, 其中初一、 初三年级学生之间HBs Ag和HBs Ab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4.56, P>0.05) , 初二、 初一和初三年级学生之间HBs Ag和HBs Ab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6.21, P<0.05) , 见表2。

2.3 小学生Hbs Ag和HBs Ab检测情况

在小学生13 990 人中, 检出HBs Ag阳性64 人, 平均阳性率为0.46%, HBs Ab阳性10 004 人, 平均阳性率为71.51%。 其中四年级与其他各年级HBs Ag和HBs Ab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9.62, P<0.05) , 其他各年级HBs Ag和HBs Ab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8.11,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卫生部2006 年开展的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1~59 岁人群HBs Ag携带率为7.18%; 城市、 农村人群HBs Ag携带率差异不显著, 西部地区人群HBs Ag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 1~4 岁人群HBs Ag携带率最低 (0.96%) , 5~14 岁人群携带率为2.42%, 15~59岁人群HBs Ag携带率最高 (8.57%) , 1~4 岁人群HBs Ag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 岁人群[2]。 我县于2002 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为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 并且于20092010 年实施了15 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项目, 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00%, 特别是在校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 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乙肝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 贯彻落实《20062010 年全国乙型病毒肝炎防治规划》[3], 不断加强对乙肝防治工作的领导, 制订防治规划,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乙肝疫苗补种及程序化免疫, 坚持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对孕妇HBs Ag阳性者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剂注射, 降低了乙肝的流行与传播; (2) 加强和改进计划免疫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计划免疫服务工作质量, 利用电视台专题授课、 讲演及散发宣传单等形式, 进一步做好乙肝预防知识宣传及乙肝危害性知晓等各项工作; (3) 继续坚持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 成立专门接种乙肝疫苗专家组, 加大对经济薄弱及流动性大地区人群的工作力度, 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 做好偏远地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加强对重点人群、 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4], 提高疫苗接种率, 降低传染性; (4) 加强母婴保健监督机制, 推进住院分娩, 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 对住院分娩的新生儿, 严格按照 “24 小时内接种第一针” 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要求, 确保住院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通过提高城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达到乙肝疫苗三针次的有效接种。 建立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屏障, 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保障。

为掌握灵台县近年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HBs Ag携带情况和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评价2002 年以来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 2012 年我县疾控中心对在校的29 650名学生进行了预防性健康检查和HBs Ag检测, 结果发现, 在高中学生中, HBs Ag阳性率为0.76%, HBs Ab阳性率为62.31%, 初中学生HBs Ag阳性率为0.50% , HBs Ab阳性率为70.36%; 小学生HBs Ag阳性率为0.46%, HBs Ab阳性率为71.51%。 在校生HBs Ag与HBs Ab阳性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本次调查发现中学生HBs Ag阳性155 人, 阳性率为5.89%, 达到了国家《20062010 年全国乙型病毒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全人群HBs Ag携带率降至7.00%以下的控制目标[2]。

本次免疫规划效果调查分析证明, 通过乙肝疫苗注射阻断乙肝的免疫规划效果显著, 达到了预期目的。 所以, 利用免疫规划的干预措施, 降低乙肝的传播和提高乙肝免疫力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2-41.

[2]任粉玉, 朴熙绪.慢性乙型肝炎的疫苗治疗免疫学机制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 (4) :83-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肝炎防治规划[S].2006.

免疫效果检测 第11篇

【关键词】 临床检测 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29-01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临床免疫检测中,各类临床免疫检测仪器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无论是仪器、试剂还是操作流程,都使得检测系统成为一个封闭的整体,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1,2]。检测系统准确的最重要基础就是标准品的准确,然而在检测过程中因为标准品的储存或者是不科学使用使得标准品的亲和性、活性等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普遍存在,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此外,实验室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标本的质量,试剂的反应平衡时长,洗液的更换周期以及实验员的素质等也是影响临床免疫结果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师的诊断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临床免疫检测结果,所以检测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本研究对影响临床免疫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以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对策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促进临床免疫检测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近期收集的免疫检测资料为例进行分析,检测项目包括传染标记物如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HBsAb、HBeAb、HBcAb),HAV-Ab,HCV-Ab,HDV-Ab,HEV-Ab,HIV-Ab,激素标志物等25多个检测项目,数据涵盖免疫检测结果以及影响检测结果的各个实验室相关环节的因素指标,共有样本19985份。

1.2 研究内容

对实验室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①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学历、职称、培训、资历、经验、从业时间);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校正情况、洗液更换、操作规范、维修);③检测过程中的实验操作(上样、孵育、显色时间);④试剂的储存环境;⑤实验标本(标本的采集、预处理);⑥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流程、质评合格情况);⑦实验室的内部环境(卫生情况、温度、湿度)。

1.3 质量控制措施

1.3.1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储存:在标本采集的时候必须以保证标本质量为前提,对采血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采血时姿势的选择都需要严格要求。当患者使用了激素类药物后,对患者血清的采集时间更须注意,如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生长激素等峰值的来临,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1.3.2 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校正与核定:在进行免疫检测前需要对免疫检测中使用到的相关仪器如水浴箱、孵育箱、离心机、酶标仪等进行校正以及核定,对移液器、稀释棒、反应用的96孔板等都需要定期严格检查,尽可能减少实验室误差。

1.3.3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采用第三代夹心法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对相关标记物进行检测。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操作,排除已知的污染源。

1.3.4 免疫检测过程中的试剂选择:在检测前要仔细核对试剂的储存条件以及有效时间,避免经常更换试剂盒的生产厂家,以免试剂的特性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实验误差。若试剂为医院自行配置的则需在使用前对该试剂进行鉴定,当鉴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1.3.5 临床免疫检测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在标本完成检测工作后,检验实验员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查。若对某项结果存在疑问时应当立即前往检验科室进行核实。检测结果给出报告后需要将标本以及相应的检测结果进行保存并做好记录,以便未来需要时进行查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拟合法,检验的标准为0.05。

2 结果

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临床免疫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实验室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标准品的质量,标本的质量,试剂的反应平衡时长,洗液的更换周期以及实验員的素质等。经计算得到的线性方程为:

y=0.595+0.003x1+0.035x2+0.037x3+0.002x4+0.014x5+0.030x6。

3 讨论

标准品的质量在有效期内出现一定变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标准品应用到检测过程当中就会变相的“异化”检测结果,这样就使得最终的检测检测结果不可避免的产生误差。所以对于标准品,实验人员需要在检测前对其进行定标,纠正标准品的变异,从而达到降低实验误差的目的[3,4]。实验员的素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样十分深远,而且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发展。不同的实验人员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同样的检测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这说明实验员的技术素养十分重要,需要不断提高实验员的质量意识,加强业务学习以及培训等。实验室的环境控制同样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酶标板放置在4°C下孵育和放置在25°C下孵育结果的显示时间可以相差10min[5]。而且若实验室的环境较为潮湿,塑料器皿容易带电而吸附空气中的颗粒同样会污染样品[6]。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结果的真实性,应当避免细菌、溶血、反复冻融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反应的平衡时间和洗液的更换同样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假阳性的出现等,但影响幅度并不明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免疫检测过程当中应当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标准品的质量,标本的质量,试剂的反应平衡时长,洗液的更换周期以及实验员的素质等进行控制,可以提高临床检测结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明,姚建林.基于SERS标记免疫检测的再生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7):1738-1742.

[2]杨寿旺,李睿,周振达,等.ELISA质控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5):334-336.

[3]刘爽,王伟,刘小雷.一种高通量免疫检测抗生素残留方法的建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3):231-236.

[4]葛明,崔颜,顾仁敖.SERS标记免疫检测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1):1-5.

[5]董莉,张保平,王永祥,等.参加室间质评加强免疫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3):294-295.

免疫效果检测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MV强化免疫接种数据来源于各县区上报总结及统计表;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1.2 监测对象

选择本次MV初始强化免疫应种儿童为监测对象,按照年龄分2岁、3~6岁、7~12岁和13~14岁4个组,每组监测10人,同一监测对象在MV强化免疫前后1个月采双份血清,检测麻疹IgG(双份血清)和风疹IgG抗体。根据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格,对每名监测儿童进行调查登记,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居住形式、免疫史和患病史等。所有监测对象在2008年10月2025日期间接种1剂0.5 mlMV。

1.3 监测人数

全市共检测189人,采集血清378份,其中民乐县34人,肃南县37人,山丹县42人,高台县39人,甘州区37人。

1.4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双份血清)、风疹IgG(免前血清)抗体。所用麻疹、风疹试剂由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自广东省珠海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效期内使用。麻疹IgG抗体<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1∶800为达到保护性抗体;MV强化免疫前IgG抗体为阴性,免疫后阳性或免疫后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判为免疫成功。风疹IgG抗体定性判断标准:<10 IU/mL为阴性,10~15 IU/mL为可疑,>15 IU/mL为阳性。

1.5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强化免疫前后抗体水平

共监测健康儿童189人,其中本地儿童186人,流动儿童3人,均无麻疹患病史。强化免疫前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6.83%、保护率为85.19%,免后阳性率为100%、保护率为97.88%,其中免前麻疹IgG抗体阴性6人,免后全部转为阳性,阳转率为100%,免疫成功率为100%。强化免疫前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941、1∶2974。

2.2 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1 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水平:

MV强化免疫前,4个年龄组儿童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χ2=2.59,P>0.05)。免疫后,2岁年龄组儿童与其他年龄组儿童比较,抗体保护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70,P<0.01)。免疫前后,4个年龄组儿童麻疹抗体GMT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87,P<0.05),见表1。

2.2.2 不同县区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MV强化免疫前,5个县区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6.71,P>0.05);抗体保护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5.87,P<0.01)。免疫后,不同县区儿童麻疹抗体保护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59,P>0.05)。免疫前后,5个县区儿童麻疹抗体GMT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69,P<0.05),见表2。

2.2.3 不同免疫史麻疹抗体水平:

在所监测的189人中,无免疫史15人,占7.94%,1次免疫史16人,占8.47%,2次以上免疫史146人,占77.25%,免疫史不详12人,占6.35%。MV强化免疫前,不同免疫史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6.52,P>0.05);抗体保护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8.88,P<0.05)。免疫后,不同免疫史儿童麻疹抗体保护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2.13,P<0.01)。免疫前后,免疫史≥2剂次儿童麻疹抗体保护率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7.39,P<0.01);免疫前后,4种不同免疫史儿童麻疹抗体GMT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20,P<0.01),见表3。

2.3 风疹抗体水平比较

2.3.1 不同年龄组儿童风疹抗体水平:

全市风疹抗体总阳性率为71.96%,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升高。不同年龄组儿童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8.77,P<0.01),见表4。

2.3.2 不同县区风疹抗体水平:

不同县区儿童风疹抗体阳性

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20.80,P<0.01),见表5。

3讨论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提出在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为确保实现消除麻疹目标,2008年我国决定在西部12个省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MV强化免疫活动。张掖市为初始强化免疫,全市共摸底调查应种儿童218 290人,实际接种212 677人,接种率为97.43%,略低于朱青[2]报道的2004年贵州省98.10%的报告接种率。调查显示,MV强化免疫后抗体保护率由85.19%提高到97.88%,GMT由1941提高到1∶2974,增长3.16倍;表明强化免疫能够大幅度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最大限度地消除免疫空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麻疹。但2岁组儿童麻疹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1.30%,距离消除麻疹要求的每个出生队列儿童都达到>95%的免疫力[3]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本调查也显示,全市MV常规免疫接种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2岁儿童麻疹抗体GMT仅为1∶623,保护率为78.26%,低于3~14岁儿童水平,提示MV常规免疫接种效果不理想,应加强初免及复种工作,尤其要提高及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二是各县区MV免疫水平不平衡,民乐县、高台县麻疹抗体GMT只有1∶392、1∶670,两县应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提高接种技能和接种质量;三是无免疫史者抗体阳性率为86.67%,保护率为60.00%,GMT为1∶273,明显低于有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者。据流行病学调查,无免疫史者均为1岁以内儿童,提示<1岁儿童抗体水平低下,为麻疹易感人群,建议在现有扩大国家免疫程序前提下,应及时对8月龄儿童进行MV初免。

张掖市近10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5.03/10万,发病水平波动在0.55/10万~52.16/10万之间,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出现过3次流行高峰,局部地方出现暴发流行,存在着明显的流行周期。笔者认为,鉴于目前的发病现状,利用仅5年的时间,将麻疹发病率从15.03/10万控制到1/10万以内,消除免疫空白点,维持人群较高的免疫水平,因此,要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同时,根据麻疹流行病学特征,3~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月龄~14岁儿童风疹抗体阳性率为71.96%,大于1999年珠海市<16岁儿童61.50%的水平[5]。提示,8月龄~14岁儿童风疹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2岁、3~6岁抗体阳性率较低,这是由于张掖市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前,麻风疫苗、风疹疫苗和麻腮风疫苗属于二类疫苗,接种率较低,而7~14岁大年龄组儿童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而获得抗体。实施扩大免疫后,2岁儿童分别由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代替MV进行初免和复种,预测小年龄组儿童风疹抗体水平会较以往大大提高。调查的5个县区风疹抗体阳性率存在地区差异,山丹县阳性率较低,提示山丹县是风疹控制及免疫的重点地区。

为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市、县疾控中心制定了严格的控制目标,但由于目前麻疹症状不典型,在临床上与风疹很难鉴别,个别地方为防止麻疹发病率超标,存在将疑似麻疹报告为风疹的现象,造成发病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发病水平的状况。因此,建议麻疹与风疹进行同步控制:⑴强化免疫接种使用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较为合理;⑵加强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对风疹IgM抗体阴性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尽最大可能发现麻疹病例,以有效控制、进而消除麻疹。

摘要:目的 评价张掖市麻疹减毒活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强化免疫)效果,了解健康儿童风疹抗体水平,为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分4个年龄组采集5个县区189名受种儿童强化免疫前后双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和风疹IgG抗体。结果 强化免疫前(免前)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6.83%、保护率为85.19%,强化免疫后(免后)阳性率为100%、保护率为97.88%,免疫成功率为100%;免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保护率较免前明显升高;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由1:941提高到1:2974。强化免疫前后,不同年龄组、不同县区和不同免疫史儿童麻疹抗体GMT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风疹抗体总阳性率为71.96%,不同县区、不同年龄组之间风疹抗体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MV初始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有待加强,亟待提高及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今后应加强婴幼儿和幼托儿童的风疹预防控制,建议麻疹、风疹同步控制较为可行。

关键词: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效果评价,风疹抗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黎,余文周,税铁军,等.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01-105.

[2]朱青,童亦兵,张大勇,等.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1):27-29.

[3]王华庆,毛乃颖,许文波,等.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97-100.

[4]朱青,杜雯,李胜,等.贵州省2003—2005年麻疹流行状况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425-428.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