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原则范文(精选5篇)
目的和原则 第1篇
一、目的原则
许多翻译者认为在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译者翻译的方法和侧重点及采用的翻译策略都会随着翻译的目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翻译会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长期以来,各家对翻译方法到底是采用“归化”好还是采用“异化”好的争议,以及关于近期出现的翻译是应该“动态对等”还是“形式对等”的争议,都能用“目的原则”解释和解决。译者需要先确定翻译的目的,然后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使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此原则解释得最详尽的是德国功能翻译论。根据功能翻译论,翻译是人类行为,就一定有其特定的目的。译者需要先了解翻译目的,才能准确正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比如广告翻译,其主要的功能和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吸引消费者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所以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只要这种翻译能达到推销产品这个目的就应该选这个翻译策略。
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者严复,也是我国近代翻译大师。他认为“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如果太局限在原文字上,“仿此为译,必不可通”。严复的这种看法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社交行为,翻译者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活动。首先保证译文的可读性,以达到其交际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创始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原则应该是“目的原则”,原作的译本能在目的语文化和语境中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这才是好的翻译最重要的使命,这样的翻译才算是很好的完成了翻译的目的和任务。而翻译的目的,始终指导着翻译的整个过程,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目的原则”所指的翻译目的,有很多种,而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则是要使目的语读者能顺利接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意思---即译文的交际目的。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确定这个交际目的,然后按这个目的原则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还是两者结合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的。
二、忠诚原则
还有一批翻译学家推出了翻译的“忠诚原则”。在“忠诚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对原作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忠诚。这样既可以解决译者与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也可以解决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译者对原作作者忠诚,就是指译者应该真正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原作意思,并正确忠实的将原作翻译过来,同时译者应该尊重并遵守原作作者的意图。以纽马克为代表的语言学派强调译者应该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也就是强调原文的权威性。而译者对目的语读者忠诚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目的语读者负责,需要解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所以变动及这么做的原因,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了解真实的原作。
三、两者存在的问题
“目的原则”虽然对于一些功能性文本的翻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德国功能学派重要人物克里斯汀娜·诺德同时指出“目的原则”也有不足之处:关于目的语接收者,因为不同的语言就有其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语境,同时不同的接收者对同一个译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此,要完全达到交际目的就很难。另外,按照“目的原则”翻译,有时就难免会违背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按“忠诚原则”来翻译,就很容易解决上述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忠诚原则”也存在自身的问题。比如对原文忠诚,而原文的权威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正如纽马克曾指出,并非所有的文本从原则上来说都是神圣的,所以也就不需要绝对的忠实。有些翻译学者认为“翻译如做人,必须慎言慎行,掌握分寸,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任的次等角色。翻译如做人,不能放弃立场,毫无原则。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得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金圣华,2000)。英国翻译理论家Bates也曾说过,“翻译就和婚事一样,对于好的结合,怎么忠实也不算过分,而对于坏的结合,忠实则是多余的”。(E.Stuart Bates,参见谭载喜2004:186) 所以,译者采用“忠诚原则”,应该是选择性的。即使对于应该采用“忠诚原则”的文本,要求译者做的完全忠诚也很难,因为译者很难做到完全摈弃自我的表达欲望自我目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目的原则”还是“忠诚原则”,都存在自身的缺陷。两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是矛盾的关系,反而应该是互补的。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应该根据翻译环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原则,合理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摘要:翻译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翻译的两大原则:目的原则及忠诚原则,对两者各自的优劣进行了说明。
目的和原则 第2篇
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市场调查的部门可以是企业、公司、团体以及任何一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层或个人。市场调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制定长远性的战略性规划,也可能是为制定某阶段或针对某问题的具体政策或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实用性的。
市场调查的对象是人群或民众。可以是广泛的民众,也可能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民众群体。市场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涉及到民众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的任何问题,可以是抽象的观念,例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习惯或行为,例如人们接触媒介的习惯;对商品品牌的喜好;购物的习惯和行为等等。可以是纯学术的问题,也可以是商业性的问题或是其他实用性的问题。
市场调查的原则是遵循科学性与客观性。调研人员自始至终均应保持客观的态度去寻求反映事物真实状态的准确信息,去正视事实,接受调查的结果。不允许带有任何个人主观的意愿或偏见、也不应受任何人或管理部门的影响或“压力”去从事调研活动。调研人员的座右铭应该是:“寻找事物的本来面目,说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市场调查的客观性还强调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方案、定义问题、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从中提取有效的、相关的、准确的、可靠的、有代表性的当前的信息资料。
目的 策略 原则 第3篇
一、小学生英语阅读的目的
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促成大量的语言输入,而大量的语言输入又能有效地促进英语语感的形成,并能以直接融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当然听、说、读、写要全面兼顾,整体训练,才能既达到阅读的教学目的,又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以后高层次的阅读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寻求乐趣。阅读是充满乐趣的学习活动。如果阅读材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愿意阅读。
2、撷取信息。一般说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期望获得新信息。小学英语阅读应当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新信息(知识、资讯、故事情节、问题等),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才会乐于参与。
3、巩固语法。小学英语阅读应让学生在适量课外阅读中巩固已学的语法现象,达到增强英语语感的目的。
4、扩大词汇量。英语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渐摆脱实物教具和图片的帮助,利用抽象思维,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扩大英语词汇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训练面。
二、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几个策略
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后,在小学高年级还可以尝试培养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使学生学会依据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1.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针对中低段学生的。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
2.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针对中高段学生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以牛津英语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A部分为例:
1、质疑——导读。在规定的时间内,粗略阅读整个对话或段落,教师在学生读前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对全篇有整体感知,并且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周末两天的活动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What is David going to do on Saturday afternoon?(2)What is David going to do on Sunday afternoon?
2、任务——精读。精读课文是一节课最关键的环节,要求细读课文,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点等。在精读时,可设置一些检查的题目。如在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精读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
(1)Where are they going to see a Beijing opera?
(2)What is David going to play?
3、比赛——速读。培养学生速读能力是阅读教学一项不可缺少的任务,作为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很必要。利用比赛的方式按时间、按数量认读课文,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三、小学英语阅读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掌握一些科学性的阅读训练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就必须在训练中遵循几个原则,实现有效训练。一般来说,阅读训练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对阅读是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教学活动的枯燥乏味,要注意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适当变换,使阅读教学经常保持新鲜感。
2、实践性原则。阅读课的主要活动是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要创设必要条件,让学生进行正确的大量阅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设计活动时要注意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相结合,尽可能扩大学生活动的参与面。
3、因材施教原则。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出能够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的活动,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地发展阅读技能,以收实效。
目的和原则 第4篇
一、整形修剪的目的
所谓整形修剪是指在树木生长前期(幼树时期)为构成一定的理想树形而进行的树体生长的调整工作是对树木植株施行一定的技术措施使之形成栽培者所需要的树体结构形态。所谓修剪是指成型后实施的技术措施目的是维和发展这一既定的树形是对植株的某些器官如芽、干、枝、叶、花、果、根等进行修剪或删除的操作。
整形是目的修剪是手段。整形是通过一定的修剪措施来完成而修剪又是在整形的基础上根据某种树形的要求而施行的技术措施二者紧密相关统一于一定的栽培管理的目的要求下。整形修剪一定要在土、肥、水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是提高园林绿化艺术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环节。平时对于园林树木强调“三分种、七分管”其中整形修剪技术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养护措施。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的主要目的是:
1.调节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1)促进树体水分平衡保证移栽成活在挖掘苗(树)木时由于切断了主根、侧根和许多须根丧失了大量根系必然会造成树体的地上、地下部分平衡破坏。因此在苗(树)木起挖之前或之后应立即进行修剪以减少蒸腾量缓解根部吸水功能下降的矛盾使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保持相对平衡否则必将降低移栽成活率。
调节生长与开花结果在观花观果树木中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在树木一生中同时存在,贯穿始终。通过修剪打破树木原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平衡调节树体内的营养分配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使双方达到相对均衡为花果丰硕优质创造条件。
调节同类器官间的平衡一株树上的同类器官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需要通过修剪加以调节以有利于生长和结果。用修剪调节时要注意器官的数量、质量和类型。有的要抑强扶弱使生#适中有利于结果;有的要选优去劣集中营养提高器官质量。对于不同类型的枝条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要有长、中、短各类枝的比例使多数枝条健康生长。
保证树木的健康
放任生长或修剪不当的树木往往树冠郁闭致使树冠内部相对湿度增加为喜欢阴湿环境的病虫繁殖提了条件。如果枝条过密内膛枝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内膛小枝光合产物减少致使枝条下部光秃形成天棚型的叶幕开花部位也随之外移呈现表面化。通过适当修剪去掉部分枝条使树冠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则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且内膛小枝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光合作用加强促使其形成大量的花芽为全树立体化开花创造了条件。
控制树体结构培养良好树形 多年生长的园林树木枝条密集逐渐可能出现枯枝、死枝以及病虫枝影响树木外形美观。园林树木的配置要与周围的房屋、亭台、假山、漏窗、水面、草坪等空间相协调形成各类景观。因此栽植养护中要通过不断的适度修剪来控制与调整树体的大小以免过于拥挤影响景观效果。
调节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修剪可以调节树木个体与群体的结构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还有利于通风调节温度与湿度创造良好的微域气候使树冠扩展快枝量多分布合理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树上的死枝、劈裂和断枝如不及时处理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其中城市街道两旁和公园内树木枝条坠落带来的危险更大。下垂的活枝如果妨碍行人和车辆通行,必须修至2.5~3.5m左右的高度。去掉已经接触或即将接触通讯或电力线的枝条是保证线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样为了防止树木对房屋等建筑的损害也要进行合理的修剪甚至挖除。如果树木的根系距离地下管道太近也只能通
过修剪根系或将树木移走来解决。
促进老树的复壮更新
树体进入衰老阶段后树冠出现秃裸生长势减弱而对一棵衰老的树木进行强修剪剪掉树冠上的主枝或部分侧枝可刺激隐芽长出新枝选留其中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代替原有老枝进而可以形成新的树冠达到恢复树势、更新复壮的目的。通过修剪使老树更新复壮在一般情况下要比定植新苗的生长速度快得多。因为它们具有很深很广的根系可为更新后的树体提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例如对许多大花型的月季品种在每年秋季落叶后将植株上的绝大部分枝条修剪掉仅仅保留基部主茎和重剪后的短侧枝让它们在翌年重新萌发新枝。这样对树冠年年进行更新反而会比保留老枝生长旺盛开花数量也会逐年增加。
二、整形修剪的原则
根据园林绿化中的用途
不同的整形修剪措施造成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绿化目的各有其特殊的整剪要求因此整形修剪必须明确该树的栽培目的要求。例如槐树作为行道树栽植整形修剪成杯状形如果作庭荫树栽植则采用自然树形;圆柏在草坪上独植观赏与作绿篱有完全不同的整形修剪要求因而具体的整形修剪方法也不同。
根据生长地的环境条件
不同的生态环境则整形修剪方式不同。生长在土壤瘠薄和地下水位较高处的花木主干应留的低树冠也相应的小;在风口或多风地区也应采用低干矮冠枝条要相对稀疏;盐碱地因地下水位高土层薄加之大部分盐碱地区在种植树木时都经过换土(因换土的数量有限所以土层相应的薄)更应采用低干矮冠不然适得其反起不到很好的观赏效果。
不同的配置环境整形修剪方式也不同。如果花木生长地很开阔空间较大在不影响周围配置的情况下可使分枝尽可能地开张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树冠;如果空
间较小则应通过修剪控制植株的体量以防拥挤不堪降低观赏效果。
同一种树种植在不同的园林配置环境则整形修剪方式也应不同。北京市榆叶梅有三种不同的整形修剪方式:梅桩式整形适合配置在建筑、山石旁;有主干圆头形适合配置在常绿树丛前面和园两旁;丛状扁圆形最好种植在山坡和草坪上。
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年龄时期的树木由于生长势和发育阶段上的差异应采用不同的整形修剪方法和强度。
幼年阶段应以整形为主为整个生命周期的生长和充分发挥其园林功能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整形的主要任务是配备好主侧枝扩大树冠形成良好的形体结构。花果类树木还应通过适当修剪促进早熟。
中年阶段具有完整优美的树冠其修剪整形的目的在于保持植株的完美健壮状态延缓衰老阶段的到来调节生长与开花结果的矛盾稳定丰花硕果时间。
衰老阶段因生长势弱生长量逐年减小树冠处于向心更新阶段修剪时以强剪为主以刺激隐芽萌发更新复壮充实内膛恢复其生长势并应利用徒长枝达到更新复壮的目的。
芽着生的部位花芽的性质及开花时期春季开花的花木花芽通常在夏秋进行分化着生在一年枝上因此在休眠季修剪时必须注意到花芽着生的部位。花芽着生在枝条顶端的称为顶花芽,具有顶花芽的花木(玉兰、黄刺玫等)在休眠季或者说在花前绝不能短截(除为了更新枝势)。如花芽着生在叶腋里称为腋花芽根据需要可以在花前短截(榆叶梅、桃花等)枝条。
具有腋生的纯花芽树木(连翘、桃花)在短截枝条时应注意剪口不能留花芽。因为纯花芽只能开花不能抽生枝叶花开过后在此会留下一段很短的干枝这种干枝段出现得过多则影响观赏效果。对于观果树木由于花上面没有枝叶作为有机营养的则花后不能坐果致使结果量减少。
夏秋开花的种类花芽在当年抽生的新梢上形成如紫薇、木槿等因此应在秋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进行修剪。北京由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修剪应推迟到早春气温回升即将萌芽时进行;将一年生枝基部留3~4个(对)饱满芽进行短截剪后可萌发出茁壮的枝条虽然花枝可能会少些但由于营养集中会开出较大的花朵。有些花木如希望当年开两次花可在花后将残花剪除加强肥水管理可二次开花。紫薇又称百日红就是因为去残花后可开花达百日故得此名。
分枝特性对于具有主轴分枝的树种修剪时要注意控制侧枝剪除竞争枝促进主枝的发育。如钻天杨、毛白杨、银杏等树冠呈尖塔形或圆锥形的乔木顶端生长势强具有明显的主干适合采用保留中央领导干的整形方式。而具有合轴分枝的树种,易形成几个
目的和原则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翻译目的论, 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64-01
一、中医药翻译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行,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与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中医药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世界各地医药界的肯定和关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也日益广泛。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外的同行业人士也频繁来国内进行专业沟通交流。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不断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翻译人员与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脱节。绝大部分的译者并非专业的中医药翻译人员,缺少对中医药文化背景的认识。容易造成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不伦不类。二是中医药学自成一格,如中医理论中的脏腑辨证、阴阳五行、经络腧穴理论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类疾病健康的智慧,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在其他医学体系里没有对应的概念。如何贴切生动地去翻译这样的术语值得我们探究。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Reiss)和汉斯弗美尔(Hans L1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它包含三个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 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2)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3)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诺德(2001)发现目的论存有缺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即翻译过程中应关注译者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目的论的三原则体现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解放了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在中医药领域,将中医药翻译成英语,是将我们几千年积累并传承的医学理论,通过语言的翻译,向全球占较大比例的西方文化群体或使用英語的其他人群进行有效传播的唯一途径。没有语言的传播,仅靠我国无偿提供的医疗援助中带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很难实现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推广和进步。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因此其目的性决定了在翻译时语言词汇的取舍和定位。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药翻译原则
(一)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在中医药翻译中不仅要求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强调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文化内涵和因素的保存于再现。
(二)读者接受原则
读者接受原则是指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心理,在中医药术语的英译中考虑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兴趣。对西方人士而言,传统中医药
学是一种异质文化。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引起文化禁忌和误解。因此,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切忌使用有文化禁忌的词语来翻译中医。
(三)科学规范原则
医药英语作为科技类英语的一个分支,其译文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都应该尽量接近科技英语的标准。
四、结语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的加强国际交流,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建立完整的翻译体系,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坚持中医药民族特色,精确体现中式文化理念,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牛喘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谈中医英语翻译的方法问题[J].中医药翻译, 2012(3):54-5.
[2] 王继会. 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药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9).
[3] 李照国.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