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热应激的危害(精选8篇)
母猪热应激的危害 第1篇
1热应激对母猪生产的危害
1.1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机能的影响
热应激对猪繁殖机能影响已经肯定,其症状表现为母猪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增加、产仔数减少、窝重减轻,甚至流产[2]。应启实等(1994)报道[3],气温在31℃~35.9℃给母猪配种,窝均产仔数8.34头,与1℃~5.9℃,6℃~10.9℃,11℃~15.9℃,16℃~20.9℃,21℃~25.9℃,26℃~30.9℃6个气温组相比,窝产仔猪数分别减少了2.10、2.06、1.48、1.39、1.03和0.90头,差异均极显著(P<0.001),气温在36℃~37.9℃配种,窝产仔猪数降低至6.46头,与1℃~35.9℃配种的7个气温相比分别减少了3.98、3.94、3.36、3.27、2.91、2.78和1.88头。热应激延长了断奶至再次发情的时间,Hurtgen and Leman(1980)[4]通过对11 464头种母猪的产仔记录分析发现:7~9月份断奶后7d的发情率为68.6%,其它月份为82.0%。以上现象表明热应激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
1.2热应激对母猪泌乳性能的影响
热应激条件下的母猪采食量下降,泌乳量减少,母猪初乳中的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质减少,仔猪21日龄的体重下降,母猪泌乳期间失重增加。Renaudeau(2001)报道,环境温度20℃下的母猪日泌乳量为10.43kg,极显著地(P<0.01)高于环境温度29℃下的母猪日泌乳量7.35 kg;环境温度20℃时,28日龄的仔猪断奶重、平均日增重为9.51kg和272g,与29℃环境温度下仔猪断奶重7.52 kg和平均日增重203 g相比较,差异高度显著[5]。环境温度20℃时母猪在7~27d泌乳期内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净能摄入量分别是7.63kg和82.0MJ,均极显著高于母猪在29℃环境温度下的平均日采食量4.22kg和净能摄入量43.3MJ;母猪28日龄泌乳期内失重从20℃的16 kg增加到29℃时的34kg。热应激条件下(32℃)的母猪和初生仔猪血清中皮质醇浓度升高,母猪血清中总蛋白质、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随着产期的临近而下降,产后24h和48h初乳中总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低于非应激条件下(21℃)的母猪初乳中的水平[6]。应激条件下母猪初乳中高的皮质醇含量和低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导致初生仔猪血清中皮质醇含量升高和出生后21d的免疫球蛋白降低,仔猪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弱。
1.3热应激对动物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热应激引起动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血液中的p H值升高,进一步发展为呼吸性碱中毒[7]。热应激还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水平或酶活性发生变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加而肾上腺分泌胆固醇量减少[8],甲状腺分泌机能降低,甲状腺体变小,T3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血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增加[9]。范石军(2001)报道热应激可导致动物心、肝脏中产生脂质过氧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以及自由基清除酶SOD,GSH-PX活性增强[10]。热应激还可使机体淋巴细胞减少、异嗜白细胞增加,淋巴器官萎缩,细胞免疫被抑制,降低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2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机能影响的机理
热应激反应是机体对高温作为应激源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其发生过程同样符合应激反应的三个阶段:即惊恐反应、适应阶段和衰竭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反应,从而导致热应激综合症的发生。热应激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扩大适应范围的生理反应。动物各器官的机能和生理反应主要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来调节,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于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而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的活动;神经系统则通过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免疫器官多级路径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三个系统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应激综合症是动物机体高度紧张、疲劳的衰竭症,它是交感神经—肾上腺和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机能紊乱造成的综合症[11,12,13,14]。热应激对母猪繁殖的影响,是对甲状腺起抑制作用,而引起繁殖机能紊乱所致。母猪受热应激的刺激,激活了丘脑—垂体—性腺轴,引起下丘脑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增加,释放到垂体门脉系统,从而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丘脑下部黄体素释放激素(LHGOH)的阈值升高,抑制了脑下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GTH),尤其是抑制了黄体素(LH)的分泌。而黄体素分泌减少的后果是卵泡排卵减少和抑制黄体生成及孕酮的分泌,黄体素、孕酮量不足,则出现胚胎早期死亡及流产[15]。热应激干扰了孕期孕酮与雌二醇的分泌平衡,可能是导致胚胎存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6]。ACTH水平升高,会间接影响卵巢机能,可能诱发卵巢囊肿,性机能减退,繁殖受阻。
3减轻生产母猪热应激的措施
3.1物理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的方法主要是降低舍内温度,加快母猪体热的散失。包括喷水、滴水降温,舍内喷雾降温,增加通风,挂湿窗帘等。降低舍内温度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受到硬件设施建设的制约,需投入较大的资金。目前除个别大型猪场使用温帘及机械通风和喷雾降温外,大多数猪场和个体养猪专业户仅采用喷水的方式降温。
3.2调整日粮中各营养物质的比例及含量
日粮中添加脂肪,提高单位饲料中的可利用能浓度,增加母猪可利用能摄入量;添加合成的限制性氨基酸,在满足必需氨基酸需要的同时,适当降低日粮的粗蛋白质含量(其热增耗高),从而减少日粮在体内代谢的热增耗,使机体的代谢产热量减少。此法只有辅助减缓机体热应激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减缓环境高温引起母猪热应激综合症。对267头母猪的试验结果表明,补充赖氨酸满足必需氨基酸需要,降低日粮的粗蛋白质水平降低,并不能显著减轻母猪的热应激,但有提高热应激母猪的仔猪增重的趋势[17]。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提高日粮的能蛋比,只有较少的猪场有加油设备,日粮添加脂肪的方法运用不多。
3.3抗热应激添加剂的应用
3.3.1维生素类。VC和VE在畜禽的抗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VC被认为是抗应激因子。研究表明,在日粮中补充VC,可明显抑制动物体温上升,提高采食量,降低血液中皮质酮浓度,减轻热应激的影响。VE可以提高机体应激前后的免疫力,提高畜禽的成活率。这两种维生素目前多用于鸡的抗应激和仔猪的断奶应激上,用于母猪热应激的不多。
3.3.2抗生素类。关于抗生素的作用,尚存争论,许多理论认为抗生素通过减轻胃肠道器官组织的重量而与热应激显著相关[18],同时有利于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繁殖。目前抗生素的使用较普遍,但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动物生长,对热应激无特殊的针对性。
3.3.3电解质及矿物质类。补充电解质以调节酸碱平衡,增加矿物质以保证应激期间机体对矿物质的需要和弥补因热应激所损失的离子,是目前在抗应激时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在鸡体的抗热应激时。常用的电解质和矿物质添加剂有:碳酸氢钠、氯化钾、氯化铵、氯化钠等。
3.3.4镇静剂。热应激时猪的体热增加,为减少肌肉不必要的活动和产热,可用镇静剂使动物安静以减少机体产热,同时镇静剂有抗惊厥的作用,常用有:氯丙嗪、安定、利血平等,但其残留等毒害作用较大。
3.3.5中草药添加剂。中草药为纯天然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效果持久,同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安全无害,无抗药性,无药物残留,无毒副作用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中草药添加剂的抗热应激作用在鸡方面研究应用的较多,特别是对蛋鸡的热应激,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15,16,17,18,19,20],研究出了较好的配方方剂,但在猪热应激方面的研究应用较少,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曾研制出商品猪抗应激中草药饲料添加剂[19],但目前还没有母猪专用的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研究的报道。
3.3.6复合抗热应激添加剂。高温对畜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添加剂不可能完全克服畜禽的热应激,而复合添加剂的效果可能更好。复合中草药,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兼有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每味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再加上复方内药味众多作用各异,构成中草药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的多样性,这是它在抗应激方面西药所不具有的优越性。热应激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任何单一的某一种化学成分或某一类化学成分很难与中草药复方添加剂相提并论。复方中的西药可针对性地补充热应激的动物机体对营养物质的特殊需要,中药部分针对免疫、内分泌、神经三大系统调整机体内环境使之趋向稳定,因此用复合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来缓解动物热应激是国内外学者力求探索的一条途径,前景十分光明。
摘要:综述了热应激对母猪的危害、影响机理和减轻热应激的方法,对种猪生产实践起指导意义。
热应激对夏南牛的危害和调控措施 第2篇
关键词:热应激;夏南牛;危害;控制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201-03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基金(编号:2013GGJS-232)。
作者简介:左春生(1976—),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预防兽医方面的研究。E-mail:xyzuocs@126.com。热应激(heat stress)是机体受到较严重的外界热环境刺激和自身的产热、散热失衡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外界环境包括环境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等,其中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与动物的生活、生产性能有较高的相关性[1]。夏季天气异常炎热,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夏南牛养殖场饲养员反映,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各种年龄的夏南牛采食量快速下降,种母牛不发情或发情行为大幅减少,种公牛精子质量降低,母牛的受孕率下降,在热应激的牛群中出现妊娠早期胚胎死亡甚至流产现象,说明热应激对夏南牛的危害很大。
1夏南牛热应激的症状及判断
夏南牛是以夏洛来牛为父本、南阳牛为母本,通过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3个阶段,利用开放式育种方法培育而成的肉用牛新品种,其皮下脂肪较厚、汗腺也不发达、体内热量散发不快、不善于通过皮肤蒸发散热,因此非常不耐高温。在最適环境温度范围内,肉牛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所以肉牛体温保持恒定,生长发育较快,抗病力很强,饲料报酬高。环境温度大于最适温度范围,肉牛的产热超过散热,就会通过增加呼吸蒸发和辐射散热来达到体温调节平衡。
当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时,体温会升高,食欲不振,严重时出现食欲废绝、呼吸迫促、狂躁不安、鼻镜发干症状;热应激严重的可导致肉牛精神沉郁、步态不稳、站立摇摆、眼结膜发紫,更严重的表现不能站立、肌肉震颤、口色发红、口腔流出白沫、心跳加速、全身大汗淋沥,个别表现异常兴奋。在炎夏,牛棚舍通风隔热情况不好时,就应该采取措施预防热应激,加大观察力度,一旦肉牛出现上述症状,立即采取得力的治疗措施以减少损失。
热应激由多个因素引起,其中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作为判断热应激的指标[2]。温湿指数(THI)可作为判断热应激的一个重要指标[2-3],温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HI=072(Td+Tw)+40.6
式中:Td、Tw分别为干、湿球温度计读数, ℃。
根据温湿指数值来判断热应激状态:当THI<74时为正常安全状态,THI位于75~78时为警戒状态,THI位于79~83时为危险状态,THI>84时为紧急状态[2,4]。
2热应激对夏南牛的危害
2.1热应激对夏南牛繁殖性能的危害
根据调查,夏季某夏南牛场的母牛发情率低,受胎率只有10%左右,甚至有4%左右的母牛发生子宫脱或阴道脱,表明热应激对夏南牛繁殖性能的影响特大。短期热应激影响子宫内膜分泌功能,降低胚胎的着床,抑制胚胎的发育,引起早期胚胎死亡。长期热应激导致母牛秋季繁殖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受胎率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升高。
2.1.1热应激对卵子的危害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卵母细胞的发育对温度比较敏感[5]。热应激会阻碍卵泡选择并延长卵泡波的持续时间,从而降低其质量[6]。热应激对卵母细胞的危害同样会影响胚胎的产生。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夏季卵母细胞的正常率及受精率均比冬季低[7],表明了热应激干扰了卵细胞的发育,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情期受胎率下降。
2.1.2热应激对精子的危害人们一直以来对母牛的热应激研究比较多,对公牛研究较少,近年来才意识到公牛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热应激可显著降低种公牛的精液品质和受精率[8]。夏季高温对精液品质有显著的影响。由于热应激作用,在夏末秋初精液品质明显下降,死精数、畸形精子数增加;精子密度变稀、活力下降,顶体完整率是一年中最低水平。温度是影响精子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9]。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发现,7—8月高温期,精液的各种性状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气温对这种下降起主要作用,可直接导致9—10月的精子活力从0.59左右下降到0.51甚至最低达-0.52[10]。据报道,8月份高温环境下,活精子数、有完整顶体的活精子数为全年最低水平。同时,热应激可以使公牛生殖系统功能发生异常,使性腺分泌物的量及其所含组成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顶体完整性比率下降,畸形精子数量也增加[11]。
2.1.3热应激对夏南牛胚胎发育的危害根据对夏南牛的观察,温度超过25 ℃时,母牛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采食量进一步下降,能量和基本营养严重缺乏,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到35 ℃时,受胎率明显下降。李玉欣等有类似报道:春、秋两季情期母牛受胎率水平最高,最高可达90.05%;夏季则显著下降,最低为62%[12]。热应激极不利于胚胎成活,尤其在妊娠前期(9~13 d)胚胎的着床期影响最大。在热应激环境下的青年母牛,其正常胚胎数低于23%,生长等级胚胎数高于25%,未受精卵数相似[13]。
2.2热应激对夏南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在热应激情况下,夏南牛要减少饲料摄入来降低机体产热,维持机体热平衡。在相同营养的日粮中,其采食量减少,则营养摄入也相应减少,当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夏南牛的生长需要时,则其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如果热应激时间长,营养长期不平衡,夏南牛机体还会动用自身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来维持机体生命代谢需要,使机体出现负平衡而掉膘。
2.3热应激对夏南牛生理机能的影响
nlc202309012231
2.3.1热应激对夏南牛呼吸系统的危害在高温环境下,夏南牛表现呼吸频率升高,通过增加肺通气量加快呼吸道蒸发散热。当温度过高时的热应激,夏南牛呼吸频率也会随之加快,机体呼吸碱中毒;当比较严重时,过强的呼吸通气会导致肺损伤,表现肺脏的充血,甚至因肺毛细血管网破裂而出血。因此,夏南牛在出现热应激时,呼吸系统功能会降低。
2.3.2热应激对夏南牛消化系统危害高温时,夏南牛消化功能的典型表现为食欲降低,采食量减少,严重的可诱发神经性厌食症。随着温度的升高,消化道蠕动减弱,从而延长了食糜在消化道停留时间,因饱感反射引起食欲降低。尽管夏南牛汗腺不发达,但较高的温度还是能引起牛大量流汗,体内氯离子丢失,又因饮水增加使胃酸被稀释;同时消化酶类分泌减少;加上体表的血液循环大于深层组织血液循环,用于胃肠消化吸收的血液量少而能力下降,从而表现出食欲不佳,采食减少。如果热应激的发生时间长,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等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黏膜缺血,可造成胃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损伤变化,严重影响夏南牛生长,甚至引起贫血、消瘦死亡。
2.3.3热应激对夏南牛免疫系统的影响热应激时,机体产生热休克蛋白。许多试验证明,热休克蛋白可以提高细胞对热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耐受性。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常与机体产生热耐受损伤性刺激能力呈正相关[14]。同时,热应激下,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参与体液免疫,提高动物的耐受性和适应力[2]。若长时间应激,则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体重下降。对于夏南牛来说,从表现上,可以发生热射病、呼吸性碱中毒以及因机体免疫力下降而造成的其他疫病。
3缓解夏南牛热应激的措施
热应激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提高反刍动物福利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营养和环境方面的调控来缓解反刍动物的热应激,提高生产效益。
3.1加强营养调控,合理调整饲料配方
热应激条件下,采食量下降是影响夏南牛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重新制定饲养标准,通过增加营养深度,适当提高精粗饲料添加比例,从而改善机体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以满足热应激时机体正常生理要求和生长发育需要。
3.1.1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浓度适当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改变能量的添加形式,有利于缓解夏南牛的的热应激。Heemstra 等研究指出,对在热应激环境的肉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和限制能量饲料的使用,能够增加料重比和降低热负荷[15]。由于过瘤胃脂肪一般不参加瘤胃发酵,能提高能量密度,大部分可以直接用于肉牛生产,又不会使体热增加,因此可以把热应激降到最低限度。现在国外普遍使用脂肪钙作为饲料成分,因其不受瘤胃内微生物的影响,且在小肠内以脂肪酸和钙离子形式存在,较易被机体吸收。
3.1.2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热应激状态下,由于采食量下降,家畜体内氮呈现负平衡。加强夏南牛日粮中蛋白质比例,使蛋白质浓度比正常水平提高1%~2%[16]。例如动物在应激状态下可产生热休克蛋白来保护机体,热休克蛋白是谷氨酰胺诱导产生,因而添加谷氨酰胺有助于增强机体对应激的抵抗能力。蛋白质浓度高低对热应激的调控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和探讨。
3.1.3适当提高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用量由于天热,夏南牛的采食量下降,各种营养成分不能满足生长需要,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自然也很缺乏。然而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体内代谢有重要影响,例如维生素E、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B族维生素对3大有机物代谢起着调节作用,且部分B族维生素作为酶促反应的辅助因子,能降低热应激造成的不良影响等;矿物质如NaHCO3、KHCO3、KCl等会影响血液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增加日粮中或者饮水中电解多维和矿物质的含量,可以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定,并调节机体内的离子平衡。
3.2加強管理,改善环境条件
3.2.1减少热辐射对夏南牛的危害夏季热辐射主要是太阳直射及看不见的红外线辐射。鉴于此,可在牛舍顶棚加入隔热层,或在前后墙增加1个纵向通风机,或加装一些大功率电风扇,加速空气的流动来达到降温目的。同时牛舍窗户要常开,加强空气对流,加快散热。在牛场周围种植大叶子杨树等高大乔木,改善场区小气候,必要时在运动场挂上遮阳网或搭遮阳棚,种上丝瓜或铺上干草树枝,减少太阳的热辐射和红外线辐射。
3.2.2降低饲养密度,搞好环境卫生夏季天热,降低饲养密度,提高每头牛的占地面积,增加牛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夏南牛的散热。同时保持好牛舍和运动场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和污物,并做好蚊蝇的捕灭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夏南牛抵抗力的消耗,保持体力对抗热应激。
3.2.3合理利用水资源炎炎盛夏,一定要保证夏南牛的洁净和充足的饮水,最好是深井冷水自由饮用。如果采用水箱供水或水塔供水,一定要防止受到太阳的暴晒导致饮水变成热水,保证牛饮用的一直是清凉的饮水,从而让牛感觉清新凉爽。同时,也可以用深井冷水给牛舍装2个雨帘,尽量保持舍内凉快。
3.2.4合理的饲喂方式Davis等研究表明,在热应激状态下,限制饲喂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每天干物质摄入量和料重比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17],因此夏南牛作为肉用牛品种,也可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高温季节喂料时,一般宜在清晨和晚上气温较低时进行,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间。有条件的可以湿拌料喂,但须监督牛采食,免得吃剩浪费,以及防止食物酸败引起牛胃肠疾病。
3.3热应激添加剂的应用
在饮水中加入NaHCO3,可以缓解机体的酸碱平衡,使瘤胃保持最适的pH值。铬可使热应激动物降低应激程度[18],因此在饲料中常添加有机铬,如酵母铬或烟酸铬等,可提高饲料报酬。中草药中含有许多微量养分和免疫因子,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抗病力,缓解热应激给动物带来的负面作用[19]。中草药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的制剂,应用于夏南牛的生产不会给肉产品造成有害残留,能有效解决西药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药物残留问题,但目前应用不广泛,需进一步研究。
nlc202309012231
4結论与讨论
在国外,肉牛生产发展快,抗热应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规模化养殖场不是很多,时间也不是很长,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炎炎夏季,夏南牛会受热应激的影响,控制好热应激是必要的。营养和环境调控措施可提高夏南牛的舒适程度,降低高温环境对其造成的伤害,也可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但热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试验完善。目前中草药在肉牛抗热应激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大用中草药添加剂抗热应激的应用研究。深入了解热应激的发生机制,全方位地找到缓解和控制措施,对提高夏南牛夏季生产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峰,王学清,李魁英,等. 热应激下奶牛体温、呼吸频率与环境温湿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 饲料工业,2010,31(13):24-25.
[2]孙志民. 肉牛热应激与综合防治措施[J]. 吉林畜牧兽医,2008,29(8):39-40,42.
[3]覃智斌,左福元. 肉牛热应激研究进展[J]. 现代畜牧兽医,2007(9):52-54.
[4]Davis S,Mader T. Adjustments for wind speed and solar radiation to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J]. Nebraska Beef Cattle Report,2003:49-51.
[5]Rutledge J J,Monson R L,Northey D L,et al. Seasonality of cattle embryo production in a temperate region[J]. Theriogenology,1999,51(1):330.
[6]Roth Z,Meidan R,Shaham-Albalancy A,et al. Delayed effect of heat stress on steroid production in medium-sized and preovulatory bovine follicles[J]. Reproduction,2001,121(5):745-751.
[7]Rocha A,Randel R D,Broussard J R,et al. High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ecrease oocyte quality in Bos taurus but not in Bos indicus cows[J]. Theriogenology,1998,49(3):657-665.
[8]田允波. 热应激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2003,30(3):32-34.
[9]李俊杰,桑润滋,田树军.热应激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的研究进展[J]. 草食家畜,2000(4):26-28.
[10]杨殿军,王力波,陈忠孝,等. 气象因素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1989(2):9-12.
[11]陈燕红,张拴林,高海波. 热应激对种公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饲料博览,2007(4):14-17.
[12]李玉欣,张忠诚. 气候因子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1996(1):31-32.
[13]吴结革,霍淑娟,茆达干. 热应激对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及其防止措施[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22(3):99-103.
[14]王新华. 家畜病理学[M]. 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3.
[15]Heemstra J,Scott T,Mader T,et al. Fat addition and restricted feeding of com gluten feed diets for cattle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stress[J]. Nebraska Beef Cattle Report,1999:34-37.
[16]颜金财.热应激对肉牛的危害及综合防控措施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143.
[17]Davis S,Mader T L,Cerkoney W. Effects of feeding regimen on performance,behavior and body temperature of feedlot steers[J]. Nebraska Beef Cattle Report,2001:69-73.
[18]郭玉华,赵健亚,周为琴. 铬的营养研究进展[J]. 中国饲料,2004(11):29-30.
[19]金兰梅,伍清林,方光远.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2006(18):37-39.
夏季母猪热应激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第3篇
1 夏季母猪热应激的发生及危害
热应激是指在高温度环境中机体对热环境做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的总和。母猪对高温环境作出的反应首先表现为采食量下降, 当外界温度超过28℃, 母猪会通过减少采食量来减少体内热量的产生。有资料显示, 当气温在25℃以上时, 气温每升高1℃, 平均日采食量下降200g。母猪长期采食量下降, 则导致能量蛋白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母猪繁殖力下降、泌乳量下降。如分娩过程延长, 死胎数增加, 产后易发生乳房炎、子宫炎和泌乳量下降等综合症, 强烈的热应激还会造成母猪突然死亡。
1.1母猪体质下降, 泌乳能力减弱
当泌乳母猪采食量下降时, 机体吸收的能量蛋白等营养物质不足, 机体就会本能地动用体内贮存的脂肪等来合成乳汁, 造成泌乳母猪体重下降, 泌乳量减少、甚至无乳。
1.2 母猪不发情, 难配种受孕
母猪泌乳期失重大, 会使母猪内分泌紊乱, 断奶后发情延迟, 排卵数少, 难以配种受孕。另外热应激还会使母猪卵巢机能和性机能减退, 从而使受胎率下降。持续的高温热应激还会诱发母猪卵巢囊肿, 从而导致不孕。
1.3 产仔少, 流产、死胎、弱仔多
高温不利于卵子的受精和受精卵的运行, 从而使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降低。母猪采食少, 营养不足, 体质差, 导致供应胎儿的营养不足, 胎儿发育不良、死亡。最终出现流产、死胎、产仔少、弱仔多。
1.4 仔猪断奶体重轻, 死淘率高
母猪泌乳下降, 仔猪哺乳量不足则导致仔猪生长发育不良、肠道疾病多, 死亡、淘汰率高, 仔猪断奶体重低。
1.5 母猪尿白尿血, 死亡高
高温容易诱发母猪膀胱炎, 表现为排尿结束时地面有好多如石灰渣一样的排泄物, 严重的还会出现尿血。严重热应激会造成母猪中暑死亡。
2 夏季母猪热应激的应对措施
2.1 保证充足饮水
水对猪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饮水不足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 加重热应激。夏季母猪的饮水最好用现抽取的清凉深井水, 保证充足的清洁凉水有利于猪体降温并能刺激食欲, 提高采食量。
2.2 加强猪舍通风, 减少阳光照射入猪舍内
在夏季可通过开启电扇、排气扇或门窗打开等方法保证猪舍内空气流通。有条件的可在猪舍周边种树遮阳, 也可在猪舍门窗外拉架遮阳网遮阳, 减少阳光照射入猪舍内, 防止舍内高温。
2.3 降低舍内温度
猪是恒温动物, 正常体温是38.7~39.8℃之间, 汗腺机能不发达, 皮下脂肪层厚, 高温时散热困难, 耐热性差, 对外界温度要求比较严格, 环境温度过高, 超过猪的适宜温度范围, 就会对猪造成影响。空怀母猪的适宜温是16~19℃, 怀孕母猪的适宜温度是14~16℃, 产仔后哺乳期母猪的适宜温度是15~20℃。根据不同时期母猪的适宜温度做好防暑降温、通风工作, 上午猪舍内气温不高时要注意通风控制舍内湿度, 尽量保持舍内干燥, 中午及下午气温较高时可开启全部门窗, 同时用水冲洗舍内栏底及走道, 降低舍内温度, 冲洗次数根据猪舍温度灵活掌握, 气温高时可1~2h冲1次;也可在气温高时对猪舍实施带猪喷雾消毒达到即消毒又降温的效果。温度更高时也可直接用水冲洗猪身, 哺乳期母猪可先将小猪隔离开后再冲洗母猪。另外, 限位栏内饲养的母猪还可用乳头滴水法将水直接滴在母猪头颈部, 能有效的降低母猪的体温。滴水器应安装在母猪颈肩部上方, 每间隔1h滴水1次, 滴水器调控为每次滴水可使颈肩部充分湿润而又不使水滴到地上。
2.4 调整饲养密度
当饲养密度高时, 猪舍内蓄积的热量多, 升温快, 夏季高温季节应尽量降低舍内母猪的饲养密度, 从而减轻热应激。
2.5 调整饲料配方, 调整饲喂方式
高温环境下母猪采食量下降, 为保证母猪营养需要, 必须提高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等营养水平。如:可通过添加2%~5%的油脂, 增加鱼粉、豆粕比例来实现提高能量蛋白浓度, 确保日粮消化能达14421k J/kg;粗蛋白达到17.5%~18.5%。
炎热季节, 猪场应改变猪的饲喂时间。早餐宜早, 可在6时左右;12~14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 应避免饲喂, 可提前或推迟饲喂;晚餐要晚, 宜在19时左右。湿拌料可以更湿一些并添加青绿饲料来提高适口性, 对个体大的怀孕母猪, 每天应补充青绿色饲料不少于500g, 增进食欲。
2.6 添加抗应激药物
高温条件下, 猪体内的钾和碳酸盐的排出量增加, 影响机体的电解质的平衡。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碳酸氢钠 (100kg水中加100g) 、Vc (250mg/kg饲料) 等抗应激药物, 提高母猪抗热应激能力。
3 小结
哺乳母猪热应激的诊断与防治 第4篇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2010年6月中旬, 某猪场产房待产母猪、哺乳母猪共计15头, 出现精神萎靡, 采食量减少, 第2天拒食, 体温41℃, 站立不稳, 呼吸加快, 张口喘气, 腹式呼吸, 颈部及背部毛孔出血, 耳、腹部发紫, 粪便如算盘珠状, 母场主怀疑附红细胞体, 连续注射三氮脒及磺胺类药3d, 效果不明显;更换清热解毒药物后部分母猪采食, 但其他症状未见缓解。其中1头在治疗过程中呼吸衰竭而死, 同时在产床母猪发病期间1头孕后期母猪口吐白沫, 痉挛, 呼吸急促, 突然死亡。
2 病理变化
突然死亡的孕后母猪经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 肺水肿, 其他脏器变化不明显。
经剖检产房母猪发现气管粘液增多, 气管环充血、出血, 胸腔积液, 肺水肿, 心肌软而无力, 胃黏膜脱落、溃疡、出血, 肠黏膜脱落、充血、出血, 肠内有黑粪,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膀胱积黄尿, 肝、肾微肿。
3 实验室诊断
取耳静脉血 (或抗凝血) 1滴于载玻片上, 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 加盖玻片, 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 未见虫体;后经姬姆萨染色镜检红细胞形态正常, 瑞氏染色镜检, 也未见紫蓝色虫体。
3 病因分析
发病场产房为封闭式, 但为节省成本房高较矮, 房舍顶层比较薄, 且无隔热层, 为防止蝇蚊窗户安装纱网, 无排气扇, 种种因素引起猪舍温度升高, 通风不良。发病前后气温高达33℃以上, 而且持续高温, 由于哺乳母猪皮下脂肪层过于肥厚, 难以通过皮肤蒸发散热来调节体温, 畜主采用滴水降温措施为母猪提供散热途径, 造成舍内高温高湿, 形成桑拿浴环境。胃肠黏膜的病理性变化, 导致母猪粪便积蓄体内, 排便不畅, 后期便秘。
4 治疗
(1) 改善猪舍环境:用遮阳网覆盖房顶, 避免阳光直射, 室内安装排气扇2台, 用于纵向能风, 加上滴水降温, 使舍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 (2) 对不能正常起卧拒食母猪采用50g泌乐多溶于温水中, 一次性灌服, 连灌3次, 静脉注射VC黄芪多糖葡萄糖生理盐水碳酸氢钠。 (3) 对部份可以采食者在饲料中添加泌乐多 (1kg/t) 及碳酸氢钠 (100kg水中加100g) 、黄芪多糖等。孕后母猪于产仔前7~10d的摄取量50g/d头, 症状缓解后可以减量到30~40g/头d。
5 治疗效果
采取降温措施之后, 母猪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呼吸频率减慢, 随着后续治疗, 体温降到38℃, 呼吸转为正常, 采食量增加, 呈现圆柱状软粪, 奶水也由无到充盈。
6 小结
减少母猪夏季热应激的防控措施 第5篇
1 热应激影响繁殖母猪生殖性能的主要机理
夏季气温常在30℃以上, 而母猪在温度达到26℃时就受到热应激的影响, 使母猪的生殖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母猪发情和排卵是通过内分泌途径在生殖激素的控制下进行的, 而这些激素与蛋白质和类固醇供应是否充足有关。在高温条件下, 母猪的采食量降低, 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 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受到影响, 使性腺机能减退, 从而可直接影响FSH、LH的释放并间接作用于卵巢类固醇激素的产生而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和排卵, 常出现乏情和异常发情, 发情周期延长。同时高温不利于卵子的受精及受精卵在输卵管里的运行, 致使卵子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降低。
2 热应激对繁殖母猪生殖性能的影响
泌乳母猪遭受热应激时, 即会做出适应性反应: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降低采食量。而在这一关键阶段降低采食量, 对母猪的繁殖性能有重大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 热应激母猪采食量降低摄取能量和营养物质不足耗损母体补充造乳泌乳量降低乳猪生长不良、疾病抵抗力下降断奶仔猪体重小, 育成率低肥育猪生长表现差、上市日龄延长。第二, 热应激母猪采食量降低耗损母体脂肪、蛋白质造乳泌乳期失重过多断奶至再配间隔延长受胎率下降分娩率下降次胎产仔头数减少。
2.1 对母猪初情期和断奶后发情的影响
据报道, 在高温环境下能使后备母猪初情期平均推迟22天, 温度高于28℃时, 母猪性成熟迟延。还有研究表明, 初产母猪断奶后恢复发情的时间在7~9月的要比其他月份的长, 断奶后无发情症状的初产母猪中46.2%的卵巢有黄体, 而38.5%的卵巢无黄体。在高温高湿的7~10月份, 母猪断奶后7天内的平均发情率为70.6%, 远远低于其他月份 (85%) 。
2.2 对母猪受胎率的影响
母猪受胎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母猪的受胎率较低, 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受胎率逐渐下降。7、8月份气温最高, 受胎率达到最低。母猪断奶后7天内的受胎率比其他月份低14.3%。试验表明, 当气温达32℃以上时配种, 约有19.7%的猪不孕或重复发情, 在32℃以下时配种, 则仅有12.7%的猪不孕或重复发情。母猪的受胎率与配种时的环境温度和配种后的周平均温度成负相关。
2.3 对母猪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高温的强烈应激作用使母猪内分泌功能失调, 也使外周血液循环加强, 身体内部的血液供应量减少, 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 使胚胎营养不足, 出现胚胎早期吸收和死亡, 因而产仔数明显降低。另外, 高温还可使子宫内环境发生许多不良变化, 死胎、畸形胎增多。研究表明:母猪在配种后怀孕前期受热应激影响, 胚胎存活数减少。在配种前和配种后各3天对环境作32.2℃的热处理, 对母猪的胚胎存活数没有影响, 但配种后3天起到25天一直饲养于32.2℃中, 则胚胎存活数显着减少。所以高温对配种后8天内的胚胎存活率和受胎率有不良影响, 妊娠母猪前期受热应激可发生严重的流产问题。
2.4 对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影响
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受季节气温的影响。在夏季高温季节时, 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有所下降。研究表明:产活仔数以3、5、6月份较高 (9.51~10.37头) ;以7、8、11月份较低, 分别是7.90和7.40头, 这是因为7、8月份气温最高, 死胎较多, 因而活仔数低;而11月份产仔, 实际上是在7, 8月份配种时气温较高。产卵数和卵子质量下降, 且受精卵附植影响, 所以产仔数低。
2.5 对母猪哺乳性能的影响
高温环境可使母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 从而影响哺乳性能。试验表明:用63头大约克经产母猪进行不同环境温度和日粮粗蛋白水平对泌乳成绩影响的试验。试验设环境温度18℃、22℃、25℃、27℃和29℃ (5个水平) , 日粮粗蛋白设14%和17% (2个水平) 。供试母猪从哺乳第7天至第19天给予自由采食。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哺乳成绩无影响。但哺乳第7天至第19天之间, 每天的饲料采食量, 从环境温度18℃时的7.16千克降到29℃时的3.48千克。表明在高温环境下, 饲料采食量将大大下降, 这种下降趋势呈曲线。采食量的下降使母猪的膘情下降, 直接导致母猪哺乳性能的下降, 从而引起仔猪的发育不良。
3 减少母猪热应激的防控措施
泌乳母猪适宜的环境气温在15℃~20℃范围, Mc Farlane等 (1993) 报道为15℃~21℃;加拿大阿尔伯特农业局畜牧处 (1992) 提出为18℃~20℃;王新谋 (2001) 提出为16℃~18℃。在适宜气温下, 母猪舒适, 采食较多, 泌乳量高, 仔猪生长快, 发病少, 育成率高;母猪泌乳期失重少, 断奶至再配间隔短, 受胎率高。
3.1 保证充足清凉饮水, 抑制猪体温上升
水对猪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高温环境猪主要依靠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饮水不足或水温过高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有试验证明, 猪饮水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 在气温为7℃~22℃时, 饮水量和采食饲料干物质比为2.1~2.7∶1;气温升高到30℃~33℃时, 饮水量和采食饲料干物质比提高到2.8~5.0∶1。由此可见, 饮水对猪在高温条件下的健康和繁殖是绝对必需的。保证充足 (饮水器中水有一定压力, 饮水器保持水流量2000毫升/分钟以上) 的清洁凉水 (水温控制在10℃~12℃以内) 有利于猪体降温并能刺激采食, 提高采食量。
3.2 加强通风和减少辐射
加强猪舍屋顶的隔热, 建造猪舍时, 注重屋顶隔热设计, 屋顶采用隔热材料如泡沫等, 屋内用天花板吊顶隔热, 可有效减少热辐射向舍内传递。对条件较简陋、屋面为单一石棉瓦的猪舍, 可在屋顶铺上一层稻草, 并定时向稻草上洒水来隔热。在夏季通常在20℃时就应该用排气扇。25℃时应用电扇, 保证舍内空气流通和新鲜。有条件的猪舍在周边种树, 尤其是高大乔木, 既不影响通风, 又有很好的遮阴效果。地面种植瓜果、葡萄等禾本科植物可起到减少热辐射的作用, 猪舍外向阳面可架设遮阳网, 特别是东西朝向的猪舍, 以减弱热辐射。效果很好, 成本也低。
3.3 降低舍内温度
对封闭式猪舍, 通风和蒸发是最主要的降温措施。通风可有效降低空气湿度, 带走舍内热量。蒸发降温是最有效的方法, 蒸发1千克20℃的水要吸收2454.3千焦的热量, 常用的蒸发降温系统有:湿帘-风机降温系统 (水帘) 、喷雾降温系统、喷淋降温系统和滴水降温系统。喷雾、喷淋会增加舍内和床面湿度, 不宜在封闭式猪舍内采用, 但可用于屋顶冷却降温。湿帘-风机降温系统能有效降低封闭式猪舍温度 (可使舍温下降5℃~7℃) 。滴水降温系统最适合定位栏饲养泌乳母猪使用, 采用滴水降温室内温度可降1℃~2℃, 滴水器安装在母猪颈肩部上方, 每间隔45~60分钟滴水1次, 每次持续5~10分钟;滴水器调控每次滴水可使颈肩部充分湿润而又不使水滴到地上, 降温效果显著。McGlone等 (1988) 观察到, 在环境温度高于29℃的条件下, 采用滴水降温可使母猪在28天泌乳期内的采食量增加31.9%, 使失重从27千克减少到9千克。同时还要适当降低猪群饲养密度。
3.4 改变饲喂时间
夏季天气具有早晚较凉, 中午酷热, 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动物的产热规律为, 一般在喂料后1~2小时产热达到最高峰。如果在中午12点钟饲喂, 下午2点钟产热最高, 此时正值一日之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很容易产生热应激。所以每当进入炎热季节, 猪场都应改变猪的饲喂时间, 早餐宜早, 可在6点钟左右;晚餐要晚, 宜在19点钟左右;午餐可避过中午时间饲喂。采用湿拌料饲喂的要增加料中水的用量, 同时可以在料中添加一些青绿饲料来提高饲料适口性, 增加采食量。
3.5 采用营养调控来降低热应激影响
3.5.1 调节饲料配方
高温条件下, 母猪为了减少体增热, 减少散热负担, 势必会减少采食量, 造成猪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从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对饲料配方做必要的调整, 已成为缓解热应激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营养物质的体增热越多, 更加重猪的散热负担, 热应激也更严重, 因此选择适口性好、新鲜质优的原料配合饲粮, 适当降低高纤维原料配比, 控制饲粮粗纤维水平, 以减少体增热的产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猪的主要能量来源, 但是碳水化合物的体增热大于脂肪, 因此, 应适当降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油脂容积小, 净能值高, 体增热少, 是高温条件下猪理想的能量来源, 可在饲料中添加5%以内的油脂。热应激状态下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 因此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 能提高饲料利用率, 减轻高温季节母猪的散热负担。也有报道认为平衡氨基酸, 降低粗蛋白摄入量是缓解猪热应激的重要措施。饲料中添加200~500毫克/千克维生素C和200毫克/千克维生素E, 能够提高母猪的免疫力, 增强抗热应激能力, 增加采食量和日增重。适量添加碳酸氢钠 (250毫克/千克) 和微量元素钾的含量, 也可缓解热应激对母猪的不利影响。
3.5.2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与应对 第6篇
1 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条件
每种动物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 被称作适温区。奶牛正常体况和发挥生产性能的温度在5~20℃, 称之为奶牛适温区。超过这一温度区间, 奶牛因不能散失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机体内热平衡就会产生热应激。高温和高湿共同作用奶牛也会产生应激。奶牛通过蒸发和非蒸发两种体温调节方式来缓解热应激。若皮肤表面周围温度低于35℃, 奶牛可以有效地进行自身调节, 进行热交换;而当环境温度超过39℃时, 奶牛即处于热应激状态。呼吸频率与产奶量和奶牛体重密切相关, 呼吸频率是目前相对精确的评定热应激程度的一种方法, 每分钟呼吸超过80次时, 奶牛就处于热应激状态。
2 奶牛发生热应激的危害
2.1 影响生产性能和原乳品质
奶牛发生热应激后, 采食量下降, 呼吸加快, 同时机体必须动用大量能量来对付应激源的刺激, 而使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分解代谢增强, 合成代谢降低,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 导致奶牛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还会引起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变化。热应激可显著降低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但对乳糖率无显著影响, 对总饱和脂肪酸 (SFA) 和总不饱和脂肪酸 (UFA) 亦有显著影响。
2.2 影响奶牛免疫系统
奶牛受到热应激刺激后, 会使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 嗜酸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其活性均受阻,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减弱, 体内抗体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
2.3 影响奶牛繁殖力
热应激可使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激素 (LH) 、催乳激素 (LTH) 等分泌减少, 犊牛性腺发育不全。母牛人工授精后用循环热应激处理, 7 d后试验组的正常胚胎率为20.7%, 显著低于一直饲养在较低温度下的对照组正常胚胎率51.5%。热应激还会引起成年母牛不发情或安静发情及排卵, 成年公牛性腺萎缩、性欲减退、精子发育不良、精子畸形或死精等。
3 奶牛热应激的应对
3.1 使用风扇和降温水池
牛群密集区设置大功率风扇, 要求风扇直径至少1.2 m以上, 在挤奶厅两侧距地面约高2.4 m处安置, 风扇之间的距离亦为2.4 m, 宜向待挤区域中心倾斜30°, 以便可以直接吹到牛体。同时配置喷淋设施或高压喷雾设施, 提高蒸发散热效率, 凉爽牛群。大型奶牛场可设若干长25 m、宽15 m、深1.2~1.8 m的降温水池, 可使泌乳牛群临床乳房炎减少一半, 并明显降低体细胞数和原奶细菌总数。
3.2 饲料营养的应对
奶牛热应激引起的奶量下降主要缘于采食量下降, 因此可以提高日粮能量和营养浓度, 增加精料配比, 每日添加过瘤胃脂肪350 g、优质全棉籽2.3 kg、豆粕3.2 kg、优质苜蓿草4.5 kg、青绿适口新鲜粗饲料等。精料消化容易, 不致因消化过程而在体内产生大量热量, 应使每千克干物质净能达到7.37 MJ;ADF (酸性洗涤剂纤维) 必须维持在17%~19%;NDF (中性洗涤剂纤维) 则控制在27%~32%之间;NFC (非纤维碳水化合物) 为35%~40%, 但粗饲料不得低于40%, 以防止因增加精料比例而致瘤胃慢性酸中毒, 投料时应选择在清晨和夜晚凉爽时段。
3.3 保证奶牛饮水
奶牛依靠出汗和呼吸蒸发水分达到降温目的, 让奶牛饮冷水可传导散热, 泌乳牛每天的饮水量将是平时的150%。如果气温高达35℃, 每日至少饮水120~200 L。水槽应设置在挤奶厅出口不远处和返回通道。水槽长度按每头牛4.5 cm设置, 奶牛每小时可饮水23 L左右, 供水速度宜为每分钟15 L, 水深应为8~15 cm;水槽应在遮阳避阴处, 每日应至少清洗水槽一次。
3.4 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高温环境会影响奶牛消化道内各种酶活性, 同时由于奶牛呼吸排汗功能增强还会损失大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盐。补充这些物质可增强奶牛体内酶活性, 提高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 减少排泄物中有机物、氮和磷的排放量, 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维生素A10每头每天补充18万IU和维生素E补充1 000~2 000 IU, 以及烟酸6 g。为补充丢失的钙、钾和钠, 每头每天补充石灰石200 g、氯化钾180 g、瘤胃素20 mg/kg, 食盐则自由采食。
3.5 应用瘤胃p H值缓冲剂
在日粮中添加0.75%~1.25%碳酸氢钠和0.25%~0.40%氧化镁作为瘤胃p H值缓冲剂, 利于维持奶牛体内酸碱平衡, 还有助消化作用。使用酵母和益生菌也会增加瘤胃内环境p H值稳定并促进乳蛋白合成。
3.6 及时镇痛、解热和消炎
热应激状态下, 新产牛产后本身免疫力更为低下, 若采食量不足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所以, 提高新产牛干物质采食量至关重要。疼痛是造成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头胎牛而言, 硬产道和软产道都是第一次开张, 因此分娩疼痛对于头胎牛而言是持久而剧烈的。对于经产牛, 由于热应激导致呼吸频率增加, 因此腹肌膈肌在分娩努责时收缩无力, 造成难产发病率较平时增加, 而难产会增加分娩疼痛甚至造成产道撕裂等产伤。所以在夏季热应激条件下需加强对新产牛的镇痛处理, 并辅以检查和治疗产道伤口。美达佳同时具有解热、消炎的作用, 所以在夏季热应激状态下应用效果尤为显著。钙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肌肉收缩, 进而增加胃肠蠕动达到增加干物质采食量的效果。血钙浓度的增加更能促进胎衣排出, 加快子宫复旧过程, 减少子宫炎发病率。因此, 针对新产牛可额外进行补钙, 可选用口服补钙的方式进行投服钙制剂, 以达到快速补充血钙的效果。同时每日给予230 g丙二醇, 连续3~5 d, 以补充血糖预防酮病。
4 结语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第7篇
1 奶牛热应激发生的原因
奶牛跟人一样都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为38.5℃左右,跟人不同的是牛几乎不出汗,牛的汗腺非常少,因此散热能力较差。适宜的饲养环境温度为10~20℃。当人为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周围环境温度超过25℃时,奶牛可产生应激反应。
2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
奶牛热应激是造成夏季奶牛业损失的主要原因。温度在20℃以上产奶量就会下降,并且在28℃以上产奶量下降可达50%以上。外界温度的升高可引起奶牛采食量下降,在40℃时的采食通常不会超过18~20℃的60%,40℃以上时部分不耐热的奶牛停止采食,如果发生热浪(异常热通常伴随高湿度天气持续一天以上,一般持续几天或几周这是气象学词典上的定义;通常使用热浪的概念为日最高温度高于32℃并持续3~5天的天气),往往会导致奶牛的死亡。由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炎热夏季对奶牛热应激的影响,对保证奶牛高产、稳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3 奶牛热应激的控制措施
3.1 建设牛场应考虑防止热应激
牛场应选择地势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
牛舍应建造在通风良好处,促进牛舍内热量和水分的排出。牛舍朝向一般为南北方向位,南北向偏东或偏西不超过30°。
对于牛舍采用哪种建筑形式比较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特别是降雨量。屋顶高度不低于3米,最好达到4米,牛舍两侧0.3米高的墙体以上能够全部敞开。屋檐和屋脊留通风带,宽度根据牛舍的规模设计,屋面的坡度至少是1:3,尽量做好自然通风。
采用绝缘性能好的材料建造屋顶,加强隔热设计。屋顶采用隔热材料,如泡沫、木板等,因为房顶吸引热量后,向室内辐射,加上隔热层后,可减弱辐射热向舍内传递。牛舍屋顶的颜色最好是白色,以减少热辐射。
屋顶喷淋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降低屋面温度,减弱辐射热向舍内传递。屋顶喷淋,可降低室温。屋顶喷淋的水管因暴露在阳下,使用透明的胶管,容易产生青苔从而堵塞喷头,因此应该使用黑胶管。
运动场位于牛舍阳面或阴面,要保证遮阴面积。遮荫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红外线辐射。遮阳棚要足够高,有利自然通风,以5m高为宜,每头牛占用的遮阳棚面积5~8㎡/头。棚顶用白色材料或者采用低传导材料加尼龙塑膜覆盖的材质较好,顶棚要建成倾斜式以利空气流通。
做好牛场的绿化工作。通过在牛场道路两旁和牛舍之间种植高大乔木和草,可降低夏天热辐射,降低牛舍环境温度。同时,场区种植牧草,减少水泥地面所占的比例,以调节和改善场区的小气候环境。
3.2 加强防暑降温,改善牛舍内部环境
缓解热应激最有效的方法是物理降温。当气温高于29℃,湿度在50%以上时,从早晨5点到夜间1点都需要降温。在散栏饲养的牛舍中,最合理的风机规格为900毫米(叶轮直径),最合理的风机间距为6米,如果大于或小于这个参数,风的均匀度将不够。从地面到风机底边的悬挂高度为2.1米,与竖直方向有12~17°的偏移(按实际情况调整)。给风机装摇摆装置,可调整风机位置。
大部分热应激是在牛采食的时候,应在采食道上方安装喷淋设备和风机。牛床一定要保持干燥,卧床上应该有电扇,不应安装喷淋设备。
在待挤区上方安装风机,间距也是6米。在更炎热的地区,挤奶厅两边墙上也应该加风机。
单一采用风扇直接吹奶牛或直接喷淋牛体效果不明显,风扇与温度低一些的水结合能起到理想降温效果。水温超过30℃效果不好。每天可以对奶牛进行5~7次喷淋,每次30~50分钟甚至1.5~2小时,就可以把奶牛温度降到适合温度,避免牛体体温上升到39℃以上。
3.3 饲养调控措施
3.3.1 调整日粮配方
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和蛋白水平,日粮粗蛋白不要低于17%,也不要过高。选用优质粗饲料及短纤维饲料,在保证食入足量干物质的前提下,适量喂些优质青草、胡萝卜、冬瓜、西瓜等对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提高牛奶乳脂率有好处。精饲料可多喂一些麸皮、豆粕等适口性好的饲料。添加缓冲剂及能吸附霉菌的添加剂(特别是饲喂易发酵的糟粕类时),在日粮中添加钾、钠、镁等矿物质,维持电解质平衡,既有利于健康,又可提高产奶量。
控制好TMR日粮中水分含量,增加TMR饲料加工投放次数,避免饲料异常发酵,增加在夜间及凌晨饲料投放次数。
保证饮水新鲜、清凉,每头奶牛必须有20厘米饮水空间。在饮水中放入0.5%的食盐,以促进奶牛消化。同时,还应注意适当加喂饮料,可按140kg饲料加水600kg的比例煮成粥状再加红糖9kg,日饮3次,可增强奶牛食欲,提高产量。
3.3.2 科学管理
调整奶牛的投料时间和增加饲喂次数,在早晨、晚上较为凉爽的时间饲喂,可以提高采食量,如能在晚间12时左右加喂精料1次,效果会更好。适时改变作息时间、调整挤奶时间,重视奶牛乳房卫生保健。
3.3.3 卫生消毒
夏季热应激对蛋鸡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第8篇
1 热应激对蛋鸡的危害
1.1 热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成年蛋鸡最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是15~25℃, 在这种环境下, 产蛋鸡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性能。热应激时, 由于采食量下降, 新陈代谢降低, 血液流向生殖系统的量减少, 使蛋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影响鸡的产蛋率及蛋的品质。表现为蛋重变小, 蛋壳变薄变脆, 表面粗糙, 破蛋率上升。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 产蛋率蛋重都急剧下降。
1.2 热应激导致蛋鸡生理机能紊乱
由于鸡没有汗腺, 不能通过出汗来散热, 只能通过呼吸蒸发散热来维持正常体温。蛋鸡在热应激状态下, 呼吸频率加快, 使CO2排出量增加, 导致体内CO2含量丧失过多, 最终使血液中H+浓度降低, pH值升高, HCO3-/CO32-的缓冲体系失衡, 从而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由于热应激, 鸡饮水量增大, 引起拉稀, 使体内的Na+、K+过多流失, 而造成鸡体内电解质紊乱。同时热应激造成鸡心律提高, 血液循环加快。外周血管扩张, 肌肉中的血液量增加, 内脏和卵巢的血液供应量减少, 使体内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受到限制, 造成产蛋率下降。
1.3 热应激引起机体内分泌失调
高温导致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使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激素 (LH) 和催乳激素 (LTH) 生成减少, 从而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排卵数随之减少, 导致产蛋率下降。这是造成蛋鸡生产性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热应激导致免疫机能降低
蛋鸡应激过程中体内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抑制了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终导致免疫机能的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 使鸡群对不良环境因素和疫病抵抗力下降, 造成了热应激综合症和呼吸道、肠道疾病的发生,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生产效益显著下降,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蛋鸡热应激的防控措施
2.1 改善蛋鸡饲养环境
加强通风换气, 降低舍内温度。鸡舍应建在通风良好、地势干燥处。鸡舍屋顶要保温隔热性能好, 最好采用浅色、光平材质的舍顶, 减少对热的吸收。鸡舍墙高要超过2.5m, 前后墙设置大的通风窗, 前后檐应超出墙1m, 在鸡舍周围2~3m处栽种遮阴树,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热辐射。夏季来临时, 要及时对鸡舍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有条件的密闭式鸡舍可安装空调设备, 以降低鸡舍温度, 或采用水帘降温法、室内喷雾法、加强室内通风法等措施降低鸡舍内的温度, 营造一个凉爽适宜的舍内外环境, 减少热应激的发生。
2.2 降低鸡群饲养密度
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调整笼内鸡只, 每个鸡笼应比平时饲养密度减少20%为宜, 保证鸡群分布均匀, 使鸡只有充裕的活动空间, 减少因密度过大, 而出现的热应激现象。疏群要选在晚上, 灯光很暗的情况下进行, 尽量减少应激, 影响产蛋。
2.3 调整蛋鸡饲料营养标准
2.3.1 提高日粮能量水平
蛋鸡热应激时, 采食量的降低, 使能量的摄入量不足, 应及时调整提高饲料中能量物质的含量。一般在饲料中添加1~3%的植物油, 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 并且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增加采食量,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2.3.2 提高日粮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
高温使鸡食欲降低, 采食量下降, 应根据鸡的采食量, 适当提高产蛋鸡饲料蛋白含量, 一般提高到18~20%, 适当增加氨基酸 (蛋氨酸、赖氨酸) 的含量。
2.3.3 提高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
高温使鸡采食量降低, 肠道的吸收功能差, 维生素易损失, 日粮中多种维生素水平应提高15~30%;另外还要提高矿物质的含量, 夏季高温蛋鸡对钙的吸收受到抑制, 蛋壳变薄。因此要在日粮中适当补充钙和补充鱼肝油。
2.4 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
高温时鸡的饮水量增加, 粪便排泄量也大, 可以带走体内更多的热量, 起到缓解热应激的作用。因此, 为了保证每只鸡饮到足够新鲜清凉的水, 要放置足够数量的饮水器或采用自动饮水装置, 确保供给充足、卫生、清凉的饮水。饮水最好使用清凉的深井水, 并且随抽随用, 有利于降低体温。
2.5 添加电解质和抗热应激药物
在蛋鸡日粮或饮水中添加0.3%氯化钾、1%氯化铵、0.5%碳酸氢钠等电解质, 能维持机体电解质的平衡, 减少热应激, 增加采食量和饲料的利用率, 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杆菌肽锌是目前应用良好的抗热应激缓解剂, 饲料添加杆菌肽锌100mg/kg可显著提高采食量, 减少代谢产热。另外, 在日粮中添加阿散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盐、“复方应激康”冲剂等应激缓解剂, 能有效缓解热应激反应, 使蛋鸡采食量增加, 提高产蛋率。
2.6 合理调整喂料时间和饲喂量
夏季, 随着环境和舍内温度的升高, 可以调整鸡的饲喂时间和饲喂量, 尽量安排在清晨、傍晚或夜间相对比较凉爽的时间进行饲喂。中午最炎热的时间不喂食, 使蛋鸡产生饥饿感, 可以提高晚上饲喂时的采食量。
2.7 搞好环境卫生
夏季气温高, 饲料易腐败变质, 苍蝇、蚊子易传播疾病, 因此, 要加强饲养场地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 食槽、水槽应及时清洗消毒, 及时清扫鸡舍粪便, 控制蚊蝇孳生。在饲料中添加蝇蛆净、阿维菌素等药物, 每20d用药一次, 可有效控制蝇蛆的孳生繁衍。坚持带鸡消毒1次/d, 是夏季防治热应激的有效措施。可选用两种以上不同的高效、刺激性小的消毒液交替进行带鸡消毒。
2.8 控制其他应激因素
夏季高温时, 应尽量避免转群、换舍、断喙、换料等, 喂料、喂水、拣蛋、打扫卫生等动作要轻。防止鸡群受惊吓诱发热应激。因高温可导致鸡的免疫机能抑制, 降低疫苗的免疫应答和机体的抵抗力。夏季鸡群免疫接种, 可以安排在晚上、早晨或天气凉爽时进行。
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