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天津:大学生培训见习就业创业有保障
在天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将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到以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動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
福建将新建50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福建省目前已建立了58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有6000余名毕业生获得见习机会。
据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待就业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生活补助和意外伤害保险。从2006年起,福建开始探索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目前共有6000多名毕业生得到见习机会,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在见习后被见习单位录用。
2009年,福建将新建50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并鼓励设区市建立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此外,该省还将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办法,在就业推荐、转向技能培训、困难补助、助学还贷等方面提供支持。
云南:做好基础工作力争应届生初次就业率达7成
为有效推进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要求各学校认真细致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性工作,力争各学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
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该省精心组织实施“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村官计划”等项目。同时,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各院校将组织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完善一批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加强助学育人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培训。通过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优势,调整培养方向,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变化。
青岛出台大学生就业新举 自主创业最高可贷20万
青岛约有七万名毕业学生需要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岛日前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多举措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青岛拨款一千万元,设立“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五万元。对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放宽到二十万元。
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当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软件企业不断增长的对国际化软件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以培养复合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研究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一个实际可行的软件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架构。
关键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国际化人才;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当今,世界软件业已经超越国界,只有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的软件产品才能投入世界软件市场,只有能够开发出标准产品的企业才具有国际竞争力[1]。然而,软件企业不断增长的国际化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同软件人才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软件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韩国、印度的一些高校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培养高端软件人才[1,2]。在国内,为了提升软件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成立了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这些软件学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双师型队伍和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一些示范性软件学院派教师去国外大学访学;有8所软件学院联合引进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本科课程[3];臧斌宇等学者对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进行了研究[4]。然而,部分高校的研究实践表明,目前在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与实现国际化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標和创立“国际化+工程型”的人才培养特色还有一定差距。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目标与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本文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对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二、国际化软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
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5]。而国际化软件人才,应该是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利用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文化交流与服务,并在软件工程领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6]。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国际化软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就软件工程专业而言,合格的国际化软件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国际化专业知识结构,还需要具有国际化综合素质。国际化软件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新技术、现代软件工程及工程领域背景技术三个主要部分,此外还应具备语言能力、团队意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7]。
三、国际化软件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架构
在对国内外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为目标,制定了如图1所示的国际化软件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采用了从计算机科学导论展开与强调编程能力的程序设计优先相结合的课程启动策略,根据国际化软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强调在技术、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综合培养;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外语教学贯穿始终,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加强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素质的培养。具体考虑如下。
首先,在软件开发技术培养方面,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作为启动;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网络编程”、“Web应用开发”等软件开发技术类课程,这些技术类课程进一步对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进行了加强。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从不同应用领域出发,使学生能够在网络、Web、嵌入式等各方面编程得到锻炼,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选择。此外,前面的程序设计均以C/C++为主线,为了使学生对两大主流语言均有掌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Java程序设计”,另外还提供了一些高级程序设计类课程,如“多核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软件实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软件工程技术与理念培养方面,从“软件工程导论”出发,通过开设“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设计”等专业方向课,使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各阶段有了深入认识与理解,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软件开发技术。此外,通过开设“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软件复用”等选修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软件工程理念。
第三,在工程领域技术与技能培养方面,在“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中安排了项目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并开设了“管理学概论”、“经济学基础”、“工程经济学”选修课程。
第四,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首先,开设了“团队激励与沟通”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英语沟通与写作技能,该课程体系中“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等双语课程的开设,逐步向学生传递专业外语,“IT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则专注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和文档写作的综合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从锻炼学生个人开发能力的课内实验出发,让学生先从小模块入手,逐步转向以某门课程内容为中心设计与开发一个相对完整项目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中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可以选择一人一题或多人一题。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了解与感受企业中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设置了将学生带入企业中的生产实习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工作人员负责带领一组学生,模拟一个开发团队,让学生各司其职,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工程理念与职业素养。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一人一题,独立地完成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的操作,实现了整个项目的开发,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软件工程理念进行了巩固与加强。
四、总结
为了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人才,本文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为参考,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国际化软件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架构,该课程体系以国际化软件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为依据,通过合理的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薇薇,卢苇.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8).
[2]韩国名校提供全奖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EB/OL].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a/2010-08-09/1406191909.shtml.[2010-08-09].
[3]卢苇,王伟东.双师型队伍国际化课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4]臧斌宇,赵一鸣,李银胜,叶德建,朱军.国际化、创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5]国际化人才[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6108.htm?fr=aladdin [2014-11-10].
[6]李庆领,吕耀.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文俊浩,胡海波,杨丹,向宏,陈林.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
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为积淀,以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为载体,积极构建校企联合的协同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在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的建设中,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实验室、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和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得201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为此,专业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构建校企联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构建“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综合利用高校、合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教育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工程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有学识、能做事、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是构建具有高质量、高度融合,可操作性强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高校和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参与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既能够帮助高校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在理论教学上能够以企业应用需求为导向,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又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依托“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1-3]。
二、专业在构建“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探索
(一)校企双向互聘机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本专业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双向互聘机制,有2名专业教师分别被聘为辽阳康达塑胶树脂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和技术负责人,2017年,李凤红等3名专业教师被聘为辽阳市深入企业协同创新的科技特派员并与企业进行了科研合作,已经建立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工业用水性涂料研究室”“复合材料制备研究室”研发平台。同时在师资队伍上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是指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为学生配备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技术实践导师[4]。本专业引进1名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专业做客座教授,聘请12名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加课程教学、生产实习、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全部题目来源于实际课题,提高企业导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学生培养能力。培养专业主干课教师的企业一线生产研发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以科研项目合作为载体,提升平台的建设水平
专业与合作企业在研讨交流、学校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地建立了“了解相互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寻求契合点,实现合作共赢”[5]的科研合作模式。近年来,接受企业技术委托项目8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申报,于2016年获批1项辽宁省“八大产业产学研”对接合作项目,2017年获批1项国家级青年基金,2017年获批1项“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重点项目”,2017年获批1项“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一般项目”。通过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学校的研发队伍与企业的技术骨干建立了密切合作,促进双方在技术上的交流与探讨。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带着任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不仅进一步培养提供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研发项目,也潜在的为企业培养后备研发力量。
(三)基地建设和产教融合工作
本专业已经与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中国石化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中国石油辽阳机电仪研修中心、辽阳石化分公司研究院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2016年,专业教师与辽阳辽化奇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盘锦海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金兴汽车内饰有限公司、辽阳亿邦隆建材有限公司、辽阳康达塑胶树脂有限公司、辽阳同丰化工有限公司在共建研发平台、共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师资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专业所属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及性能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如螺杆挤出机、注射机、平板硫化机、吹膜机、GSH-5L酯化缩聚反应釜、常压聚合反应釜、先进的材料结构和性能测试仪器,中心面向企业开放。这些合作基础加强了专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使专业和企业相互了解,深入合作,也为建设“校企联合”協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
依托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近四年,多人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化工设计大赛”并获得奖项。有3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名学生参与教师申请专利7项、20名学生参与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20余篇。在2017年第十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2013—2018年获批5项国家级和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其中4项国家级项目已获结题证书。
通过“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提高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带动了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法文君,谷龙艳,武玺旺,钞春英,张艳鸽.“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实践分析[J].广东化工,2017,44(10):260-261.
[2]丛海林,于冰,翟峰,等.材料学科学生校企协同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及其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进展,2016,6(3):115-119.
[3]法文君,谷龙艳,武玺旺,钞春英,张艳鸽.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62-65.
[4]步德胜.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3):78-80.
[5]朱秀芳,张红霞,杨明,李建.校企合作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6,(1):21-24.
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现阶段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网络的发展加强了各个国家的交流,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是支撑我国基建工程有序开展的基石,在对外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教学,由信仰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并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意识形态;重要性
引言:
隨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密切,交流深度日趋加深,各种思潮都向我国社会涌入。这部分思想与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不同、价值取向差异较大,并不利于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学习与利用。面对着学习专业知识与意识形态侵略的矛盾,我国高校教育应当做好抵御意识形态冲击的准备,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培养,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行。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学存在的漏洞
1.意识形态教学假大空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数理化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科学等语言类学科的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所以即便进入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思政理论教学的课程接受程度也不高,所以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并没有进行深度的进行教学准备工作。这也就导致了教学工作的内容缺乏理论重点,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实际的社会内容。
2.意识形态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做到了全面普及网络,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中仍以“课堂讲授式”授课方式为主,授课的主要工作还是依靠教师完成,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起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讲解多、实践少不仅没有办法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有力开展高校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教学。
3.教师思想意识界定不明确
高校教师对待意识形态的教学态度也会影响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部分理工类高校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做到紧跟社会热点,课堂讲述内容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并没有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重点与意识形态教学相结合。同时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并没有办法做到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无法做到对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与引导。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意识形态培养的必要性
1.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多在毕业之后会走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岗位,所以拥有正确的价值思想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极为重要。现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通过思想正在逐步向我国进行渗透,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威胁。所以在高校的课堂建设中,思政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能够有效遏制国外不良思潮对我国的侵略。
2.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证自身的霸主地位,在与我国的交往与沟通中不断发起挑衅。甚至依托着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荼毒着我国大学生的心灵与价值观。所以我国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建设上展开教育反击战能够有效抵消外来侵略势力的力量,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加强立德树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党政事业建设的生命线,所以我国高校思政教学部门应当打消教学中区别对待学科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并且将土木工程行业中的英雄人物事迹与教学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做好理论指引。
三、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意识形态培养策略
1.创新意识形态教学方法
在意识形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仅限于理论引导,更需要联合实际教学增强学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土木工程项目与意识形态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加强对本专业的了解,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
2.提高教学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思政教学队伍中有少数教师意识形态认识较差、对于立场问题不明确,这都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反向引导。所以,高校应当对教学团队进行排查,严肃处理意识形态上存在问题的教师。并通过开展思想建设论坛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教师素质。
3.建立意识形态教学新阵地
高校应当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搭建起新型意识形态教学阵地。例如,高校可以加强对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应用,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让学生们能够更便捷、更全面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并且将土木工程行业在社会建设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广泛的普及,在全校内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
4.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对多年探索成果的总结,其中蕴涵着我国综合实力从小到大的发展经验,所以高校应当以此为教学纲要展开意识形态教学。例如,高校可以选择我国社会基础工程建设的篇章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普及,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土木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操,并由此提升学生自身的意识形态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
参考文献:
[1]郑建中. 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目标及主要原则[J]. 经济研究导刊, 2018, (2):78-79.
[2]罗华, 王玮玮, 王光辉,等. 浅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科研数据共享对人才培养的意义[J]. 人才资源开发, 2018, (21):31-32.
[3]夏炜东. 浅析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14):3395.
[4]王宁, 倪国葳, 陈建伟,等.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探讨[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93-96.
[5]李丽民, 阳令明, 张贤才.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 40(5):55-56.
作者简介:黄迪(1989.05-),男,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校专技。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智慧消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消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需调整至与现代消防相统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等确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后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预期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达成消防工程技术职业教育。
关键词:消防工程技术;智慧消防;基于成果导向;课程体系
一、传统的消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的消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消防技术理论与消防工程实践,同时结合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等理念,兼以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应的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然而近年来,传统与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消防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为社会消防安全建设服务受到国家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各种形式加速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全面促进信息化与消防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的转变是摆在眼前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高技能的现代消防人才,这就对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消防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成果导向(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教育,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预期学习产出(ILOs,Intended Learning Outcoming),《华盛顿协议》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开启了中国参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规则制定的新时代。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实训环节等的调整,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需求,“现代消防”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基于成果导向培养的“现代消防”人才。
1.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消防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所制定的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协同创新能力,胜任快速变化挑战的消防工程领域的注册消防工程师与优秀专业人才,具有跨學科与文化协同能力,能够适应现代消防工程技术发展,能够跟踪消防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拥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2.基于成果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成果导向运用反向思维设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毕业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素质养成等要素,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训环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其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同时注重课堂改革创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释疑解惑─精讲提升”等教学环节,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消防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现代消防技术的人才需求,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毕业要求为导向,与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反向设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成果导向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等联合培养方式,共同制定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与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含高等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等。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复杂消防问题的恰当表述中,能从数学、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复杂消防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并试图改进。
3.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有能力的培养。工程基础类课程包含CAD工程制图、建筑消防电气工程、单片机技术及应用、通信技术、物联网概论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建筑及结构基础、火灾科学及其前期基础课程等。建筑及结构基础课程中应该包含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而火灾科学中主要是包括燃烧学及其前期基础课程。
4.专业类课程。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消防系统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建筑防火设计原理、建筑防排烟系统、建筑消防给水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智慧消防系统、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工程概预算、消防安全评估等。
根据对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毕业人才执业的期许及“双证书”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前即获得消防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准入类),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具备注册消防工程师素质和能力。因此专业类课程设置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如建筑防火设计原理、建筑防排烟系统、建筑消防给水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安全管理等专业课程所培养的系统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是注册消防工程师应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应用于消防领域,使“智慧消防”成为现代消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智慧消防系统等课程正是因此而增设。消防检测、竣工验收、维修保养、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管理等是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最多的岗位,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对这些岗位能力要求详细分析后而设立消防工程概预算、消防安全评估等课程。
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职业伦理,使学生在从事消防工程设计、检测、评估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消防前沿发展趋势的同时,关注消防专业与其他学科衍生交叉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并能保持好奇心,不断进取,能自主学习以适应专业或职业发展。
四、结论
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内容复杂,理论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同时,这些内容还有相当部分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迫切需要能够完整响应消防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能够支持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达到未来工程师资质的30个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发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4):450-453.
[2]姜学鹏,徐志胜,朱国庆,余明高.我国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12):1691-1693.
[3]刘明洁,刘盛.消防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5(3):125-128.
[4]刘文华.ABET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发展技术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73-76.
[5]Michael K.J.Milligan.Serving the Public,Assuring Quality,and Stimulate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J].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2015,36(1):21-27.
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从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入手,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同时,比较分析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SUNY Poly)与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目标等方面的异同,体现了SUNY Poly计划的优点及其潜在优势,吸收转化其优良经验,科学构建以产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产出导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三大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OBE)和持续改进。土木工程专业早在1994年开始实行认证制度,是我国工程专业中与国际专业认证接轨(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的首例[1]。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等学校的1 17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有97所。可见,专业认证是土木工程专业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趋势。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主要侧重学习成果,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目标达成度为核心,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反演达到这些能力需要学习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技术措施。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教师由原本講授知识的中心地位转变为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制定评价依据,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成果。最后,通过持续改进措施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一种高效、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师注册制度与高等工程教育评价密切相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2],工程师注册制度是建立健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外在动力[3]。在欧美国家,专业认证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报考注册工程师的准入条件。每个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设置时,都需要通过注册工程师部门的评估和批准。以产出为导向,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注册工程师是高校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认证“达标”的重要评价依据。近年来,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出发点[4-6]、不同层面[7-9]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2007年成立至今,已成为海南省及华南地区土木建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为进一步加强、保证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符合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进行研究与实践,并与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科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凝炼面向需求的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定位、专业领域、职业特征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在学生就业5年之后进行评估,因此,应结合学校条件、师资力量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因素,在广泛调研与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依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即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确定土木工程的专业定位;其次,针对不同的对象包括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毕业生、在校生,采用座谈、调研、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对学生就业情况和毕业生5年后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凝炼土木工程专业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描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细化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
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指应届毕业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时获得的核心能力 [10],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点内容。将学习成果细化后得到的毕业要求应充分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能覆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12条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保证有相关手段和措施来判定,同时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将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养、发展能力3个板块分解到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12条基本要求中;其次,将毕业要求细化为可落实、可评价、有逻辑性和专业特点的能力指标点,引导教师根据能力指标点组织教学,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学术研讨、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设计比赛等多种培养手段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达成;最后,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试卷、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论文、访谈、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核心能力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设计覆盖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需要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应覆盖全部毕业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首先基于“四个融通”“四个符合”“四个突出”原则,按照4个知识模块组建覆盖《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其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落实毕业要求;然后,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对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设计考核方法,验证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的实际贡献。
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新生研讨式教学。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新生导学课,课程以讲座加小组讨论形式开展,并实施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2)研究性教学。开设高年级研讨课、工程结构实验与检测两门研究性课程;(3)双语教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4)加强实践教学。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程实践教育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设计是一门典型的Capstone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且最重要的教学考核环节,是反映学生能力最直接的指标。结合毕业设计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其他新型教学。 例如,MOOC课程建设、翻转课程教学、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先构建完善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制度,明确毕业达成度的评价计算方法,定期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进行量化并计算达成度,再根据达成度情况定期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进行调整与修订,从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产出导向评价制度的核心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与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学校将独特的跨学科研究、体验式的学习与世界上领先技术公司和私人投资相结合,形成了基础的先锋学术模式,在纽约州设有多个技术创新基地,于2016年通过美国ABET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工程设计的平衡,包括两个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是文科、数学、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其培养目标为:1)作为土木工程师、项目经理或团队领导,熟练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设计,服务于社会和行业需求;2)在成本效益、环境、道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约束的背景下,为工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3)通过专业证书、继续专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在技术和管理技能方面获得专业发展;4)通过与不同人员的有效沟通,在领导岗位上表现出色。
海南大学1985年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88年设土木工程系,2007年海南大学设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宽广的人文社会知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成为在土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海南省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杰出人才。
通过对两所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相同或相近之处在于两者均注重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点在于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更注重全面的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技术变化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海南大学则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专业的就业面。
(二)毕业要求
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和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见表1。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均要求毕业生扎实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强调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此同时,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1)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设计基礎方面有坚实的基础
(2)具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和攻读高级学位所需的技术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
(3)培养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理解全球背景下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1)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土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作
(2)能利用本专业的计算方法、实验测试技术和软件应用等技能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程等准则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能适应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工作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胜任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等工作
(三)课程体系
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必须完成128学分,其中24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36学分的专业基础课程,45学分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20学分的选修课和3学分的专业实践。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必须完成的课程共183学分,其中,38.5学分的公共课程,43学分的学科基础课程,41.5学分的专业必修课程,30学分的选修课和30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两所高校均按照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4个课程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在一些课程的归属模块上稍有差别,总体来说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基本相同。在4年学习过程中,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属于大类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是相同的,可以学习数学基础、科学基础、土木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三年级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大学四年级的重点课程是毕业设计,纽约州立大学的Capstone设计是2个学期,可以将整个人文、工程、数学和科学课程联系在一起,并将设计技能扩展到开发和设计一个大型土木工程项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如表2所示。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总学分明显高于纽约州立大学,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海南大学侧重于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课程划分更加细致。
(四)持续改进
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流程为: 1)在学期开始前,任课教师制定学生在特定课程上的表现标准;2)在学期中将表现标准与具体的作业或考试相关联,并确定如何评估/衡量表现标准和成绩; 3)在学期结束时,分析成绩符合标准的结果,并确定学生符合标准的百分比; 4)在学期末进行课程讨论会,与其他教师及工业顾问委员会(Industrial Advisory Board)分享结果,征求改进建议; 5)在学期之间实施改进建议。
海南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流程为: 1)课程开始前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2)课程结束前一个月,任课教师完成试卷审核表,由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审核考题对课程目标的支持程度、考核形式及内容;3)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4)新学期课程中实施改进建议。
通过对比发现,两所高校的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承担课程目标的制定、考核方法的选取和学生核心能力达成的评价等任务。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更重视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多角度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更全面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有完善的工业顾问委员会来进行建议和监督。
三、改进与建议
(一)加强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任务,现代工程教育要求高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加强素质教育,拓宽知识视野,注重人文素养培育,训练多重思维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重视过程考核与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了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加强过程考核有利于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知识传授的持续改进,有利于获得准确的课程评价。根据具体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或专家组制定阶段考核、中期考核和课程考核方法与标准,完成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考核。
(三)突出专业区域特色
在构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制定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育鲜明的海南大学特色。紧跟建筑行业新发展、新趋势和新技术,培养掌握行业新技能的专业人才,设置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等课程,使学生了解现代工具及信息技术应用,认识结构智能设计与智能建造新技术。培养面向地方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依托海南特殊的地域资源优势,与海洋工程专业有机融合,开设工程防腐蚀等课程,建设热带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性建议,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的专业人才,结合海南大学冬季小学期开展装配式建筑与管理课程教学。
四、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围绕产出导向教育理念,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专业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凝练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评价制度,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同时,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吸收转化优良经验,加强通识基础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过程考核与评价,科学构建以产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土木工程專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 1-5,120.
[2]李国强,熊海贝.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国际互认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13,22(1):5-12.
[3]王瑞朋,王孙禺,李锋亮.论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34-40.
[4]徐晓飞,沈毅,钟诗胜,等.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Ⅱ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8-24.
[5]江学良,胡习兵,陈伯望,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29-35.
[6]徐锋,范剑,许晨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力学金课建设路径与探索[J].力学与实践,2020,42(2):226-231.
[7]袁焕鑫,杜新喜,郭耀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20, 29(1):102-109.
[8]罗丹,李峻.中美创新人才培养衔接比较研究——以四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5,9(6):35-40.
[9]叶志明,汪德江,赵慧玲.课程、教书、育人——理工类学科与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建设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20,42(2):214-218.
[10]余天佐,刘少雪,杨聚鹏.如何迎接专业认证——对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认证历程的考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