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总结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总结(精选6篇)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总结 第1篇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浅谈 随着经济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如今社会主义建设化日程的加进,建筑物防雷永远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它与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建筑物防雷。防雷设计的技术措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7)中,对进行防雷分类,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相应要求,采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采用等电位联结这一保障安全的最重要措施。

1.确定该建筑物防雷等级

我们在着手建筑物防雷设计的第一步,首先是要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7)中,对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除了由建筑物的功能定性外,第二、三类防雷建筑,还取决于建筑物的预计年雷击次数N。N=K•Ng•Ae 其中Ng=0.024Td1.3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一般情况取1.0、Ng—建筑物所在地雷击大地年平均度(次/Km2•a)、Td—年平均雷暴日(d/a),海口市区取104.3(d/a)、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等效面积(Km2)、L—建筑物长度(m)、W—建筑物宽度(m)、H—建筑物高度(m)。按照《规范》,以上类型的民用住宅年预计雷击次数均大于0.06次/年且少于0.3次/年,因此均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闪器采用避雷针、避雷带(网),或两者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系统方式,还宜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器,但应符合规范要求。不应采用装有放射性物质的接闪器。其他形式的消雷器,只宜用于屋面上架设有高杆铁塔的建筑物上。避雷带采用镀锌圆钢Φ12,由Φ12间距为 1.5米高为0.2米的支持卡固定于屋面、墙壁及楼梯顶上,同时在屋面阳角处及梯屋顶四角上另加设Φ16,高 0.5米的避雷小针,并在屋面加设不少于20米×20米的避雷网格。这样的设置,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惠,而且实践也证明防雷效果非常理想。屋面上的突出物,如卫星和共用天线接收装置、节日彩灯、航空障碍灯和屋面风冷机组等,应在防雷装置保护范围内,若按滚球法计算不在保护范围内时,应另设避雷针、带加以保护,并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或剪力墙中的主钢筋,还宜利用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金属烟囱等作为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柱内对角主筋作防雷引下线(Φ≥12),利用建筑物基础作自然基础接地体,不仅可以节约钢材,而且比较安全。引下线主筋从上到下通长焊通,其上部(屋顶上)应与接闪器焊接,下部与基础焊接,并分别与各层板筋、梁筋及桩笼纵筋、螺旋箍筋、地梁面筋焊接通,构成一完整的电气通路。利用建筑物钢筋做为引下线在施工时,应配合土建施工按设计要求找出全部钢位置,用油漆做好标记,保证每层钢筋上、下进行贯通性连接,随着钢筋专业逐层串联焊接至顶层。由于利用建筑物钢筋做引下线,是从上而下连接一体,因此不能设置断接卡子测试接地电阻,需在柱内做为引下线的钢筋上,距室外护坡05米处的柱子外侧,另焊一根圆钢(Φ≥10)引至柱外侧的墙体上,做为防雷测试点。每根引下线处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Ω。

当利用钢筋混凝土柱中的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不设断接卡,但应在室外适当地点设若干与柱内钢筋相连的连接板,供测量、外接人工接地体和作等电位联结用。

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在外墙四周另设引下线,并在离地1.8米出装设断接卡。其1.7米至地下0.3米一段应采取保护措施。

(3)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具有经济、美观和有利于雷电流场流散以及不必维护和寿命长等优点。利用柱基础作接地体时,对建筑物地梁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地梁内的主筋要和柱基础主筋连接起来,并要把各段地梁的钢筋连成一个环路,这样才能将各个基础连成一个联合接地体,而且地梁的钢筋形成一个很好的水平地环,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4Ω。

作为一座建筑物做地网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条:

(1)尽量采用建筑基础的钢筋和自然金属接地物统一连接,作为接地网;(2)在建筑物中选作地网的桩基础、承台作引下线的柱筋,其驳接处赢采取焊接而不应绑扎代替。(3)尽量以自然接地体为基础辅以人工接地体补充,外形尽可能采用闭合环形;(4)应采用同一接地网,用一点接地的方式接地;(5)若使用高频或超高频设备时,应采用机壳或近用一金属平面做最短接线的多点接地,以减少高频干扰。3.防侧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高度超过30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应采取下列防侧击雷和等电位联结的保护措施

(1)钢构架和钢筋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

(2)应利用钢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内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

(3)应将30米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相连;

(4)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低端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5)没有组合柱和圈梁的建筑物,应每隔三层在外墙内敷设一圈¢12的镀锌圆钢做均压环,有组合柱和圈梁时,利用圈梁的钢筋作均压环。将建筑物的各种竖向金属管道每三层与均压环连接一次。均压环应与防雷装置引下线连接。

4.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被保护建筑物内的金属物接地,是防雷电感应的主要措施。因此,建筑物内的设备外壳、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到防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

(2)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的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5.防雷电波入侵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或保护钢管接到防雷接地装置上;若为架空线应换接50m电缆进户,线缆换接处应装设避雷器,并将其与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连在一起,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若采用架空线引入时,引入处应装设避雷器。

(2)架空和埋地的金属管道,应在进出建筑物处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灯及其他用电设备的线路,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a.无金属外壳或保护网罩的用电设备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b.从配电箱引出的线路应穿钢管。钢管的一端与配电箱金属外壳相连;另一端与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保护罩相连,并就近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钢管中间断开时应设跨接线。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总结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民用建筑外门窗工程质量的管理,治理门窗渗漏通病,增强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全面提高门窗的制作安装质量水平,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标准制定。本文所指门窗主要包括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等 金属门窗,不包括幕墙。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对于防水、保温等有较高要求的工业厂房工程视情况遵照执行。

一、设计要求

1、设计应根据门窗洞口尺寸、安装高度、外窗结构规格和当地的基本风压值进行荷载计算,根据型材的截面特性确定型材壁厚,选择合适型材。

2、非标准尺寸门窗,设计单位应提供计算书等设计文件资料。大型组合窗等受力较大的门窗与墙体连接点应进行专门设计,并有节点详图。应尽量减少造型复杂外窗和大型组合窗的使用。

3、设计图纸应注明各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建筑外窗的气密性能一般建筑工程不得大于2.5m3/m“h、7.5m3/m2”h(即不低于3级),有节能要求的建筑工程不得大于1.5m3/m“h、4.5m3/m2”h(即不低于4级);水密性能不得低于250Pa(即不低于3级);抗风压性能不得低于2000Pa(即不低于3级)。不提倡使用塑钢窗,造价人才网如果采用,应采用A级高性能塑钢窗。

4、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将门窗设计要求纳入审查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和本规定审查。

二、材料要求

5、建筑外门窗受力构件应经计算确定,铝合金外窗主要受力构件(如外框、扇框、中挺等)的型材壁厚不得小于1.4mm,铝合金门、大型组合窗外框型材壁厚不得小于2.0mm。

6、当塑钢门窗构件符合标准规定有关情况时,其内腔必须加衬增强型钢,采用壁厚应不小于1.2mm的Q235钢材并作镀锌处理。用紧固螺丝安装门窗五金件,必须内设金属衬板,其厚度至少应大于紧固螺丝牙距的两倍;不得紧固在塑料型材上,也不得采用非金属内衬。

7、外门窗下框应选用高档水且可安装毛条的型材。

8、玻璃、五金件、橡胶件、塑料件、密封胶、毛条等配件应符合相应等级的质量标准并有出厂合格证和附件入厂检验记录。玻璃选用应满足节能标准要求,并应符合《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发改运行[2003]2116号)关于7层及7层以上建筑物外开窗、面积大于1.5m2的窗玻璃或玻璃底边离最终装修面小于500mm的落地窗、监理工程师论坛倾斜装配窗、天窗、采光顶等必须使用安全玻璃的要求。滑撑铰链不得采用铝合金材料,应采用不锈钢材料。

9、严禁使用普通双层玻璃、非硅化密封毛条、高填充PVC密封条。宜优先选用的材料有:中空玻璃、滚针或滚珠式滑轮、平板加片型硅化密封毛条、三元乙丙密封胶条,推荐平板型硅化密封毛条、改性聚氯乙烯或橡胶密封条。

三、制作与安装要求

10、应将建筑门窗专项工程纳入施工总承包范围

建设单位应将建筑门窗专项工程纳入施工总承包范围,除门窗改造工程外不得直接将门窗工程发包给门窗制作安装企业,不得明示或暗示使用不合格或明令淘汰的产品。施工总承包单位对于金属门窗工程既可自行施工,也可将门窗专项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质的单位,并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分包单位不得将工程再进行分包或转包。

11、门窗制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

门窗制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门窗专业承包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门窗工程专业承包资质证书,严禁无证生产,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施工。严禁在施工现场制作门窗。

12、非标准尺寸门窗编制的门窗施工图及施工方案

非标准尺寸门窗(含大型组合门窗),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要求编制的门窗施工图及施工方案,必须由设计单位审核认可。

13、门窗构件间连接

门窗构件间连接须牢固并有可靠强度。铝合金窗立挺和横档连接不得使用塑料塞块,应用角码,连接部分还应密封、防水。塑钢门窗扇单元杆件必须焊接,单元与单元组合应可靠连接。密封条安装应留好足够余量,粘结牢固,防止收缩漏水。

14、组合式门窗连接件

组合式门窗连接件的规格间距应符合要求;杆件接长时应采用套插或搭接连接并密封,严禁采用平面与平面相粘的拼接方式。

15、相邻两构件的装配间隙

铝合金窗相邻两构件的装配间隙必须严格控制,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搭接要密实,外窗框和扇的搭接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16、密封胶封闭

铝合金窗扇、窗框四角接缝以及组合窗接点处应先填以防水密封胶,待外窗全部组合完成后,所有拼装接缝外口应再度灌以防水密封胶封闭。对外露的连接螺钉,也应用密封胶掩埋密封,防止渗水。

17、塑钢门窗拼樘料内衬增强型钢

塑钢门窗拼樘料内衬增强型钢应与型材内腔尺寸吻合,其长度以不影响端头的焊接为宜,其两端必须与洞口固定牢固。用于固定每根增强型钢的紧固件不得少于3个,其间距应不大于300mm,距型钢端头应不大于100mm。固定后的增强型钢不得松动。

18、门窗制作完成应全面检查

门窗制作完成应全面检查尺寸偏差等拼装整体质量;同时应按照相应图集及设计要求校核实际门窗洞口尺寸。一般要求窗框应比洞口小20mm;门框比洞口小30mm。

19、窗框安装前

窗框安装前窗台应做细石砼基层(100mm厚),并锚入两侧墙体不少于240mm。下框和外窗台排水坡坡根节点处预留缝隙应勾出5mm~8mm的凹槽,用硅酮密封胶进行封闭。外窗台必须低于室内窗台板15—20mm;室外窗台必须设顺水坡(一般为10%)并确保泄水通畅。门窗洞口上部应做老鹰嘴或滴水槽。门窗洞口两侧最好用水泥砂浆底,涂料面。如用外墙砖最好用压边贴,不要用对角贴。20、门窗框同墙体间的连接件 门窗框同墙体间的连接件距框边角、中竖框、中横框的距离一般为150—200mm。连接件之间的间距不大于500mm,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5mm、宽度不小于20mm的薄钢板,并有防腐处理。连接方法一般采用膨胀螺栓或燕尾铁脚埋入墙体内;严禁用射钉固定门窗框。

21、门窗框同墙体

门窗框同墙体应采用闭孔弹性材料填嵌饱满,灌注泡沫剂前应在框外侧镶嵌木档条,一般留设5mm×8mm的槽口。在框体同外侧墙体连接处四周,必须打注 密封胶进行封闭,厚度5mm以上,注胶应连续,密封胶应粘结牢固,表面应光滑、顺直、无裂纹。

22、窗扇限位器

窗扇上限位器的宽度和窗扇宽度应一致,安装高度距上轨顶部2—3mm。对宽度超过1m或安装双层玻璃的推拉门窗扇,宜设置双滑轮。

23、排水孔道

推拉窗必须设置排水孔道,推拉窗下轨排水孔尺寸宜为4mm×35—40mm,排水孔间距宜为600mm,距离拐角20—140mm;每樘门窗不宜少于2个。孔的大小应保证槽内积水迅速排出。孔位应错开,塑钢窗的排水孔道要避开设有增强型钢的型腔。安装玻璃或注密封胶时,不得堵塞排水孔,关窗后,窗扇下应无泄水孔。

四、检查及检测

五、24、监理人员应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检查,核查施工单位提供的产品合格证、型材检验报告;参与现场复检的见证取样;核查生产许可证、专项施工资质;审批施工方案及计算书。

六、25、监理人员除应做好进场门窗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外,必须加强对安装质量包括隐蔽工程等的现场监管,最后分户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

七、26、推拉窗安装后应灌水检查,确保槽内无积水,窗角无渗漏。

八、27、推拉门窗扇除确保推拉灵活外,还应对启闭力进行抽检,推拉力值应不大于50N。

九、28、建筑工程用的外门窗,在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实行见证取样检测以确定三项性能指标。门窗安装后应进行现场的水密性能和气密性能检测。

十、建筑外窗检测数量要求:

十一、A:室内检测:以同一施工单位、同一项目经理施工的同一工程项目为取样单位,对于同一类型的门窗,试件抽取数量按以下要求:

十二、门窗总数小于等于500樘的抽取一组(3樘)试件,门窗总数大于500樘小于等

于2000樘的抽取二组(6樘)试件,大于2000樘的每增加1000樘抽取试件增加一组,增加数量不足1000樘按1000樘计。

B:现场检测:同条件(同一建设单位、同一施工单位、同一施工标段、同一门窗制作单位、同一门窗安装单位)的外门窗工程,建筑面积每10000m2抽具有代表性的外窗一组进行现场检测,不足10000m2按10000m2计;对于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则按建筑面积20000m2为检测批次,不足20000m2按20000m2计。

民用建筑防雷技术分析与探讨 第3篇

雷电危害常以直击雷、雷闪电感应、雷击电磁脉冲等危害形式出现在建筑中,对建筑及其内部的人员和电气设备造成伤害。因此,在民用建筑的防雷工程设计及施工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对建筑物的外部和其内部的防雷装置进行仔细的划分。目前,在建筑物施工领域,已有了一套成熟的防雷综合系统措施,该防雷综合系统措施通常分为: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和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系统。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电气设计及施工经验,就民用建筑防雷的设计与施工关键环节予以粗浅的论述。

1 综合防雷技术

目前建筑物施工领域普遍应用的综合防雷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1 外部防雷装置

外部防雷主要指建筑物的防雷,一般是防止建筑物或设施 (含室外独立电子设备)遭受直击雷和侧击雷的危害,其技术措施可分为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

接闪器是指直接接受雷电闪击的金属构件,安装在建筑物顶部,是整个外部防雷装置的顶端,其基本形式有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接闪器的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将附近的雷云放电诱导过来,通过引下线注入大地,从而使建筑物免受雷击危害。金属屋面在满足一定的厚度要求和施工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作为接闪器,但其不适用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民用建筑防雷措施中应根据防雷等级设计不同尺寸的避雷带,避雷网和引下线的根数,其设计依据为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引下线是指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其主要作用是引导接闪器所获得雷击电流,经接地装置后与大地相通,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危害。

接地装置主要由接地体和接地线两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实现电气系统与大地相连接的目的。用金属将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与地做良好的连接,称为接地。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就称为接地体(或接地极)。根据用途的不同,接地体又分为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通常,把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各种金属管道和金属构件等作为接地使用,统称为自然接地体;人工接地体是指纯粹的接地体,它是独立于任何自然接地体以外的人工埋设于地下的接地体。接地线则是指连接设备的接地部位与接地体的金属导线。

1.2 内部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由防雷等电位联结以及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其基本作用是减小或者消除来自雷电电磁效应的影响,减小输入高电压,将导体间的电势差降低到最低限度,有效保护室内的设备和人体免遭雷电危害。其中,等电位联结是指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第一类防雷建筑和部分二类防雷建筑中应采取内部防雷措施。根据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可知: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作防雷等电位联结,连接所有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内各系统、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外部防雷装置与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之间,尚应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

1.3 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系统

防雷击电磁脉冲系统由屏蔽措施和电涌保护器组成。其中,屏蔽措施又分为建筑物自身屏蔽和线路屏蔽。建筑物屏蔽主要是减小雷电造成的电磁效应对室内设备的影响;线路屏蔽则主要是转移来自雷电闪击或感应的过电压。在屏蔽措施后,加设电涌保护器的作用是箝制与分流来自线路的过电压与过电流。

对内部预见可能有重要的电子系统的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预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由于设计初期无法确定电子系统的规模和详细位置,因此常规的做法是将建筑物内的钢筋网片、各种金属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系统的接地装置以及防雷接地装置共同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在适当位置设置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并将它们与端子板做一一可靠的等电位联结。建筑物的自然屏蔽和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以及设备之间的等电位联结是很重要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接地设计时,严禁将电子信息系统单独设置接地装置。电子信息系统接地应与配电系统接地,防雷系统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采用联合接地方式。电子信息系统在设计中除了设置必要的等电位联结措施以外,还应采取屏蔽处理,地面铺设防静电活动地板,活动地板下专设等电位联结基准网。当电子系统为300 kHz以下的模拟线路时,采用“S”形等电位,在300 kHz以上用“M”形等电位联结网络。

2 防雷施工环节

防雷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在施工时必须注意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2.1 外部防雷装置施工

2.1.1 屋面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的施工要求

1)屋面的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除了要保持相互连接外,它们都需与引下线之间也保持可靠连接。连接方式一般均采用搭接焊,圆钢搭接长度不小于其直径的6倍,扁钢搭接长度不小于其宽度的2倍。2)避雷带、避雷网适用于对建筑物的屋脊、屋檐(坡屋顶)或屋顶边缘及女儿墙上(平屋顶)等部位进行保护。避雷带应尽量靠近女儿墙的外沿处安装,当女儿墙比较宽的时候,要考虑采用双避雷带方式,女儿墙阳角拐弯处避雷带一般应设置成圆弧形状。3)避雷带、避雷网的安装固定都是通过支持卡子完成,支持卡子的间距一般为1 m左右,转角处间距以不大于0.5 m为宜,转角处的弯曲半径不小于圆钢直径或扁钢宽度的6倍,卡子高度不应小于150 mm。

2.1.2 防雷引下线的施工要求

1)防雷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中柱内的外侧主筋作为引下线,作为引下线的主筋需保证上部与接闪器,下部与基础接地网作可靠焊接。2)引下线的位置和数量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不得擅自减少引下线数量和降低焊接要求。3)建筑物防雷引下线上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接地电阻测试点,测试点的高度一般设置在距离室外地坪0.5 m处且便于测试的部位。4)对于后期改造的既有建筑物的防雷工程,防雷引下线应明装,并应尽量沿建筑物外墙敷设,避免弯曲,采用最短途径接地,并且要能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

2.1.3 接地装置的施工要求

1)新建建筑应尽量采用基础钢筋接地网作为接地装置,充分利用基础底板下纵横交错的主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相应搭焊,并与柱内作为引下线主筋可靠焊接。即采用自然接地体作为接地电阻。

2)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经过测试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时,尚需设置人工接地体。人工接地体的位置、数量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当采用垂直埋入地下的钢管或者角钢作为人工接地体时,接地体的长度和埋设间距均有严格规定,需遵照设计图纸执行并进行测试验证,直到满足接地电阻值要求。

3)接地装置的安装应配合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接地体的制作安装,应与基础土方开挖同步,保证接地体沟开挖成功后即可实施掩埋,使接地装置施工完整。

4)施工中要注意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者的施工顺序。最佳施工顺序为接地装置、引下线、接闪器。否则,会把防雷设施变成引雷设施,提高雷击危害的概率。

5)防雷接地装置的材料除了利用建筑物自身钢构件外,其他增设的设备材料均要求采用热镀锌金属材料。对于所有防雷接地装置的焊接点均要求涂刷防锈漆两道和铅油一道进行防锈防腐处理,以保证防雷接地装置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6)接地电阻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常常会受气候或土壤的潮湿度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测试环境,测试结果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施工中要求所有的关于电阻值的测试结果均要小于或者等于设计规定值,才能满足要求。

2.2 内部防雷施工注意事项

1)所需保护电气设备的电线应穿于金属管内,以实现可靠的屏蔽;

2)上述线路的主干线的垂直部分应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且避免靠近用作引下线的柱筋,以尽量缩小被感应的范围。在管线较长或桥架等设施较长的路线上,还需要两端接地;

3)注意电源线、天线和屋顶高处的彩灯等线路的引入做法,防止雷电波侵入。

2.3 防LEMP系统施工注意事项

1)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海拔高度不超2 000 m,且无显著摇动和冲击振动的场合,垂直安装时倾斜度应满足不超过5°。2)电涌保护器的连接线的截面积:第一级应大于10 mm2 (多股铜线),第二级应大于16 mm2(多股铜线)。3)在安装接线时,包括相线、中性线、保护线间的连接长度应越短越好,不宜大于0.5 m;引线应尽量短而直,避免弯路,总长度不超过0.5 m,以减少引线电瞬态高频电压降。

3 结语

防雷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民用建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将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和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系统作为整体来统一考虑加强防雷措施,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以保证防雷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切实保护建筑物和内部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建设部.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马瑞强,潘玉成.城市民用建筑防雷综合述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22-25.

[3]安君.民用建筑防雷接地装置安装技术探讨[J].科技信息,2006(S4):52-53.

[4]王立宁.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及施工的构造要点[J].山西建筑,2010,36(24):207-208.

[5]郑亚明.现代建筑物的内部防雷[J].山西建筑,2007,33(15):182-183.

[6]陈红兵,李京校,杨金果,等.浅析避雷带设置安装与检测[J].现代建筑电气,2011(1):22-24.

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第4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设计;施工

Discussion o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of civil buildings

Yifei Wang

China Railway No. 8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engdu, 61007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civil buildings increased rapidl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ety living standard also improved. The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ivil buildings and its proportion to the total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of civil buildings are the key poi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buildings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mentioned, the 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civi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ere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civi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ivil buildings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he civi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ere put forward, which is meaningful to the civi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vi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sign;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本世纪以来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民用建筑数量急剧增加,但同时由于建筑节能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缓慢,导致民用建筑能耗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民用建筑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水平、居住舒适要求的提高,民用建筑能耗急剧增加,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一起成为我国主要的三个能耗个体。据统计[1],我国民用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约30%,其中高能耗建筑占比超过90%,因此,发展及推广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对于我國未来的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是民用建筑未来发展的重点。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我国民用建筑的节能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民用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对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方法和措施,对于推进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1、民用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1.1民用建筑节能现状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国家对民用建筑节能的逐渐重视,国内众多学者针对建筑节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1)姚谦峰[2]等人提出了以密肋复合墙板+轻型框架的密肋壁板轻框结构体系,其复合墙板采用发电领域的主要固废物粉煤灰预制加气砌块,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也为发电行业粉煤灰的固废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2)王士风[3]等人提出了一种以钢筋-混凝土组合网架为核心的建筑节能体系,该体系的关键技术是在钢筋-混凝土组合网架间填充WZ板(一种保温芯板),并以此构建成一种新型的民用建筑节能体系,简称WZ体系。

3)近年来,随着对抗震节能的重视,基于各种加夹心板材的CL结构体系[4]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核心技术是将保温层置于结构层内,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施工简单,自重轻,在抗震方面较通常的框架或砖混结构优势明显。

4)除此之外,还有加气混凝土建筑体系、建筑模网体系[5],以及剪力墙模板施工后不用拆除的免拆保温墙模新型建筑体系[6],等。

1.2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民用建筑发展不均,除新建民用建筑的节能技术需求外,还存在大量的旧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民用建筑节能的发展除注意新建建筑外,还应兼顾旧有民用建筑的节能需求。就目前来说,我国民用建筑节能的发展呈如下趋势:

1)可持续洁净能源的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植物光合作用等可持续洁净能源的综合利用是未来民用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方向。

2)新型建筑节能结构和节能材料的开发:根据具体民用建筑建设地的勘察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新型建筑节能结构和节能材料,是未来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的主要方向。

3)旧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大量的旧有民用建筑,存在墙体保温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室内空调耗电较大,针对这类建筑,进行墙体保温改造以节省建筑空调能耗,是民用建筑节能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方向。

2、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民用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节能技术的控制和考虑,现从民用建筑设计、民用建筑施工两方面对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进行探讨如下:

2.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需要考虑的原则包括:1)优化建筑结构,在合理范围内,优化减少建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同时在选材时应兼顾材料的节能型和耐用性。2)节能建筑材料选取应注意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选取排放物达标的环保材料,同时还应尽量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性。3)在合理范围内,优化提高民用建筑的空间利用率,降低单位面积建筑能耗,节约民用建筑成本。

具体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技术主要包括:

1)根据建筑所在地具体的地理、天气等地质条件,合理的选择民用建筑的朝向,兼顾考虑建筑内各房间的光照和通风。

2)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合理的进行建筑墙体保温设计,同时应关注新型绿色节能材料的应用,结合结构设计,保证建筑的节能效果。

3)合理设计民用建筑阳台,提高高层建筑使用面積,同时可为各层建筑提供一定程度的阴影区域,有利于民用建筑夏季的降温。

4)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理、天气等地质条件,合理设计门窗结构,包括:隔音、防风、防压等,同时应注意避免光线直射等的影响。

5)根据建筑所在地具体的地理、天气等地质条件,合理的进行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水系统设计应注意回收、净化、重复利用等水资源循环技术的综合利用。

6)合理利用绿色景观设计技术,利用绿色植物来调节民用建筑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空气及环境污染,同时注意根据民用建筑结构,实行立体化设计,优化绿色植物节能效果。

2.2民用建筑施工节能技术

对于民用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的原则如下:

1) 在合理范围内尽量使用节能材料,减少及避免传统民用建筑施工中常用的高耗能材料,同时,应注意应用节能门窗及封条,保证建筑的隔热及保温性。

2)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应根据相关的节能建筑施工规范,合理回收民用建筑施工中的余热、废热等能源,尽可能的利用可循环再生的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同时,重视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节能细节,如尽量利用自然光、节能灯照明、合理利用自然风通风降温等。

具体民用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

1)墙体保温施工技术:根据不同的保温材料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在进行施工时,应根据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施工环境。对于喷涂等工艺,应严格注意基层清扫、墙体的充分干燥、涂层厚度均匀等。同时,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理、气候条件,详细考虑环境对施工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墙体保温施工方案。

2)门窗施工技术:根据民用建筑房屋窗户的具体朝向,合理选择节能玻璃种类以及窗户墙体比例。在门窗安装时,框架与墙体之间间隙的密封应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同时注意根据具体门窗型号选择合适的密封条规格。

3)屋面施工技术:合理选用质地轻、隔热好的新型节能材料,在成本允许时,可讲屋面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下方,以延长防水材料使用寿命。

4)地面施工技术:地面施工节能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的隔热及保温,目前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在地面上安装高效节能保温材料,另一种是将保温材料安装在地面之下,再在上面安装热水管道等。具体方式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5)施工照明及电器的节能技术:民用建筑施工中的照明、电线、电缆等电器设施,也应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选择国家认证的节能产品。

3、结论

发展及推广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是我国民用建筑未来发展的重点。本文对我国民用建筑的节能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民用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对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方法和措施,对于推进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汤倩.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

[2]姚谦峰,陈平,张荫等.密肋壁板轻框结构节能住宅体系研究[J].工业建筑,2003,33(1):1-5.

[3]郎彬,王士风.一种新型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WZ体系[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6(2):1-5.

[4]丘兆明.浅谈CL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11:244-245.

[5]孙晓光.引进建筑新体系开拓应用新局面——浅谈帝枇建筑模网的应用前景[J].建筑技术,2002,30(6):27, 29.

[6]王耀.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0,27(8):46-48.

作者简介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总结 第5篇

①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及交通危险安全地段; ③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0 m ;

④ 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其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大门外应留有足够的人、车停留空间;

⑤ 幼儿园应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 /2 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之外。)中小学校

②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的安全地段。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等场所毗邻与公共娱乐场所、网吧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 m ;

③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 0m,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 0 0 0 m ;

④ 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及广场用地。有条件时宜预留发展用地;

⑤ 学校主要教室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同侧边缘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 0 O m ;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或的城市主干道的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 0 m。当小于8 0 m 时需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等措施;

⑥ 中小学校应设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小学需设6 0 m 直跑道和2 o 0 m 环形跑道。中学需设置10 O m 直跑道和2 0 0 m 环形跑道及篮、排、足球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宜设置4 0 0 m 环形跑道;

⑦ 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最小允许距离应为2 5 m ; ⑧ 学校校门不宜开向城镇主干道,主要出入口临街时,校门外应布置缓冲场地。如一般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 m 以上足够的缓冲距离,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集散。3)高等院校

① 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用地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共同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见本措施第一部分附录2); ② 高等院校用地分为校舍建筑用地、体育设施用地、专用绿地; 实验、实习各类用地,按学校自然规模(学生人数)确定; 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③ 注重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学科的建设留有一定的空间; ④ 改建普通高等院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⑤ 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注意相关科系的相对集中,便于形成网络化联系及设备共享;

⑥ 重视校园的社会开放功能,增加多种教育方式的可能性及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潜能; ⑦ 校内道路应至少有两处以上与不同方向的城市道路衔接。4)综合医院

① 综合医院规模根据床位数量确定;

② 综合医院应保证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交通方便,并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③ 基地内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晰,主体建筑需满足日照和自然通风; ④ 太平间如独立设置时宜设于隐蔽处,并与周围建筑及设施有适当隔离; ⑤ 职工住宅不宜建在医院基地内,如用地毗连应分隔,另设出入口;

⑥ 医院基地内应留有足够的机动车停车用地。停车场出人口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5)体育建筑

① 体育中心规划,由于是多个体育场馆组成,项目多、占地面积较大,应考虑统一规划,分项实施; ② 大型体育建筑应注重交通与出入口布置,出入口不宜少于2 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

③ 体育建筑观众总出入口的有效宽度按其容纳人数不宜小于0.15m/100人确定; 室外安全疏散指标,集散场地不得小于0 .2 m。/l0 0 人;

④ 大型体育建筑应注意其交通组织,疏散道路应避免机动车和人流的相互干扰; 其疏散宽度不宜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⑤ 大型体育场馆应考虑多功能使用要求,及其设备、器材的出入等要求; ⑥ 基地内应考虑机动车停车用地,如基地内不能满足要求,可在临近基地的地区设置,但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的专用停车场宜设在基地内。)老年人设施(包括: 老年居住建筑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等)① 老年人设施宜靠近居住人口集中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捷并距医院或其他医疗建筑交通方便的地段;

② 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处于阳光充足、朝向、通风良好、卫生、无污染及噪声环境中;

居住区内的老年人设施,宜靠近生活服务设施,并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与庭院绿地结合

老年人设施宜在室外留有适当的空间,其出人口处有不小于1 . 5 0 × 1.5 0 m 可供轮椅回旋的面积,⑤ 其室内外高差不宜大于0 .40 m ,并应设置缓坡;

⑥ 老年人设施应为老年人提供室外活动及游憩空间,并应结合绿地选择在向阳、避风处; ⑦ 在非居住区内建设的老年人设施绿地率不应低于4 0 %,集中绿地面积不低于2 m。/人;

老年人设施场地坡度不应大于3 %,在步行道中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及扶手; ⑨

老年人活动场地附近应设置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卫生间。

⑩ 2 .1 .1 0 总平面图中建筑物、构筑物定位一般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其中建筑物一般宜以轴线定位,圆形与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标及半径。建筑物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含外保温层)之间距离标注尺寸; 以相对坐标系统定位时,需注明原点位置与坐标网角度及坐标网格尺寸或与测量坐标网的关系。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2 建筑、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 . 2 . 1 用地红线: 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类工程项目的用地界限;道路红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城市道路路幅(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界限;绿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水渠、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的控制的界限;紫线: 国家和各级政府确定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保护范围界限;黄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的用地界限。. 2 . 2 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退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兰线、紫线、黄线一定距离后的建筑基底位置不能超过的界限,退让距离及各类控制线管理规定应按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执行。. 2 . 3 临街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排风口、出人口、集水井、采光井等)、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2 . 2 . 4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 .7倍,为保证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的实施,其距离最小不得小于5 m。旧区或用地紧张的特殊地区需考虑开挖时的施工设备用地及地下管网铺设最小不得小于3 m。2 . 2 . 5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图2 . 2 . 5)。1 有人行道时 无人行道时

图2 . 2 . 5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的建筑突出物 注: B 为人行道宽度。. 2 . 6 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设置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3 . 6 m,步行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 . O m,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O . 1 ~ O . 2 m。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见图 2 . 2 . 6 .. 3 建筑高度计算 . 3 . 1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航线、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等地区内建筑高度系指建筑物最高点,包括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天线、避雷针等。. 3 . 2 在上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 坡屋顶房屋建筑按外墙散水处至建筑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计算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 屋顶面积2 5 %,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3 . 3 特殊体形、屋顶有特殊变化的建筑及构筑物,或建筑物地面四角高度不同时其建筑高度计算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2 . 4 建筑间距。4 . 1 总平面设计中,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2 . 4 . 2 日照间距 1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按所在气候分区日照间距系数要求确定建筑间距如所在地有主管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则可按当地规定执行.2 居住建筑间距除以日照系数控制间距外还应以日影图进行检验。但不宜仅依靠日影图确定建筑间距,以免建筑间距过小影响建筑通风、场地道路、环境绿化以及管线布置的合理性。3 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表2 . 4 . 2 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lh 标准。. 4。3 住宅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2 . 4 . 3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4 . 5 进行日照间距计算时,应考虑室外地坪高程变化对建筑计算高度的影响,计算方法见图2 . 4 . 5 . 4 . 6 住宅套型应具备的日照条件是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即指卧室、起居室的使用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室的日照标准。. 4 . 7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非居住建筑时,住宅间距计算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4 . 8 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

1托儿所、幼儿园: 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3 h 的标准。

2小学、中学: 教学建筑中普通教室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 h 的日照标准。3医院、疗养院: 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 h 的日照标准。4老年人居住建筑: 不应低于冬至日2 h 的日照标准。2 . 5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5 . 1 总用地面积系指用地红线坐标范围内的用地面积。如总用地面积内含有代征城市道路用地、代征城市绿化用地或其他不可建设用地时,总用地应减去上述不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以可规划用地面积作为总用地面积计算各项技术指标。. 5 . 2 道路用地面积系指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用地。居住区用地平衡中道路用地面积按以下规定计算,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小区路及组团路按路面宽计算,车行道旁设有人行道时计人道路用地面积,不包括宅前路用地面积。. 5 . 3 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内广场可单独列项计算面积,居住区内人口及公共空间的广场面积可计人道路用地,属于环境绿化设计的铺装面积不计人道路用地面积。2 . 5 . 4 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可单独列入用地平衡表内,如计人道路用地面积时需在备注中说明。. 5 . 5 公共绿地应为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最小规模1 . 0 0 h a,居住小区绿地0 . 4 h a ; 组团绿地0 . 0 4 h a,且有大于1/3 的绿地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带状公共绿地的宽度应大于8 .O m,面积不小于0 , 0 4 h a。. 5 . 6 基地内公共绿地面积包括人工水景面积,不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归属于城市水域的面积。. 5 . 7 绿地率系指建设用地的总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与宅旁绿地; 以及满足当地植物种植覆土要求的地下、半地下建筑的顶部绿地,可计入绿地面积。宅旁绿地从距建筑外墙1 . 5 m 以外开始计算; 院落式组团绿地从距组团道路1 . O m 以外开始计算;图2 . 5 . 7 种植乔木停车场示意图. 5。8 地上建筑屋顶绿化面积根据各地有关部门规定计算,墙面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 5 . 9 容积率系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及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定,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定计算。. 5 . 1 0 用地面积单位以公顷(h a)计,其他长度、面积、尺寸、标高均以m 计。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技术经济指标表见表2 . 5 . 1 1。表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6 . 4 学校、托幼临城市道路一侧时,宜设5 — 1 0 m 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以减少噪声。. 6 . 5 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的措施。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 8 m。. 6 . 6 住宅区应避免光污染,不应设置霓虹灯和强烈灯光广告,并应有效防止镜面玻璃幕墙等产生的 光污染的措施。. 6 . 7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空问): 应设有保障生命线(即含应急照明、避难空间通风换气系统、应急水源、食品备用库、应急厕所等)的系统,并符合国家有关避震(灾)疏散场所的相关规定 竖向设计(了解掌握)3 . 1 一般规定 . 1 . 1 竖向设计的内容包括: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选择、设计场地的地面形式; 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场地的地面形式可分别处理成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2 确定场地坡度、控制点高程、地面形式。制定合理利用、储存和收集雨水的方案。在干旱、贫水地区,竖向设计应做到使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或使雨水便于收集储存和利用。制定合理排除地面和路面雨水的方案。在降雨量大、洪涝多发地区,为减少排放至市政管网及江、河、湖、海的雨水量,竖向设计可考虑雨水就地收集与利用,以利于排洪调蓄。5 合理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结合道路设计和景观设计,提出合理的竖向设计条件与要求。3 . 1 . 2 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各项工程建设场地的高程要求以及工程管线适宜的埋设深度。3 场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的要求。4 车行、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技术要求。场地设计高程与周围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周围的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及规划控制高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包括建筑散水、硬质和软质场地)、建筑物与道路停车场、广场之间,关系合理。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建设场地及周围场地的环境景观。3 . 1 . 3 不同类型场地竖向设计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场地的设计高程,应依据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城市道路标高、基地附近原有水系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洪水位、临海地区的海潮防护标高、周围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进行竖向设计。2 地形平坦的场地,首先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及建筑室内地坪标高。3 地形复杂的场地,首先对场地地形进行分析,确定地形不同分类(如陡坡、中坡、缓坡等),以及各类用地的不同功能(如建筑用地、道路、绿地等),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确定各地形高程与周边控制高程的联系。4 大型公共建筑群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不同性质建筑的室内外标高,并进行场地竖向设计。. 1 . 4 场地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对起控制作用的、城市规划设计条件给定的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合表3 . 1 . 4 的规定。2 当场地周围市政排水管线埋深浅时,场地设计标高须根据地下排水管线标高,采用最小纵坡和最小埋深反推确定。占地面积不大、且地形平坦者,可只定出建筑物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建筑物室外四角及场地内部道路交叉点标高。占地面积大、或地形起伏复杂的场地应做竖向布置,且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做到填挖方接近平衡。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设计:)按照符合地下空间利用、地上建筑布置、结构和基础处理的设计要求,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场地平缓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同一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3)地形起伏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对于长年雨水贫乏地区,合理利用和收集地面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不可渗透地表的面积,设置阻水措施,减缓径流速度,增强雨水下渗,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并安排储存和处理设施。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竖向设计: 1)设置雨水下渗设施,使场地雨水就近下渗。但须结合场地和土质情况,保证雨水下渗设施不影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使用。2)利用绿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使路面设计标高高于绿地地面标高0 . 0 5 ~ 0 . 1 m,并确保雨水顺畅流人绿地。)设置无硬化铺装的浅沟或洼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但集水深度不宜超过0 . 3 m。4)采用渗水路面构造,铺装渗水材料(如渗水砖等)或渗水路肩(如干铺的碎石、卵石、渗水砖等),使雨水就地下渗。)采用道路渗水立缘石,使路面雨水从侧面就地下渗。)设置雨水收集储存和处理设施,使屋面和场地雨水就近收集储存以便再利用。采用地下管网,将雨水收集到储水设施。)通过合理的场地坡度,使雨水流向雨水收集设施(如蓄水池等)。8)利用人工或景观水体,将雨水就地储存。对于长年雨水丰沛地区,合理排除场地和路面雨水。场地内应设有排除地面水和路面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设有雨水利用设施的场地,也应设有雨水排水设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地形特点确定。1)场地内应采用雨水管(暗沟)排除地面水,但透水铺装地面的雨水排除设施宜采用明沟。2)当采用暗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0.4 % 以上。3)在埋设雨水管(暗沟)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当采用明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O . 2 % 以上。5)当排水明沟直接排入江河时,其出口标高不得低于正常水位,且宜在洪水位以上; 当排入市政管道时,应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管顶标高。6)如需设置急流槽,则应合理计算流速、流量和断面,使急流槽的坡度控制在O . 7 5 % ~ 1 . 5 0 % 的范围内。7)处理好不同底面标高的排水暗沟与明沟之间的竖向连接。8)当场地平坦、平整坡度难以满足场地最小自流排水坡度要求时,宜采用加密雨水井的方式排除地面水。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等于城市设计防洪、防涝标高; 沿海或受洪水泛滥威胁地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设计洪水位标高O . 5 一1 .O m,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8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场地设计标高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 . 2 m 以上。1 0 场地设计标高与住宅建筑首层地面标高之间的高差宜为0 . 15 m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易下沉软地基地区应适当加大其高差,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0 ,45 m。3 . 2 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2 . 1 场地的适用坡度,可按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 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O . 2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 % 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当地面坡度大于8 % 时,宜采用台阶式,台阶的高度宜为1 .5 ~ 3 .0 m ,台阶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连接。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阶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2 .3 场地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 .2 % ;坡度小于0 . 2 %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 .4 室外运动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全场外侧应设有漏水盖板排水沟。(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水坡度及排水方式如下: 足球场:场地排水坡度0 .3 % ~ O.8 %。天然草坪的坡度宜为不大于0 .5 % ;人工场地:有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3 %,无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8 %。场地排水沟位置及排水坡度见图3 . 2 . 4 一l . 2 . 5 湿陷性黄土地区,场地的设计坡度,在建筑物周围6 m 以内不宜小于2 .0 %,当为不透水地面时,可适当减小;在建筑物周围6 m 外不宜小于0 . 5 %。在采用雨水明沟或路面排水时,其纵坡不应小于0 .5 %。3 . 3 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竖向设计处理 . 3 . 1 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加以利用。配合建筑群体布置和单体设计,控制合理的场地坡度。同时,应少开挖土石方,做好场地的护坡及挡土墙。3 . 3。2 山地地形坡度划分及竖向处理,见表3 . 3 . 2。表3.3.3山地地形坡度利用. 3 . 4 山地可采用边沟或排(截)水明沟组织场地地面雨水排除。不同坡度不同处理手法的经济性。. 4 场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4 . 1 场地平整应根据场地的适合坡度和确定的地面形式进行。. 4 . 2 应本着满足使用要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确定平整方案。3 . 4 . 3 土石方平衡应遵循“ 就近合理平衡” 的原则,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周围 . 5 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自然状态、压实状态)3 . 5 . 1 不同类型的土壤,经开挖、回填、压实,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土石方量计算须依据不同的可松性系数进行。见表3 . 5 . 1 . 6 标高注法 . 6 . 1 竖向设计标注有等高线和标高两种方法。通常采用标高法,所注标高宜为绝对标高; 如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换算关系。当地形复杂且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等高线法,所绘等高线为设计等高线,并注明等高线标高及等高距。3 . 6 . 2 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管沟等应标注下列部位的标高: 1 建筑物室内地坪,标注建筑图中± 0 .O 0 处的标高,对不同高度的地坪,分别标注其标高。建筑物室外散水,标注建筑物四周转角处或对称两角处的室外地坪标高。3 构筑物标注其有代表性的标高,并用文字注明标高所指的位置。4 铁路标注轨顶标高。5 道路标注路面中心或变坡点标高。挡土墙标注墙顶和墙脚标高,路堤、边坡标注坡顶和坡脚标高,排水沟标注沟顶和沟底标高。场地平整标注其控制位置标高,铺砌场地标注其铺砌面标高。3 .6 .3 水系、水体的标高注法: 自然水系、水体应标注常年水位标高和水底标高。2 人工水系、水体应标注设计水面标高和设计水底标高。道路及停车场 . 1 一般规定 . 1 . 1 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便于管线敷设。. 1 . 2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联系通畅、安全,避免迂回,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物、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1 . 3 居住小区内道路应人车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人口(可以是两个方向也可是同一方向)。居住区规模较大时,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 5 0 m。. 1 . 4 居住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l2 0 m ; 应设置不小于12 m × l2 m 回车场。回车场型式见图 . 1 . 5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交角不宜小于7 5。距相邻城市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 0 m,图4 . 1 .5。3 基地出人口与城市道路成角度连接时,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可按当地规划部的规定执行。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 m(此数为规范中规定的数据),若有条件最好考虑3 0 m。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 5 m(此数为规范中规定的数据),若有条件最好考虑3 0 m。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 0 m。距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1 . 6 人员密集建筑,如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应有足够宽度的空地,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42234 · 1 山区道路布置要求 山区道路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对挖方做护坡处理。山区道路主干道宜沿等高线布置,设在平缓坡地或谷地,道路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性。3 山区道路宜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设置自成系统。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自行车行驶坡度宜在3 % 以下,坡度达到3 % 时连续行驶距离应小于5 O m。4 · 4 · 2 山区可根据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标高的道路横断面以节约土石方。如图4 . 4 . 2 所示

. 5 停车场 . 5 . 1 机动车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且宜以植草砖铺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需大约6m.4.5,1机动车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且宜以植草砖铺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需大约6米尽量不影响居民生活安静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3.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计算,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为25-30平方米。停车位尺寸为2.5*5.0米计算划分(地面尺寸划分),摩托车每个车位为2.5*2.7平方米。

5停车场的停车方式,根据地形条件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有平行式、斜列式和垂直式三种。其之间最小距离以小型汽车为例,机动车停车场的停车方式见图 . 5 . 1 — 1。汽车与汽车、墙、柱、护栏之问最小净距,见本措施第二部分表3 . 4 . 1 3。7 机动车停车场,少于等于5 0 辆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采用双车道; 5 1 ~ 3 0 0 辆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 大于3 0 0 辆的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其宽度不小于7 m ; 停车数大于5 0 0 辆时,应设置不少于3 个双车道的出入口。停车场车位宜分组布置,每组停车数量不宜超过5 0 辆,组与组之间距离不小于6 m。9 停车场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点要求,并应右转出人车道。1 0 停车场坡度不应超过0 . 5 %,以免发生溜滑。需设置残疾人停车位的停车场,应有明显指示标志,其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出入口处,残疾人停车位与相邻车位之间留有轮椅通道,其宽度不小于1.2 m。1 2 为公共建筑服务的停车场,当停车数大于5 O 辆时,应在主体建筑人流出入口附近设置专用的出租车候客车道。1 3 大中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停车位标准参数以小型车为计算标准,见表4。5 . 1 — 2。1 4 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可节省用地,提高停车容量。可参考国标图集0 8 J9 2 7 — 2 《机械式汽车库建筑构造》。)室外机械立体停车多为简易型,在露天存放车辆或设简易雨棚; 2)简易型立体停车,见图4 . 5 . 1 — 2 ;)升降横移式及垂直循环式,见图4 . 5 . 1 — 3、图4 . 5 . 1 — 4 ; 4)室外停车数量超过10 个机械停车装置,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 m。

. 5 . 2 自行车、摩托车停放 1 自行车停放每个车位按1.5-1.8平米。,摩托车每个车位按2.5--2.7平米。计算 2 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设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自行车停放宜分段设置,每段长度15 ~ 2 0 m,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小于3 m。当车位数量在3 0 0 辆以上时,其出入口不应少于2 个,出入口净宽不宜小于2 . 0 m。5 自行车停车方式以出入方便为原则,停放方式有垂直式、斜列式,其用地面积如图4 . 5 . 2 — 1 所示 自行车推行坡道的坡度见本措施第二部分第8 . 4 . 2 条。4 . 5 . 3 停车库出人口 住区内坡道式地下、半地下车库地面出入口位置与基地外部道路连接顺畅,与基地内车行、人行路网无交叉干扰。宜按照车辆管理“ 右行右出” 的原则确定出入口位置,尽量减少交叉。机动车停车库出人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其与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距离不应小于7.5 m。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小于5 m。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线,在距出人口2 m 处作视点的1 2 0。范围内至边线外7 . 5 m 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见图4 . 5 . 3。4 停车库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距离应大于5 0 m ; 地下车库的车辆出入口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 m ;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 0 m。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 % 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坡道出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 m ; 坡道与道路垂直时,出人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 . 5 O m 安全距离。汽车库地面出入口的宽度,小型和微型车直线单行不宜小于3 . 5 m,直线双行不宜小于7 . 0 m .曲线单行不宜小于5 . 0 m,曲线双行不宜小于10 . 0 m

5广场、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 . 1 广场 . 1 . 1 广场设计应按其使用功能确定广场类型,如交通集散、集会、纪念、游憩等,面积不宜过大。. 1 . 2 广场应满足人们活动功能要求,与周边环境、空间、景观相融合,并合理解决广场与周边交通的联系。. 1 . 3 交通集散广场,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出入口不宜大于5 0 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能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外围。5 . 1 . 4 广场的尺度宜根据其功能、规模、周边围合建筑的尺度而定。5 . 1 . 5 广场地面铺装应考虑防滑,并采用渗水构造,材料宜选用渗水且环保的材料。5 . 1 . 6 广场内应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景观设计及设置服务设施,如售货亭、电话亭、标识、公厕、休息座椅、垃圾箱。. 1 . 7 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根据广场不同类型适当布置集中成片绿地,绿地面积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 5 %。. 1 . 8 广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城市广场无障碍设计宜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连接。5 . 2 商业步行区。2 . 1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宽度可采用lO ~ l5 m,每5 0 0 m 宜提供一处可供人们停留休憩的室外空间或配置小型广场。

.2 .2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 0 m。. 2 . 3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 0 0 m,步行出口距公共交通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 0 m。.2 . 4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距离不宜大于100 m。. 2 . 5 商业步行区如上空设有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 . 5 m,并应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 2 . 6 商业步行区垃圾存放间、转运站及公厕宜设在建筑物内或临次要道路。5 . 2 . 7 商业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5 . 3 室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 3 . 1 室外活动、健身、游戏等场地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并应避免干扰周边环境。. 3 . 2 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和运动场地应与城市道路有5 ~ l0 m 隔离带,并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提供方便。. 3 . 3 室外活动场地,需采用适宜的环保铺装材料,宜采用渗水砖,便于场地渗水或排水的构造。1 设置健身器材,供成年人健身活动场地应独立设置,健身器材应选用有专业资质生产的合格产品,器材布置应考虑运动时的安全距离。

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总结 第6篇

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及标准。

4.2本工程中二级负荷包括:消防控制室、消防稳压泵、电梯、防排烟风机.新风机.正压送风机等。二级负荷均采用双电源供电。备用电源引自不同10KV电源下的变压器低压侧,在负荷末端设双电源切换器来实现末端自动切换。所有二级负荷的配电线路及敷设方式详见配电系统图。应急照明采用EPS蓄电池集中供电,楼梯间,设备间电梯前室开关控制。在火灾状态下由消防控制室强制切换到应急状态,保证在非点亮状态下的照明启动。安全出口及楼梯间等处设置安全出口标志灯、每层走廊内的疏散指示灯间隔不大于20米设置拐角及走廊两端不超过10米,EPS电源正常工作时为充电状态,电源故障或事故时,蓄电池放电。本工程中火灾应急照明要求照度不小于0.5LX,应急时间不小于30分钟。本工程中强电进线位于一层公共位置,消防控制室、公共通道设应急照明,要求照度不低于正常照明照度。

4.3本工程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内设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台,中央电脑CRT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消防电话等设备。楼梯间及走廊内设置感烟探测器,在楼梯出口附近设手动报警按钮(带电话插孔)。

5给排水专业设计说明

5.1工程概况

5.1.1本工程本工程为临邑县购物中心,地处德州临邑市,位于迎宾路东侧。地下1层,地5层。

5.1.2本工程为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高度为23.550米,建筑面积30113.63平方米。

5.2设计依据

5.2.1甲方提供的设计技术要求

5.2.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2.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5.2.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50140-2005

5.2.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