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文献翻译(精选6篇)
媒体融合文献翻译 第1篇
媒介融合
Infotendencias Group‘
引言:五年之内,纸质印刷的新闻报必定能存活。十年后,如果我们把事情做好,也许纸质新闻还存在着。十五年后,我不能确定新闻报纸是否还会像我们所了解的当前形态存在着。假如我们为了纸质新闻而奋斗,他们仍将存在。
2009年1月20日,西班牙龙头媒体集团Prisa的CEO胡安·路易斯·西布利安在出席集团名下的国家日报编辑会议时,提出上述观点。几周前,这份报纸的员工正因集团宣布的缩减印刷与裁员消息而罢工。西布利安演说表示,裁员政策会为这份报纸指引前路,也是出于集团整体利益考虑。这些政策是基于“新型组织模式”,意在加强报纸生产结构的现代化并终结其垂直统一管理系统。2011年年初,在报纸印刷与数字编辑员工方面,这些计划已进高潮。然而,这些改变也导致了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失业(从Prisa集团整体来看,缩减印刷影响了大概百分之十五的劳动力)。
自然,国家报的例子并非个案。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媒体集团亦开始采取关于内部重整的措施以迎接媒体市场新规则的挑战,而它仅仅是其中之一。媒体正经历一个完全改变的时代。考虑到这次改变情况,这些被媒体市场采用的极大量的战略可以被看作是适应现如今新闻业一条核心概念的手段,而这一条核心概念,叫做媒介融合。
无论媒体产业究竟为何从媒介融合与编辑团队的整合入手,这一趋势都已极大化传播开来。
关于整合编辑团队,最有野心的计划出现在2007年稍前。2007年末,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在伦敦成立了全新的整合编辑部门,而这很快成为了其他大多数想要走相同路数的报纸的模板。2007年11月,BBC同样开始了新的工作形态,也就是电视,广播,网络新闻等部门从此不再分开独立,而是根据产品流程重新整合安排:一个编辑部门专门处理最紧急新闻,另一个处理不那么紧急的新闻。2008年,整合计划激增,并被应用在相当大比例的全球范围内主要媒体集团中:《纽约时报》,英国卫报传媒集团,《金融时报》,《时代周刊》,巴西的《圣保罗州报》,阿根廷的《号角报》,哥伦比亚的《时代报》,西班牙的《世界报》等等。
最近几年,很多作者都被迫面临着如何解释媒介融合和它的形式的挑战。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专门集中于新闻业领域。作者们着手于媒介融合影响整个市场系统的基本框架,但同时他们也把媒介融合理解为组成的不同阶段的最终目的为在编辑资源集成中达到高峰的纵向过程。
拥护这个观点的作者包括:Zavoina和Reichert(2000),Dailey(2005),Lawson Borders(2003), 还有Appelgren(2004)。这些作者采用了上述观点总结出的关键点,同时也添加了一些有用的投稿。
和分析研究媒介融合一样,最新的研究集中于对比媒介融合现象的重要性。这些融合现象特别影响了在出版和媒体中发现的内容,是保护,最少也是限制同一融合模式从一个媒体产业传播到另一媒体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总的来说,媒体融合有以下三大策略: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对近来参考文献的回顾启示我们,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解说已被含蓄地暗中表达过。当然,令人称奇的是,几乎没有作者曾清楚明确地提出媒介融合的理念。因此,试图发现并总结这些理念的调查行动就必须要被推论主导。如果有人想要总结媒介融合的概念时,这也是他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然而更复杂的是,这并非唯一一个拦路虎。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以往曾试图总结媒介融合概念与内容的学者们,跟彼此之间有着极多的分歧。此外还能发现,有几分矛盾的诡论,似乎指向的是媒介融合应当让步给媒介分离。归根结底,这些分歧与矛盾也许可以追溯到他们所研究的不同领域。
困扰人们去给媒介融合下定义的难点主要有五个:
1,多义性。融合的术语有很多意义。彼此分离的理论给确认定义增加了难度。2,多态性。在不同的媒体市场,又或是每个新闻产业,再或是甚至每份报纸,融合显现出不同的表象与形式。就算是媒介融合仅是媒体产业内部资源重整管理是,它达到目的的方式手段也是大大不同的。
3,复杂性。除去媒介融合表象上的单一简单,因为技术,商业,职业领域,专业内容等不易被发现的方面上的繁琐乱象,媒介融合十分复杂。
4,不稳定性。媒介融合要消耗很长一段时间。仅仅调查研究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瞬间是不够的,相反,仔细研究融合这个很长的过程中各种背景,动因,未来走势非常有必要。
5,邻近效应。数字科技强调,加速和放大了媒介融合的过程。
那么,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为实际的呢?我们应讨论可被观察的媒介融合来结束这个篇章。
最初,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与科技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的时候,每一个科技新发现和它在新闻业中的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当大。在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的一个半世纪之后,新闻报纸才面世。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把新科技应用于媒体发展的延迟时间越来越短。19世纪,新闻报纸产业开始引入电报和电话技术,以追求更快的报道速度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不久后,也就是19世纪末,无线电广播为新闻广播开辟了道路,仅仅十年后,新闻广播就得到了推广。
而当下的科技创新则被远程通讯公司,电脑软件开发者,与数字化应用的发展者引领着。而这些人,正在建立媒体必须要采用的技术框架。
提供给人们接受新闻的设备也与日具新的全面发展着。而这些设备正一天一天变得更加便携与交互,并且提供了更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而这种科技融合趋势则意味着任何带有屏幕的数字设备,如智能手机,电子词典,电子写字板,网络游戏等等,它们都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任何材料的再生产。
简而言之,从“虚拟媒体”到“数字媒体”的变动在印刷,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领域都造成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也波及到了这些媒介的生产过程。这个改变不仅仅影响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媒介,亦助力于他们之间关于编辑与商业的联系。也许这种现象可以叫做新闻业的“媒介交叉化”或“多平台”。
技术融合的过程引发了组织中心不同的次生效应。这些企业必须重新配置他们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流程以应对来自政府针对通讯市场发布的一系列新政策的挑战。
事实上,这些融合也使得企业必须创立新的后勤组织以适应新的生产需要。为了迎合新的数字平台的要求,媒体业重新组织了他们的编辑团队以达到更灵活,更多样的新型生产。有了新组织完成的后勤框架,有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手段是编辑人事资源的重新整合。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融合的巨变是科技与工作环境发展的逻辑必然结果。新闻业沉浸于针对技术与环境变化的各种应对手段的采用中,这要求新的职业技能与对组织原则的更新。
这些变化有一个共同性质:增长的多方面相关性。过去,新闻工作者们仅仅从事一方面工作,如写作,摄影,设计,搜寻等,然而现如今的新闻业正寻求多技能人才,要求他们要适应不同种类的工作,也能同一时间应对各种形态的媒介。
这个关于多方面相关性的增长趋势也经常用于阐明解释新闻工作者们近年来承受的各种压力与福利退步。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称,他们被迫要拿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新闻,工作时间也一再拉长,然而这些换来的却是更低的薪水或其他形式的福利等。很多企业选择雇佣“多能力型新闻工作者”。无论真相究竟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多方面相关性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存在着一种管理者以它为借口消减工资的风险,“做的多,拿的少”,并在最后降低终端生产的质量。
无论这种现象要问责于科技发展的势头,还是企业对于发展生产的需要,新闻工作者们被越来越多地卷入多方面相关性的漩涡已成既定事实。多方面相关性主要有三种形式:(1)功能性的多方面相关性,(2)主题性的多方面相关性,(3)媒体的多方面相关性。
功能性的多方面相关性可以看做是“多重任务执行”的同义词。新闻工作者在编辑部内外所分到的实践任务的增长与之相关。在并不那么遥远的过去,还有着各自独立的原则。比如说,在电视领域,仅仅二十年前,常规新闻需要被至少四个工作者运行起来:一个司机,一个摄影师,一个收音师,当然还要有一个新闻编辑。然而今天,同样类型的新闻只需要一名摄像和一名记者即可完成。
第二个是主题性的多方面相关性,与专业性记者相反,这种记者要写任何话题的稿子,取决于当天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相关性,和功能性的多方面相关性一样,已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小型公司采用,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广播台,对于通讯记者。这种地方编辑团队很小,记者们别无选择,只有负责报道广泛话题培养全面的报道技能。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是媒体的多方面相关性。记者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媒体工作,而且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当记者为不同的业务进行相同种类的活动时,他(她)的角色可以被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
媒体融合文献翻译 第2篇
说实话,翻译挺难的,在这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中式的翻译,反复查找,反复纠正,很烦人。不过,在这其中,我也学会了很多词汇和句子,对自己挺有用的。下面就说下我对这文献的体会。
这文献是有关于生态低碳城市的,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热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省市,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规模上大到整个市域,小到一个街区;途径上有老城改造,也有新城建设;模式上有政府统一建设,有社会资本参与,也有很多国际合作开发项目。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有超过40多座。这股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潮,是否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为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开辟一条新路?
无可否认,这样的实践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虽然各地建设生态城的背景和动机会有所差别。目前生态城建设的进度不一,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将来这些生态城有的可能成功,有的可能失败,但作为一项开拓性、探索性的事业来讲,失败具有与成功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城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座能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生态城的实践,就是要创造这样一座城市的范例,破解高强度城市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的难题,以供未来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或城市更新借鉴。作为成功的生态城建设实践,首先其理2 念、方法、途径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城市是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复杂的超级综合体,生态城在很多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手段进行创新,这些创新必须能够得到城市主要建设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和自觉的实施,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才是可实现的城市方案,停留在大脑或纸面上的,或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的生态城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城市环境要有明显的可感知性。生态城必须能够使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们明显的感受到与传统城市的那种差别,这种差别包括更好的与自然的亲近感,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各种小动物更多了;更舒适的交通环境,交通不拥堵了,出行更加舒适惬意;有更低的生活成本,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实现更多的自给。
以上就是我对生态低碳城市的一些体会,同时我从翻译中学到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东西,我希望我以后会阅读更多的英文文献,来丰富和充分自己。篇二:bk文献翻译心得
文献翻译心得
第一次做整篇论文的书面翻译,还是很有收获。
如果只是去读还不觉得,因为有的意思能够意会,但要做书面翻译就很头疼了,因此需要不断总结以提高翻译技巧。
1、胆大,如果按照英文对照翻译的话,总感觉无法表达原文需要表达的语境,所以有时应该翻译得大胆一点,不用太过于受制于句式。
2、心细,有些复杂的句子,看第一遍是一个意思,看第二遍又是另一个意思,对于复杂句子的翻译一定要精读,寻找最得体的翻译;对于有些词也是同样的道理,揣摩出最精确的意思。
3、翻译前可以看看相关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我把assembly framework翻译成了“装置结构”,但看了另一篇文献后发现翻译成“组件骨架”更精确。
4、多看文献,熟悉专业名词,还能使翻译出来的文献更加地道。
5、要有宏观思维,时时从全文大角度进行精确翻译。如文中的value,前面我一直翻译成“价值”或“作用”,到后面发现应该是“数值”的意思。
当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词和句。有的词、句的确翻译不出来,就算翻译出来了也太勉强,自己都看不下去。解决办法就是多看文献,寻求指导。最后要感谢老师能能抽空评阅!篇三:文献翻译总结-fin 老师自带的文献
第2周植物在细胞质中产生辅酶a(coa),但在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使用它作为反应。这意味着这些细胞器有辅酶a转运载体。植物过氧化物酶体的辅酶a转运蛋白是已知的,但植物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辅酶a转运蛋白则还不了解。线粒体辅酶a转运蛋白属于线粒体转运载体家庭,而且已经在酵母(酿酒酵母;leu-5p)和哺乳动物(slc25a42)中得到确定。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被子植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辅酶a转运蛋白同源基因,而不开花植物仅有一个基因。使用玉米的同系物(玉米;grmzm2g161299和grmzm2g420119,基因名)和拟南芥(拟南芥;at1g14560和at4g26180,基因名)(载体蛋白),都补充了线粒体辅酶a载体突变体亮氨酸5生长缺陷型酵母的生长缺陷并基本恢复其线粒体内辅酶a水平,证实这些蛋白有辅酶运输活动。使用纯化豌豆(豌豆拉丁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进行双输入法实验,在烟草的瞬时表达体系中用明亮的黄色荧光蛋白标定线粒体,用绿色荧光蛋白标定载体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玉米和拟南芥的载体蛋白均靶向至线粒体(共定位)。这与辅酶a无处不在的重要特性相符合,玉米和拟南芥的线粒体辅酶a转运蛋白基因在整株植株中都维持相似的表达水平。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都具一对定位于线粒体的线粒体载体家族,用以载运辅酶a。这些转运蛋白高度保守的特性,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他被子植物基因组中可靠表达。coa(辅酶a)是许多初级和次级代谢反应的酰基载体,在酶数据库近4900种酶类里,有8%是coa依赖的酶。coa在脂类代谢、呼吸作用、糖异生以及其他一些途径中有重要作用。coa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然而,尽管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通过泛酸盐合成coa,但只有原核生物、植物和真菌可以合成泛酸盐,动物只能从饮食中获得泛酸盐。
在植物体中,将泛酸盐转化为coa的步骤基本可以确定是在胞质中进行的。然而,coa需要在线粒体中参与柠檬酸循环,在叶绿体中参与脂肪酸合成,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参与β氧化。因此,coa必须从胞质中被运输到这些细胞器中,而且,之前的工作证实了在土豆线粒体内的一种coa转运系统。酵母和哺乳动物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同样转运coa——因为他们(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不能自己合成。胞质和胞器中的coa池维持着相互分离的状态,这种coa的区室化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是被严格调控的,而coa池的水平可以通过一些依赖coa的反应来调转流动。
现在已经知道酵母和人体中的线粒体coa转运子属于线粒体载体家族(mcf)。此外,人类和拟南芥中的过氧化物酶体coa载体也被发现了。然而,现在还没有在植物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发现有运载coa的转运子。
在本项研究中,首先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拟南芥和玉米中找到了酵母、哺乳动物线粒体coa转运子的同源基因,并把它作为尚待研究的植物线粒体、叶绿体coa转运子候选基因。之后的实验证据证明了这些转运coa的候选蛋白在酵母中表达时,无论在体外实验还是植物内都能定向转运coa到线粒体,而且它们在植物体内始终表达。
第3周 摘要: 新合成的多肽要进行折叠和组装,才能行程成熟的蛋白质分子,这期间需要伴侣的协助。由多肽形成成熟蛋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轮折叠,每一轮都会使用到不同的伴侣分子。不正确折叠的分子必须退出折叠周期,从而被降解。在内质网中,如果延长循环底物的周期,那么蛋白质折叠将受到有害的影响,因为它耗费伴侣分子和能源资源,并且增加有毒的活性氧物质。在芽殖酵母中,未折叠蛋白o-甘露糖可以通过pmt1 / pmt2复合物终止错误折叠的多肽循环。o-甘露糖可以终止目标分子的折叠,通过减少多肽链与kar2的结合,使错误折叠的多肽脱离折叠周期。通过体外蛋白质复性的方法,实验人员发现,改变o-甘露糖化蛋白的残基就会使其终止错误折叠的能力丧失。由此可以得出,蛋白质折叠的终止涉及到共价糖基化的事件。
新生多肽从核糖体转移到细胞质中,要通过拥挤的大分子物质环境,各种大分子都会对多肽折叠过程产生干扰。为了优化折叠过程,伴侣分子通过周期性的结合和释放,来减少环境中大分子对多肽折叠的不利的作用。经过多次折叠尝试,还是无法完成正确折叠的多肽,会在蛋白质质量控制途径的帮助下,退出折叠循环,然后被降解。多肽折叠的终止机制是合成代谢途径转变成分解代谢的关键点。错误的蛋白质折叠循环消耗有限的伴侣和能量资源,但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没有效果的折叠尝试。
在分泌途径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质量控制功能位于内质网(er)上。错误折叠的蛋白可以通过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去除,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质量控制。有很多功能缺失的蛋白被当做模型来研究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为了解释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前期事件,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折叠但是在蛋白质质量控制条件下无法正常成熟的蛋白。这种蛋白质分子要能够模仿无用的折叠周期和蛋白质终止机制。折叠能力提供了一种直接的方法来确定干扰反应是否真的会影响终止机制。由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与蛋白质质量控制途径相协调,所以适用的实验材料必须在体外合成。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内质网靶向绿色荧光蛋白(er-gfp)可以作为作为候选材料(图s1)。绿色荧光蛋白在哺乳动物内质网上的折叠程度很低。一个类似的折叠缺陷在酵母 sec63-1突变体表达er-gfp时被发现。在转移到细胞质的过程中,er-gfp强烈的发射荧光,比野生型内质网上的弱荧光信号要强烈的多。尽管荧光信号可以作为gfp折叠的只是信号,我们还是用了两种额外的检测方法。er-gfp错误折叠的产品——二硫键连接的低聚物,容易形成δ2gfp变种。er-gfp表现出的显著地蛋白酶敏感与δ2gfp变种的特征相似,它们的结构紊乱具有一致性。第二组
深入分析丝盘虫蛋白质组揭示后生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摘要
丝盘虫,作为目前已知几乎是最简单的生物,其基因组揭示了大量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的存在。尽管这些基因使得人们猜测丝盘虫体内存在复杂调控事件,但实际上这些基因没有通过翻译后修饰以获得真正的表达和功能。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对6516个预测蛋白进行半定量后,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基因水平转移的证据,并在蛋白水平上验证了动物信号通路中存在重要的节点蛋白。此外,实验结果发现有明显高水平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与多细胞动物中酪氨酸调控信号爆发的假说相一致。总之,丝盘虫蛋白质组学数据为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出现机制提供了新视野,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资料。
最近,包括海绵、栉水母、刺细胞和丝盘虫等位于后生动物系统发育树底部的动物的基因组
被相继测序。丝盘虫的基因组最小,也被认为是从刺细胞到对称动物的进化历程中,甚至是全部后生动物的先祖基因的现存替代品。丝盘虫是形态学上最小的动物,没有体轴、基膜和细胞外基质,只有五种体细胞。丝盘虫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水中生存,形态上像是直径2-3毫米的扁平圆盘,两层上皮细胞中间有疏松的纤维细胞。丝盘虫在体外通过分裂和出芽生殖。尽管体外的芽没有发育出超过64-128个细胞的胚胎,但两性生殖的方式仍然在dna中留下了痕迹。丝盘虫的基因组包括11500个基因,有趣的是,基因组中包括了复杂得多的对称动物中的重要基因的特征,比如发育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然而现有的基因组数据不能告诉我们哪些基因表达了、表达到什么水平、是否通过翻译后修饰而产生了功能。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我们首次监控了有哪些基因翻译并表达。此外,由于蛋白质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后修饰并且只能通过蛋白水平来研究,我们深入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甲基化的细节。总的来说,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展示了对丝盘虫——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之一的蛋白质组的研究,为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出现机制提供了新视野。第4周第一组
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修复结果与心肌的损伤程度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的线粒体dna损耗是一个敏感的右心室的标志(rv)损伤和是否受损的线粒体dna(dna)复制导致的补偿性心肌肥大到心衰的过渡。
方法和结果:右心室的样本是从31个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获得的,还有5个没有心脏病的样本(对照),病人根据心超,导管插入和核磁共振分析被分为代偿性心肌肥大和心衰组。线粒体酶的活性(柠檬酸合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在心衰的时候下调40%,在心肌肥大的时候没有变化。相反,线粒体dna的含量是下降的在心肌肥大到心衰的过程,但是,线粒体编码的基因的表达在心肌肥大中通过提高转录活性而没有变化,心衰的确有变化。线粒体dna的含量的减少能够 减少心肌肥大和心衰时候的线粒体的复制,并且各自通过pgc1这个通路调节,另外,线粒体dna的复制叉的蛋白也会减少。在心肌肥大中线粒体dna的含量减少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的病理性的变化有关。
结论:在心肌肥大向心衰过度的时候,受损伤的线粒体dna的复制能够引起先天性心脏病人右心室的dna数量的减少。在病人群中dna内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线粒体损伤的敏感标记。
四联症患者,肺动脉闭锁,动脉干,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病人,经常有长期的右心室(rv)容量或压力的影响。右心室适应机制来弥补超负荷会导致肥大最终心力衰竭,最大的临床状态,就是右心室扩张程度,和功能障碍的时候表示手术后外科干预导致了不同的代偿的结果。对于手术的修复有些人有良好的反应,但是仍旧有些病人没有。临床研究表明在肺动脉瓣插入能够消除血液动力学超负荷,但是患者的并没有一定规范化。
因此,它是至关重要的干预那些病人之前不可逆转的右心室心肌损害。以及需要时间去理解由于压力引起的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
第二组
通过己糖胺的生物合成途径的葡萄糖流通导致细胞质的翻译后修饰和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调节细胞核蛋白。此串联系统充当营养传感器耦合全身代谢状态的信号转导,转录和蛋白质降解的细胞调节。在这里,我们将展示该o型葡萄糖转移酶(ogt)包含的先前未知类型的磷酸肌醇结合结构域。在诱导胰岛素后,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肌醇从细胞核到质膜聚
集ogt,在那里酶通过o-glcnac动态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这将导致关键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的衰减的改变。肝 ogt的过表达会削弱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表达,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这些调查结果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调节的胰岛素信号确定了一个分子机制,并且强调这个调节机理对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的贡献。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过剩的营养和久坐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越发猖狂。由体内血糖稳态被破坏引起的2型糖尿病,这种血糖稳态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外围的胰岛素活动的下降和伴随的胰岛素含量相对不足。但是,是哪个过剩的营养物产生了外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至今不明。pi(3,4,5)p3 是胰岛素信号的中心传递者。和胰岛素结合时,胰岛素受体会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会导致pi(3)k的被激活和数量上升。pi(3)k的脂质产物pi(3,4,5)p3 将一群有着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物(ph)结构域的信号蛋白引至膜上,例如pdk1和akt,在膜上pdk1会使akt的苏氨酸磷酸化,激活akt。这些激酶共同作用开启了转录和转录后的一些复杂调控促进了糖类、脂类和蛋白的合成和储存,抑制了它们的降解并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去的过程。因为持续的胰岛素作用不利于体内稳态,数个反馈机制出现了以减弱这一信号。酪氨酸磷酸酶和磷脂肌醇磷酸酶对几个明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位点发挥了抑制的作用。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引起的irs的磷酸化是一种对胰岛素信号和它与其他信号串话的负反馈机制。这是相对的,因为异常的irs丝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抵抗是密切联系的。葡萄糖通过已糖胺合成途径流出导致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蛋白翻译后的o-连接的β-n-(o-glcnac)修饰。转移酶催化了o-glcnac与蛋白结合,而o-glcnacase使其移除。这个动态和可逆的修饰是很多细胞过程的重要调节器,例如信号转导、转录和蛋白酶体的降解。蛋白乙酰葡糖胺修饰的破坏和很多疾病有关,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变和癌症。已糖胺合成途径的最后一个产物——udp-glcnac贡献了这一修饰中的glcnac部分。udp-glcnac的水平随着葡萄糖、未酯化的脂肪酸、尿苷和谷氨酰胺的可用性。因此 o-glcnac可能类似一个营养物受体。我们之前的研究确认了细胞核的o-glcnac是对类固醇激素信号的转录的负调节器。为了得知细胞质的o-glcnac是如何联合系统代谢状态对信号转导进行管理,我们探索了o-glcnac调整胰岛素信号对葡萄糖量的反应中的一个分子,进而理解这个营养受体对胰岛素抵抗的贡献。
第5周摘要:
ng2属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家族,cspg会在脊髓损伤后上调,是限制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因子,关于用抗ng2的单克隆抗体ng2-ab来中和ng2对轴突的影响已有报道。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外源的ng2可导致轴突信息传导障碍。在本次研究中证实,急性脊柱内注射ng2-ab可阻止ng2的这种阻滞作用。慢性脊髓鞘内注入ng2-ab可以改善以下由慢性胸正中侧面半切损伤引起的缺陷:(1)突触至腰椎运动神经元的信息传导;(2)由荧光金追踪的l5至l1段的反向运输;(3)由自动catwalk gait分析的运动性能。本研究试图弄清ng2-ab能改善在脊髓半切损伤后突触的信息传播障碍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数据表明:(1)长期的ng2-ab输注改善了小鼠突触的兴奋性和信息传导功能;(2)ng2-ab的处理增加了脊髓腹侧段l1-l5含血清素轴突的密度(这句很别扭);(3)ng2-ab阳性处理的过程可联系神经节点中郎飞氏结在na+通道上的位置(这句诚不会翻译),而na+通道对轴突动作电位的传播又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揭示ng2-ab的处理能一定程度上 改善脊髓损伤后突触的结构再造,且促进了脊髓半切损伤后运动性能的恢复。这种ng2与其抗体的中和反应可能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信息传导的一种好方法。ng2是结构上独立的跨膜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在损伤后,包括ng2在内的cspgs的水平在胶质瘢痕、损伤神经元附近、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突出部分的附近时增高的。这种不正常的cspgs累积被认为是在脊椎损伤后限制轴突生长的重要抑制因素。细菌酶软骨素-abc(ch-abc)作用下的cspgs的消失增强了受损中枢神经系统中轴突的发芽和再生。
我们最近发现cspg一个新功能---轴突传导的调节因子。在横向半切术(hx)后,在慢性损伤中从无损伤的轴突对侧到hx损伤部位的传递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些生理缺陷的萌生与受到hx损伤周围组织最高cspg水平的时间一致并且用ch-abc治疗可通过幸存的中i图促进hx损伤大鼠轴突传导。因为ch-abc可以去除cspg众多种类的糖胺聚糖链,这些特殊的参与到调节神经传递的cspg的一致性还不清楚。在我们的研究中,在损伤的脊柱中特殊的cspg和轴突传导阻碍有关系,我们发现在脊柱内注射ng2可以诱导非常严重的轴突传导阻碍,但是蛋白聚糖或神经蛋白聚糖类似的脊柱内注射没有这种影响。
最近,单克隆抗体已经开发出,能特异性中和ng2蛋白聚糖的抑制特性。这些抗体的应用阻止了ng2诱导体外轴突生长和诱导块轴索再生为神经胶质的非允许环境。在这里,我们研究在椎管内注射抗ng2单克隆抗体是否会阻止由ng2注射带来的轴突传导的堵塞。我们还想知道,通过用渗透压微泵慢性注射ng2-ab是否可以提高慢性hx损伤后的轴突传导、解剖可塑性、和运动功能。这些结果有部分已经通过摘要的形式呈现了。
第6周第一组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and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xposure(甲状腺素代谢以及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研究)背景:二噁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都是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研究证实这两种物质可对人类和动物的甲状腺素代谢产生影响。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多溴联苯醚(pbdes)同样对甲状腺激素代谢产生负作用。在欧盟,尽管低剂量的溴化防火剂已禁止使用,然而高浓度的十溴二苯醚(dbde)和溴化防火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任在使用当中。他们均能对甲状腺激素代谢产生负作用。其余仍在使用当中的溴化防火剂是一种名叫四溴双酚a(tbbpa)的化学物质,该物质同样具有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的作用。
本文不仅研究溴化防火剂、二噁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对荷兰青少年体内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同时还确定这些有毒物质是否会损害人体健康。从1987年到1991年阶段间,我们主要研究一群孕妇在妊娠期时有毒物质和胎儿畸形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二噁英(pcdd/fs)存在于整个妊娠期,这表明该物质参与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分泌调节。我们在2岁大儿童以及8到12岁小孩中做了同样血清中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检测试验,而青少年在甲状腺代谢检测试验中具有额外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主要篇四:英语翻译实践心得
专业英语文献翻译实践心得 专业英语文献终于翻译完了,总共花费了我若干了午休时间和一下午的时间,总的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作为英语弱势群体的我来说,能坚持翻译完这将近3000字的英文已经不错了,下面我将具体来讲讲翻译过程中的感受。首先对于英语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以前觉得学英语特别难,看到大段大段的英语更是头痛,而专业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不仅有复杂句式、语法,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对于这次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也是硬着头皮上的,刚开始时翻译特别艰难,句式看不太懂,然后专业词汇很多,于是只好一个一个去查,所以刚开始时翻译的特别慢,这样坚持下来到了第二段以后时,发现还是那几个专业词汇,偶尔出现一个新的,虽然语法、复杂句式还是有,可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于是慢慢的坚持下来,速度也上来了,也没那么抗拒了,把那种长难句翻译出来也发现,哦,其实也就那样,并不是说难,而是没掌握其中的规律。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翻译过程中用到的一些方法、技巧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说到方法,首先要谢谢这门课程还有我们的老师,所有的翻译方法课堂上都讲到了,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减译法、重组法等。或许在翻译中你没意识到用了什么方法,就翻译过去了,其实就是说虽然英语很菜,但还是有一些基础的。等回去标注翻译方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了这种翻译方法。虽然说方法都会了,专业词汇也能查到,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每个单词都认识,句式也做了调整,可是翻译出来就能感觉跟原文还是有很大差异,你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还有就是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翻译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劫金”,这是矿物加工的专业词汇,在词典中无法找到英文对应的单词,因此很多学者写论文时直接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表示,但翻译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翻译成“劫金”,如果也翻译成一句话或短语就失去了论文原有的味道。
再来说说我们翻译应达到的一个要求,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要达到“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而对于初学翻译的我们来说我觉得就是先做到了“信、达”,简单说尊重原文作者的意思,不歪曲,然后翻译过来不生涩,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最后等自己有翻译经验后再去追求“雅”。
最后感谢专业英语科技翻译这门课程和我们的老师,让自己对于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有了一个开始!篇五:翻译心得 翻译心得
自从进入到黑大开始学习俄语翻译,慢慢的我发现俄语越来越难,这是以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没有过的感觉。原因可能是首先本科的学习本来就是机械性记忆,本科的任务就是背单词,记住语法关系,然后按照语法关系造出几句简单的俄语句子,所以那时我对俄语的感觉就是这门语言其实并不难。其次是因为现在的学习完全不同于机械的记忆,翻译的过程中要思考。这又涉及到了人们的思维各有不同,以及生活阅历不同对一句话的理解也有差异。思考的过程又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我觉得翻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东西翻译好,翻译的漂亮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里先讲一下由母语翻译到外文的过程。它要求你除了要在掌握良好的俄语基础语法之外,你首先必须有对俄语这门语言的感觉。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对一门语言的语感。这种感觉是日积月累主动接触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对你的潜移默化所形成的。这种潜移默化因人而异,所以从一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俄语水平,也就影响着我们的翻译质量。这个问题其实在本科时写俄语作文,老师只要简单的阅读一下每位同学的文章,那么很自然的就能分出学生的水平差异。好的文章,自然流畅,对外文的表达地道贴切,如果质量不好的,你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汉语式的表达,完全按照汉语的思维转换过去,读起来会很生硬。自己的语感还不是很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开始学习如何把翻译做好之前,首先应该继续加强自己对这种语言的语感。多阅读俄语原文,多背诵俄语美文。多留心一些地道的俄汉语表达。这种过程很漫长,我需要努力。毕竟这不是母语,没有母语这种先天的语言环境,有
书中说我们每天脑中对母语的文字处理量要达道道到5万字以上,包括你每天听到的声音,每天阅读的文字,说话时大脑思维对文字处理等等。而对于外语来说想要达到母语这种信息处理量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我要在这方面不断地要求自己,尽可能主动的接触俄语,多阅读报刊,多和俄罗斯人交流。这也需要持久的耐力和不断想要自我提升的持续心理催动力的。
此外我再讲讲由外文译成母语的过程我所遇到的困难。上学期我的导师给我一个翻译任务,就是俄罗斯教育部新近下达的关于上海经合组织各大学的教育规定。资料刚拿到手,除了读起来吃力外,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即使你懂得了句子的精华,明白了句意,但是想要 把它用地道的汉语表达是非常困难的。在懂得了句意却无法表达的情况下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说母语了。或者说出的句子别人根本不懂你的逻辑,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让我懂得了,对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看你的外文水平,对母语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而且在翻译专业的文本时,必须要对这一行业的语言和词汇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如同运用母语再次学一遍母语中行业的语言。这又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翻译积累量的。而且对自己母语的语法也有提高的必要,如何组词造句,如何尽可能的少犯母语的语法错误。这些都是我在没有学习专业翻译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以上我基本讲的都关于笔译方面的一点点感受,口译和笔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首先口译较笔译轻松地方面说。今年夏天我去大连的一个俄餐厅打工,虽然每天接触的只是饭店的一些常用语,但是也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偶尔会碰到客人和饭店老板沟通时,我在中间做个简单的小翻译,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翻译,但是也有一些心得。首先还是从中母语译成俄语说起,为
媒体融合文献翻译 第3篇
诗词歌赋是文字艺术, 依靠文字来传情达意。 对于此类作品的欣赏, 在于遣词造句和字里行间, 在于篇章结构的建构, 在于文字所展现的意象中, 但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是视觉的艺术, 依靠艺术作品本身在视觉空间的形象展现主题[1], 从而使得艺术文献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
The painting,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depicts a European girl wearing an exotic dress, an oriental turban, and an improbably large pearl earring. The work is oil on canvas and is 44.5 cm (17.5in) high and 39 cm (15 in) wide. It is signed “IV Meer” but not dated. It is estimated to be painted around 1665. After the most recent restoration of the painting in 1994, the subtle color scheme and the intimacy of the girl’s gaze toward the viewer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 During the restoratio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dark background, today somewhat mottled, was initially intended by the painter to be a deep enamel-like green.
通过上面这段关于荷兰画家扬·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描述, 美术文献的文体特征可见一斑。 首先, 美术文献具有艺术性。 艺术性是指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鲜明、准确、生动的程度。 艺术性作为对一部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 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 美术文献主要是陈述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 其语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鲜明性。 例如关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陈述中, 翔实描述了作品在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效果、布局和对比度等表现艺术家审美意境所达到的程度。
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及感受不尽相同, 但这并不影响艺术品表达自身的美, 这说明艺术有客观性的一面。 美术文献写实地记载着艺术品本身的创作者、创作时间、材料运用及创作手法等。例如,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 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 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 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 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 即便是普通人也会感受到蒙娜丽莎笑容的平静安详及意味深长。 上文中关于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的介绍中, 也体现出了主观性这一点, 文字描述了画作内容、作品尺寸、材料运用和色彩运用等。
美术文献的文体特征决定了美术文献翻译要运用特有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 文献型翻译强调的是源语作者同源语文化交际者之间的交际行为[2]。 译者把源语文化呈现给译语读者, 把他们放在源语文化的背景下, 让他们感觉到读到的东西本身是存在于他文化中的。 美术文献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性翻译, 无需特别强调感情色彩与辞藻的华丽, 但必须准确展现原文, 做到通顺易懂。
理顺逻辑关系, 整合偏长的复合句式。 翻译实际上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在两种语言思维间相互转换的过程[3]。 译者需要用源语言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原文, 然后按照目标语言用词习惯去展现原文。 示例如下:Like most revolutionary styles Im-pressionism was gradually absorbed into the mainstreamand artists such as Vincent Van Gogh, Paul Cézanne, Paul Gauguin and Georges Seurat, although steeped in the traditions of Impressionism,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yle in different creative directions and in doing so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art in the 20th century.这一复合句, 乍看逻辑关系复杂, 我们需要层层剥茧似地理顺主次关系, “and”连接前后句, 呈并列顺承形式, “although”为后半句表示让步关系的符号, “in doing so”插入语表示结果。 翻译过程中, 应将复合句分解, 翻译成符合汉语文法及用词习惯的单句。 多采用平实的语言、简洁的用词、紧凑的句式并尽量保持原作的陈述风格。
美术文献中涉及外国艺术史、艺术流派、绘画技法、绘画材料及创作特点等专业方面的内容。 因而, 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对其翻译的领域有所了解。 如果想翻译西方油画文献, 就必须熟悉其艺术流派、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 例如,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Pre-cubist前立体派、Fauvism野兽派、Synthetic cubism综合立体画派、Cubism立体主义、Futurism未来派、Abstract art抽象派、Dadaism达达派、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等绘画流派。 另外, 译者需要积累术语, 不了解术语不仅会阻碍翻译工作的进行, 而且可能会贻笑大方。 下面例句几个油画专题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专业词汇:brushstroke一笔、perspective透视画法、finishing touch最后一笔、easel画架、palette调色板、spatula绘画抹刀、frame画框。 掌握了这些专业词汇, 才能使得译文专业准确。此外, 译者需要参照一些翻译工具书。 例如, 历史地名可以参照《泰晤士历史地图集》, 现代地名可以参照《外国地名译名手册》, 人名翻译可以查阅商务印书馆的各国姓名译名手册。
美术文献翻译需要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 常用的翻译技巧如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都可以运用到文献翻译中。 在保持原文意蕴的基础上进行有限范围的发挥恰恰可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1.A basic rule of oil paint application is? “fat over lean”? 译文:油画颜料运用的基本原则要求最上层的颜料中的含油量要高于被覆盖的那一层。 译文中体现了增译法的运用。在此“fat”与“lean”指的是颜料中的含油量, 如果我们直译成“肥的覆盖瘦的”, 就会很令人费解, 因而需要采用在译文中加以解释。 2.While critics mocked at their work for its unfinished, sketch-like appearance. 译文: 评论家们嘲笑他们的作品就像是未完成的速写一样。 此句采用了省译法, 省略了名词ap-pearance。 3.Their works are recognized today for its modernity, its rejection of established styles, its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ideas, and its depiction of modern life.译文:他们的作品因摒弃现存的风格, 采用新技术和引进新思想, 描绘了现代生活而在今天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在翻译过程中将名词短语转换成符合汉语习惯的短小动词短语, 并对句式前后进行变换, 使得逻辑关系更明了。
美术文献翻译有助于国内读者更多地了解西方美术史和艺术发展现状。 由于文献本身具有文艺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需要译者不能采用文学或是商务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理论。 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译者需要对美术史本身有了解, 并有一定的专业词汇量才能够胜任。 译者应深谙原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既要如实体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又要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 著, 舒予, 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39.
[2]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41.
文献翻译初探 第4篇
关键词:翻译活动 读者对象 审美取向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6-03
翻译这种语言间交流与转换的过程已历经了几千年,并对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施展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初的“翻译可能论”到“翻译不可能论”,“可译论”到“不可译论”,对“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再到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准则——“信、达、雅”,再到“归化“和“异化”等等,种种争论形成了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术业有专攻,不同专业的翻译也需掌握专业性的词汇与语言。翻译时译者需注意英汉间的差别:英语是“形合”,注重逻辑:中文是意合,注重达意。也就是说,英文句式一般较复杂,译者需明晰句式结构和词汇应用等内容。而中文往往一个字就意义深远,如我国佛经中的“文派”和“质派”之争,一“文”一“质”,看似简单,寓意丰富。英汉的翻译方法例如増译、减译,直译、意译、转译等,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等。这些都需译者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去细细体味。笔者在此浅谈对翻译的认知,以丰富自身翻译理论的储备以及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
一、初识翻译:翻译的定义及译者的素质
翻译一词在《礼记》中曰:“译”,后佛经译者在其前加上“翻”而组成今天为人所熟知的“翻译”二字。提及翻译二字,虽已有如此多的既成定义,但人们对翻译的认知仍是不尽相同。传统翻译理论认为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然而也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种类繁多,根据其功能、所用器材等可分为:口译、笔译、机译和同声传译等。除此之外,美国的语言学家雅克布逊还首次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这三类,他的这一分类对翻译界影响颇深,并且准确形象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绝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等。纵览历史,古人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随之对翻译的讨论也接踵而至:翻译的可能性;直译还是意译;译事三难,信、达、雅等。随时代的推进,各种新的需求和新型词类的涌现,使得翻译也需与时俱进。所以说,翻译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益于世界、造福人类社会。
提及译者的素质,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点是热爱,对翻译事业深沉而热切的爱。这份爱,是译者的生命力,也是翻译事业的生命力。对于译者,翻译犹如修砌金字塔,翻译大量文章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翻译经验。翻译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使译者如虎添翼,翻译过程游刃有余;使用错误就会陷入“经验主义”,误入歧途。同时,译者还需保持积极热情和饱满的求知欲,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从而获得宽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所以译者须从始至终保持躬亲、严谨的态度,拿到一个翻译任务时,做足译前的相关工作,提升“源语”和“译语”的水平,认真推敲译文,精益求精,以获取更好的翻译效果。翻译的过程犹如沙中淘金,广袤的沙海,译者是置身其中的淘金者,秉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复研磨、认真去体味,方可淘到翻译之真谛。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学习一门外语就犹如鲤鱼跃龙门,也许开始的路程并没有那么艰难,但一旦到达龙门前,想要跳过龙门,却万分困难……”翻译这门学科亦是如此。
二、再谈翻译: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译者的审美取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做好翻译事业,不仅要大量实践,还需了解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间的共性是可译性的基础,但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可译性的产生。正是文化共性这个粘合剂把各国文化紧密相连,使得多种文化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而言其差异性:一国的文化与其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紧密相连,其历史积淀、人文风情、地理环境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造就出属于本国的独特文化,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推崇仁、义、礼、智、信;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注重理性科学的思维。从文化组成上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字的演变也是交叠更替,不难看出,汉语十分注重字形上的变化和语言的实际意义,所以称之为“语言美”;而英文源其特殊的字母组成,则更加注重的是其句式结构,追求称之为 “结构美”。
不论文化间的共性抑或差异,不同的文化都需保留其本真的部分。英汉文化间的共性成就了它们的“和而不同”,而差异则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与色彩斑斓。这也为译者的审美取向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与选择。译者游走于英汉文化之间,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实践,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取向。而审美取向和经验反之又会指引译者独具匠心地处理这些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这是一种反复的良性循环。
无论译者拥有怎样的审美取向,如何处理译文, 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翻译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读者。译者的语言风格,表述方式均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始终存在着“文派”与“质派”两种翻译风格,“文派”主张清新雅致,“质派”坚持质而不野。尽管译者的行文风格、审美取向不一,但翻译仍要以“信”为基础,加之“达”“雅”稍以润色,才会使得译文熠熠生辉。
三、深入翻译:文献翻译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并苦乐交织的过程。篇幅的巨大、内容的繁多会给译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勤奋耕耘,译出让人满意的译文,也是乐事一桩。英汉两种文化中兼具兼容性和互补性,有时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感会相互影响,所以译者需全心投入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认真分析结构,仔细寻求其规律所在,结合文献的风格、语境、受众等进行翻译。翻译首先需要准确、流畅、完整,译后还需仔细校验。校验等于将翻译过程一丝不苟地再进行一遍,完成全文的翻译等于完成了整个翻译过程的一半,而完成了校验工作,翻译的过程才算圆满。原文经过译者的二度创作,是一个新生的整体,译者严谨地校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再度创作,既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读者和译者自己的尊重。
nlc202309090114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翻译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英语重结构,从句叠加甚多,所以翻译时就需要充分弄清楚英语的句子结构
例:But the “disintegration”——or,better stated,the departure of music from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ingrained principles,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 melody and harmony,of structural unity and contrasting variety in the way a piece unfolds——had already begun late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译:但这种“瓦解”——抑或换一种更好的陈述,音乐远离了那些传统经验和根深蒂固的准则,尤其是一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结构统一、对比变换、旋律与和声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
此例句较冗长。主体部分为破折号前后两句话“这种瓦解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破折号中间部分更详尽地解释了这种“瓦解”。“departure from”指向音乐远离了哪些内容。“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of……”of之后为两个并列的部分,内容强调着这两部分的主权都在弱化甚至瓦解。本句的中文翻译遵循了英语原文的句式结构,然而是否与原句结构一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应调整句序,或是中文翻译取掉破折号,使句子更加简明清晰。
(二)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源语英语翻译到目的语汉语时,我们需要不断清楚指明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
例:To be properly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a piece of music,it must be felt.
译:为了恰当理解一部音乐作品,正确感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中文里,我们通常说理解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而在上文英语中,则是“be understood”、“be felt”,所以在英文中,被动常常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之功用。
(三)英文词汇经常包含一词多义
英语一个单词往往包含有许多含义,这就需要译者加以甄别,找到最恰当得体的词与之对应。有时,一个词的本意在具体的文献翻译时根本行不通,这时就需要转义,找到相近并符合文献的逻辑含义。有时还需对词性进行转换,例如英文中的动词在译成目的语时常常转换成名词等。
例:Wagner was a master at elongation.
译:瓦格纳十分擅长延长音乐的持续时间。
瓦格纳是德国的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是世界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他的音乐一般篇幅较长,持续上映达数日。如他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空前绝后的大手笔,其规模巨大,需要4个晚上才能演完。所以,elongation在英文中的意思仅仅为“伸长、延长”,而在本句中,很明显翻译不通。所以,在此句中,词性需转换为动词。
(四)对于音乐文献的翻译,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
了解与文献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地会有利于翻译行为的有效实施。如若翻译中遇到了不解的文字和思想,作为一名译者,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的。但这种想象力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与语境,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来勾画出流动的场景,以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Did not Stravinsky himself proclaim that his music was an “object”,a “thing”,with a life of its own,and with no other meaning than its own purely musical existence.
译: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曾声称,他的音乐是富有生命的一种“物体”,一件“东西”,除了其纯粹的音乐存在,别无它义。
如译者之前对斯特拉文斯基这个作曲家和他的音乐思想不甚了解,但又有所耳闻,那么,译者就只有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和已掌握的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资料来理解和翻译了,这也是翻译策略中“归化”的一种体现。
(五)优秀的文献翻译需要把源语言的意境真实地表现在目的语中
例:In mere words,it simply means that every good piece of music must give us a sense of flow——a sense of continuity from first note to last.
译:简言之,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给予听众一种流动之感——一种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自始至终是连续不断的。
英汉文献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许多问题与困惑,并且每个译者因其自身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风格、审美趣味等都会有不同的难点所在。遇到较困难的部分需翻阅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甚至可以咨询翻译前辈,直到弄清楚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虽每一个小细节毫不起眼,但如处理不得当,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四、结语
译本的完成,仅仅是文化传播的开始,以传播视角探究译本的传播,反过来再修正原来的译本或者指导新的译本,如此反复多次,更容易去除文化沟壑离文化融合更近一些,传播力也就更远更久一些。这种“融合”,绝不是霸权主义式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吞并,而是树立跨文化意识,珍视英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他者,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完成,翻译的“译入”与“译出”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为跛脚的翻译大国,现状为“译入为主,译出很少”。据翻译实践来看,“译入”,即英译汉相对较易,许多译者的翻译学习也是从此着手。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译英的练习,需在英语翻译的世界里全面发展,多步并进,投入更多精力于汉译英的文献翻译。为了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一些由误译产生的问题,中国译者需担负起这任重道远的任务。
翻译不仅促使了世界文化间的交流,器物、技法等奥妙也都蕴藏于大量的文献之中。音乐文献的翻译更是如此。音乐给人们以视听的享受,净化心灵、修养身心。从西方音乐文献中我们了解了古希腊罗马音乐的起源,西方代表了人类情感的七声音阶调式,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交响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和享誉国内外普契尼的《帕兰朵》。这一切归于音乐文献的“译入”带来的裨益。而中国文献的“译出”文本同样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如深沉苍凉、格律优美的彝族撒尼创世叙事史诗《尼迷诗》的英译本,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玛纳斯》的德文译本、俄文译本和英文译本;抑或中国著名文学著作:阿莱《尘埃落定》、莫言《丰乳肥臀》的外译版本等。音乐文献与诗歌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凝聚中华民族精神,音乐文献的翻译实际是文化跨语境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所以,翻译可以使不同国度之间的人们彼此增进了解和理解,这样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彼此包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朱小雪,高立希,刘学慧,王京平.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教出版社,2009.
[5]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2.
[6]Aaron Copland.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M].New American Library,2009.
文献翻译 第5篇
01 学
号
080110055
分 类 号 _
AX
密 级___ ______
文献翻译
传感器网络中针对移动目标的假设定位算法测
试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刘中健 王缓缓
2012年3月15日
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
数字通信 引 言
在本书中,我们将介绍作为数字通信系统分析和设计基础的基本原理。数字通信的研究主题包括数字形式的信息从产生该信息的信源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的传输问题。在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特别重要的是信息传输所通过的物理信道的特征。信道的特征-般会影响通信系统基本组成部分的设计。下面阐述一个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1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图1.1 显示了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功能性框图和基本组成部分。输出的可以是模拟信号,如音频或视频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如电传机的输出,该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并且只有有限个输出字符。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由信源产生的消息变换成二进制数字序列。理论上,应当用尽可能少的二进制数字表示信源输出(消息)。换句话说.我们要寻求一种信源输出的有效的表示方法,使其很少产生或不产生冗余。将模拟或数宇信源的输出有效地变换成二进制数字序列的处理过程称为信源编码或数据压缩。
由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称为信息序列,它被传送到信道编码器。信道编码器的目的是在二进制信息序列中以受控的方式引人一些冗余,以便于在接收机中用来克服信号在信道中传输时所遭受的噪声和干扰的影响。因此,所增加的冗余是用来提高接收数据的可靠性以及改善接收信号的逼真度的。实际上,信息序列中的冗余有助于接收机译出期望的信息序列。例如,二进制信息序列的一种(平凡的)形式的编码就是将每个二进制数字简单重复m次.这里m为一个正整数。更复杂的(不平凡的)编码涉及到一次取k个信息比特,并将毎个k比特序列映射成惟一的n比特序列,该序列称为码字。以这种方式对数据编码所引人的冗余度的大小是由比率n/k作来度擞的。该比率的倒数,即k/n,称为码的速率或简称码率。信道编码器输出的二进制序列送至数宇调制器,它是通信信道的接口。因为在实际中遇到的几乎所有的通信信道都能够传输电信号(波形),所以数字调制的主要目的是将二进制信息序列映射成信号波形。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假定已编码的信息序列以均匀速率R(b/s)―次一个比特传输,数字调制器可以简单地将二进制数字“0”映射成波形s0(t)而二进制数字“1”映射成波形s1(t)。在这种方式中,信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道编码器输出的毎一比特是分别传输的。我们把它称为二进制调制。另一种方式,调制器目一次传输b个已编码的信息比特,其方法是采用M = 2s个不同的波形ST(t)i=1,2,…,M,每一个波形用来传输2s个可能的b比特序列中的一个序列。我们称这种方式为M元调制(M〉2)。注意,每b/R秒就有一个新的b比特序列进入调制器。因此,当信道比特率R固定,与一个b比特序列相应的似个波形之一的传输时间量是二进制调制系统时间周期的b倍。
图1.1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通信信道是用来将发送机的信号发送给接收机的物理媒质。在无线传输中,信道可以是大气(自由空间)另一方面,电话信道通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物理媒质,包括有线线路、光缆和无线(微波)等。无论用什么物理媒质来传输信息,其基本特点是发送信号随机地受到各种可能机理的恶化,例如由电子器件产生的加性热噪声、人为噪声(如汽车点火噪声)及大气噪声(如在雷赛雨时的闪电)。
在数字逋信系统的接收端,数字解调器对受到信道恶化的发送波形进行处理,并将该波形还原成一个数的序列,该序列表示发送数据符号的估计值〔二进制或M元〕。这个数的序列披送至信道译码器,它根据信进编码器所用的关于码的知识及接收数据所含的冗余度重构初始的信息序列。
解调器和译码器工作性能好坏的—个度量是译码序列中发生差错的频度。更准确地说,在译码器输出端的平均比特错误概率是解调器-译码器組合性能的一个度量。一般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地,错误概率是下列各种因素的函数:码特征、用来在信道上传输信息的波形的类型、发送功率信道的特征(即噪声的大小、干扰的性质等)以及解调和译码的方法。在后续各章中将详细讨论这些因素及其对性能的影晌。
作为最后一步,当需要模拟输出时,信源译码器从信道译码器接收其输出序列并根据所采用的信源编码方法的有关知识重构由信源发出的原始信号。由于信道译码的差错以及信源编码器可能引入的失真,在信源译码器输出端的信号只是原始信源输出的—个近似。在原始信号与重构信号之间的信号差或信号差的函数是数字通信系统引入失真的一种度量。
通信信道及其特征
正如前面指出的,通信信道在发送机与接收机之间提供了连接。物理信道也许是携带电信号的一对明线;或是在已调光波束上携带信息的光纤;或是水下海洋信道其中信息以声波形式传输;或是自由空间,携带信息的信号通过天线在空间辐射传输。可被表征为通信信道的其他媒质是数据存储媒质如磁带、磁盘和光盘。
在信号通过任何信道传输中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加性噪声。一般地,加性噪声是由通信系统内部组成元器件所引起的,例如电阻和固态器件。有时将这种噪声称为热噪声。其他噪声和干扰源也许是系统外面引起的,例如来自信道上其他用户的干扰。当这样的噪声和干扰与期望信号占有同频带时,可通过对发送信号和接收机中解调器的适当设计来使它们的影响最小。信号在信道上传输时可能会遇到的其他类型损伤有信号衰减、幅度和相位失真、多径失真等。
可以通过增加发送信号功率的方法使噪声的影响最小。然而,设备和其他实际因素限制了发送信号的功率电平,另一个基本的限制是可用的信道带宽。带宽的限制通常是由于媒质以及发送机和接牧机中组成器件和部件的物理限制产生的。这两种限制因素限制了在任何通信信道上能可靠传输的数据量,我们将在以后各章中讨论这种情况。下面描述几种通信信道的重要特征。2.1 有线信道
电话网络扩大了有线线路的应用,如话音信号传输以及数据和视频传输。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是基本的导向电磁信道,它能提供比较适度的带宽。通常用来连接用户和中心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机房的电话线的带宽为几百千赫(khz)另一方面同轴电缆的可用宽带是几兆赫(Mhz)。信号在这样的信道上传输时,其幅度和相位都会发生失真,还受到加性噪声的恶化。双绞线信道还易受到来自物理邻近信道的串音干扰。因为在全国和全世界有线信道上通信在日常通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人们对传输特性的表征以及对信号传输时的幅度和相位失真的减缓方法作了大量研究。在第9章中,我们将阐述最佳传输信号及其解调的设什方法。在笫10章和第11章中,我们将研究信道均衡器的设计,它是用来补偿信道的幅度和相位失真的。2.2 光纤信道
光纤提供的信道带宽比同轴电缆信道大几个数量级。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研发出具有较低倌号衰减的光缆,以及用于信号和信号检测的可靠性光子器件。这些技术上的进展导致了光纤信道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应用在国内通信系统中,也应用于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通信中。由于光纤信道具有大的可用带宽,因此有可能使电话公司为用户提供宽系列电店业务,包括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等。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发送机或调制器是一个光源.或者是发光二极管(LED)或者是激光。通过消息信号改变(调制)光源的强度来发送信息。光像光波一样通过光纤传播,并沿着传输路径被周期性地放大以补偿信号衰减(在数宇传输中,光由中继器检测和再生)。在接收机中,光的强度由光电二极管检测,它的输出电信号的变化直接与照射到光电二极管上的光的功率成正比。光纤信道中的噪声源是光电二极管和电子放大器。2.3 无线电磁信道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磁能是通过作为辐射器的天线耦合到传播媒质的。天线的物理尺寸和配置主要决定于运行的频率。为了获得有效的电磁能量的辐射,天线必须比波长的1/10更长。因此,在调幅(AM)频段发射的无线电台,譬如说在f=1MHz时(相当于波长= C/f=300m)要求天线至少为30m。无线传输天线的其他重要特征和属性将在第5章阐述。
在大气和自由空间中,电磁波传播的模式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即地波传播、天波传播和视线传播。在甚低频(VLF)和音频段,其波长超过10km,地球和电离层对电磁波传播的作用如同波导。在这些频段,通信信号实际上环绕地球传播,由于这个原因,这些频段主要用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从海洋到船舶的导航帮助。在此频段中可用的带宽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较小(通常是中心频率的1% ~10%)因此通过这些信道传输的信息速率较低,且一般限于数字传输。在这些频率上,最主要的一种噪声是由地球上的雷暴活动产生的,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干扰来自这些频段上的用户。
在高频(HF)频段范围内,电磁波经由天波传播时经常发生的问题是信号多径。信号多径发生在发送信号经由多条传播路径以不同的延迟到达接收机的时侯,一般会引起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符号间干扰。而且经由不同传播路径到达的各信号分量会相互削弱,导致信号衰落的现象.许多人在夜晚收听远地无线电台广播时会对此有体验。在夜晚,天波是主要的传播模式。HF频段的加性噪声是大气噪声和热噪声的组合。
在大约30MHZ之上的频率,即频段的边缘,就不存在天波电离层传播。然而,在30~60MHZ频段有可能进行电离层散射传播,这是由较低电离层的信号散射引起的。也可利用在40~300MHZ频率范围内的对流层散射在几百英里的距离通信。对流层散射是由在10mile或更低高度大气层中的粒子引起的信号散射造成的,一般地,电离层散射和对流层散射具有大的信号传播损耗,要求发射机功率大和天线比较长。
在30MHZ以上频率通过电离层传播具有较小的损耗,这使得卫星和超陆地通信成为可能。因此,在甚高频(VHF)频段和更高的频率,电磁传播的最主要模式是LOS传播。对于陆地通信系统这意味着发送机和接收机的天线必须是直达LOS,没有什么障碍。由于这个原因VHF和特高频(UHF)频段发射的电视台的天线安装在髙塔上,以达到更宽的覆盖区域。
一般地LOS传播所能覆盖的区域受到地球曲度的限制。如果发射天线安装在地表面之上H米的高度,并假定没有物理障碍(如山)那么到无线地平线的距离近似为d=15H KM,例如电视天线安装在300m高的塔上.它的覆盖范围大约67km另一个例子,工作在1GHZ以上频率,用来延伸电话和视频传输的微波中继系统将天线安装在离塔上或高的建筑物顶部。
对工作在VHF和UHF频率范围的通信系统限制性能的最主要噪声是接收机前端所产生的热噪声和天线接收到的宇宙噪声。在10GHZ以上的超髙频(SHF)频段,大气层环境在信号传播中担负主要角色。例如,在10GHZ频率,衰减范围从小雨时的0.003 dB/KM左右到大雨时的0.3dB/KM;在100GHZ,衰减范围从小雨时的0.1dB左右到大雨时的6dB左右。因此,在此频率范围,大雨引起了很大的传播损耗,这会导致业务中断(通信系统完全中断)。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在极高频(EHF)频段以上的频率是电磁频谱的红外区和可见光区,它们可用来提供自由空间的LOS光通信。到目前为止,这些频段已经用于实验通信系统,例如,卫星到卫星的通信链路。2.4 水声信道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海洋探险活动不断增多。与这种增多相关的是对传输数据的需求。数据是由位于水下的传感器传送到海洋表面的,从那里可能将数据经由卫星转发给数据采集中心。
除极低频率外,电磁波在水下不能长距离传播。在低频率的信号传输的延伸受到限制,因为它需要大的且功率强的发送机。电磁波在水下的衰减可以用表面深度来表示,它是信号衰减l/e的距离。对于海水,表面深度 250/f,其中f以HZ为单位。例如,在10 khz上,表面深度是2.5m。声信号能在几十甚至几百千米距离上传播。
水声信道可以表征为多径信道,这是由于海洋表面和底部对信号反射的缘故。因为波的运动,信号多径分量的传播延迟是时变的,这就导致了信号的衰落。此外,还存在与频率相关的衰减,它与信号频率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声音速度通常大约为1 500m/s,实际值将在正常值上下变化,这取决于信号传播的深度。
海洋背景噪声是由虾、鱼和各种哺乳动物引起的。在靠近港口处,除了海洋背景噪声外也有人为噪声。尽管有这些不利的环境,还是可能设计并实现有效的且高可靠性的水声通信系统,以长距离地传输数字信号。2.5 存储信道
信息存储和恢复系统构成了日常数据处理工作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磁带(包括数字的声带和录像带)、用来存储大量计箅机数据的磁盘、用作计箅机数据存储器的光盘以及只读光盘都是数据存储系统的例子,它们可以表征为通信信道。在磁带或磁盘或光盘上存储数据的过程,等效于在电话或在无线信道上发送数据。回读过程以及在存储系统中恢复所存储的数据的信号处理等效于在电话和无线通信系统中恢复发送信号。
由电子元器件产生的加性噪声和来自邻近轨道的干扰一般会呈现在存储系统的回读信号中,这正如电话或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情况。
所能存储的数据量一般受到磁盘或磁带尺寸及密度(每平方英寸存储的比特数)的限制,该密度是由写/读电系统和读写头确定的。例如在磁盘存储系统中,封装密度可达每平方英寸比特(1 in=2.54cm)。磁盘或磁带上的数据的读写速度也受到组成信息存储系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
统的机械和电子子系统的限制。信道编码和调制是良好设计的数字磁或存储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回读过程中,信号被解调。由信道编码器引入的附加冗余度用于纠正回读信号中的差错。通信信道的数学模型
在通过物理信道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设计中,我们发现,建立一个能反映传输媒质最重要特征的数学模型是很方便的。信道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发送机中的信道编码器和调制器,以及接收机中的解调器和信道译码器的设计。下面,我们将简要的描述信道的模型,它们常用来表征实际的物理信道。3.1 加性噪声信道
通信信道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是加性噪声信道,如图1.3所示。在这个模型中,发送信号s(t)被加性随机噪声过程n(t)恶化。在物理上,加性噪声过程由通信系统接收机中的电子元部件和放大器引起,或者由传输中的干扰引起(正如在无线电信号传输中那样)。
如果噪声主要是由接收机中的元部件和放大器引起,那么,它可以表征为热噪声。这种模型的噪声统计地表征为高斯噪声过程。因此,该信道的数学模型通常称为加性高斯噪声信道。因为这个信道模型适用于很广的物理通信信道,并且因为它在数学上易于处理,所以是在通信系统分析和设计中所用的最主要的信道模型。信道的衰减很容易加入到该模型。信号通过信道传输而受到衰减时,接收信号是
r(t)s(t)n(t)
式中,是衰减因子。
图1.2 加性噪声信道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
3.2 线性滤波器信道 在某些物理信道中,例如有线电话信道,采用滤波器来保证传输信号不超过规定的带宽限制,从而不会引起相互干扰。这样的信道通常在数学上表征为带有加性噪声的线性滤波器,如图1.3所示。因此,如果信道输入信号为s(t),那么信道输出信号是
r(t)s(t)c(t)n(t)
c()s(t)dn(t)
式中,是信道的冲激响应,表示卷积。
图1.3 带有加性噪声的线性滤波器信道
3.3 线性时变滤波器信道
像水声信道和电离层无线电信道这样的物理信道,它们会导致发送信号的时变多径传播,这类物理信道在教学上可以表征为时变线性滤波器。该线性滤波器可以表征为时变信道冲激响应c(τ;t),这里c(τ;t)是信道在t-τ时刻加入冲激而在τ时刻的响应。因此,τ表示“历时(经历时间)”变量。
上面描述的三种数学模型适当的表征了实际中的绝大多数物理信道。本书将这3种模型用于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数字通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的电通信形式,即电报,是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电报由S•莫尔斯研制,并在1837年进行了演示试验。莫尔斯设计出一种可变长度的二进制码,其中英文字母用点划线的序列(码字)表示。在这种码中,较频繁发生的字母用短码字表示,不常发生的字母用较长的码字表示。因此,莫尔斯码是第三章所述可变长度信源编码方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
法的先驱。差不多在40年之后,1875年,E博多设计出一种电报码,其中每一个字母编成一个固定长度为5的二进制码字。在博多码中,二进制码的元素是等长度的,且指定为传号和空号。
虽然莫尔斯在研制第一个点的数字通信系统(电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所指的现代数字通信系统起源于奈奎斯特的研究。奈奎斯特研究了再给定带宽的电报信道上,无符号间干扰的最大信号传输速率。他用公式表达了一个电报系统的模型,其中发送信号的一般形式为
s(t)ang(tnT)n
式中,g(t)表示基本的脉冲形状,是以速率1/T bit/s发送的二进制数据序列。奈奎斯特提出了带宽限于W Hz的最佳脉冲形状,并且在脉冲抽样时刻Kt(k=0,1,2。。)无符号间干扰的条件下的最大比特率。他得出结论:最大脉冲速率是2W脉冲/s,该速率称为奈奎斯特速率。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
Digital Communications 1 INTRODUCTION
In this book, we present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underlie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The subjec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 involves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digital form from a source that generates the information to one or more destinations.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nel generally affect the design of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Below, we describe the elements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ir functions.1.1 ELEMENTS OF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Figure 1.1 illustrates the functional diagram and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The source output may be either an analog signal, such as audio or video signal, or a digital signal, such as the output of a teletype machine, that is discrete in time and has a finite number of output characters.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messages produced by the source are converted into a sequence of binary digits.Ideally, we should like to represent the source output(message)by as few binary digits as possible.In other words, we seek an efficie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urce output that results in little or no redundancy.The process of efficiently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either an analog or digital source into a sequence of binary digits is called source encoding or data compression.The sequence of binary digits from the source encoder, which we call the information sequence, is passed lo the channel encoder.The purpose of the channel encoder is to introduce, in a controlled manner, some redundancy in the binary information sequence that can be used at the receiver to overcome the effects of noise and interference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ignal through the channel.Thus, the added redundancy serves to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ceived data and improves the fide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In effect, redundancy in the information sequence aids the receiver in decoding the desired information sequence.For example, a(trivial)form of encoding of the binary information sequence is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翻译)simply to repeat each binary digit m times,where m is some positive integer.More sophisticated(nontrivial)encoding involves talcing k information bits at a time and mapping each k-bit sequence into a unique n-bit sequence, called a code word.The amount of redundancy introduced by encoding the data in this manner is measured by the ratio n/k.The reciprocal of this ratio, namely k/n, is called the rate of the code or,simply, the code rate.FIGURE 1.1 Basic elements of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binary sequence at the output of the channel encoder is passed to the digital modulator, which serves as the interface to the communications channel.Since nearly all of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ncountered in practice are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signals(waveform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digital modulator is to map the binary information sequence into signal waveforms.To elaborate on this point, let us suppose that the coded information sequence is to be transmitted one bit at a time at some uniform rate R bits/s.The digital modulator may simply map the binary digit 0 into a waveform s0(t)and the binary digit 1 into a waveform j,(i).In this manner,each bit from the channel encoder is lransmitted separately.We call this binary modulation.Alternatively, the modulator may transmit b coded information bits at a time by using M = 2s distinct waveforms j.(r), i = 0,1
英文文献翻译 第6篇
一直减少的体积流量和引入的富氧燃烧过程的烟气循环增加了烟气中SO3的浓度。例如Ochs等人计算的SO2浓度从空气燃烧条件中的200ppm增加到富氧燃烧条件中900ppm,Kakaras等人估算的以褐煤为基础时模型由空气到O2/CO2(有循环的)时,SO2浓度从270ppm增加到到800ppm。
试验结果说明虽然实际中SO2的浓度依赖于很多的因素(概括在表4中),但是从空气燃烧到富氧燃烧SO2的浓度增加2-4倍。对于同一个研究中湿烟气循环(没有凝结水)已经表明它比干烟气循环(在循环之前使水凝结)的SO2的浓度的高。
表4 富氧燃烧条件下影响熔炉中SO2浓度的因素
变量控制因素相关结果
燃料中硫煤的质量
矿物质煤/灰分的质量
理论配比需煤的质量
求的氧气量
(燃料/O2比率)
过量O2,火焰的控制
阶级风/燃尽风
氧浓度火焰的控制
烟气循环的比率火焰的控制
一次风/二次风
送风量,速度的型线
烟气的杂质(空气分离单元,不
O2,N2,Ar,H2O)控制的空气入口
酸露点热量传递的控制灰分的化学成分,SO3/SO2的转化,H2SO4的转化 飞灰中Na,K,Ca,Mg倾向于形成硫酸盐从而减少SO2的浓度。在飞灰中硫的捕获率依赖于数量,微粒粒径,金属氧化物在灰分中的形成和分布。更高浓度的水分和灰分使燃料/O2的比值更小。S的生成物H2S和COS在还原气氛中间断的形成,焦炭的燃尽影响影响整个燃料中硫元素的转化。碳的燃尽,火焰的温度,传递给锅炉的辐射热。通过燃烧器的烟气流体积的改变,稀释/SO2的循环。通过燃烧器的气体流体积发生改变,SO2稀释 在烟气酸露点下运行的热量交换单元将会导致H2SO4的沉
积而引起腐蚀的问题。在富氧燃烧条件下,特定的烟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