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笑声诗歌(精选8篇)
母亲的笑声诗歌 第1篇
母亲的笑声作文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可我却把这件事忘了。
我回到家就开始做作业,吃完饭和妈妈一起看电视。过了一会儿,爸爸走了过来,手里还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绿茶,拿着一大块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微笑着对妈妈说:“祝你节日快乐!”妈妈非常高兴,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
这时,我才想起来今天是妇女节,可我什么礼物也没有准备,怎么办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先做好作业,再想想吧。我快速做完作业,想起了以前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记得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妈妈先陪我去医院,然后又陪我打针、吃药。又是心疼又是着急,在医院折腾了几遍,她的脸颊上挂着晶莹的汗珠。晚上,我因为不舒服睡不着觉,妈妈一点儿也不顾自己的疲惫,给我讲故事、唱歌。我睡着了,她却一夜未眠。
平时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最好的肉留给我,自己却吃我不爱吃的部分。那一天刚做好饭,她发现我没有了橡皮,担心影响我的学习,不顾自己没吃饭,立刻就出去给我买。
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可我连这么重要的日子也忘了,这怎么对得起妈妈这片苦心呢?我想,只有以我的成绩来回报我的妈妈,才能给她安慰。这次考试我考了100分,老师给我了一个大大的红花!我轻轻走过去,递上我的作业和试卷,对妈妈说:“妈妈,祝你节日快乐!我没什么好送你的,就让我的好成绩来报答你吧!”
妈妈一愣,笑得合不容嘴,满屋回荡着她清脆的笑声。她伸出手来使劲儿地揉了揉我的头发,说:“儿子,你真棒!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妈妈这么幸福的笑声,也跟着笑了起来。
母亲的笑声诗歌 第2篇
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挑在肩膀上
微笑着赶路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夜深了,油灯一闪一亮
哼着古老的小调,把破旧的日子
能不断翻新过来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蹒跚着走在乡间小道上,把苦涩
咽下去,把满山遍野的花儿采回来
让农家小院时时充满温馨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风里来雨里去,教儿女们
跪着给庄稼锄草,站着
给人间做人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 祝福·母亲-母亲节抒情诗歌
★ 母亲节感恩母亲主题诗歌202
★ 母亲节祝贺母亲快乐唯美诗歌
★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诗歌十首
★ 母亲节诗歌
★ 母亲节诗歌——《四首歌颂母亲的古诗》
★ 关于母亲节的诗歌
★ 母亲节诗歌——《母亲节快乐》
★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
尹丽川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第3篇
尹丽川对“母亲”的感情非爱也非恨, 让人感觉她似乎站在一个旁观的角度漠然地审视和悲悯着“母亲”。她不再过分依恋母亲, 也不再对母亲的身份产生质疑, 她对自己母亲命运的拷问简直到了超常残酷的地步, 生养自己的那个老女人就这样在飞逝的光阴下不知不觉被疏远了。尹诗代表作之一《妈妈》就是这样的一篇令人毛骨悚然的诗作:
“十三岁时我问
活着为什么你。看你上大学
我上了大学, 妈妈
你活着为什么又。你的双眼还睁着
我们很久没说过话。一个女人
怎么会是另一个女人的妈妈。
带着相似的身体
我该做你没做的事么, 妈妈
你曾那么地美丽, 直到生下了我
自从我认识你, 你不再水性杨花
为了另一个女人
你这样做值得么
你成了个空虚的老太太
一把废弃的扇。什么能证明
是你生出了我, 妈妈。
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
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
妈妈, 还有谁比你更陌生。”
因为人类还要繁衍和发展下去, 所以生儿育女就被天经地义地认作女性的职责所在, 而女性也理应因延续人类而感到自豪。但在《妈妈》这一诗中, 诗人却对这一似乎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发起了挑战, 直接质疑自己母亲的存在。读者感到犹如晴天霹雳般的巨大震撼, 不得不随之反思女性的命运。
传统女性, 尤其作为旧社会的女性, 嫁为人妇后极大程度上便是生儿育女的一生, 自己经常备受摧残和压迫。她们失去了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 只有经久日月的侵蚀和渐衰。这首《妈妈》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女性的这种命运及其人生的强大讽刺和批判。诗人站在了传统观念的对立面上, 她认为女人把握自己人生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生儿育女的初衷也是想使自己生活得更有希望、有乐趣、更幸福。人类大可不必因为生儿育女而生活得太辛苦, 不然就已违背了自己追求的初衷。尹诗针对现今中老年女性传统的家庭主妇式的生存状态发出了置疑之声, 其实, 这一传统生活方式早已与新一代女性追求生活乐趣和质量的新型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了。当今女性个体意识在加强, 生活质量在提高, 她们拒绝过多的牺牲和别人对自己价值的漠视与性别歧视。诗人的观点或许存在些许偏激, 未必尽同, 但她对女性命运的极大关注和拷问则是发人深省且无可厚非的, 应当并值得引发我们长久的思考。
相比之下, 尹丽川的另一诗作《手》则道出了老年妇女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生存惨状。“你的手常年在一筐白菜中/找出最值的那个/……你的手忙来忙去/扯住丈夫的衣角/丈夫最终没走/比以前更瞧你不起/……你伸手想摸摸儿子的脸/扑空了/你拿起毛线/女儿却说:关掉电视/我在做作业/……你张开十指/你都忘了/这些年怎么能这样/从指缝中流走/你不知道/今天下午/应该做些什么/直到天黑” (《手》) 。老妇这些年的最美年华都无偿奉献给了整个家庭, 而得到的“回报”竟然是丈夫的瞧不起、儿子闪开的脸上不耐烦的神情和女儿命令式的“关掉电视”, 有谁能理解一下老妇的心情?在这尽为日常话语的文字背后, 老妇的生存之寒心如针扎般令人痛心, 尽管诗人的叙述显得较为轻松和客观, 但我们不难体察到诗人隐藏于心底的对这个女人的关怀和同情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厌倦和痛恨。“一个大妈在骂另一个大妈/很有女人味儿的/用着男性术语/这是女人骂街/……一个女孩需要多少年的泪水和经验/才能长成一个大妈/在下一个上午” (《今天上午》) 。骂街的中老年女人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 她们在无所事事之时多把富足的精力用在了对琐碎事情的发泄上。就在此, 诗人对传统观念上再熟悉不过的理想“母亲”感到陌生了。之前日常的嘘寒问暖和辛苦操劳的意义已全然被消解, 徒增了生命的渺小和卑微。诗人无法放下充当捅上母亲心头之凶器的笔, 其母女关系只能是更加的疏离和令人唏嘘。
所有这些, 都使作为女儿的诗人感到恐惧不已。母亲模板式的人生就在眼前, 母女之间压抑的隔阂和冷漠似乎成了无法消除的死结。女儿将母亲一生的付出的荒谬与无意义尽收眼底并深恶痛绝, 从而拒绝复制母亲。尹诗中充满了对传统母亲无私奉献精神的否定, 以及对传统男权文化背景下所推崇的母亲形象的暗讽, 这样, 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便于无形之中被解构了。
女性意识觉醒并不断宣扬独立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 从传统温柔的女性开始, 经过“黑色冷酷”的母亲, 直至尹丽川笔下陌生暗讽的母亲, 直至今日, 女性还在不断向男权文化发起挑战, 女性的不断抗争和时刻奋进也应当并且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摘要:在当代文坛, 女小说家不在少数, 但女诗人却相对较少。崛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尹丽川算得上是最为激进、最为先锋的年轻女诗人了。她的诗歌是日常肉感与理性智慧的结合体。而她诗歌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多姿多彩、独具一格。既有挎菜篮去买菜的老年妇女, 又有生活空虚的老太太, 还有为日常琐事忙不停歇而费力不讨好的老妈妈等等。不难看出, 这些极具日常生活化而又十分接近生活本真的母亲意象, 不正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吗?本文主要让作家诗歌作品自己说话, 然后加以简单分析, 力求客观公正地对待尹丽川诗歌中独特的母亲形象, 更多挖掘诗人背后诗歌的价值旨趣。
关键词:尹丽川,母亲形象,诗歌,女性
参考文献
[1]、尹丽川.再舒服一些[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3]、唐晓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J].诗刊, 1987.
母亲的笑声诗歌 第4篇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安妮对母亲形象情有独钟。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三类母亲形象:第一类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类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类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母亲形象塑造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母亲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17704
一、安妮其人其诗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1612-1672年)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生前发表诗集的女诗人。她的第一部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开启了美国诗歌创作尤其是女性诗歌创作的传统,受到广泛关注。安妮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受过良好的英国古典教育[1]。她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北安普敦的清教徒家庭,父亲托马斯·杜德利(Thomas Dudley)及作为父亲助手的丈夫西蒙·布拉兹特里特(Simon Bradstreet)都曾任殖民地总督。她自幼生活在林肯伯爵庄园,得以饱读诗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据称,“家庭图书馆藏书逾800册”[2]3。所有这些都成为她日后诗歌创作的源泉。婚后两年,年仅18岁的安妮便离开英国乡村舒适的贵族庄园,随父亲和丈夫千里迢迢来到当时北美的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
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文化、强大的教会势力、男性占主导的传统观念和新大陆恶劣的生存环境皆未能阻挡她创作的步伐。在新英格兰定居一年后,安妮便开始写作,她笔下绵延近40年的创作成果至今犹存。其作品以诗歌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散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她的诗歌分为公众诗歌和个人诗歌。其公众诗歌在形式上较正式,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作品的模仿;主题涉及历史、社会、科学等严肃话题,如《序诗》(The Prologue)、《四元素》(The Four Elements)、《人体质中的四体液》(Of the Four Humours)、《人生四季》(Of the Four Ages)《一年四季》、(The Four Seasons)和《世上四帝国》(The Four Monarchies)、《新旧英格兰对话》(A Dialogue between Old England and New)、《作者致其书》(The Author to Her Book)等。其个人诗歌主要为自己和家庭而写,谈论孩子的出生与成长、对丈夫的爱与思念、疾病与离世、世俗欲望及日常琐事,包括《致孩子们》(In Reference to Her Children)、《献给我亲爱的丈夫》(To My Dear and Loving Husband)、《纪念我亲爱的孙女伊丽莎白·布拉兹特里特(殁于1665年8月)》(In Memory of Elizabeth Bradstreet)、《灵与肉》(The Flesh and the Spirit)、《疲倦的朝圣者》(As Weary Pilgrim)、《屋舍焚毁后》(Upon the Burning of Our House)等。
身为人母,安妮一直在生活中尽职尽责地照料自己的八个孩子。自然,她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渗透着各种母亲的形象。我们大致将其归为三种:第一种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种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种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
二、实际意义的母亲
安妮大量的个人诗歌和若干散文都满溢舐犊之情,真实记录了一个母亲心心念念地牵挂着下一代的出生、成长、教育、离家、归来以及痛彻心扉的夭折,如《咏儿子塞缪尔赴英》、《致女儿汉娜·维京》、《作于儿子从英国归来》、《致我亲爱的儿子西蒙》(散文)、《致我亲爱的孩子们》(散文)、《纪念我亲爱的孙女伊丽莎白·布拉兹特里特(殁于1665年8月)》、《致孩子们》等。在众多作品中尤以《致孩子们》最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0卷第5期
周霄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的母亲形象
《致孩子们》作于1659年7月23日。整首诗由一组隐喻贯穿而成:鸟妈妈、鸟巢、小鸟等。通过大量的比喻性语言,如“孵化”(hatch)、“公鸡”(cocks)、“母鸡”(hens)、“翅膀”(wing)、“一窝”(brood)、“飞翔”(fly)、“啄食”(peck)、“歌唱”(sing)等,安妮把孩子成长和离去的叙述转化为一个鸟妈妈和一窝小鸟儿的寓言故事,真切描述了母亲在孩子长大成人即将远行时的那种苦乐参半、纠结复杂的心情。这首诗歌充溢着如山的母爱,那份深切的舐犊之情因朴实真切而震撼人心。
全诗的情感层层递进,形成四阶梯。在前40行中,我们从比喻中得知作为鸟妈妈的安妮共“孵出八只小鸟”,“四只为雄四只为雌”[3]253。“老大展翅高飞了/飞向远方飞离我”“老二也飞走了/随其伴侣飞去无踪影”“老三羽毛雪白/对此我难掩喜悦/她跟随真心爱侣/与娘话别”“老四远行求学/与饱学之士畅谈”“老五绒毛未脱/扑腾于灌木间”“余下三个尚待家中/待其长大,必如兄姐/天南地北任其高飞”[3]253-254。从诗中我们得知,诗人最大的孩子去了远方,她用啾啾鸟鸣抒发相思,盼其归来;老二、老三跟随爱侣远走他乡;老四外出求知、遨游学海;余下四个羽翼未丰、尚待闺中,但假以时日,仍将展翅高飞、追随梦想。八个孩子的成长在安妮笔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再现了母亲对孩子成长历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关心、细心和爱心。
在41~68行中,安妮对于孩子们的离去表达了她作为母亲的深切忧虑。她担心圈套(fowlers snare)、粗鲁的小孩(untoward boy)、捕鸟者,甚至粘胶的枝桠(lime-twigs)和贪婪的老鹰(greedy hawks)会伤害儿女。因而,安妮再三叮嘱儿女危险无处不在,务必时刻留意身边,保全安康。endprint
随后的12行中,安妮回忆起曾经的青春岁月并幻想着不远处的一片圣土,那里没有寒冷,远离风暴,四季如春,青春永驻。不难想象,安妮笔下的那片风和日丽歌声袅袅的国度(a country beyond sight)正是人生的终点——死亡。母亲曾经年少,曾经美丽,而如今为了儿女和家庭操碎了心,熬白了头,青春不再,美丽不再,尽管如此,她不悲伤不哀叹,她要纵情歌唱,即便与世长辞,牵挂也绝不终止。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她幡然醒悟,只有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她才得享寒泉之思,才真正青春永驻,得到永生。于是她切切叮咛:当你们长大成家,抚育孩子,便能切身体会母爱——疼爱你们百般、养育你们长大、看着你们高飞、给予你们生活、教导你们生存。这番离愁别绪很快被热烈奔放的告别代替:“去吧,我始终伴你左右,/即便与世长辞,我仍告诫不休/再见吧,我的小鸟们,再见了/你们一切安好,我便快乐无忧。”[3]256
身为母亲,她是如此含辛茹苦,却又乐在其中。爱是祝福不是羁绊。她的母爱不会随着孩子的远行而减少,也不会随着她的离世而消失;相反,这份母爱与牵挂将会永无止境、永不停息。
通过这一系列贯穿始终的比喻,呕心沥血的鸟妈妈形象呼之欲出。在圣经中,鸟类比喻上帝或基督这一至高无上的保护者和家长。因而这一比喻与其说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博爱、养育和保护孩子的好母亲,倒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神圣的上帝般的角色[4]。而这正是恪守清教教义、勤勉持家的安妮的最好写照。
三、比喻意义的母亲——文学作品之母
据学者推测,《作者致其书》一诗大致完成于1647年[2]10,但直到1678年才收录于第二版《美洲新近出现的第十缪斯》。在该诗中,安妮把《第十缪斯》比作活生生的孩子,而自己,则是书的亲生母亲,以此真切地表达了诗人乐见作品发表的心情。
作为“母亲”,本该愉悦自信地看到“孩子”长大示人,而安妮却充满不安和惶恐。从一开始,她就用母亲那种怜爱又无奈的口吻对孩子说:“你是我贫乏大脑的畸形产物/自从出生便一直伴我左右。”[5]157这一切源自孩子的不完美:畸形的(ill-formed)、衣衫褴褛的(in rags)、步履蹒跚的(halting)、错误未减的(errors were not lessened)、不宜抛头露面(unfit for light)。自然,当这个淘气小儿(a rambling brat)曝光在公众目光下缺点尽现时,母亲羞红了脸颊(blushing),倍觉厌烦(irksome)。但这一切并非母亲之失,而是诗作被朋友夺走,呈现在世人面前。安妮的第一版诗集《第十缪斯》面世于1650年,由其姐夫约翰·伍德(John Woodbridge)带到伦敦出版。伍德在《致读者信》中写到:“这本诗集是一位女人的作品,她受人尊敬、令人爱戴、举止优雅、学识出众、虔诚尽责、谦恭有礼。她勤奋持家、任劳任怨。不仅如此,这些诗作是她挤占了睡眠和休息时间的业余成果……然而作者本人对出版一事毫无所知,并不愿诗篇付诸公开。”[3]2可见,该诗集是在安妮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仿佛一个孩子来不及修饰打扮,还未学会走路,便暴露于大庭广众,母亲自然觉得惭愧难堪。
“但是”一词令笔锋顿转。作者的母亲意象得以强化:“但是你终究是我所出,如果我能/亲情终将会修正你的毛病。” [5]158安妮是一个典型的好妈妈,用实际行动弥补无心之失:替孩子洗脸(wash thy face)、活动关节(stretch thy joints)、穿体面衣服(better dress to trim thee)。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她看到更多的瑕疵(defects)、更踉跄的步伐(hobbling)和家织土布衣裳(homespun cloth)。因而安妮谦虚地认为该书尽管几经修改编辑,仍错漏多多,远未达到批评家的严苛标准,故而只适合在平民中流传:“这样穿着你尽可在平民中游荡/只是当心别撞到批评家手上/走路应选沿途人多没交道。”[5]158
该诗中,“父亲”的出现,使全诗达到了高潮。她承认这孩子出身卑微,是个没有父亲的私生子。因此安妮作为书的“单亲母亲”,尽管贫穷困苦,她独自承担起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孩子唯一的监护人:“若问起你的父亲,就说未曾有过/问起你的母亲,只说她潦倒穷困/别无他法、只得把你赶出家门。”[5]158照理说,未婚生子是道德败坏的行为,但是安妮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她很快使读者可怜起单亲母亲来:生活窘困、无夫可依,被迫把孩子赶出家门,赢得读者的同情和认可。由此安妮对此书获得了独立的、全部的作者身份。显然,安妮认为自己摆脱了“父亲角色”的影响和保护,已然成长为成熟独立的诗人。这“父亲”概念不仅包括生活中的父亲托马斯·杜德利,还包含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父亲”,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作家菲利浦·锡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以及法国作家纪尧姆·杜·巴特斯(Guillaume Du Bartas)。对于父亲、锡德尼和巴特斯,安妮都曾作诗纪念和赞扬。这种自我授予作者权威的方法是安妮对自己创作技艺的辩护和对批评家们对女性作者偏见的大胆挑战。
四、颠覆意义的母亲
在安妮的作品中,有一种母亲形象是特立独行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具有颠覆意义的母亲。母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勇敢、大气、强势的形象,反倒像是个需要母亲保护和协助的女儿形象。创作于1642年英国内战时期的《新旧英格兰对话》,完好地呈现了这一特殊的母亲角色。安妮以对话方式创作,分别将旧英格兰和新英格兰比喻成母亲和女儿,描写了英国内战时的政治动荡和武装冲突,表达了女儿对故土的眷念之心与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诗歌一开篇女儿英格兰就盛赞母亲英格兰:“啊亲爱的母亲,最美最出色的女王/名利、安宁、幸福和天佑齐聚您身上。”[5]75女儿的言语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美貌和声誉无限崇敬赞美之情。随后话锋一转:“为何会有这忧伤的曲调、悲恸的表情/噢,告诉您的女儿,她会深表同情。”[5]75endprint
在女儿的关切下,母亲一味大而无当地哀叹,吞吐间却不肯道出为何忧愁寡欢,反而责怪女儿:“你只管高兴,一任我独自忧伤。”[5]76见此,女儿不再追问,而是采用推测方法揣度亲母心意。连用15个问号猜测了15种可能!摆出一副“知母莫若女”的姿态[5]77-79:某个亨吉斯特,强壮如撒克逊人,以诡计或暴力篡夺您华丽的王冠,使您的疆域遭受狂暴战争的践踏?或是克努特,果然无畏的丹麦人,抢走了您那和平的王权节杖……是盟友可爱的法国,打您残局的主意?是荷兰以怨报德,弃您于危难?是干旱,饥馑,抑或是虫灾?
在女儿的哀求和引导下,母亲终于敞开心扉道出哀愁[5]80-85:我必须承认你提到的一些伤痛,我美丽的身体正备受它们折磨……到处是贪污行贿、通奸和谎言,这怎像个国家,我为此感到羞愧。放高利贷、欺凌弱小、敲诈勒索,这些都源于我惹下的弥天罪过。并开口向女儿求助[5]92:如果你还有丝毫恻隐悲悯,或者还有任何孩子般的爱心,为了帮我解脱,请尽你力所能及,回报我吧,既然我曾施惠于你。
一个母亲竟向经验和学识都不如自己的女儿开口求助,这是何般无助和柔弱?女儿显然比母亲成熟与镇定,她以为与母亲心手相连、共担惩处本就是义务,因为这是受惠于母亲的回报。若漠不关心,自当痛苦难当、烦恼缠身。她鼓励母亲振作,一如生活中母亲安抚小孩:“亲爱的母亲别再埋怨,擦干眼泪,抖落身上的尘土,振作精神坐起身。”[5]92 并连用排比“天佑上议院……保佑下议院……保佑您的诸郡……保佑您的牧师们……”[5]93企图恢复母亲失落已久的勇气,祈祷后来的日子一路坦途。随后女儿仔细分析形势,大胆果敢地献计献策,洋洋洒洒,信心百倍,让母亲相信“过一会,您的故事就会是另一种模样”[5]99。至此,母女对话在女儿的美好设想中戛然而止。
在诗中,传统的母女形象得以颠覆。母亲絮絮叨叨、长篇累牍、一筹莫展,而女儿关怀切切、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虽然女儿以近乎愚执的爱相信母亲终将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上帝荣耀,不负上帝之期许,但以女儿面目出现的新英格兰一反娇弱、事必依赖的形象,反倒像是充当了“母亲”的角色,为母亲英格兰这一“女儿”答疑解惑[5]9。
整首诗歌母亲发言3次,计153行,女儿4次,计136行。从对话数量看,母亲的话语多于女儿,似乎主导了话语权;但从对话内容看,有效信息更多地出现在女儿话语中。对话由女儿开始并由女儿结束:从赞美母亲到关怀询问到推测引导再到最后的安抚建议,整个对话在女儿的引导下有序展开,女儿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和真正的话语权。
母亲的这种柔弱无助实则源自安妮内心对男权社会的深深无力感。软弱的旧英格兰母亲是以安妮为代表的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形象,而强势的新英格兰女儿则是安妮内心的渴望和自己真正的化身。安妮借对话人物之口发出自己的声音,怀着颠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的“野心”,盼望在家庭和社会上充当真正的母亲角色!
该颠覆性的“拟女性主义”思想在安妮其他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如《序诗》中,诗人宣称[5]21:就让希腊人和女人如其所是男人占了先机且遥遥领先,不合理地宣战又有何用;男人最佳,女人心照不宣你们的优势遍布每个角落;但对我们的些许优势也得认可。啊你这天上高高飞舞的彩笔,永远以战利品伴随着礼赞,若屈尊惠顾简陋如许的诗句赏我百里香、欧芹做的花篮,我这低微、未经提炼的矿藏会使你耀眼的金块更加闪亮。
安妮承认男性占得先机高高在上;她也赞赏男性精于文学成果斐然。与其冒然宣战,胜算不大,不妨放下身段,温和战斗。她放低姿态,请求获得些许认可,要的仅仅是“百里香、欧芹做的花篮”。但安妮最终却悖论式地宣称:女性低微粗俗作品会给男性耀眼夺目的诗作锦上添花。这看似悖论,事实上却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汹涌澎湃的女性主义“谋反”暗流。
这一母女关系颠倒的创作主题在后人笔下也得以继承和发扬。如华兹华斯在《我的心跳了起来》中宣称“儿童乃成人之父”;《致朵拉》中,12岁的女儿朵拉成为老眼昏花的老年华兹华斯的引路人。这种颠倒时空、翻转伦理的父子或母女角色或许就是从美国第一位女诗人手中得以滋生。
五、结语
我们发现,同样的母亲形象在安妮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个人诗歌如《致孩子们》中,孩子们的母亲安妮是自信热情的。而公众诗歌如《作者至其书》中,诗集的“母亲”安妮是谦虚谨慎的;而《新旧英格兰的对话》中,旧英格兰母亲是不安和无助的。或许置于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在清教教义中,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妻子要以家庭本职为重:对家庭忠诚,对宾客谦逊,对丈夫依从,对子女爱护。从家庭逾越,进入社会领域,发表言论甚至出版诗作,极易遭人诟病,更别提宣称女性权利。安妮熟稔男性主导的游戏规则,深知拷问当时当世的秩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旁敲侧击,采取“温和战斗法”,如树立贤妻良母形象,谦逊地自我否定才华和通过对话人物发声等,来含蓄温婉地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她把自己写进了作品中,从而把自己写入了本为“禁地”的社会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显然,当她弃置针线,拿起纸笔,书写或个人情感或宗教自觉时,她给新英格兰女性带来了全新的形象。参考文献:
[1]蒋怡.家庭政治: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的诗歌创作策略[J].外国文学,2013(5):15-24.
[2]ENGBERG, KATHRYNN S. The right to write: The literary politics of Anne Bradsreet and Phillis Wheatley[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9.
[3]HENSLEY, JEANNINE. The works of Anne Bradstreet [M]. Bost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REQUA, KENNETH A. Anne Bradstreets Poetic Voices [J].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1974, 9(1): 3-18.
写母亲的诗歌:母亲的春节 第5篇
已病
春节
一直有我们姐妹陪伴
年复一年
母亲的眼光逐渐暗淡
握住拐杖的手
已变得松散
她多想给孩子们祝福
却,语言表达不全
她多想替女儿做些什么
却,行动不便
她戴着婴儿的罩衣吃饭
拿着勺子的手非常缓慢
她,想尽量不给我们添麻烦
可,饭菜依然爬满衣衫
她,常常愧疚的抱怨
满含着无奈与辛酸
她,常常看着窗外
体验着生命中的缺憾
老,是不可不免
可母亲的晚年
因病提前
她是多么不想、不愿、不甘
二十年的光阴
一个人的世界
不能外出、无法交谈
是儿女们无法体验的孤单
春节
大家聚聚就散
儿孙满堂的欢笑就那么点时间
留给母亲的只是片刻的温暖
母亲
永远坐在她的床边
看着门口
期待着新的面孔出现
母亲老了
只有眼前的人
在她渐渐淡去的记忆中
残存一丝丝快乐的从前
春节,于母亲
似乎又不大相干
只要有一人相伴
与她就是幸福的晚年
祝福我的母亲
在遗忘的岁月中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诗歌 第6篇
贪恋你身上味道
赖在你的怀里
胡乱地扯着你的头发
咯咯地笑着
或者哇哇地大哭
你总是用各种方式
逗我开心
而我不知道
只会一直闹
小学时
喜欢被你牵着手
胡乱地奔跑
以为你有无尽的体力
陪我一直走
有时候 深夜烛光
你坐在旁边一针一线一目光
而我却看不见
你眼里的血丝
中学时
开始嫌弃你的唠叨
电话次数越来越少
多少次
你在门口眺望
而我选择视而不见
与你交流越来越少
我抱怨
你不懂我
而我更不理解你
大学时
踏上了通往远方的路
难得回家
你总是把我爱吃的东西
放到东西发霉
也舍不得丢掉
送别的时候
接近哽咽的声音
看着你双鬓的白发
我长大了
而你也老了
毕业后
离家越来越远
你总是唠叨
照顾好自己
而你生病了
却不告诉我
你总是说
孩子终究要长大
有自己的生活
电话那端连着的
是牵挂儿女的心
妈妈 我爱你
虽然并没有说出口
甚至有时候蛮不讲理
那是因为
只有你的爱会无限包容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诗歌 第7篇
品尝这世间的酸甜苦辣,
是你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
在这繁杂的人世间变得自立自强,
是你在我迷茫无助时给我慰籍
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前方的路,
是你无怨无悔、操劳一生
为我抚平悲伤,带来欢乐,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你对我的爱
万语千言汇成一句我对您的感谢!
寻找久违的笑声 第8篇
五年前, 大舅舅和小舅舅相继离开了家。往日热闹非凡的外公家变得冷清起来, 原来不抽烟的外公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 原来爱说笑的外公也变得冷漠了, 总是喜欢反反复复听着这首《常回家看看》, 总是喜欢默默注视着墙上挂的全家福。
那时我正寄住在外公家, 由于年纪太小, 我压根儿不懂外公为什么会这样。每当外公愣得出神儿, 我总会走到他面前嘻嘻哈哈让外公笑起来, 可是外公总是唉声叹气, 喃喃自语, 对旁边的我毫不理会。我不禁用稚嫩的语气问:“外公你怎么了?”可是外公却看看我再看看照片说:“你不会懂的。”
记得有一次过年, 大舅舅和小舅舅都说会回来。外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 那久违的笑脸又回来了。外公不再一个人坐在房中了, 他每天一起床就会兴奋地对外婆说:“离过年还有几天?”外婆总是笑着回答道:“还早着呢!”终于到了除夕, 两个舅舅都没有回来。外公的心情沉重起来, 他立即打了电话, 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舅舅还有一些小事情没有处理完, 不能回来了。外公失望地坐在沙发上, 这时外婆走过来安慰说:“没有关系, 小儿子不回来, 还有大儿子嘛。”外公紧锁的眉头这才舒展起来, 等待大舅舅的消息。“零零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 外公再次满怀信心地拿起电话, 可是事与愿违, 大舅舅也因为还有一些货物在仓库里没有运完而不能回来。外公彻底失望了, 坐在沙发上一支又一支地抽起烟来, 眼睛里溢出晶莹的泪花
大年快过完了。一天我从外面玩耍回家时发现路边多了一个“大家伙”大卡车。“咦, 这辆车怎么这么像大舅舅的车呢!”我自言自语, “不可能的, 大舅舅说过年不回来的呀, 我肯定看错了。”我一蹦一跳地向家走去, 刚到门口, 眼前的一切令我迷惑了。外婆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正在杀那只家里唯一的大公鸡, 外婆不是说过等舅舅回来再杀吗?怎么我走进去, 只听见房间里有说话的声音, 还不时传出一阵又一阵爽朗的笑声。我推门而入, 呀, 是大舅舅和小舅舅、外公三人正在聊天。外公坐在中间, 脸上满是笑容, 我的来到反而“格格不入”了。应该让这分离已久的父子三人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这个新年我们人人都过得充实、快乐, 特别是外公
教师点评