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范文(精选12篇)
面肌痉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收集的64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31例,女33例,年龄在26~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纳入标准,且能够配合治疗,完成疗程,资料完整;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心血管、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在观察期间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将上述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 2例,治疗组采用毛刺法,男1 5例,女1 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男16例,女16例,两组患者病情、病程、年龄等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毛刺法:选取颤搐剧烈的部位,1次取3~6处,眼周颤搐的取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口角周围颤搐的取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均采用1寸毫针,直刺,针刺深度为0.8~1分,毫针垂直立于皮肤表面,勿施手法。远部配穴常规针刺取双合谷、太冲、丰隆、足三里。留针30 m in,每日1次,以3个疗程(10d/1个疗程)为观察周期,观察临床疗效。
1.2.2 对照组
依循经取穴或局部取穴的原则,选择正经穴位行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min,1次/d,以3个疗程(14d/1个疗程)为观察周期,观察临床疗效。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过归纳整理后,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4]
治愈:治疗后痉挛完全消失,面部肌肉不再抽搐,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及沉紧感基本消失,仅在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有轻微抽搐;好转:治疗后症状缓解,面部牵拉、抽动明显减弱,发作次数减少,痉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善。
2.2 治疗效果
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中治愈者18例,占56.25%;显效者7例,占21.88%;好转者6例,占18.75%;无效者1例,占3.12%;总有效率为96.8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如表1。
3 讨论
采用针灸毛刺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显著疗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面肌痉挛在临床表现上仅为面部肌肉的抽动,并无其他阳性体征。面肌痉挛的病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与心火、肝风、脾湿、气亏、肾亏、筋脉肌肉失养等有关;而外因主要与邪风雍阻脉络有关[5]。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辨证取穴的原则,以平肝熄风、补气养血、祛风通络、健脾益胃、滋肾柔肝为主,取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经穴为主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6]。取穴及治疗手法呈多样性,以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为主,局部穴位浅刺,但在多年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尚没有统一的固定化标准。在疗效判定标准上,主要根据症状的改善情况划分,一般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因此临床疗效的可比性并不强。
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故采用毛刺法治疗,毛刺法是一种独特的皮部刺法,性质偏补,浅刺皮肤,去泻阳气。《素问》: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7]。毛刺法补卫气,调营卫,激发脏腑经络之气,使得正气充实,卫外固密,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毛刺法通过刺激末梢神经,引起轴突反应和节段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增强毛细血管的渗透力,改善供血,促进炎症吸收。而毛刺法治疗效果的好坏,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所选毛刺的部位,一定要在抽搐最严重的部位,如何确定你选择的部位是否恰到好处呢?这需要多年的实战经验,当你扎针下去后,就会发现针刺留针时,针跟着也会剧烈地颤动,这有利于引邪外出;其二是毛刺的深度,一定要在0.8分左右,深一分则伤及分肉,浅一些则达不到病所;刺深或刺浅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病程长短对疗效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治疗越早,见效越快,预后越佳;若治疗得越晚,疗效越差,往往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症状改善,不能完全治愈。治疗原则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熄风止痉为主[8]。本法施术安全,手法轻巧,破皮即止,不施加任何手法,患者基本无痛感,刺激温和而持久,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及对针灸的恐惧心理,易于接受,愈后复发率低,不失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现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文丽,葛建军,刘丽.丛刺阿是穴配合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J].陕西中医,2006,27(3):338-339.
[2]宗慧梅,谢映红.针灸毛刺治疗面肌痉挛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492.
[3]程书桃.芒针疗法加毛刺治疗顽固性面瘫50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3):61.
[4]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7.
[5]安军明,黄琳娜.毛刺法结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37-38.
[6]包连胜.高燕毛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33.
[7]刘蓉.毛刺加巨刺治疗面肌痉挛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73.
如何防止面肌痉挛更严重呢 第2篇
1.镇静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一般400~600mg/d口服时症状开始改善,600~1000mg/d时发作完全消失。但停药后可迅速复发,因而需长期维持治疗。持续好转率为35%,完全控制率为22%。因此可用卡马西平治疗面肌抽搐有肯定疗效,但需较大剂量,长期服用。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卡马西平常可出现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面神经核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其异常放电有关。
(2) 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每次0.5~1mg,3次/d服用,可使症状减轻,剂量加大后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
(3) 巴氯芬(氯苯氨丁酸):首次用5~10mg/d,分1~2次服用,每2~3天增加5~10mg,直至每天30mg。48h后症状可明显改善,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肉毒杆菌毒素A(BTXA)治疗 BTXA的注射部位为:
(1)下眼睑:从内眦至外眦之间,均分为4等份,在每1等份中点,距下睑缘5mm处注射BTXA 5~5.5U。如睑痉挛程度较轻,BTXA的注射剂量可适当减少。
(2)上眼睑:从内眦至外眦之间的中点,各向两侧外移5~8mm,距上睑缘5mm处注射BTXA 5~5.5U,一般选择1~2个点注射即可。上眼睑注射BTXA时,应注意一定要避免直接注射到上眼睑的正中央部位。因为,此部位是提上睑肌的附着部位,将BTXA直接注射于此,可使提上睑肌麻痹,导致上眼睑下垂。
(3)眼外角:眼外眦的外侧部分眼轮匝肌的肌肉较多,所以在原发性眼睑痉挛的患者中有许多人主诉他们此处的肌肉痉挛是非常严重,故此处的注射部位相对较为集中。一般在外眦外侧5~8mm处注射3~4点,每点的间距为5mm左右,呈三角形或四边形排列。
在患侧的颞部及颧部抽动的肌肉上多增加注射部位。在鼻翼的外侧及鼻唇沟上,相应地注射2~3个部位。上唇注射部位应当尽量地减少,因为上唇及外侧口角部位如果注射较多的BTXA,将势必导致相应口角的下坠,严重者可有口角流涎及口内存饭等表现。下唇及腮部注射部位也需据病情而定,其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较多。注射计量多采用每点最多5~6U BTXA。每点的剂量过大易产生较多的副作用。
远道刺治疗面肌痉挛 第3篇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以不同的刺法应用于性质各异的病变。九刺分別是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和焠刺。
远道刺,九刺之。《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睛不能睁开。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症状:面肌痉挛表现为电击样、抽搐发作,有间歇期,自己不能控制。发作时,病人半侧面肌强劲地、阵发性抽搐,眼睑紧闭,口角歪斜,抽搐时间短则数秒,长则10余分钟。从而严重影响视力、语言、饮食和工作。有时可和三叉神经痛同时发作。晚期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2/3味觉可能丧失。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
(1)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
(2)另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
(3)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传统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
取穴:根据《灵枢·官针》中有关“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记载,笔者将以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溪、太冲为主穴。配以百会、风池、四白等。发病越短,疗效越佳。
操作:针刺之前,一定与患者作好解释沟通工作,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医者进针手法娴熟,做到轻、准、快、微痛。取杏林牌一次性针灸,直径为0.25mm×40mm毫针,足三里、太溪用补法,四白用平补平泻法,其他均用泻法,留针至少1小时以上。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两天。
体会:本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治则遵循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养血舒筋,缓急制动。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减少头面部的针刺针数,特别是面部的穴位尽量不取。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通过神经反射和经络传导,使大脑皮质和受损神经获取充分的良性调节信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修复受损神经,或者解除病理性压迫和干扰,缓解面肌痉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取血海以活血通络,祛风止痉;因体弱气虚,故取足三里以补益气血;因筋会阳陵泉,取之以达到舒筋解痉;百病皆由痰作祟,取丰隆以升清降浊,祛痰止痉;取太溪、太冲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与“眩”都属风象,它的发生多与肝有密切关系,多属于肝的病变。又因面肌痉挛患者常因面部抽搐,而不能自控,患者常常会烦躁、焦虑或者抑郁,因肝主疏泄,抑久化热,故取太冲以疏肝解抑,清热除烦。《内经》又云:“风胜则动”、风之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长。取百会、风池,调神祛风以止动。患者经治疗一疗程后,面部抽动能明显好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工作有了热情,心情疏畅,经四疗程治疗后患者基本恢复。
临床工作者,在遇到凝难杂症时,一定要树立信心,寻找办法。坚持在书本中找答案,在学习中找答案。反复的临床实践到理论,复习所学的知识,包括中基、中诊、中药、经络、输穴、生理、解剖及查找名家、名方。中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西医是基础,中医是手段,提高疗效才是硬道理。
本法的突破:①突破了常规的取穴方法,少取或不取面部穴位;②突破了常规的留针时间,增至一小时或以上;③因病久抑郁增加了疏肝解抑,清热除烦之法;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先补血后祛風之法。
原发性面肌痉挛案 第4篇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辨证论治,病案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5岁,初诊日期:2015年5月28日。自诉:右侧下眼睑阵发性不自主跳动1天。病史:患者1天前,因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工作而眼睛酸胀,右侧下眼睑不自主跳动,跳动频率不规则,并未服药治疗,也未外用滴眼液。入睡后停止,次日晨起后加剧。既往体健,平素做文书工作,用电脑较多。无烟酒嗜好。查体:经针灸科检查发现:患者双侧眼球运动正常,无视力障碍,无视野缺损,无视盘异常,无复视,角膜反射灵敏,闭眼及对光反射正常,右侧眼睑伴有阵发性不自主跳动,左侧眼睑经检测无异常。双侧面部浅感觉均无异常且无面部疼痛,肌肉运动正常,四肢肌力达V级,肌张力、共济运动均无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均为阴性。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质微红,舌苔薄白,脉细弱。实验室检查示:颅脑CT(-),脑电图(-)。颅脑多普勒超声:双侧大脑前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以益气养血、熄风止痉为主。取穴首选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继取双侧翳风、风池,远取对侧合谷、三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均采用浅刺法,局部穴位浅刺0.1寸,合谷穴直刺0.5寸,风池穴沿鼻尖方向浅刺,翳风穴以45°角向耳垂方向进针0.5寸,留针20~30min,刺入上述穴位后,手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日1次。次日复诊,患者自诉晨起后右侧眼睑跳动频次加剧,调整治疗如下:不予局部取穴。第3日复诊,患者诉右侧眼睑跳动频次较昨日稍有减少。调整治疗如下:不予针刺合谷穴,第4日复诊,患者诉右侧眼睑跳动次数明显减少,于是加用温针灸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按此疗法继续治疗1周后患者痊愈,3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诉未复发。
2 讨论
2.1 面肌痉挛初期宜轻刺浅刺,切忌过多刺激
面肌痉挛的实质是肌肉的过度兴奋收缩,故面肌痉挛针灸治疗时宜轻刺浅刺,不宜运用过多的刺激手法,如果早期刺激强度过大,很可能会导致其病情加重,甚至迁延不愈。
2.2 面肌痉挛的治疗应以远端取穴为主
依照“动者取远”的原则,取风池、翳风、太冲、三间祛风散寒通络、镇肝熄风止痉,气海、关元大补先天之气以滋元气。足三里、三阴交益气通络补血养阴,风寒得去,阴血得补,经脉气血畅达而经筋得养,则痉挛自止。
2.3 面肌痉挛宜辨证取穴,从治本入手,标本兼治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面瞤”的范畴,瞤是指眼睑跳动或肌肉的抽动、跳动,临床上本病大多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之邪外侵面部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去濡养而缓纵不收,故眼睑跳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1]。本案例辨证为气血亏虚型,其本在血虚,其标为风动。患者脉络空虚,故治宜取补法,从治本入手。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补益气血之功力当首推。温针灸可以有效加快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神经,使痉挛部位得以气血濡养,法合病机,治得其要,故痉挛自止。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具有滋阴液、调气血之功。气海配关元大补先天之气以滋元气,通经活络,扶正固本,以上诸穴同用,针灸并施,共奏益气养血之功。翳风穴出自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书中记载:“痉不能言者,翳风主之。”翳风穴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善治头面部风邪致病之疾,为治风要穴,即可疏散外风,又可平熄内风。风池穴善治风疾又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之功。三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具有散风行气之功。太冲穴具有镇肝熄风止痉之功。四穴共用,加强祛风止痉之效。以上辨证取穴的方法,从治本入手,标本兼治,疏通经气,共促气血充足,使经脉得到濡养,血液运行通畅则虚风自灭。
2.4 面肌痉挛治疗应及早
面肌痉挛如果不及早治疗,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反而会逐渐频繁发作,甚至发展为面肌萎缩及面肌无力。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为过度疲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如果持续时间延长,就会加重患者精神紧张的状态,从而使治疗难度加大,治愈率低。
2.5 面肌痉挛不宜取合谷穴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虽然四总穴歌言“面口合谷收”,但合谷穴治疗面部疾病是通过影响支配面肌运动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面部肌肉运动状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面肌痉挛本身就是一种神经肌肉的高度兴奋性表现,合谷穴的放电兴奋作用会加剧面肌痉挛的程度,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3 结语
面肌痉挛属于临床疑难杂症之一,具有难治易复发的特点,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大多不尽人意。肉毒素作为西医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虽然其疗效确切,但是易复发,需长期用药,并且价格不菲;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采用针灸疗法,对于面肌痉挛患者的恢复和缩短疗程是有特效的,其具有经济、简便、见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小等优势,已成为面肌痉挛患者就诊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面部痉挛护理方法介绍 第5篇
一、一般护理。患者应该注意面部的保暖,外出的时候可以戴上口罩,睡觉的时候尽量不要靠窗边,而且最好不用冷水洗脸,多多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的添加衣服。
二、局部护理。最好每天三次用热毛巾敷脸,每次最少15分钟,患者每天可以对这镜子做一些表情运动,每天最少15分钟。
三、营养支持。患者应该选择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应该吃刺激性的食物。
四、口腔护理。每天吃饭后都要进行口腔的清洗,保持口腔内的清洁。
五、心理护理。患者一般患了面部痉挛后情绪会紧张、恐惧、担心一辈子就这样了,这样的话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所以做好是放松心情,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面部痉挛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如何护理,希望患者朋友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想我这样做会不会有效果,如果没有效果不就白做了么,患者最好根据医生的交代认真的做好日常护理。
面肌痉挛1例治疗体会 第6篇
患者,女,65岁,2012年4月20日初診。主诉为左侧嘴角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半月余。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服降压药控制血压正常。患者半个月前因生气致左侧嘴角及面部不自主抽搐,急躁、紧张、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曾行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遂来就诊。刻下见面青颧赤,左侧嘴角及面部持续性不自主抽搐,肌收缩时伴左侧眼裂缩小。白天较重,夜间减轻,但仍有轻微抽动。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物,体态肥胖,性情急躁易怒。纳可,眠差,入睡困难,眠后易醒,二便调。舌体胖大,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面风(脾胃湿热,肝火上炎型)、不寐。西医诊断为面肌痉挛、失眠。治宜清脾胃湿热,泻肝胆实火。取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合谷、地仓、颊车、风池。针刺时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以0.30mm×40mm毫针向足心方向斜刺双侧太冲20~30mm,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三阴交15~25mm,使麻电感向足底部放射。合谷、丰隆、足三里均以0.30mm×40mm毫针直刺15~25mm,力求针感向肢体远端传导。地仓、颊车、风池均取患侧,地仓、颊车用0.30mm×40mm毫针相互透刺20~30mm,风池则用0.30mm×40mm毫针向鼻尖方向刺15~25mm,要求有酸胀感向穴位外侧扩散。手法以泻法为主,兼行平补平泻法。间隔5~8分钟行针一次,每次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配合TDP照射足部。起针后患者即觉左面部抽动减轻,当夜眠佳。继续针刺1天后,夜间抽动停止,白天抽动时有间歇,患者情绪较前明显好转,眠可。3天后患者嘴角处轻微抽动,情绪平稳,眠佳。守方针刺6天后患者面部肌肉恢复正常,双侧眼裂等大,眠佳。2周后回访患者未复发。
讨 论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瞤”等范畴。其病位在面,与肝、胆、脾、肾相关。太冲、合谷又称“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原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清热利湿之效。二穴相合,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行气活血,祛风安神,调整整体功能益彰。三阴交为足之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健脾祛湿,活血滋阴之功效。丰隆为足阳明经之络穴,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二者合用可健脾化痰,和胃理滞。地仓、颊车为局部取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交会穴,具有活血通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之功。风池、太冲合用,一上一下,可清泻肝胆之火,祛风散邪。诸穴同用,则邪去而正不虚,标本兼顾。操作时应力求出现经气感传,力求气至病所,以使“气至而有效”。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7篇
1针刺治疗
1.1取穴孙彦奇等[2]独取督脉经穴,如腰阳关、命门、悬枢、中枢、大椎、百会等穴针刺用泻法,具有疏通督脉、清热泻火、活血祛风之功效,总有效率达94.0%。夏秋芳等[3]以强刺激后溪配合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获得良效,认为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顿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远取手太阳小肠经之后溪透劳宫能起到疏通经络、定志止痉之效。朱月芹等[4]以阿是穴为主穴治疗面肌痉挛33例,总有效率为93.9%。叶国传[5]采用针刺“四关”加血海穴治疗面肌痉挛28例并与针刺面部穴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龚晓强等[6]运用口周四针疗法(水沟、双侧地仓、承浆)治疗面肌痉挛116例,有效率为97.5%。
1.2刺法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常用刺法有毛刺、丛刺、缪刺、吊针法等。胡芳等[7]采取浅针围刺局部痉挛处,间隔为0.5~1cm宽,有效率达96.7%。何晓宏[8]采用挂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病位局部用以30号的1寸毫针,快速捻转刺入皮下2分,使针尖皮肤突起成小丘,针体悬吊不脱落,呈悬挂之状,有效率达97.7%。王玲[9]采用缪刺法,取健侧翳风、风池、四白、瞳子髎、颧髎、巨髎等,总有效率达93.3%。张悦等[10]运用“吊针”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50例,与常规治疗组、口服苯妥英钠等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吊针”法取《灵枢·官针》十二刺中的齐刺、浮刺、直针刺三法之长以散寒舒筋、调和气血,使经脉气血畅达,经筋得养而痉挛自止。
2灸法治疗
周力武[11]将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艾条沿患侧面神经5个分支走行方向温和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和舒适感为度,施灸时间20min后在心俞、肝俞、脾俞、双侧合谷和双侧足三里行雀啄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总有效率达86.15%。邵欣等[12]以清艾条在患侧下关、翳风、合谷、太冲穴为中心施行热敏灸,有效率达97.1%。王廷峰等[13]采用直接灸,取穴大椎、足三里及三阴交,每穴7壮,每日1次,经治疗10日后症状大减。
3针灸并用治疗
雷小芬等[14]运用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面肌痉挛18例,面部穴位常规针刺结合头部及上下肢外侧易出现热敏化现象高发区选穴热敏灸,取得较好疗效。徐拥建等[15]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透刺温和灸组、电针透刺组、浮针浅刺组,透刺温和灸组针刺后在距透穴处3~5cm施以温和灸,治疗3个疗程后透刺温和灸组总有效率为93.7%,优于其余两组。透刺温和灸相结合既有刺激面大、针感强、易传导的特点,还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张伟等[16]采用面部局部隔姜灸配合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巨刺法可祛络中之风而调理气血;选取健侧阳白、四白、瞳子髎、攒竹等,引健侧经气祛患侧之邪气,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4针药结合治疗
吴瑞兰等[17]认为本病主要为肝血化生之源不足,或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耗伤阴血,至水不涵木、血不养筋,则虚风内动,风阳循经上扰引发面部肌肉痉挛,治疗应以养血滋阴、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治则;内服大定风珠加减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崔培秀[18]采用养血清脑颗粒配合病变局部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取得满意效果。柳春胜[19]采用针刺中药并用,取双侧翳风、听会,配患侧风池、下关、四白、地仓、太阳及双侧合谷、太冲等,针刺面部腧穴时浅刺轻捻转,四肢腧穴深刺重捻转,并配合中药:柴胡15g、白附子15g、全蝎10g、僵蚕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芷10g、防风20g、天麻15g、熟地10g、生地10g、甘草15g;1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62例,显效48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6%。彭荣芹[23]自拟双龙五虫汤:地龙10g、乌蛇15g、蝉蜕10g、全蝎及僵蚕各5g、蜈蚣1条、水蛭2g、桔梗10g,中年以上体虚、病程长者加当归、党参,结合针刺承泣、太阳、鱼腰、丝竹空、攒竹、颧髎、风池、百会、合谷、足三里、太冲,取得了满意效果。张颖东[21]采用蜈蚣甘草散加针刺治疗面肌痉挛90例,组方为:蜈蚣10条,炙甘草50g研末吞服,针刺按常规取穴,与单纯针刺组对比,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5多种针法结合治疗
吴继良[22]采用巨刺针法结合头针治疗面肌痉挛,获得较满意疗效。高学军[23]等针刺合谷、太冲结合痉挛处埋揿针治疗该病33例,有效率为100%。黄移生等[24]采用三联针法治疗面肌痉挛,取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采用电针、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及Vit B加火针点刺局部,治疗组40例经过2个疗程后全部有效。
6其他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有一些特色疗法如电针、平衡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针、火针等。杨晋红[25]采用电针治疗面肌痉挛,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下关;上眼睑抽动加攒竹、丝竹空;下眼睑抽动加四白、承泣;口角、面肌抽动加地仓、颊车、承浆、水沟;将两组电极分别接在面部4根毫针上,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江氏[26]用火针治疗面肌痉挛79例,主穴为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主穴均用火针针刺: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针刺标记处,刺入约5mm,针入即出,不留针;配穴用毫针刺法。结果治愈率64.6%,总有效率92.4%。来明[27]运用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35例,第1组: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四白透睛明、颧髎透下关;第2组:地仓透人中、四白透迎香、太阳透瞳子、阳白透鱼腰;同时取对侧合谷,并辨证选取背俞穴,15天埋线1次,3~5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88.6%。文碧玲[28]取面部穴位太阳、鱼腰、四白、迎香、翳风等,采用刺络放血法,总有效率达86.36%。孙国胜[29]取面部痉挛处及翳风、下关、合谷,针刺得气后每穴注入安定0.5mL,总有效率94.3%。
7结语
本病属中医学“脾轮振跳”、“筋惕肉瞤”、“面风”、“风痉”等范畴,常因风寒之邪客于手少阳、阳明经,入中面部筋肌,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抽搐。近年来,针灸疗法治疗面肌痉挛在临床上已被广泛采用。针灸具有扶正通络、温经散寒,温通筋肉气血、解除挛缩、恢复经络功能等作用,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取穴和手法上。单一使用某一针法已被复合针法、综合疗法所取代,综合使用各种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趋势已日益明显。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上仍有不足:①临床研究设计不够严密,绝大多数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大多未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病例②临床研究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欠统一规范,目前临床报道大多以症状改善程度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而症状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缺乏统一性,难以比较或体现各疗法的优劣,对本病的研究难以有新的发现和突破;③中医学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固守于传统的理论阐述,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针灸治疗本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缺乏,还需加强。今后的工作是在完善治疗方法的同时,严密科研设计,加强随机对照研究、基础研究及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等。
摘要:近年来,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对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计算机检索,获得了20002015年有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中文文献,并对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发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肯定,但尚缺乏大量重复、对照、随机的证据支持。
面肌痉挛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自我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面肌痉挛的病人, 并将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0例。男性18例, 女性22例, 年龄35~60岁, 病程最短的1个月, 最长的5年。病症表现均为单侧眼部肌肉不自主跳动或抽动, 严重者见牵扯口角抽动等症状。
1.2 诊断标准
(1) 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 渐至同侧其他面肌;
(2) 抽搐程度不等, 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 入睡则抽搐停止;
(3)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头颅CI等检查无病变。
1.3 分型
(1) 轻型:每日发作小于20次;
(2) 中型:每日发作大于等于20次;
(3) 重型:面部全部抽搐, 且伴有同侧颈阔肌抽搐。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针刺选穴:风池、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针刺以疏风行气、活血通络为原则, 并以局部与远端穴位相结合的取穴方法。眼肌抽搐严重者取太阳、攒竹、四白、下关;口角抽动较重者取地仓透颊车。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躺位,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 用28号1.5寸及1寸毫针针刺。风池穴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针感向患侧头部传导或扩散为宜;余穴位常规针刺, 平补平泻, 以得气为度。然后在各穴接上G6805型电针治疗仪, 使用连续波刺激15~20min, 电针停后再留针10min, 每次针灸时间为30min。每周针灸5次, 周末休息, 10次为1疗程, 共4个疗程。针刺同时配合艾条施温和灸痉挛处, 以局部红润、患者自觉温度适宜为度, 施灸时应注意艾灰掉落、温度过热以致烫伤患者皮肤。取针后, 选7号注射器针头在眼肌穴位点刺放血, 每穴放血量约1根棉签, 3天1次, 疗程随针灸时间。
1.4.2 对照组
针灸取穴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但不加放血疗法。
1.5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 抽动次数明显减少, 抽搐得到缓解, 形态不引起面容改变;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 电针结合放血疗法的治疗组治愈率为85%, 单纯采用电针治疗的对照组治愈率为60%,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n)
3 讨论
面肌痉挛现代医学认为是面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 祖国医学早在《灵枢经》中即有所记载, 并描述其症状及病机“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 以生养肌肉, 故主肉。面肌及眼肌皆为脾所主。可见本病系肝风内动, 上扰清空, 气血运行失常, 面部筋肉失于约束而发。治宜熄风止痉、养血通络为主。又, 病人多因紧张而加重发作, 故在治疗上应侧重于镇静熄风。
放血疗法是传统中医的一种, 适用于因热、风等外邪作用于人体时的一种祛邪于外的方法。取眼肌处放血, 意为“血行风自灭”。多数患者应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加之工作、生活压力较大, 多因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改变时诱发而加重, 睡眠时减弱或消失, 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体穴风池为诸风之首, 与风有关的一切疾病均可选取风池穴;百会为百脉之会, 百病所主, 有镇静安神定志之功效;太冲为肝经原穴, 有平肝熄风作用;三阴交可健脾调肝益肾, 为三经之交汇处;足三里有健脾和胃, 通降气机作用;合谷可开窍安神, 治疗一切面部疾病。合谷与太冲为四关穴, 相配可疏畅气机, 太冲与三阴交相配可养阴熄风止痉, 合谷与足三里相配可行气活血, 加之选取面部局部穴位, 共同达到治疗目的。经过临床实践证明, 放血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面肌痉挛, 不但能起到熄风通络, 而且能有效抑制面神经痉挛, 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放血疗法, 对照组单纯常规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经4个疗程的治疗观察, 电针结合放血疗法的有效率为85.0%,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0%,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放血疗法及单纯电针治疗面肌痉挛都能取得疗效, 但电针结合放血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组。
关键词:面肌痉挛,电针,穴位放血
参考文献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面肌痉挛的32例患者, 术前诊断依据为典型的一侧面部抽搐。患者均口服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6个月, 疗效不佳或难以耐受副作用而放弃, 同时针灸、封闭等中西医治疗, 效果不满意, 常规行头颅CT和 (或) 头颅MRI以排除患侧桥小脑占位性病变。术前均行电测听检查, 均听力正常。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面瘫、耳鸣。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 取患侧在上侧卧乙状窦后入路, 患侧乳突位于最高位置, 患侧乳突后切口, 颅骨开窗直径约2cm~2.5 cm大小, 暴露横窦与乙状窦的交界点, “Y”状切开硬膜, 悬吊, 显微镜下手术;轻压小脑缓慢放出脑脊液, 轻抬小脑绒球叶, 向小脑桥脑角方向探查, 锐性钝性分离粘连, 镜下显露面神经进出脑干段, 准确判明责任血管, 游离血管并推移离开, 用大小适当的Teflon棉球放置在责任血管和脑干间;硬膜尽可能严密缝合, 固定牢固, 严密封闭开放的乳突气房, 术野止血彻底, 冲洗充分, 常规关颅。
1.3 疗效评价[2]
治愈:1年内面部抽动完全消失;有效:1年内面部抽动幅度及频率明显减少或减轻;无效:1年内面部抽动无改善;复发:面部抽动消失, 1年后又出现症状。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结果
住院天数9~14d, 平均9.3d。随访0.5~3.0年, 平均1.7年, 治愈10例, 有效16例, 无效4例, 复发2例, 总有效率81.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除神经外科术前检查常规外, 还需行电测听、心电图、肌电图和核素扫描等检查, 评估患者面肌痉挛发生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 为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提供依据。对存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白细胞减少的患者, 术前要给予相关药物治疗, 将血压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后, 白细胞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方可实施手术。训练患者在床上小便以避免术后尿潴留。
2.1.2 心理护理
面肌痉挛患者由于长期不自主的面部表情常常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及心理压力, 而且同时由于病程迁延, 又反复接受针灸或 (和) 药物治疗, 对手术的治疗效果缺乏必要的了解, 使部分患者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及情绪烦躁的状态。因此要耐心听取其倾诉, 理解、安慰患者, 使患者处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 要给予相应的镇静剂改善睡眠, 使患者以最好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3]。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要24h内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床旁备负压吸引器以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持续心电监测, 监测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术后要24h持续低流量吸氧, 以防止切口周围脑组织水肿[4], 同时要密切观察呼吸变化, 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5]。
2.2.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低颅压反应:原因是手术中手术部位长期暴露, 释放出大量的脑脊液, 麻醉药的刺激、术后颅内渗血, 均会致使脑脊液分泌减少从而造成低颅压[6], 一般发生于术后24h内。遵医嘱减少脱水剂的用量。患者如果发生低颅压症状时要及时去枕平卧, 或者行头低脚高位, 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脱水剂, 也可以适当的使用胃动力药, 减轻低颅压反应。要多鼓励患者在床上适当活动, 以适应因体位改变所形成的颅内压改变。个别有眩晕的患者, 护士要协助患者改变体位, 以防止褥疮的发生。 (2) 暂时性面瘫:暂时性面瘫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原因可能是由于术中将责任血管、面神经分离, 对面神经形成骚扰, 从而导致暂时性的面肌瘫痪。临床表现为同侧面部出现麻木, 严重者会发生面肌无力。由于颊肌瘫痪, 食物残渣容易遗留在颊部、齿龈之间, 所以患者易发生口腔炎, 所以要加强口腔的卫生护理。护士要对患者耐心解释, 给予关心, 同时应用营养神经药物, 配合针灸等治疗, 加快面神经的恢复。对于眼睑闭合障碍的患者, 要眼药水滴眼, 晚上眼膏涂抹眼睑, 防止角膜炎发生。对于眼睑无法闭合重度的患者, 必要时行眼睑缝合术。需要强调的是, 面瘫是暂时的, 一般经积极治疗会逐渐痊愈。 (3) 听力障碍:体力障碍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约8%, 临床表现为同侧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原因分析可能为:a.术中应用电凝所产生的热量会引起临近血管及听神经组织的损伤。b.手术中吸引器及神经剥离予不适当的刺激听神经导致的机械性损伤。c.内听动脉损伤:内听动脉及弓形下动脉损伤后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7]。护士要积极履行患者的心理护理, 爱护患者,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必要时护士要提高音量, 但要尽量在健侧与患者沟通, 避免噪声刺激。 (4) 脑脊液鼻漏:手术中因为乳突气房打开, 切开的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术后患者憋气、用力咳嗽时, 都会致使脑脊液外露而进入乳突气房, 经咽鼓管流入鼻咽腔。起初, 可能漏出的脑脊液被患者吞咽没被发现, 当清水样液体经由鼻孔流出才被医务人员所发现。一旦确诊脑脊液漏, 要立即嘱患者卧床休息, 床头抬高15°~30°, 保持鼻腔的清洁;维持情绪稳定, 防止便秘;注意保暖, 避免诱发颅高压的因素, 同时加强抗炎治疗。遵医嘱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压, 监测体温, 预防感染。
3 讨论
由于手术在脑干及桥小脑角范围内操作, 解剖复杂, 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 必须非常重视后颅窝疾病的手术及护理, 面神经减压术后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要求更高, 通过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就对术后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上要特别重视术中和术后的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及治疗手术的并发症。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微血管减压术治愈面肌痉挛的重要环节。充分的术前准备, 能为后续治疗奠定严实的基础;严密的术后观察, 尤其对卧位、饮食、活动的注意及健康宣教, 能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复发。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减轻并发症对机体及治疗的影响, 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锐, 陈国强, 郭京.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5) :199-201.
[2]左焕琮, 陈国强, 袁越, 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0年回顾 (附4260报告)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 (11) :684-687.
[3]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557-559.
[4]徐碧芝.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60例面肌痉挛的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 2008, 10 (4) :172-173.
[5]蔡友锦, 国宁, 严凌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5) :1139-1140.
[6]顾锐, 王慧娟, 朱宏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12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18-219.
面肌痉挛 第10篇
关键词:面肌痉挛,透针,艾灸,刮痧
面肌痉挛是一种阵发性、不自主、无痛性、无规律的一侧面神经所支配范围内的肌肉强直或阵挛发作,发病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后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其他肌肉,患者不能控制,入睡后停止,临床可伴有眩晕、耳鸣、头疼头胀、烦躁、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每因紧张、疲劳、用眼过度等原因诱发或加剧[1]。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并常因风寒之邪客于手少阳、阳明经,入中面部筋肌,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抽搐。笔者自2012年以来共诊治10例此类患者,采用瞳子髎透太阳、攒竹透鱼腰、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下关透牵正等,加艾灸、刮痧的治疗方法,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6.20±16.84,病程60~2160天,平均病程663.00±628.08天。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近端取穴均以瞳子髎透太阳、攒竹透鱼腰、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下关透牵正、翳风为主穴,并配合辨证取穴如太冲、太溪、足临泣、足三里、丰隆、风市、外关、合谷等。嘱患者取侧卧位,按常规消毒,头面部穴位以轻刺激为主,除翳风外,均采用透刺方法,若能使患者面部有针感,如热感、触电感、蚁行感等则更佳。辩证取穴轮流选4~5穴,针用平补平泻,电针30min,采用疏密波。留针同时以艾条温和灸患侧面部。针灸完后,用刮痧板局部刮痧治疗。眼睑上部由内侧往外侧、由下往上刮;眼睑下部、面颊部由内下往外上刮,治疗30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之间可间隔2~3天。
1.3 观察指标
1.3.1 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标准Albert分级[2]0级为无痉挛;
1级为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反射增多;2级为轻度,可见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为中度,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为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
1.3.2 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标准Pern分级[3]0级为无痉挛;
1级为刺激诱发中度轻度痉挛:2级为痉挛发作少于1次/h;3级为痉挛发作多于1次/h;4级为痉挛发作多于10次/h。
1.3.3 疗效标准痊愈:
症状全部消失,紧张时面肌无抽搐,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抽搐强度,发作频度均降2级;有效:抽搐强度、发作频度均降1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10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0%。
3 典型病例
严XX,女,23岁。2013年8月7日初诊。主诉:右眼睑跳动抽搐2月多,发复发作,近1周加重。诉2月余前夜间睡觉时因贪凉对着风扇吹风后,次日凌晨觉右侧上眼睑抽动频发,不能自主。起初患者未引起重视。近1周来觉右侧上眼睑抽动强度、频率加重,甚则整个面部肌肉抽搐。每日发作次数大约10~15次/日。查体见:右侧面肌抽搐,口角稍向右歪,右眼打开不利,舌暗红而干,少苔,脉数。诊为右面肌痉挛(阴虚风动型),治以滋阴养肝、平肝熄风、温经通脉。依上法治疗,3次后觉面部抽搐明显减少,紧张时抽搐仍较重。经1个疗程的治疗,面部抽搐发作频率大约3~5次/日,强度较前明显减轻。经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面肌抽搐已无发作,1年后随访诉未再复发。
4 体会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的病位在肝,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因此治疗原则是平肝熄风、祛风通络。透针不仅同时具有两穴位的作用,而且比常规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大,可使相表里的两个脏腑经气贯通,作用相辅相成。面肌痉挛患者多数因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因此在针刺的同时辅予温和灸,因灸法可温通散寒、祛风经络。中医认为刮痧可调整阴阳、舒经通络;西医认为该疗法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笔者同时配合刮痧疗法治疗面肌痉挛。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
[2]桑鹏,王顺,赵佳辉.头部点阵透穴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8):563-565.
挤眉弄眼,原是“面肌痉挛”作怪 第11篇
刘阿姨突然想起,最近老伴也问了自己好几次,为什么总是对着他“挤眼睛”。经历了这次误会,刘阿姨准备到医院好好检查一下。
故事二:两年前,张大爷出现左眼皮跳动,一天跳10几次,每次还要跳上好几分钟。家人和朋友都说,左眼跳,是喜事,不都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嘛!张大爷笑着没当回事。可是几个月后,财没见到,这左眼可是跳得更厉害了,每天竟跳20多次,有时还持续近10分钟,严重时眼睛都睁不开,嘴角也跟着抽动。家人这才意识到,张大爷可能不是什么财运来了,而是生病了。
上述的刘阿姨和张大爷都是患了一种被称为“面肌痉挛”的颅神经常见病。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患者以女性居多,多在中年后起病。患者表现为面部肌肉反复发作的不随意抽动。绝大多数限于一侧,常先发生于眼睑,类似眼皮跳,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之后,范围逐步扩大,多在数月后依次波及到面部其他肌肉、口角,直至颈部肌肉。发作前多无先兆,发作时表现为肌肉快速频繁的抽动,每次发作数秒钟至数分钟,在间歇期一切如常人。面部的自主运动、咀嚼、瞬目或随意的表情动作可诱发面肌抽搐发作,并可因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阅读时间过长等因素而加重,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发作严重者可终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
医学专家经过近百年研究确认,面肌痉挛病因为面神经颅内段受到走行异常的血管压迫,引起面神经损伤,出现面神经脱髓鞘变化,造成神经纤维之间电流“短路”,引发面部肌肉抽动。
面肌痉挛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主要是药物注射面神经阻滞治疗。就是利用肉毒素、乙醇等药物阻断面神经的传导功能,使面肌痉挛解除。但此法疗效维持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于 3~6个月左右复发,需再次注射治疗。而反复注射可能造成永久性面瘫。此外还可出现眼球干涩、复视、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面肌痉挛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4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4例, 男女比例为45:59, 年龄在24~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7±5.26) 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为单侧或双侧, 面部某一肌肉或肌群不自主发生痉挛性抽动。患者在入院治疗前, 多有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或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史, 且多是以上方式治疗复发或无效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初始用药为小剂量, 给予患者口服氟哌啶醇1mg Po Bid, 1次/d, 根据患者的症状情况, 每隔23d增加1mg, 于2周内增加至2~6mg/d为止。待患者病情有明显缓解后, 继续巩固治疗2~6w。之后, 根据患者病情将剂量逐渐减少, 并维持治疗半年以上。
1.3 评价指标
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为:显效:患者面肌无抽动, 或有偶尔抽动1次的现象;有效:患者的面肌抽动频率较治疗前相比减少了50%及以上;无效:患者面肌抽动频率较治疗前比较, 变化无显著性。注: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104100%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
本次研究的104例面肌痉挛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服药2周后有明显的效果, 之后巩固维持治疗中, 7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症状较严重而放弃治疗, 视作无效。其余97例患者在治疗半年后的疗效分析中, 治疗显效者63例, 占总人数60.58%, 治疗有效者31例, 占总人数29.81%, 治疗无效者共有3例 (维持治疗无效者) +7例 (因不良反应放弃治疗者) =10例, 占9.61%。本次接受治疗的104例患者中, 治疗总有效率为90.38%。
2.2 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通过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发现, 出现头昏者11例 (10.58%) , 流涎者5例 (4.81%) , 嗜睡者34例 (32.69%) , 口干者6例 (5.77%) , 锥体外系副反应者3例 (2.88%) 。在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 除过7例 (6.73) 因不良反应症状较严重而放弃治疗外, 其余患者不良反应均能耐受, 在持续治疗后适当干预后, 不良反应情况消失或有明显缓解。
3 讨论
面肌痉挛主要是指患者单侧面部肌肉发生非自主性、反复发作性、阵发性的一种抽搐、抽动现象。目前, 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诸多, 例如中医针灸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方法等等。但长期的临床实践资料也表明, 有很多的临床治疗方法虽能在短期内暂时缓解患者的疾病发作现象, 但却很容易出现复杂, 难以有效、彻底地治愈面肌痉挛[1]。
在治疗面肌痉挛中, 被临床医学上较肯定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以及微血管减压术三种方法, 但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以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也有30~60%左右的治疗失败或治疗复发率, 且采取这两种治疗方法, 其治疗费用也比较昂贵。而在诸多种药物的治疗中, 譬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 其治疗有效率也仅有5080%左右, 且副作用较大, 也容易在停药后复发, 因此临床医生大多不推荐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面肌痉挛[2,3]。
而在药物治疗面肌痉挛当中, 氟哌啶醇的临床治疗效果被得了广泛的肯定, 其应用于面肌痉挛治疗中时, 治疗总有效率高, 且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少, 多数患者在用药后仅会出现嗜睡、头昏等现象, 对持续治疗不会有太显著的影响。而本次所研究的104例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38%, 且在治疗中仅有7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较严重而放弃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氟派啶醇治疗面肌痉挛患者, 其治疗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我国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世亭, 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2 (09) :178~179.
[2]叶飞, 余艳, 席刚明.肌电图导引下面神经毁损治疗Meige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1 (11) :134~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