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满族习俗中的禁忌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满族习俗中的禁忌(精选6篇)

满族习俗中的禁忌 第1篇

满族习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满族习俗中的禁忌 第2篇

放小定又称插戴,来自于肃慎旧俗。肃慎时代,男女不用相看,直接见面。《魏书・勿吉传》载“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置聘礼”到了清代,这一习俗演变成赠送并亲自给女方佩带上首饰、珠玉等。

放大定又叫过礼,实质就是女方家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也以金、银、绸、缎等送到女方家。不过贫富人家间在放大定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放小定与放大定在清代有时又是不去做细致区分的,到了后期基本上混合在了一起。一般的,双方经过“相看”、“合婚”无异后,即由男方家宴请双方亲友,携带少量定礼送至女方家,如女方家接受并以礼款待来人,则为允婚。定礼一般为小的首饰之类。男方家主妇按照传统旧俗把首饰等给姑娘戴上,即为“插戴”。放小定后,姑娘要穿新衣盛服见男方家长,并用烟袋给他们依次装烟。这叫“装烟”。“装烟”的习俗到了后来演变成婚礼拜堂后,由司仪人员印着新娘“认亲”时“装烟”,新娘给谁装了烟,谁都要给赏钱,这叫“装烟钱”。这种习俗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在东北农村流行。

2,迎娶

满族婚嫁习俗中的迎娶,有着自己的有趣的特色。那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迎亲的新郎要在女方家住上一宿。第二天一早,由女方家在屋内准备好一高桌,由女方家执事人按照大小辈分叫女方家人入座。然后由新郎依次跪在桌前行磕头礼。这个习俗表面上看是要新郎来“认亲”,实际上则是为了新娘将来在男方家不受气,扫扫“男尊女卑”的气焰。

不过其实这住上一天已经是发展到了清代的习俗,而在女真时期,新郎是要在女方家住上三年的,还要卖力气的干活。看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格格们还是相当欢喜的。不过我在整理这部分资料的时候也遇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大多的满族婚嫁习俗都在强调结婚前一日的“打下处”之类的习俗礼节,那么这岂不是与这新郎结婚前一日住在新娘家有矛盾了?不得而知,如果哪位族胞了解二者是如何划分清楚的,请不吝赐教。

3,搀轿送亲

所谓搀轿送亲的核心就是指,新娘在离开家时,双脚是不能踩着家里的地而进轿的。须由其亲生哥哥抱进轿中,或者是亲叔、兄、嫂、舅、姑父都可以。主要是为了防止新娘把娘家的风水带走。上轿时,鼓乐齐奏,鞭炮齐鸣,由送亲队伍一并坐上“离娘肉车”随轿而行。送亲队伍由家中亲属组成,但惟独没有新娘的母亲。

4,打下处

打下处是满族婚嫁习俗的重点礼节。简单的说就是新娘要在结婚前一天,拜别自家祖先神和“佛多妈妈”,由主司妇女陪同,亲兄护送,乘坐彩车前往事先约好的新友家住宿一晚。亲友家的位置很关键。要求最后和新郎是同一个村庄,起码要离新郎家近,但同时千万不能在那能看见新郎家的房檐。如果看的见,则不吉利。这种打下处的习俗直至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还流行在东北农村。应该说是满族现代保留的婚嫁习俗之一。

新娘打下处的同时,新娘家的嫁妆也一并到了男方家的门口。俗称“过箱柜”。男方要出人来迎,敬酒三杯,名曰“下马酒”。留女方家在男方家里少些吃酒,送至门口,还要敬上“上马酒”。

5,插车礼

结婚的当天一早,有的新娘会在下处已经将妆化好,再去坐轿,有的则是在轿上化。在离开下处时,新娘须留下“压炕钱”,以表示对借宿之谢意。于是新娘的送亲队伍就开始上路,直奔男家。与此同时,新郎也在一行人马的护送下去迎娶新娘。当两只队伍相遇时,车厢相*,新娘之兄将新娘送送亲车上抱到迎亲车上。最后两只队伍再合而为一,朝着南方家开去。插车礼到在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到是很有趣的。

6,射三箭与跨火盆

新娘的送亲队伍与新郎的迎亲队伍一起回到新郎家,新郎要在新娘下轿前向轿下射三箭,当然不是真射,只是依照传统做做样式。有的是不按箭头,有的干脆只是拉三下弓。

新郎射完三箭,地上要铺上红毡子,新娘要从红毡子上走过。之前男方人家已经在设置好的坐帐前摆好火盆,新娘需在火盆上跳过。后世多讲其理解为红红火火之意。而实际上这一习俗是来自萨满教的火神崇拜。

另外还有个习俗也是在新娘下轿后,进到坐帐前,那就是跨过门槛。还可能安置个马鞍,取意“平平安安”。

可以说射三箭与跨马鞍都是源自我们渔猎民族的古老生活习俗。这里我要对这个跳火盆多说两句。哈哈,放心不是因为跟萨满教有关我就要多说,只是觉得很有趣。大家应该记得现在电视上常播放的“云南曲靖福文化传播中心”的那个广告吧!那个广告里的女主角在做新娘的时候,就要从火盆上跳过,呵呵,这到是很符合满族新娘跳火盆的描述的。

7,坐帐

坐帐用的帐房是男家之前就安置好的,家里宽敞的安置在院内,有的安置在厅堂,有的则干脆放在了洞房里。请注意,帐房可不是洞房,即使在早先,满族新人需要在帐房里呆上一夜,但那也是在拜堂前呢,还没有正式结婚。后来则是象征性的在帐房里呆上两个小时。帐房一般是搭帐幔或者席子,但在早先则是用桦树皮。《东夷考略》中记述着黑龙江生女真“或以桦皮为帷,止则张架。”这就是坐帐的来源。不过坐帐却是保存相对完好的现代满族婚嫁习俗,在建国后的辽东山区,满族人家仍旧保持这一经典满族习俗,只是多将帐房搬到洞房的新炕上。有的在褥子下面放一把斧子,取意“坐福”。不过我个人感觉新婚的日子褥子下搁把斧子,好象不是很爽,哈哈。

打下处、坐帐和插车礼是满族婚嫁习俗的经典。其中的打下处是由于当年满族青年人间婚嫁须是在不同氏族间挑选,因此普遍家离的较远,在结婚前先安顿一次,也是为了正日子方便。坐帐的来源已解释,同时亦有行军打仗时结婚的需要之解。而对于插车礼的解释,一个是它源于路途遥远,需中途接送,另一方面也有抢婚之礼数在其间。

三,结婚前的婚嫁习俗补充。

满族的婚嫁若完整的遵循传统,其礼数则是相当纷繁复杂的。这里我只能挑我所能了解到的,相对清晰的介绍给大家。(我就想到什么写什么了)

1,婚年龄

我所收集到的资料,都有各自所谓的满族年轻人结婚的年龄,早的有说在十二、三岁的,最晚不过十七岁的,还有说是在十六之前的,因为十六岁要去当兵出战。究竟哪个是最准确的,我现在还无法考证,只能等待专家敲定了。

但可以肯定一种习俗,或许不算普遍,但的确一度是满族婚嫁的习俗,那就是所谓“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也就是说强调满族男子要找比自己年纪大的女子,原因是因为生育能力要好一些,有利于传宗接代。

2,换“户门贴”

这是指还在商定结婚事宜的时候,也就是订婚的过程中,又叫合婚,男女双方家里要互换“户门贴”。所谓户门贴就是指用红指把自家在哪个旗,佐领是谁,祖宗三代都要写清楚,再有就是是否家里有人立过功之类。写这些主要是增进彼此的了解,当然也是在走“拴婚”的模式,同样也是在讲究“门当户对”。

换完“户门贴”,还要测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一看命相,二看属相。这些都是后来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最后再选好婚嫁的日子。

合婚的过程,也就是换“户门贴”的程序,是在放定之前的。放定就是说明男女双方均以满意这门婚事,正式开始操办。

3,换盅

那么总得有个合婚完毕,正式订婚开始为婚嫁准备操作的标志。这就是“换盅”。其实就是男方把大定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把这些礼品摆到西屋的祖宗匣下,当然意思是要给祖先看到,但一般摆放的都是些手镯之类的小物件。之后,两家父亲要相拥抱,以示庆祝,须用酒盅斟满一盅酒,然后交换酒盅,祭拜祖先。按照《大金国志》的记载来看,当时换盅礼完毕后,双方要大吃大喝一顿,喝的酒数量惊人,很是豪迈!因为这婚事算是正式定了下来。

4,摘锁

提起锁字肯定就是跟萨满教礼仪中,跟给小孩换锁有关了。不错,所谓摘锁的锁正是小孩换锁时的锁。一般都是用线编的,也有直接用布条来代替的。五彩线索都是放在西墙祖宗匣里,绑在子孙绳上。打开祖宗匣,查查里面的子孙绳上有几个锁,就知道家里的人丁兴旺。摘锁实际上是一种婚嫁习俗,也搀杂着宗教元素。换锁的仪式在结婚前一个月举行,同在一天里还有举行放大定和开剪等活动。一般地要事先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一头猪,送猪的礼仪叫做“请锁”,大概有一些补偿的味道吧。猪的用途当然是用作祭祀。摘锁当天,先是把男方送来的猪宰掉,叫做“杀喜猪”最隆重的仪式就是把蒸好的猪肉摆到西墙祖宗神案下,阂族叩首祭拜,然后大家一起在吃“喜猪肉”。最后姑娘就要把锁从祖宗匣里取出来。摘锁仪式算是完事了。这种仪式实际是要向祖先说明“自家的孩子要出嫁了”。

5,开剪

之前我已经提及过放大定,也就是过礼,男方家会送给女方家金银绸缎等物,这些礼品都是为女方做嫁妆而预备的。开剪的礼仪就是新娘和娘家开始为婚事正是准备的开始。

娘家的姑娘母亲、伯母、或婶母会在男方送来的绸缎上剪上一剪子,当然是象征性的了。之后新娘就要在家里亲戚的指点下,梳上盘髻,改为妇女装束。自己要开始缝制荷包、枕头顶等等这些小物件,做的越多越漂亮越好。因为这些小物件将来是要“亮箱”的。

开剪之后,女方家的亲属会陆续来到女家给赏钱。而开剪的日子一般就是男方家送完大定的当日,也是换锁的当日,大概要在正式婚嫁的一个月前。

6,遮轿

从下处起程,新娘乘车或轿往男家行进时,有人要持红毡在车、轿旁边跟随,途中路过井、庙、墓地时,用红毡子遮轿口辟邪;新郎在插车礼后,迎到新娘,两队合一回到男家,新郎到家下轿时,也要有人用红毡从侧面遮挡,以防被“犯忌”之人“冲”着。这就是所谓的遮轿。

如果在娶亲队伍回男家时,遇上了官府的车轿,则官车官轿须给新人的车队让路。如果遇到的也是娶亲队伍,则两家娶亲队伍要相互谦让,各自给对方一个道辙,二车外辕相错,同时双方车夫要交换鞭子,或新娘交换手帕都小物件以做交易,隐寓行营结亲之意。奇怪的是,这种习俗也叫“插车”,不知道与男女迎送亲队伍相遇时的“插车礼”是否真的叫法一样。有了解的族胞请指点。

四,对婚礼过程及婚后的礼仪的补充

满族正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天,这里我就按照三天的顺序来叙述。

1, 响房与亮轿

这是讲婚礼过程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日子”的前一天。这时候的男方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洞房的摆设要讲究,先由父母子女具全的“全科人”长辈妇女把床铺好,在被子四周放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早生贵子”之意。被子中间放一个如意,平民百姓家放一个苹果,后来也有放斧子的(我还是不喜欢放斧子)。

洞房陈设好,要在屋内奏乐,锣鼓唢呐响声彻夜不绝,此俗即是“响房”,意在驱除鬼怪。而“亮轿”则是要把新郎的轿子方在院子里,晒一晒,把晦气晒掉。

至于女方家,这一天的活动基本上已经在前面讲过了,就有两件事,一个是要新娘子去男方家附近“打下处”;另一个则是女方家派出代表,一般是新娘的伯母、婶母和嫂子在“全科人”的带领下,将女方嫁妆送到男家。就是所谓“过箱柜”。这在前面也讲了,不赘述。

2, 正日子

正日子就是结婚典礼之日。这天当日,在经过了新郎队伍自男家而出的娶亲队伍与自下处而发的送亲队伍,相遇行过“插车礼”后,两只队伍合而为一,回到男家。接着就是新郎的射三箭和新娘的跳火盆,然后就是坐帐。

坐在帐内还是很有讲的,首先就是挑盖头,要讲究“称心如意”,就是让新郎拿着秤杆,有的也用鞭子,去把新娘的盖头挑下来,放到喜轿顶上。有的地方新娘要踩着放在炕沿下的高粱口袋上炕进帐,叫做“步步登高”。新郎新娘在帐内坐好后,全科人要把新郎右衣襟压在新娘左衣襟上,象征男人压倒、管住女人(呵呵,格格们怕是肯定不吃这套了现在)。接着喝“交杯酒”,“交杯酒”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把胳膊缠绕,这是不用的,只须两人交换酒杯即可,跟“换盅”类似;再有就是吃“子孙饽饽”(饺子),要煮的半生不熟,取意生子之意。而吃“长寿面”(面条)则是要长命百岁。坐在里面却是不能随意走动的了,尤其是新娘,在她入帐后面向合婚时定好的“吉方”而坐,这一坐就不能下地了。因此有必要在这之前要少喝水的。而新郎一般在第二天是要向父母道喜的,但新娘须坐到第三天。到了后期,一般是让小叔子(儿童)在新娘吃完子孙饽饽后,假打她一巴掌,新娘就可以下地了。

坐帐结束前,还要由全科人或者“送亲太太”和“迎亲太太”来为新娘开脸,所谓开脸,是指用细线和剪刀将新娘脸上的的汗毛刮干净,又称开面。汉族大概也有这个习俗,不过和我们是不同的,满族的开脸要在坐帐结束时才能完成,有的早些,但也必须是送亲队伍到了男方家时。而汉族的开面则是在娘家就进行完了的。这是跟早先满洲士兵行军打仗,还要婚嫁的话,只得在帐中进行有关,是这一传统的延续。而开脸的主要意义就是说明姑娘也就是新娘子已经是个妇人人了!

当然在“正日子”这天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宜,那就是“拜北斗”。迎亲是在早上,坐帐是在上午,而到了中午,则是婚礼的高潮就是“拜北斗”。有地地方说这是在拜北斗七星(萨满教中最重要的天象),有的则是说是在拜长白山祖(萨满教的自然崇拜,长白山祖为满族祭祀中最普遍之神祗)。而整个祭拜过程,都需要请来萨满来念祝词。祝词皆为满语,称作“阿察布密”。祝词有长短之分,长者分三段念,短者念三便,而祝词的意思,当然都是庆祝新人结婚,愿神灵保佑之类。这种庄严、肃穆、喜悦又隆重的仪式,很自然地让人想起西方婚礼时的情景,但底子又是传统的东方的。看来是因为我们的婚礼多了一些宗教元素的参与所致。

3,第三天

第三天的节目主要就是“认亲”。这天早晨,新人到祠堂或佛堂前叩头,再向父母行三叩九拜礼,再向伯、叔、婶母、姑、兄和姐妹行叩头礼。夫妻二人一起叩头叫行双礼。双跪后,受礼的人就得拿出礼品或钱送给新郎新娘。这种叩头礼叫做“分大小”,从这天起,新娘和家中人开始分清了尊卑大小、亲疏远近的关系。到了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这种叩头礼逐渐简化,成了当天晚上大家子吃一顿团圆饭时,新娘施低头礼了。有的则是让小姑子领着刚进门的嫂子到各家亲戚家去“认门”。

有的地方很有意思,这天的傍晚黄昏时,小姑子还要领着新娘子去看日落西山。这习俗叫“看日头红”。意思是要让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呵呵,看着村外那一抹夕阳,我们的先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浪漫的。

再有就是“亮箱”,也要在这一天举行。前面不是说过了嘛!新娘子从一个月前双方家长“换盅”后,收到男家大礼,娘家人已经开剪了。姑娘就得马不停蹄地准备上自己的嫁妆了,一个月后,自己缝制的袜子、鞋、荷包了,枕头顶之类的小物件就要在这婚礼的第三天展示给众人看,对小物件里还有帐幔。这样实际是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是博得婆家人的好感的机会,同时也是新娘给婆家人的见面礼。因此对于新娘来说,“亮箱”是很重要的。

婚后的一些习俗

婚后的习俗当然主要就是指跟“回门”有关的了。回门就是回娘家了。不过却不是很简单的。

1, 婚后第三天

这天上午,新郎新娘要回门,新郎须叩见岳父母,新娘则叩见到自己的父母。接着岳父母则要设宴招待新郎新娘。具体来讲,当天的早晨,女家派车来接,新娘要和公婆告别,新郎则晚些方可动身。到了后来,则不必一定要派车接,新人俩自行决定怎样前往。回门后,新娘子见到母亲,要大哭一场,表示不舍离开爹娘。新郎到新娘家后,要跟随新娘家人到西屋祭拜,有的还要去拜女方家祖坟。这主要是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和敬意。但这天却不能在女方家留宿,两人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

2七天或者四至十二天中的双日

选择这样的日子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不同地方在习俗上的一些差异。其遵循的传统是与上述第三天回门一样的。当天日落前是必须要赶回夫家的

3,第十二天

婚后第十二天,新娘仍可以回娘家,这时候可以多住些日子,具体能在娘家住上多少天,则要由双方父母来定。

4, 对月

住对月的确是各地满族在回门的婚嫁习俗中,都遵循的。大多是在婚后的一个月时,也有的地方在婚后七天,新娘子就要回娘家“住对月”。所谓住对月就是要在娘家住上一个月或数日。与先前所述的一些礼节相近,丈夫陪新娘回门,是女真人传承下来的传统。在女真时代,女婿可不仅仅是回门,干脆就在岳父母家住上三年。而且还不是白住,是要像奴役一样听岳父母大人的使唤。

总结的来讲,满族婚嫁习俗自古承袭,从肃慎时代的“插戴”,到女真时期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一直到有清一代的“拴婚”。满族的婚嫁习俗虽然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间融合了一些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礼数,但自己的传统则仍旧是最主要的。尤其是保存到现在的一些习俗,我们更要珍惜。比如上面提过的“打下处”、“坐帐”还有“射三箭”、“跳火盆”等。是否这些满族传统的婚嫁礼仪可以在现代社会再开发,是我们这代人所要努力探索的。

满族婚嫁习俗的历史特征有五点:一、拴婚;二、收继婚;三、门当户对;四、指腹为婚;五、相看。

满族婚嫁过程按照习俗来讲解大致是:一、婚前:相看,合婚,放定,开剪;二、婚礼:打下处,坐帐,拜北斗,认亲;三、婚后:回门,住对月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大致地完成了这篇帖子。

大概半年前,沈阳的某位安达想要订婚,问我关于满族婚嫁习俗的礼仪。遗憾的是,当时手里并没有什么资料,也没帮上什么忙。后来陆续地收集到一些关于满族婚嫁习俗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满族研究》杂志上的一些资料。不过我个人觉得有些资料写的过于紊乱。于是自己就抛下了别的工作,腾出时间简单整理了一番,就是上面这些了。

满族习俗中的禁忌 第3篇

关键词: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民俗,根基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深受百姓的喜爱。年、节、喜庆日剪制剪纸已成为一种习俗, 满族的民族习俗是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重要题材来源, 是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根基。

习俗作为特定范围内的生活现象, 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 它是社会生态的基因。岫岩满族的生活习俗映射着岫岩满族地区人民的风貌和魂魄, 它是岫岩满族人民社会活动的结晶, 透视着当地民俗事象的底蕴, 通过岫岩满族习俗可以洞察岫岩满族民间文明的风采, 可以识古今之变, 探悉满族文化渊源。

满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 它是“满洲”的简称, 是民族的自称。它出现于公元1635年 (明崇祯八年) , 皇太极 (天聪九年) 宣布定名为“满洲”, 在此之前称为女真, 次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号为大清。辽阔的东北大地, 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山川村落留有满族文化印痕, 满族习俗文化留下了古老的遗迹。十七世纪初叶, 清兵进驻岫岩, 随着大批满族人在岫岩的定居, 满族剪纸这一民族古老文化也开始在岫岩生根、繁衍, 且久兴不衰, 成为民间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 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的风格, 与当时的习俗珠联璧合。当地的民众在结婚迎娶时要剪带有龙凤和鸳鸯图案的红色喜字贴在大门及、窗户和迎娶的车上, 并剪出具有“百年好合”、“并蒂莲花”等有吉祥含义的剪纸, 表示庆祝、喜庆;遇白事, 用白纸剪出团花、纸幡等, 戴胸前、挂灵堂前, 以表示哀悼。总之,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宗教礼仪、时序节令等民间民俗活动到处都有着满族民间剪纸的影子。而赶上年节, 便剪挂旗窗花, 或剪葫芦等,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特色以及自己的剪纸作者创作群。

满族人非常重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 每到春节, 家家户户都会剪刻各色的“挂笺”, “挂笺”或称挂旗、挂钱, 长大约4厘米、宽5厘米不等, 中间镂刻着云彩花纹的字画图样, 如丰、福、寿等字, 下面剪成须状的穗头, 将之悬挂在门窗、横额或者室内大厅等地方, 五彩缤纷的, 显示出喜庆吉祥的气氛。“莲年有余”“岁岁平安”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剪纸形式与古今人物、鸟兽花卉等内容的窗花也会贴在每家每户的窗户上, 给人们以欢乐火爆的感受;等到了端午节, 人们还会用红纸剪些葫芦形状的剪纸挂在大门上, 有时还剪金鸡叼蜈蚣等避瘟物贴在围墙上;还有反映“笊篱姑姑”的传统的剪纸, 将“接厕姑”“拜厕姑”“送厕姑”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月二龙抬头”的作品, 将这一天北方的满族人都要吃猪头, 敲毛头来庆祝群龙抬头, 男子多在这天理发, 俗称“剃龙头”, 妇女在这天禁动针线的习俗尽情展现。岫岩满族民间剪纸除了生动地再现满族岁时民俗外, 《东北三大怪》《数九》《黑瞎子上炕》等系列组合, 还记录了辽沈满族的日常生活, 同时也融入了东北古老的民俗传统。东北三大怪之《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刁个大烟袋》是东北满族生活的写照, 是东北满族独特的民族风俗。

由上可以看出岫岩满族民间剪纸, 将岫岩当地的满族民间风俗融会到艺术创作之中, 以反映岫岩当地满族传统社会生活为特征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依附于岫岩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环境。主要体现岫岩当地满族民众的日常生活, 具有浓郁的岫岩民俗文化特色, 同时体现着中华民族剪纸一脉相承的艺术特质, 以风俗画的表现形式, 形象的展现了岫岩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

岫岩民间剪纸的造型技巧方面, 又是千百年来老一辈艺人流传下来的, 是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积累起来的经验“底样”为依据。在主题的表现方面,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像福、禄、寿、鱼、娃娃等图案, 以及图形对称、画面圆满等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在岫岩的剪纸艺术中也处处彰显。人们打猎捕鱼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飞禽走兽, 像:虎、熊、豹、鹿、马、野猪等。还有像柞蚕等岫岩当地的特产, 也成为岫岩剪纸艺术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这些都形成了岫岩剪纸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内容。岫岩剪纸也出现不少带有汉族味的作品, 这与山东人“下关东”密不可分。18世纪中叶, 许多山东地区的汉人到岫岩地区谋生, 当地的岫岩人向他们学习纺织、种棉花等技艺, 同时也向他们学习剪纸艺术。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 积淀深厚, 对岫岩的剪纸艺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这使得岫岩剪纸艺术中呈现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艺术特色, 也使得岫岩的民间剪纸在古朴、浑厚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产生了很多既粗犷又精致的新作, 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语言魅力的剪纸艺术。

当代的岫岩的满族民间剪纸还逐渐脱离了狭隘的局限性而愈发大气, 出现了如刘吉英、赵秀芝等知名的民间老艺人, 更有如《百蝶图》《狮子戏绣球》《戏虎图》等形态各异、稚拙朴实、堪称剪纸中一绝的剪纸精品不断地脱颖而出。使岫岩的满族民间剪纸除了根源的民俗作用外, 更显示出其自身艺术美的特征, 令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内容从民俗拓宽到了艺术领域的名作与名画。表现手法则以黑影、镂空、成片等为主要手段, 运用写意、写形、写神、写心等艺术技巧, 表达了他们的情感与希望。作品古朴粗犷、浑厚简练、形态夸张奇特, 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又保留了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的风俗特色, 堪称艺术中之精品。

浅谈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 第4篇

一、尚武与体育精神蕴藏在难得一见的满族游戏中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宁夏、山东、北京等祖国各地。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严寒的气候和常年的征战,使得满族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使种族能在严酷的自然与连年的战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满族传统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分与尚武精神。这在当代满族“莫勒真”大会上的游戏项目和比赛项目中可以得到印证。满族的“莫勒真”大会,是一种兼有文艺和体育比赛的盛会,“莫勒真”即为满语比赛之意。

崇力、尚武、骑射是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重要文化特征,女真人以擅长骑射著称于世,这当然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直到八旗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精于骑射可谓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清朝历代皇帝的大力倡导,更使满族骑射蔚然成风,一代一代的传习下来。在继承骑射文化过程中,清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八旗军营中,骑射是最重要的操练项目;满族人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试马步箭,合格后方可入考场;各类八旗学校,包括皇子读书的尚书房和宗室读书的宗学,骑射也是一项基本课程;而且皇帝还特别拣选“十五善射”为侍从,更使善骑射者荣耀非凡。骑射在清代关外的满族中一直被保留下来,虽然满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发展,但骑射在渔猎和军事上的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特别在民间重视骑射的传统仍然很盛行。一般人家五、六岁的幼童就用榆、柳树枝制成的小弓箭练习射箭,甚至在婚娶仪式中弓箭也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仪式内容。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骑射已成为满族的一项体育项目,这样就演化为以崇力,尚武式的体育活动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了。

二、当时婚配生育习俗,是一种开放、透明和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

先说满族的婚配习俗。满族小伙子如果看中了那个姑娘,他便会去了解姑娘家的住处,一旦得知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求亲要去三次,每次去都要拿一瓶酒。媒人在与姑娘及家人交谈间,多有试探之意。姑娘的想法,无论同意与否要到第三次再告诉媒人。姑娘的父母如果同意,男方的家人才能到姑娘家去“看门户”。“看门户”时,可以把姑娘前后上下左右打量端详。如果满意就赠给“如意”或是钗、钏等信物,作为定礼,这被称作“小定”。之后,男方家人要选择吉日再与亲友一起到姑娘家去“问名”。这时姑娘家的亲友要在门前迎接前来问名的人,并准备一些土特产来招待前来“问名”的人。男方“问名”的人进屋后,要坐在右侧,由男方家长致求婚词;之后再致词,双方都同意即为订婚,接着双方开始喝茶,然后商议“过礼”和婚期等事宜。

再说说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在满族看来是一件吉祥的事。因此全家人对孕妇都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婆婆不但要向儿媳妇传授一些保胎和生育保健知识,还要向她提出一些有关方面的规矩和要求。比如,怀孕后不要参加婚礼,不能侍奉祖先神;怀孕五个月后,不能到马棚,不许骑马;不许到其她人的产房,不要接觸和议论难产,不要大声说话和大笑,坐着的时候不许扭身子等。

在早时代里,满族的相亲习俗是透明的开放式的,是以青年男女双方自愿为基础的,这与今天的男女恋爱方式是比较接近的。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婚姻观念。而对满族的生育习俗与理念,细究其中内容就会发现,则符合生育方面的生理心理科学的,是进步的生育观。

三、萨满教仪蕴涵诉求着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

满族信仰萨满教。过去凡治病、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庆贺娶妻生子、为死者送葬等,都要请萨满“跳神”。跳神时萨满都戴社帽,穿神裙、神鞋,手持社鼓,腰系腰铃,吟唱并舞蹈,以驱灾避邪祈福。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架,帽顶前侧有一铜制的鹰。神鼓是在木制的鼓枢上蒙以羊皮,鼓枢四周镶有八组小铁环。腰铃是作若干喇叭型的铁铃挂在一条宽腰带上。其中,神鼓和腰铃是萨满必不可少的,萨满以此来调整韵律和唱词。“跳神”时,萨满左手拿鼓,右手以鼓杖击鼓面,同时手振鼓身,使鼓上铁环沙沙作响,边唱边舞,腰铃随萨满舞蹈动作左右摇摆,铛铛作响,萨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神魂附体”。

在萨满文化方面,满族人也没有放弃原来的传统。萨满教是普遍存在于女真人中的一种比较原始的神灵信仰,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职业萨满,尽管他们祭祀的神祗不尽相同,祭祀的程序仪式各有特点,但是在祭天祭神,祈福平安繁盛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从清太祖起兵并建立八旗制度以来,满族萨满教便分成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形式。宫廷萨满设立“堂子”即神堂。当清兵入关之后,清统治者在紫禁城附近及坤宁宫设立“堂子”,宫廷萨满祭祀的神祗、参加祭祀的人员、祭祀用的器物与牺牲、祭祀程序与祝辞,均有较详细的规定。到乾隆年间则更明确地制定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用以规范宫廷萨满祭祀。而民间的萨满教由于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原来的部族状态逐渐被打乱,同时也由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不提倡,而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流传久远的萨满教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灭绝。那些随军入关的满洲人,尤其是上层官员家庭,萨满祭祀仍然盛行,其形式介于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之间。民间的萨满教在留居于东北的满族人中也较普遍存在,虽然这部分人被编入八旗,但家族形式并未被完全打破,仍然按照旧有的萨满教祭祀形式活动。这可以从至今仍能搜集到的大量不同家族的萨满神本中得到证明。甚至在现在吉林长春满族石姓、关姓家族尚能演练萨满祭祀的全过程。

萨满教在满族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盛行,既是旧时代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写照,也反映了人们从神秘未知到向往天启已知的渴望,在其迷信愚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生活理想愿望的寄托和诉求,是求得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达,是对社会、家庭与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

(作者单位:东陵区(浑南新区)文化馆)

满族春节的习俗 第5篇

春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福字。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1.满族的春节习俗

2.春节的习俗

3.春节的习俗由来

4.春节的习俗ppt

5.春节的习俗与传说

6.春节的习俗_春节习俗大全

7.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习俗大全

8.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9.关于春节的习俗作文

辽宁满族新春习俗 第6篇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